從扶貧到防貧——通城縣探索減貧防貧長效機制三問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嘉 特約記者 劉建平 通訊員 夏青雲

從扶貧到防貧——通城縣探索減貧防貧長效機制三問

6月28日,通城縣在全省率先成立減貧防貧服務中心,為建立減貧防貧長效機制做出有益探索。

為什麼要建立減貧防貧機制?

通城縣是省定幕阜山片區區域發展和扶貧開發重點縣,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規模為31163戶106438人,重點貧困村42個,綜合貧困發生率26%。

至2018年底,全縣實現84835人脫貧、30個重點貧困村出列,綜合貧困發生率降至5.2%,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成果。目前,全縣尚有未脫貧存量人口7525戶、21603人,12個重點貧困村未出列(省定深度貧困村6個)。

按照省定減貧計劃要求,今年,該縣須完成19922人脫貧、12個重點貧困村出列,綜合貧困發生率降至0.4%以下,實現全縣整體脫貧“摘帽”目標。

縣委書記熊亞平表示,通城縣積極探索減貧防貧長效機制,一方面是為了貫徹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工作要求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關於“抓緊研究制定2020年後減貧戰略”要求;另一方面是全面建成小康通城的需要,按照“兩個一百年”目標,通城要與全市、全省同步邁入小康,必須正視城鄉居民臨貧、致貧、返貧現實問題。

同時,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省扶貧辦關於開展“防貧保”工作部署,為該縣探索減貧防貧長效機制提供了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向。

怎樣建立減貧防貧長效機制?

28日,記者走進縣減貧防貧服務中心,辦公區、展區和休息區功能齊全。在方便群眾瞭解政策、申報資助、辦理業務的同時,做到部門信息共享,落實“一窗辦”要求,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路。

在辦公區,幾名困難群眾正在向工作人員諮詢相關政策,遞交申請資料,填寫審核表。

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該中心主要服務兩類人群,一是城鄉臨貧戶,包括城鄉居民因病、因災、因學等原因臨近貧困邊緣的低收入戶;二是建檔脫貧戶,包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因病、因災、因學造成生活困難且人均收入不高不穩的已脫貧戶。

在展示區,政策宣傳燈箱和LED電子顯示屏以圖文、表格、專題宣傳片等形式展示了黨的扶貧政策和省、市、縣防貧舉措,以及全縣“脫貧之星”“扶貧之星”先進事蹟,“扶貧微工廠”“扶貧車間”等帶貧、減貧成果,吸引了眾多群眾駐足閱讀、觀看。

據縣扶貧辦主任吳賽花介紹,為探索減貧防貧長效機制,該縣聚焦處於貧困邊緣的城鄉困難群體,抓住因病、因災、因學等致貧返貧關鍵因素,“輸血”、“造血”並舉,創造性制訂並實施減貧防貧通城方案。

在機構改革中,該縣新設減貧防貧服務中心,明確人員編制,將減貧防貧服務中心打造成深化改革創新的舉措、方便群眾辦事的窗口、宣傳扶貧政策的載體、展示扶貧成果的平臺。

在落實“防貧保”基礎上,該縣將保障對象由農村居民擴大到城鄉居民;資金投入由財政單一保障向整合縣慈善總會、縣紅十字會等社會資源轉變;由簡單的“輸血式”提供“防貧保”資助向建設“扶貧微工廠”、發放助業貸款開展產業就業扶貧“輸血”、“造血”並舉轉變。

減貧防貧長效機制怎樣運行?

記者從縣減貧防貧中心瞭解到,該縣與太平洋財險公司達成協議,合作創設了“精準防貧保險”,並在減貧防貧服務中心設立“通城縣減貧防貧賬戶”。通過購買“第三方”服務,藉助太平洋財險公司專業化手段,實施入戶勘察核算,負責對經綜合認定符合條件的防貧對象發放保險金。

針對減貧防貧對象家庭支出和收入情況,該縣分類設置預警線(支出)和保障線(收入)兩個標準,實施監測和資助;採取兩大舉措,引入保險機構支助保險金幫助對象渡過難關,採取幫扶措施發展產業、就業達到脫貧致富。

據悉,2019年,全縣投入減貧防貧保險費300萬元。其中,財政自籌資金100萬元,整合縣慈善總會、縣紅十字會慈善資金200萬元。

目前,該縣已正式啟動減貧防貧工作,納入監測對象2652戶,其中因病對象1861戶、因災(包括交通事故)對象620戶、因學對象171戶;進入核查程序62戶,落實“防貧保”12戶17萬餘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