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市省定貧困村精準扶貧工作督導調研報告發布'

"

一、概述

2019年7月15日至7月底,廣州對口幫扶清遠指揮部和廣州市派駐清遠市精準扶貧工作隊聯合組成5個督導調研組,並邀請廣清眾創空間平臺、紅海人力資源集團派員參加,赴廣州市承擔幫扶任務的5個區縣的省定貧困村開展精準扶貧督導調研。按照每個區縣成效較好和相對滯後兩類各選取5個省定貧困村的工作要求,督導組共對5個區縣31個鄉鎮50個省定貧困村的精準扶貧工作進行了實地調研和督導檢查。採取隨機抽查、聽取彙報、訪談了解、實地察看等方式,重點對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信息登記、“兩不愁三保障”落實情況、產業扶貧項目情況、就業扶貧的情況、是否具備成片連片土地、當地旅遊資源的現狀及開發利用情況、駐村幹部的食宿情況,以及與村幹部、黨建指導員工作協調配合程度等方面的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了督導調研。

二、總體評價

綜合各組反饋的情況,本次督導的50個貧困村基本能夠按要求做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各項規定動作,比如建立完善建檔立卡資料、落實“兩不愁三保障”各項指標、結合當地特色優勢發展扶貧產業、開拓渠道推進就業幫扶、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配合屬地做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在與村委幹部和貧困戶的訪談中,瞭解到駐村幹部普遍精神狀態良好,工作熱情飽滿,與村委幹部溝通協作順利,並能經常走訪貧困戶家庭隨時掌握情況,扶貧幹部得到了幫扶地幹部、群眾的普遍認可。派駐清遠市精準扶貧的整體工作推進有序、成效明顯,

三、問題和不足

2016年以來,我市各幫扶單位、駐市工作隊、駐區縣工作組和廣大駐村幹部做了大量的工作,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對照黨中央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部署要求,距離習近平總書記的期望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貧困戶建檔立卡基礎信息工作的精細化程度有待加強。雖然各村都設置了專櫃放置建檔立卡的檔案資料,也做到了一戶一卡,但在檢查中發現個別檔案資料存在收入表缺少簽名,資料登記不完整、不同貧困戶家庭的幫扶計劃與脫貧規劃高度雷同,甚至簡單的照搬照抄,幫扶單位的結對幫扶幹部對貧困戶瞭解不多接觸不深等問題。

(二)產業扶貧的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在當前各項扶貧措施中,產業扶貧是助力貧困戶脫貧的有力舉措,更是鞏固脫貧效果的長期保障。但是,目前的產業扶貧整體上呈現出“小、散、弱”的特點。一是對本村本地的特色優勢資源研究不夠透徹,在選擇主導產業項目時未能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充分發揮本地優勢,導致在產品在市場上缺乏足夠的競爭力。比如清新區山心村香樟樹種植項目、連州市黃太村生態養牛場項目。二是產業規模小而散,目前的產業幫扶項目主要以村為單位開展,普遍存在項目單一、單打獨鬥、資金分散、效益較低等問題,並且大部分產業項目集中在農業種植及養殖領域,受限於農業項目抗自然災害和抗市場風險能力弱、產品附加值低等因素,貧困戶從產品中獲得的收入增量有限。三是產供銷體系不夠健全。缺少專業的種植養殖技術指導,農產品產量有限且極不穩定,例如陽山縣沙田村無花果種植、連州市姜聯村養豬項目;缺少冷藏倉儲設備及冷鏈物流,農產品存放及運輸途中損耗率居高不下,例如佛岡縣社坪村蔬菜種植項目;缺少穩定的銷售渠道,同時參與其中的市場主體較少且實力較弱,很多扶貧產品需要依賴幫扶單位的幹部職工消費才能實現資金回籠,例如佛岡縣高嶺村香水檸檬種植項目。四是產業項目帶貧作用不夠明顯。一部分貧困村的主導產業為資產收益類項目,尤以光伏產業及小水電項目居多,上述資產收益類項目一方面容易受政策的變動而影響項目收益,另一方面也未能通過產業項目帶動貧困戶參與勞動,實現脫貧致富,一定程度上滋生和助長了貧困戶“等、靠、要”的思想。五是土地流轉整合難度大。農村普遍存在土地碎片化現象,通過流轉或整合的成片連片土地不多,同時,有部分村莊雖有連片土地,但因建設用地指標不足,限制了需要部分土地硬底化產業項目的引進和發展。

(三)參與就業扶貧的貧困戶數量和質量有待提升。實現就業是提高貧困戶收入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調研發現,大部分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家庭,能夠外出務工的基本都已外出,剩餘沒有外出務工的勞動力,大多是由於孩子入學、照顧家裡老人和病人等原因,不能外出務工,出現勞動力閒置的現象。另外,外出務工的工作地多分佈在廣州、佛山、珠海等地,多數從事的行業為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和服務業,技術含量較低,穩定性較差,收入普遍不高。

(四)建立穩定長效的脫貧機制方面存在短板。由於要應對每年底扶貧工作成效考核,不少貧困村在選擇產業項目時,安排短期性、局部性的項目較多,長期性、普惠性的項目不足。有些村只是簡單的向貧困戶發放雞苗、鴨苗等生產物資,當年可以輕鬆完成脫貧指標,但沒有建立穩定長效的脫貧機制,幫扶關係結束之後,貧困村及貧困戶存在較高的返貧風險,例如佛岡縣黎安村。

(五)扶志扶智工作還需久久為功。激發內生動力,是徹底告別貧困的根本舉措。調研中瞭解到,不少貧困戶仍然存在“等、靠、要”思想,缺少發展改變現狀的動力。由於語言障礙、風俗習慣等因素,駐村幹部在有效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引導貧困戶通過參與生產勞作脫貧致富等方面,還有繼續加強和提升的空間。

(六)駐村幹部工作生活條件需加強保障。新一輪駐村第一書記基本做到了吃住在村、工作在村,但個別駐村幹部的辦公條件簡陋,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例如連州市周聯村、陽山縣水井村。另外,有駐村幹部反映,由於省、市沒有對第一書記、黨建指導員、村“兩委”幹部的工作職責和分工進行書面明確,黨建指導員雖然在工作上能給予支持,但積極性明顯不足,主觀能動性沒有充分發揮。

四、意見建議

(一)建議加大產業幫扶的統籌力度,充分發揮清遠優質農產品的資源優勢,促進更多的農業龍頭企業進入清遠,帶動清遠農業規模化發展,深入挖掘農產品深加工的發展潛力,鞏固已建立的產業扶貧項目,做大做強產業規模和提高產業效益,建立產業發展長效機制和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

(二)大力構建農產品產供銷體系,利用好廣清農業眾創空間平臺,整合廣州資源,支持清遠大力建設農村綜合服務站。同時,協調廣州市農業、商務等部門,支持打通清遠優質農產品與廣州及珠三角地區的大型連鎖超市、肉菜市場、電商平臺等資源和市場的通道。

(三)通過消費扶貧促進脫貧攻堅,從制度層面支持清遠農產品進入廣州機關飯堂,從全市機關拓展到區、鎮街層面;鼓勵支持廣州各級工會購買清遠農產品作為工會節日慰問品、到清遠開展專題工會活動。

(四)拓寬就業幫扶渠道,針對閒置在家的勞動力,加大公益性崗位統籌開發力度,積極搭建就業信息服務平臺,解決因病、因殘等不能外出工作的貧困戶就近就業、在家就業。對於已外出就業的勞動力,大力開展勞動技能培訓和就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就業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

(五)持續開展扶貧扶志,加強村民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感恩教育,引導建檔立卡貧困戶自強不息、自力更生。

(六)繼續關心關愛駐村扶貧幹部。改善駐村幹部辦公生活條件,重點解決部分住宿條件艱苦、交通補貼等問題。加大對優秀先進典型的宣傳力度。

產業扶貧典型案例

1.清新區山塘鎮勝利村。該村採用“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的合作經營模式開展大棚種植產業幫扶項目,引進省農業龍頭企業—粵旺農業集團投資1800餘萬元,建設100畝現代化高效大棚種植基地,種植優質蔬菜,同時在該基地成功的基礎上,在周邊的山塘村和塘灣村逐步新建159畝和143畝大棚種植農業觀光基地,項目總共為貧困村帶來土地流轉增收48.24萬元/年,預計招募貧困戶70多人就業及當地農民臨時用工10000人次,務工年收入約3萬元。同時,帶動貧困戶提升蔬菜種植技能,幫助6戶貧困戶開展承包經營以及2畝自家土地進行自主種植,由公司提供技術支持和成品包收,帶動增收3-4萬元,從而打造農業特色主導產業,為貧困戶建立長效的脫貧機制。

2.清新區石潭鎮聯滘村。該村採用“農業產業+鄉村旅遊”農旅結合模式,一是主動引進清遠市尋鄉記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再根據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方向,把聯滘村打造成新型田園綜合體——尋鄉記醉鄉里,將村內各個產業項目進行整合、優化、提升,並對外宣傳推廣、招商引資。二是探索建立了“622”的項目利益共享機制,即尋鄉記公司、聯滘村及子項目運營商三方按60%:20%:20%的比例分享項目利潤,充分激發了各方積極性,讓村民特別是貧困戶可以以土地經營權轉讓、就近參與勞動作為收入實現穩定脫貧;整村打造醉鄉里研學拓展休閒基地,計劃日接待量達1000人以上。

3.英德市大洞鎮大田村。集裝箱陸基水推養殖,在省內屬首創。該項目通過將當地優質山泉水引入集裝箱,在箱體內活水養殖淡水魚。2017年11月投產至今,該項目投入資金共100萬,2018年為大田村46戶192人有勞動力家庭人均增收187.5元,村集體收益5200元。廣州港集團與大田村簽約4年(2017-2021),合同到期後資產歸村集體所有。

4.英德市東華鎮魚灣村。該村靠近產業園區,村民大多在產業園區內務工,第一書記到任後,與高校組建技能培訓聯盟,通過調查產業園區的用工需求,為有需要的貧困戶提供相關培訓,通過培訓後由高校頒發相關證書,使貧困戶獲得就近就業的機會和穩定的收入。該村一貧困戶因主要勞動力因殘疾致貧,在幫扶人員的幫助下,該貧困戶學會了養蜂並出售蜂蜜,目前已獲得穩定的收入。

5.連州市豐陽鎮朱崗村。畔水庭院大夫第民宿項目,投資466萬元,利用畔水自然村良好的旅遊資源,打造成集住宿遊玩於一體的知名旅遊項目,預計年收益約18萬元。

6.連州市龍坪鎮青石村。黑雞樅菌種植項目,投資80萬元,預計年收益約30萬元,由42戶122人享受分紅收益;大路邊鎮順泉村入股的連州市三泰藥材種植有限公司,投資130萬元,預計年收益約10%,人均分紅700元,提供就業崗位80個。

7.陽山縣七拱鎮火崗村。依託陽山金穗華晨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採取“公司+貧困戶+合作社”的模式種植近2000畝水稻,規模生產高標準的優質絲苗米,合作社可每年為每戶貧困戶保底分紅。

8.陽山縣陽城鎮魚水村。旱地西洋菜種植基地,吸收43戶貧困戶為社員,每年合計有4萬元分紅。2018年產西洋菜1000多噸,實現年產值600多萬元,吸收近60多個勞動力就業,支付約200萬元務工收入。2017年開通電商銷售,反響很好。目前已創建自主品牌“輝陽”,部分西洋菜已直接進入超市。

9.佛岡縣石角鎮裡水村。水村肉鴿養殖項目,投資48.25萬參與專業養殖合作社,因產銷穩定,貧困戶每人每年增收778元,還解決了部分貧困戶就近就業的問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