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聞 | 新興簕竹非雷村:從省定貧困村到宜居示範村'

"

環山竹林隨風喧囂,明淨山泉村邊繞繚。8月,記者再次踏進新興縣簕竹鎮非雷村,迎面撲來的微風新鮮清涼,村中各處新面貌讓人眼前一亮。然而,在2009年以前非雷村還是有名的貧困村,村中條件落後。十年沉澱,久久為功,這條原本基礎較為薄弱的村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從省定貧困村到宜居示範村的蝶變。

"

環山竹林隨風喧囂,明淨山泉村邊繞繚。8月,記者再次踏進新興縣簕竹鎮非雷村,迎面撲來的微風新鮮清涼,村中各處新面貌讓人眼前一亮。然而,在2009年以前非雷村還是有名的貧困村,村中條件落後。十年沉澱,久久為功,這條原本基礎較為薄弱的村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從省定貧困村到宜居示範村的蝶變。

見聞 | 新興簕竹非雷村:從省定貧困村到宜居示範村

幹群同心築起新景觀

繞著非雷村新環村道走一圈,記者發現山腳水潭改造成了親水平臺、溪水暗流變景觀“三尺池”、原本的瓦房牆體刷白添上山水秀景圖、各條原本泥濘的村道實現了硬底化,如今走在非雷村可謂處處皆景,但讓人印象深刻的就必數那“連心橋”和“三尺池”。

"

環山竹林隨風喧囂,明淨山泉村邊繞繚。8月,記者再次踏進新興縣簕竹鎮非雷村,迎面撲來的微風新鮮清涼,村中各處新面貌讓人眼前一亮。然而,在2009年以前非雷村還是有名的貧困村,村中條件落後。十年沉澱,久久為功,這條原本基礎較為薄弱的村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從省定貧困村到宜居示範村的蝶變。

見聞 | 新興簕竹非雷村:從省定貧困村到宜居示範村

幹群同心築起新景觀

繞著非雷村新環村道走一圈,記者發現山腳水潭改造成了親水平臺、溪水暗流變景觀“三尺池”、原本的瓦房牆體刷白添上山水秀景圖、各條原本泥濘的村道實現了硬底化,如今走在非雷村可謂處處皆景,但讓人印象深刻的就必數那“連心橋”和“三尺池”。

見聞 | 新興簕竹非雷村:從省定貧困村到宜居示範村

“水對村和非雷村兩個自然村隔溪相望,以前外出耕作需要繞一個大圈才能到達田地,現在修好了‘連心橋’就方便多了,出門過橋就直接到了。這兩年村裡變化很大,特別是今年以來,真是一天一個樣。”水對村村民鄭金石娓娓道來,“連心橋”的建成不僅連通了兩村之間的路,更連通了群眾的心。

“古有六尺巷,今有三尺池”,位於村委辦公樓旁的“三尺池”溪流潺潺而過,與溪邊仿竹護欄,形成了一處休閒景觀。原來這裡是村委會的土地,為了方便群眾出行,村幹部商量後決定無償讓出3尺地拓寬村道,為了弘揚“禮讓”的傳統美德,於是建了這個“三尺池”。

"

環山竹林隨風喧囂,明淨山泉村邊繞繚。8月,記者再次踏進新興縣簕竹鎮非雷村,迎面撲來的微風新鮮清涼,村中各處新面貌讓人眼前一亮。然而,在2009年以前非雷村還是有名的貧困村,村中條件落後。十年沉澱,久久為功,這條原本基礎較為薄弱的村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從省定貧困村到宜居示範村的蝶變。

見聞 | 新興簕竹非雷村:從省定貧困村到宜居示範村

幹群同心築起新景觀

繞著非雷村新環村道走一圈,記者發現山腳水潭改造成了親水平臺、溪水暗流變景觀“三尺池”、原本的瓦房牆體刷白添上山水秀景圖、各條原本泥濘的村道實現了硬底化,如今走在非雷村可謂處處皆景,但讓人印象深刻的就必數那“連心橋”和“三尺池”。

見聞 | 新興簕竹非雷村:從省定貧困村到宜居示範村

“水對村和非雷村兩個自然村隔溪相望,以前外出耕作需要繞一個大圈才能到達田地,現在修好了‘連心橋’就方便多了,出門過橋就直接到了。這兩年村裡變化很大,特別是今年以來,真是一天一個樣。”水對村村民鄭金石娓娓道來,“連心橋”的建成不僅連通了兩村之間的路,更連通了群眾的心。

“古有六尺巷,今有三尺池”,位於村委辦公樓旁的“三尺池”溪流潺潺而過,與溪邊仿竹護欄,形成了一處休閒景觀。原來這裡是村委會的土地,為了方便群眾出行,村幹部商量後決定無償讓出3尺地拓寬村道,為了弘揚“禮讓”的傳統美德,於是建了這個“三尺池”。

見聞 | 新興簕竹非雷村:從省定貧困村到宜居示範村

非雷村的改變並非一蹴而就,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非雷村在黨組織的帶領下,大力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目前,該村累計清理房前屋後和村巷道雜草雜物、積存垃圾615處,拆除及修繕危舊房屋、廢棄豬舍211間9575平方米,整治生活汙水等102處,並對所有村道進行硬底化改造,建設休閒、健身、娛樂設施,大大提升村莊環境,營造出乾淨、整潔、和美的村容村貌。

“種養育”開拓致富路

村民鄭叔經營非雷筍竹合作社已有10年,每年都有數十萬斤筍竹從這裡運到珠三角地區出售。“現在已經到了筍竹收成尾期,市場價大概1.2元每斤,前段時間市場好時可以收到2-3元每斤,今年是小年,產出量相對較少,但也有近40萬斤。”鄭叔告訴記者,每年自6月份進入竹筍收穫季節,非雷村隨處可見竹筍的蹤影,採挖、剝殼、過磅、打包裝……據瞭解,目前在非雷村種植筍竹的農戶約有200戶,超過全村戶數一半以上,村民種植筍竹能帶來可觀收入。

近年來,簕竹鎮結合實際,進一步充分挖掘和利用當地自然生態資源,嘗試為農民尋找更多出路,在非雷村通過示範帶動,逐步開始引導農民加入培育蘑菇種植,從而帶動農民增收。村中黃秀燕蘑菇場建於2017年,這裡曾經是充斥著飼料、糞便氣味的雞舍,後來由於環保整治雞舍轉型出租,黃秀燕聞訊趕來租下場地用於發展蘑菇種植。如今,菇房日均產秀珍菇約150斤到200斤,最高可以賣到9元每斤。村民在菇房工作工資有近2000元,和外出打工差不多,而且在家門口就業,方便照顧家中老人小孩。

"

環山竹林隨風喧囂,明淨山泉村邊繞繚。8月,記者再次踏進新興縣簕竹鎮非雷村,迎面撲來的微風新鮮清涼,村中各處新面貌讓人眼前一亮。然而,在2009年以前非雷村還是有名的貧困村,村中條件落後。十年沉澱,久久為功,這條原本基礎較為薄弱的村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從省定貧困村到宜居示範村的蝶變。

見聞 | 新興簕竹非雷村:從省定貧困村到宜居示範村

幹群同心築起新景觀

繞著非雷村新環村道走一圈,記者發現山腳水潭改造成了親水平臺、溪水暗流變景觀“三尺池”、原本的瓦房牆體刷白添上山水秀景圖、各條原本泥濘的村道實現了硬底化,如今走在非雷村可謂處處皆景,但讓人印象深刻的就必數那“連心橋”和“三尺池”。

見聞 | 新興簕竹非雷村:從省定貧困村到宜居示範村

“水對村和非雷村兩個自然村隔溪相望,以前外出耕作需要繞一個大圈才能到達田地,現在修好了‘連心橋’就方便多了,出門過橋就直接到了。這兩年村裡變化很大,特別是今年以來,真是一天一個樣。”水對村村民鄭金石娓娓道來,“連心橋”的建成不僅連通了兩村之間的路,更連通了群眾的心。

“古有六尺巷,今有三尺池”,位於村委辦公樓旁的“三尺池”溪流潺潺而過,與溪邊仿竹護欄,形成了一處休閒景觀。原來這裡是村委會的土地,為了方便群眾出行,村幹部商量後決定無償讓出3尺地拓寬村道,為了弘揚“禮讓”的傳統美德,於是建了這個“三尺池”。

見聞 | 新興簕竹非雷村:從省定貧困村到宜居示範村

非雷村的改變並非一蹴而就,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非雷村在黨組織的帶領下,大力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目前,該村累計清理房前屋後和村巷道雜草雜物、積存垃圾615處,拆除及修繕危舊房屋、廢棄豬舍211間9575平方米,整治生活汙水等102處,並對所有村道進行硬底化改造,建設休閒、健身、娛樂設施,大大提升村莊環境,營造出乾淨、整潔、和美的村容村貌。

“種養育”開拓致富路

村民鄭叔經營非雷筍竹合作社已有10年,每年都有數十萬斤筍竹從這裡運到珠三角地區出售。“現在已經到了筍竹收成尾期,市場價大概1.2元每斤,前段時間市場好時可以收到2-3元每斤,今年是小年,產出量相對較少,但也有近40萬斤。”鄭叔告訴記者,每年自6月份進入竹筍收穫季節,非雷村隨處可見竹筍的蹤影,採挖、剝殼、過磅、打包裝……據瞭解,目前在非雷村種植筍竹的農戶約有200戶,超過全村戶數一半以上,村民種植筍竹能帶來可觀收入。

近年來,簕竹鎮結合實際,進一步充分挖掘和利用當地自然生態資源,嘗試為農民尋找更多出路,在非雷村通過示範帶動,逐步開始引導農民加入培育蘑菇種植,從而帶動農民增收。村中黃秀燕蘑菇場建於2017年,這裡曾經是充斥著飼料、糞便氣味的雞舍,後來由於環保整治雞舍轉型出租,黃秀燕聞訊趕來租下場地用於發展蘑菇種植。如今,菇房日均產秀珍菇約150斤到200斤,最高可以賣到9元每斤。村民在菇房工作工資有近2000元,和外出打工差不多,而且在家門口就業,方便照顧家中老人小孩。

見聞 | 新興簕竹非雷村:從省定貧困村到宜居示範村

除了竹筍種植和蘑菇培育,依託溫氏股份發源地的優勢,養雞業也讓當地不少村民搭上脫貧致富奔康的順風車。近幾年,非雷村黨總支部堅持在養殖業走出一條新路子,創新發展模式,遠離城鎮和村莊,科學分佈建設現代家庭農場,發掘金山銀山也留住綠水青山。

“星級戶”評出文明鄉風

“拆除了舊瓦屋,我們住進了新房,加上村道修整完善,村裡又增加了保潔員,作為村的一份子我們也要自覺起來,把自家門前的衛生搞好,爭取下個季度能評上5星級。”村民鄭月寶家庭是村中“三星級文明戶”,他告訴記者,以前家門前道路不平整,滿是積水,如今鋪上了水泥,左鄰右里都爭相把衛生搞好。

"

環山竹林隨風喧囂,明淨山泉村邊繞繚。8月,記者再次踏進新興縣簕竹鎮非雷村,迎面撲來的微風新鮮清涼,村中各處新面貌讓人眼前一亮。然而,在2009年以前非雷村還是有名的貧困村,村中條件落後。十年沉澱,久久為功,這條原本基礎較為薄弱的村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從省定貧困村到宜居示範村的蝶變。

見聞 | 新興簕竹非雷村:從省定貧困村到宜居示範村

幹群同心築起新景觀

繞著非雷村新環村道走一圈,記者發現山腳水潭改造成了親水平臺、溪水暗流變景觀“三尺池”、原本的瓦房牆體刷白添上山水秀景圖、各條原本泥濘的村道實現了硬底化,如今走在非雷村可謂處處皆景,但讓人印象深刻的就必數那“連心橋”和“三尺池”。

見聞 | 新興簕竹非雷村:從省定貧困村到宜居示範村

“水對村和非雷村兩個自然村隔溪相望,以前外出耕作需要繞一個大圈才能到達田地,現在修好了‘連心橋’就方便多了,出門過橋就直接到了。這兩年村裡變化很大,特別是今年以來,真是一天一個樣。”水對村村民鄭金石娓娓道來,“連心橋”的建成不僅連通了兩村之間的路,更連通了群眾的心。

“古有六尺巷,今有三尺池”,位於村委辦公樓旁的“三尺池”溪流潺潺而過,與溪邊仿竹護欄,形成了一處休閒景觀。原來這裡是村委會的土地,為了方便群眾出行,村幹部商量後決定無償讓出3尺地拓寬村道,為了弘揚“禮讓”的傳統美德,於是建了這個“三尺池”。

見聞 | 新興簕竹非雷村:從省定貧困村到宜居示範村

非雷村的改變並非一蹴而就,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非雷村在黨組織的帶領下,大力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目前,該村累計清理房前屋後和村巷道雜草雜物、積存垃圾615處,拆除及修繕危舊房屋、廢棄豬舍211間9575平方米,整治生活汙水等102處,並對所有村道進行硬底化改造,建設休閒、健身、娛樂設施,大大提升村莊環境,營造出乾淨、整潔、和美的村容村貌。

“種養育”開拓致富路

村民鄭叔經營非雷筍竹合作社已有10年,每年都有數十萬斤筍竹從這裡運到珠三角地區出售。“現在已經到了筍竹收成尾期,市場價大概1.2元每斤,前段時間市場好時可以收到2-3元每斤,今年是小年,產出量相對較少,但也有近40萬斤。”鄭叔告訴記者,每年自6月份進入竹筍收穫季節,非雷村隨處可見竹筍的蹤影,採挖、剝殼、過磅、打包裝……據瞭解,目前在非雷村種植筍竹的農戶約有200戶,超過全村戶數一半以上,村民種植筍竹能帶來可觀收入。

近年來,簕竹鎮結合實際,進一步充分挖掘和利用當地自然生態資源,嘗試為農民尋找更多出路,在非雷村通過示範帶動,逐步開始引導農民加入培育蘑菇種植,從而帶動農民增收。村中黃秀燕蘑菇場建於2017年,這裡曾經是充斥著飼料、糞便氣味的雞舍,後來由於環保整治雞舍轉型出租,黃秀燕聞訊趕來租下場地用於發展蘑菇種植。如今,菇房日均產秀珍菇約150斤到200斤,最高可以賣到9元每斤。村民在菇房工作工資有近2000元,和外出打工差不多,而且在家門口就業,方便照顧家中老人小孩。

見聞 | 新興簕竹非雷村:從省定貧困村到宜居示範村

除了竹筍種植和蘑菇培育,依託溫氏股份發源地的優勢,養雞業也讓當地不少村民搭上脫貧致富奔康的順風車。近幾年,非雷村黨總支部堅持在養殖業走出一條新路子,創新發展模式,遠離城鎮和村莊,科學分佈建設現代家庭農場,發掘金山銀山也留住綠水青山。

“星級戶”評出文明鄉風

“拆除了舊瓦屋,我們住進了新房,加上村道修整完善,村裡又增加了保潔員,作為村的一份子我們也要自覺起來,把自家門前的衛生搞好,爭取下個季度能評上5星級。”村民鄭月寶家庭是村中“三星級文明戶”,他告訴記者,以前家門前道路不平整,滿是積水,如今鋪上了水泥,左鄰右里都爭相把衛生搞好。

見聞 | 新興簕竹非雷村:從省定貧困村到宜居示範村

農村要振興,人居環境整治必不可少。“非雷村民風淳樸,大家對建設家園的都十分支持。推進‘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中,村口有一片2517平方米的土地之前有20多間的危房舊房,從戶籍登記、戶主簽名到清拆整個過程非常順利,只花了大約兩週的時間就清拆完畢。”簕竹鎮掛點非雷村的聯絡員告訴記者,隨著村中基礎建設和管理制度不斷完善,村民精神風貌和鄉風文明也在不斷提升。

"

環山竹林隨風喧囂,明淨山泉村邊繞繚。8月,記者再次踏進新興縣簕竹鎮非雷村,迎面撲來的微風新鮮清涼,村中各處新面貌讓人眼前一亮。然而,在2009年以前非雷村還是有名的貧困村,村中條件落後。十年沉澱,久久為功,這條原本基礎較為薄弱的村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從省定貧困村到宜居示範村的蝶變。

見聞 | 新興簕竹非雷村:從省定貧困村到宜居示範村

幹群同心築起新景觀

繞著非雷村新環村道走一圈,記者發現山腳水潭改造成了親水平臺、溪水暗流變景觀“三尺池”、原本的瓦房牆體刷白添上山水秀景圖、各條原本泥濘的村道實現了硬底化,如今走在非雷村可謂處處皆景,但讓人印象深刻的就必數那“連心橋”和“三尺池”。

見聞 | 新興簕竹非雷村:從省定貧困村到宜居示範村

“水對村和非雷村兩個自然村隔溪相望,以前外出耕作需要繞一個大圈才能到達田地,現在修好了‘連心橋’就方便多了,出門過橋就直接到了。這兩年村裡變化很大,特別是今年以來,真是一天一個樣。”水對村村民鄭金石娓娓道來,“連心橋”的建成不僅連通了兩村之間的路,更連通了群眾的心。

“古有六尺巷,今有三尺池”,位於村委辦公樓旁的“三尺池”溪流潺潺而過,與溪邊仿竹護欄,形成了一處休閒景觀。原來這裡是村委會的土地,為了方便群眾出行,村幹部商量後決定無償讓出3尺地拓寬村道,為了弘揚“禮讓”的傳統美德,於是建了這個“三尺池”。

見聞 | 新興簕竹非雷村:從省定貧困村到宜居示範村

非雷村的改變並非一蹴而就,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非雷村在黨組織的帶領下,大力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目前,該村累計清理房前屋後和村巷道雜草雜物、積存垃圾615處,拆除及修繕危舊房屋、廢棄豬舍211間9575平方米,整治生活汙水等102處,並對所有村道進行硬底化改造,建設休閒、健身、娛樂設施,大大提升村莊環境,營造出乾淨、整潔、和美的村容村貌。

“種養育”開拓致富路

村民鄭叔經營非雷筍竹合作社已有10年,每年都有數十萬斤筍竹從這裡運到珠三角地區出售。“現在已經到了筍竹收成尾期,市場價大概1.2元每斤,前段時間市場好時可以收到2-3元每斤,今年是小年,產出量相對較少,但也有近40萬斤。”鄭叔告訴記者,每年自6月份進入竹筍收穫季節,非雷村隨處可見竹筍的蹤影,採挖、剝殼、過磅、打包裝……據瞭解,目前在非雷村種植筍竹的農戶約有200戶,超過全村戶數一半以上,村民種植筍竹能帶來可觀收入。

近年來,簕竹鎮結合實際,進一步充分挖掘和利用當地自然生態資源,嘗試為農民尋找更多出路,在非雷村通過示範帶動,逐步開始引導農民加入培育蘑菇種植,從而帶動農民增收。村中黃秀燕蘑菇場建於2017年,這裡曾經是充斥著飼料、糞便氣味的雞舍,後來由於環保整治雞舍轉型出租,黃秀燕聞訊趕來租下場地用於發展蘑菇種植。如今,菇房日均產秀珍菇約150斤到200斤,最高可以賣到9元每斤。村民在菇房工作工資有近2000元,和外出打工差不多,而且在家門口就業,方便照顧家中老人小孩。

見聞 | 新興簕竹非雷村:從省定貧困村到宜居示範村

除了竹筍種植和蘑菇培育,依託溫氏股份發源地的優勢,養雞業也讓當地不少村民搭上脫貧致富奔康的順風車。近幾年,非雷村黨總支部堅持在養殖業走出一條新路子,創新發展模式,遠離城鎮和村莊,科學分佈建設現代家庭農場,發掘金山銀山也留住綠水青山。

“星級戶”評出文明鄉風

“拆除了舊瓦屋,我們住進了新房,加上村道修整完善,村裡又增加了保潔員,作為村的一份子我們也要自覺起來,把自家門前的衛生搞好,爭取下個季度能評上5星級。”村民鄭月寶家庭是村中“三星級文明戶”,他告訴記者,以前家門前道路不平整,滿是積水,如今鋪上了水泥,左鄰右里都爭相把衛生搞好。

見聞 | 新興簕竹非雷村:從省定貧困村到宜居示範村

農村要振興,人居環境整治必不可少。“非雷村民風淳樸,大家對建設家園的都十分支持。推進‘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中,村口有一片2517平方米的土地之前有20多間的危房舊房,從戶籍登記、戶主簽名到清拆整個過程非常順利,只花了大約兩週的時間就清拆完畢。”簕竹鎮掛點非雷村的聯絡員告訴記者,隨著村中基礎建設和管理制度不斷完善,村民精神風貌和鄉風文明也在不斷提升。

見聞 | 新興簕竹非雷村:從省定貧困村到宜居示範村

非雷村的建設之所以能有顯著成果,離不開黨員幹部的指引,也離不開村民對家鄉發展的熱切希望,在建設過程中也激發出一片蘊藏已久的文明鄉風。全村上下堅持“共同締造”理念,動員各方共同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營造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的“五共”鄉村治理新格局。



雲浮融媒中心

記者:何瑋珊

通訊員:蘇蓮嬌

編輯:黎雅欣

值班主任:趙軍鰻

值班總編:盧利文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