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制領路 減防並舉——舞陽縣紮實推進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提升'

"

河南經濟報記者 石桂林 通訊員 張利民 李凱軍

貧困縣脫貧摘帽後,扶貧工作怎麼抓?

怎樣既能保障穩定脫貧,又能有效防控返貧?

如何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

作為賈湖文化故里、帝鄉侯國、革命老區縣、全國農民畫畫鄉,舞陽縣於2017年順利實現脫貧摘帽,成為河南省首個摘帽的省級貧困縣。脫貧不是目的,小康才是目標。舞陽縣脫貧摘帽後不止步、不懈怠,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要求,在鞏固擴大脫貧成果上下功夫,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堅持“減貧”“防貧”兩手抓,建立了“預警監測”“防控返貧”“長效幫扶”三項機制,著力消化貧困存量、控制貧困增量、提升脫貧質量,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快鄉村繁榮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堅持分類施策 因戶因人精準減貧

經過近年來持續攻堅,舞陽縣還有2193戶4878名貧困人口,並且致貧原因複雜,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經過全面排查統計,全縣剩餘貧困人口中因病致貧1138戶,佔比51.89%;因殘致貧727戶,佔比33.15%;因學致貧57戶,佔比2.6%。三項合計共1922戶,佔剩餘貧困戶的87.6%。為確保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該縣對標“兩不愁三保障”,緊盯人均年收入這一重要指標,紮實開展“三問三定”活動,組織人員深入村戶,問家庭情況、問致貧原因、問脫貧需求,定幫扶措施、定幫扶責任、定脫貧時限,通過逐戶算賬對比、綜合研判,實施分類管理、分類幫扶,做到因人因戶、精準施策。

針對有勞動能力缺資金的貧困戶,依託縣內金融機構,對符合條件的貧困戶,發放戶貸戶用小額貸款,引導貧困群眾通過獨立生產經營,實現自主發展;通過貧困戶與貧困戶,或與能人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合作經營,實現互助發展;通過加入或聯合成立種養專業合作社,實現抱團發展。目前,已發放戶貸戶用貸款10092萬元,帶動5809戶貧困戶發展產業持續增收。

針對有勞動能力缺技術的貧困戶,加大技能培訓力度,整合陽光工程、雨露計劃、全民技能振興工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等教育資源,採取校地合作、送技能下鄉等方式,不斷提高貧困群眾技能水平和就業能力。據悉,今年上半年,就先後舉辦各類技能培訓60多場次,培訓3600多人次,實現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全覆蓋。同時,進一步加大就業幫扶和政策獎補力度,通過轉移輸出、縣內務工、基地就業、託底安置“四個一批”就業扶貧模式,帶動1.59萬貧困人口實現就業,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針對因病致貧的貧困戶,健全完善縣鄉村一體化分級診療體系,持續實施貧困群眾“一站式服務”“四免兩減”“五重保障”,貧困群眾就醫報銷比例可達95%以上。今年以來,全縣累計發放醫療補助金2417.96萬元,救助6895人次,重症慢性病新增辦證5085人,發放補助157.42萬元。針對因殘致貧的貧困戶,嚴格落實殘疾人兩項補貼,健全完善殘疾人就業獎補制度,積極引導縣內企業設立殘疾人就業崗位,吸納殘疾貧困群眾就業增收。今年以來,發放殘疾人兩項補貼894萬元,新增殘疾人就業162人。

針對因學致貧的貧困戶,全面落實教育“免補獎貸”四種資助政策,對縣內就讀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實行教育資助全覆蓋,對在外就讀的,積極與就讀學校聯繫對接,幫助學生享受資助,消除政策落實死角。在此基礎上,整合慈善、工會、共青團和企業等社會扶貧資源,進一步擴大教育救助覆蓋面。今年以來,累計發放各類教育救助資金997.7萬元,救助學生12577人次,全縣無一例貧困學生失學輟學。

針對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特別是重度殘疾戶和孤寡老人戶,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以養代扶”的原則,主要採取“集中供養、社會託養、居村聯養、親情贍養”四種辦法,確保貧有所幫、老有所養,脫貧路上不落一戶一人。今年上半年,通過縣鄉敬老院集中供養、推行醫養結合、實施居村聯養、簽訂協議居家贍養等,有效解決849名特困人員生活保障問題。

聚焦重點人群 高效監測預警防返貧

在完成減貧任務的同時,把有效防貧作為工作重中之重,不斷健全完善困難群體預警監測、防控返貧和長效幫扶三項機制。其中,預警監測是防貧的第一道防線,重點針對返貧風險戶和邊緣戶,實行“返貧預警、未貧先防”動態化監測管理,全面防控返貧和新發生貧困。

一是建立縣鄉村三級聯動監測體系。在縣級層面,合理劃定預警監測線、防貧保障線和部門監控線,充分發揮醫保、教育、民政、應急管理等部門職能作用,對全縣農戶進行病、學、災等動態化監控,一旦觸動致貧返貧預警線,迅速採取措施有效防範。在鄉村層面,注重發揮村組幹部作用,每名黨員幹部分別聯繫10-15戶農戶,及時掌握農戶家庭出現的突發性困難和問題,經過鄉村兩級綜合研判分析後,納入縣級預警處置系統。今年以來,通過縣鄉村三級聯動,新識別納入貧困戶11戶40人,臨時救助127戶296人。

二是開展幹部回訪調查。認真落實週四“扶貧日”制度,組織駐村第一書記、脫貧攻堅責任組、幫扶責任人進村入戶,對已脫貧人口和存在致貧風險的邊緣戶,開展常態化回訪、排查、化解。今年以來,先後排查化解“返貧”“致貧”風險點91個,幫助群眾解決困難問題2200多項。

三是實施專項工作回頭看。聚焦危房改造、健康扶貧、教育扶貧、飲水安全、社會保障、問題整改等重點工作,不定期開展“回頭看”活動,及時排查解決工作落實中存在的困難問題。比如,針對危房改造不徹底、個別貧困戶自來水未入戶、慢性病政策棚架等問題,在專項工作“回頭看”活動中得到有效解決。

建立三項基金 強化防貧措施有保障

該縣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探索設立“防貧保險、產業發展、社會救助”三項基金,為提高扶貧政策落實效果、加快扶貧產業發展提供支持,進一步築牢防貧工作保障線。

一是設立防貧保險基金。縣政府與保險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引導縣內商業保險機構,針對因病、因學、因災出現返貧致貧風險的困難群體,創新推出新型保險產品,由縣財政出資300萬元設立保險基金,通過精細分類、科學劃檔,為全縣10%左右的農村人口購買保險,有效減少了返貧風險戶和邊緣戶剛性支出。防貧保險基金設立以來,已先後救助突發困難家庭19戶,發放防貧保險金9.7萬元。

二是設立社會救助基金。以財政資金投入為引導,整合縣工商聯、總工會、共青團、婦聯、慈善總會等社會組織資源和力量,鼓勵縣內愛心企業、愛心人士,以及舞陽籍在外有成人士,通過公開募捐、設立冠名基金等形式,共同建立社會救助基金池,重點對因各種原因導致家庭大額支出或收入銳減、家庭人均年收入低於國家貧困標準線的農戶進行臨時救助,有效降低致貧返貧風險。今年以來,已募集社會資金349萬元,先後對1594人實施救助。

三是設立產業發展基金。由縣財政出資設立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撬動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投資,按照“精準定位,按需配置,多方共贏”原則,通過階段參股、風險補助、投資保障、成效獎補等方式,對發展潛力大、帶貧能力強的扶貧產業園區、基地予以資金支持,對參與扶貧產業發展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貧困戶實施獎補,帶動扶貧產業快速發展。近年來,縣財政累計投入產業發展扶持資金2.7億元,帶動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投資近10億元。2019年以來,已累計發放扶貧產業園區建設獎補資金2040萬元。

著眼長遠發展 培育富民產業有動力

在持續抓好就業扶貧、金融扶貧、光伏扶貧的基礎上,舞陽縣把產業扶貧作為鞏固脫貧成果的治本之策,著力育強做大特色扶貧產業,創新帶貧模式,打造扶貧產業園區,促進貧困群眾和村集體經濟“雙增收”。

一是培育六大特色扶貧產業。立足傳統優勢產業,兼顧新興產業業態,採取“6+N”產業發展模式,重點扶持食用菌、蔬菜、花生、生態林果、生態養殖、勞動密集型加工等六大扶貧產業。

二是打造六大扶貧產業示範園區。立足舞陽產業發展基礎優勢,按照鄉鎮建園區、村級建基地的發展思路,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致富帶頭人積極投入園區和基地建設經營,推動產業發展集約化、規模化,有效帶動貧困群眾主動參與產業發展,實現穩定增收脫貧。目前,已建成產業園區38個、村級產業基地210個,輻射帶動2.6萬群眾穩定增收。特別是依託雙匯實業、賈湖農業、華寶農業、徐福記集團四家龍頭企業,集中力量打造了文峰鄉李斌莊食用菌、文峰鄉大漢李食用菌、保和鄉葡萄種植、孟寨鎮孟王食用菌、馬村鄉萬畝蔬菜、北舞渡賈湖田園綜合體六大扶貧產業示範園區,進一步凸顯了舞陽產業特色,形成了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扶貧產業示範帶,有效引領了全縣特色產業持續較快發展。

三是創新實施六種帶貧模式。進一步健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創新合作模式,充分調動銀行、企業、專業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等主體積極性,形成互促共贏、利益共享的扶貧帶貧格局。“企戶聯動”帶貧。由龍頭企業投資建設扶貧產業園區,由返鄉創業人士或農村致富帶頭人領辦創辦農村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採取代種代養、託管經營、吸納就業等方式,多渠道帶動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社戶聯動”帶貧。由各類專業合作社投資建設扶貧產業園區,貧困群眾通過土地流轉、資金入股、入社務工、技術合作等方式成為合作社社員,參與產業園區生產經營,實現貧困群眾增收致富。“銀戶聯動”帶貧。引導縣內金融部門用足用活金融扶貧政策,擴大扶貧貸款投放量,鼓勵指導符合條件的貧困群眾使用扶貧小額信貸資金,通過自主經營、聯合經營、託管經營等方式參與扶貧產業園區建設,實現自身發展。“村戶聯動”帶貧。由村集體直接建園,統一經營,吸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進園區務工獲取勞動薪酬;無勞動能力的農戶以政策幫扶資金折股量化,簽訂扶貧協議,年終享受收益分紅。“村社聯動”帶貧。村集體協調流轉土地,並以集體資源資產資金參股入股,委託各類專業合作社建設園區並運營。貧困群眾通過“資金入股、土地流轉、入企務工”等形式獲取收益,實現增收。“村企聯動”帶貧。村集體依託村內原有園區、基地,通過招引企業入駐經營、鼓勵引導本村在外創業有成人員返鄉興辦企業實體等方式,吸納本村及周邊貧困群眾入企務工就業。通過以上帶貧模式,全縣共建成特色種養基地30個,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7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102家,家庭農場326個,流轉土地37萬畝。

縣鄉村有力銜接 聚力發展促鄉村振興

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和前提,加強銜接,有機融合,統籌推進。

一是在領導力量上銜接。在縣級層面,調整充實縣脫貧攻堅工作力量,在脫貧攻堅辦公室加掛鄉村振興服務中心牌子,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統籌安排、協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工作。在鄉村層面,拓展鄉鎮扶貧辦和村級脫貧攻堅責任組工作職責,引導基層幹部統籌抓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工作。在駐村層面,非貧困村全部派駐第一書記,實現所有行政村駐村工作全覆蓋,形成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一盤棋、一體化”推進的強大合力。

二是在發展規劃上銜接。結合脫貧攻堅三年行動計劃和年度工作規劃,對照鄉村振興戰略20字方針要求,精心制定了全縣2018-2022年鄉村振興總體規劃,把脫貧攻堅鞏固提升重點任務,特別是產業發展、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環境改善等工作,融入到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任務中,實現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有機接軌、共同推進。

三是在資金項目上銜接。在謀劃實施扶貧項目時,注重與鄉村振興工作通盤考慮,統籌安排資金項目,平衡貧困村與非貧困村協調發展,既體現脫貧攻堅鞏固提升工作需要,又兼顧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實施,避免各自為政、重複建設,確保資金用在刀刃上,發揮最大效益。從2018年以來,先後實施了144個總投資4.07億元的扶貧項目,其中非貧困村建設項目投資佔比達到27.4%,有效解決了部分非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問題,促進了農村基礎條件和麵貌環境的全面改善、整體提升。

四是在體制機制上銜接。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注重借鑑脫貧攻堅工作經驗,研究建立了一整套推進鄉村振興的機制措施,涵蓋決策部署、議事協調、責任分工、項目實施、督導考核、激勵獎懲等,確保了鄉村振興工作的有條不紊推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