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橋小學:三名教師兩名學生的一個“家庭”'

"

出華亭市區往北,經過蜿蜒崎嶇的近20公里山路,在一片翠綠的掩映下,有一所花園式的小學——土橋小學,校園乾淨整潔,院內花園鮮花盛開,而偌大的院子只有2名學生3名教師。

據華亭市硯峽鄉土橋村委會主任馬繼平介紹,全村現有戶籍人口371人,常住人口不到50人,其餘大部分人口已移居華亭市區或赴外地。全村現有在校小學生7名,其中5名在市區小學就讀,土橋小學只有2名學生,1名讀四年級,1名讀六年級。

學校雖小,但校長張進學認為,給學生的教育教學計劃凡國家規定的一樣都不能少。這2名學生分屬兩個年級,分別開設語文、數學、英語、科學、品德與社會、音樂、體育與健康、美術、信息技術、安全教育以及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下來一共要近20門,這些課程全部正常開設。

3名教師中,張進學和李承志屬於從教30年以上的老教師,其他課程都能代,唯獨英語自認水平不足,怕誤人子弟,要求上級部門派來了一名年輕教師高靜擔任。這樣的師生結構,可以說學生一直在教師的眼皮子底下學習,2名學生上課時想要偷懶、打瞌睡、交頭接耳都沒有可能性,而且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理解消化程度掌握快慢節奏。

就具體教學而言,一門課程只對一名學生,但教師對教學的儀式感並沒有因此而簡化,上課鈴、下課鈴都是準確定時,上課前的問候,下課時的告別都嚴格按規範要求進行。教師的板書用粉筆寫得一絲不苟,電子白板也在按要求經常使用。每週星期一早上升國旗,星期五下午降國旗也都按規範要求,嚴肅認真地開展。

教師教得認真,學生也沒有辜負期望,在2018年7月份華亭全市52所二類小學抽考中,當時的土橋小學三、五年級語文雙獲第一,數學、英語成績也名列前茅。這個成績當然令3名教師高興,但也不無擔憂,因為1名學生代表著一個年級、2名學生代表著一個學校,學生成績的輕微波動,可能帶來全校成績的較大變化。

音樂、美術可以按教學大綱要求開展,體育課有些內容就只能簡化了。校長張進學給學生代體育課,籃球、乒乓球的規則、比賽要領他經常講,也經常和學生一起練習,賽跑項目他重點給學生教會預備姿勢和對起跑時間的把握,避免犯規提前起跑,或者反應遲鈍起跑慢了。去年這2名學生參加了華亭市學生運動會的短跑項目,雖然沒取得名次,但姿勢、動作規範,贏得了其他學校師生的共同稱讚。在籃球場旁邊,三位教師自己動手挖了一個砂坑,專門供學生練習跳遠。記者採訪時,由於前兩天剛下過雨,砂坑內有積水,無法練習,但從助跑跑道來看,學生在經常練習。

“營養餐”是國家給農村學生的一項福利,這2名學生準時足額享受。按照統一規定,每天早上7:50學生進校門,每天這個時間之前營養餐準時送到學校,所幸到學校的道路已全部硬化,雖然是山路,通行卻很便利,風雨無阻。按規定,學校校長要陪餐,要先吃,確認食品安全了再讓學生吃;每餐要留樣,萬一發生問題了以便化驗鑑定。所以這裡雖然只有2名學生,但得送來4份營養餐。在教師李承志的帶領下,記者看到在一本“農村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學生食用簽名臺賬”上,記錄著每天不同的食品名稱及數量和學生簽名,一個小冰櫃內,存放著留存的樣品。

校長張進學是硯峽鄉麻池村人,因為塌陷治理移民搬遷,麻池村人已全部搬離故土,一部分搬到了華亭市策底鎮,一部分搬到了市區,他家現在住華亭市區。學生上學期間,他和另兩名教師一樣,每週星期日下午天黑前趕到學校,住到宿舍,每週星期五學生放學後離校返家,在校期間分別在自己的宿舍做飯吃。因為村內常住人口少,沒有門市部,他們來校前一般要買上一週的食材。

教師李承志說,由於學生太少,沒有競爭性,要讓學生“比學趕超”就沒有目標對象,同時一些大學校的先進教學模式也沒法應用;因為學生沒同學,缺乏交流,對新生事物的接觸也就少一些,這對學生的成長有一定影響,所以凡是全市性小學生活動,學校都儘量帶領學生參加,以期增長見識,取長補短。

硯峽學區教委主任張俊林說,義務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點,而農村小學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土橋小學底子薄,規模小,但近幾年通過國家改薄項目的實施,辦學條件大為改觀,學生能全面享受國家相關資助政策,教師全部享受鄉村生活補助和鄉鎮崗位津貼,極大地提高了他們教書育人的積極性,使他們下得來、留得住、教得好。

"

出華亭市區往北,經過蜿蜒崎嶇的近20公里山路,在一片翠綠的掩映下,有一所花園式的小學——土橋小學,校園乾淨整潔,院內花園鮮花盛開,而偌大的院子只有2名學生3名教師。

據華亭市硯峽鄉土橋村委會主任馬繼平介紹,全村現有戶籍人口371人,常住人口不到50人,其餘大部分人口已移居華亭市區或赴外地。全村現有在校小學生7名,其中5名在市區小學就讀,土橋小學只有2名學生,1名讀四年級,1名讀六年級。

學校雖小,但校長張進學認為,給學生的教育教學計劃凡國家規定的一樣都不能少。這2名學生分屬兩個年級,分別開設語文、數學、英語、科學、品德與社會、音樂、體育與健康、美術、信息技術、安全教育以及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下來一共要近20門,這些課程全部正常開設。

3名教師中,張進學和李承志屬於從教30年以上的老教師,其他課程都能代,唯獨英語自認水平不足,怕誤人子弟,要求上級部門派來了一名年輕教師高靜擔任。這樣的師生結構,可以說學生一直在教師的眼皮子底下學習,2名學生上課時想要偷懶、打瞌睡、交頭接耳都沒有可能性,而且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理解消化程度掌握快慢節奏。

就具體教學而言,一門課程只對一名學生,但教師對教學的儀式感並沒有因此而簡化,上課鈴、下課鈴都是準確定時,上課前的問候,下課時的告別都嚴格按規範要求進行。教師的板書用粉筆寫得一絲不苟,電子白板也在按要求經常使用。每週星期一早上升國旗,星期五下午降國旗也都按規範要求,嚴肅認真地開展。

教師教得認真,學生也沒有辜負期望,在2018年7月份華亭全市52所二類小學抽考中,當時的土橋小學三、五年級語文雙獲第一,數學、英語成績也名列前茅。這個成績當然令3名教師高興,但也不無擔憂,因為1名學生代表著一個年級、2名學生代表著一個學校,學生成績的輕微波動,可能帶來全校成績的較大變化。

音樂、美術可以按教學大綱要求開展,體育課有些內容就只能簡化了。校長張進學給學生代體育課,籃球、乒乓球的規則、比賽要領他經常講,也經常和學生一起練習,賽跑項目他重點給學生教會預備姿勢和對起跑時間的把握,避免犯規提前起跑,或者反應遲鈍起跑慢了。去年這2名學生參加了華亭市學生運動會的短跑項目,雖然沒取得名次,但姿勢、動作規範,贏得了其他學校師生的共同稱讚。在籃球場旁邊,三位教師自己動手挖了一個砂坑,專門供學生練習跳遠。記者採訪時,由於前兩天剛下過雨,砂坑內有積水,無法練習,但從助跑跑道來看,學生在經常練習。

“營養餐”是國家給農村學生的一項福利,這2名學生準時足額享受。按照統一規定,每天早上7:50學生進校門,每天這個時間之前營養餐準時送到學校,所幸到學校的道路已全部硬化,雖然是山路,通行卻很便利,風雨無阻。按規定,學校校長要陪餐,要先吃,確認食品安全了再讓學生吃;每餐要留樣,萬一發生問題了以便化驗鑑定。所以這裡雖然只有2名學生,但得送來4份營養餐。在教師李承志的帶領下,記者看到在一本“農村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學生食用簽名臺賬”上,記錄著每天不同的食品名稱及數量和學生簽名,一個小冰櫃內,存放著留存的樣品。

校長張進學是硯峽鄉麻池村人,因為塌陷治理移民搬遷,麻池村人已全部搬離故土,一部分搬到了華亭市策底鎮,一部分搬到了市區,他家現在住華亭市區。學生上學期間,他和另兩名教師一樣,每週星期日下午天黑前趕到學校,住到宿舍,每週星期五學生放學後離校返家,在校期間分別在自己的宿舍做飯吃。因為村內常住人口少,沒有門市部,他們來校前一般要買上一週的食材。

教師李承志說,由於學生太少,沒有競爭性,要讓學生“比學趕超”就沒有目標對象,同時一些大學校的先進教學模式也沒法應用;因為學生沒同學,缺乏交流,對新生事物的接觸也就少一些,這對學生的成長有一定影響,所以凡是全市性小學生活動,學校都儘量帶領學生參加,以期增長見識,取長補短。

硯峽學區教委主任張俊林說,義務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點,而農村小學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土橋小學底子薄,規模小,但近幾年通過國家改薄項目的實施,辦學條件大為改觀,學生能全面享受國家相關資助政策,教師全部享受鄉村生活補助和鄉鎮崗位津貼,極大地提高了他們教書育人的積極性,使他們下得來、留得住、教得好。

土橋小學:三名教師兩名學生的一個“家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