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老闆認知瓶頸,不讓自己成為企業增長的天花板?'

跳槽那些事兒 投資 金融 杭州 銀行 天津 武漢 私董導師陳小永 2019-07-25
"
"
如何突破老闆認知瓶頸,不讓自己成為企業增長的天花板?


這是我近期整理的《贏在頂層-為破局而生》系列課程的一部分,今天重點來探討企業老闆如何突破認知瓶頸?後期還會有其它四個方面的話題會和大家探討交流。


想起2年前的一個事,當我做完一個戰略諮詢課題時,該企業董事長說了這麼一番話,“做項目之前,我自己認為70%的事情應該團隊的事,但做完項目後,我知道自己以前的想法錯了,原來70%的事情都是我自己的事。”

這裡面,至少可以說明兩點:

  • 涉及戰略的事情,大多數會涉及到企業老闆的事情,因為戰略落地舉措都是重要的事關全局的需要高端資源對接的事,這個事情團隊成員一般難以做到,需要老闆出面,整合資源,將戰略落地的資源對接好。

  • 老闆的認知高低主體決定企業成敗,原以為戰略佈局不過是讓團隊成員多做事,其實是老闆做正確的事,這裡面說明了老闆自我認知的侷限性。

我個人把認知歸結分為三點:

錯知錯行


不按事情客觀規律辦事,只按自己的經驗、情緒、偏好做事,結果可想而知。

如有的企業老闆借高利貸造成企業走進死衚衕甚至破產跳樓的命運。這都是錯知錯行結出的惡果呀。

淺知淺行


對事情的客觀規律有一定的認識,但過於自信自傲,覺得自己想法、經驗能夠戰勝客觀規律,結果也是難以長久。

如有的企業老闆經不起銀行的“甜言蜜語”,在國家金融政策寬鬆的背景下,以為是自己本領大,過度銀行借貸擴大投資,一旦金融政策趨緊,過度投資的設備有沒有更多客戶前提下,企業就會走上艱難的“付息”之路,這樣的教訓又何其不多啊。

正知正行


對事情的客觀規律把握準、走得穩,不斷挑戰自己,革新自己,結果是事事順,企業持續發展。

當然,能夠做到正知正行的企業還是不多的,企業老闆通過不斷自我修煉,從仁愛、智慧、胸懷、能量等方面持續修煉,正知正行的格局、境界就會提升,自我認知的水平也會提升。

在我5年多的私董會主持過程中,企業老闆在面對遇到企業、個人等方面有關認知侷限時,也會困惑不已,糾結萬分,難以自拔。比如舉幾個這方面的困惑:

  • 企業經營多年,因國家政策,原有的5個多億的營收一下子下降到5000萬,不知下一步怎麼辦?
  • 如何讓企業煥發生命,點燃團隊的正能量?


  • 如何與高管建立高質量的溝通與鏈接?


  • 如何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意義和價值?


  • 時間不夠用,在事業、家庭與個人興趣愛好之間如何平衡?

對於中小民企老說,老闆在認知上主要存在三方面瓶頸:

志向和野心的瓶頸


看不清大勢,容易被短時的不確定信息擾亂,糾結於自己的小目標,對未來信心不足。

我專門比較了2008年和2018年浙商500強名單,10年前,浙商企業有38家營業收入超過百億元,而10年後,百億級別的企業達到了142家,其中有11家企業突破了千億元大關。

這說明什麼,說明了事情不會按著你的個人想法在發生變化,而是按客觀規律方式在變化,你不發展,並不等於別的企業不發展。

過去成功經驗的瓶頸


過去企業多年的發展,即使有過坎坷,但總體還是成功的。成功經驗的路徑依賴限制住了自己,過於放大自己成功經驗的作用。

對新生事物排斥,對新生事物碰到的困難和教訓反省不夠,造成企業目前發展停滯不前甚至下滑嚴重。

新常態下心態調整不足的瓶頸


大勢好的時候,自己好,大勢不好的時候,慌了陣腳,不願積極調整,積極心態不足,更重要的是,企業老闆缺少自我變革的勇氣和魄力,害怕面臨變革的各方阻力,害怕利益損失。

中小民企老闆面對認知上的瓶頸,如何破局?

可重點從讀懂大勢、讀懂企業、讀懂老闆自己入手,持續修煉,久久為功。

讀懂大勢:有能力不如遇上好時代

新常態好不好,有的企業老闆說做企業越來越難了,這也是新常態的一種常態。不像過去,躺著都賺錢,現在不睡覺都不一定能賺到錢。

但也得有企業老闆說,越是別人難的時候,越是自己超越別人的時候,也是最有機會的時候。

兩種認知,兩種形態,最終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我們到底遇到了什麼樣的時代,如何真正讀懂好時代?

未來30年的企業發展機遇,就是中國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發展目標。

  • 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 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這是多麼大的企業高質量高水平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啊,你不抓住,能怪誰!


"
如何突破老闆認知瓶頸,不讓自己成為企業增長的天花板?


這是我近期整理的《贏在頂層-為破局而生》系列課程的一部分,今天重點來探討企業老闆如何突破認知瓶頸?後期還會有其它四個方面的話題會和大家探討交流。


想起2年前的一個事,當我做完一個戰略諮詢課題時,該企業董事長說了這麼一番話,“做項目之前,我自己認為70%的事情應該團隊的事,但做完項目後,我知道自己以前的想法錯了,原來70%的事情都是我自己的事。”

這裡面,至少可以說明兩點:

  • 涉及戰略的事情,大多數會涉及到企業老闆的事情,因為戰略落地舉措都是重要的事關全局的需要高端資源對接的事,這個事情團隊成員一般難以做到,需要老闆出面,整合資源,將戰略落地的資源對接好。

  • 老闆的認知高低主體決定企業成敗,原以為戰略佈局不過是讓團隊成員多做事,其實是老闆做正確的事,這裡面說明了老闆自我認知的侷限性。

我個人把認知歸結分為三點:

錯知錯行


不按事情客觀規律辦事,只按自己的經驗、情緒、偏好做事,結果可想而知。

如有的企業老闆借高利貸造成企業走進死衚衕甚至破產跳樓的命運。這都是錯知錯行結出的惡果呀。

淺知淺行


對事情的客觀規律有一定的認識,但過於自信自傲,覺得自己想法、經驗能夠戰勝客觀規律,結果也是難以長久。

如有的企業老闆經不起銀行的“甜言蜜語”,在國家金融政策寬鬆的背景下,以為是自己本領大,過度銀行借貸擴大投資,一旦金融政策趨緊,過度投資的設備有沒有更多客戶前提下,企業就會走上艱難的“付息”之路,這樣的教訓又何其不多啊。

正知正行


對事情的客觀規律把握準、走得穩,不斷挑戰自己,革新自己,結果是事事順,企業持續發展。

當然,能夠做到正知正行的企業還是不多的,企業老闆通過不斷自我修煉,從仁愛、智慧、胸懷、能量等方面持續修煉,正知正行的格局、境界就會提升,自我認知的水平也會提升。

在我5年多的私董會主持過程中,企業老闆在面對遇到企業、個人等方面有關認知侷限時,也會困惑不已,糾結萬分,難以自拔。比如舉幾個這方面的困惑:

  • 企業經營多年,因國家政策,原有的5個多億的營收一下子下降到5000萬,不知下一步怎麼辦?
  • 如何讓企業煥發生命,點燃團隊的正能量?


  • 如何與高管建立高質量的溝通與鏈接?


  • 如何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意義和價值?


  • 時間不夠用,在事業、家庭與個人興趣愛好之間如何平衡?

對於中小民企老說,老闆在認知上主要存在三方面瓶頸:

志向和野心的瓶頸


看不清大勢,容易被短時的不確定信息擾亂,糾結於自己的小目標,對未來信心不足。

我專門比較了2008年和2018年浙商500強名單,10年前,浙商企業有38家營業收入超過百億元,而10年後,百億級別的企業達到了142家,其中有11家企業突破了千億元大關。

這說明什麼,說明了事情不會按著你的個人想法在發生變化,而是按客觀規律方式在變化,你不發展,並不等於別的企業不發展。

過去成功經驗的瓶頸


過去企業多年的發展,即使有過坎坷,但總體還是成功的。成功經驗的路徑依賴限制住了自己,過於放大自己成功經驗的作用。

對新生事物排斥,對新生事物碰到的困難和教訓反省不夠,造成企業目前發展停滯不前甚至下滑嚴重。

新常態下心態調整不足的瓶頸


大勢好的時候,自己好,大勢不好的時候,慌了陣腳,不願積極調整,積極心態不足,更重要的是,企業老闆缺少自我變革的勇氣和魄力,害怕面臨變革的各方阻力,害怕利益損失。

中小民企老闆面對認知上的瓶頸,如何破局?

可重點從讀懂大勢、讀懂企業、讀懂老闆自己入手,持續修煉,久久為功。

讀懂大勢:有能力不如遇上好時代

新常態好不好,有的企業老闆說做企業越來越難了,這也是新常態的一種常態。不像過去,躺著都賺錢,現在不睡覺都不一定能賺到錢。

但也得有企業老闆說,越是別人難的時候,越是自己超越別人的時候,也是最有機會的時候。

兩種認知,兩種形態,最終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我們到底遇到了什麼樣的時代,如何真正讀懂好時代?

未來30年的企業發展機遇,就是中國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發展目標。

  • 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 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這是多麼大的企業高質量高水平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啊,你不抓住,能怪誰!


如何突破老闆認知瓶頸,不讓自己成為企業增長的天花板?


讀懂大勢:有本事不如順大勢

今天科創板開板,有報道說至少第一批上市的科創板企業至少催生了124個億萬富翁。

科創板就是我們中小民營科技型創新企業發展的大勢,我身處全國國家級四大科技城的杭州未來科技城,其餘是北京、天津、武漢三個科技城,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科技創新落地的氣息,全球最熱的最前沿的科技在杭州未來科技城都能找得到。

翻開2010年、2018年胡潤富豪排行榜,可以清晰看到過去40年的改革開放更多是體制造富、產業造富,未來可以預判的是未來40年將更多的是科技造富,科創板就是體現造富的重要平臺。

讀懂企業:李寧公司2015年的12條反思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李寧公司出盡了風頭,但也埋下了隱患。

到了2013年2014年,李寧公司持續2年嚴重虧損。

2015年創始人李寧不得不迴歸企業,迴歸後的最重要一件事就是調查後進行反省,發不了對企業的“罪己詔”,提出了12條反思。

--市場飽和:體育用品行業不再是通過渠道擴張多開店就能賺錢的行業了,消費者成熟,越來越多國際品牌殺入中國,讓競爭越來越激烈。

--盲目求大:習慣了粗放地向經銷商壓貨的模式,高估了市場的消化能力和自己品牌的影響力。在08年奧運會後盲目擴張,不斷拓展新業務,不斷開拓海外市場,結果步子邁的太大。當時怎麼壓的貨後來又被吃了回來(我們叫復興計劃,回購經銷商老庫存),國內國際市場瘋狂圈地,導致了李寧店的一個個倒下。

--壓貨太多:積重難返;訂貨會模式反應遲緩,庫存永遠是服裝業的痛楚。當發現客戶已經沒有資金去拿新貨,只能賣老貨,老貨又折扣低,沒錢賺,惡性循環的時候,公司已經無能為力。

--執行力差:李寧公司請了很多高大上的諮詢公司,招聘了很多資歷閃閃發光的高層。但是想法太好,執行力太差,很多業內很看好的項目沒執行下去,無疾而終。當不考慮到提升生意,為了做而做的時候,沒有人會真正努力執行、配合,這個項目也就離死不遠了。

--戰略方向不明:在眾人的眼裡,李寧公司就是一個有病亂投醫的主,結果各路神仙齊登場,把這裡當成了各種項目、各種理念的試驗田。如因做體育品牌,簽了CBA和韋德,停了樂途的合約,轉手又開始做起了韓國設計的買賣,最近還簽了少女時代的誰誰誰。

--沒有利用好資源:簽約韋德十年一個億美金,簽約CBA五年20億人民幣,籤國羽林丹,後又實施“復興計劃”等等,花去了近50億人民幣,但是李寧公司終究能在這兩方面的賺多少錢呢?說真心話李寧鞋絕對是業界良心,在倉促簽了韋德,由於產能、市場推廣、鋪貨等一系列工作都沒做好準備,導致最終浪費了機會。

--危機公關意識不強:在現在這個網絡信息爆炸的社會,真的是好事一輩子不出門,壞事分分鐘傳千里。李寧做民族企業,確實不會也沒有經驗去進行危機公關,這是門很深的學問,玩兒的不好,無疑會將好名聲毀壞。

--市場推廣莫名其妙:近年來,廣告砸錢很多,但是效果不佳,消費者不買賬。像很多年前那個達蒙瓊斯穿著飛甲籃球鞋那麼好的廣告,再也看不到了。

--缺乏產品競爭力: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因為畢竟產品是核心,酒香不怕巷子深,如果產品不好,那做再多可能也是徒勞。李寧的產品質量在國內品牌裡還是最好的,但受限於成本,和阿迪、耐克還是有差距。

--專業性還有待提升:我覺得運動產品最吸引人的地方首先就是專業。以籃球鞋為例,緩震,啟動,安全,輕便等各個方面對籃球愛好者都很重要。如果我們的產品在技術上停滯不前,讓人感覺過時、陳舊的話,很難讓消費者有再度強烈購買的慾望。

--時尚度不夠:體育產品在技術之後,要比較的就是時尚了。韋德再大牌也真的老了,閃電俠不再,膝蓋傷猶存。簽名鞋雖不醜,配色亦多。林丹羽毛球雖強但畢竟還是小球,比起大球來心有餘而力不足。還有一出鞋子就是各種鷹,龍的名字,實在和時尚不搭。在這個時代,不時尚真的難成活。

--價格定位應更具市場化:不要考慮性價比,去買所能承受的範圍內最貴的東西準沒錯。與Nike和Adidas相比,李寧的價格並不高,但為什麼大家還是覺得貴呢?因為李寧是沒有所謂的低端產品線的。消費者為什麼要買國產品牌李寧,這是我們所要思考的。

反省的越深,改變的成就越明顯。經過4年多的革新,李寧公司從一家傳統的運動裝備提供商轉變為一家互聯網+運動生活體驗提供商,在設計上追求中國文化+運動視角+潮流眼界,再次被用戶極大接受和認可。2018年公司營收已超過百億,是2015年一倍以上。

作為企業老闆,建議你也靜下心來,反省自己企業情況,列出個五條八條,然後公佈給團隊,一起面對,一起變革,一起去改變!


"
如何突破老闆認知瓶頸,不讓自己成為企業增長的天花板?


這是我近期整理的《贏在頂層-為破局而生》系列課程的一部分,今天重點來探討企業老闆如何突破認知瓶頸?後期還會有其它四個方面的話題會和大家探討交流。


想起2年前的一個事,當我做完一個戰略諮詢課題時,該企業董事長說了這麼一番話,“做項目之前,我自己認為70%的事情應該團隊的事,但做完項目後,我知道自己以前的想法錯了,原來70%的事情都是我自己的事。”

這裡面,至少可以說明兩點:

  • 涉及戰略的事情,大多數會涉及到企業老闆的事情,因為戰略落地舉措都是重要的事關全局的需要高端資源對接的事,這個事情團隊成員一般難以做到,需要老闆出面,整合資源,將戰略落地的資源對接好。

  • 老闆的認知高低主體決定企業成敗,原以為戰略佈局不過是讓團隊成員多做事,其實是老闆做正確的事,這裡面說明了老闆自我認知的侷限性。

我個人把認知歸結分為三點:

錯知錯行


不按事情客觀規律辦事,只按自己的經驗、情緒、偏好做事,結果可想而知。

如有的企業老闆借高利貸造成企業走進死衚衕甚至破產跳樓的命運。這都是錯知錯行結出的惡果呀。

淺知淺行


對事情的客觀規律有一定的認識,但過於自信自傲,覺得自己想法、經驗能夠戰勝客觀規律,結果也是難以長久。

如有的企業老闆經不起銀行的“甜言蜜語”,在國家金融政策寬鬆的背景下,以為是自己本領大,過度銀行借貸擴大投資,一旦金融政策趨緊,過度投資的設備有沒有更多客戶前提下,企業就會走上艱難的“付息”之路,這樣的教訓又何其不多啊。

正知正行


對事情的客觀規律把握準、走得穩,不斷挑戰自己,革新自己,結果是事事順,企業持續發展。

當然,能夠做到正知正行的企業還是不多的,企業老闆通過不斷自我修煉,從仁愛、智慧、胸懷、能量等方面持續修煉,正知正行的格局、境界就會提升,自我認知的水平也會提升。

在我5年多的私董會主持過程中,企業老闆在面對遇到企業、個人等方面有關認知侷限時,也會困惑不已,糾結萬分,難以自拔。比如舉幾個這方面的困惑:

  • 企業經營多年,因國家政策,原有的5個多億的營收一下子下降到5000萬,不知下一步怎麼辦?
  • 如何讓企業煥發生命,點燃團隊的正能量?


  • 如何與高管建立高質量的溝通與鏈接?


  • 如何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意義和價值?


  • 時間不夠用,在事業、家庭與個人興趣愛好之間如何平衡?

對於中小民企老說,老闆在認知上主要存在三方面瓶頸:

志向和野心的瓶頸


看不清大勢,容易被短時的不確定信息擾亂,糾結於自己的小目標,對未來信心不足。

我專門比較了2008年和2018年浙商500強名單,10年前,浙商企業有38家營業收入超過百億元,而10年後,百億級別的企業達到了142家,其中有11家企業突破了千億元大關。

這說明什麼,說明了事情不會按著你的個人想法在發生變化,而是按客觀規律方式在變化,你不發展,並不等於別的企業不發展。

過去成功經驗的瓶頸


過去企業多年的發展,即使有過坎坷,但總體還是成功的。成功經驗的路徑依賴限制住了自己,過於放大自己成功經驗的作用。

對新生事物排斥,對新生事物碰到的困難和教訓反省不夠,造成企業目前發展停滯不前甚至下滑嚴重。

新常態下心態調整不足的瓶頸


大勢好的時候,自己好,大勢不好的時候,慌了陣腳,不願積極調整,積極心態不足,更重要的是,企業老闆缺少自我變革的勇氣和魄力,害怕面臨變革的各方阻力,害怕利益損失。

中小民企老闆面對認知上的瓶頸,如何破局?

可重點從讀懂大勢、讀懂企業、讀懂老闆自己入手,持續修煉,久久為功。

讀懂大勢:有能力不如遇上好時代

新常態好不好,有的企業老闆說做企業越來越難了,這也是新常態的一種常態。不像過去,躺著都賺錢,現在不睡覺都不一定能賺到錢。

但也得有企業老闆說,越是別人難的時候,越是自己超越別人的時候,也是最有機會的時候。

兩種認知,兩種形態,最終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我們到底遇到了什麼樣的時代,如何真正讀懂好時代?

未來30年的企業發展機遇,就是中國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發展目標。

  • 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 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這是多麼大的企業高質量高水平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啊,你不抓住,能怪誰!


如何突破老闆認知瓶頸,不讓自己成為企業增長的天花板?


讀懂大勢:有本事不如順大勢

今天科創板開板,有報道說至少第一批上市的科創板企業至少催生了124個億萬富翁。

科創板就是我們中小民營科技型創新企業發展的大勢,我身處全國國家級四大科技城的杭州未來科技城,其餘是北京、天津、武漢三個科技城,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科技創新落地的氣息,全球最熱的最前沿的科技在杭州未來科技城都能找得到。

翻開2010年、2018年胡潤富豪排行榜,可以清晰看到過去40年的改革開放更多是體制造富、產業造富,未來可以預判的是未來40年將更多的是科技造富,科創板就是體現造富的重要平臺。

讀懂企業:李寧公司2015年的12條反思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李寧公司出盡了風頭,但也埋下了隱患。

到了2013年2014年,李寧公司持續2年嚴重虧損。

2015年創始人李寧不得不迴歸企業,迴歸後的最重要一件事就是調查後進行反省,發不了對企業的“罪己詔”,提出了12條反思。

--市場飽和:體育用品行業不再是通過渠道擴張多開店就能賺錢的行業了,消費者成熟,越來越多國際品牌殺入中國,讓競爭越來越激烈。

--盲目求大:習慣了粗放地向經銷商壓貨的模式,高估了市場的消化能力和自己品牌的影響力。在08年奧運會後盲目擴張,不斷拓展新業務,不斷開拓海外市場,結果步子邁的太大。當時怎麼壓的貨後來又被吃了回來(我們叫復興計劃,回購經銷商老庫存),國內國際市場瘋狂圈地,導致了李寧店的一個個倒下。

--壓貨太多:積重難返;訂貨會模式反應遲緩,庫存永遠是服裝業的痛楚。當發現客戶已經沒有資金去拿新貨,只能賣老貨,老貨又折扣低,沒錢賺,惡性循環的時候,公司已經無能為力。

--執行力差:李寧公司請了很多高大上的諮詢公司,招聘了很多資歷閃閃發光的高層。但是想法太好,執行力太差,很多業內很看好的項目沒執行下去,無疾而終。當不考慮到提升生意,為了做而做的時候,沒有人會真正努力執行、配合,這個項目也就離死不遠了。

--戰略方向不明:在眾人的眼裡,李寧公司就是一個有病亂投醫的主,結果各路神仙齊登場,把這裡當成了各種項目、各種理念的試驗田。如因做體育品牌,簽了CBA和韋德,停了樂途的合約,轉手又開始做起了韓國設計的買賣,最近還簽了少女時代的誰誰誰。

--沒有利用好資源:簽約韋德十年一個億美金,簽約CBA五年20億人民幣,籤國羽林丹,後又實施“復興計劃”等等,花去了近50億人民幣,但是李寧公司終究能在這兩方面的賺多少錢呢?說真心話李寧鞋絕對是業界良心,在倉促簽了韋德,由於產能、市場推廣、鋪貨等一系列工作都沒做好準備,導致最終浪費了機會。

--危機公關意識不強:在現在這個網絡信息爆炸的社會,真的是好事一輩子不出門,壞事分分鐘傳千里。李寧做民族企業,確實不會也沒有經驗去進行危機公關,這是門很深的學問,玩兒的不好,無疑會將好名聲毀壞。

--市場推廣莫名其妙:近年來,廣告砸錢很多,但是效果不佳,消費者不買賬。像很多年前那個達蒙瓊斯穿著飛甲籃球鞋那麼好的廣告,再也看不到了。

--缺乏產品競爭力: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因為畢竟產品是核心,酒香不怕巷子深,如果產品不好,那做再多可能也是徒勞。李寧的產品質量在國內品牌裡還是最好的,但受限於成本,和阿迪、耐克還是有差距。

--專業性還有待提升:我覺得運動產品最吸引人的地方首先就是專業。以籃球鞋為例,緩震,啟動,安全,輕便等各個方面對籃球愛好者都很重要。如果我們的產品在技術上停滯不前,讓人感覺過時、陳舊的話,很難讓消費者有再度強烈購買的慾望。

--時尚度不夠:體育產品在技術之後,要比較的就是時尚了。韋德再大牌也真的老了,閃電俠不再,膝蓋傷猶存。簽名鞋雖不醜,配色亦多。林丹羽毛球雖強但畢竟還是小球,比起大球來心有餘而力不足。還有一出鞋子就是各種鷹,龍的名字,實在和時尚不搭。在這個時代,不時尚真的難成活。

--價格定位應更具市場化:不要考慮性價比,去買所能承受的範圍內最貴的東西準沒錯。與Nike和Adidas相比,李寧的價格並不高,但為什麼大家還是覺得貴呢?因為李寧是沒有所謂的低端產品線的。消費者為什麼要買國產品牌李寧,這是我們所要思考的。

反省的越深,改變的成就越明顯。經過4年多的革新,李寧公司從一家傳統的運動裝備提供商轉變為一家互聯網+運動生活體驗提供商,在設計上追求中國文化+運動視角+潮流眼界,再次被用戶極大接受和認可。2018年公司營收已超過百億,是2015年一倍以上。

作為企業老闆,建議你也靜下心來,反省自己企業情況,列出個五條八條,然後公佈給團隊,一起面對,一起變革,一起去改變!


如何突破老闆認知瓶頸,不讓自己成為企業增長的天花板?


讀懂企業:貝因美啟動“六重奏”變革

貝因美是浙江杭州非常知名的一家嬰幼兒奶粉上市企業,但在2016、2017年也經歷了過山車的陣痛。

從2015年-2017年三年間,貝因美市值蒸發83%,市值從2015年最高300多億跌落到約50億。

從2013年盈利峰值超過7億元,到2016年、2017年,分別虧損7.8億和10.6億,2018年4月27日,還變為*ST因美,內外交困,走到了十字路口。

面對嚴重企業困境,貝因美創始人謝宏不得不出山。

他為了鼓勵團隊,克服困難,勇於變革,他講得有段話很精彩:“前面的戰鬥不會輕鬆,每一場都是硬仗,甚至會比貝因美剛起步時還艱難,我選擇重新站出來擔當,希望給大家帶來一份堅持的勇氣、一份前進的引導、一份奮鬥的依靠!”。

在創始人的堅決領導下,啟動了貝因美“六重奏”變革,即“重造團隊、重塑品牌、重樹商譽、重建渠道、重構體系、重溯文化”。

變革的越堅決,企業成效越明顯。2018年貝因美成功實現扭虧為盈,2019年4月18日正式“脫星摘帽”。目前還在艱辛的變革之路上。

回顧企業老闆自己一路走來,在面對極端困難下,你自己還有多少變革勇氣和決心,你的團隊還有多少勇氣和行動?這些都值得你好好對照。

讀懂自己:和積極的人交朋友

最近幾年,外部形勢多變起伏,我看到了不少積極面對困難勇於前進的企業老闆,當然也看到一些消極的“有毒”的企業老闆。

我們一起來看看積極的經濟學家、投資大師、企業家對外部經濟形勢的看法:

  • 著名經濟學家、中歐商學院許小年教授說,“宏觀形勢好,我多做一點,自然是錦上添花的事情,宏觀不好,我照樣能夠撐下去,而且有可能在宏觀形勢不好的情況下,企業反而能做得更好”。
  • 世界著名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說,“對那些既不重要,又難以搞懂的東西,你忘了它們就對了。你所講的,可能是重要的,但是難以拎清”。
  •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在2018世界浙商上海論壇發言說,“迴歸初心,自己想一下,當年你為什麼創業,當年你的生意為什麼好起來,你怎麼就覺得個生意不行了呢”。

不管如何,作為企業老闆,只要你還在老闆位置一天,你就不可能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你也不可能老是被動地被外部形勢多變搞得焦頭爛額。

多聽聽積極企業老闆、專家、投資人的建議,多和積極的企業老闆打交道,少和或不和消極的負能量的企業老闆打交道。


"
如何突破老闆認知瓶頸,不讓自己成為企業增長的天花板?


這是我近期整理的《贏在頂層-為破局而生》系列課程的一部分,今天重點來探討企業老闆如何突破認知瓶頸?後期還會有其它四個方面的話題會和大家探討交流。


想起2年前的一個事,當我做完一個戰略諮詢課題時,該企業董事長說了這麼一番話,“做項目之前,我自己認為70%的事情應該團隊的事,但做完項目後,我知道自己以前的想法錯了,原來70%的事情都是我自己的事。”

這裡面,至少可以說明兩點:

  • 涉及戰略的事情,大多數會涉及到企業老闆的事情,因為戰略落地舉措都是重要的事關全局的需要高端資源對接的事,這個事情團隊成員一般難以做到,需要老闆出面,整合資源,將戰略落地的資源對接好。

  • 老闆的認知高低主體決定企業成敗,原以為戰略佈局不過是讓團隊成員多做事,其實是老闆做正確的事,這裡面說明了老闆自我認知的侷限性。

我個人把認知歸結分為三點:

錯知錯行


不按事情客觀規律辦事,只按自己的經驗、情緒、偏好做事,結果可想而知。

如有的企業老闆借高利貸造成企業走進死衚衕甚至破產跳樓的命運。這都是錯知錯行結出的惡果呀。

淺知淺行


對事情的客觀規律有一定的認識,但過於自信自傲,覺得自己想法、經驗能夠戰勝客觀規律,結果也是難以長久。

如有的企業老闆經不起銀行的“甜言蜜語”,在國家金融政策寬鬆的背景下,以為是自己本領大,過度銀行借貸擴大投資,一旦金融政策趨緊,過度投資的設備有沒有更多客戶前提下,企業就會走上艱難的“付息”之路,這樣的教訓又何其不多啊。

正知正行


對事情的客觀規律把握準、走得穩,不斷挑戰自己,革新自己,結果是事事順,企業持續發展。

當然,能夠做到正知正行的企業還是不多的,企業老闆通過不斷自我修煉,從仁愛、智慧、胸懷、能量等方面持續修煉,正知正行的格局、境界就會提升,自我認知的水平也會提升。

在我5年多的私董會主持過程中,企業老闆在面對遇到企業、個人等方面有關認知侷限時,也會困惑不已,糾結萬分,難以自拔。比如舉幾個這方面的困惑:

  • 企業經營多年,因國家政策,原有的5個多億的營收一下子下降到5000萬,不知下一步怎麼辦?
  • 如何讓企業煥發生命,點燃團隊的正能量?


  • 如何與高管建立高質量的溝通與鏈接?


  • 如何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意義和價值?


  • 時間不夠用,在事業、家庭與個人興趣愛好之間如何平衡?

對於中小民企老說,老闆在認知上主要存在三方面瓶頸:

志向和野心的瓶頸


看不清大勢,容易被短時的不確定信息擾亂,糾結於自己的小目標,對未來信心不足。

我專門比較了2008年和2018年浙商500強名單,10年前,浙商企業有38家營業收入超過百億元,而10年後,百億級別的企業達到了142家,其中有11家企業突破了千億元大關。

這說明什麼,說明了事情不會按著你的個人想法在發生變化,而是按客觀規律方式在變化,你不發展,並不等於別的企業不發展。

過去成功經驗的瓶頸


過去企業多年的發展,即使有過坎坷,但總體還是成功的。成功經驗的路徑依賴限制住了自己,過於放大自己成功經驗的作用。

對新生事物排斥,對新生事物碰到的困難和教訓反省不夠,造成企業目前發展停滯不前甚至下滑嚴重。

新常態下心態調整不足的瓶頸


大勢好的時候,自己好,大勢不好的時候,慌了陣腳,不願積極調整,積極心態不足,更重要的是,企業老闆缺少自我變革的勇氣和魄力,害怕面臨變革的各方阻力,害怕利益損失。

中小民企老闆面對認知上的瓶頸,如何破局?

可重點從讀懂大勢、讀懂企業、讀懂老闆自己入手,持續修煉,久久為功。

讀懂大勢:有能力不如遇上好時代

新常態好不好,有的企業老闆說做企業越來越難了,這也是新常態的一種常態。不像過去,躺著都賺錢,現在不睡覺都不一定能賺到錢。

但也得有企業老闆說,越是別人難的時候,越是自己超越別人的時候,也是最有機會的時候。

兩種認知,兩種形態,最終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我們到底遇到了什麼樣的時代,如何真正讀懂好時代?

未來30年的企業發展機遇,就是中國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發展目標。

  • 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 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這是多麼大的企業高質量高水平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啊,你不抓住,能怪誰!


如何突破老闆認知瓶頸,不讓自己成為企業增長的天花板?


讀懂大勢:有本事不如順大勢

今天科創板開板,有報道說至少第一批上市的科創板企業至少催生了124個億萬富翁。

科創板就是我們中小民營科技型創新企業發展的大勢,我身處全國國家級四大科技城的杭州未來科技城,其餘是北京、天津、武漢三個科技城,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科技創新落地的氣息,全球最熱的最前沿的科技在杭州未來科技城都能找得到。

翻開2010年、2018年胡潤富豪排行榜,可以清晰看到過去40年的改革開放更多是體制造富、產業造富,未來可以預判的是未來40年將更多的是科技造富,科創板就是體現造富的重要平臺。

讀懂企業:李寧公司2015年的12條反思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李寧公司出盡了風頭,但也埋下了隱患。

到了2013年2014年,李寧公司持續2年嚴重虧損。

2015年創始人李寧不得不迴歸企業,迴歸後的最重要一件事就是調查後進行反省,發不了對企業的“罪己詔”,提出了12條反思。

--市場飽和:體育用品行業不再是通過渠道擴張多開店就能賺錢的行業了,消費者成熟,越來越多國際品牌殺入中國,讓競爭越來越激烈。

--盲目求大:習慣了粗放地向經銷商壓貨的模式,高估了市場的消化能力和自己品牌的影響力。在08年奧運會後盲目擴張,不斷拓展新業務,不斷開拓海外市場,結果步子邁的太大。當時怎麼壓的貨後來又被吃了回來(我們叫復興計劃,回購經銷商老庫存),國內國際市場瘋狂圈地,導致了李寧店的一個個倒下。

--壓貨太多:積重難返;訂貨會模式反應遲緩,庫存永遠是服裝業的痛楚。當發現客戶已經沒有資金去拿新貨,只能賣老貨,老貨又折扣低,沒錢賺,惡性循環的時候,公司已經無能為力。

--執行力差:李寧公司請了很多高大上的諮詢公司,招聘了很多資歷閃閃發光的高層。但是想法太好,執行力太差,很多業內很看好的項目沒執行下去,無疾而終。當不考慮到提升生意,為了做而做的時候,沒有人會真正努力執行、配合,這個項目也就離死不遠了。

--戰略方向不明:在眾人的眼裡,李寧公司就是一個有病亂投醫的主,結果各路神仙齊登場,把這裡當成了各種項目、各種理念的試驗田。如因做體育品牌,簽了CBA和韋德,停了樂途的合約,轉手又開始做起了韓國設計的買賣,最近還簽了少女時代的誰誰誰。

--沒有利用好資源:簽約韋德十年一個億美金,簽約CBA五年20億人民幣,籤國羽林丹,後又實施“復興計劃”等等,花去了近50億人民幣,但是李寧公司終究能在這兩方面的賺多少錢呢?說真心話李寧鞋絕對是業界良心,在倉促簽了韋德,由於產能、市場推廣、鋪貨等一系列工作都沒做好準備,導致最終浪費了機會。

--危機公關意識不強:在現在這個網絡信息爆炸的社會,真的是好事一輩子不出門,壞事分分鐘傳千里。李寧做民族企業,確實不會也沒有經驗去進行危機公關,這是門很深的學問,玩兒的不好,無疑會將好名聲毀壞。

--市場推廣莫名其妙:近年來,廣告砸錢很多,但是效果不佳,消費者不買賬。像很多年前那個達蒙瓊斯穿著飛甲籃球鞋那麼好的廣告,再也看不到了。

--缺乏產品競爭力: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因為畢竟產品是核心,酒香不怕巷子深,如果產品不好,那做再多可能也是徒勞。李寧的產品質量在國內品牌裡還是最好的,但受限於成本,和阿迪、耐克還是有差距。

--專業性還有待提升:我覺得運動產品最吸引人的地方首先就是專業。以籃球鞋為例,緩震,啟動,安全,輕便等各個方面對籃球愛好者都很重要。如果我們的產品在技術上停滯不前,讓人感覺過時、陳舊的話,很難讓消費者有再度強烈購買的慾望。

--時尚度不夠:體育產品在技術之後,要比較的就是時尚了。韋德再大牌也真的老了,閃電俠不再,膝蓋傷猶存。簽名鞋雖不醜,配色亦多。林丹羽毛球雖強但畢竟還是小球,比起大球來心有餘而力不足。還有一出鞋子就是各種鷹,龍的名字,實在和時尚不搭。在這個時代,不時尚真的難成活。

--價格定位應更具市場化:不要考慮性價比,去買所能承受的範圍內最貴的東西準沒錯。與Nike和Adidas相比,李寧的價格並不高,但為什麼大家還是覺得貴呢?因為李寧是沒有所謂的低端產品線的。消費者為什麼要買國產品牌李寧,這是我們所要思考的。

反省的越深,改變的成就越明顯。經過4年多的革新,李寧公司從一家傳統的運動裝備提供商轉變為一家互聯網+運動生活體驗提供商,在設計上追求中國文化+運動視角+潮流眼界,再次被用戶極大接受和認可。2018年公司營收已超過百億,是2015年一倍以上。

作為企業老闆,建議你也靜下心來,反省自己企業情況,列出個五條八條,然後公佈給團隊,一起面對,一起變革,一起去改變!


如何突破老闆認知瓶頸,不讓自己成為企業增長的天花板?


讀懂企業:貝因美啟動“六重奏”變革

貝因美是浙江杭州非常知名的一家嬰幼兒奶粉上市企業,但在2016、2017年也經歷了過山車的陣痛。

從2015年-2017年三年間,貝因美市值蒸發83%,市值從2015年最高300多億跌落到約50億。

從2013年盈利峰值超過7億元,到2016年、2017年,分別虧損7.8億和10.6億,2018年4月27日,還變為*ST因美,內外交困,走到了十字路口。

面對嚴重企業困境,貝因美創始人謝宏不得不出山。

他為了鼓勵團隊,克服困難,勇於變革,他講得有段話很精彩:“前面的戰鬥不會輕鬆,每一場都是硬仗,甚至會比貝因美剛起步時還艱難,我選擇重新站出來擔當,希望給大家帶來一份堅持的勇氣、一份前進的引導、一份奮鬥的依靠!”。

在創始人的堅決領導下,啟動了貝因美“六重奏”變革,即“重造團隊、重塑品牌、重樹商譽、重建渠道、重構體系、重溯文化”。

變革的越堅決,企業成效越明顯。2018年貝因美成功實現扭虧為盈,2019年4月18日正式“脫星摘帽”。目前還在艱辛的變革之路上。

回顧企業老闆自己一路走來,在面對極端困難下,你自己還有多少變革勇氣和決心,你的團隊還有多少勇氣和行動?這些都值得你好好對照。

讀懂自己:和積極的人交朋友

最近幾年,外部形勢多變起伏,我看到了不少積極面對困難勇於前進的企業老闆,當然也看到一些消極的“有毒”的企業老闆。

我們一起來看看積極的經濟學家、投資大師、企業家對外部經濟形勢的看法:

  • 著名經濟學家、中歐商學院許小年教授說,“宏觀形勢好,我多做一點,自然是錦上添花的事情,宏觀不好,我照樣能夠撐下去,而且有可能在宏觀形勢不好的情況下,企業反而能做得更好”。
  • 世界著名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說,“對那些既不重要,又難以搞懂的東西,你忘了它們就對了。你所講的,可能是重要的,但是難以拎清”。
  •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在2018世界浙商上海論壇發言說,“迴歸初心,自己想一下,當年你為什麼創業,當年你的生意為什麼好起來,你怎麼就覺得個生意不行了呢”。

不管如何,作為企業老闆,只要你還在老闆位置一天,你就不可能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你也不可能老是被動地被外部形勢多變搞得焦頭爛額。

多聽聽積極企業老闆、專家、投資人的建議,多和積極的企業老闆打交道,少和或不和消極的負能量的企業老闆打交道。


如何突破老闆認知瓶頸,不讓自己成為企業增長的天花板?


讀懂自己:做人做事要正

最近幾年,國家實施環保生態戰略,過去一些靠汙染犧牲社會利益而獲利的企業越來越難了。未來還會更難,因為這是被社會拋棄的一個企業群體。

這使我想起了,作為企業老闆,你想要自己的企業長久發展,如果起心不正,是很難的,即使短期獲利了,也會被社會客戶所放棄。

今年3月份,在桐鄉市宣傳部、工商聯組織下,我應邀帶隊桐鄉青企聯創二代遊學老闆電器,當時私下了解到老闆電器多年來快速發展,一個核心的原因就是企業做人做事正。

正如老闆電器總經理任富佳的話說,就是“做企業千萬不要靠天吃飯,老闆電器能跨越經濟週期,不受大環境的影響持續增長,有人說這是好運氣,但要一直有好運氣,首先做事情一定要正。要讓人覺得你非常可靠,做的事情是有潛力和可持續增長能力的。如此,即便有一定風險,也會有很多人願意幫助你。老闆電器這麼多年就是靠正,得到了許多貴人相助”。

老闆電器如此,你的企業是不是如此呢?初心不正,起心動念處不純,企業難以持續經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