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
"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當我們試著更多地打開自己,更多地和別人交流,也試著在必要的時候麻煩別人,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並沒有拒我們於門外。

作者:蟹肉(富書專欄作者)

最近,微博熱搜上出現了又一紮心話題:當代年輕人單身的特徵。

熱評就有人提到,單身的自己,認識的人少,圈子小,還不願主動出去認識新的朋友,就算真的遇到什麼問題,也不想麻煩別人。

不想麻煩別人,漸漸成為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標籤 ,也讓我們漸漸習慣了一個人。

"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當我們試著更多地打開自己,更多地和別人交流,也試著在必要的時候麻煩別人,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並沒有拒我們於門外。

作者:蟹肉(富書專欄作者)

最近,微博熱搜上出現了又一紮心話題:當代年輕人單身的特徵。

熱評就有人提到,單身的自己,認識的人少,圈子小,還不願主動出去認識新的朋友,就算真的遇到什麼問題,也不想麻煩別人。

不想麻煩別人,漸漸成為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標籤 ,也讓我們漸漸習慣了一個人。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當我們試著更多地打開自己,更多地和別人交流,也試著在必要的時候麻煩別人,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並沒有拒我們於門外。

作者:蟹肉(富書專欄作者)

最近,微博熱搜上出現了又一紮心話題:當代年輕人單身的特徵。

熱評就有人提到,單身的自己,認識的人少,圈子小,還不願主動出去認識新的朋友,就算真的遇到什麼問題,也不想麻煩別人。

不想麻煩別人,漸漸成為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標籤 ,也讓我們漸漸習慣了一個人。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不想麻煩,

其實是不敢麻煩

我也是個不喜歡麻煩的人。

記得以前和同事們一行五個人晚上出去聚會。

結束之後,一個同事的老公開車來接她回家,這個同事也熱情地表示可以送我們回去。

可這時卻出現了一個問題,這個同事的車上只能最多再坐三個人,也就是說,我們剩下的四個人裡,必然有一個人上不了這輛車。

當時我幾乎是本能地說出一句話:“你們走吧,我自己回去就行。”

雖然當時就有同事提出說可以陪我一起叫車,或者幫我打一輛車,但都被我謝絕了。

倒不是和同事們關係不好,而是單純不想麻煩同事大晚上還要特地載我回家。

更何況,我一個人選擇退出,卻可以促成其他所有人的“皆大歡喜。”

那天回家的路上,我的耳機裡播放著最近很喜歡的毛不易的歌曲列表,聽到了這樣一句:

“被這風吹散的人說他愛得不深,被這雨淋溼的人說他不會冷。”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開始習慣了壓抑自己的慾望和需求,不認為自己有權利獲得“優待”。

為了逃避衝突,我們不敢張口說“我想要”;為了讓大家滿意,我們改口說“無所謂”。

就像那個晚上,我其實並不想一個人回家,但是我害怕,終究有一個人要被拋下,要是最後註定還是我,還不如我一開始就主動退出。

網絡上有這樣一個詞,叫“被動型無慾”,因為長期以來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漸漸變得無慾無求。

這種現象,就是心理學上的“低自尊”。

低自尊的人因為不敢麻煩別人,漸漸就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成為所謂的“佛系”。

不想麻煩別人,不是真的一無所求,而是比起“我想要”,被拒絕的狼狽,更讓人難受。

不想麻煩,就這樣成為了一種偽裝。

"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當我們試著更多地打開自己,更多地和別人交流,也試著在必要的時候麻煩別人,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並沒有拒我們於門外。

作者:蟹肉(富書專欄作者)

最近,微博熱搜上出現了又一紮心話題:當代年輕人單身的特徵。

熱評就有人提到,單身的自己,認識的人少,圈子小,還不願主動出去認識新的朋友,就算真的遇到什麼問題,也不想麻煩別人。

不想麻煩別人,漸漸成為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標籤 ,也讓我們漸漸習慣了一個人。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不想麻煩,

其實是不敢麻煩

我也是個不喜歡麻煩的人。

記得以前和同事們一行五個人晚上出去聚會。

結束之後,一個同事的老公開車來接她回家,這個同事也熱情地表示可以送我們回去。

可這時卻出現了一個問題,這個同事的車上只能最多再坐三個人,也就是說,我們剩下的四個人裡,必然有一個人上不了這輛車。

當時我幾乎是本能地說出一句話:“你們走吧,我自己回去就行。”

雖然當時就有同事提出說可以陪我一起叫車,或者幫我打一輛車,但都被我謝絕了。

倒不是和同事們關係不好,而是單純不想麻煩同事大晚上還要特地載我回家。

更何況,我一個人選擇退出,卻可以促成其他所有人的“皆大歡喜。”

那天回家的路上,我的耳機裡播放著最近很喜歡的毛不易的歌曲列表,聽到了這樣一句:

“被這風吹散的人說他愛得不深,被這雨淋溼的人說他不會冷。”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開始習慣了壓抑自己的慾望和需求,不認為自己有權利獲得“優待”。

為了逃避衝突,我們不敢張口說“我想要”;為了讓大家滿意,我們改口說“無所謂”。

就像那個晚上,我其實並不想一個人回家,但是我害怕,終究有一個人要被拋下,要是最後註定還是我,還不如我一開始就主動退出。

網絡上有這樣一個詞,叫“被動型無慾”,因為長期以來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漸漸變得無慾無求。

這種現象,就是心理學上的“低自尊”。

低自尊的人因為不敢麻煩別人,漸漸就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成為所謂的“佛系”。

不想麻煩別人,不是真的一無所求,而是比起“我想要”,被拒絕的狼狽,更讓人難受。

不想麻煩,就這樣成為了一種偽裝。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當我們試著更多地打開自己,更多地和別人交流,也試著在必要的時候麻煩別人,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並沒有拒我們於門外。

作者:蟹肉(富書專欄作者)

最近,微博熱搜上出現了又一紮心話題:當代年輕人單身的特徵。

熱評就有人提到,單身的自己,認識的人少,圈子小,還不願主動出去認識新的朋友,就算真的遇到什麼問題,也不想麻煩別人。

不想麻煩別人,漸漸成為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標籤 ,也讓我們漸漸習慣了一個人。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不想麻煩,

其實是不敢麻煩

我也是個不喜歡麻煩的人。

記得以前和同事們一行五個人晚上出去聚會。

結束之後,一個同事的老公開車來接她回家,這個同事也熱情地表示可以送我們回去。

可這時卻出現了一個問題,這個同事的車上只能最多再坐三個人,也就是說,我們剩下的四個人裡,必然有一個人上不了這輛車。

當時我幾乎是本能地說出一句話:“你們走吧,我自己回去就行。”

雖然當時就有同事提出說可以陪我一起叫車,或者幫我打一輛車,但都被我謝絕了。

倒不是和同事們關係不好,而是單純不想麻煩同事大晚上還要特地載我回家。

更何況,我一個人選擇退出,卻可以促成其他所有人的“皆大歡喜。”

那天回家的路上,我的耳機裡播放著最近很喜歡的毛不易的歌曲列表,聽到了這樣一句:

“被這風吹散的人說他愛得不深,被這雨淋溼的人說他不會冷。”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開始習慣了壓抑自己的慾望和需求,不認為自己有權利獲得“優待”。

為了逃避衝突,我們不敢張口說“我想要”;為了讓大家滿意,我們改口說“無所謂”。

就像那個晚上,我其實並不想一個人回家,但是我害怕,終究有一個人要被拋下,要是最後註定還是我,還不如我一開始就主動退出。

網絡上有這樣一個詞,叫“被動型無慾”,因為長期以來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漸漸變得無慾無求。

這種現象,就是心理學上的“低自尊”。

低自尊的人因為不敢麻煩別人,漸漸就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成為所謂的“佛系”。

不想麻煩別人,不是真的一無所求,而是比起“我想要”,被拒絕的狼狽,更讓人難受。

不想麻煩,就這樣成為了一種偽裝。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不想麻煩,

所以假裝“沒事”

我們很小的時候就被教育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上學時,全班一起做物理實驗,那個舉起手說”老師,我的電路不通“的,一定是大家眼裡不太行的學生,甚至是”連這麼簡單的實驗都不會做,怪不得學什麼都學不好“的差生。

因為我們總覺得,麻煩別人,會暴露自己的弱勢,卻殊不知,偽裝的獨立和強大,更容易壞事。

之前我們公司新來了一個員工小方,畢業於985名校,平時工作就體現出非常好的思維能力,雖然剛進公司卻經常可以獨當一面,讓我們很是驚歎。

有一次,公司臨時一個項目需要加班。但項目本身工作難度並不大,所以大家做完自己的工作,紛紛下班,可小方卻始終沒有動靜。

幾個同事還主動去問她,有沒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問,她卻很淡定地一一謝絕。

後來我們才知道,小方那天一個人加班到深夜。

還是一個同事臨時有東西忘了拿跑到公司來撞到她,幾番追問才知道,原來她有一個數據自己算了好多遍但總是有誤差,又不敢麻煩大家,所以一直不敢交上去。

而其實,這個數據是其他部門提供給我們的,光憑我們手頭的材料當然無法得出準確數字。

小方就這樣因為“不想麻煩別人“,而白白浪費了自己的時間。如果這真的是一項很緊急的任務,還有可能會因此影響到整個團隊。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擔心,自己去麻煩別人,會顯得自己很愚蠢,因此寄希望於自己埋頭苦幹,卻不知道自己努力錯了方向,不麻煩別人,反而最終給別人帶來麻煩。

"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當我們試著更多地打開自己,更多地和別人交流,也試著在必要的時候麻煩別人,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並沒有拒我們於門外。

作者:蟹肉(富書專欄作者)

最近,微博熱搜上出現了又一紮心話題:當代年輕人單身的特徵。

熱評就有人提到,單身的自己,認識的人少,圈子小,還不願主動出去認識新的朋友,就算真的遇到什麼問題,也不想麻煩別人。

不想麻煩別人,漸漸成為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標籤 ,也讓我們漸漸習慣了一個人。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不想麻煩,

其實是不敢麻煩

我也是個不喜歡麻煩的人。

記得以前和同事們一行五個人晚上出去聚會。

結束之後,一個同事的老公開車來接她回家,這個同事也熱情地表示可以送我們回去。

可這時卻出現了一個問題,這個同事的車上只能最多再坐三個人,也就是說,我們剩下的四個人裡,必然有一個人上不了這輛車。

當時我幾乎是本能地說出一句話:“你們走吧,我自己回去就行。”

雖然當時就有同事提出說可以陪我一起叫車,或者幫我打一輛車,但都被我謝絕了。

倒不是和同事們關係不好,而是單純不想麻煩同事大晚上還要特地載我回家。

更何況,我一個人選擇退出,卻可以促成其他所有人的“皆大歡喜。”

那天回家的路上,我的耳機裡播放著最近很喜歡的毛不易的歌曲列表,聽到了這樣一句:

“被這風吹散的人說他愛得不深,被這雨淋溼的人說他不會冷。”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開始習慣了壓抑自己的慾望和需求,不認為自己有權利獲得“優待”。

為了逃避衝突,我們不敢張口說“我想要”;為了讓大家滿意,我們改口說“無所謂”。

就像那個晚上,我其實並不想一個人回家,但是我害怕,終究有一個人要被拋下,要是最後註定還是我,還不如我一開始就主動退出。

網絡上有這樣一個詞,叫“被動型無慾”,因為長期以來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漸漸變得無慾無求。

這種現象,就是心理學上的“低自尊”。

低自尊的人因為不敢麻煩別人,漸漸就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成為所謂的“佛系”。

不想麻煩別人,不是真的一無所求,而是比起“我想要”,被拒絕的狼狽,更讓人難受。

不想麻煩,就這樣成為了一種偽裝。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不想麻煩,

所以假裝“沒事”

我們很小的時候就被教育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上學時,全班一起做物理實驗,那個舉起手說”老師,我的電路不通“的,一定是大家眼裡不太行的學生,甚至是”連這麼簡單的實驗都不會做,怪不得學什麼都學不好“的差生。

因為我們總覺得,麻煩別人,會暴露自己的弱勢,卻殊不知,偽裝的獨立和強大,更容易壞事。

之前我們公司新來了一個員工小方,畢業於985名校,平時工作就體現出非常好的思維能力,雖然剛進公司卻經常可以獨當一面,讓我們很是驚歎。

有一次,公司臨時一個項目需要加班。但項目本身工作難度並不大,所以大家做完自己的工作,紛紛下班,可小方卻始終沒有動靜。

幾個同事還主動去問她,有沒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問,她卻很淡定地一一謝絕。

後來我們才知道,小方那天一個人加班到深夜。

還是一個同事臨時有東西忘了拿跑到公司來撞到她,幾番追問才知道,原來她有一個數據自己算了好多遍但總是有誤差,又不敢麻煩大家,所以一直不敢交上去。

而其實,這個數據是其他部門提供給我們的,光憑我們手頭的材料當然無法得出準確數字。

小方就這樣因為“不想麻煩別人“,而白白浪費了自己的時間。如果這真的是一項很緊急的任務,還有可能會因此影響到整個團隊。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擔心,自己去麻煩別人,會顯得自己很愚蠢,因此寄希望於自己埋頭苦幹,卻不知道自己努力錯了方向,不麻煩別人,反而最終給別人帶來麻煩。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我們身邊還有一些女孩子。她們單身時,不會去麻煩朋友;談戀愛時,也不會去麻煩男朋友。

她們習慣了想要什麼都靠自己努力去掙,去拼,無時無刻不保持著高度的戰鬥能力。

她們被誇懂事,被誇獨立,被誇能幹,卻唯獨不會被人心疼。

她們也渴望被愛,被保護,被捧在手心,但卻更怕自己輸,怕被人看不起,怕被人覺得自己是要靠別人才能活下去。

在心理學上,這樣的心態,被稱作“依賴無能”。

依賴無能的人,和真正內心強大的人,表面看來很像,可其實內心完全不同。

依賴無能的人,反感於向別人求助。雖然她們表面上和真正獨立的人一樣,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本質上並不是獨立,只是一種偽裝。

可事實上,再強大的人,也會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所以麻煩別人,並不是無能的表現。

恰恰相反,麻煩別人,有時反而是一種必須,是一條能夠更快地達到大家共同目標的捷徑,這也讓有些人開始擔心自己欠下了太多的人情債。

"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當我們試著更多地打開自己,更多地和別人交流,也試著在必要的時候麻煩別人,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並沒有拒我們於門外。

作者:蟹肉(富書專欄作者)

最近,微博熱搜上出現了又一紮心話題:當代年輕人單身的特徵。

熱評就有人提到,單身的自己,認識的人少,圈子小,還不願主動出去認識新的朋友,就算真的遇到什麼問題,也不想麻煩別人。

不想麻煩別人,漸漸成為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標籤 ,也讓我們漸漸習慣了一個人。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不想麻煩,

其實是不敢麻煩

我也是個不喜歡麻煩的人。

記得以前和同事們一行五個人晚上出去聚會。

結束之後,一個同事的老公開車來接她回家,這個同事也熱情地表示可以送我們回去。

可這時卻出現了一個問題,這個同事的車上只能最多再坐三個人,也就是說,我們剩下的四個人裡,必然有一個人上不了這輛車。

當時我幾乎是本能地說出一句話:“你們走吧,我自己回去就行。”

雖然當時就有同事提出說可以陪我一起叫車,或者幫我打一輛車,但都被我謝絕了。

倒不是和同事們關係不好,而是單純不想麻煩同事大晚上還要特地載我回家。

更何況,我一個人選擇退出,卻可以促成其他所有人的“皆大歡喜。”

那天回家的路上,我的耳機裡播放著最近很喜歡的毛不易的歌曲列表,聽到了這樣一句:

“被這風吹散的人說他愛得不深,被這雨淋溼的人說他不會冷。”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開始習慣了壓抑自己的慾望和需求,不認為自己有權利獲得“優待”。

為了逃避衝突,我們不敢張口說“我想要”;為了讓大家滿意,我們改口說“無所謂”。

就像那個晚上,我其實並不想一個人回家,但是我害怕,終究有一個人要被拋下,要是最後註定還是我,還不如我一開始就主動退出。

網絡上有這樣一個詞,叫“被動型無慾”,因為長期以來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漸漸變得無慾無求。

這種現象,就是心理學上的“低自尊”。

低自尊的人因為不敢麻煩別人,漸漸就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成為所謂的“佛系”。

不想麻煩別人,不是真的一無所求,而是比起“我想要”,被拒絕的狼狽,更讓人難受。

不想麻煩,就這樣成為了一種偽裝。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不想麻煩,

所以假裝“沒事”

我們很小的時候就被教育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上學時,全班一起做物理實驗,那個舉起手說”老師,我的電路不通“的,一定是大家眼裡不太行的學生,甚至是”連這麼簡單的實驗都不會做,怪不得學什麼都學不好“的差生。

因為我們總覺得,麻煩別人,會暴露自己的弱勢,卻殊不知,偽裝的獨立和強大,更容易壞事。

之前我們公司新來了一個員工小方,畢業於985名校,平時工作就體現出非常好的思維能力,雖然剛進公司卻經常可以獨當一面,讓我們很是驚歎。

有一次,公司臨時一個項目需要加班。但項目本身工作難度並不大,所以大家做完自己的工作,紛紛下班,可小方卻始終沒有動靜。

幾個同事還主動去問她,有沒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問,她卻很淡定地一一謝絕。

後來我們才知道,小方那天一個人加班到深夜。

還是一個同事臨時有東西忘了拿跑到公司來撞到她,幾番追問才知道,原來她有一個數據自己算了好多遍但總是有誤差,又不敢麻煩大家,所以一直不敢交上去。

而其實,這個數據是其他部門提供給我們的,光憑我們手頭的材料當然無法得出準確數字。

小方就這樣因為“不想麻煩別人“,而白白浪費了自己的時間。如果這真的是一項很緊急的任務,還有可能會因此影響到整個團隊。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擔心,自己去麻煩別人,會顯得自己很愚蠢,因此寄希望於自己埋頭苦幹,卻不知道自己努力錯了方向,不麻煩別人,反而最終給別人帶來麻煩。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我們身邊還有一些女孩子。她們單身時,不會去麻煩朋友;談戀愛時,也不會去麻煩男朋友。

她們習慣了想要什麼都靠自己努力去掙,去拼,無時無刻不保持著高度的戰鬥能力。

她們被誇懂事,被誇獨立,被誇能幹,卻唯獨不會被人心疼。

她們也渴望被愛,被保護,被捧在手心,但卻更怕自己輸,怕被人看不起,怕被人覺得自己是要靠別人才能活下去。

在心理學上,這樣的心態,被稱作“依賴無能”。

依賴無能的人,和真正內心強大的人,表面看來很像,可其實內心完全不同。

依賴無能的人,反感於向別人求助。雖然她們表面上和真正獨立的人一樣,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本質上並不是獨立,只是一種偽裝。

可事實上,再強大的人,也會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所以麻煩別人,並不是無能的表現。

恰恰相反,麻煩別人,有時反而是一種必須,是一條能夠更快地達到大家共同目標的捷徑,這也讓有些人開始擔心自己欠下了太多的人情債。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當我們試著更多地打開自己,更多地和別人交流,也試著在必要的時候麻煩別人,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並沒有拒我們於門外。

作者:蟹肉(富書專欄作者)

最近,微博熱搜上出現了又一紮心話題:當代年輕人單身的特徵。

熱評就有人提到,單身的自己,認識的人少,圈子小,還不願主動出去認識新的朋友,就算真的遇到什麼問題,也不想麻煩別人。

不想麻煩別人,漸漸成為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標籤 ,也讓我們漸漸習慣了一個人。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不想麻煩,

其實是不敢麻煩

我也是個不喜歡麻煩的人。

記得以前和同事們一行五個人晚上出去聚會。

結束之後,一個同事的老公開車來接她回家,這個同事也熱情地表示可以送我們回去。

可這時卻出現了一個問題,這個同事的車上只能最多再坐三個人,也就是說,我們剩下的四個人裡,必然有一個人上不了這輛車。

當時我幾乎是本能地說出一句話:“你們走吧,我自己回去就行。”

雖然當時就有同事提出說可以陪我一起叫車,或者幫我打一輛車,但都被我謝絕了。

倒不是和同事們關係不好,而是單純不想麻煩同事大晚上還要特地載我回家。

更何況,我一個人選擇退出,卻可以促成其他所有人的“皆大歡喜。”

那天回家的路上,我的耳機裡播放著最近很喜歡的毛不易的歌曲列表,聽到了這樣一句:

“被這風吹散的人說他愛得不深,被這雨淋溼的人說他不會冷。”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開始習慣了壓抑自己的慾望和需求,不認為自己有權利獲得“優待”。

為了逃避衝突,我們不敢張口說“我想要”;為了讓大家滿意,我們改口說“無所謂”。

就像那個晚上,我其實並不想一個人回家,但是我害怕,終究有一個人要被拋下,要是最後註定還是我,還不如我一開始就主動退出。

網絡上有這樣一個詞,叫“被動型無慾”,因為長期以來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漸漸變得無慾無求。

這種現象,就是心理學上的“低自尊”。

低自尊的人因為不敢麻煩別人,漸漸就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成為所謂的“佛系”。

不想麻煩別人,不是真的一無所求,而是比起“我想要”,被拒絕的狼狽,更讓人難受。

不想麻煩,就這樣成為了一種偽裝。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不想麻煩,

所以假裝“沒事”

我們很小的時候就被教育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上學時,全班一起做物理實驗,那個舉起手說”老師,我的電路不通“的,一定是大家眼裡不太行的學生,甚至是”連這麼簡單的實驗都不會做,怪不得學什麼都學不好“的差生。

因為我們總覺得,麻煩別人,會暴露自己的弱勢,卻殊不知,偽裝的獨立和強大,更容易壞事。

之前我們公司新來了一個員工小方,畢業於985名校,平時工作就體現出非常好的思維能力,雖然剛進公司卻經常可以獨當一面,讓我們很是驚歎。

有一次,公司臨時一個項目需要加班。但項目本身工作難度並不大,所以大家做完自己的工作,紛紛下班,可小方卻始終沒有動靜。

幾個同事還主動去問她,有沒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問,她卻很淡定地一一謝絕。

後來我們才知道,小方那天一個人加班到深夜。

還是一個同事臨時有東西忘了拿跑到公司來撞到她,幾番追問才知道,原來她有一個數據自己算了好多遍但總是有誤差,又不敢麻煩大家,所以一直不敢交上去。

而其實,這個數據是其他部門提供給我們的,光憑我們手頭的材料當然無法得出準確數字。

小方就這樣因為“不想麻煩別人“,而白白浪費了自己的時間。如果這真的是一項很緊急的任務,還有可能會因此影響到整個團隊。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擔心,自己去麻煩別人,會顯得自己很愚蠢,因此寄希望於自己埋頭苦幹,卻不知道自己努力錯了方向,不麻煩別人,反而最終給別人帶來麻煩。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我們身邊還有一些女孩子。她們單身時,不會去麻煩朋友;談戀愛時,也不會去麻煩男朋友。

她們習慣了想要什麼都靠自己努力去掙,去拼,無時無刻不保持著高度的戰鬥能力。

她們被誇懂事,被誇獨立,被誇能幹,卻唯獨不會被人心疼。

她們也渴望被愛,被保護,被捧在手心,但卻更怕自己輸,怕被人看不起,怕被人覺得自己是要靠別人才能活下去。

在心理學上,這樣的心態,被稱作“依賴無能”。

依賴無能的人,和真正內心強大的人,表面看來很像,可其實內心完全不同。

依賴無能的人,反感於向別人求助。雖然她們表面上和真正獨立的人一樣,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本質上並不是獨立,只是一種偽裝。

可事實上,再強大的人,也會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所以麻煩別人,並不是無能的表現。

恰恰相反,麻煩別人,有時反而是一種必須,是一條能夠更快地達到大家共同目標的捷徑,這也讓有些人開始擔心自己欠下了太多的人情債。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不想麻煩,

因為害怕虧欠

很多不想給別人添麻煩的人,往往自己卻是很樂於幫助別人的人。

因為他們內心深處,不畏懼付出,卻害怕虧欠。

可也正是因為這樣一種害怕虧欠別人的心態,為我們的人際關係平添了距離感,朋友慢慢就生分了,機會漸漸就錯過了。

傑出政客本傑明·富蘭克林也曾經碰到過這樣一個難題:他需要拉攏一個對自己向來沒什麼好感的議員,而這個議員又是出了名的鐵石心腸難說動。

富蘭克林想到的方法,就是問這個議員借一本他非常珍貴的私人藏書。

這位議員同意後,接下來的一切就如富蘭克林所想的那樣,那個議員之後開始主動和富蘭克林聊天,後來更是主動表示願意為他效勞。

這就是著名的“富蘭克林效應”。

富蘭克林把這段經驗歸結為:“曾經幫過你一次忙的人會比那些你幫助過的人更願意再幫你一次忙。”

這與中國傳統思想裡“人情債最難償還“的說法完全背道而馳。

我們一直被教育“滴水之恩,應當湧泉相報“,所以很多人一定要做點什麼,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別人的善意,不然總想著要如何還回去。

的確,沒有分寸、不知感恩的人並不受歡迎,禮尚往來更是一個文明社會應該提倡的交往法則。

但還有很多時候,別人對你的善意,並不一定是寄希望於日後的回報,更不會希望自己的舉手之勞成為你自此的負擔。

我們一直被教育說要如何愛別人,如何愛自己,但卻忽略了還有一種能力叫“從容地接受被愛”。

《聖經》裡說: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

所以不必害怕麻煩,更不必害怕虧欠,因為愛,本就是虧欠。

"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當我們試著更多地打開自己,更多地和別人交流,也試著在必要的時候麻煩別人,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並沒有拒我們於門外。

作者:蟹肉(富書專欄作者)

最近,微博熱搜上出現了又一紮心話題:當代年輕人單身的特徵。

熱評就有人提到,單身的自己,認識的人少,圈子小,還不願主動出去認識新的朋友,就算真的遇到什麼問題,也不想麻煩別人。

不想麻煩別人,漸漸成為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標籤 ,也讓我們漸漸習慣了一個人。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不想麻煩,

其實是不敢麻煩

我也是個不喜歡麻煩的人。

記得以前和同事們一行五個人晚上出去聚會。

結束之後,一個同事的老公開車來接她回家,這個同事也熱情地表示可以送我們回去。

可這時卻出現了一個問題,這個同事的車上只能最多再坐三個人,也就是說,我們剩下的四個人裡,必然有一個人上不了這輛車。

當時我幾乎是本能地說出一句話:“你們走吧,我自己回去就行。”

雖然當時就有同事提出說可以陪我一起叫車,或者幫我打一輛車,但都被我謝絕了。

倒不是和同事們關係不好,而是單純不想麻煩同事大晚上還要特地載我回家。

更何況,我一個人選擇退出,卻可以促成其他所有人的“皆大歡喜。”

那天回家的路上,我的耳機裡播放著最近很喜歡的毛不易的歌曲列表,聽到了這樣一句:

“被這風吹散的人說他愛得不深,被這雨淋溼的人說他不會冷。”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開始習慣了壓抑自己的慾望和需求,不認為自己有權利獲得“優待”。

為了逃避衝突,我們不敢張口說“我想要”;為了讓大家滿意,我們改口說“無所謂”。

就像那個晚上,我其實並不想一個人回家,但是我害怕,終究有一個人要被拋下,要是最後註定還是我,還不如我一開始就主動退出。

網絡上有這樣一個詞,叫“被動型無慾”,因為長期以來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漸漸變得無慾無求。

這種現象,就是心理學上的“低自尊”。

低自尊的人因為不敢麻煩別人,漸漸就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成為所謂的“佛系”。

不想麻煩別人,不是真的一無所求,而是比起“我想要”,被拒絕的狼狽,更讓人難受。

不想麻煩,就這樣成為了一種偽裝。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不想麻煩,

所以假裝“沒事”

我們很小的時候就被教育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上學時,全班一起做物理實驗,那個舉起手說”老師,我的電路不通“的,一定是大家眼裡不太行的學生,甚至是”連這麼簡單的實驗都不會做,怪不得學什麼都學不好“的差生。

因為我們總覺得,麻煩別人,會暴露自己的弱勢,卻殊不知,偽裝的獨立和強大,更容易壞事。

之前我們公司新來了一個員工小方,畢業於985名校,平時工作就體現出非常好的思維能力,雖然剛進公司卻經常可以獨當一面,讓我們很是驚歎。

有一次,公司臨時一個項目需要加班。但項目本身工作難度並不大,所以大家做完自己的工作,紛紛下班,可小方卻始終沒有動靜。

幾個同事還主動去問她,有沒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問,她卻很淡定地一一謝絕。

後來我們才知道,小方那天一個人加班到深夜。

還是一個同事臨時有東西忘了拿跑到公司來撞到她,幾番追問才知道,原來她有一個數據自己算了好多遍但總是有誤差,又不敢麻煩大家,所以一直不敢交上去。

而其實,這個數據是其他部門提供給我們的,光憑我們手頭的材料當然無法得出準確數字。

小方就這樣因為“不想麻煩別人“,而白白浪費了自己的時間。如果這真的是一項很緊急的任務,還有可能會因此影響到整個團隊。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擔心,自己去麻煩別人,會顯得自己很愚蠢,因此寄希望於自己埋頭苦幹,卻不知道自己努力錯了方向,不麻煩別人,反而最終給別人帶來麻煩。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我們身邊還有一些女孩子。她們單身時,不會去麻煩朋友;談戀愛時,也不會去麻煩男朋友。

她們習慣了想要什麼都靠自己努力去掙,去拼,無時無刻不保持著高度的戰鬥能力。

她們被誇懂事,被誇獨立,被誇能幹,卻唯獨不會被人心疼。

她們也渴望被愛,被保護,被捧在手心,但卻更怕自己輸,怕被人看不起,怕被人覺得自己是要靠別人才能活下去。

在心理學上,這樣的心態,被稱作“依賴無能”。

依賴無能的人,和真正內心強大的人,表面看來很像,可其實內心完全不同。

依賴無能的人,反感於向別人求助。雖然她們表面上和真正獨立的人一樣,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本質上並不是獨立,只是一種偽裝。

可事實上,再強大的人,也會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所以麻煩別人,並不是無能的表現。

恰恰相反,麻煩別人,有時反而是一種必須,是一條能夠更快地達到大家共同目標的捷徑,這也讓有些人開始擔心自己欠下了太多的人情債。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不想麻煩,

因為害怕虧欠

很多不想給別人添麻煩的人,往往自己卻是很樂於幫助別人的人。

因為他們內心深處,不畏懼付出,卻害怕虧欠。

可也正是因為這樣一種害怕虧欠別人的心態,為我們的人際關係平添了距離感,朋友慢慢就生分了,機會漸漸就錯過了。

傑出政客本傑明·富蘭克林也曾經碰到過這樣一個難題:他需要拉攏一個對自己向來沒什麼好感的議員,而這個議員又是出了名的鐵石心腸難說動。

富蘭克林想到的方法,就是問這個議員借一本他非常珍貴的私人藏書。

這位議員同意後,接下來的一切就如富蘭克林所想的那樣,那個議員之後開始主動和富蘭克林聊天,後來更是主動表示願意為他效勞。

這就是著名的“富蘭克林效應”。

富蘭克林把這段經驗歸結為:“曾經幫過你一次忙的人會比那些你幫助過的人更願意再幫你一次忙。”

這與中國傳統思想裡“人情債最難償還“的說法完全背道而馳。

我們一直被教育“滴水之恩,應當湧泉相報“,所以很多人一定要做點什麼,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別人的善意,不然總想著要如何還回去。

的確,沒有分寸、不知感恩的人並不受歡迎,禮尚往來更是一個文明社會應該提倡的交往法則。

但還有很多時候,別人對你的善意,並不一定是寄希望於日後的回報,更不會希望自己的舉手之勞成為你自此的負擔。

我們一直被教育說要如何愛別人,如何愛自己,但卻忽略了還有一種能力叫“從容地接受被愛”。

《聖經》裡說: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

所以不必害怕麻煩,更不必害怕虧欠,因為愛,本就是虧欠。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當我們試著更多地打開自己,更多地和別人交流,也試著在必要的時候麻煩別人,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並沒有拒我們於門外。

作者:蟹肉(富書專欄作者)

最近,微博熱搜上出現了又一紮心話題:當代年輕人單身的特徵。

熱評就有人提到,單身的自己,認識的人少,圈子小,還不願主動出去認識新的朋友,就算真的遇到什麼問題,也不想麻煩別人。

不想麻煩別人,漸漸成為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標籤 ,也讓我們漸漸習慣了一個人。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不想麻煩,

其實是不敢麻煩

我也是個不喜歡麻煩的人。

記得以前和同事們一行五個人晚上出去聚會。

結束之後,一個同事的老公開車來接她回家,這個同事也熱情地表示可以送我們回去。

可這時卻出現了一個問題,這個同事的車上只能最多再坐三個人,也就是說,我們剩下的四個人裡,必然有一個人上不了這輛車。

當時我幾乎是本能地說出一句話:“你們走吧,我自己回去就行。”

雖然當時就有同事提出說可以陪我一起叫車,或者幫我打一輛車,但都被我謝絕了。

倒不是和同事們關係不好,而是單純不想麻煩同事大晚上還要特地載我回家。

更何況,我一個人選擇退出,卻可以促成其他所有人的“皆大歡喜。”

那天回家的路上,我的耳機裡播放著最近很喜歡的毛不易的歌曲列表,聽到了這樣一句:

“被這風吹散的人說他愛得不深,被這雨淋溼的人說他不會冷。”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開始習慣了壓抑自己的慾望和需求,不認為自己有權利獲得“優待”。

為了逃避衝突,我們不敢張口說“我想要”;為了讓大家滿意,我們改口說“無所謂”。

就像那個晚上,我其實並不想一個人回家,但是我害怕,終究有一個人要被拋下,要是最後註定還是我,還不如我一開始就主動退出。

網絡上有這樣一個詞,叫“被動型無慾”,因為長期以來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漸漸變得無慾無求。

這種現象,就是心理學上的“低自尊”。

低自尊的人因為不敢麻煩別人,漸漸就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成為所謂的“佛系”。

不想麻煩別人,不是真的一無所求,而是比起“我想要”,被拒絕的狼狽,更讓人難受。

不想麻煩,就這樣成為了一種偽裝。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不想麻煩,

所以假裝“沒事”

我們很小的時候就被教育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上學時,全班一起做物理實驗,那個舉起手說”老師,我的電路不通“的,一定是大家眼裡不太行的學生,甚至是”連這麼簡單的實驗都不會做,怪不得學什麼都學不好“的差生。

因為我們總覺得,麻煩別人,會暴露自己的弱勢,卻殊不知,偽裝的獨立和強大,更容易壞事。

之前我們公司新來了一個員工小方,畢業於985名校,平時工作就體現出非常好的思維能力,雖然剛進公司卻經常可以獨當一面,讓我們很是驚歎。

有一次,公司臨時一個項目需要加班。但項目本身工作難度並不大,所以大家做完自己的工作,紛紛下班,可小方卻始終沒有動靜。

幾個同事還主動去問她,有沒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問,她卻很淡定地一一謝絕。

後來我們才知道,小方那天一個人加班到深夜。

還是一個同事臨時有東西忘了拿跑到公司來撞到她,幾番追問才知道,原來她有一個數據自己算了好多遍但總是有誤差,又不敢麻煩大家,所以一直不敢交上去。

而其實,這個數據是其他部門提供給我們的,光憑我們手頭的材料當然無法得出準確數字。

小方就這樣因為“不想麻煩別人“,而白白浪費了自己的時間。如果這真的是一項很緊急的任務,還有可能會因此影響到整個團隊。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擔心,自己去麻煩別人,會顯得自己很愚蠢,因此寄希望於自己埋頭苦幹,卻不知道自己努力錯了方向,不麻煩別人,反而最終給別人帶來麻煩。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我們身邊還有一些女孩子。她們單身時,不會去麻煩朋友;談戀愛時,也不會去麻煩男朋友。

她們習慣了想要什麼都靠自己努力去掙,去拼,無時無刻不保持著高度的戰鬥能力。

她們被誇懂事,被誇獨立,被誇能幹,卻唯獨不會被人心疼。

她們也渴望被愛,被保護,被捧在手心,但卻更怕自己輸,怕被人看不起,怕被人覺得自己是要靠別人才能活下去。

在心理學上,這樣的心態,被稱作“依賴無能”。

依賴無能的人,和真正內心強大的人,表面看來很像,可其實內心完全不同。

依賴無能的人,反感於向別人求助。雖然她們表面上和真正獨立的人一樣,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本質上並不是獨立,只是一種偽裝。

可事實上,再強大的人,也會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所以麻煩別人,並不是無能的表現。

恰恰相反,麻煩別人,有時反而是一種必須,是一條能夠更快地達到大家共同目標的捷徑,這也讓有些人開始擔心自己欠下了太多的人情債。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不想麻煩,

因為害怕虧欠

很多不想給別人添麻煩的人,往往自己卻是很樂於幫助別人的人。

因為他們內心深處,不畏懼付出,卻害怕虧欠。

可也正是因為這樣一種害怕虧欠別人的心態,為我們的人際關係平添了距離感,朋友慢慢就生分了,機會漸漸就錯過了。

傑出政客本傑明·富蘭克林也曾經碰到過這樣一個難題:他需要拉攏一個對自己向來沒什麼好感的議員,而這個議員又是出了名的鐵石心腸難說動。

富蘭克林想到的方法,就是問這個議員借一本他非常珍貴的私人藏書。

這位議員同意後,接下來的一切就如富蘭克林所想的那樣,那個議員之後開始主動和富蘭克林聊天,後來更是主動表示願意為他效勞。

這就是著名的“富蘭克林效應”。

富蘭克林把這段經驗歸結為:“曾經幫過你一次忙的人會比那些你幫助過的人更願意再幫你一次忙。”

這與中國傳統思想裡“人情債最難償還“的說法完全背道而馳。

我們一直被教育“滴水之恩,應當湧泉相報“,所以很多人一定要做點什麼,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別人的善意,不然總想著要如何還回去。

的確,沒有分寸、不知感恩的人並不受歡迎,禮尚往來更是一個文明社會應該提倡的交往法則。

但還有很多時候,別人對你的善意,並不一定是寄希望於日後的回報,更不會希望自己的舉手之勞成為你自此的負擔。

我們一直被教育說要如何愛別人,如何愛自己,但卻忽略了還有一種能力叫“從容地接受被愛”。

《聖經》裡說: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

所以不必害怕麻煩,更不必害怕虧欠,因為愛,本就是虧欠。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敢於互相麻煩

才是好的關係

日常生活中,主動去麻煩別人,有時也是一種友善的信號。

我們小時候問暗戀的同學借橡皮,是因為想要接近她的好感;

新員工主動向老員工請教咖啡機的用法,是因為對新環境的積極融入。

更重要的是,敢於麻煩,意味著敢於邀請別人在這一段人際關係中對自己下注,既自信於自己有能力維繫好這段關係,更是自信自己可以在日後證明自己在這段關係中的價值。

所以,只有在一段好的關係中,我們才能夠自在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能夠坦然地接受對方的善意。

因為我們相信自己可以得到善意,更相信自己值得得到善意。

我們不會為收到的善意坐立不安,也不會患得患失,更不必擔心如何等價償還。

但是,麻煩別人,終究是“麻煩“,我們不能恃寵而驕,更不能你弱你有理。

在開口說出“麻煩一下”時,更要設身處地地思考,這個麻煩是否對方力所能及?給對方添的麻煩,會不會造成對方很大的困擾?

當我們試著更多地打開自己,更多地和別人交流,也試著在必要的時候麻煩別人,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並沒有拒我們於門外。

"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當我們試著更多地打開自己,更多地和別人交流,也試著在必要的時候麻煩別人,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並沒有拒我們於門外。

作者:蟹肉(富書專欄作者)

最近,微博熱搜上出現了又一紮心話題:當代年輕人單身的特徵。

熱評就有人提到,單身的自己,認識的人少,圈子小,還不願主動出去認識新的朋友,就算真的遇到什麼問題,也不想麻煩別人。

不想麻煩別人,漸漸成為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標籤 ,也讓我們漸漸習慣了一個人。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不想麻煩,

其實是不敢麻煩

我也是個不喜歡麻煩的人。

記得以前和同事們一行五個人晚上出去聚會。

結束之後,一個同事的老公開車來接她回家,這個同事也熱情地表示可以送我們回去。

可這時卻出現了一個問題,這個同事的車上只能最多再坐三個人,也就是說,我們剩下的四個人裡,必然有一個人上不了這輛車。

當時我幾乎是本能地說出一句話:“你們走吧,我自己回去就行。”

雖然當時就有同事提出說可以陪我一起叫車,或者幫我打一輛車,但都被我謝絕了。

倒不是和同事們關係不好,而是單純不想麻煩同事大晚上還要特地載我回家。

更何況,我一個人選擇退出,卻可以促成其他所有人的“皆大歡喜。”

那天回家的路上,我的耳機裡播放著最近很喜歡的毛不易的歌曲列表,聽到了這樣一句:

“被這風吹散的人說他愛得不深,被這雨淋溼的人說他不會冷。”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開始習慣了壓抑自己的慾望和需求,不認為自己有權利獲得“優待”。

為了逃避衝突,我們不敢張口說“我想要”;為了讓大家滿意,我們改口說“無所謂”。

就像那個晚上,我其實並不想一個人回家,但是我害怕,終究有一個人要被拋下,要是最後註定還是我,還不如我一開始就主動退出。

網絡上有這樣一個詞,叫“被動型無慾”,因為長期以來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漸漸變得無慾無求。

這種現象,就是心理學上的“低自尊”。

低自尊的人因為不敢麻煩別人,漸漸就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成為所謂的“佛系”。

不想麻煩別人,不是真的一無所求,而是比起“我想要”,被拒絕的狼狽,更讓人難受。

不想麻煩,就這樣成為了一種偽裝。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不想麻煩,

所以假裝“沒事”

我們很小的時候就被教育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上學時,全班一起做物理實驗,那個舉起手說”老師,我的電路不通“的,一定是大家眼裡不太行的學生,甚至是”連這麼簡單的實驗都不會做,怪不得學什麼都學不好“的差生。

因為我們總覺得,麻煩別人,會暴露自己的弱勢,卻殊不知,偽裝的獨立和強大,更容易壞事。

之前我們公司新來了一個員工小方,畢業於985名校,平時工作就體現出非常好的思維能力,雖然剛進公司卻經常可以獨當一面,讓我們很是驚歎。

有一次,公司臨時一個項目需要加班。但項目本身工作難度並不大,所以大家做完自己的工作,紛紛下班,可小方卻始終沒有動靜。

幾個同事還主動去問她,有沒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問,她卻很淡定地一一謝絕。

後來我們才知道,小方那天一個人加班到深夜。

還是一個同事臨時有東西忘了拿跑到公司來撞到她,幾番追問才知道,原來她有一個數據自己算了好多遍但總是有誤差,又不敢麻煩大家,所以一直不敢交上去。

而其實,這個數據是其他部門提供給我們的,光憑我們手頭的材料當然無法得出準確數字。

小方就這樣因為“不想麻煩別人“,而白白浪費了自己的時間。如果這真的是一項很緊急的任務,還有可能會因此影響到整個團隊。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擔心,自己去麻煩別人,會顯得自己很愚蠢,因此寄希望於自己埋頭苦幹,卻不知道自己努力錯了方向,不麻煩別人,反而最終給別人帶來麻煩。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我們身邊還有一些女孩子。她們單身時,不會去麻煩朋友;談戀愛時,也不會去麻煩男朋友。

她們習慣了想要什麼都靠自己努力去掙,去拼,無時無刻不保持著高度的戰鬥能力。

她們被誇懂事,被誇獨立,被誇能幹,卻唯獨不會被人心疼。

她們也渴望被愛,被保護,被捧在手心,但卻更怕自己輸,怕被人看不起,怕被人覺得自己是要靠別人才能活下去。

在心理學上,這樣的心態,被稱作“依賴無能”。

依賴無能的人,和真正內心強大的人,表面看來很像,可其實內心完全不同。

依賴無能的人,反感於向別人求助。雖然她們表面上和真正獨立的人一樣,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本質上並不是獨立,只是一種偽裝。

可事實上,再強大的人,也會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所以麻煩別人,並不是無能的表現。

恰恰相反,麻煩別人,有時反而是一種必須,是一條能夠更快地達到大家共同目標的捷徑,這也讓有些人開始擔心自己欠下了太多的人情債。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不想麻煩,

因為害怕虧欠

很多不想給別人添麻煩的人,往往自己卻是很樂於幫助別人的人。

因為他們內心深處,不畏懼付出,卻害怕虧欠。

可也正是因為這樣一種害怕虧欠別人的心態,為我們的人際關係平添了距離感,朋友慢慢就生分了,機會漸漸就錯過了。

傑出政客本傑明·富蘭克林也曾經碰到過這樣一個難題:他需要拉攏一個對自己向來沒什麼好感的議員,而這個議員又是出了名的鐵石心腸難說動。

富蘭克林想到的方法,就是問這個議員借一本他非常珍貴的私人藏書。

這位議員同意後,接下來的一切就如富蘭克林所想的那樣,那個議員之後開始主動和富蘭克林聊天,後來更是主動表示願意為他效勞。

這就是著名的“富蘭克林效應”。

富蘭克林把這段經驗歸結為:“曾經幫過你一次忙的人會比那些你幫助過的人更願意再幫你一次忙。”

這與中國傳統思想裡“人情債最難償還“的說法完全背道而馳。

我們一直被教育“滴水之恩,應當湧泉相報“,所以很多人一定要做點什麼,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別人的善意,不然總想著要如何還回去。

的確,沒有分寸、不知感恩的人並不受歡迎,禮尚往來更是一個文明社會應該提倡的交往法則。

但還有很多時候,別人對你的善意,並不一定是寄希望於日後的回報,更不會希望自己的舉手之勞成為你自此的負擔。

我們一直被教育說要如何愛別人,如何愛自己,但卻忽略了還有一種能力叫“從容地接受被愛”。

《聖經》裡說: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

所以不必害怕麻煩,更不必害怕虧欠,因為愛,本就是虧欠。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敢於互相麻煩

才是好的關係

日常生活中,主動去麻煩別人,有時也是一種友善的信號。

我們小時候問暗戀的同學借橡皮,是因為想要接近她的好感;

新員工主動向老員工請教咖啡機的用法,是因為對新環境的積極融入。

更重要的是,敢於麻煩,意味著敢於邀請別人在這一段人際關係中對自己下注,既自信於自己有能力維繫好這段關係,更是自信自己可以在日後證明自己在這段關係中的價值。

所以,只有在一段好的關係中,我們才能夠自在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能夠坦然地接受對方的善意。

因為我們相信自己可以得到善意,更相信自己值得得到善意。

我們不會為收到的善意坐立不安,也不會患得患失,更不必擔心如何等價償還。

但是,麻煩別人,終究是“麻煩“,我們不能恃寵而驕,更不能你弱你有理。

在開口說出“麻煩一下”時,更要設身處地地思考,這個麻煩是否對方力所能及?給對方添的麻煩,會不會造成對方很大的困擾?

當我們試著更多地打開自己,更多地和別人交流,也試著在必要的時候麻煩別人,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並沒有拒我們於門外。

這屆年輕人的單身,從不想麻煩別人開始

​作者簡介:蟹肉,富小書的人,富書專欄作者,職場流浪者,人生沒有高下,能量無關正負,只願用腳下的步伐和手中的紙筆,與你一起體味人間值得;本文首發富小書(ID:fxsfrc),你身邊最好的閨蜜,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