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

說到家長和孩子,最近刷屏的《小歡喜》開頭就有這麼一幕:

“你不要叫我媽,我不是你媽”

“方一凡,我真的不明白,你腦子裡天天在想什麼”

“我為什麼要生你,我吃飽了撐得”諸如此類

海清訓兒子的話,聽起來是不是特耳熟?

"

說到家長和孩子,最近刷屏的《小歡喜》開頭就有這麼一幕:

“你不要叫我媽,我不是你媽”

“方一凡,我真的不明白,你腦子裡天天在想什麼”

“我為什麼要生你,我吃飽了撐得”諸如此類

海清訓兒子的話,聽起來是不是特耳熟?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不得不說簡直神還原現在大多數母親教育孩子現場,打開公眾號,都在嚷嚷著現在的孩子不好帶。其實真正不好帶的,是現在的父母呀。

作為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誰也逃不過這個定律。

父母還要帶?那可不,都說“老小孩”,越老越像小孩,和孩子相處有時候還可以靠“武力”,和父母相處,只能靠“智取”了。

"

說到家長和孩子,最近刷屏的《小歡喜》開頭就有這麼一幕:

“你不要叫我媽,我不是你媽”

“方一凡,我真的不明白,你腦子裡天天在想什麼”

“我為什麼要生你,我吃飽了撐得”諸如此類

海清訓兒子的話,聽起來是不是特耳熟?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不得不說簡直神還原現在大多數母親教育孩子現場,打開公眾號,都在嚷嚷著現在的孩子不好帶。其實真正不好帶的,是現在的父母呀。

作為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誰也逃不過這個定律。

父母還要帶?那可不,都說“老小孩”,越老越像小孩,和孩子相處有時候還可以靠“武力”,和父母相處,只能靠“智取”了。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根深蒂固的思想:窮怕了、怕麻煩孩子

你要扔剩菜,父母會說:“扔了幹嘛,明天還能吃呢。扔了怪可惜的都浪費了。在我們小時候想吃都吃不到呢。”

你要帶他們去體檢父母會說:“身體好的呢,體檢什麼?我的身體我知道,醫院是沒病也讓你花錢的地方,花那個冤枉錢幹啥。”

你要帶他們去看看外面看看,父母會說:“看啥呀,一輩子都過來了,在家挺好的,你們也忙,就不折騰了。看看新聞就好了”

根深蒂固的思想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病,”時時刻刻影響了他們的行為和想法,能節約就不會浪費,曾經體驗過那個時代的生活,留下的都是心中的痛和怕。那種感覺讓人害怕和敏感,怕一不小心就會回到那些年,有些體驗真的不想在經歷了。

"

說到家長和孩子,最近刷屏的《小歡喜》開頭就有這麼一幕:

“你不要叫我媽,我不是你媽”

“方一凡,我真的不明白,你腦子裡天天在想什麼”

“我為什麼要生你,我吃飽了撐得”諸如此類

海清訓兒子的話,聽起來是不是特耳熟?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不得不說簡直神還原現在大多數母親教育孩子現場,打開公眾號,都在嚷嚷著現在的孩子不好帶。其實真正不好帶的,是現在的父母呀。

作為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誰也逃不過這個定律。

父母還要帶?那可不,都說“老小孩”,越老越像小孩,和孩子相處有時候還可以靠“武力”,和父母相處,只能靠“智取”了。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根深蒂固的思想:窮怕了、怕麻煩孩子

你要扔剩菜,父母會說:“扔了幹嘛,明天還能吃呢。扔了怪可惜的都浪費了。在我們小時候想吃都吃不到呢。”

你要帶他們去體檢父母會說:“身體好的呢,體檢什麼?我的身體我知道,醫院是沒病也讓你花錢的地方,花那個冤枉錢幹啥。”

你要帶他們去看看外面看看,父母會說:“看啥呀,一輩子都過來了,在家挺好的,你們也忙,就不折騰了。看看新聞就好了”

根深蒂固的思想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病,”時時刻刻影響了他們的行為和想法,能節約就不會浪費,曾經體驗過那個時代的生活,留下的都是心中的痛和怕。那種感覺讓人害怕和敏感,怕一不小心就會回到那些年,有些體驗真的不想在經歷了。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陳宏謀說:“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

前不久同事文文的父親病了,可是已經住院兩個月了,臨近手術的時候文文才知道。

原來是病情嚴重了,需要一筆很大的花銷做手術,文文的媽媽沒辦法向親戚去借錢,不知怎麼的,傳到了文文的耳朵裡。

文文狂奔去醫院問為什麼不告訴自己,爸爸媽媽說:“你不是事業剛起步,需要用錢的地方多,不想麻煩你啊,這邊不礙事,醫生說做個手術就好了。”

文文一邊哭一邊嘀咕道:“我不需要你們這樣啊,可以先告訴我啊,我來照顧啊,為什麼都不告訴我呢,這是我爸啊。為什麼是麻煩呢?”

很多父母小病小災的從來不告訴孩子,等有一天嚴重了,才迫不得已告訴孩子,理由就是不想給孩子添麻煩,孩子也不容易啊。

"

說到家長和孩子,最近刷屏的《小歡喜》開頭就有這麼一幕:

“你不要叫我媽,我不是你媽”

“方一凡,我真的不明白,你腦子裡天天在想什麼”

“我為什麼要生你,我吃飽了撐得”諸如此類

海清訓兒子的話,聽起來是不是特耳熟?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不得不說簡直神還原現在大多數母親教育孩子現場,打開公眾號,都在嚷嚷著現在的孩子不好帶。其實真正不好帶的,是現在的父母呀。

作為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誰也逃不過這個定律。

父母還要帶?那可不,都說“老小孩”,越老越像小孩,和孩子相處有時候還可以靠“武力”,和父母相處,只能靠“智取”了。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根深蒂固的思想:窮怕了、怕麻煩孩子

你要扔剩菜,父母會說:“扔了幹嘛,明天還能吃呢。扔了怪可惜的都浪費了。在我們小時候想吃都吃不到呢。”

你要帶他們去體檢父母會說:“身體好的呢,體檢什麼?我的身體我知道,醫院是沒病也讓你花錢的地方,花那個冤枉錢幹啥。”

你要帶他們去看看外面看看,父母會說:“看啥呀,一輩子都過來了,在家挺好的,你們也忙,就不折騰了。看看新聞就好了”

根深蒂固的思想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病,”時時刻刻影響了他們的行為和想法,能節約就不會浪費,曾經體驗過那個時代的生活,留下的都是心中的痛和怕。那種感覺讓人害怕和敏感,怕一不小心就會回到那些年,有些體驗真的不想在經歷了。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陳宏謀說:“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

前不久同事文文的父親病了,可是已經住院兩個月了,臨近手術的時候文文才知道。

原來是病情嚴重了,需要一筆很大的花銷做手術,文文的媽媽沒辦法向親戚去借錢,不知怎麼的,傳到了文文的耳朵裡。

文文狂奔去醫院問為什麼不告訴自己,爸爸媽媽說:“你不是事業剛起步,需要用錢的地方多,不想麻煩你啊,這邊不礙事,醫生說做個手術就好了。”

文文一邊哭一邊嘀咕道:“我不需要你們這樣啊,可以先告訴我啊,我來照顧啊,為什麼都不告訴我呢,這是我爸啊。為什麼是麻煩呢?”

很多父母小病小災的從來不告訴孩子,等有一天嚴重了,才迫不得已告訴孩子,理由就是不想給孩子添麻煩,孩子也不容易啊。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說是父母習慣了所有的事自己扛,怕天下的父母都是這樣吧。他們那一輩生活的時候,也沒有人幫助他們,無依無靠,所有的事都親力親為。以至於到現在,窮怕了,也抗慣了。遇事都不言不語,默默扛著撐著。一直到瞞不住了才肯開口。

父母的通病是這個社會的縮影,像有點“病態”的存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映。足以讓我們駐足停下來看看。

無依無靠的時候都過來了,以後還有什麼抗不過去的呢。父母們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在環境和生活中薰陶久了就定格了。那些省吃儉用的年頭,一切的苦難打碎了往肚子裡咽,都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需求,面對這樣的他們,讓人心疼又帶點無奈。

"

說到家長和孩子,最近刷屏的《小歡喜》開頭就有這麼一幕:

“你不要叫我媽,我不是你媽”

“方一凡,我真的不明白,你腦子裡天天在想什麼”

“我為什麼要生你,我吃飽了撐得”諸如此類

海清訓兒子的話,聽起來是不是特耳熟?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不得不說簡直神還原現在大多數母親教育孩子現場,打開公眾號,都在嚷嚷著現在的孩子不好帶。其實真正不好帶的,是現在的父母呀。

作為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誰也逃不過這個定律。

父母還要帶?那可不,都說“老小孩”,越老越像小孩,和孩子相處有時候還可以靠“武力”,和父母相處,只能靠“智取”了。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根深蒂固的思想:窮怕了、怕麻煩孩子

你要扔剩菜,父母會說:“扔了幹嘛,明天還能吃呢。扔了怪可惜的都浪費了。在我們小時候想吃都吃不到呢。”

你要帶他們去體檢父母會說:“身體好的呢,體檢什麼?我的身體我知道,醫院是沒病也讓你花錢的地方,花那個冤枉錢幹啥。”

你要帶他們去看看外面看看,父母會說:“看啥呀,一輩子都過來了,在家挺好的,你們也忙,就不折騰了。看看新聞就好了”

根深蒂固的思想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病,”時時刻刻影響了他們的行為和想法,能節約就不會浪費,曾經體驗過那個時代的生活,留下的都是心中的痛和怕。那種感覺讓人害怕和敏感,怕一不小心就會回到那些年,有些體驗真的不想在經歷了。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陳宏謀說:“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

前不久同事文文的父親病了,可是已經住院兩個月了,臨近手術的時候文文才知道。

原來是病情嚴重了,需要一筆很大的花銷做手術,文文的媽媽沒辦法向親戚去借錢,不知怎麼的,傳到了文文的耳朵裡。

文文狂奔去醫院問為什麼不告訴自己,爸爸媽媽說:“你不是事業剛起步,需要用錢的地方多,不想麻煩你啊,這邊不礙事,醫生說做個手術就好了。”

文文一邊哭一邊嘀咕道:“我不需要你們這樣啊,可以先告訴我啊,我來照顧啊,為什麼都不告訴我呢,這是我爸啊。為什麼是麻煩呢?”

很多父母小病小災的從來不告訴孩子,等有一天嚴重了,才迫不得已告訴孩子,理由就是不想給孩子添麻煩,孩子也不容易啊。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說是父母習慣了所有的事自己扛,怕天下的父母都是這樣吧。他們那一輩生活的時候,也沒有人幫助他們,無依無靠,所有的事都親力親為。以至於到現在,窮怕了,也抗慣了。遇事都不言不語,默默扛著撐著。一直到瞞不住了才肯開口。

父母的通病是這個社會的縮影,像有點“病態”的存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映。足以讓我們駐足停下來看看。

無依無靠的時候都過來了,以後還有什麼抗不過去的呢。父母們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在環境和生活中薰陶久了就定格了。那些省吃儉用的年頭,一切的苦難打碎了往肚子裡咽,都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需求,面對這樣的他們,讓人心疼又帶點無奈。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歌德說:“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

我們能做的就是把父母身上存在的這些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毛病,不一定要視而不見,應該用心去體諒,去感受,然後站在父母的角度考慮這些問題,把對孩子的愛也給予父母。經常回去看看父母,讓他們知道你心中有他們。可是對於父母我們能做點什麼呢。

"

說到家長和孩子,最近刷屏的《小歡喜》開頭就有這麼一幕:

“你不要叫我媽,我不是你媽”

“方一凡,我真的不明白,你腦子裡天天在想什麼”

“我為什麼要生你,我吃飽了撐得”諸如此類

海清訓兒子的話,聽起來是不是特耳熟?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不得不說簡直神還原現在大多數母親教育孩子現場,打開公眾號,都在嚷嚷著現在的孩子不好帶。其實真正不好帶的,是現在的父母呀。

作為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誰也逃不過這個定律。

父母還要帶?那可不,都說“老小孩”,越老越像小孩,和孩子相處有時候還可以靠“武力”,和父母相處,只能靠“智取”了。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根深蒂固的思想:窮怕了、怕麻煩孩子

你要扔剩菜,父母會說:“扔了幹嘛,明天還能吃呢。扔了怪可惜的都浪費了。在我們小時候想吃都吃不到呢。”

你要帶他們去體檢父母會說:“身體好的呢,體檢什麼?我的身體我知道,醫院是沒病也讓你花錢的地方,花那個冤枉錢幹啥。”

你要帶他們去看看外面看看,父母會說:“看啥呀,一輩子都過來了,在家挺好的,你們也忙,就不折騰了。看看新聞就好了”

根深蒂固的思想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病,”時時刻刻影響了他們的行為和想法,能節約就不會浪費,曾經體驗過那個時代的生活,留下的都是心中的痛和怕。那種感覺讓人害怕和敏感,怕一不小心就會回到那些年,有些體驗真的不想在經歷了。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陳宏謀說:“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

前不久同事文文的父親病了,可是已經住院兩個月了,臨近手術的時候文文才知道。

原來是病情嚴重了,需要一筆很大的花銷做手術,文文的媽媽沒辦法向親戚去借錢,不知怎麼的,傳到了文文的耳朵裡。

文文狂奔去醫院問為什麼不告訴自己,爸爸媽媽說:“你不是事業剛起步,需要用錢的地方多,不想麻煩你啊,這邊不礙事,醫生說做個手術就好了。”

文文一邊哭一邊嘀咕道:“我不需要你們這樣啊,可以先告訴我啊,我來照顧啊,為什麼都不告訴我呢,這是我爸啊。為什麼是麻煩呢?”

很多父母小病小災的從來不告訴孩子,等有一天嚴重了,才迫不得已告訴孩子,理由就是不想給孩子添麻煩,孩子也不容易啊。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說是父母習慣了所有的事自己扛,怕天下的父母都是這樣吧。他們那一輩生活的時候,也沒有人幫助他們,無依無靠,所有的事都親力親為。以至於到現在,窮怕了,也抗慣了。遇事都不言不語,默默扛著撐著。一直到瞞不住了才肯開口。

父母的通病是這個社會的縮影,像有點“病態”的存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映。足以讓我們駐足停下來看看。

無依無靠的時候都過來了,以後還有什麼抗不過去的呢。父母們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在環境和生活中薰陶久了就定格了。那些省吃儉用的年頭,一切的苦難打碎了往肚子裡咽,都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需求,面對這樣的他們,讓人心疼又帶點無奈。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歌德說:“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

我們能做的就是把父母身上存在的這些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毛病,不一定要視而不見,應該用心去體諒,去感受,然後站在父母的角度考慮這些問題,把對孩子的愛也給予父母。經常回去看看父母,讓他們知道你心中有他們。可是對於父母我們能做點什麼呢。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父母給的只多不少 默默付出

都說差三歲就有代溝,我們和父母在知識水平、思想觀念上都存在差異,孩子越來越覺得“父母不理解我們,”而父母覺得孩子“越來越難管教,”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和想法都大徑相庭,難免你會出現矛盾與衝突。

芳芳就讀一所高中,這個年紀正式青春最好的時候,喜歡一些小鮮肉,瞭解他們的星座和愛好,買上海報和畫冊。媽媽看看到了就說:“一天天不好好學習幹嘛呢,研究別人幹嘛,能吃還是能喝呀,見不著摸不到的。”

"

說到家長和孩子,最近刷屏的《小歡喜》開頭就有這麼一幕:

“你不要叫我媽,我不是你媽”

“方一凡,我真的不明白,你腦子裡天天在想什麼”

“我為什麼要生你,我吃飽了撐得”諸如此類

海清訓兒子的話,聽起來是不是特耳熟?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不得不說簡直神還原現在大多數母親教育孩子現場,打開公眾號,都在嚷嚷著現在的孩子不好帶。其實真正不好帶的,是現在的父母呀。

作為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誰也逃不過這個定律。

父母還要帶?那可不,都說“老小孩”,越老越像小孩,和孩子相處有時候還可以靠“武力”,和父母相處,只能靠“智取”了。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根深蒂固的思想:窮怕了、怕麻煩孩子

你要扔剩菜,父母會說:“扔了幹嘛,明天還能吃呢。扔了怪可惜的都浪費了。在我們小時候想吃都吃不到呢。”

你要帶他們去體檢父母會說:“身體好的呢,體檢什麼?我的身體我知道,醫院是沒病也讓你花錢的地方,花那個冤枉錢幹啥。”

你要帶他們去看看外面看看,父母會說:“看啥呀,一輩子都過來了,在家挺好的,你們也忙,就不折騰了。看看新聞就好了”

根深蒂固的思想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病,”時時刻刻影響了他們的行為和想法,能節約就不會浪費,曾經體驗過那個時代的生活,留下的都是心中的痛和怕。那種感覺讓人害怕和敏感,怕一不小心就會回到那些年,有些體驗真的不想在經歷了。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陳宏謀說:“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

前不久同事文文的父親病了,可是已經住院兩個月了,臨近手術的時候文文才知道。

原來是病情嚴重了,需要一筆很大的花銷做手術,文文的媽媽沒辦法向親戚去借錢,不知怎麼的,傳到了文文的耳朵裡。

文文狂奔去醫院問為什麼不告訴自己,爸爸媽媽說:“你不是事業剛起步,需要用錢的地方多,不想麻煩你啊,這邊不礙事,醫生說做個手術就好了。”

文文一邊哭一邊嘀咕道:“我不需要你們這樣啊,可以先告訴我啊,我來照顧啊,為什麼都不告訴我呢,這是我爸啊。為什麼是麻煩呢?”

很多父母小病小災的從來不告訴孩子,等有一天嚴重了,才迫不得已告訴孩子,理由就是不想給孩子添麻煩,孩子也不容易啊。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說是父母習慣了所有的事自己扛,怕天下的父母都是這樣吧。他們那一輩生活的時候,也沒有人幫助他們,無依無靠,所有的事都親力親為。以至於到現在,窮怕了,也抗慣了。遇事都不言不語,默默扛著撐著。一直到瞞不住了才肯開口。

父母的通病是這個社會的縮影,像有點“病態”的存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映。足以讓我們駐足停下來看看。

無依無靠的時候都過來了,以後還有什麼抗不過去的呢。父母們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在環境和生活中薰陶久了就定格了。那些省吃儉用的年頭,一切的苦難打碎了往肚子裡咽,都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需求,面對這樣的他們,讓人心疼又帶點無奈。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歌德說:“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

我們能做的就是把父母身上存在的這些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毛病,不一定要視而不見,應該用心去體諒,去感受,然後站在父母的角度考慮這些問題,把對孩子的愛也給予父母。經常回去看看父母,讓他們知道你心中有他們。可是對於父母我們能做點什麼呢。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父母給的只多不少 默默付出

都說差三歲就有代溝,我們和父母在知識水平、思想觀念上都存在差異,孩子越來越覺得“父母不理解我們,”而父母覺得孩子“越來越難管教,”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和想法都大徑相庭,難免你會出現矛盾與衝突。

芳芳就讀一所高中,這個年紀正式青春最好的時候,喜歡一些小鮮肉,瞭解他們的星座和愛好,買上海報和畫冊。媽媽看看到了就說:“一天天不好好學習幹嘛呢,研究別人幹嘛,能吃還是能喝呀,見不著摸不到的。”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後來剛上大學的芳芳迷上了電競遊戲,每天在家裡打遊戲。偶爾有參與遊戲競賽,看在眼裡的媽媽說:“每天玩遊戲玩遊戲,有什麼用,不務正業,好好學習才是正道。”

後來芳芳喜歡個性時尚的東西,買衣服喜歡趕潮流,買破洞褲,打耳釘,化淡妝。回到家就聽到媽媽說:“褲子好好的,幹嘛非要戳個洞,在學校就是學習,還化妝,化妝有什麼用啊。”

每次在自己的選擇和媽媽的想法不一樣的時候,剛開始芳芳都會辯解,次數多了,根本就懶得說什麼。感覺他們不愛自己,自己做什麼都從來不支持,不理解。導致芳芳最後隨心所欲,想幹嘛幹嘛,就算媽媽說,也不聞不問,你說你的,我做我的。在一個屋簷下也不願意多交流,多溝通。

"

說到家長和孩子,最近刷屏的《小歡喜》開頭就有這麼一幕:

“你不要叫我媽,我不是你媽”

“方一凡,我真的不明白,你腦子裡天天在想什麼”

“我為什麼要生你,我吃飽了撐得”諸如此類

海清訓兒子的話,聽起來是不是特耳熟?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不得不說簡直神還原現在大多數母親教育孩子現場,打開公眾號,都在嚷嚷著現在的孩子不好帶。其實真正不好帶的,是現在的父母呀。

作為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誰也逃不過這個定律。

父母還要帶?那可不,都說“老小孩”,越老越像小孩,和孩子相處有時候還可以靠“武力”,和父母相處,只能靠“智取”了。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根深蒂固的思想:窮怕了、怕麻煩孩子

你要扔剩菜,父母會說:“扔了幹嘛,明天還能吃呢。扔了怪可惜的都浪費了。在我們小時候想吃都吃不到呢。”

你要帶他們去體檢父母會說:“身體好的呢,體檢什麼?我的身體我知道,醫院是沒病也讓你花錢的地方,花那個冤枉錢幹啥。”

你要帶他們去看看外面看看,父母會說:“看啥呀,一輩子都過來了,在家挺好的,你們也忙,就不折騰了。看看新聞就好了”

根深蒂固的思想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病,”時時刻刻影響了他們的行為和想法,能節約就不會浪費,曾經體驗過那個時代的生活,留下的都是心中的痛和怕。那種感覺讓人害怕和敏感,怕一不小心就會回到那些年,有些體驗真的不想在經歷了。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陳宏謀說:“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

前不久同事文文的父親病了,可是已經住院兩個月了,臨近手術的時候文文才知道。

原來是病情嚴重了,需要一筆很大的花銷做手術,文文的媽媽沒辦法向親戚去借錢,不知怎麼的,傳到了文文的耳朵裡。

文文狂奔去醫院問為什麼不告訴自己,爸爸媽媽說:“你不是事業剛起步,需要用錢的地方多,不想麻煩你啊,這邊不礙事,醫生說做個手術就好了。”

文文一邊哭一邊嘀咕道:“我不需要你們這樣啊,可以先告訴我啊,我來照顧啊,為什麼都不告訴我呢,這是我爸啊。為什麼是麻煩呢?”

很多父母小病小災的從來不告訴孩子,等有一天嚴重了,才迫不得已告訴孩子,理由就是不想給孩子添麻煩,孩子也不容易啊。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說是父母習慣了所有的事自己扛,怕天下的父母都是這樣吧。他們那一輩生活的時候,也沒有人幫助他們,無依無靠,所有的事都親力親為。以至於到現在,窮怕了,也抗慣了。遇事都不言不語,默默扛著撐著。一直到瞞不住了才肯開口。

父母的通病是這個社會的縮影,像有點“病態”的存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映。足以讓我們駐足停下來看看。

無依無靠的時候都過來了,以後還有什麼抗不過去的呢。父母們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在環境和生活中薰陶久了就定格了。那些省吃儉用的年頭,一切的苦難打碎了往肚子裡咽,都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需求,面對這樣的他們,讓人心疼又帶點無奈。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歌德說:“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

我們能做的就是把父母身上存在的這些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毛病,不一定要視而不見,應該用心去體諒,去感受,然後站在父母的角度考慮這些問題,把對孩子的愛也給予父母。經常回去看看父母,讓他們知道你心中有他們。可是對於父母我們能做點什麼呢。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父母給的只多不少 默默付出

都說差三歲就有代溝,我們和父母在知識水平、思想觀念上都存在差異,孩子越來越覺得“父母不理解我們,”而父母覺得孩子“越來越難管教,”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和想法都大徑相庭,難免你會出現矛盾與衝突。

芳芳就讀一所高中,這個年紀正式青春最好的時候,喜歡一些小鮮肉,瞭解他們的星座和愛好,買上海報和畫冊。媽媽看看到了就說:“一天天不好好學習幹嘛呢,研究別人幹嘛,能吃還是能喝呀,見不著摸不到的。”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後來剛上大學的芳芳迷上了電競遊戲,每天在家裡打遊戲。偶爾有參與遊戲競賽,看在眼裡的媽媽說:“每天玩遊戲玩遊戲,有什麼用,不務正業,好好學習才是正道。”

後來芳芳喜歡個性時尚的東西,買衣服喜歡趕潮流,買破洞褲,打耳釘,化淡妝。回到家就聽到媽媽說:“褲子好好的,幹嘛非要戳個洞,在學校就是學習,還化妝,化妝有什麼用啊。”

每次在自己的選擇和媽媽的想法不一樣的時候,剛開始芳芳都會辯解,次數多了,根本就懶得說什麼。感覺他們不愛自己,自己做什麼都從來不支持,不理解。導致芳芳最後隨心所欲,想幹嘛幹嘛,就算媽媽說,也不聞不問,你說你的,我做我的。在一個屋簷下也不願意多交流,多溝通。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芳芳不知道的是,在她追星的時候,媽媽跑到學校詢問老師,問我家孩子最近追星,不會影響學習吧。老師說現在的孩子追星都正常,沒什麼大事,不痴迷就行 ; 她喜歡電競的時候,媽媽到處問親朋好友,真的有電競一回事吧,不會是騙人的吧,聽到電競也是一種職業,很正常,媽媽才放心 ; 喜歡時尚的時候,媽媽甚至去問心理醫生,會不會心理出了問題,最近總是奇裝異服,濃妝淡抹的。醫生說大學生趕潮流很正常,和心理沒問題,放心吧。

"

說到家長和孩子,最近刷屏的《小歡喜》開頭就有這麼一幕:

“你不要叫我媽,我不是你媽”

“方一凡,我真的不明白,你腦子裡天天在想什麼”

“我為什麼要生你,我吃飽了撐得”諸如此類

海清訓兒子的話,聽起來是不是特耳熟?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不得不說簡直神還原現在大多數母親教育孩子現場,打開公眾號,都在嚷嚷著現在的孩子不好帶。其實真正不好帶的,是現在的父母呀。

作為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誰也逃不過這個定律。

父母還要帶?那可不,都說“老小孩”,越老越像小孩,和孩子相處有時候還可以靠“武力”,和父母相處,只能靠“智取”了。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根深蒂固的思想:窮怕了、怕麻煩孩子

你要扔剩菜,父母會說:“扔了幹嘛,明天還能吃呢。扔了怪可惜的都浪費了。在我們小時候想吃都吃不到呢。”

你要帶他們去體檢父母會說:“身體好的呢,體檢什麼?我的身體我知道,醫院是沒病也讓你花錢的地方,花那個冤枉錢幹啥。”

你要帶他們去看看外面看看,父母會說:“看啥呀,一輩子都過來了,在家挺好的,你們也忙,就不折騰了。看看新聞就好了”

根深蒂固的思想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病,”時時刻刻影響了他們的行為和想法,能節約就不會浪費,曾經體驗過那個時代的生活,留下的都是心中的痛和怕。那種感覺讓人害怕和敏感,怕一不小心就會回到那些年,有些體驗真的不想在經歷了。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陳宏謀說:“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

前不久同事文文的父親病了,可是已經住院兩個月了,臨近手術的時候文文才知道。

原來是病情嚴重了,需要一筆很大的花銷做手術,文文的媽媽沒辦法向親戚去借錢,不知怎麼的,傳到了文文的耳朵裡。

文文狂奔去醫院問為什麼不告訴自己,爸爸媽媽說:“你不是事業剛起步,需要用錢的地方多,不想麻煩你啊,這邊不礙事,醫生說做個手術就好了。”

文文一邊哭一邊嘀咕道:“我不需要你們這樣啊,可以先告訴我啊,我來照顧啊,為什麼都不告訴我呢,這是我爸啊。為什麼是麻煩呢?”

很多父母小病小災的從來不告訴孩子,等有一天嚴重了,才迫不得已告訴孩子,理由就是不想給孩子添麻煩,孩子也不容易啊。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說是父母習慣了所有的事自己扛,怕天下的父母都是這樣吧。他們那一輩生活的時候,也沒有人幫助他們,無依無靠,所有的事都親力親為。以至於到現在,窮怕了,也抗慣了。遇事都不言不語,默默扛著撐著。一直到瞞不住了才肯開口。

父母的通病是這個社會的縮影,像有點“病態”的存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映。足以讓我們駐足停下來看看。

無依無靠的時候都過來了,以後還有什麼抗不過去的呢。父母們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在環境和生活中薰陶久了就定格了。那些省吃儉用的年頭,一切的苦難打碎了往肚子裡咽,都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需求,面對這樣的他們,讓人心疼又帶點無奈。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歌德說:“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

我們能做的就是把父母身上存在的這些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毛病,不一定要視而不見,應該用心去體諒,去感受,然後站在父母的角度考慮這些問題,把對孩子的愛也給予父母。經常回去看看父母,讓他們知道你心中有他們。可是對於父母我們能做點什麼呢。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父母給的只多不少 默默付出

都說差三歲就有代溝,我們和父母在知識水平、思想觀念上都存在差異,孩子越來越覺得“父母不理解我們,”而父母覺得孩子“越來越難管教,”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和想法都大徑相庭,難免你會出現矛盾與衝突。

芳芳就讀一所高中,這個年紀正式青春最好的時候,喜歡一些小鮮肉,瞭解他們的星座和愛好,買上海報和畫冊。媽媽看看到了就說:“一天天不好好學習幹嘛呢,研究別人幹嘛,能吃還是能喝呀,見不著摸不到的。”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後來剛上大學的芳芳迷上了電競遊戲,每天在家裡打遊戲。偶爾有參與遊戲競賽,看在眼裡的媽媽說:“每天玩遊戲玩遊戲,有什麼用,不務正業,好好學習才是正道。”

後來芳芳喜歡個性時尚的東西,買衣服喜歡趕潮流,買破洞褲,打耳釘,化淡妝。回到家就聽到媽媽說:“褲子好好的,幹嘛非要戳個洞,在學校就是學習,還化妝,化妝有什麼用啊。”

每次在自己的選擇和媽媽的想法不一樣的時候,剛開始芳芳都會辯解,次數多了,根本就懶得說什麼。感覺他們不愛自己,自己做什麼都從來不支持,不理解。導致芳芳最後隨心所欲,想幹嘛幹嘛,就算媽媽說,也不聞不問,你說你的,我做我的。在一個屋簷下也不願意多交流,多溝通。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芳芳不知道的是,在她追星的時候,媽媽跑到學校詢問老師,問我家孩子最近追星,不會影響學習吧。老師說現在的孩子追星都正常,沒什麼大事,不痴迷就行 ; 她喜歡電競的時候,媽媽到處問親朋好友,真的有電競一回事吧,不會是騙人的吧,聽到電競也是一種職業,很正常,媽媽才放心 ; 喜歡時尚的時候,媽媽甚至去問心理醫生,會不會心理出了問題,最近總是奇裝異服,濃妝淡抹的。醫生說大學生趕潮流很正常,和心理沒問題,放心吧。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孩子就是父母的天和地。

不論時代如何發展變化,和父母之間的代溝多大多深,父母都是以孩子為中心的,我們和父母之間都應該多一分諒解,少一分苛求;多一分寬容,少一分計較,每個人都選擇後退一步。雖然做不到在同一個頻道,可是拉小差距總是好的,對父母方知理解與感恩。

平常吃過飯和父母一起喝杯茶,靜下來談談心 ; 空閒的時候和父母一起逛逛街,瞭解一下彼此,促進感情 ; 在觀點不和遇見新事物的時候,和父母講明白是什麼,別讓父母擔心,父母還是蠻好帶的。

"

說到家長和孩子,最近刷屏的《小歡喜》開頭就有這麼一幕:

“你不要叫我媽,我不是你媽”

“方一凡,我真的不明白,你腦子裡天天在想什麼”

“我為什麼要生你,我吃飽了撐得”諸如此類

海清訓兒子的話,聽起來是不是特耳熟?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不得不說簡直神還原現在大多數母親教育孩子現場,打開公眾號,都在嚷嚷著現在的孩子不好帶。其實真正不好帶的,是現在的父母呀。

作為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誰也逃不過這個定律。

父母還要帶?那可不,都說“老小孩”,越老越像小孩,和孩子相處有時候還可以靠“武力”,和父母相處,只能靠“智取”了。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根深蒂固的思想:窮怕了、怕麻煩孩子

你要扔剩菜,父母會說:“扔了幹嘛,明天還能吃呢。扔了怪可惜的都浪費了。在我們小時候想吃都吃不到呢。”

你要帶他們去體檢父母會說:“身體好的呢,體檢什麼?我的身體我知道,醫院是沒病也讓你花錢的地方,花那個冤枉錢幹啥。”

你要帶他們去看看外面看看,父母會說:“看啥呀,一輩子都過來了,在家挺好的,你們也忙,就不折騰了。看看新聞就好了”

根深蒂固的思想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病,”時時刻刻影響了他們的行為和想法,能節約就不會浪費,曾經體驗過那個時代的生活,留下的都是心中的痛和怕。那種感覺讓人害怕和敏感,怕一不小心就會回到那些年,有些體驗真的不想在經歷了。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陳宏謀說:“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

前不久同事文文的父親病了,可是已經住院兩個月了,臨近手術的時候文文才知道。

原來是病情嚴重了,需要一筆很大的花銷做手術,文文的媽媽沒辦法向親戚去借錢,不知怎麼的,傳到了文文的耳朵裡。

文文狂奔去醫院問為什麼不告訴自己,爸爸媽媽說:“你不是事業剛起步,需要用錢的地方多,不想麻煩你啊,這邊不礙事,醫生說做個手術就好了。”

文文一邊哭一邊嘀咕道:“我不需要你們這樣啊,可以先告訴我啊,我來照顧啊,為什麼都不告訴我呢,這是我爸啊。為什麼是麻煩呢?”

很多父母小病小災的從來不告訴孩子,等有一天嚴重了,才迫不得已告訴孩子,理由就是不想給孩子添麻煩,孩子也不容易啊。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說是父母習慣了所有的事自己扛,怕天下的父母都是這樣吧。他們那一輩生活的時候,也沒有人幫助他們,無依無靠,所有的事都親力親為。以至於到現在,窮怕了,也抗慣了。遇事都不言不語,默默扛著撐著。一直到瞞不住了才肯開口。

父母的通病是這個社會的縮影,像有點“病態”的存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映。足以讓我們駐足停下來看看。

無依無靠的時候都過來了,以後還有什麼抗不過去的呢。父母們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在環境和生活中薰陶久了就定格了。那些省吃儉用的年頭,一切的苦難打碎了往肚子裡咽,都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需求,面對這樣的他們,讓人心疼又帶點無奈。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歌德說:“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

我們能做的就是把父母身上存在的這些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毛病,不一定要視而不見,應該用心去體諒,去感受,然後站在父母的角度考慮這些問題,把對孩子的愛也給予父母。經常回去看看父母,讓他們知道你心中有他們。可是對於父母我們能做點什麼呢。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父母給的只多不少 默默付出

都說差三歲就有代溝,我們和父母在知識水平、思想觀念上都存在差異,孩子越來越覺得“父母不理解我們,”而父母覺得孩子“越來越難管教,”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和想法都大徑相庭,難免你會出現矛盾與衝突。

芳芳就讀一所高中,這個年紀正式青春最好的時候,喜歡一些小鮮肉,瞭解他們的星座和愛好,買上海報和畫冊。媽媽看看到了就說:“一天天不好好學習幹嘛呢,研究別人幹嘛,能吃還是能喝呀,見不著摸不到的。”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後來剛上大學的芳芳迷上了電競遊戲,每天在家裡打遊戲。偶爾有參與遊戲競賽,看在眼裡的媽媽說:“每天玩遊戲玩遊戲,有什麼用,不務正業,好好學習才是正道。”

後來芳芳喜歡個性時尚的東西,買衣服喜歡趕潮流,買破洞褲,打耳釘,化淡妝。回到家就聽到媽媽說:“褲子好好的,幹嘛非要戳個洞,在學校就是學習,還化妝,化妝有什麼用啊。”

每次在自己的選擇和媽媽的想法不一樣的時候,剛開始芳芳都會辯解,次數多了,根本就懶得說什麼。感覺他們不愛自己,自己做什麼都從來不支持,不理解。導致芳芳最後隨心所欲,想幹嘛幹嘛,就算媽媽說,也不聞不問,你說你的,我做我的。在一個屋簷下也不願意多交流,多溝通。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芳芳不知道的是,在她追星的時候,媽媽跑到學校詢問老師,問我家孩子最近追星,不會影響學習吧。老師說現在的孩子追星都正常,沒什麼大事,不痴迷就行 ; 她喜歡電競的時候,媽媽到處問親朋好友,真的有電競一回事吧,不會是騙人的吧,聽到電競也是一種職業,很正常,媽媽才放心 ; 喜歡時尚的時候,媽媽甚至去問心理醫生,會不會心理出了問題,最近總是奇裝異服,濃妝淡抹的。醫生說大學生趕潮流很正常,和心理沒問題,放心吧。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孩子就是父母的天和地。

不論時代如何發展變化,和父母之間的代溝多大多深,父母都是以孩子為中心的,我們和父母之間都應該多一分諒解,少一分苛求;多一分寬容,少一分計較,每個人都選擇後退一步。雖然做不到在同一個頻道,可是拉小差距總是好的,對父母方知理解與感恩。

平常吃過飯和父母一起喝杯茶,靜下來談談心 ; 空閒的時候和父母一起逛逛街,瞭解一下彼此,促進感情 ; 在觀點不和遇見新事物的時候,和父母講明白是什麼,別讓父母擔心,父母還是蠻好帶的。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放下一切成見 和父母一起成長

美國作家諾埃爾說;“作為一個現代的父母,我很清楚重要的不是你給了孩子們多少物質的東西,而是你傾注在他們身上的關心和愛。關心的態度不僅能幫你省下一筆可觀的錢,而且甚至能使你感到一份欣慰,因為你花錢不多並且給予了勝過禮物的關懷。”

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我們也是第一次做孩子。應該共同成長才對。

"

說到家長和孩子,最近刷屏的《小歡喜》開頭就有這麼一幕:

“你不要叫我媽,我不是你媽”

“方一凡,我真的不明白,你腦子裡天天在想什麼”

“我為什麼要生你,我吃飽了撐得”諸如此類

海清訓兒子的話,聽起來是不是特耳熟?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不得不說簡直神還原現在大多數母親教育孩子現場,打開公眾號,都在嚷嚷著現在的孩子不好帶。其實真正不好帶的,是現在的父母呀。

作為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誰也逃不過這個定律。

父母還要帶?那可不,都說“老小孩”,越老越像小孩,和孩子相處有時候還可以靠“武力”,和父母相處,只能靠“智取”了。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根深蒂固的思想:窮怕了、怕麻煩孩子

你要扔剩菜,父母會說:“扔了幹嘛,明天還能吃呢。扔了怪可惜的都浪費了。在我們小時候想吃都吃不到呢。”

你要帶他們去體檢父母會說:“身體好的呢,體檢什麼?我的身體我知道,醫院是沒病也讓你花錢的地方,花那個冤枉錢幹啥。”

你要帶他們去看看外面看看,父母會說:“看啥呀,一輩子都過來了,在家挺好的,你們也忙,就不折騰了。看看新聞就好了”

根深蒂固的思想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病,”時時刻刻影響了他們的行為和想法,能節約就不會浪費,曾經體驗過那個時代的生活,留下的都是心中的痛和怕。那種感覺讓人害怕和敏感,怕一不小心就會回到那些年,有些體驗真的不想在經歷了。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陳宏謀說:“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

前不久同事文文的父親病了,可是已經住院兩個月了,臨近手術的時候文文才知道。

原來是病情嚴重了,需要一筆很大的花銷做手術,文文的媽媽沒辦法向親戚去借錢,不知怎麼的,傳到了文文的耳朵裡。

文文狂奔去醫院問為什麼不告訴自己,爸爸媽媽說:“你不是事業剛起步,需要用錢的地方多,不想麻煩你啊,這邊不礙事,醫生說做個手術就好了。”

文文一邊哭一邊嘀咕道:“我不需要你們這樣啊,可以先告訴我啊,我來照顧啊,為什麼都不告訴我呢,這是我爸啊。為什麼是麻煩呢?”

很多父母小病小災的從來不告訴孩子,等有一天嚴重了,才迫不得已告訴孩子,理由就是不想給孩子添麻煩,孩子也不容易啊。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說是父母習慣了所有的事自己扛,怕天下的父母都是這樣吧。他們那一輩生活的時候,也沒有人幫助他們,無依無靠,所有的事都親力親為。以至於到現在,窮怕了,也抗慣了。遇事都不言不語,默默扛著撐著。一直到瞞不住了才肯開口。

父母的通病是這個社會的縮影,像有點“病態”的存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映。足以讓我們駐足停下來看看。

無依無靠的時候都過來了,以後還有什麼抗不過去的呢。父母們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在環境和生活中薰陶久了就定格了。那些省吃儉用的年頭,一切的苦難打碎了往肚子裡咽,都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需求,面對這樣的他們,讓人心疼又帶點無奈。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歌德說:“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

我們能做的就是把父母身上存在的這些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毛病,不一定要視而不見,應該用心去體諒,去感受,然後站在父母的角度考慮這些問題,把對孩子的愛也給予父母。經常回去看看父母,讓他們知道你心中有他們。可是對於父母我們能做點什麼呢。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父母給的只多不少 默默付出

都說差三歲就有代溝,我們和父母在知識水平、思想觀念上都存在差異,孩子越來越覺得“父母不理解我們,”而父母覺得孩子“越來越難管教,”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和想法都大徑相庭,難免你會出現矛盾與衝突。

芳芳就讀一所高中,這個年紀正式青春最好的時候,喜歡一些小鮮肉,瞭解他們的星座和愛好,買上海報和畫冊。媽媽看看到了就說:“一天天不好好學習幹嘛呢,研究別人幹嘛,能吃還是能喝呀,見不著摸不到的。”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後來剛上大學的芳芳迷上了電競遊戲,每天在家裡打遊戲。偶爾有參與遊戲競賽,看在眼裡的媽媽說:“每天玩遊戲玩遊戲,有什麼用,不務正業,好好學習才是正道。”

後來芳芳喜歡個性時尚的東西,買衣服喜歡趕潮流,買破洞褲,打耳釘,化淡妝。回到家就聽到媽媽說:“褲子好好的,幹嘛非要戳個洞,在學校就是學習,還化妝,化妝有什麼用啊。”

每次在自己的選擇和媽媽的想法不一樣的時候,剛開始芳芳都會辯解,次數多了,根本就懶得說什麼。感覺他們不愛自己,自己做什麼都從來不支持,不理解。導致芳芳最後隨心所欲,想幹嘛幹嘛,就算媽媽說,也不聞不問,你說你的,我做我的。在一個屋簷下也不願意多交流,多溝通。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芳芳不知道的是,在她追星的時候,媽媽跑到學校詢問老師,問我家孩子最近追星,不會影響學習吧。老師說現在的孩子追星都正常,沒什麼大事,不痴迷就行 ; 她喜歡電競的時候,媽媽到處問親朋好友,真的有電競一回事吧,不會是騙人的吧,聽到電競也是一種職業,很正常,媽媽才放心 ; 喜歡時尚的時候,媽媽甚至去問心理醫生,會不會心理出了問題,最近總是奇裝異服,濃妝淡抹的。醫生說大學生趕潮流很正常,和心理沒問題,放心吧。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孩子就是父母的天和地。

不論時代如何發展變化,和父母之間的代溝多大多深,父母都是以孩子為中心的,我們和父母之間都應該多一分諒解,少一分苛求;多一分寬容,少一分計較,每個人都選擇後退一步。雖然做不到在同一個頻道,可是拉小差距總是好的,對父母方知理解與感恩。

平常吃過飯和父母一起喝杯茶,靜下來談談心 ; 空閒的時候和父母一起逛逛街,瞭解一下彼此,促進感情 ; 在觀點不和遇見新事物的時候,和父母講明白是什麼,別讓父母擔心,父母還是蠻好帶的。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放下一切成見 和父母一起成長

美國作家諾埃爾說;“作為一個現代的父母,我很清楚重要的不是你給了孩子們多少物質的東西,而是你傾注在他們身上的關心和愛。關心的態度不僅能幫你省下一筆可觀的錢,而且甚至能使你感到一份欣慰,因為你花錢不多並且給予了勝過禮物的關懷。”

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我們也是第一次做孩子。應該共同成長才對。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父母沒有被時代淘汰,只是在他們的時代習慣太久了,就像我們在自己的舒適圈待久了,不會輕易動身遷移。我們怎麼能放棄那個摯愛我們的父母呢。

前不久看到一個網易雲的扎心評論:一個老婦人拿著手機去維修,店員說手機沒壞,老婦人哭著說,不可能啊,手機沒壞,我孩子怎麼不給我打電話呢。

不要因為父母和你的頻道不同就不管不顧,小時候的你也是這樣,父母從來沒有對你不管不顧。也不要因為嫌棄他們跟不上潮流就決然放手,不要因為害怕嘮叨就隔絕所有的溝通。

"

說到家長和孩子,最近刷屏的《小歡喜》開頭就有這麼一幕:

“你不要叫我媽,我不是你媽”

“方一凡,我真的不明白,你腦子裡天天在想什麼”

“我為什麼要生你,我吃飽了撐得”諸如此類

海清訓兒子的話,聽起來是不是特耳熟?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不得不說簡直神還原現在大多數母親教育孩子現場,打開公眾號,都在嚷嚷著現在的孩子不好帶。其實真正不好帶的,是現在的父母呀。

作為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誰也逃不過這個定律。

父母還要帶?那可不,都說“老小孩”,越老越像小孩,和孩子相處有時候還可以靠“武力”,和父母相處,只能靠“智取”了。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根深蒂固的思想:窮怕了、怕麻煩孩子

你要扔剩菜,父母會說:“扔了幹嘛,明天還能吃呢。扔了怪可惜的都浪費了。在我們小時候想吃都吃不到呢。”

你要帶他們去體檢父母會說:“身體好的呢,體檢什麼?我的身體我知道,醫院是沒病也讓你花錢的地方,花那個冤枉錢幹啥。”

你要帶他們去看看外面看看,父母會說:“看啥呀,一輩子都過來了,在家挺好的,你們也忙,就不折騰了。看看新聞就好了”

根深蒂固的思想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病,”時時刻刻影響了他們的行為和想法,能節約就不會浪費,曾經體驗過那個時代的生活,留下的都是心中的痛和怕。那種感覺讓人害怕和敏感,怕一不小心就會回到那些年,有些體驗真的不想在經歷了。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陳宏謀說:“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

前不久同事文文的父親病了,可是已經住院兩個月了,臨近手術的時候文文才知道。

原來是病情嚴重了,需要一筆很大的花銷做手術,文文的媽媽沒辦法向親戚去借錢,不知怎麼的,傳到了文文的耳朵裡。

文文狂奔去醫院問為什麼不告訴自己,爸爸媽媽說:“你不是事業剛起步,需要用錢的地方多,不想麻煩你啊,這邊不礙事,醫生說做個手術就好了。”

文文一邊哭一邊嘀咕道:“我不需要你們這樣啊,可以先告訴我啊,我來照顧啊,為什麼都不告訴我呢,這是我爸啊。為什麼是麻煩呢?”

很多父母小病小災的從來不告訴孩子,等有一天嚴重了,才迫不得已告訴孩子,理由就是不想給孩子添麻煩,孩子也不容易啊。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說是父母習慣了所有的事自己扛,怕天下的父母都是這樣吧。他們那一輩生活的時候,也沒有人幫助他們,無依無靠,所有的事都親力親為。以至於到現在,窮怕了,也抗慣了。遇事都不言不語,默默扛著撐著。一直到瞞不住了才肯開口。

父母的通病是這個社會的縮影,像有點“病態”的存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映。足以讓我們駐足停下來看看。

無依無靠的時候都過來了,以後還有什麼抗不過去的呢。父母們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在環境和生活中薰陶久了就定格了。那些省吃儉用的年頭,一切的苦難打碎了往肚子裡咽,都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需求,面對這樣的他們,讓人心疼又帶點無奈。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歌德說:“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

我們能做的就是把父母身上存在的這些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毛病,不一定要視而不見,應該用心去體諒,去感受,然後站在父母的角度考慮這些問題,把對孩子的愛也給予父母。經常回去看看父母,讓他們知道你心中有他們。可是對於父母我們能做點什麼呢。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父母給的只多不少 默默付出

都說差三歲就有代溝,我們和父母在知識水平、思想觀念上都存在差異,孩子越來越覺得“父母不理解我們,”而父母覺得孩子“越來越難管教,”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和想法都大徑相庭,難免你會出現矛盾與衝突。

芳芳就讀一所高中,這個年紀正式青春最好的時候,喜歡一些小鮮肉,瞭解他們的星座和愛好,買上海報和畫冊。媽媽看看到了就說:“一天天不好好學習幹嘛呢,研究別人幹嘛,能吃還是能喝呀,見不著摸不到的。”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後來剛上大學的芳芳迷上了電競遊戲,每天在家裡打遊戲。偶爾有參與遊戲競賽,看在眼裡的媽媽說:“每天玩遊戲玩遊戲,有什麼用,不務正業,好好學習才是正道。”

後來芳芳喜歡個性時尚的東西,買衣服喜歡趕潮流,買破洞褲,打耳釘,化淡妝。回到家就聽到媽媽說:“褲子好好的,幹嘛非要戳個洞,在學校就是學習,還化妝,化妝有什麼用啊。”

每次在自己的選擇和媽媽的想法不一樣的時候,剛開始芳芳都會辯解,次數多了,根本就懶得說什麼。感覺他們不愛自己,自己做什麼都從來不支持,不理解。導致芳芳最後隨心所欲,想幹嘛幹嘛,就算媽媽說,也不聞不問,你說你的,我做我的。在一個屋簷下也不願意多交流,多溝通。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芳芳不知道的是,在她追星的時候,媽媽跑到學校詢問老師,問我家孩子最近追星,不會影響學習吧。老師說現在的孩子追星都正常,沒什麼大事,不痴迷就行 ; 她喜歡電競的時候,媽媽到處問親朋好友,真的有電競一回事吧,不會是騙人的吧,聽到電競也是一種職業,很正常,媽媽才放心 ; 喜歡時尚的時候,媽媽甚至去問心理醫生,會不會心理出了問題,最近總是奇裝異服,濃妝淡抹的。醫生說大學生趕潮流很正常,和心理沒問題,放心吧。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孩子就是父母的天和地。

不論時代如何發展變化,和父母之間的代溝多大多深,父母都是以孩子為中心的,我們和父母之間都應該多一分諒解,少一分苛求;多一分寬容,少一分計較,每個人都選擇後退一步。雖然做不到在同一個頻道,可是拉小差距總是好的,對父母方知理解與感恩。

平常吃過飯和父母一起喝杯茶,靜下來談談心 ; 空閒的時候和父母一起逛逛街,瞭解一下彼此,促進感情 ; 在觀點不和遇見新事物的時候,和父母講明白是什麼,別讓父母擔心,父母還是蠻好帶的。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放下一切成見 和父母一起成長

美國作家諾埃爾說;“作為一個現代的父母,我很清楚重要的不是你給了孩子們多少物質的東西,而是你傾注在他們身上的關心和愛。關心的態度不僅能幫你省下一筆可觀的錢,而且甚至能使你感到一份欣慰,因為你花錢不多並且給予了勝過禮物的關懷。”

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我們也是第一次做孩子。應該共同成長才對。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父母沒有被時代淘汰,只是在他們的時代習慣太久了,就像我們在自己的舒適圈待久了,不會輕易動身遷移。我們怎麼能放棄那個摯愛我們的父母呢。

前不久看到一個網易雲的扎心評論:一個老婦人拿著手機去維修,店員說手機沒壞,老婦人哭著說,不可能啊,手機沒壞,我孩子怎麼不給我打電話呢。

不要因為父母和你的頻道不同就不管不顧,小時候的你也是這樣,父母從來沒有對你不管不顧。也不要因為嫌棄他們跟不上潮流就決然放手,不要因為害怕嘮叨就隔絕所有的溝通。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這個時代不是父母不好帶,是自己的內心無法說服自己去理解父母。在寵愛中長大的我們不願意站在自己本身作為父母的角度考慮問題。應該換位思考一下父母的處境,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有一天你成為了父母,你的孩子因為你的嘮叨和囑咐就不願意和你溝通,因為一些小事就吵得不可開交,你是不是會後悔現在對父母的態度。

"

說到家長和孩子,最近刷屏的《小歡喜》開頭就有這麼一幕:

“你不要叫我媽,我不是你媽”

“方一凡,我真的不明白,你腦子裡天天在想什麼”

“我為什麼要生你,我吃飽了撐得”諸如此類

海清訓兒子的話,聽起來是不是特耳熟?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不得不說簡直神還原現在大多數母親教育孩子現場,打開公眾號,都在嚷嚷著現在的孩子不好帶。其實真正不好帶的,是現在的父母呀。

作為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誰也逃不過這個定律。

父母還要帶?那可不,都說“老小孩”,越老越像小孩,和孩子相處有時候還可以靠“武力”,和父母相處,只能靠“智取”了。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根深蒂固的思想:窮怕了、怕麻煩孩子

你要扔剩菜,父母會說:“扔了幹嘛,明天還能吃呢。扔了怪可惜的都浪費了。在我們小時候想吃都吃不到呢。”

你要帶他們去體檢父母會說:“身體好的呢,體檢什麼?我的身體我知道,醫院是沒病也讓你花錢的地方,花那個冤枉錢幹啥。”

你要帶他們去看看外面看看,父母會說:“看啥呀,一輩子都過來了,在家挺好的,你們也忙,就不折騰了。看看新聞就好了”

根深蒂固的思想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病,”時時刻刻影響了他們的行為和想法,能節約就不會浪費,曾經體驗過那個時代的生活,留下的都是心中的痛和怕。那種感覺讓人害怕和敏感,怕一不小心就會回到那些年,有些體驗真的不想在經歷了。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陳宏謀說:“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

前不久同事文文的父親病了,可是已經住院兩個月了,臨近手術的時候文文才知道。

原來是病情嚴重了,需要一筆很大的花銷做手術,文文的媽媽沒辦法向親戚去借錢,不知怎麼的,傳到了文文的耳朵裡。

文文狂奔去醫院問為什麼不告訴自己,爸爸媽媽說:“你不是事業剛起步,需要用錢的地方多,不想麻煩你啊,這邊不礙事,醫生說做個手術就好了。”

文文一邊哭一邊嘀咕道:“我不需要你們這樣啊,可以先告訴我啊,我來照顧啊,為什麼都不告訴我呢,這是我爸啊。為什麼是麻煩呢?”

很多父母小病小災的從來不告訴孩子,等有一天嚴重了,才迫不得已告訴孩子,理由就是不想給孩子添麻煩,孩子也不容易啊。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說是父母習慣了所有的事自己扛,怕天下的父母都是這樣吧。他們那一輩生活的時候,也沒有人幫助他們,無依無靠,所有的事都親力親為。以至於到現在,窮怕了,也抗慣了。遇事都不言不語,默默扛著撐著。一直到瞞不住了才肯開口。

父母的通病是這個社會的縮影,像有點“病態”的存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映。足以讓我們駐足停下來看看。

無依無靠的時候都過來了,以後還有什麼抗不過去的呢。父母們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在環境和生活中薰陶久了就定格了。那些省吃儉用的年頭,一切的苦難打碎了往肚子裡咽,都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需求,面對這樣的他們,讓人心疼又帶點無奈。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歌德說:“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

我們能做的就是把父母身上存在的這些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毛病,不一定要視而不見,應該用心去體諒,去感受,然後站在父母的角度考慮這些問題,把對孩子的愛也給予父母。經常回去看看父母,讓他們知道你心中有他們。可是對於父母我們能做點什麼呢。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父母給的只多不少 默默付出

都說差三歲就有代溝,我們和父母在知識水平、思想觀念上都存在差異,孩子越來越覺得“父母不理解我們,”而父母覺得孩子“越來越難管教,”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和想法都大徑相庭,難免你會出現矛盾與衝突。

芳芳就讀一所高中,這個年紀正式青春最好的時候,喜歡一些小鮮肉,瞭解他們的星座和愛好,買上海報和畫冊。媽媽看看到了就說:“一天天不好好學習幹嘛呢,研究別人幹嘛,能吃還是能喝呀,見不著摸不到的。”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後來剛上大學的芳芳迷上了電競遊戲,每天在家裡打遊戲。偶爾有參與遊戲競賽,看在眼裡的媽媽說:“每天玩遊戲玩遊戲,有什麼用,不務正業,好好學習才是正道。”

後來芳芳喜歡個性時尚的東西,買衣服喜歡趕潮流,買破洞褲,打耳釘,化淡妝。回到家就聽到媽媽說:“褲子好好的,幹嘛非要戳個洞,在學校就是學習,還化妝,化妝有什麼用啊。”

每次在自己的選擇和媽媽的想法不一樣的時候,剛開始芳芳都會辯解,次數多了,根本就懶得說什麼。感覺他們不愛自己,自己做什麼都從來不支持,不理解。導致芳芳最後隨心所欲,想幹嘛幹嘛,就算媽媽說,也不聞不問,你說你的,我做我的。在一個屋簷下也不願意多交流,多溝通。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芳芳不知道的是,在她追星的時候,媽媽跑到學校詢問老師,問我家孩子最近追星,不會影響學習吧。老師說現在的孩子追星都正常,沒什麼大事,不痴迷就行 ; 她喜歡電競的時候,媽媽到處問親朋好友,真的有電競一回事吧,不會是騙人的吧,聽到電競也是一種職業,很正常,媽媽才放心 ; 喜歡時尚的時候,媽媽甚至去問心理醫生,會不會心理出了問題,最近總是奇裝異服,濃妝淡抹的。醫生說大學生趕潮流很正常,和心理沒問題,放心吧。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孩子就是父母的天和地。

不論時代如何發展變化,和父母之間的代溝多大多深,父母都是以孩子為中心的,我們和父母之間都應該多一分諒解,少一分苛求;多一分寬容,少一分計較,每個人都選擇後退一步。雖然做不到在同一個頻道,可是拉小差距總是好的,對父母方知理解與感恩。

平常吃過飯和父母一起喝杯茶,靜下來談談心 ; 空閒的時候和父母一起逛逛街,瞭解一下彼此,促進感情 ; 在觀點不和遇見新事物的時候,和父母講明白是什麼,別讓父母擔心,父母還是蠻好帶的。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放下一切成見 和父母一起成長

美國作家諾埃爾說;“作為一個現代的父母,我很清楚重要的不是你給了孩子們多少物質的東西,而是你傾注在他們身上的關心和愛。關心的態度不僅能幫你省下一筆可觀的錢,而且甚至能使你感到一份欣慰,因為你花錢不多並且給予了勝過禮物的關懷。”

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我們也是第一次做孩子。應該共同成長才對。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父母沒有被時代淘汰,只是在他們的時代習慣太久了,就像我們在自己的舒適圈待久了,不會輕易動身遷移。我們怎麼能放棄那個摯愛我們的父母呢。

前不久看到一個網易雲的扎心評論:一個老婦人拿著手機去維修,店員說手機沒壞,老婦人哭著說,不可能啊,手機沒壞,我孩子怎麼不給我打電話呢。

不要因為父母和你的頻道不同就不管不顧,小時候的你也是這樣,父母從來沒有對你不管不顧。也不要因為嫌棄他們跟不上潮流就決然放手,不要因為害怕嘮叨就隔絕所有的溝通。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這個時代不是父母不好帶,是自己的內心無法說服自己去理解父母。在寵愛中長大的我們不願意站在自己本身作為父母的角度考慮問題。應該換位思考一下父母的處境,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有一天你成為了父母,你的孩子因為你的嘮叨和囑咐就不願意和你溝通,因為一些小事就吵得不可開交,你是不是會後悔現在對父母的態度。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我們為何用我們固執的一面只看到父母執拗的一面呢。我們都會變成父母,那就應該一起成長,不在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他們的人生。我們都不是小孩子了,沒有必要非要和父母分個高低,他們是用來守護的。父母的前半生給予你,你有權利和義務贍養父母的後半生。

科克說:家庭是每個人的城堡。嘗試著去理解父母,體諒他們做事的初衷。所以不要在能盡孝的時光裡選擇讓以後的自己後悔。

"

說到家長和孩子,最近刷屏的《小歡喜》開頭就有這麼一幕:

“你不要叫我媽,我不是你媽”

“方一凡,我真的不明白,你腦子裡天天在想什麼”

“我為什麼要生你,我吃飽了撐得”諸如此類

海清訓兒子的話,聽起來是不是特耳熟?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不得不說簡直神還原現在大多數母親教育孩子現場,打開公眾號,都在嚷嚷著現在的孩子不好帶。其實真正不好帶的,是現在的父母呀。

作為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誰也逃不過這個定律。

父母還要帶?那可不,都說“老小孩”,越老越像小孩,和孩子相處有時候還可以靠“武力”,和父母相處,只能靠“智取”了。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根深蒂固的思想:窮怕了、怕麻煩孩子

你要扔剩菜,父母會說:“扔了幹嘛,明天還能吃呢。扔了怪可惜的都浪費了。在我們小時候想吃都吃不到呢。”

你要帶他們去體檢父母會說:“身體好的呢,體檢什麼?我的身體我知道,醫院是沒病也讓你花錢的地方,花那個冤枉錢幹啥。”

你要帶他們去看看外面看看,父母會說:“看啥呀,一輩子都過來了,在家挺好的,你們也忙,就不折騰了。看看新聞就好了”

根深蒂固的思想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病,”時時刻刻影響了他們的行為和想法,能節約就不會浪費,曾經體驗過那個時代的生活,留下的都是心中的痛和怕。那種感覺讓人害怕和敏感,怕一不小心就會回到那些年,有些體驗真的不想在經歷了。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陳宏謀說:“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

前不久同事文文的父親病了,可是已經住院兩個月了,臨近手術的時候文文才知道。

原來是病情嚴重了,需要一筆很大的花銷做手術,文文的媽媽沒辦法向親戚去借錢,不知怎麼的,傳到了文文的耳朵裡。

文文狂奔去醫院問為什麼不告訴自己,爸爸媽媽說:“你不是事業剛起步,需要用錢的地方多,不想麻煩你啊,這邊不礙事,醫生說做個手術就好了。”

文文一邊哭一邊嘀咕道:“我不需要你們這樣啊,可以先告訴我啊,我來照顧啊,為什麼都不告訴我呢,這是我爸啊。為什麼是麻煩呢?”

很多父母小病小災的從來不告訴孩子,等有一天嚴重了,才迫不得已告訴孩子,理由就是不想給孩子添麻煩,孩子也不容易啊。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說是父母習慣了所有的事自己扛,怕天下的父母都是這樣吧。他們那一輩生活的時候,也沒有人幫助他們,無依無靠,所有的事都親力親為。以至於到現在,窮怕了,也抗慣了。遇事都不言不語,默默扛著撐著。一直到瞞不住了才肯開口。

父母的通病是這個社會的縮影,像有點“病態”的存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映。足以讓我們駐足停下來看看。

無依無靠的時候都過來了,以後還有什麼抗不過去的呢。父母們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在環境和生活中薰陶久了就定格了。那些省吃儉用的年頭,一切的苦難打碎了往肚子裡咽,都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需求,面對這樣的他們,讓人心疼又帶點無奈。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歌德說:“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

我們能做的就是把父母身上存在的這些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毛病,不一定要視而不見,應該用心去體諒,去感受,然後站在父母的角度考慮這些問題,把對孩子的愛也給予父母。經常回去看看父母,讓他們知道你心中有他們。可是對於父母我們能做點什麼呢。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父母給的只多不少 默默付出

都說差三歲就有代溝,我們和父母在知識水平、思想觀念上都存在差異,孩子越來越覺得“父母不理解我們,”而父母覺得孩子“越來越難管教,”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和想法都大徑相庭,難免你會出現矛盾與衝突。

芳芳就讀一所高中,這個年紀正式青春最好的時候,喜歡一些小鮮肉,瞭解他們的星座和愛好,買上海報和畫冊。媽媽看看到了就說:“一天天不好好學習幹嘛呢,研究別人幹嘛,能吃還是能喝呀,見不著摸不到的。”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後來剛上大學的芳芳迷上了電競遊戲,每天在家裡打遊戲。偶爾有參與遊戲競賽,看在眼裡的媽媽說:“每天玩遊戲玩遊戲,有什麼用,不務正業,好好學習才是正道。”

後來芳芳喜歡個性時尚的東西,買衣服喜歡趕潮流,買破洞褲,打耳釘,化淡妝。回到家就聽到媽媽說:“褲子好好的,幹嘛非要戳個洞,在學校就是學習,還化妝,化妝有什麼用啊。”

每次在自己的選擇和媽媽的想法不一樣的時候,剛開始芳芳都會辯解,次數多了,根本就懶得說什麼。感覺他們不愛自己,自己做什麼都從來不支持,不理解。導致芳芳最後隨心所欲,想幹嘛幹嘛,就算媽媽說,也不聞不問,你說你的,我做我的。在一個屋簷下也不願意多交流,多溝通。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芳芳不知道的是,在她追星的時候,媽媽跑到學校詢問老師,問我家孩子最近追星,不會影響學習吧。老師說現在的孩子追星都正常,沒什麼大事,不痴迷就行 ; 她喜歡電競的時候,媽媽到處問親朋好友,真的有電競一回事吧,不會是騙人的吧,聽到電競也是一種職業,很正常,媽媽才放心 ; 喜歡時尚的時候,媽媽甚至去問心理醫生,會不會心理出了問題,最近總是奇裝異服,濃妝淡抹的。醫生說大學生趕潮流很正常,和心理沒問題,放心吧。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孩子就是父母的天和地。

不論時代如何發展變化,和父母之間的代溝多大多深,父母都是以孩子為中心的,我們和父母之間都應該多一分諒解,少一分苛求;多一分寬容,少一分計較,每個人都選擇後退一步。雖然做不到在同一個頻道,可是拉小差距總是好的,對父母方知理解與感恩。

平常吃過飯和父母一起喝杯茶,靜下來談談心 ; 空閒的時候和父母一起逛逛街,瞭解一下彼此,促進感情 ; 在觀點不和遇見新事物的時候,和父母講明白是什麼,別讓父母擔心,父母還是蠻好帶的。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放下一切成見 和父母一起成長

美國作家諾埃爾說;“作為一個現代的父母,我很清楚重要的不是你給了孩子們多少物質的東西,而是你傾注在他們身上的關心和愛。關心的態度不僅能幫你省下一筆可觀的錢,而且甚至能使你感到一份欣慰,因為你花錢不多並且給予了勝過禮物的關懷。”

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我們也是第一次做孩子。應該共同成長才對。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父母沒有被時代淘汰,只是在他們的時代習慣太久了,就像我們在自己的舒適圈待久了,不會輕易動身遷移。我們怎麼能放棄那個摯愛我們的父母呢。

前不久看到一個網易雲的扎心評論:一個老婦人拿著手機去維修,店員說手機沒壞,老婦人哭著說,不可能啊,手機沒壞,我孩子怎麼不給我打電話呢。

不要因為父母和你的頻道不同就不管不顧,小時候的你也是這樣,父母從來沒有對你不管不顧。也不要因為嫌棄他們跟不上潮流就決然放手,不要因為害怕嘮叨就隔絕所有的溝通。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這個時代不是父母不好帶,是自己的內心無法說服自己去理解父母。在寵愛中長大的我們不願意站在自己本身作為父母的角度考慮問題。應該換位思考一下父母的處境,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有一天你成為了父母,你的孩子因為你的嘮叨和囑咐就不願意和你溝通,因為一些小事就吵得不可開交,你是不是會後悔現在對父母的態度。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我們為何用我們固執的一面只看到父母執拗的一面呢。我們都會變成父母,那就應該一起成長,不在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他們的人生。我們都不是小孩子了,沒有必要非要和父母分個高低,他們是用來守護的。父母的前半生給予你,你有權利和義務贍養父母的後半生。

科克說:家庭是每個人的城堡。嘗試著去理解父母,體諒他們做事的初衷。所以不要在能盡孝的時光裡選擇讓以後的自己後悔。

“這屆家長都不好帶?”“你飄了!”

後來啊。孩子就變成了大人,大人就變成了老人。我們不再年少,我們也有孩子,我們就變成了那些不好帶的父母了。世道輪迴,趁年輕,好好愛父母,來得及。事實上天下的父母都好帶。好好帶自己的父母就是在對未來的自己負責。

文/若如初梘

一個瘋癲犯二內心裝有一片海的姑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