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P原則:工作中有效溝通的4個步驟

跳槽那些事兒 真情部落格 2019-06-15
P-R-E-P原則:工作中有效溝通的4個步驟

對於職場人士來說,有一項軟技能特別重要,無論你從事什麼工作,在哪個行業,都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溝通與表達能力。

為什麼這項能力這麼重要?

首先,工作中免不了跨部門溝通、調動各種資源的事情發生,優質資源總是稀缺的,大家都在爭搶;強大的說服能力有助於讓你得到想要的資源;而且良好的溝通能力也能促進不同部門不同人員之間的緊密協作,降低交流成本,有效達成目標;

另外,在對客戶介紹產品方案,或者向上級彙報工作的時候,話術的作用就更加重要;同一個東西,用不同的方式來表述,可能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優秀的表達能力,即使不能把黑的說成白的,也可以讓一個乏善可陳的方案報告,講得引人入勝、讓人心曠神怡。

職場溝通有很多技巧和套路,今天給你推薦一種比較實用的——P-R-E-P原則。實際應用的時候,可以分為以下4個步驟:

一、先說結論(Point)

類似下面的場景你一定不會陌生:

跟朋友們一起聚餐,開飯時間到了,人也差不多來齊了,一清點人數,發現還有一個人沒到,打電話問他到哪了,他先說因為什麼事出來晚了、後說路上堵車多嚴重...,就是不說什麼時候能到;

在項目研討會上,領導向某人問話:“你認為我們是應該提高價格,還是降低成本呢?”

某人先介紹市場情況、再描述競爭對手動向,說了半天也沒給一句準話,到底是該提高價格還是降低成本。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習慣,回答問題的時候喜歡用演繹法,先做一大堆鋪墊,然後起承轉合、層層論證,抽絲剝繭,最後才得出結論,好讓自己的說辭邏輯嚴謹,有理有據。

要是平時閒聊嘮嗑這麼來還行,可如果是在節奏飛快、以結果為導向的商務場合,這種表達方式就是在告訴別人,你這人思維混亂、說話抓不住重點,相當不靠譜;

所以,一定要先說結論。

先讓對方先知道結論是什麼,人家才能準確地理解你的論證過程;這就好比你開車帶一個人遠行,你只有先告訴他去哪,他才有心情欣賞沿途的風景,否則他一路上只會思考一個問題:他這是要把我賣到哪去呀?

二、引用數據(Reason)

說完結論之後,就該解釋原因了,要把事情說明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數據來為你說話,引用數據有以下三個好處:

1、客觀公正:對於同一件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觀察角度,如果你只用“我認為”、“我覺得”這樣詞彙,就比較缺乏客觀性,沒有說服力,可一旦你把相關數據擺在哪,對方就難以辯駁。

2、統一度量:當你對很多人說話的時候,數據能夠起到統一度量的作用,比如你說你心情不好,那究竟不好到什麼程度呢?對於不同的人,標準是不一樣的,可如果你用50分或者60分來表示心情,大家在概念上就基本一致了。

3、表達準確:面對複雜的商業邏輯,單用語言來表述有時很難說清楚,特別是在遇到自己也不是很理解的商業理論的時候,更容易造成對方的誤解;這時如果用一組數字或幾張圖表來代替,無論是思考過程還是最終結果,都更加清晰準確,讓人一目瞭然。

三、舉個栗子(example)

數據的確能讓你在話術上做到邏輯自恰,從理性上說服對方,但有一個缺點,它很難打動人心;人是一種感性動物,只有在情感上受到觸動,才有可能被說服,才會讓人記憶深刻,從而在行動上做出改變。

在所有的表達方式中,故事是最能打動人的,如果能在最後階段引用一個真實的案例來說明問題,自己或者別人的案例都可以,讓論證過程既有數據的支持、又有事實的依據,那麼你的發言整體上就會顯得更加豐富和飽滿。

四、重申結論(Point)

在你吧啦吧啦...講完數據和案例之後,距離你最初說結論的時候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這時大家很可能已經沉浸在你的論證過程中,而忘記了你的結論是什麼,所以最後有必要再將結論重申一遍,把大家分散出去的注意力收回來,再一次聚焦在你的目標結論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