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天壇 建築 我在宮裡做廚師 文化 林如海 明成祖 北京印跡inBeijing 2019-08-15
"
"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北京的古橋歷史上北京的橋樑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形式多樣,別具風采。可以說,北京的古橋是人類建築和藝術寶庫中的重要寶藏之一。“北京的古橋”欄目將展現北京古橋的歷史與文化,並向公眾介紹北京古橋保護的工作進展與成果,從而喚起更多人對北京古橋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似橋非橋,我是北京最早的立交橋——我的大名叫丹陛橋,連接起天壇的主要建築群、美麗的中軸線的組成部分,象徵著封建王朝的合法性,也見證了明清以來國家的祭祀禮制。

"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北京的古橋歷史上北京的橋樑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形式多樣,別具風采。可以說,北京的古橋是人類建築和藝術寶庫中的重要寶藏之一。“北京的古橋”欄目將展現北京古橋的歷史與文化,並向公眾介紹北京古橋保護的工作進展與成果,從而喚起更多人對北京古橋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似橋非橋,我是北京最早的立交橋——我的大名叫丹陛橋,連接起天壇的主要建築群、美麗的中軸線的組成部分,象徵著封建王朝的合法性,也見證了明清以來國家的祭祀禮制。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我是丹陛橋,建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

自我介紹之前,先簡單介紹下我的大家庭“天壇”:天壇是帝王舉行祭典的場所,和其他祭壇不一樣的是,普通人可沒有資格涉足那裡,年幼的我自然是一出生就被印上了皇家的標籤,直到1918年我們家才被闢為公園,向普通民眾開放。

"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北京的古橋歷史上北京的橋樑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形式多樣,別具風采。可以說,北京的古橋是人類建築和藝術寶庫中的重要寶藏之一。“北京的古橋”欄目將展現北京古橋的歷史與文化,並向公眾介紹北京古橋保護的工作進展與成果,從而喚起更多人對北京古橋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似橋非橋,我是北京最早的立交橋——我的大名叫丹陛橋,連接起天壇的主要建築群、美麗的中軸線的組成部分,象徵著封建王朝的合法性,也見證了明清以來國家的祭祀禮制。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我是丹陛橋,建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

自我介紹之前,先簡單介紹下我的大家庭“天壇”:天壇是帝王舉行祭典的場所,和其他祭壇不一樣的是,普通人可沒有資格涉足那裡,年幼的我自然是一出生就被印上了皇家的標籤,直到1918年我們家才被闢為公園,向普通民眾開放。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天壇公園鳥瞰圖(圖片來源:“北京印跡”官網)

天壇最初被稱為天地壇,用以合祀天地,明嘉靖朝天地壇改制成了由祈谷壇和圜丘壇組成的天壇,最終經過清乾隆時期的修繕和擴建,才形成了南北兩壇對峙的壇廟建築群

而我的誕生更是一波三折,在永樂皇帝下旨要興建天地壇那會兒,我堂堂“丹陛橋”竟然不在待建範圍內?

"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北京的古橋歷史上北京的橋樑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形式多樣,別具風采。可以說,北京的古橋是人類建築和藝術寶庫中的重要寶藏之一。“北京的古橋”欄目將展現北京古橋的歷史與文化,並向公眾介紹北京古橋保護的工作進展與成果,從而喚起更多人對北京古橋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似橋非橋,我是北京最早的立交橋——我的大名叫丹陛橋,連接起天壇的主要建築群、美麗的中軸線的組成部分,象徵著封建王朝的合法性,也見證了明清以來國家的祭祀禮制。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我是丹陛橋,建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

自我介紹之前,先簡單介紹下我的大家庭“天壇”:天壇是帝王舉行祭典的場所,和其他祭壇不一樣的是,普通人可沒有資格涉足那裡,年幼的我自然是一出生就被印上了皇家的標籤,直到1918年我們家才被闢為公園,向普通民眾開放。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天壇公園鳥瞰圖(圖片來源:“北京印跡”官網)

天壇最初被稱為天地壇,用以合祀天地,明嘉靖朝天地壇改制成了由祈谷壇和圜丘壇組成的天壇,最終經過清乾隆時期的修繕和擴建,才形成了南北兩壇對峙的壇廟建築群

而我的誕生更是一波三折,在永樂皇帝下旨要興建天地壇那會兒,我堂堂“丹陛橋”竟然不在待建範圍內?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圜丘(祭天台)(圖片來源:天壇公園官網)


01 誕生之初

天地壇建成後,負責該項目的工部大臣滿心歡喜的準備交工之際,皇帝看著大有直衝雲霄之勢的大祈殿和象徵著“天圓地方”的南、北壇牆”才想起了我,遂安排大臣說想要再修建一條猶如上天庭般氣派的通天大道

這可把大臣難住了,苦惱的大臣把北京城所有的建築工匠全抓了過來。

終於,一位技藝高超的瓦匠師傅成功設計出了長360米、寬30米的磚石甬道。

整條大道自南向北形成一個逐漸升高的坡度,北端高4米、南端高1米,高度差達3米。

北行會有一種“步步高昇”的感受,恰好符合皇帝想要昇天的意願

"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北京的古橋歷史上北京的橋樑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形式多樣,別具風采。可以說,北京的古橋是人類建築和藝術寶庫中的重要寶藏之一。“北京的古橋”欄目將展現北京古橋的歷史與文化,並向公眾介紹北京古橋保護的工作進展與成果,從而喚起更多人對北京古橋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似橋非橋,我是北京最早的立交橋——我的大名叫丹陛橋,連接起天壇的主要建築群、美麗的中軸線的組成部分,象徵著封建王朝的合法性,也見證了明清以來國家的祭祀禮制。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我是丹陛橋,建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

自我介紹之前,先簡單介紹下我的大家庭“天壇”:天壇是帝王舉行祭典的場所,和其他祭壇不一樣的是,普通人可沒有資格涉足那裡,年幼的我自然是一出生就被印上了皇家的標籤,直到1918年我們家才被闢為公園,向普通民眾開放。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天壇公園鳥瞰圖(圖片來源:“北京印跡”官網)

天壇最初被稱為天地壇,用以合祀天地,明嘉靖朝天地壇改制成了由祈谷壇和圜丘壇組成的天壇,最終經過清乾隆時期的修繕和擴建,才形成了南北兩壇對峙的壇廟建築群

而我的誕生更是一波三折,在永樂皇帝下旨要興建天地壇那會兒,我堂堂“丹陛橋”竟然不在待建範圍內?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圜丘(祭天台)(圖片來源:天壇公園官網)


01 誕生之初

天地壇建成後,負責該項目的工部大臣滿心歡喜的準備交工之際,皇帝看著大有直衝雲霄之勢的大祈殿和象徵著“天圓地方”的南、北壇牆”才想起了我,遂安排大臣說想要再修建一條猶如上天庭般氣派的通天大道

這可把大臣難住了,苦惱的大臣把北京城所有的建築工匠全抓了過來。

終於,一位技藝高超的瓦匠師傅成功設計出了長360米、寬30米的磚石甬道。

整條大道自南向北形成一個逐漸升高的坡度,北端高4米、南端高1米,高度差達3米。

北行會有一種“步步高昇”的感受,恰好符合皇帝想要昇天的意願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明洪武建大祀壇圖(圖片來源:歷史資料)


02 無水之橋

這條甬道高於地面,採用的是方便雨水快速流出的磚鋪海墁, 所以我有一個可愛的乳名叫“海墁大道”,那我的大名“丹陛橋”是因何而得名的呢?為什麼不是“丹陛大道”呢?

所謂 “丹”,即紅,“陛”原指宮殿前的臺階,古時宮殿前的臺階多飾紅色,故名“丹陛”。

我之所以被稱為橋,是因為在大道下面的臺基裡有一個曲尺形、拱券頂的隧道,和大道的方向交叉,恰似一個橋洞,在加上兩旁翠綠松柏林如海,“丹陛橋”因此得名。

有朋友又疑惑了,可是橋下並沒有水流經過,這個洞作用何在呢?

"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北京的古橋歷史上北京的橋樑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形式多樣,別具風采。可以說,北京的古橋是人類建築和藝術寶庫中的重要寶藏之一。“北京的古橋”欄目將展現北京古橋的歷史與文化,並向公眾介紹北京古橋保護的工作進展與成果,從而喚起更多人對北京古橋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似橋非橋,我是北京最早的立交橋——我的大名叫丹陛橋,連接起天壇的主要建築群、美麗的中軸線的組成部分,象徵著封建王朝的合法性,也見證了明清以來國家的祭祀禮制。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我是丹陛橋,建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

自我介紹之前,先簡單介紹下我的大家庭“天壇”:天壇是帝王舉行祭典的場所,和其他祭壇不一樣的是,普通人可沒有資格涉足那裡,年幼的我自然是一出生就被印上了皇家的標籤,直到1918年我們家才被闢為公園,向普通民眾開放。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天壇公園鳥瞰圖(圖片來源:“北京印跡”官網)

天壇最初被稱為天地壇,用以合祀天地,明嘉靖朝天地壇改制成了由祈谷壇和圜丘壇組成的天壇,最終經過清乾隆時期的修繕和擴建,才形成了南北兩壇對峙的壇廟建築群

而我的誕生更是一波三折,在永樂皇帝下旨要興建天地壇那會兒,我堂堂“丹陛橋”竟然不在待建範圍內?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圜丘(祭天台)(圖片來源:天壇公園官網)


01 誕生之初

天地壇建成後,負責該項目的工部大臣滿心歡喜的準備交工之際,皇帝看著大有直衝雲霄之勢的大祈殿和象徵著“天圓地方”的南、北壇牆”才想起了我,遂安排大臣說想要再修建一條猶如上天庭般氣派的通天大道

這可把大臣難住了,苦惱的大臣把北京城所有的建築工匠全抓了過來。

終於,一位技藝高超的瓦匠師傅成功設計出了長360米、寬30米的磚石甬道。

整條大道自南向北形成一個逐漸升高的坡度,北端高4米、南端高1米,高度差達3米。

北行會有一種“步步高昇”的感受,恰好符合皇帝想要昇天的意願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明洪武建大祀壇圖(圖片來源:歷史資料)


02 無水之橋

這條甬道高於地面,採用的是方便雨水快速流出的磚鋪海墁, 所以我有一個可愛的乳名叫“海墁大道”,那我的大名“丹陛橋”是因何而得名的呢?為什麼不是“丹陛大道”呢?

所謂 “丹”,即紅,“陛”原指宮殿前的臺階,古時宮殿前的臺階多飾紅色,故名“丹陛”。

我之所以被稱為橋,是因為在大道下面的臺基裡有一個曲尺形、拱券頂的隧道,和大道的方向交叉,恰似一個橋洞,在加上兩旁翠綠松柏林如海,“丹陛橋”因此得名。

有朋友又疑惑了,可是橋下並沒有水流經過,這個洞作用何在呢?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橋洞(鬼門關)(圖片來源:“北京印跡”官網)

據瞭解,當年天壇裡面送來祭祀牲畜的犧牲所在天壇的西南角,屠宰祭祀牲畜的宰牲亭在東北角,要把牲畜從犧牲所趕到宰牲亭去宰殺,就必須要橫跨我這條“通天路”。

但是皇帝有規定,任何走獸都不能從我身上通過,怕弄髒了神路惹玉帝生氣。

於是,智慧的匠人就想出了在臺基裡開隧洞的方法,隧洞是用來趕運牲畜的,所以被命名為“進牲門”,但凡是從進牲門進去的畜牲,全部都要作為祭祀品宰殺,無一存活,“進牲門”也因此被稱作是鬼門關

"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北京的古橋歷史上北京的橋樑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形式多樣,別具風采。可以說,北京的古橋是人類建築和藝術寶庫中的重要寶藏之一。“北京的古橋”欄目將展現北京古橋的歷史與文化,並向公眾介紹北京古橋保護的工作進展與成果,從而喚起更多人對北京古橋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似橋非橋,我是北京最早的立交橋——我的大名叫丹陛橋,連接起天壇的主要建築群、美麗的中軸線的組成部分,象徵著封建王朝的合法性,也見證了明清以來國家的祭祀禮制。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我是丹陛橋,建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

自我介紹之前,先簡單介紹下我的大家庭“天壇”:天壇是帝王舉行祭典的場所,和其他祭壇不一樣的是,普通人可沒有資格涉足那裡,年幼的我自然是一出生就被印上了皇家的標籤,直到1918年我們家才被闢為公園,向普通民眾開放。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天壇公園鳥瞰圖(圖片來源:“北京印跡”官網)

天壇最初被稱為天地壇,用以合祀天地,明嘉靖朝天地壇改制成了由祈谷壇和圜丘壇組成的天壇,最終經過清乾隆時期的修繕和擴建,才形成了南北兩壇對峙的壇廟建築群

而我的誕生更是一波三折,在永樂皇帝下旨要興建天地壇那會兒,我堂堂“丹陛橋”竟然不在待建範圍內?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圜丘(祭天台)(圖片來源:天壇公園官網)


01 誕生之初

天地壇建成後,負責該項目的工部大臣滿心歡喜的準備交工之際,皇帝看著大有直衝雲霄之勢的大祈殿和象徵著“天圓地方”的南、北壇牆”才想起了我,遂安排大臣說想要再修建一條猶如上天庭般氣派的通天大道

這可把大臣難住了,苦惱的大臣把北京城所有的建築工匠全抓了過來。

終於,一位技藝高超的瓦匠師傅成功設計出了長360米、寬30米的磚石甬道。

整條大道自南向北形成一個逐漸升高的坡度,北端高4米、南端高1米,高度差達3米。

北行會有一種“步步高昇”的感受,恰好符合皇帝想要昇天的意願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明洪武建大祀壇圖(圖片來源:歷史資料)


02 無水之橋

這條甬道高於地面,採用的是方便雨水快速流出的磚鋪海墁, 所以我有一個可愛的乳名叫“海墁大道”,那我的大名“丹陛橋”是因何而得名的呢?為什麼不是“丹陛大道”呢?

所謂 “丹”,即紅,“陛”原指宮殿前的臺階,古時宮殿前的臺階多飾紅色,故名“丹陛”。

我之所以被稱為橋,是因為在大道下面的臺基裡有一個曲尺形、拱券頂的隧道,和大道的方向交叉,恰似一個橋洞,在加上兩旁翠綠松柏林如海,“丹陛橋”因此得名。

有朋友又疑惑了,可是橋下並沒有水流經過,這個洞作用何在呢?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橋洞(鬼門關)(圖片來源:“北京印跡”官網)

據瞭解,當年天壇裡面送來祭祀牲畜的犧牲所在天壇的西南角,屠宰祭祀牲畜的宰牲亭在東北角,要把牲畜從犧牲所趕到宰牲亭去宰殺,就必須要橫跨我這條“通天路”。

但是皇帝有規定,任何走獸都不能從我身上通過,怕弄髒了神路惹玉帝生氣。

於是,智慧的匠人就想出了在臺基裡開隧洞的方法,隧洞是用來趕運牲畜的,所以被命名為“進牲門”,但凡是從進牲門進去的畜牲,全部都要作為祭祀品宰殺,無一存活,“進牲門”也因此被稱作是鬼門關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丹陛橋通往皇穹宇(圖片來源:天壇公園官網)


03 獨到之處

天壇分為內壇和外壇,我貫穿起南端的圜丘壇和北端的祈谷壇,把兩端的建築群(圜丘、皇穹宇、祈年殿、皇乾殿)連接成為一個整體,恰好在內壇的中軸線上,以往建築排列組合大多是形成一種虛的、無形的軸線佈局,而我則是一種真實存在的有形軸線,這種做法,在宮殿建築中堪稱佳作。

"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北京的古橋歷史上北京的橋樑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形式多樣,別具風采。可以說,北京的古橋是人類建築和藝術寶庫中的重要寶藏之一。“北京的古橋”欄目將展現北京古橋的歷史與文化,並向公眾介紹北京古橋保護的工作進展與成果,從而喚起更多人對北京古橋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似橋非橋,我是北京最早的立交橋——我的大名叫丹陛橋,連接起天壇的主要建築群、美麗的中軸線的組成部分,象徵著封建王朝的合法性,也見證了明清以來國家的祭祀禮制。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我是丹陛橋,建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

自我介紹之前,先簡單介紹下我的大家庭“天壇”:天壇是帝王舉行祭典的場所,和其他祭壇不一樣的是,普通人可沒有資格涉足那裡,年幼的我自然是一出生就被印上了皇家的標籤,直到1918年我們家才被闢為公園,向普通民眾開放。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天壇公園鳥瞰圖(圖片來源:“北京印跡”官網)

天壇最初被稱為天地壇,用以合祀天地,明嘉靖朝天地壇改制成了由祈谷壇和圜丘壇組成的天壇,最終經過清乾隆時期的修繕和擴建,才形成了南北兩壇對峙的壇廟建築群

而我的誕生更是一波三折,在永樂皇帝下旨要興建天地壇那會兒,我堂堂“丹陛橋”竟然不在待建範圍內?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圜丘(祭天台)(圖片來源:天壇公園官網)


01 誕生之初

天地壇建成後,負責該項目的工部大臣滿心歡喜的準備交工之際,皇帝看著大有直衝雲霄之勢的大祈殿和象徵著“天圓地方”的南、北壇牆”才想起了我,遂安排大臣說想要再修建一條猶如上天庭般氣派的通天大道

這可把大臣難住了,苦惱的大臣把北京城所有的建築工匠全抓了過來。

終於,一位技藝高超的瓦匠師傅成功設計出了長360米、寬30米的磚石甬道。

整條大道自南向北形成一個逐漸升高的坡度,北端高4米、南端高1米,高度差達3米。

北行會有一種“步步高昇”的感受,恰好符合皇帝想要昇天的意願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明洪武建大祀壇圖(圖片來源:歷史資料)


02 無水之橋

這條甬道高於地面,採用的是方便雨水快速流出的磚鋪海墁, 所以我有一個可愛的乳名叫“海墁大道”,那我的大名“丹陛橋”是因何而得名的呢?為什麼不是“丹陛大道”呢?

所謂 “丹”,即紅,“陛”原指宮殿前的臺階,古時宮殿前的臺階多飾紅色,故名“丹陛”。

我之所以被稱為橋,是因為在大道下面的臺基裡有一個曲尺形、拱券頂的隧道,和大道的方向交叉,恰似一個橋洞,在加上兩旁翠綠松柏林如海,“丹陛橋”因此得名。

有朋友又疑惑了,可是橋下並沒有水流經過,這個洞作用何在呢?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橋洞(鬼門關)(圖片來源:“北京印跡”官網)

據瞭解,當年天壇裡面送來祭祀牲畜的犧牲所在天壇的西南角,屠宰祭祀牲畜的宰牲亭在東北角,要把牲畜從犧牲所趕到宰牲亭去宰殺,就必須要橫跨我這條“通天路”。

但是皇帝有規定,任何走獸都不能從我身上通過,怕弄髒了神路惹玉帝生氣。

於是,智慧的匠人就想出了在臺基裡開隧洞的方法,隧洞是用來趕運牲畜的,所以被命名為“進牲門”,但凡是從進牲門進去的畜牲,全部都要作為祭祀品宰殺,無一存活,“進牲門”也因此被稱作是鬼門關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丹陛橋通往皇穹宇(圖片來源:天壇公園官網)


03 獨到之處

天壇分為內壇和外壇,我貫穿起南端的圜丘壇和北端的祈谷壇,把兩端的建築群(圜丘、皇穹宇、祈年殿、皇乾殿)連接成為一個整體,恰好在內壇的中軸線上,以往建築排列組合大多是形成一種虛的、無形的軸線佈局,而我則是一種真實存在的有形軸線,這種做法,在宮殿建築中堪稱佳作。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丹陛橋是內壇的中軸線(圖片來源:谷歌地球)

我不僅外形出落得威武帥氣,還有很深刻內涵,丹陛橋上有三條寬窄不一的石道分別代表為神道、御道、王道,根據祭祀“禮制”, 最中間的一條白石鋪就的規格最寬的道路就是專供天帝神靈走的,因此被稱為“神道”。皇帝不如天帝地位高,只能屈尊走神道東側磚砌路面的御道,而陪祀的王公大臣就只能走西側的王道了。

"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北京的古橋歷史上北京的橋樑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形式多樣,別具風采。可以說,北京的古橋是人類建築和藝術寶庫中的重要寶藏之一。“北京的古橋”欄目將展現北京古橋的歷史與文化,並向公眾介紹北京古橋保護的工作進展與成果,從而喚起更多人對北京古橋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似橋非橋,我是北京最早的立交橋——我的大名叫丹陛橋,連接起天壇的主要建築群、美麗的中軸線的組成部分,象徵著封建王朝的合法性,也見證了明清以來國家的祭祀禮制。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我是丹陛橋,建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

自我介紹之前,先簡單介紹下我的大家庭“天壇”:天壇是帝王舉行祭典的場所,和其他祭壇不一樣的是,普通人可沒有資格涉足那裡,年幼的我自然是一出生就被印上了皇家的標籤,直到1918年我們家才被闢為公園,向普通民眾開放。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天壇公園鳥瞰圖(圖片來源:“北京印跡”官網)

天壇最初被稱為天地壇,用以合祀天地,明嘉靖朝天地壇改制成了由祈谷壇和圜丘壇組成的天壇,最終經過清乾隆時期的修繕和擴建,才形成了南北兩壇對峙的壇廟建築群

而我的誕生更是一波三折,在永樂皇帝下旨要興建天地壇那會兒,我堂堂“丹陛橋”竟然不在待建範圍內?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圜丘(祭天台)(圖片來源:天壇公園官網)


01 誕生之初

天地壇建成後,負責該項目的工部大臣滿心歡喜的準備交工之際,皇帝看著大有直衝雲霄之勢的大祈殿和象徵著“天圓地方”的南、北壇牆”才想起了我,遂安排大臣說想要再修建一條猶如上天庭般氣派的通天大道

這可把大臣難住了,苦惱的大臣把北京城所有的建築工匠全抓了過來。

終於,一位技藝高超的瓦匠師傅成功設計出了長360米、寬30米的磚石甬道。

整條大道自南向北形成一個逐漸升高的坡度,北端高4米、南端高1米,高度差達3米。

北行會有一種“步步高昇”的感受,恰好符合皇帝想要昇天的意願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明洪武建大祀壇圖(圖片來源:歷史資料)


02 無水之橋

這條甬道高於地面,採用的是方便雨水快速流出的磚鋪海墁, 所以我有一個可愛的乳名叫“海墁大道”,那我的大名“丹陛橋”是因何而得名的呢?為什麼不是“丹陛大道”呢?

所謂 “丹”,即紅,“陛”原指宮殿前的臺階,古時宮殿前的臺階多飾紅色,故名“丹陛”。

我之所以被稱為橋,是因為在大道下面的臺基裡有一個曲尺形、拱券頂的隧道,和大道的方向交叉,恰似一個橋洞,在加上兩旁翠綠松柏林如海,“丹陛橋”因此得名。

有朋友又疑惑了,可是橋下並沒有水流經過,這個洞作用何在呢?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橋洞(鬼門關)(圖片來源:“北京印跡”官網)

據瞭解,當年天壇裡面送來祭祀牲畜的犧牲所在天壇的西南角,屠宰祭祀牲畜的宰牲亭在東北角,要把牲畜從犧牲所趕到宰牲亭去宰殺,就必須要橫跨我這條“通天路”。

但是皇帝有規定,任何走獸都不能從我身上通過,怕弄髒了神路惹玉帝生氣。

於是,智慧的匠人就想出了在臺基裡開隧洞的方法,隧洞是用來趕運牲畜的,所以被命名為“進牲門”,但凡是從進牲門進去的畜牲,全部都要作為祭祀品宰殺,無一存活,“進牲門”也因此被稱作是鬼門關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丹陛橋通往皇穹宇(圖片來源:天壇公園官網)


03 獨到之處

天壇分為內壇和外壇,我貫穿起南端的圜丘壇和北端的祈谷壇,把兩端的建築群(圜丘、皇穹宇、祈年殿、皇乾殿)連接成為一個整體,恰好在內壇的中軸線上,以往建築排列組合大多是形成一種虛的、無形的軸線佈局,而我則是一種真實存在的有形軸線,這種做法,在宮殿建築中堪稱佳作。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丹陛橋是內壇的中軸線(圖片來源:谷歌地球)

我不僅外形出落得威武帥氣,還有很深刻內涵,丹陛橋上有三條寬窄不一的石道分別代表為神道、御道、王道,根據祭祀“禮制”, 最中間的一條白石鋪就的規格最寬的道路就是專供天帝神靈走的,因此被稱為“神道”。皇帝不如天帝地位高,只能屈尊走神道東側磚砌路面的御道,而陪祀的王公大臣就只能走西側的王道了。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白石板道(神道)(圖片來源:天壇全景VR裁剪)


04 滄桑之變

隨著朝代更迭,我一共歷經了22位皇帝,服務了654次祭天大典。

天壇幾經改造之後,我也跟著脫胎又換骨,光緒十五年(1889年)時,天壇的格局已經完全形成,卻不幸被雷擊中引發了嚴重的火災,我北邊的兄弟——祈年殿,燒燬殆盡,我也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傷,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祈年殿就是光緒年間重新修建的。

"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北京的古橋歷史上北京的橋樑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形式多樣,別具風采。可以說,北京的古橋是人類建築和藝術寶庫中的重要寶藏之一。“北京的古橋”欄目將展現北京古橋的歷史與文化,並向公眾介紹北京古橋保護的工作進展與成果,從而喚起更多人對北京古橋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似橋非橋,我是北京最早的立交橋——我的大名叫丹陛橋,連接起天壇的主要建築群、美麗的中軸線的組成部分,象徵著封建王朝的合法性,也見證了明清以來國家的祭祀禮制。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我是丹陛橋,建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

自我介紹之前,先簡單介紹下我的大家庭“天壇”:天壇是帝王舉行祭典的場所,和其他祭壇不一樣的是,普通人可沒有資格涉足那裡,年幼的我自然是一出生就被印上了皇家的標籤,直到1918年我們家才被闢為公園,向普通民眾開放。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天壇公園鳥瞰圖(圖片來源:“北京印跡”官網)

天壇最初被稱為天地壇,用以合祀天地,明嘉靖朝天地壇改制成了由祈谷壇和圜丘壇組成的天壇,最終經過清乾隆時期的修繕和擴建,才形成了南北兩壇對峙的壇廟建築群

而我的誕生更是一波三折,在永樂皇帝下旨要興建天地壇那會兒,我堂堂“丹陛橋”竟然不在待建範圍內?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圜丘(祭天台)(圖片來源:天壇公園官網)


01 誕生之初

天地壇建成後,負責該項目的工部大臣滿心歡喜的準備交工之際,皇帝看著大有直衝雲霄之勢的大祈殿和象徵著“天圓地方”的南、北壇牆”才想起了我,遂安排大臣說想要再修建一條猶如上天庭般氣派的通天大道

這可把大臣難住了,苦惱的大臣把北京城所有的建築工匠全抓了過來。

終於,一位技藝高超的瓦匠師傅成功設計出了長360米、寬30米的磚石甬道。

整條大道自南向北形成一個逐漸升高的坡度,北端高4米、南端高1米,高度差達3米。

北行會有一種“步步高昇”的感受,恰好符合皇帝想要昇天的意願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明洪武建大祀壇圖(圖片來源:歷史資料)


02 無水之橋

這條甬道高於地面,採用的是方便雨水快速流出的磚鋪海墁, 所以我有一個可愛的乳名叫“海墁大道”,那我的大名“丹陛橋”是因何而得名的呢?為什麼不是“丹陛大道”呢?

所謂 “丹”,即紅,“陛”原指宮殿前的臺階,古時宮殿前的臺階多飾紅色,故名“丹陛”。

我之所以被稱為橋,是因為在大道下面的臺基裡有一個曲尺形、拱券頂的隧道,和大道的方向交叉,恰似一個橋洞,在加上兩旁翠綠松柏林如海,“丹陛橋”因此得名。

有朋友又疑惑了,可是橋下並沒有水流經過,這個洞作用何在呢?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橋洞(鬼門關)(圖片來源:“北京印跡”官網)

據瞭解,當年天壇裡面送來祭祀牲畜的犧牲所在天壇的西南角,屠宰祭祀牲畜的宰牲亭在東北角,要把牲畜從犧牲所趕到宰牲亭去宰殺,就必須要橫跨我這條“通天路”。

但是皇帝有規定,任何走獸都不能從我身上通過,怕弄髒了神路惹玉帝生氣。

於是,智慧的匠人就想出了在臺基裡開隧洞的方法,隧洞是用來趕運牲畜的,所以被命名為“進牲門”,但凡是從進牲門進去的畜牲,全部都要作為祭祀品宰殺,無一存活,“進牲門”也因此被稱作是鬼門關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丹陛橋通往皇穹宇(圖片來源:天壇公園官網)


03 獨到之處

天壇分為內壇和外壇,我貫穿起南端的圜丘壇和北端的祈谷壇,把兩端的建築群(圜丘、皇穹宇、祈年殿、皇乾殿)連接成為一個整體,恰好在內壇的中軸線上,以往建築排列組合大多是形成一種虛的、無形的軸線佈局,而我則是一種真實存在的有形軸線,這種做法,在宮殿建築中堪稱佳作。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丹陛橋是內壇的中軸線(圖片來源:谷歌地球)

我不僅外形出落得威武帥氣,還有很深刻內涵,丹陛橋上有三條寬窄不一的石道分別代表為神道、御道、王道,根據祭祀“禮制”, 最中間的一條白石鋪就的規格最寬的道路就是專供天帝神靈走的,因此被稱為“神道”。皇帝不如天帝地位高,只能屈尊走神道東側磚砌路面的御道,而陪祀的王公大臣就只能走西側的王道了。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白石板道(神道)(圖片來源:天壇全景VR裁剪)


04 滄桑之變

隨著朝代更迭,我一共歷經了22位皇帝,服務了654次祭天大典。

天壇幾經改造之後,我也跟著脫胎又換骨,光緒十五年(1889年)時,天壇的格局已經完全形成,卻不幸被雷擊中引發了嚴重的火災,我北邊的兄弟——祈年殿,燒燬殆盡,我也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傷,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祈年殿就是光緒年間重新修建的。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丹陛橋通往祈年殿 (圖片來源:天壇公園官網)

最近一次對我大規模的修繕是在2007年,在這次修繕中最讓我欣慰的就是終於拆掉了不符合我“通天大道”氣質的水泥方磚(1976年丹陛橋改建時,橋面城磚被拆除,代之以水泥方磚),改鋪更貼近歷史的城磚海墁,整個工程佔地24231平方米,用磚量達14萬塊,竣工之後的我正如剛出生時那樣容光煥發。

"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北京的古橋歷史上北京的橋樑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形式多樣,別具風采。可以說,北京的古橋是人類建築和藝術寶庫中的重要寶藏之一。“北京的古橋”欄目將展現北京古橋的歷史與文化,並向公眾介紹北京古橋保護的工作進展與成果,從而喚起更多人對北京古橋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似橋非橋,我是北京最早的立交橋——我的大名叫丹陛橋,連接起天壇的主要建築群、美麗的中軸線的組成部分,象徵著封建王朝的合法性,也見證了明清以來國家的祭祀禮制。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我是丹陛橋,建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

自我介紹之前,先簡單介紹下我的大家庭“天壇”:天壇是帝王舉行祭典的場所,和其他祭壇不一樣的是,普通人可沒有資格涉足那裡,年幼的我自然是一出生就被印上了皇家的標籤,直到1918年我們家才被闢為公園,向普通民眾開放。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天壇公園鳥瞰圖(圖片來源:“北京印跡”官網)

天壇最初被稱為天地壇,用以合祀天地,明嘉靖朝天地壇改制成了由祈谷壇和圜丘壇組成的天壇,最終經過清乾隆時期的修繕和擴建,才形成了南北兩壇對峙的壇廟建築群

而我的誕生更是一波三折,在永樂皇帝下旨要興建天地壇那會兒,我堂堂“丹陛橋”竟然不在待建範圍內?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圜丘(祭天台)(圖片來源:天壇公園官網)


01 誕生之初

天地壇建成後,負責該項目的工部大臣滿心歡喜的準備交工之際,皇帝看著大有直衝雲霄之勢的大祈殿和象徵著“天圓地方”的南、北壇牆”才想起了我,遂安排大臣說想要再修建一條猶如上天庭般氣派的通天大道

這可把大臣難住了,苦惱的大臣把北京城所有的建築工匠全抓了過來。

終於,一位技藝高超的瓦匠師傅成功設計出了長360米、寬30米的磚石甬道。

整條大道自南向北形成一個逐漸升高的坡度,北端高4米、南端高1米,高度差達3米。

北行會有一種“步步高昇”的感受,恰好符合皇帝想要昇天的意願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明洪武建大祀壇圖(圖片來源:歷史資料)


02 無水之橋

這條甬道高於地面,採用的是方便雨水快速流出的磚鋪海墁, 所以我有一個可愛的乳名叫“海墁大道”,那我的大名“丹陛橋”是因何而得名的呢?為什麼不是“丹陛大道”呢?

所謂 “丹”,即紅,“陛”原指宮殿前的臺階,古時宮殿前的臺階多飾紅色,故名“丹陛”。

我之所以被稱為橋,是因為在大道下面的臺基裡有一個曲尺形、拱券頂的隧道,和大道的方向交叉,恰似一個橋洞,在加上兩旁翠綠松柏林如海,“丹陛橋”因此得名。

有朋友又疑惑了,可是橋下並沒有水流經過,這個洞作用何在呢?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橋洞(鬼門關)(圖片來源:“北京印跡”官網)

據瞭解,當年天壇裡面送來祭祀牲畜的犧牲所在天壇的西南角,屠宰祭祀牲畜的宰牲亭在東北角,要把牲畜從犧牲所趕到宰牲亭去宰殺,就必須要橫跨我這條“通天路”。

但是皇帝有規定,任何走獸都不能從我身上通過,怕弄髒了神路惹玉帝生氣。

於是,智慧的匠人就想出了在臺基裡開隧洞的方法,隧洞是用來趕運牲畜的,所以被命名為“進牲門”,但凡是從進牲門進去的畜牲,全部都要作為祭祀品宰殺,無一存活,“進牲門”也因此被稱作是鬼門關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丹陛橋通往皇穹宇(圖片來源:天壇公園官網)


03 獨到之處

天壇分為內壇和外壇,我貫穿起南端的圜丘壇和北端的祈谷壇,把兩端的建築群(圜丘、皇穹宇、祈年殿、皇乾殿)連接成為一個整體,恰好在內壇的中軸線上,以往建築排列組合大多是形成一種虛的、無形的軸線佈局,而我則是一種真實存在的有形軸線,這種做法,在宮殿建築中堪稱佳作。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丹陛橋是內壇的中軸線(圖片來源:谷歌地球)

我不僅外形出落得威武帥氣,還有很深刻內涵,丹陛橋上有三條寬窄不一的石道分別代表為神道、御道、王道,根據祭祀“禮制”, 最中間的一條白石鋪就的規格最寬的道路就是專供天帝神靈走的,因此被稱為“神道”。皇帝不如天帝地位高,只能屈尊走神道東側磚砌路面的御道,而陪祀的王公大臣就只能走西側的王道了。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白石板道(神道)(圖片來源:天壇全景VR裁剪)


04 滄桑之變

隨著朝代更迭,我一共歷經了22位皇帝,服務了654次祭天大典。

天壇幾經改造之後,我也跟著脫胎又換骨,光緒十五年(1889年)時,天壇的格局已經完全形成,卻不幸被雷擊中引發了嚴重的火災,我北邊的兄弟——祈年殿,燒燬殆盡,我也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傷,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祈年殿就是光緒年間重新修建的。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丹陛橋通往祈年殿 (圖片來源:天壇公園官網)

最近一次對我大規模的修繕是在2007年,在這次修繕中最讓我欣慰的就是終於拆掉了不符合我“通天大道”氣質的水泥方磚(1976年丹陛橋改建時,橋面城磚被拆除,代之以水泥方磚),改鋪更貼近歷史的城磚海墁,整個工程佔地24231平方米,用磚量達14萬塊,竣工之後的我正如剛出生時那樣容光煥發。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泱泱大國,禮儀文化源遠流長,祭天禮儀是國禮、是國家大典,禮敬上天是中國古代傳統政治理念、社會信仰和倫理道德的核心和基礎,兩千多年來,中國一直處於封建王朝統治之下,而丹陛橋上“神、御、王”三道的設計和佈局正是這些封建王朝合法性的象徵。

"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北京的古橋歷史上北京的橋樑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形式多樣,別具風采。可以說,北京的古橋是人類建築和藝術寶庫中的重要寶藏之一。“北京的古橋”欄目將展現北京古橋的歷史與文化,並向公眾介紹北京古橋保護的工作進展與成果,從而喚起更多人對北京古橋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似橋非橋,我是北京最早的立交橋——我的大名叫丹陛橋,連接起天壇的主要建築群、美麗的中軸線的組成部分,象徵著封建王朝的合法性,也見證了明清以來國家的祭祀禮制。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我是丹陛橋,建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

自我介紹之前,先簡單介紹下我的大家庭“天壇”:天壇是帝王舉行祭典的場所,和其他祭壇不一樣的是,普通人可沒有資格涉足那裡,年幼的我自然是一出生就被印上了皇家的標籤,直到1918年我們家才被闢為公園,向普通民眾開放。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天壇公園鳥瞰圖(圖片來源:“北京印跡”官網)

天壇最初被稱為天地壇,用以合祀天地,明嘉靖朝天地壇改制成了由祈谷壇和圜丘壇組成的天壇,最終經過清乾隆時期的修繕和擴建,才形成了南北兩壇對峙的壇廟建築群

而我的誕生更是一波三折,在永樂皇帝下旨要興建天地壇那會兒,我堂堂“丹陛橋”竟然不在待建範圍內?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圜丘(祭天台)(圖片來源:天壇公園官網)


01 誕生之初

天地壇建成後,負責該項目的工部大臣滿心歡喜的準備交工之際,皇帝看著大有直衝雲霄之勢的大祈殿和象徵著“天圓地方”的南、北壇牆”才想起了我,遂安排大臣說想要再修建一條猶如上天庭般氣派的通天大道

這可把大臣難住了,苦惱的大臣把北京城所有的建築工匠全抓了過來。

終於,一位技藝高超的瓦匠師傅成功設計出了長360米、寬30米的磚石甬道。

整條大道自南向北形成一個逐漸升高的坡度,北端高4米、南端高1米,高度差達3米。

北行會有一種“步步高昇”的感受,恰好符合皇帝想要昇天的意願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明洪武建大祀壇圖(圖片來源:歷史資料)


02 無水之橋

這條甬道高於地面,採用的是方便雨水快速流出的磚鋪海墁, 所以我有一個可愛的乳名叫“海墁大道”,那我的大名“丹陛橋”是因何而得名的呢?為什麼不是“丹陛大道”呢?

所謂 “丹”,即紅,“陛”原指宮殿前的臺階,古時宮殿前的臺階多飾紅色,故名“丹陛”。

我之所以被稱為橋,是因為在大道下面的臺基裡有一個曲尺形、拱券頂的隧道,和大道的方向交叉,恰似一個橋洞,在加上兩旁翠綠松柏林如海,“丹陛橋”因此得名。

有朋友又疑惑了,可是橋下並沒有水流經過,這個洞作用何在呢?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橋洞(鬼門關)(圖片來源:“北京印跡”官網)

據瞭解,當年天壇裡面送來祭祀牲畜的犧牲所在天壇的西南角,屠宰祭祀牲畜的宰牲亭在東北角,要把牲畜從犧牲所趕到宰牲亭去宰殺,就必須要橫跨我這條“通天路”。

但是皇帝有規定,任何走獸都不能從我身上通過,怕弄髒了神路惹玉帝生氣。

於是,智慧的匠人就想出了在臺基裡開隧洞的方法,隧洞是用來趕運牲畜的,所以被命名為“進牲門”,但凡是從進牲門進去的畜牲,全部都要作為祭祀品宰殺,無一存活,“進牲門”也因此被稱作是鬼門關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丹陛橋通往皇穹宇(圖片來源:天壇公園官網)


03 獨到之處

天壇分為內壇和外壇,我貫穿起南端的圜丘壇和北端的祈谷壇,把兩端的建築群(圜丘、皇穹宇、祈年殿、皇乾殿)連接成為一個整體,恰好在內壇的中軸線上,以往建築排列組合大多是形成一種虛的、無形的軸線佈局,而我則是一種真實存在的有形軸線,這種做法,在宮殿建築中堪稱佳作。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丹陛橋是內壇的中軸線(圖片來源:谷歌地球)

我不僅外形出落得威武帥氣,還有很深刻內涵,丹陛橋上有三條寬窄不一的石道分別代表為神道、御道、王道,根據祭祀“禮制”, 最中間的一條白石鋪就的規格最寬的道路就是專供天帝神靈走的,因此被稱為“神道”。皇帝不如天帝地位高,只能屈尊走神道東側磚砌路面的御道,而陪祀的王公大臣就只能走西側的王道了。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白石板道(神道)(圖片來源:天壇全景VR裁剪)


04 滄桑之變

隨著朝代更迭,我一共歷經了22位皇帝,服務了654次祭天大典。

天壇幾經改造之後,我也跟著脫胎又換骨,光緒十五年(1889年)時,天壇的格局已經完全形成,卻不幸被雷擊中引發了嚴重的火災,我北邊的兄弟——祈年殿,燒燬殆盡,我也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傷,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祈年殿就是光緒年間重新修建的。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丹陛橋通往祈年殿 (圖片來源:天壇公園官網)

最近一次對我大規模的修繕是在2007年,在這次修繕中最讓我欣慰的就是終於拆掉了不符合我“通天大道”氣質的水泥方磚(1976年丹陛橋改建時,橋面城磚被拆除,代之以水泥方磚),改鋪更貼近歷史的城磚海墁,整個工程佔地24231平方米,用磚量達14萬塊,竣工之後的我正如剛出生時那樣容光煥發。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泱泱大國,禮儀文化源遠流長,祭天禮儀是國禮、是國家大典,禮敬上天是中國古代傳統政治理念、社會信仰和倫理道德的核心和基礎,兩千多年來,中國一直處於封建王朝統治之下,而丹陛橋上“神、御、王”三道的設計和佈局正是這些封建王朝合法性的象徵。

北京的古橋 | 丹陛橋:一座步步高昇的通天大道

天壇平面圖 (圖片來源:《北京的世界文化遺產》叢書)

現如今,天壇公園的接待的遊客與日俱增,不少人都喜歡站在我肚皮中間的那條寬闊的白石板路上拍照留念,和 600年前比,“神道”不能走人的封建傳統已經隨著時代消退,我也終於可以物盡其用,脫掉神祕的外衣像其他的橋類同胞一樣的發揮出“連接”、“通行”的功能了。


參考資料[1] 張晶晶. 天壇[J]. 根,2004(04).[2] 李俊玲. 天壇傳說[M]. 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2.[3] 項瑾斐. 從文物保護規劃談天壇保護的真實性和完整性[J]. 北京規劃建設,2019(01).[4] 肖東發,顧文超. 天下祭壇 北京祭壇的絕妙密碼[M]. 北京現代出版社,2015.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