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

在甘孜州的最東邊,有一座小縣城名為“瀘定”,作為甘孜州的東大門,也是遊客進出川藏線的必經之地。大渡河滋養下的瀘定縣,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風景秀麗,氣候怡人。藏漢結合的建築沿江依山而建,風格也極為古樸,從人們的言語交談,穿著服飾,可以看出這裡也生活著不少藏族人。雖然縣城不是很大,但是憑藉優良的自然環境,以及便捷的交通等諸多優勢,生活在這裡的居民還是比較多,平時也能看到很多外來遊客,所以,小縣城也十分熱鬧。

來到瀘定縣旅遊的人,多半都是因為曾經在語文課本上讀到過關於“紅軍飛奪瀘定橋戰役”的故事。在前往瀘定橋的路途中,一路上都能看到大渡河的身影,因為處於枯水季節,水量不是很大,所以,它給人的印象是溫和的,但實際上,這裡也曾發生過太多的故事。

"

在甘孜州的最東邊,有一座小縣城名為“瀘定”,作為甘孜州的東大門,也是遊客進出川藏線的必經之地。大渡河滋養下的瀘定縣,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風景秀麗,氣候怡人。藏漢結合的建築沿江依山而建,風格也極為古樸,從人們的言語交談,穿著服飾,可以看出這裡也生活著不少藏族人。雖然縣城不是很大,但是憑藉優良的自然環境,以及便捷的交通等諸多優勢,生活在這裡的居民還是比較多,平時也能看到很多外來遊客,所以,小縣城也十分熱鬧。

來到瀘定縣旅遊的人,多半都是因為曾經在語文課本上讀到過關於“紅軍飛奪瀘定橋戰役”的故事。在前往瀘定橋的路途中,一路上都能看到大渡河的身影,因為處於枯水季節,水量不是很大,所以,它給人的印象是溫和的,但實際上,這裡也曾發生過太多的故事。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

在甘孜州的最東邊,有一座小縣城名為“瀘定”,作為甘孜州的東大門,也是遊客進出川藏線的必經之地。大渡河滋養下的瀘定縣,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風景秀麗,氣候怡人。藏漢結合的建築沿江依山而建,風格也極為古樸,從人們的言語交談,穿著服飾,可以看出這裡也生活著不少藏族人。雖然縣城不是很大,但是憑藉優良的自然環境,以及便捷的交通等諸多優勢,生活在這裡的居民還是比較多,平時也能看到很多外來遊客,所以,小縣城也十分熱鬧。

來到瀘定縣旅遊的人,多半都是因為曾經在語文課本上讀到過關於“紅軍飛奪瀘定橋戰役”的故事。在前往瀘定橋的路途中,一路上都能看到大渡河的身影,因為處於枯水季節,水量不是很大,所以,它給人的印象是溫和的,但實際上,這裡也曾發生過太多的故事。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

在甘孜州的最東邊,有一座小縣城名為“瀘定”,作為甘孜州的東大門,也是遊客進出川藏線的必經之地。大渡河滋養下的瀘定縣,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風景秀麗,氣候怡人。藏漢結合的建築沿江依山而建,風格也極為古樸,從人們的言語交談,穿著服飾,可以看出這裡也生活著不少藏族人。雖然縣城不是很大,但是憑藉優良的自然環境,以及便捷的交通等諸多優勢,生活在這裡的居民還是比較多,平時也能看到很多外來遊客,所以,小縣城也十分熱鬧。

來到瀘定縣旅遊的人,多半都是因為曾經在語文課本上讀到過關於“紅軍飛奪瀘定橋戰役”的故事。在前往瀘定橋的路途中,一路上都能看到大渡河的身影,因為處於枯水季節,水量不是很大,所以,它給人的印象是溫和的,但實際上,這裡也曾發生過太多的故事。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資料顯示:

“唐代太和三年的時候,南詔國入侵四川,且有很多人成為了俘虜,因為不甘心,數千人的俘虜最後選擇投河而死”。

公元914年的時候,《讀史方輿紀要》裡面也清楚的記載了“投河溺死者數萬人”。

但更多人熟知的應該是石達開率部四萬大軍在大渡河全軍覆沒,以及之後的毛澤東同志率領中央紅軍浩浩蕩蕩來到了大渡河。

"

在甘孜州的最東邊,有一座小縣城名為“瀘定”,作為甘孜州的東大門,也是遊客進出川藏線的必經之地。大渡河滋養下的瀘定縣,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風景秀麗,氣候怡人。藏漢結合的建築沿江依山而建,風格也極為古樸,從人們的言語交談,穿著服飾,可以看出這裡也生活著不少藏族人。雖然縣城不是很大,但是憑藉優良的自然環境,以及便捷的交通等諸多優勢,生活在這裡的居民還是比較多,平時也能看到很多外來遊客,所以,小縣城也十分熱鬧。

來到瀘定縣旅遊的人,多半都是因為曾經在語文課本上讀到過關於“紅軍飛奪瀘定橋戰役”的故事。在前往瀘定橋的路途中,一路上都能看到大渡河的身影,因為處於枯水季節,水量不是很大,所以,它給人的印象是溫和的,但實際上,這裡也曾發生過太多的故事。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資料顯示:

“唐代太和三年的時候,南詔國入侵四川,且有很多人成為了俘虜,因為不甘心,數千人的俘虜最後選擇投河而死”。

公元914年的時候,《讀史方輿紀要》裡面也清楚的記載了“投河溺死者數萬人”。

但更多人熟知的應該是石達開率部四萬大軍在大渡河全軍覆沒,以及之後的毛澤東同志率領中央紅軍浩浩蕩蕩來到了大渡河。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

在甘孜州的最東邊,有一座小縣城名為“瀘定”,作為甘孜州的東大門,也是遊客進出川藏線的必經之地。大渡河滋養下的瀘定縣,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風景秀麗,氣候怡人。藏漢結合的建築沿江依山而建,風格也極為古樸,從人們的言語交談,穿著服飾,可以看出這裡也生活著不少藏族人。雖然縣城不是很大,但是憑藉優良的自然環境,以及便捷的交通等諸多優勢,生活在這裡的居民還是比較多,平時也能看到很多外來遊客,所以,小縣城也十分熱鬧。

來到瀘定縣旅遊的人,多半都是因為曾經在語文課本上讀到過關於“紅軍飛奪瀘定橋戰役”的故事。在前往瀘定橋的路途中,一路上都能看到大渡河的身影,因為處於枯水季節,水量不是很大,所以,它給人的印象是溫和的,但實際上,這裡也曾發生過太多的故事。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資料顯示:

“唐代太和三年的時候,南詔國入侵四川,且有很多人成為了俘虜,因為不甘心,數千人的俘虜最後選擇投河而死”。

公元914年的時候,《讀史方輿紀要》裡面也清楚的記載了“投河溺死者數萬人”。

但更多人熟知的應該是石達開率部四萬大軍在大渡河全軍覆沒,以及之後的毛澤東同志率領中央紅軍浩浩蕩蕩來到了大渡河。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

在甘孜州的最東邊,有一座小縣城名為“瀘定”,作為甘孜州的東大門,也是遊客進出川藏線的必經之地。大渡河滋養下的瀘定縣,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風景秀麗,氣候怡人。藏漢結合的建築沿江依山而建,風格也極為古樸,從人們的言語交談,穿著服飾,可以看出這裡也生活著不少藏族人。雖然縣城不是很大,但是憑藉優良的自然環境,以及便捷的交通等諸多優勢,生活在這裡的居民還是比較多,平時也能看到很多外來遊客,所以,小縣城也十分熱鬧。

來到瀘定縣旅遊的人,多半都是因為曾經在語文課本上讀到過關於“紅軍飛奪瀘定橋戰役”的故事。在前往瀘定橋的路途中,一路上都能看到大渡河的身影,因為處於枯水季節,水量不是很大,所以,它給人的印象是溫和的,但實際上,這裡也曾發生過太多的故事。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資料顯示:

“唐代太和三年的時候,南詔國入侵四川,且有很多人成為了俘虜,因為不甘心,數千人的俘虜最後選擇投河而死”。

公元914年的時候,《讀史方輿紀要》裡面也清楚的記載了“投河溺死者數萬人”。

但更多人熟知的應該是石達開率部四萬大軍在大渡河全軍覆沒,以及之後的毛澤東同志率領中央紅軍浩浩蕩蕩來到了大渡河。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

在甘孜州的最東邊,有一座小縣城名為“瀘定”,作為甘孜州的東大門,也是遊客進出川藏線的必經之地。大渡河滋養下的瀘定縣,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風景秀麗,氣候怡人。藏漢結合的建築沿江依山而建,風格也極為古樸,從人們的言語交談,穿著服飾,可以看出這裡也生活著不少藏族人。雖然縣城不是很大,但是憑藉優良的自然環境,以及便捷的交通等諸多優勢,生活在這裡的居民還是比較多,平時也能看到很多外來遊客,所以,小縣城也十分熱鬧。

來到瀘定縣旅遊的人,多半都是因為曾經在語文課本上讀到過關於“紅軍飛奪瀘定橋戰役”的故事。在前往瀘定橋的路途中,一路上都能看到大渡河的身影,因為處於枯水季節,水量不是很大,所以,它給人的印象是溫和的,但實際上,這裡也曾發生過太多的故事。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資料顯示:

“唐代太和三年的時候,南詔國入侵四川,且有很多人成為了俘虜,因為不甘心,數千人的俘虜最後選擇投河而死”。

公元914年的時候,《讀史方輿紀要》裡面也清楚的記載了“投河溺死者數萬人”。

但更多人熟知的應該是石達開率部四萬大軍在大渡河全軍覆沒,以及之後的毛澤東同志率領中央紅軍浩浩蕩蕩來到了大渡河。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前往瀘定橋的過程中,腦海中浮現出了很多歷史故事,不一會兒就達到了瀘定橋,它修建於1705年,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了,東西兩個橋頭,橋長101.67米,寬3米。看著橋上來來往往的人群,顯得十分從容,自己也迫不及待想要走到橋上去,感受一些紅軍當年跨越大渡河的艱險。

如今橫跨在大渡河上的瀘定橋,兩邊依舊是粗大的鐵索,且腳下還鋪上了比較堅實的木板,但走在上面,依舊感覺搖搖晃晃,甚至會有頭暈的感覺。要知道,當年紅軍飛奪大渡河的時候,只能緊握鐵索,而且還要頂著炮火,想想都覺得驚心動魄。而不少遊客為了感受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的艱險,還會穿上紅軍的服裝,身臨其境。

以前只是在語文課本上,歷史課本上,或者通過電視,電影瞭解到紅軍飛奪瀘定橋的故事,而當你真正來到瀘定橋的時候,那些腦海中深刻的文字也變得更加生動,直觀。這是一座生活氣息十分濃郁的小縣城,雖然沒有高樓大廈,但可以充分感受到這裡人們生活十分幸福,而能夠擁有這一切美好生活,除了依靠當地人自己的努力奮鬥以外,更離不開當年紅軍英雄們的無悔付出。

"

在甘孜州的最東邊,有一座小縣城名為“瀘定”,作為甘孜州的東大門,也是遊客進出川藏線的必經之地。大渡河滋養下的瀘定縣,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風景秀麗,氣候怡人。藏漢結合的建築沿江依山而建,風格也極為古樸,從人們的言語交談,穿著服飾,可以看出這裡也生活著不少藏族人。雖然縣城不是很大,但是憑藉優良的自然環境,以及便捷的交通等諸多優勢,生活在這裡的居民還是比較多,平時也能看到很多外來遊客,所以,小縣城也十分熱鬧。

來到瀘定縣旅遊的人,多半都是因為曾經在語文課本上讀到過關於“紅軍飛奪瀘定橋戰役”的故事。在前往瀘定橋的路途中,一路上都能看到大渡河的身影,因為處於枯水季節,水量不是很大,所以,它給人的印象是溫和的,但實際上,這裡也曾發生過太多的故事。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資料顯示:

“唐代太和三年的時候,南詔國入侵四川,且有很多人成為了俘虜,因為不甘心,數千人的俘虜最後選擇投河而死”。

公元914年的時候,《讀史方輿紀要》裡面也清楚的記載了“投河溺死者數萬人”。

但更多人熟知的應該是石達開率部四萬大軍在大渡河全軍覆沒,以及之後的毛澤東同志率領中央紅軍浩浩蕩蕩來到了大渡河。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前往瀘定橋的過程中,腦海中浮現出了很多歷史故事,不一會兒就達到了瀘定橋,它修建於1705年,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了,東西兩個橋頭,橋長101.67米,寬3米。看著橋上來來往往的人群,顯得十分從容,自己也迫不及待想要走到橋上去,感受一些紅軍當年跨越大渡河的艱險。

如今橫跨在大渡河上的瀘定橋,兩邊依舊是粗大的鐵索,且腳下還鋪上了比較堅實的木板,但走在上面,依舊感覺搖搖晃晃,甚至會有頭暈的感覺。要知道,當年紅軍飛奪大渡河的時候,只能緊握鐵索,而且還要頂著炮火,想想都覺得驚心動魄。而不少遊客為了感受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的艱險,還會穿上紅軍的服裝,身臨其境。

以前只是在語文課本上,歷史課本上,或者通過電視,電影瞭解到紅軍飛奪瀘定橋的故事,而當你真正來到瀘定橋的時候,那些腦海中深刻的文字也變得更加生動,直觀。這是一座生活氣息十分濃郁的小縣城,雖然沒有高樓大廈,但可以充分感受到這裡人們生活十分幸福,而能夠擁有這一切美好生活,除了依靠當地人自己的努力奮鬥以外,更離不開當年紅軍英雄們的無悔付出。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

在甘孜州的最東邊,有一座小縣城名為“瀘定”,作為甘孜州的東大門,也是遊客進出川藏線的必經之地。大渡河滋養下的瀘定縣,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風景秀麗,氣候怡人。藏漢結合的建築沿江依山而建,風格也極為古樸,從人們的言語交談,穿著服飾,可以看出這裡也生活著不少藏族人。雖然縣城不是很大,但是憑藉優良的自然環境,以及便捷的交通等諸多優勢,生活在這裡的居民還是比較多,平時也能看到很多外來遊客,所以,小縣城也十分熱鬧。

來到瀘定縣旅遊的人,多半都是因為曾經在語文課本上讀到過關於“紅軍飛奪瀘定橋戰役”的故事。在前往瀘定橋的路途中,一路上都能看到大渡河的身影,因為處於枯水季節,水量不是很大,所以,它給人的印象是溫和的,但實際上,這裡也曾發生過太多的故事。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資料顯示:

“唐代太和三年的時候,南詔國入侵四川,且有很多人成為了俘虜,因為不甘心,數千人的俘虜最後選擇投河而死”。

公元914年的時候,《讀史方輿紀要》裡面也清楚的記載了“投河溺死者數萬人”。

但更多人熟知的應該是石達開率部四萬大軍在大渡河全軍覆沒,以及之後的毛澤東同志率領中央紅軍浩浩蕩蕩來到了大渡河。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前往瀘定橋的過程中,腦海中浮現出了很多歷史故事,不一會兒就達到了瀘定橋,它修建於1705年,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了,東西兩個橋頭,橋長101.67米,寬3米。看著橋上來來往往的人群,顯得十分從容,自己也迫不及待想要走到橋上去,感受一些紅軍當年跨越大渡河的艱險。

如今橫跨在大渡河上的瀘定橋,兩邊依舊是粗大的鐵索,且腳下還鋪上了比較堅實的木板,但走在上面,依舊感覺搖搖晃晃,甚至會有頭暈的感覺。要知道,當年紅軍飛奪大渡河的時候,只能緊握鐵索,而且還要頂著炮火,想想都覺得驚心動魄。而不少遊客為了感受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的艱險,還會穿上紅軍的服裝,身臨其境。

以前只是在語文課本上,歷史課本上,或者通過電視,電影瞭解到紅軍飛奪瀘定橋的故事,而當你真正來到瀘定橋的時候,那些腦海中深刻的文字也變得更加生動,直觀。這是一座生活氣息十分濃郁的小縣城,雖然沒有高樓大廈,但可以充分感受到這裡人們生活十分幸福,而能夠擁有這一切美好生活,除了依靠當地人自己的努力奮鬥以外,更離不開當年紅軍英雄們的無悔付出。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

在甘孜州的最東邊,有一座小縣城名為“瀘定”,作為甘孜州的東大門,也是遊客進出川藏線的必經之地。大渡河滋養下的瀘定縣,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風景秀麗,氣候怡人。藏漢結合的建築沿江依山而建,風格也極為古樸,從人們的言語交談,穿著服飾,可以看出這裡也生活著不少藏族人。雖然縣城不是很大,但是憑藉優良的自然環境,以及便捷的交通等諸多優勢,生活在這裡的居民還是比較多,平時也能看到很多外來遊客,所以,小縣城也十分熱鬧。

來到瀘定縣旅遊的人,多半都是因為曾經在語文課本上讀到過關於“紅軍飛奪瀘定橋戰役”的故事。在前往瀘定橋的路途中,一路上都能看到大渡河的身影,因為處於枯水季節,水量不是很大,所以,它給人的印象是溫和的,但實際上,這裡也曾發生過太多的故事。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資料顯示:

“唐代太和三年的時候,南詔國入侵四川,且有很多人成為了俘虜,因為不甘心,數千人的俘虜最後選擇投河而死”。

公元914年的時候,《讀史方輿紀要》裡面也清楚的記載了“投河溺死者數萬人”。

但更多人熟知的應該是石達開率部四萬大軍在大渡河全軍覆沒,以及之後的毛澤東同志率領中央紅軍浩浩蕩蕩來到了大渡河。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前往瀘定橋的過程中,腦海中浮現出了很多歷史故事,不一會兒就達到了瀘定橋,它修建於1705年,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了,東西兩個橋頭,橋長101.67米,寬3米。看著橋上來來往往的人群,顯得十分從容,自己也迫不及待想要走到橋上去,感受一些紅軍當年跨越大渡河的艱險。

如今橫跨在大渡河上的瀘定橋,兩邊依舊是粗大的鐵索,且腳下還鋪上了比較堅實的木板,但走在上面,依舊感覺搖搖晃晃,甚至會有頭暈的感覺。要知道,當年紅軍飛奪大渡河的時候,只能緊握鐵索,而且還要頂著炮火,想想都覺得驚心動魄。而不少遊客為了感受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的艱險,還會穿上紅軍的服裝,身臨其境。

以前只是在語文課本上,歷史課本上,或者通過電視,電影瞭解到紅軍飛奪瀘定橋的故事,而當你真正來到瀘定橋的時候,那些腦海中深刻的文字也變得更加生動,直觀。這是一座生活氣息十分濃郁的小縣城,雖然沒有高樓大廈,但可以充分感受到這裡人們生活十分幸福,而能夠擁有這一切美好生活,除了依靠當地人自己的努力奮鬥以外,更離不開當年紅軍英雄們的無悔付出。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在瀘定縣旅遊的時候,還聽當地人說這裡有一種十分香甜的美食,到底是什麼呢?那就是玉米饃饃,當地人也稱之為鍋盔,一般作為早餐,根據喜好,可以搭配酥油茶、牛奶,或者清茶。比較有名的一家就是“老任家玉米饃饃”,而要品嚐這一美食,還得去當地的農貿市場,老闆說,雖然生意好,但也很辛苦,基本上每天凌晨1點左右就要開始和麵,蒸饃。一個饃的重量大約為7.8兩,裡面主要的原材料就是玉米,同時還摻雜有白糖、雞蛋,老闆還說,想要蒸出美味香甜的玉米饃饃,一定要使用經大渡河水灌溉過的玉米。雖然玉米饃饃的個頭大,但因為存放時間比較長,即便是夏季,保質期也有一兩天左右。所以,瀘定縣人如果要外出走親戚,打工,都會隨身攜帶幾個玉米饃饃。

每次到一個地方旅遊,總是會有當地人向我推薦他們的家鄉美食。玉米饃饃看似很普通,但對於瀘定縣人而言,就是故鄉最獨特的味道,而當我在另外一個城市看到這樣的玉米饃饃時候,一定也會不經意想起我在瀘定縣的難忘旅遊故事。

"

在甘孜州的最東邊,有一座小縣城名為“瀘定”,作為甘孜州的東大門,也是遊客進出川藏線的必經之地。大渡河滋養下的瀘定縣,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風景秀麗,氣候怡人。藏漢結合的建築沿江依山而建,風格也極為古樸,從人們的言語交談,穿著服飾,可以看出這裡也生活著不少藏族人。雖然縣城不是很大,但是憑藉優良的自然環境,以及便捷的交通等諸多優勢,生活在這裡的居民還是比較多,平時也能看到很多外來遊客,所以,小縣城也十分熱鬧。

來到瀘定縣旅遊的人,多半都是因為曾經在語文課本上讀到過關於“紅軍飛奪瀘定橋戰役”的故事。在前往瀘定橋的路途中,一路上都能看到大渡河的身影,因為處於枯水季節,水量不是很大,所以,它給人的印象是溫和的,但實際上,這裡也曾發生過太多的故事。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資料顯示:

“唐代太和三年的時候,南詔國入侵四川,且有很多人成為了俘虜,因為不甘心,數千人的俘虜最後選擇投河而死”。

公元914年的時候,《讀史方輿紀要》裡面也清楚的記載了“投河溺死者數萬人”。

但更多人熟知的應該是石達開率部四萬大軍在大渡河全軍覆沒,以及之後的毛澤東同志率領中央紅軍浩浩蕩蕩來到了大渡河。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前往瀘定橋的過程中,腦海中浮現出了很多歷史故事,不一會兒就達到了瀘定橋,它修建於1705年,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了,東西兩個橋頭,橋長101.67米,寬3米。看著橋上來來往往的人群,顯得十分從容,自己也迫不及待想要走到橋上去,感受一些紅軍當年跨越大渡河的艱險。

如今橫跨在大渡河上的瀘定橋,兩邊依舊是粗大的鐵索,且腳下還鋪上了比較堅實的木板,但走在上面,依舊感覺搖搖晃晃,甚至會有頭暈的感覺。要知道,當年紅軍飛奪大渡河的時候,只能緊握鐵索,而且還要頂著炮火,想想都覺得驚心動魄。而不少遊客為了感受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的艱險,還會穿上紅軍的服裝,身臨其境。

以前只是在語文課本上,歷史課本上,或者通過電視,電影瞭解到紅軍飛奪瀘定橋的故事,而當你真正來到瀘定橋的時候,那些腦海中深刻的文字也變得更加生動,直觀。這是一座生活氣息十分濃郁的小縣城,雖然沒有高樓大廈,但可以充分感受到這裡人們生活十分幸福,而能夠擁有這一切美好生活,除了依靠當地人自己的努力奮鬥以外,更離不開當年紅軍英雄們的無悔付出。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在瀘定縣旅遊的時候,還聽當地人說這裡有一種十分香甜的美食,到底是什麼呢?那就是玉米饃饃,當地人也稱之為鍋盔,一般作為早餐,根據喜好,可以搭配酥油茶、牛奶,或者清茶。比較有名的一家就是“老任家玉米饃饃”,而要品嚐這一美食,還得去當地的農貿市場,老闆說,雖然生意好,但也很辛苦,基本上每天凌晨1點左右就要開始和麵,蒸饃。一個饃的重量大約為7.8兩,裡面主要的原材料就是玉米,同時還摻雜有白糖、雞蛋,老闆還說,想要蒸出美味香甜的玉米饃饃,一定要使用經大渡河水灌溉過的玉米。雖然玉米饃饃的個頭大,但因為存放時間比較長,即便是夏季,保質期也有一兩天左右。所以,瀘定縣人如果要外出走親戚,打工,都會隨身攜帶幾個玉米饃饃。

每次到一個地方旅遊,總是會有當地人向我推薦他們的家鄉美食。玉米饃饃看似很普通,但對於瀘定縣人而言,就是故鄉最獨特的味道,而當我在另外一個城市看到這樣的玉米饃饃時候,一定也會不經意想起我在瀘定縣的難忘旅遊故事。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

在甘孜州的最東邊,有一座小縣城名為“瀘定”,作為甘孜州的東大門,也是遊客進出川藏線的必經之地。大渡河滋養下的瀘定縣,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風景秀麗,氣候怡人。藏漢結合的建築沿江依山而建,風格也極為古樸,從人們的言語交談,穿著服飾,可以看出這裡也生活著不少藏族人。雖然縣城不是很大,但是憑藉優良的自然環境,以及便捷的交通等諸多優勢,生活在這裡的居民還是比較多,平時也能看到很多外來遊客,所以,小縣城也十分熱鬧。

來到瀘定縣旅遊的人,多半都是因為曾經在語文課本上讀到過關於“紅軍飛奪瀘定橋戰役”的故事。在前往瀘定橋的路途中,一路上都能看到大渡河的身影,因為處於枯水季節,水量不是很大,所以,它給人的印象是溫和的,但實際上,這裡也曾發生過太多的故事。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資料顯示:

“唐代太和三年的時候,南詔國入侵四川,且有很多人成為了俘虜,因為不甘心,數千人的俘虜最後選擇投河而死”。

公元914年的時候,《讀史方輿紀要》裡面也清楚的記載了“投河溺死者數萬人”。

但更多人熟知的應該是石達開率部四萬大軍在大渡河全軍覆沒,以及之後的毛澤東同志率領中央紅軍浩浩蕩蕩來到了大渡河。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前往瀘定橋的過程中,腦海中浮現出了很多歷史故事,不一會兒就達到了瀘定橋,它修建於1705年,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了,東西兩個橋頭,橋長101.67米,寬3米。看著橋上來來往往的人群,顯得十分從容,自己也迫不及待想要走到橋上去,感受一些紅軍當年跨越大渡河的艱險。

如今橫跨在大渡河上的瀘定橋,兩邊依舊是粗大的鐵索,且腳下還鋪上了比較堅實的木板,但走在上面,依舊感覺搖搖晃晃,甚至會有頭暈的感覺。要知道,當年紅軍飛奪大渡河的時候,只能緊握鐵索,而且還要頂著炮火,想想都覺得驚心動魄。而不少遊客為了感受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的艱險,還會穿上紅軍的服裝,身臨其境。

以前只是在語文課本上,歷史課本上,或者通過電視,電影瞭解到紅軍飛奪瀘定橋的故事,而當你真正來到瀘定橋的時候,那些腦海中深刻的文字也變得更加生動,直觀。這是一座生活氣息十分濃郁的小縣城,雖然沒有高樓大廈,但可以充分感受到這裡人們生活十分幸福,而能夠擁有這一切美好生活,除了依靠當地人自己的努力奮鬥以外,更離不開當年紅軍英雄們的無悔付出。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在瀘定縣旅遊的時候,還聽當地人說這裡有一種十分香甜的美食,到底是什麼呢?那就是玉米饃饃,當地人也稱之為鍋盔,一般作為早餐,根據喜好,可以搭配酥油茶、牛奶,或者清茶。比較有名的一家就是“老任家玉米饃饃”,而要品嚐這一美食,還得去當地的農貿市場,老闆說,雖然生意好,但也很辛苦,基本上每天凌晨1點左右就要開始和麵,蒸饃。一個饃的重量大約為7.8兩,裡面主要的原材料就是玉米,同時還摻雜有白糖、雞蛋,老闆還說,想要蒸出美味香甜的玉米饃饃,一定要使用經大渡河水灌溉過的玉米。雖然玉米饃饃的個頭大,但因為存放時間比較長,即便是夏季,保質期也有一兩天左右。所以,瀘定縣人如果要外出走親戚,打工,都會隨身攜帶幾個玉米饃饃。

每次到一個地方旅遊,總是會有當地人向我推薦他們的家鄉美食。玉米饃饃看似很普通,但對於瀘定縣人而言,就是故鄉最獨特的味道,而當我在另外一個城市看到這樣的玉米饃饃時候,一定也會不經意想起我在瀘定縣的難忘旅遊故事。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

在甘孜州的最東邊,有一座小縣城名為“瀘定”,作為甘孜州的東大門,也是遊客進出川藏線的必經之地。大渡河滋養下的瀘定縣,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風景秀麗,氣候怡人。藏漢結合的建築沿江依山而建,風格也極為古樸,從人們的言語交談,穿著服飾,可以看出這裡也生活著不少藏族人。雖然縣城不是很大,但是憑藉優良的自然環境,以及便捷的交通等諸多優勢,生活在這裡的居民還是比較多,平時也能看到很多外來遊客,所以,小縣城也十分熱鬧。

來到瀘定縣旅遊的人,多半都是因為曾經在語文課本上讀到過關於“紅軍飛奪瀘定橋戰役”的故事。在前往瀘定橋的路途中,一路上都能看到大渡河的身影,因為處於枯水季節,水量不是很大,所以,它給人的印象是溫和的,但實際上,這裡也曾發生過太多的故事。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資料顯示:

“唐代太和三年的時候,南詔國入侵四川,且有很多人成為了俘虜,因為不甘心,數千人的俘虜最後選擇投河而死”。

公元914年的時候,《讀史方輿紀要》裡面也清楚的記載了“投河溺死者數萬人”。

但更多人熟知的應該是石達開率部四萬大軍在大渡河全軍覆沒,以及之後的毛澤東同志率領中央紅軍浩浩蕩蕩來到了大渡河。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前往瀘定橋的過程中,腦海中浮現出了很多歷史故事,不一會兒就達到了瀘定橋,它修建於1705年,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了,東西兩個橋頭,橋長101.67米,寬3米。看著橋上來來往往的人群,顯得十分從容,自己也迫不及待想要走到橋上去,感受一些紅軍當年跨越大渡河的艱險。

如今橫跨在大渡河上的瀘定橋,兩邊依舊是粗大的鐵索,且腳下還鋪上了比較堅實的木板,但走在上面,依舊感覺搖搖晃晃,甚至會有頭暈的感覺。要知道,當年紅軍飛奪大渡河的時候,只能緊握鐵索,而且還要頂著炮火,想想都覺得驚心動魄。而不少遊客為了感受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的艱險,還會穿上紅軍的服裝,身臨其境。

以前只是在語文課本上,歷史課本上,或者通過電視,電影瞭解到紅軍飛奪瀘定橋的故事,而當你真正來到瀘定橋的時候,那些腦海中深刻的文字也變得更加生動,直觀。這是一座生活氣息十分濃郁的小縣城,雖然沒有高樓大廈,但可以充分感受到這裡人們生活十分幸福,而能夠擁有這一切美好生活,除了依靠當地人自己的努力奮鬥以外,更離不開當年紅軍英雄們的無悔付出。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在瀘定縣旅遊的時候,還聽當地人說這裡有一種十分香甜的美食,到底是什麼呢?那就是玉米饃饃,當地人也稱之為鍋盔,一般作為早餐,根據喜好,可以搭配酥油茶、牛奶,或者清茶。比較有名的一家就是“老任家玉米饃饃”,而要品嚐這一美食,還得去當地的農貿市場,老闆說,雖然生意好,但也很辛苦,基本上每天凌晨1點左右就要開始和麵,蒸饃。一個饃的重量大約為7.8兩,裡面主要的原材料就是玉米,同時還摻雜有白糖、雞蛋,老闆還說,想要蒸出美味香甜的玉米饃饃,一定要使用經大渡河水灌溉過的玉米。雖然玉米饃饃的個頭大,但因為存放時間比較長,即便是夏季,保質期也有一兩天左右。所以,瀘定縣人如果要外出走親戚,打工,都會隨身攜帶幾個玉米饃饃。

每次到一個地方旅遊,總是會有當地人向我推薦他們的家鄉美食。玉米饃饃看似很普通,但對於瀘定縣人而言,就是故鄉最獨特的味道,而當我在另外一個城市看到這樣的玉米饃饃時候,一定也會不經意想起我在瀘定縣的難忘旅遊故事。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大渡河畔的“小縣城”,有一座300多年曆史的橋,曾被紅軍飛奪

隨著外來遊客的增多,小縣城的居民開始從事旅遊業工作,比如,開設民宿、客棧,農家樂,一方面為遊客提供特色的旅遊服務,另一方面也從中獲取了十分不錯的收益。現在回過頭來看紅軍飛奪瀘定橋的故事,在當時特殊時代背景下改變了國家的命運,而在今天,基於旅遊業發展,則改變了很多瀘定縣人的命運。同樣,今天我們能夠獲得美好幸福的生活,除了感謝自己,也不要忘記感謝那些為新中國建設做出過突出貢獻的英雄人物。大家對於瀘定這個小縣城,有什麼看法和感受呢?歡迎留言分享哦!

我是皮皮猴,專注分享旅遊中的所見所聞,也歡迎你的旅遊故事分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