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天津衛——天津那些外國人建的中小學(一)

兩次鴉片戰爭,清政府以李鴻章為首的一批清代官僚,從西方的“船堅炮利”,看到西方科技的先進,認為“肄習西學培養人才,實為中國自強之本”,為“自強求富”,開始創辦學校。1876年(光緒二年)在天津機器局設電氣水雷學堂;1880年設北洋電報學堂、北洋水師學堂;1885年創辦北洋武備學堂,這是我國創辦最早的陸軍軍官學校。

說說天津衛——天津那些外國人建的中小學(一)

1893年創辦北洋醫學堂;1895年津海關道盛宣懷在大營門外創辦北洋西學堂(天津大學的前身),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現代高等學校。北洋西學堂分“頭等”、“二等”。“二等”學堂是我國近代史上開辦最早的新式中學。


說說天津衛——天津那些外國人建的中小學(一)


由於政治和軍事地位的上升,作為通商口岸帶動了近代工業的興起,使天津這座近代北方多功能中心城市的地位日漸形成。隨著西方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的侵入,天津相繼出現了一些新式學校。


說說天津衛——天津那些外國人建的中小學(一)


1860年9月,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傳教士為傳播宗教文化建立了小書房(後名究真小學),附有仰山小學和女校。該校後隨總部由西沽遷至河北岡緯路,中外教師共同任教,校舍由七棟二層小樓組成,磚木結構,木地板,大屋頂。學校大門開在昆緯路上,後來又改到東三經路,岡緯路校門則由小學和女校專用。


說說天津衛——天津那些外國人建的中小學(一)


1927年天津究真中學運動會

“七七事變”後學校停辦,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學校由日偽政權接管。後由國民黨政權接收,恢復校名並復課,男女合校,校長為李清賢。天津解放後,究真中學校更名為第三十中學。20世紀80年代後遷出,原址現為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學。


說說天津衛——天津那些外國人建的中小學(一)



法漢學校是一所由法國天主教遣使會天津教區創辦,由法國工部局支持的,面向中國學童招生,以教授法文為特色的中學。法漢學校最早由紫竹林教堂創辦於其院內,是“一所專為信教的中國子弟開設的學校”,與其對應者為專為法國僑民子女開設的聖路易學堂(1887),因此估計“法漢”開設年份應與聖路易學堂相近。


說說天津衛——天津那些外國人建的中小學(一)


1891年,應法國駐華公使邀請,法國聖母文學會的6名修士由法國來到天津,當年4月他們接管了聖路易學堂和這所中國子弟學堂。1895年,經法國駐津總領事杜士蘭向紫竹林教堂的傳教士和聖母會修士建議,為華人子弟學校開設法文課程。“聖母文學會簡稱聖母會,因其會員在頸項下系一白色方巾,故又稱“白脖兒會”。聖母會為天主教不領神職的男修會,會中所有人員都是修士,該修會的宗旨是以興辦教育的方式輔助傳教。”


說說天津衛——天津那些外國人建的中小學(一)


1897年,天津的法國宗教與行政機關上層決定將該學校劃歸法國工部局屬下,並且確定了新的教學規則:考試員必須由法國工部局派員擔任。從此,華人子弟學校有了來自法國的教學管理團隊--聖母會、由法國工部局授權頒發的文憑和由工部局人員親自監理的考試製度。校址也遷出紫竹林教堂,移到法國工部局附近(當時的法國工部局在今解放北路與哈爾濱道交口附近),正式定名“法國學堂”。


說說天津衛——天津那些外國人建的中小學(一)


法國學堂在天津的成立兼有來自法租界行政部門授予的權威性,又有宗教管理上道德教化的嚴肅性。它為法國文化在華傳播、法語在華推廣、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為在華北、京津的法國機關、企業培養一批能通外語、熟悉法國文化的中國人,是極為現實的需求。 1902年改名為工部局學校;1906年,學校遷往初代法國領事館舊址,位於望海樓以東的院落之中,先是修蓋了十餘間中國式平房,又在後院為修士們修改了一所小樓。1907年學校改名工部局學校--“法漢學校”,因望海樓旁的校舍已無法承載,又因地勢緊湊,不能擴建,學校開始謀劃尋求新的校址。1906年1916年遷到和平區西寧道西開教堂旁,改名為法漢學校,與華北地區最大的天主教堂毗鄰,學校教學主樓與教堂外觀擁有一致的建築風格。新校舍的丁字形三層大樓將整個校園分為前後大、小兩院,學校前面的小院臨獨山路,院門即學校的正門;在面向街心的三樓牆壁上橫寫法語一行:ECOLE.MUNICIPALE FRANCAISE。下有‘法漢學校’四個中文大字。” 法漢學校的畢業證含金量在當時很高,除了得到天津本地法國機關企業的信任,直接參加工作以外;本校畢業生無須考試及預科便可升入上海震旦大學本科就讀,其他大學也很多次這樣對待該校畢業生,當然也可以直接留學法國。後雖幾易其名,但始終隸屬法國工部局,由天主教聖母文學會修士掌管。天津解放後,學校幾經歸併,1952年被市政府接管為公立學校,更名為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學。


說說天津衛——天津那些外國人建的中小學(一)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以後,天津市有識之士面對民族危機,認識到“彼幫之富強,實由於教育之振興,益信欲救中國,須從教育入手”。提倡教育救國,創辦新式學校。1896年,教育救國的最早倡導者嚴復,創辦了天津近代史最早的俄文館。1900年高凌雯、王世雲、林墨青在城西北角稽古書院舊址創辦普通學堂(天津三中前身),是天津最早的官立新式中學。1902年,嚴範孫等開辦的天津民立第一小學堂,是天津第一個新式小學。天津民立第一小學堂(倉廒街29號),是著名教育家嚴修先生等人,於清光緒二十八(1902)在會文書院舊址籌建的。“倉廒街”位於南開區東北部,在天津老城廂東馬路西側,明宣德元年(1426)在此建倉廒儲存漕糧,後形成街道,故名“倉廒街”。1904年嚴修和張伯苓創辦私立中學堂(南開中學前身),是天津近代創辦最早的私立中學;在師範教育方面,1905年創辦了天津初級師範學堂等。這些學校、學堂的興起,開創了天津近代新工教育之先河。


說說天津衛——天津那些外國人建的中小學(一)


從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到辛亥革命期間,是天津近代教育興旺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天津設立勸學所(後演變為天津縣教育局),對興辦新工學堂也起到了推動作用。天津在這期間,各級專業技術學校有中國近代史上上第一所高等學府北洋大學堂、北洋政法學堂、直錄高等工藝學堂、北洋醫學堂、天津兩級師範學堂、北洋女子師範學堂、民立初等商業學堂、民立第一藝德學堂等。


說說天津衛——天津那些外國人建的中小學(一)


據1911年調查統計,天津有中學堂7所、小學堂112所,其它各類學堂24所,蒙養院3所,外國人在津辦的學堂6所,總計152所。在校生12747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5%;小學生10588人,佔學齡兒童總數的12.59%。此外,這一時期除選派留學生出國深造外,社會教育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總之,學校的創立,為天津近代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