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我就是不愛上班的“大廢柴”

陶淵明:我就是不愛上班的“大廢柴”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千百年前,陶淵明寫下的這句詩,如今成為很多“過勞型”現代人神往的生活境界。他本人給大家留下的記憶,則是一副恬淡從容,飄逸出塵的田園詩人+隱士形象,每日吟詩作賦,與菊花相伴。

陶淵明:我就是不愛上班的“大廢柴”

實際上,陶淵明還是個嗜酒之人。不愛當官,不愛上班。

陶淵明出身還不錯,曾祖父陶侃做過大官,只可惜家道中落。他在自傳裡毫不諱言地說家貧,雖然天生嗜酒,但卻不經常喝到。

“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恆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必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五柳先生傳》)

親朋故舊們知道陶淵明喜酒的嗜好,就經常置辦了酒席叫他過來喝。他倒也不推辭,還特別實誠,去了就努力把酒喝完,目的就是喝醉,醉了也不會收斂情緒。

但總蹭酒喝畢竟不是辦法,陶淵明還是想做個官,朝九晚五打卡上班,掙點錢補貼家用。終於,東晉義熙元年,陶淵明得到一個比較有實權的職務:彭澤令。

陶淵明:我就是不愛上班的“大廢柴”

“在縣,公田悉令種秫谷,曰:“令吾常醉於酒足矣。”妻子固請種粳。乃使一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晉書·列傳第六十四》)”

上任後,他沒做別的,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要把賜給自己的公田全部種上能釀酒的秫谷。妻子孩子大概覺得實在不靠譜,堅持請求還是得種點粳米——不然一家人吃啥呢?討價還價半天,陶淵明決定,一頃五十畝種秫谷,“五十畝種粳”。

但他的性格,似乎不適合做官。當縣令沒多久,陶淵明就來了一次說走就走的辭職。那年冬天,督郵受命到當地巡視,命人喚陶淵明來見他。

“歲終,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徵著作郎,不就。(《陶淵明傳》)”

陶淵明原本就不喜歡也不擅長這種接待工作,但畢竟是上面派來的人,只能硬著頭皮去見。一邊的下屬提醒他,得穿上官服,打扮得工工整整才能去。言外之意,否則仕途岌岌可危。

聽了這話,他心裡更彆扭了,抬腳就走。順帶說了一句流傳至今的硬氣話“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我就是不愛上班的“大廢柴”

當天,陶淵明就拿出官印,寫了一篇《歸去來兮辭》表示辭職,頭也不回地離開了縣衙。至此,他才當了大約80天的縣令。

“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觚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歸去來兮辭》)”

擺脫束縛的陶淵明,終於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了:躬耕、隱居,閒來自斟自酌,倚窗賞景,其樂融融。初歸田園,生活質量還湊合。陶淵明喜歡菊花,在屋子周圍種了一大堆。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飲酒·其五》)

但有句話說,生活不止詩和遠方,還有眼前的苟且。歸隱後的陶淵明只能住在茅屋裡,沒了朝廷的俸祿,又不擅長幹農活,即便辛勤勞作,家境還是越來越差。

義熙四年,一場意外的大火把他的家當燒了個精光。不得已,陶淵明帶著一家人又搬家了,生活困頓起來,更別提花錢買酒。

陶淵明:我就是不愛上班的“大廢柴”

為了喝酒,他開動腦筋,自己釀酒。有一天,他正在釀酒,一位朋友前來探望。正好趕上酒熟,陶淵明順手取下頭上葛巾濾酒,之後又把葛巾扣在腦袋上,接待客人,若無其事飲酒,隨意又自在。

那時候,陶淵明詩寫得好,隱士的名頭又很響亮,不少達官貴人都想結交他。刺史王弘就是其中之一。但陶淵明壓根不拿正眼看他,每次王弘登門拜訪,他都裝病。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臨州,甚欽遲之,後自造焉。潛稱疾不見……弘每令人候之,密知當往廬山,乃遣其故人龐通之等齎酒,先於半道要之。潛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進。弘乃出與相見,遂歡宴窮日。(《晉書·列傳第六十四》)

王弘想了個主意。他讓一位熟識的故人,提著美酒與酒具,在陶淵明去廬山的必經之路上等著。一見好酒,陶淵明也顧不上討厭王弘了,高高興興喝了一天。

更絕的,是發生在他和好朋友顏延之之間的一件事情。他們倆關係很好,顏延之後來到始安郡做官,常常去陶淵明的住所拜訪,每次倆人都要暢飲一番,喝到醉醺醺。

陶淵明:我就是不愛上班的“大廢柴”

臨了,顏延之給陶淵明留了二萬錢。剛跟好友道別,他轉身就把錢全部送到了酒家——這樣比較方便,來到店裡直接就能喝酒,省去了給錢數錢的功夫。

“先是,顏延之為劉柳後軍功曹,在尋陽與潛情款,後為始安郡,經過,日日造潛。每往,必酣飲致醉;臨去,留二萬錢與潛;潛悉送酒家,稍就取酒。(《宋書·隱逸傳》)

愛喝酒的習慣永遠是改不了的,每飲必醉。要是有朋友來訪,無論身份貴賤,只要家中有酒,陶淵明一定跟對方同飲,隨叫隨到,喝開心為止。

他飲酒還多半要彈琴。史書裡記載,陶淵明的琴只是一部毫無裝飾、很簡陋的“素琴”。但他卻仍然喜愛有加,每每沉醉在酒香琴韻當中。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晉書·列傳第六十四》)

朋友相聚喝酒,別人彈琴,他也撫弄那張簡陋的無絃琴相應和。還總是很真誠地告訴別人,只要能夠用琴表達心中的意趣,領會琴中的意味,又何必一定要撥弄琴絃弄出些響聲呢。

陶淵明:我就是不愛上班的“大廢柴”

飲酒,陶淵明喜歡喝個痛快,常常喝醉。要是自己先醉了,就會坦率地告訴朋友已經喝醉,想睡了,您先走吧。隨後便枕著書,抱著琴,進入夢鄉。

“斯晨斯夕,言息其廬。花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橫床,濁酒半壺。黃唐莫逮,慨獨在餘。”(陶淵明《時運·其四》)

陶淵明覺得,住處再簡陋,但是有酒,有琴,每一個早晨和傍晚都顯得那麼美好。在他的世界裡,詩、酒、琴,算是三位一體了。

無拘無束的日子總歸會結束。有史書記載,63歲時,陶淵明走到了人生盡頭。

對於死亡,他並不害怕,生前就作了《自祭文》,還為自己寫好了詩作“輓歌”,想象著自己死後不能說話,眼睛也失去了光彩。好友們撫棺痛哭,年幼的孩子啼哭著尋找父親。

但他覺得,沒有必要過分悲傷。生老病死誰都無法避免,悲傷過、哀悼過就足夠了。死亡有什麼好說的呢?軀體放置在山嶺中,很快會成為它的一部分。

陶淵明:我就是不愛上班的“大廢柴”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輓歌·其三》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輓歌”裡,陶淵明還沒忘了飲酒。他憤憤然地表示,死就算了,就是遺憾活在人世的時候,飲酒的願望沒有得到充分滿足。

單從記載看,陶淵明是個十足的“酒鬼”。的確,還在陶淵明身處的那個時代,便有人說過,陶淵明詩作“篇篇有酒”,雖然有些誇張,卻不是空穴來風。

據統計,陶淵明有120餘首詩歌,其中光是“飲酒”組詩,就有20首。

然而,他卻又不是一般的“酒鬼”。不止其田園詩舉世聞名,南朝的文學批評家鍾嶸還給了他一個極高的評價“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這無疑為他的歸隱增添了一束耀眼的光芒。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一篇《桃花源記》,又寫出了多少人嚮往的世外桃源。

陶淵明:我就是不愛上班的“大廢柴”

人們推崇陶淵明,不僅僅是因為他有才華、有氣節,也是因為他生性率真,敢於為了追求理想中的生活和愛好,放棄既得利益,一派質樸天然,毫無矯揉造作之態。

有人遺憾,以陶淵明的聰明才智,完全可以謀求高位,過上更為舒適的生活。可實際上,正因為不受功名利祿誘惑,他才能將自己的愛好發揮到極致,最終成為高士的代表、著名的大詩人。

文學家蕭伯納說:在享受人生樂趣方面,有錢和沒錢的差別微乎其微。

如果一個人能將愛好過成常態,那麼得到的快樂就會更多。只有靈魂漸次豐盈飽滿,生活才會變得更加有趣。

想來,那個時候的陶淵明,也是這樣的吧。

參考書目:[1]【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4月版

[2] 【樑】鍾嶸著,曹旭 集註:《詩品集註(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3] 逯欽立 校注:《陶淵明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5月版。

[4] [南朝梁] 蕭統 編,於平等註釋,《昭明文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2月版。

作者:上官雲

製圖:張艦元

編輯:胡文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