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器的鑑定鑑定方法

陶瓷 瓷器 文物 中國古代史 陌上開花緩緩歸 2017-04-05

越窯六瓣稜形壺,周身分六等分,通體刻劃雙複線蓮花瓣,與其它窯不一樣,是越窯宋代早期常見的形制。五管瓶,最早見於越窯,以後龍泉窯、景德鎮窯,河北、河南的磁州窯系諸窯都燒製五管瓶。最早的五管瓶五管較短,以後逐漸向長演變。北宋早期越窯盛行刻劃蓮瓣紋,此裝飾在浙江其他瓷窯如寧波、鄞縣窯亦採用。有些器物上有北宋紀年銘文,證明它是北宋比較流行的紋飾。越窯青釉執壺,上刻有蓮瓣紋,過去定為五代,從近十年墓葬出土情況看,五代墓沒有出土過這類器物,卻出在北宋早期墓中,由此證明是北宋早期的,過去一些圖錄中把細線劃花的器物定為五代,從墓葬出土情況看,也屬北宋早期的產品。

注子、注碗,原來是金屬器,用於溫酒。北宋時期,青白瓷注子、注碗出現。據出土資料統計,國內南北各地出土了幾十套,出土範圍北至遼寧,南到浙江、江西,浙江海寧縣就出土了幾十套,都是景德鎮的產品。注子多配以坐獅形蓋,壺身有圓形、瓜稜形,多花口,碗裡心一般刮釉,使注子放上不致於滑動,穩定性好。除青白瓷以外,陝西耀州窯亦發現青釉圓形注碗。南宋時期,景德鎮生產的青白瓷,釉中含鐵量高一些,故大多數青白瓷釉發青。日本、韓國出土的這類青白瓷數量很多。青白瓷梅瓶,口向外折,短頸。與北方河南、河北、山西的梅瓶相比,景德鎮瓶口部外折部分較薄,而北方瓶口外折部分較厚,形成了南北方梅瓶不同的造型風格,青白瓷經常採用的裝飾是刻花篦劃或篦點紋。湖田窯青白瓷釉色好,底足露胎中心呈黑、褐色,具有湖田窯的特色。

北方磁州窯系的剔花,是在剔花之前先上白色陶衣,然後剔掉花紋以外的地子,露出胎色,有的為深灰色,有的是土黃色或褐色。剔花執壺,河南登封窯出土過局部標本,可能是登封窯的產品。這類剔花壺、瓶北方河南、河北出土很多,完整器物大多流落到日本,國內反而少見。磁州窯系剔花枕,為不規則的八方形,中間菱形開光,兩邊花葉紋,通氣孔在右側。傳世這類風格的器物見到有30多件,是一個窯的產品,窯址還未發現,估計是山西燒造的。30多件枕,包括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幾件

黑釉剔花罐,過去定為磁州窯,現在證實是山西窯燒造的。山西雁北的大同、懷仁、渾源等窯都有這類標本。

白釉剔花再罩綠釉,是磁州窯的特殊裝飾。其他窯未見,磁州窯窯址出土過這類標本。到元代,綠釉下改為畫花,菲律賓出土了很多元代磁州窯的綠釉畫花器物。

磁州窯白釉劃花,花紋以外的地子為篦劃紋。篦劃紋是用六或七齒工具劃出的複線。此紋飾北方使用比較普遍,磁州的觀臺、彭城,河南禹縣扒村,山東淄博等窯都採用這種紋飾,紋樣內容豐富。

磁州窯的白地黑花為此窯的中檔商品,黑花上再劃花紋,屬高檔商品。由於磁州窯屬民間瓷窯,所以紋飾往往一揮而就,線條自由奔放。龍紋瓶,龍體削瘦,龍首像獅子,嘴、眼傳神,三爪有力,藝術水平很高。白地黑花枕,畫冬景寒鴉,有宋人畫意。梅瓶,造型美,紋飾很精。

珍珠地六管瓶,珍珠地是仿金銀器紋飾,上面還有綠彩,是磁州窯系產品,估計河南燒造的可能性大。

定窯印花龍紋盤,這類標本遺址出土很多,是北宋後期哲宗、徽宗使用的宮廷用瓷。有的底部刻“尚食局”三字,是宋代御膳房使用的。定窯為民間燒製的瓷器數量很大,印花紋飾亦很精美,從紋飾上看不出從草創到發展成熟的過程。就一般瓷窯而言,其產品都有一個從初期簡單草率,到以後逐漸複雜、精美的發展過程。而定窯印花水平一開始就很高,定州不僅出瓷,也出緙絲。緙絲在宋代也很有名,有可能定窯印花是借鑑緙絲完整的圖案紋飾,刻成陶範再印到瓷坯上。唐宋瓷器向同期工藝品種借鑑的例子有很多,如青白瓷。景德鎮五代時期的窯有五處,同時燒青瓷、白瓷,到北宋,青瓷、白瓷突然不見了,出現青白瓷,這也違背一般瓷窯的發展規律。一個窯的瓷器品種有一個繼續發展,逐步衰落的過程。景德鎮宋代一改前朝的青瓷、白瓷品種,而燒青白瓷,究其原因,是借鑑了同期的玉器工藝。宋代流行青白玉,那是上層社會宮廷、達官使用的,平民絕無條件問津。為適應民間需要,景德鎮仿青白玉效果,大量燒製青白瓷。宋代李清照《醉花陰》中記載的“玉枕紗櫥”中的“玉枕”實指青白瓷枕。

金代花口瓶,五瓣口向下翻,絕大多數出於瓷窯遺址金代地層和金墓之中。曲陽出土了白釉花口瓶。鈞窯燒月白釉花口瓶,磁州窯燒三彩花口瓶,頸、腹、足各佔三分之一,造型獨特。

金代南北方都出現一種黑釉起白或褐色線紋裝飾的器物。線的排列方法有滿線、三線一組,一、二、一間隔排列等形式。河北磁州,河南禹縣、鶴壁,山東淄博,四川廣元等窯都有燒造。目前可以判斷傳世品窯口的只有淄博窯,其特點是黑釉罐上滿線紋,但在雙系下,有交*的兩條線紋,可以斷定是該窯產品,日本、英國分別收藏一件淄博窯的完整器物。四川廣元窯的黑釉起線紋罐與其它窯的同類器物又有所不同。它是經過兩次燒成的,先素燒坯,再上釉二次燒成,在窯址中採集的標本有素燒坯及二次燒成的器物標本。

(四)明清瓷器的造型、紋飾特徵

明清兩代瓷器的造型更加符合實際生活的需要。瓶、罐、壺、盤、碗等器物都有多種形式。青花瓷器為明、清兩代瓷器生產的主流,歷經四百年盛燒不衰。不同時期使用不同的青料並由此產生不同的色調效果與風格,這已成為判斷瓷器年代的重要依據。

永樂、宣德青花瓷器在造型、紋飾上受到了西亞銀器、銅器的影響,執壺、花澆、折沿盆、燭臺、缽等都具有西亞作風。梅瓶、扁瓶、天球瓶以及各式罐、盤、碗、洗等是這一時期常見的器形。紋飾中以龍鳳紋佔主要比重,並貫穿於整個明、清時代。

正德瓷器因明武宗的妃子信奉回教,故瓷器裝飾上的顯著特點是阿拉伯文較多。

嘉靖瓷器造型的特點是葫蘆瓶較多,方的、圓的、上圓下方的、高的、矮的、大的、小的,應有盡有。此外,方形器物較多。由於世宗信奉道教,故紋飾上道教色彩濃厚,典型的紋飾有八仙人、雲鶴八卦。纓絡紋也是這時期長見的紋飾。

康熙時期民窯瓷器有很大的發展,外銷數量很大,歐洲收藏有大量康熙民窯的瓷器。雙耳蓋瓶等具有歐洲瓷的造型特點。人物紋、山水紋鳳尾尊、棒棰瓶比較多見。康熙青花由於使用雲南珠明料,藍色明亮,層次較多,具有水墨畫的效果。

五彩瓷器始於明代宣德年間,嘉靖、萬曆時期得到了很大發展。而到康熙時期,釉上藍彩取代了釉下青花、黑彩、紫彩、金彩大量使用,另外紅、綠、紫彩還可分化出深淺不同的色調。紋飾題材幾乎無所不包,人物、鳥獸、花草、蟲蝶生動而豔麗,達到了歷史上五彩瓷器的發展高峰

以文會友收藏交流公眾號:18767127180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