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瓷那麼多,為什麼唯汝窯瓷屢佔億元榜單

陶瓷 文物 中國古代史 中國美術報網 中國美術報網 2017-10-07

呂成龍  來源:中國美術報網 

摘要:汝窯是北宋“五大名窯”(即汝、官、哥、鈞、定)之一,業內對其有“青瓷之首,汝窯為魁”的讚譽,恬淡高雅的汝窯瓷從來都是古瓷收藏界中的貴客。幾百年來,神祕的天青色,一直是古瓷燒造者心中難於逾越的距離,很多仿製者終其一生都在尋找這種微妙的燒造尺度。每每有汝窯瓷亮相拍場,均會創下拍賣記錄。

【編者按】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撈起,暈開了結局……”這句歌詞,描述的其實不是青花,而是宋代汝窯瓷。汝窯是北宋“五大名窯”(即汝、官、哥、鈞、定)之一,業內對其有“青瓷之首,汝窯為魁”的讚譽,恬淡高雅的汝窯瓷從來都是古瓷收藏界中的貴客。幾百年來,神祕的天青色,一直是古瓷燒造者心中難於逾越的距離,很多仿製者終其一生都在尋找這種微妙的燒造尺度。每每有汝窯瓷亮相拍場,均會創下拍賣記錄。本文對汝窯瓷做了相對詳細的介紹,以期讓大眾對汝窯瓷有更深的瞭解。

拍場速遞

被眾人寄予厚望的北宋汝窯天青釉洗在香港蘇富比2017秋季拍賣會上以2.6億港元落槌。罕見汝窯瓷再次驗證了其在市場中的地位。

宋瓷那麼多,為什麼唯汝窯瓷屢佔億元榜單

北宋 汝窯天青釉洗 直徑13釐米

臺北鴻禧美術館舊藏

鴻禧美術館1990年《中國曆代陶瓷選集》著錄

定州白惡有芒形,特命汝州陶嫩青

汝窯瓷器的鑑定與鑑賞

呂成龍

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宋代是一個名窯迭出的時代,在眾多瓷窯當中,汝窯被公認為是最重要的瓷窯之一。自1986年汝窯遺址被確認以來,在汝窯瓷器研究方面雖已取得豐碩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特別是對於廣大陶瓷收藏愛好者來說,由於對有關汝窯瓷器的一些問題認識不清,致使在收藏過程中屢屢上當受騙。

為此,有必要進一步澄清人們在汝窯瓷器研究、收藏方面的模糊認識。本文在前人已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己20多年來在汝窯瓷器研究方面的心得,對汝窯瓷器的特點及相關問題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宋瓷那麼多,為什麼唯汝窯瓷屢佔億元榜單

北宋 汝窯小洗

傳世汝窯瓷器窯址的發現

“汝窯”有兩種概念,廣義指宋代汝州所轄臨汝縣、寶豐縣、郟縣、魯山縣等地域內瓷窯的統稱;狹義指宋代汝州轄區內專為宮廷燒造青瓷之窯,亦稱傳世汝窯。文中所談的為狹義上的汝窯,歷代文獻中所指的亦如此。

自明代以來,汝窯被列為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定、鈞)之首。按宋代慣例,各地瓷窯常以其所在的州來命名,汝窯遺址自然應在河南汝州。但由於宋代汝州的州治在今河南省臨汝縣,因此人們曾將尋找汝窯遺址的重點放在臨汝縣。1950年陳萬里先生曾赴臨妝縣南鄉、臨汝縣東北鄉、寶豐縣的大營青龍寺(即清涼寺)以及魯山縣段店等窯作過調查。在大營青龍寺採集到的瓷片標本種類有印花青瓷、三彩、白釉、黑釉等,並未發現與傳世汝窯瓷器相同的瓷片標本。直至20世紀60年代,故宮博物院及河南省文物工作者在臨汝縣境內卻始終未找到燒造傳世汝窯瓷器的窯址。

宋瓷那麼多,為什麼唯汝窯瓷屢佔億元榜單

北宋 汝窯月白釉菊瓣紋碟

此後文物工作者遂把目光投向宋代汝州轄區的其他地點去尋找汝窯遺址。1977年,故宮博物院馮先銘、葉喆民先生在寶豐縣清涼寺窯址採集到與傳世汝窯瓷器特徵相同的瓷片標本,但未發表文章。後來科技工作者對其進行過科學測試,其化學組成與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對20世紀50年代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的傳世汝窯盤進行科學檢測所獲得的化學組成基本一致。這一科研成果表明,歷代宮廷傳承下來的所謂傳世汝窯瓷器的產地,應在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村。但因當時採集標本數量太少,專家們為慎重起見,沒有做出定論。但還是做出了“在寶丰所得的天青釉殘片未必不是尋覓妝窯窯址的一條重要線索”的推論。

宋瓷那麼多,為什麼唯汝窯瓷屢佔億元榜單

北宋 汝窯瓷片 (一箱218片)

1981年,中國古陶瓷研究會也宣告成立,這標誌著中國古陶瓷研究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86年,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在西安召開年會,在200多名與會員中幾位來自河南省的會員均向大會提交了有關汝窯研究的論文。特別是王留現同志在論文中描述了一件出土於寶豐縣清涼寺附近的青瓷盤:“滿釉支燒,三支釘痕,香灰胎,天青釉,冰裂紋片,潤之如玉,唯釉色稍有深沉,可能為揀棄之品。”文章的最後推論說:“史稱宋代五大名窯之首的汝窯,其窯址有非常大的可能在寶丰的清涼寺瓷區內找到。”

上海博物館汪慶正所著《汝窯的發現》一書中寫道:“清涼寺窯即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汝官窯的故鄉是確鑿無疑的了。”此書的出版,正式宣告廠汝窯遺址之謎的揭開。

宋瓷那麼多,為什麼唯汝窯瓷屢佔億元榜單

宋代 汝窯洗

1987年和2000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對清涼寺窯址又進行過一次局部科學發掘,獲得了更為豐富的資料,結果證明,清涼寺窯就是傳世汝窯遺址所在地。究其原因,系因寶豐縣宋時隸屬汝州管轄,按傳統命名法,窯以州名,故名汝窯。

北宋朝廷“棄定用汝”的原因

清涼寺窯本來是一處燒造日用瓷器的民間窯場,其產品風格與位於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的耀州窯相仿。北宋晚期,朝廷先是命清涼寺窯燒造貢瓷,繼而在這裡設窯專門燒造宮廷用瓷,汝窯由此而誕生。

至於宮廷為何讓汝窯燒造御用瓷器,南宋詩人陸游撰《老學庵筆記》(卷二)曰:“故都時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南宋人葉寅撰《坦齋筆衡》也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這些記錄宋徽宗“棄定用汝”的理由似乎顯得並不充足。因為如果只嫌定窯白瓷有芒(即器物的口邊無釉)就棄之不用的話,至高無上的朝廷完全可以旨令燒造無芒的瓷器,況且,定窯一開始就是燒無芒瓷器的,有芒是因後來採用覆燒法造成的。

宋瓷那麼多,為什麼唯汝窯瓷屢佔億元榜單

宋 汝窯月白釉八方竹節弦紋瓶

既然如此,那麼“棄定用汝”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這可能與宋徽宗趙佶的審美情趣有很大關係。

汝窯青瓷有其鮮明的特點,即它不以宋代瓷窯通行的刻花、劃花印花、彩繪等技法來美化器身,而是以釉質、釉色取勝。由於汝窯青瓷胎、釉中氧化鐵含量適當,燒成溫度(約為1250℃)和還原氣氛又控制得恰到好處,致使釉面滋潤,釉色呈淡天青色。從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及國內外其他少數博物館所藏宋代汝窯瓷器看,其釉色變化不大,雖有深淺的細微差別,但都離不開淡天青色這個基本色調。這種深淺適中的和諧色調滿足了宋代上層社會從感官上對顏色的捕捉,迎合了當時人們的審美情趣。

汝窯瓷器是宋徽宗趙佶在位期間(1101~1125年)燒造的,徽宗本人在政治上昏庸無能,他迷信道教,是歷史上著名的崇奉道教的封建帝王。道學以“靜為依歸”,崇尚自然、含蓄、沖淡、質樸的審美觀,確立了“自然”和“樸素”這一最高的審美範疇。而汝窯青瓷那濃淡適度、幽玄靜謐的天青色釉正適合這種審美情趣。因此,認為北宋朝廷“棄定用汝”正是這種崇尚淡天青色審美觀的反映,才是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

宋瓷那麼多,為什麼唯汝窯瓷屢佔億元榜單

北宋 天青釉汝窯水仙盆

在我國曆史上,宋代是一個重文輕武、提倡文化、追求享樂的王朝,有學者認為,北宋建立以後,雖出現了一個相對安定的時期,然而盛唐時期那種雄健尚武的精神已經喪失,在這種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統治階級和封建文人為了逃避現實,開始追求安逸和享樂,人的心情意緒成了藝術和美學的主題。在藝術上愛好幽玄蒼古之趣,這種所謂的文人趣味,也必然反映在工藝美術上。反映在宮廷士大夫所用瓷器上,講究的就是細潔淨潤、色調單純、趣味高雅,即追求韻味。而以汝窯青瓷為代表的御用瓷器,其釉質滋潤,釉色淡雅含蓄,於樸素之中隱含著人的心情意緒,充分體現出宋代上層社會用瓷推崇的是理性之美。

汝窯瓷器的特點

汝窯為宮廷燒造青瓷的時間很短,陳萬里先生根據成書十宣和六年(1124年)徐競撰《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和南宋人顧文薦撰《負暄雜錄》等有關文獻分析,認為在宋哲宗元祐元午(1086年)至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期間,前後約20年左右。葉喆民先生在《妝窯廿年考察紀實》中進而推斷其終於宣和木年,盛燒約40年。由於汝窯燒造時間短,故傳世器物不多,國內外觀存個足百件。早在南宋時人們對妝窯瓷器已發出“近尤難得”之感嘆。

宋瓷那麼多,為什麼唯汝窯瓷屢佔億元榜單

北宋 汝窯八蓮花瓣三足香爐

據南宋人周密撰《武林舊事》卷九“高宗幸張府節次略”條記載,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十月,高宗趙構親倖清河郡王張俊府第,張俊向他進奉一批珍寶,其中有汝窯瓷器16件,分別為:“酒瓶一對、洗一、香爐一、香合一、香球一、盞四隻、孟子二、出香一對、大奩一、小奩一。”這是文獻記載汝窯瓷器最多的一批。另外,該書卷七“乾淳奉親”還記載,淳熙六年(1179年),趙構遊聚景園,園內佈置天青汝窯瓶等。這些記載說明高宗等正室成員是很喜愛汝窯青瓷的。張俊進奉的汝窯青瓷中,除瓶、洗、奩(可能即傳世汝窯樽)外,其餘均不見於現存傳世品中。

現今所見汝窯瓷器造型主要有盤、碗、洗、瓶、二足樽、三足樽承盤、盞託、橢圓水仙盆、橢圓形碟、荷花形注碗等。其中汝窯碗是明、清官窯瓷器中所謂“正德宮碗”式樣的鼻祖,四足橢圓形水仙盆和橢圓形盤是汝窯特有的首創造型。從窯址出土標本看,汝窯還燒造各式香爐(可能即文獻所說的“出香”)、波羅子(即考古報告中所說的“套盒”)、梅瓶等,只不過沒有流傳下來。

宋瓷那麼多,為什麼唯汝窯瓷屢佔億元榜單

宋 汝窯B型盞託

汝窯瓷器的胎都較薄,盤、碗、樽、洗等器物的壁與底幾平等厚,這一點與同時期其他窯器不同。洗、碗、盤的圈足均向外撇,這種做法系模仿同式樣的金銀器,是受浙江越窯青瓷的啟發,在其他瓷窯中是比較少見的。

明代高濂《遵生八箋》卷四十“論官哥窯器”條曰:“汝窯,餘嘗見之……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釘。”對照實物看,高氏的說法是正確的。傳世汝窯瓷器外底絕大多數都有芝麻粒大小、芝麻粒形狀的支釘痕,個別瓶、盞託、薰爐等例外。有的器物用3個支釘支燒,有的器物用5個支釘。留有6個支釘痕的器物見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日奉大阪市立東洋陶瓷館美術館收藏以及窯址出土的柵圓形水仙盆上。

支釘支燒的作用無非有二,一是因汝窯瓷器施釉裹足,不可能用墊餅墊燒,否則燒成後墊餅與器物的底足會粘連在一起,二是為防止器物塌底。考古發掘證明,五代時期湖南嶽州窯和陝西耀州窯已使用細小支釘支燒瓷器,汝窯可能受到它們的啟發。

妝窯瓷器的胎質並不堅緻細膩,而是略顯粗鬆,其顏色頗似人們焚香時落下的香灰的顏色,俗稱“香灰色胎”。其釉層較薄,約為0.5毫米左右,釉色天青。成品中的絕大多數釉面均開有片紋,片紋較細碎,如冰之裂,故俗稱“冰裂紋”。若慢慢轉動器物,可以發現冰裂紋時隱時現,妙趣橫生。

在器物的凸稜、口沿或弦紋凸起處,釉層較薄,掩映的胎色呈肉紅色。而在高倍放大鏡下觀察釉內氣泡時,可以看到氣泡大小不一,略顯稀疏,所謂寥若晨星,有學者認為氣泡“如星斗有距離地分佈在全品上”,且“氣泡比官、哥的大,而明亮如珠”。

南宋周輝《清波雜誌》(卷五)雲:“輝出疆時,見彼中所用定器,色瑩可愛……又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油(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說明汝窯瓷器釉中加有瑪瑙粉末,有人將汝窯青瓷釉中加瑪瑙粉末一事看得很神祕,其實並不神祕,因為瑪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瓷釉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故在釉中引入瑪瑙這種物質,不會改變釉的性質。這一做法的目的無非是為了顯示皇家地位和權力的尊貴,表明製造宮廷用瓷不惜工本。從礦產資源分佈情況看,汝州盛產瑪瑙,如《宋史》記載:“(政和七年,即1117年)提轄京西阬冶王景文奏,汝州青嶺鎮界產瑪瑙。”宋代杜綰撰《雲林石譜》卷下“汝州石”條也記載:“汝州瑪瑙石出沙上或水中,色多青白粉紅,瑩澈少有,紋理如刷絲,其質頗大,堪治為盤、盒、酒器等,十餘年來方用之。”考古工作者對寶丰清涼寺窯址進行發掘時,在窯址作坊附近除發現泥料外,還發現瑪瑙礦石,石質堅硬,顏色有紅、黃、綠、白、藍等。

宋瓷那麼多,為什麼唯汝窯瓷屢佔億元榜單

宋 汝窯獸面五足洗

在一部分汝窯瓷器的外底鏨刻有“奉華”“蔡”“壽成殿皇后閣”“甲”“乙”“丙”等銘文。其中“奉華”“壽成殿皇后閣”是汝窯瓷器進入宋代宮廷後,由宮廷玉作匠師刻於器底的。“奉華”是宮廷“奉華堂”用器的標誌,“奉華堂”是南宋高宗時德壽宮的配殿。“蔡”字則是物主的姓氏,有人認為是蔡京用器的標誌。而“甲”“乙”“丙”則是清代乾隆時乾隆皇帝將宮中所藏古董分成甲、乙、丙等級別後,由宮廷玉作匠師刻於器底的。除此之外,汝窯瓷器上幾乎再沒有其他款字、銘文。

後仿汝窯(釉)瓷器的鑑別

汝窯作為一代名窯,高麗曾對其進行過仿製,自明代以來,汝窯瓷器一直受到人們的熱捧。

明代宣德時期,景德鎮御窯廠已開始仿燒汝釉瓷器。清代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各朝也都有仿燒。但明清景德鎮御窯廠所仿汝釉瓷器只是模仿汝窯瓷器的釉色,基本不模仿其造型。

真正對汝窯瓷器進行全方位仿製還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河南汝州、寶丰都在仿製。但迄今為止,據筆者觀察,仿品很難亂真,在造型、釉質、製作工藝方面仍存在一些缺憾。

造型方面。仿品顯得呆滯,缺乏神韻。尤其是採用注漿成型者,更缺乏神韻。所仿汝窯三足弦紋樽往往胎體過厚。筆者曾問仿製者為什麼不將胎體做薄些,回答說是胎體做薄了極易變形。看來還是胎體配方存在問題。另外,臆造的器型也很多,尤應引起注意。

釉質方面。仿品的釉質很難達到與真品完全一致,往往帶有乳濁感,普遍偏向“鈞釉”,釉色也多偏藍。釉面不是無開片就是開片無不及而過之。

製作工藝方面,支釘痕不是過大就是過小,釘痕的顏色往往過白。

還見有仿品上鏨刻乾隆御題詩者,只要看看真正的汝窯瓷器上所鏨刻的乾隆御題詩就會發現,仿品上所鏨刻御題詩的字體根本達不到乾隆時的的刻詩水平。至於在仿品上包金鑲銀者,更是別出心裁之作。

(作者系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文章來自中國美術報APP

中國美術報網址:http://www.zgmsbweb.com/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