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晚期汝窯是官窯還是民窯呢,文內皆為故宮藏實物,供大家參考'

"
"
北宋晚期汝窯是官窯還是民窯呢,文內皆為故宮藏實物,供大家參考

 汝窯盤,宋,高3.5cm,口徑19.3cm,足徑12.6cm。  盤口微撇,圈足外撇。盤身滿釉


汝窯遺址引出的三大懸疑辨

北宋汝官窯是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獨領風騷,雄居宋五大名窯之首。專家普遍認為,北宋汝官窯只燒製了20年就神祕地失蹤了,目前存世的不過60多件。然而,隨著河南寶丰清涼寺窯址、汝州張公巷窯址、汝州文廟窯址的發掘,汝窯遺址及瑪瑙入釉等千年之謎被揭開,但也至少留下三大懸疑。

"
北宋晚期汝窯是官窯還是民窯呢,文內皆為故宮藏實物,供大家參考

 汝窯盤,宋,高3.5cm,口徑19.3cm,足徑12.6cm。  盤口微撇,圈足外撇。盤身滿釉


汝窯遺址引出的三大懸疑辨

北宋汝官窯是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獨領風騷,雄居宋五大名窯之首。專家普遍認為,北宋汝官窯只燒製了20年就神祕地失蹤了,目前存世的不過60多件。然而,隨著河南寶丰清涼寺窯址、汝州張公巷窯址、汝州文廟窯址的發掘,汝窯遺址及瑪瑙入釉等千年之謎被揭開,但也至少留下三大懸疑。

北宋晚期汝窯是官窯還是民窯呢,文內皆為故宮藏實物,供大家參考

汝窯天青釉盤,宋,高3cm,口徑17.1cm,足徑9.1cm。  盤撇口,淺弧壁,坦底,圈足外撇

懸疑一:北宋晚期汝窯是官窯還是民窯

寶丰清涼寺、汝州張公巷、汝州文廟汝窯,究竟是官窯還是民窯,學術界目前存在五種觀點,各執一詞。

其一,官窯論。一說汝窯有可能或者就是北宋官窯。二說汝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專為宮廷燒御用瓷,一部分燒民用瓷。官窯論者依據發掘的器物與傳世品比較,認為清涼寺天青釉汝瓷燒造區是專為宮廷燒造御用汝瓷的官窯。特別是張公巷窯址發掘出土大量碎素燒胎片,說明此窯是宮廷有命則燒,無命則止,平時產品做好素燒後放置,藏於庫內等候宮廷下令待燒。持這種觀點的代表是馮先銘先生。

其二,貢窯論。其主要觀點為,民汝與貢汝可能只是並行的兩條線,不能形成先後或因果關係。稱與越窯祕色瓷、耀州窯青瓷、鈞窯瓷等貢瓷的釉色、造型、裝飾、工藝的比較分析說明汝窯是貢窯,可民可官,優質的由官府進貢宮廷,揀出來的可出售。南宋人周輝的《清波雜誌》雲:“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持這種觀點的代表是汪慶正先生。

其三,貢官論。貢官論者認為汝窯具有官方性質,但從《清波雜誌》所記載的落選品可出賣的情形看,當是從貢瓷向官窯過渡的中間階段。從稱謂上區分,認為河南汝州、寶丰、魯山一帶都出青瓷稱汝窯,燒造民用瓷器的應稱寶丰窯,汝州稱臨汝窯,魯山稱魯山窯。而清涼寺應該是貢窯,燒造御用瓷器。持這種觀點的主要代表是王莉英、張東、馮小琦先生等。

其四,民窯論。有學者提出北宋官營手工業管理機構“文思院”有若干分工細緻的手工藝機構 “作”,卻唯獨沒有陶瓷“作”。再結合故宮舊藏流傳的不可靠性和其他文獻,論證汝窯“非官營手工業的職能”。持這種觀點的主要代表是蔡毅先生。

其五,多元論。多元論者認為清涼寺、張公巷遺址瓷片堆積情況主要是挖溝或挖坑埋藏廢品,屬於官窯性質,但“這一窯場是北宋中央政府的官窯還是地方政府的官窯,目前還有待研究”。同時認為“汝窯瓷器燒造可能呈現出了一種多元化的燒造格局”。持這種觀點的主要代表是陸明華先生。


"
北宋晚期汝窯是官窯還是民窯呢,文內皆為故宮藏實物,供大家參考

 汝窯盤,宋,高3.5cm,口徑19.3cm,足徑12.6cm。  盤口微撇,圈足外撇。盤身滿釉


汝窯遺址引出的三大懸疑辨

北宋汝官窯是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獨領風騷,雄居宋五大名窯之首。專家普遍認為,北宋汝官窯只燒製了20年就神祕地失蹤了,目前存世的不過60多件。然而,隨著河南寶丰清涼寺窯址、汝州張公巷窯址、汝州文廟窯址的發掘,汝窯遺址及瑪瑙入釉等千年之謎被揭開,但也至少留下三大懸疑。

北宋晚期汝窯是官窯還是民窯呢,文內皆為故宮藏實物,供大家參考

汝窯天青釉盤,宋,高3cm,口徑17.1cm,足徑9.1cm。  盤撇口,淺弧壁,坦底,圈足外撇

懸疑一:北宋晚期汝窯是官窯還是民窯

寶丰清涼寺、汝州張公巷、汝州文廟汝窯,究竟是官窯還是民窯,學術界目前存在五種觀點,各執一詞。

其一,官窯論。一說汝窯有可能或者就是北宋官窯。二說汝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專為宮廷燒御用瓷,一部分燒民用瓷。官窯論者依據發掘的器物與傳世品比較,認為清涼寺天青釉汝瓷燒造區是專為宮廷燒造御用汝瓷的官窯。特別是張公巷窯址發掘出土大量碎素燒胎片,說明此窯是宮廷有命則燒,無命則止,平時產品做好素燒後放置,藏於庫內等候宮廷下令待燒。持這種觀點的代表是馮先銘先生。

其二,貢窯論。其主要觀點為,民汝與貢汝可能只是並行的兩條線,不能形成先後或因果關係。稱與越窯祕色瓷、耀州窯青瓷、鈞窯瓷等貢瓷的釉色、造型、裝飾、工藝的比較分析說明汝窯是貢窯,可民可官,優質的由官府進貢宮廷,揀出來的可出售。南宋人周輝的《清波雜誌》雲:“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持這種觀點的代表是汪慶正先生。

其三,貢官論。貢官論者認為汝窯具有官方性質,但從《清波雜誌》所記載的落選品可出賣的情形看,當是從貢瓷向官窯過渡的中間階段。從稱謂上區分,認為河南汝州、寶丰、魯山一帶都出青瓷稱汝窯,燒造民用瓷器的應稱寶丰窯,汝州稱臨汝窯,魯山稱魯山窯。而清涼寺應該是貢窯,燒造御用瓷器。持這種觀點的主要代表是王莉英、張東、馮小琦先生等。

其四,民窯論。有學者提出北宋官營手工業管理機構“文思院”有若干分工細緻的手工藝機構 “作”,卻唯獨沒有陶瓷“作”。再結合故宮舊藏流傳的不可靠性和其他文獻,論證汝窯“非官營手工業的職能”。持這種觀點的主要代表是蔡毅先生。

其五,多元論。多元論者認為清涼寺、張公巷遺址瓷片堆積情況主要是挖溝或挖坑埋藏廢品,屬於官窯性質,但“這一窯場是北宋中央政府的官窯還是地方政府的官窯,目前還有待研究”。同時認為“汝窯瓷器燒造可能呈現出了一種多元化的燒造格局”。持這種觀點的主要代表是陸明華先生。


北宋晚期汝窯是官窯還是民窯呢,文內皆為故宮藏實物,供大家參考

汝窯天青釉碗

汝窯天青釉碗,宋,高6.7cm,口徑17.1cm,足徑7.7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微外撇。胎體輕薄。通體滿釉,呈淡天青色,瑩潤純淨,釉面開細小紋片。外底有5個細小支釘痕及楷書乾隆御題詩一首。詩曰:

祕器仍傳古陸渾,只今陶穴杳無存。

卻思歷久因茲樸,豈必爭華效彼繁。

口自中規非土匭,足猶釘痕異匏樽。

盂圓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

後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題”,並鈐“古香”、“太樸”二印。

這件汝窯碗造型規整,胎質細膩,釉色如湖水映出的青天,堪稱精美的稀世珍品。

目前所見傳世宋代汝窯碗僅有兩件,除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件外,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亦收藏一件。

上述觀點均具代表性,且根據事物某個特徵,揭示了事物的某種本質,這也是研究的必經之路。但筆者認為,誠如事物的發展必然經歷從低級向高級的進程,陶瓷也是從民窯向貢窯再向官窯發展,是一個逐步壟斷的過程。從“棄定用汝”(“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 ”)起,汝窯始燒造宮中用瓷。清涼寺汝窯遺址為北宋宮廷燒製御用汝瓷的窯口這一發現,結束了從盛唐始汝窯只屬於民窯的歷史,汝窯從而步入“準官窯”狀態。

"
北宋晚期汝窯是官窯還是民窯呢,文內皆為故宮藏實物,供大家參考

 汝窯盤,宋,高3.5cm,口徑19.3cm,足徑12.6cm。  盤口微撇,圈足外撇。盤身滿釉


汝窯遺址引出的三大懸疑辨

北宋汝官窯是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獨領風騷,雄居宋五大名窯之首。專家普遍認為,北宋汝官窯只燒製了20年就神祕地失蹤了,目前存世的不過60多件。然而,隨著河南寶丰清涼寺窯址、汝州張公巷窯址、汝州文廟窯址的發掘,汝窯遺址及瑪瑙入釉等千年之謎被揭開,但也至少留下三大懸疑。

北宋晚期汝窯是官窯還是民窯呢,文內皆為故宮藏實物,供大家參考

汝窯天青釉盤,宋,高3cm,口徑17.1cm,足徑9.1cm。  盤撇口,淺弧壁,坦底,圈足外撇

懸疑一:北宋晚期汝窯是官窯還是民窯

寶丰清涼寺、汝州張公巷、汝州文廟汝窯,究竟是官窯還是民窯,學術界目前存在五種觀點,各執一詞。

其一,官窯論。一說汝窯有可能或者就是北宋官窯。二說汝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專為宮廷燒御用瓷,一部分燒民用瓷。官窯論者依據發掘的器物與傳世品比較,認為清涼寺天青釉汝瓷燒造區是專為宮廷燒造御用汝瓷的官窯。特別是張公巷窯址發掘出土大量碎素燒胎片,說明此窯是宮廷有命則燒,無命則止,平時產品做好素燒後放置,藏於庫內等候宮廷下令待燒。持這種觀點的代表是馮先銘先生。

其二,貢窯論。其主要觀點為,民汝與貢汝可能只是並行的兩條線,不能形成先後或因果關係。稱與越窯祕色瓷、耀州窯青瓷、鈞窯瓷等貢瓷的釉色、造型、裝飾、工藝的比較分析說明汝窯是貢窯,可民可官,優質的由官府進貢宮廷,揀出來的可出售。南宋人周輝的《清波雜誌》雲:“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持這種觀點的代表是汪慶正先生。

其三,貢官論。貢官論者認為汝窯具有官方性質,但從《清波雜誌》所記載的落選品可出賣的情形看,當是從貢瓷向官窯過渡的中間階段。從稱謂上區分,認為河南汝州、寶丰、魯山一帶都出青瓷稱汝窯,燒造民用瓷器的應稱寶丰窯,汝州稱臨汝窯,魯山稱魯山窯。而清涼寺應該是貢窯,燒造御用瓷器。持這種觀點的主要代表是王莉英、張東、馮小琦先生等。

其四,民窯論。有學者提出北宋官營手工業管理機構“文思院”有若干分工細緻的手工藝機構 “作”,卻唯獨沒有陶瓷“作”。再結合故宮舊藏流傳的不可靠性和其他文獻,論證汝窯“非官營手工業的職能”。持這種觀點的主要代表是蔡毅先生。

其五,多元論。多元論者認為清涼寺、張公巷遺址瓷片堆積情況主要是挖溝或挖坑埋藏廢品,屬於官窯性質,但“這一窯場是北宋中央政府的官窯還是地方政府的官窯,目前還有待研究”。同時認為“汝窯瓷器燒造可能呈現出了一種多元化的燒造格局”。持這種觀點的主要代表是陸明華先生。


北宋晚期汝窯是官窯還是民窯呢,文內皆為故宮藏實物,供大家參考

汝窯天青釉碗

汝窯天青釉碗,宋,高6.7cm,口徑17.1cm,足徑7.7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微外撇。胎體輕薄。通體滿釉,呈淡天青色,瑩潤純淨,釉面開細小紋片。外底有5個細小支釘痕及楷書乾隆御題詩一首。詩曰:

祕器仍傳古陸渾,只今陶穴杳無存。

卻思歷久因茲樸,豈必爭華效彼繁。

口自中規非土匭,足猶釘痕異匏樽。

盂圓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

後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題”,並鈐“古香”、“太樸”二印。

這件汝窯碗造型規整,胎質細膩,釉色如湖水映出的青天,堪稱精美的稀世珍品。

目前所見傳世宋代汝窯碗僅有兩件,除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件外,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亦收藏一件。

上述觀點均具代表性,且根據事物某個特徵,揭示了事物的某種本質,這也是研究的必經之路。但筆者認為,誠如事物的發展必然經歷從低級向高級的進程,陶瓷也是從民窯向貢窯再向官窯發展,是一個逐步壟斷的過程。從“棄定用汝”(“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 ”)起,汝窯始燒造宮中用瓷。清涼寺汝窯遺址為北宋宮廷燒製御用汝瓷的窯口這一發現,結束了從盛唐始汝窯只屬於民窯的歷史,汝窯從而步入“準官窯”狀態。

北宋晚期汝窯是官窯還是民窯呢,文內皆為故宮藏實物,供大家參考

【汝窯天青釉圓洗】

汝窯天青釉圓洗,宋,高3.3cm,口徑13cm,足徑8.9cm。

洗敞口,淺弧壁,圈足微外撇。胎呈香灰色。通體施淡天青色釉,釉色瑩潤。釉面開細碎片紋。外底有三個細小如芝麻粒狀的支燒釘痕,並有鐫刻的“乙”字。

器物外底所刻“乙”字,一般認為是此洗入藏清代宮廷後所刻。精於鑑古的乾隆皇帝曾將自己所喜愛的古董劃分等級,一些器物上留下了當時鐫刻的“甲”、“乙”、“丙”、“丁”等標誌。在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汝窯瓷器上,還有鐫刻“蔡”、“壽成殿皇后閣”等銘文的,一般認為是宋代所刻。“蔡”字當與宋徽宗的寵臣蔡京有關,“壽成殿皇后閣”是宋代宮殿名。

文獻記載汝窯用瑪瑙作釉的原料,其實瑪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釉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因此,瑪瑙的加入對釉的性質不會產生多大影響,只能說明燒造宮廷用瓷之不惜工本。 “冰裂紋”、“香灰色胎”、“芝麻掙釘”是鑑別真假汝窯瓷器的重要依據。

而至於是否存在官窯和民窯並行,答案是肯定的。新中國成立以來,考古工作者為尋找汝官窯遺址,曾在汝州市、魯山、寶丰、宜陽、新安等10多個縣市發現多處民窯窯址,均屬汝窯系統,而且“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說明宮廷尚未完全壟斷。但是,“瑪瑙入釉”成本高,燒製難度大,釉料成分和燒製技術又是師徒間口頭傳授,只有官窯才能不計成本地不斷燒製,民窯燒出官窯天青瓷難於上青天。

"
北宋晚期汝窯是官窯還是民窯呢,文內皆為故宮藏實物,供大家參考

 汝窯盤,宋,高3.5cm,口徑19.3cm,足徑12.6cm。  盤口微撇,圈足外撇。盤身滿釉


汝窯遺址引出的三大懸疑辨

北宋汝官窯是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獨領風騷,雄居宋五大名窯之首。專家普遍認為,北宋汝官窯只燒製了20年就神祕地失蹤了,目前存世的不過60多件。然而,隨著河南寶丰清涼寺窯址、汝州張公巷窯址、汝州文廟窯址的發掘,汝窯遺址及瑪瑙入釉等千年之謎被揭開,但也至少留下三大懸疑。

北宋晚期汝窯是官窯還是民窯呢,文內皆為故宮藏實物,供大家參考

汝窯天青釉盤,宋,高3cm,口徑17.1cm,足徑9.1cm。  盤撇口,淺弧壁,坦底,圈足外撇

懸疑一:北宋晚期汝窯是官窯還是民窯

寶丰清涼寺、汝州張公巷、汝州文廟汝窯,究竟是官窯還是民窯,學術界目前存在五種觀點,各執一詞。

其一,官窯論。一說汝窯有可能或者就是北宋官窯。二說汝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專為宮廷燒御用瓷,一部分燒民用瓷。官窯論者依據發掘的器物與傳世品比較,認為清涼寺天青釉汝瓷燒造區是專為宮廷燒造御用汝瓷的官窯。特別是張公巷窯址發掘出土大量碎素燒胎片,說明此窯是宮廷有命則燒,無命則止,平時產品做好素燒後放置,藏於庫內等候宮廷下令待燒。持這種觀點的代表是馮先銘先生。

其二,貢窯論。其主要觀點為,民汝與貢汝可能只是並行的兩條線,不能形成先後或因果關係。稱與越窯祕色瓷、耀州窯青瓷、鈞窯瓷等貢瓷的釉色、造型、裝飾、工藝的比較分析說明汝窯是貢窯,可民可官,優質的由官府進貢宮廷,揀出來的可出售。南宋人周輝的《清波雜誌》雲:“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持這種觀點的代表是汪慶正先生。

其三,貢官論。貢官論者認為汝窯具有官方性質,但從《清波雜誌》所記載的落選品可出賣的情形看,當是從貢瓷向官窯過渡的中間階段。從稱謂上區分,認為河南汝州、寶丰、魯山一帶都出青瓷稱汝窯,燒造民用瓷器的應稱寶丰窯,汝州稱臨汝窯,魯山稱魯山窯。而清涼寺應該是貢窯,燒造御用瓷器。持這種觀點的主要代表是王莉英、張東、馮小琦先生等。

其四,民窯論。有學者提出北宋官營手工業管理機構“文思院”有若干分工細緻的手工藝機構 “作”,卻唯獨沒有陶瓷“作”。再結合故宮舊藏流傳的不可靠性和其他文獻,論證汝窯“非官營手工業的職能”。持這種觀點的主要代表是蔡毅先生。

其五,多元論。多元論者認為清涼寺、張公巷遺址瓷片堆積情況主要是挖溝或挖坑埋藏廢品,屬於官窯性質,但“這一窯場是北宋中央政府的官窯還是地方政府的官窯,目前還有待研究”。同時認為“汝窯瓷器燒造可能呈現出了一種多元化的燒造格局”。持這種觀點的主要代表是陸明華先生。


北宋晚期汝窯是官窯還是民窯呢,文內皆為故宮藏實物,供大家參考

汝窯天青釉碗

汝窯天青釉碗,宋,高6.7cm,口徑17.1cm,足徑7.7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微外撇。胎體輕薄。通體滿釉,呈淡天青色,瑩潤純淨,釉面開細小紋片。外底有5個細小支釘痕及楷書乾隆御題詩一首。詩曰:

祕器仍傳古陸渾,只今陶穴杳無存。

卻思歷久因茲樸,豈必爭華效彼繁。

口自中規非土匭,足猶釘痕異匏樽。

盂圓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

後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題”,並鈐“古香”、“太樸”二印。

這件汝窯碗造型規整,胎質細膩,釉色如湖水映出的青天,堪稱精美的稀世珍品。

目前所見傳世宋代汝窯碗僅有兩件,除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件外,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亦收藏一件。

上述觀點均具代表性,且根據事物某個特徵,揭示了事物的某種本質,這也是研究的必經之路。但筆者認為,誠如事物的發展必然經歷從低級向高級的進程,陶瓷也是從民窯向貢窯再向官窯發展,是一個逐步壟斷的過程。從“棄定用汝”(“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 ”)起,汝窯始燒造宮中用瓷。清涼寺汝窯遺址為北宋宮廷燒製御用汝瓷的窯口這一發現,結束了從盛唐始汝窯只屬於民窯的歷史,汝窯從而步入“準官窯”狀態。

北宋晚期汝窯是官窯還是民窯呢,文內皆為故宮藏實物,供大家參考

【汝窯天青釉圓洗】

汝窯天青釉圓洗,宋,高3.3cm,口徑13cm,足徑8.9cm。

洗敞口,淺弧壁,圈足微外撇。胎呈香灰色。通體施淡天青色釉,釉色瑩潤。釉面開細碎片紋。外底有三個細小如芝麻粒狀的支燒釘痕,並有鐫刻的“乙”字。

器物外底所刻“乙”字,一般認為是此洗入藏清代宮廷後所刻。精於鑑古的乾隆皇帝曾將自己所喜愛的古董劃分等級,一些器物上留下了當時鐫刻的“甲”、“乙”、“丙”、“丁”等標誌。在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汝窯瓷器上,還有鐫刻“蔡”、“壽成殿皇后閣”等銘文的,一般認為是宋代所刻。“蔡”字當與宋徽宗的寵臣蔡京有關,“壽成殿皇后閣”是宋代宮殿名。

文獻記載汝窯用瑪瑙作釉的原料,其實瑪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釉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因此,瑪瑙的加入對釉的性質不會產生多大影響,只能說明燒造宮廷用瓷之不惜工本。 “冰裂紋”、“香灰色胎”、“芝麻掙釘”是鑑別真假汝窯瓷器的重要依據。

而至於是否存在官窯和民窯並行,答案是肯定的。新中國成立以來,考古工作者為尋找汝官窯遺址,曾在汝州市、魯山、寶丰、宜陽、新安等10多個縣市發現多處民窯窯址,均屬汝窯系統,而且“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說明宮廷尚未完全壟斷。但是,“瑪瑙入釉”成本高,燒製難度大,釉料成分和燒製技術又是師徒間口頭傳授,只有官窯才能不計成本地不斷燒製,民窯燒出官窯天青瓷難於上青天。

北宋晚期汝窯是官窯還是民窯呢,文內皆為故宮藏實物,供大家參考

【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承盤】

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承盤,宋,高4cm,口徑18.5cm,足距16.9cm。

承盤圓口,淺腹,平底,下承以三足。裡外施天青色釉,釉面開細碎紋片。外底滿釉,有5個細小支燒釘痕。乾隆皇帝曾為其題詩一首,由宮廷玉作匠師以楷書鐫刻於器物外底。詩曰:

紫土陶成鐵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

易辭本契退藏理,宋詔胡誇切事談。

後署“乾隆戊戌夏御題”。

此器造型規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溫潤。它應與三足樽配套使用,用以承放三足樽。

從2000年至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汝州張公巷窯遺址先後三次進行發掘,從發掘的情況看,該遺址呈現如下特點:

一是燒製年代為北宋末年,與寶丰清涼寺汝窯燒製年代相近;二是產品單一,均為類似清涼寺汝窯的青釉瓷器,但製作更精美;三是從素燒器殘片看,與清涼寺汝窯一樣,也是先經過素燒後,再施釉入窯二次燒成;四是窯具以匣缽、墊餅、墊圈和支釘為主,此種做法在已發掘的古窯址中,僅見於寶丰清涼寺汝窯。

而從文廟遺址和清涼寺遺址出土的實物看,雖是一脈相承,亦有明顯區別:其一,文廟汝官瓷做工精細,和張公巷異曲同工;其二,天青色純正,從配製到燒成均達到非常成熟的程度;其三,大部分器物蟬翼紋刻片清晰;其四,瓷胎色比清涼寺偏白;其五,卷足比清涼寺輕而矮。由此或可推出,清涼寺天青汝瓷受到宮廷賞識,為壟斷汝瓷,官府在汝州文廟建立貢窯為宮廷燒造,從此清涼寺汝窯停燒,文廟汝官窯由州衙管轄。

筆者認為,上述分析足以說明張公巷和文廟汝窯與寶丰清涼寺汝窯一脈相承,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由民窯向貢窯發展、由貢窯向官窯發展的過程;也是由商賈壟斷到官府壟斷、由官府壟斷到宮廷壟斷的過程。其工藝特別是釉料配方也逐漸向純天青色發展,到北宋中期,清涼寺汝瓷以精湛的工藝、獨特的色澤成為瓷中之魁,並影響到宮廷,這才有了後來北宋宮廷的“棄定用汝”和“汝官瓷”。

”。


懸疑二:北宋汝官窯究竟存在多久

現在普遍地把“汝官窯”理解為汝窯,凡說汝窯即指“汝官窯”,研究“汝窯”存在時間實際上是“汝官窯”存在的時間。汝窯的燒造年代範圍,在北宋晚期已成定論,但具體時限,研究者意見不一,主要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清涼寺、張公巷、文廟汝窯遺址發掘證據表明,汝窯在北宋中後期約有20年左右時間為宮廷燒御用瓷器,即汝官窯瓷器,以燒青瓷為主。即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至宋徽宗建中禹州城靖國(1101)以汝窯為貢瓷,在汝州城文廟汝官窯燒造,歷經15年。宋徽宗政和元年,由於宋徽宗的原因,“廢汝用鈞”,大觀元年(1107)至大觀四年(1110)又“廢鈞用汝”,由文廟汝窯燒製,歷經4年。持這種觀點的是陳萬里、馮先銘、朱文正等先生。

朱文正先生認為,宋徽宗繼承其兄宋哲宗的皇位後,一方面重用小人,打擊前朝賢臣;另一方面試圖在藝術上超過宋哲宗,借剪除佑黨之機廢汝窯用鈞窯。由於是和平環境,有充分時間毀掉汝窯,所以文廟汝窯毀滅得比較徹底,州官被調離,工匠可能被殺,汝窯失傳。隨著藝術造詣的提高及政局改變,宋徽宗後又想恢復汝瓷燒造。大觀年間,汝州文廟第二次設貢窯,由於汝瓷技藝已失傳,生產的汝瓷從釉色和製作工藝均趕不上宋哲宗時期,所以史稱“汝州新窯器”。

筆者以為此種看法比較牽強。宋徽宗於短短5年間毀窯殺工匠後又恢復燒製,豈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皇帝還有何尊嚴?因此其中原因仍有待深入研究。但不論如何,1101 1107年間汝窯停燒,汝窯存在時間從1086 1110年,中間少了5年,僅為20年左右。

第二種觀點認為,根據歷史上有關汝窯的文獻記載,清涼寺汝窯創燒於北宋哲宗元祐元年,汝官窯燒造宮廷御用瓷的鼎盛時期為宋徽宗趙佶在位25年間。宮廷在汝州城內張公巷自置御窯燒造,至宣和末年(1125)歷經約39年。持這種觀點的如葉喆民、李輝柄先生等。



1125年金兵南下入侵中原,宋徽宗趙佶傳位給太子趙桓,即宋欽宗,改年號為靖康,宋徽宗帶著蔡京等南逃。靖康元年(1126)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接著連陷17州,都城汴京被金兵包圍,史稱靖康之難。汝窯御用瓷自然停燒 因為戰爭造成人逃窯毀,這一理由很充分也可信。

第三種觀點認為,汝官窯從大觀四年燒造,毀於靖康元年的戰爭,最多隻有16年光景。之後即有南宋官窯 修內司窯的建立。據有關汝窯的文獻記載,汝窯燒造宮廷御用瓷的鼎盛時期為宋徽宗在位25年間。如此說來,大觀元年宋徽宗即位後“廢汝用鈞”,5年後又“廢鈞用汝”,以後16年是鼎盛時期了。持此種觀點的代表是李廣寧先生。然而筆者認為,這只是文字資料,尚缺實物支持。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宋汝窯作為官窯的歷史應該是34年左右,而不是20年,更不是16年。

懸疑三:工匠到哪裡去了

依照常理,北宋末年的戰亂平熄後,汝窯工匠們應迴歸故里,重開窯爐,如近鄰的禹縣、遠處的定州、黃堡窯等一樣,恢復傳統作業。奇怪的是,至今尚未見到任何有金代特徵的汝官瓷。

從汝州地區的窯址考古可以發現,金代只有一種“汝鈞”與官汝略為接近,但面貌已大為不同,與其說接近官汝瓷,不如說更像鈞瓷。很顯然,那批宋徽宗時生產汝瓷的工匠要麼在戰爭中被殺,要麼落腳他處。因為其他同樣生產過貢瓷的窯場,即使停燒貢瓷後,後續的民用產品依然保留了貢瓷的風範,產品固有特點並不會因用途有所改變而突然消失,唯獨汝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從此竟消失得無影無蹤。

然而,就在汝窯隱匿後不久,卻在遙遠的臨安(今浙江杭州)出現一種與汝瓷面貌極其近似,而與歷史上的浙江瓷器少有共同之處的窯器,它就是南宋官窯 修內司窯。

修內司官窯,南宋著名瓷窯。南宋建都臨安後,按北宋汴京(今河南開封)官窯舊制,在都城修內司重建官窯,燒造青瓷。南宋官窯在杭州有兩處,先在鳳凰山麓萬松嶺附近修內司設立“內窯”,後在烏龜山麓郊壇下“別立新窯”。世人因此將前者稱之為修內司官窯,後者稱為郊壇下官窯。

學習的魅力總是無限的。

歡迎留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