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後十個皇帝

唐朝始於618年李淵稱帝,終於907年為朱溫所滅,共歷二十一代皇帝。

806年順宗被迫內禪,憲宗李純即位,改元永貞,是為唐朝第十二代皇帝。從806年到907年唐朝滅亡的百餘年間,共歷十代皇帝。每代皇帝平均在位時間為十年。

憲宗是在宦官的擁立下繼承皇位的。順宗重用王伾、王叔文等進行政治改革,抑損宦官勢力。宦官俱文珍等對此大為不滿,謀奪朝柄,乃逼順帝立淳為太子,改名純。不久,順帝在俱文珍與節度使韋皋、裴均等人逼迫下內禪,由李純繼位。

宦官專權是安史之亂以後唐朝政治生活中的一個嚴重問題。代宗即位於非常時期,宦官李輔國有擁立之功,因而深受重用。代宗把御前符印軍號都委交他處理,李輔國後來甚至對代宗說,“大家﹙指代宗﹚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

德宗則把神策軍交給宦官統領。796年竇文場、霍仙嗚分任左右神策護軍中尉,從此宦官執掌禁軍成為定製。其時北衙六軍已經名存實亡,神策軍是中央唯一的一支有較強戰鬥力的軍隊。宦官執掌這支軍隊實際上就掌控了京師的全部軍事力量。

憲宗即位之初便大力遏制強藩巨鎮的擴張勢頭,企圖恢復中央集權的局面。從806年至812年,朝廷先後討平西川節度使劉闢、夏綏節度使留後楊惠琳、鎮海節度使李綺;又迫使魏博節度使田弘正歸命,在成德鎮自立的王承宗也向朝廷輸貢賦、請官吏。814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自領軍務,發動叛亂。憲宗發兵討伐。經過連年戰爭,最終於817年生擒吳元濟,平定了淮西叛亂。禍害幾十年的藩鎮之亂得以掃平,其他藩鎮相繼表示歸順,國家氣象為之一新,故史稱憲宗中興。

唐朝最後十個皇帝

(唐憲宗)

唐憲宗雖然平定了部分藩鎮的叛亂,卻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產生割據勢力的根源,因而取得的成就難以鞏固。憲宗去世後,短短的兩年間,盧龍、成德、魏博、淄青、澤潞、徐泗、汴宋、浙西等鎮又紛紛發生變亂或不稟朝命。

憲宗的政績還有一個極大的弊端,便是重用宦官。他不僅以宦官主禁軍,還以宦官主樞密。凡承受詔旨出納王命皆委之宦官。宦官既掌軍政大權,遂挾制君主之勢。

憲宗晚年服食金丹,性情暴烈,動輒打罵和誅殺宦官。元和十五年﹙820﹚,憲宗暴卒於中和殿,真相不得而知。但說服藥暴崩,唯外界傳說為宦官陳弘志等所害。

憲宗死後,諸宦官擁立李純第三子李恆繼位,是為唐穆宗。

穆宗即位後,以宦官王守澄為樞密使,樑守謙為中尉,皆尊寵用事。在位四年,由於奢侈放縱,措施不當,致使各地藩鎮再度叛亂,憲宗中興局面完全喪失。

穆宗病故後,長子李湛繼位,是為唐敬宗。在位期間,敬宗只知遊宴享樂。朝中宦官當政,朋黨紛爭。面對強藩反叛卻無力反擊,加之天災頻仍,百姓苦不堪言。826年冬,敬宗一日夜獵還宮,和宦官劉克明等人擊球群飲,忽然燈滅,敬宗竟被害。王守澄、樑守謙及宰相裴度共迎立李湛弟李昂為帝,是為唐文宗。同時發神策軍捕殺亂黨,劉克明投井自盡。

文宗即位之初,革除奢靡,厲行節儉,開一代新風。文宗雖為王守澄等所立,但深惡宦官專權,對宦官的不法行為尤其痛恨,力圖從宦官手中奪回政權。當時宦官中勢力最大的是王守澄,他曾三次操縱皇帝廢立,又執掌神策軍指揮權。氣焰囂張,威脅朝廷。

太和九年﹙835﹚五月,為剷除王守澄勢力,宰相李訓、鳳翔節度使鄭注等為文宗出謀劃策,擢用仇士良為左神策軍中尉,該職原由王守澄擔任。仇士良當初擁立文宗有功,卻受王守澄壓制,因而對其憤憤不平。十月,文宗見時機成熟,賜王守澄毒酒,令其自盡。飛揚跋扈、不可一世的王守澄就這樣除掉了,但禁軍權力仍掌握在宦官手中。

王守澄死後,文宗又與李訓、鄭注等密謀,準備剷除以仇士良為首的宦官集團。大和九年﹙835﹚金吾大將軍韓約奏報“金吾左仗院石榴樹夜來有甘露”,李訓等建議:天降祥瑞,又近在宮禁,陛下宜親往一看。於是,文宗前至含元殿,命宰相等先往視看。他們回來,奏稱疑非真甘露。文宗遂命仇士良帶領宦官前去察看。仇士良等到達左金吾仗院後,發現幕後埋伏武裝士兵,慌忙退出。

李訓見宦官返回,知道密謀敗露,急忙呼喚金吾衛士上殿保駕。宦官退至含元殿,迫使文宗乘輦入內宮。李訓急呼金吾衛士上殿保駕,一面攀輦高呼“陛下不可入宮”。金吾衛士和京兆府吏卒約五百人登殿奮擊,宦官死傷數十人。這時,宦官將李訓打倒在地,把文宗劫持到宣政殿,將宮門關閉,朝臣一時驚散。李訓見事已至此,便脫下官服,騎馬逃出京城。

仇士良派遣神策軍以皇帝的名義開始了血腥的報復。李訓、韓約等先後被捕殺,鄭注也被宦官所殺。數日之間,皇宮內血流成渠,橫屍遍地。仇士良還下令關閉宮門,搜索諸司官吏,被濫殺者千餘人。朝列幾乎為之一空。整個京城處在腥風血雨之中。

這次事變史稱“甘露之變”。事變後,朝政由宦官把持,文宗似木偶任其擺佈。仇士良等氣焰熏天,凌逼皇帝,蔑視朝官,“天下事皆決於北司”。

北司,相對南衙而言。南衙,指宮禁以南的宰相官署;北司,指宮禁北部宦官所在的內侍省。

省,指皇宮的後部;宮,指皇宮的前部。所謂宮省,即宮禁,乃皇帝居住的地方。

宮省制度是圍繞君主建立起來的制度,其核心是君主。在君主專制制度下,權力的大小,往往取決於離君主的近遠。

內侍省是皇宮的禁區,設置為君主和后妃日常生活服務的機構和人員,主要是宦官、女官,其地位比外廷官和宮中官低,但接近君主,容易取得君主的信任,也易獲取權力。

“南北司如水火”。南衙北司之爭是唐朝末年外廷官僚集團與內廷宦官集團爭奪政治權力的鬥爭。這兩個集團都是寄生在皇權上的政治勢力。皇權的淪落必然動搖他們的生存基礎。

宦官專權是君主專制的產物。文宗時,進士劉賁在對策中寫道,宦官“總天下大政,外專陛下之命,內竊陛下之權,威懾朝廷,勢傾海內,群臣莫敢指其狀,天子不得制其心”,並指出:“臣以為陛下宜先憂者,宮闈將變,社稷將危,天下將傾,海內將亂”。他還指出,法應該劃一,官應該正名。現在的官員分外官﹙朝官﹚與中官﹙宦官﹚,政權分南司﹙外官﹚與北司﹙中官﹚,在南司犯法,跑到北司就沒事,外官定了刑,中官則認為無罪,法出多門,是非混淆,原因就在於中外各自有其法。為此,他請求文宗:“塞陰邪之路,屏褻狎之臣,制侵凌迫脅之心,復門戶掃除之役,戒其所宜戒,憂其所宜憂”,也就是屏退宦官,信任朝臣,政權交給宰相,兵權交給將帥。在他看來,唯有如此,才能夠救皇帝,救國家。

840年文宗病重,命太子監國。仇士良等闖入宮中,聲稱“太子年尚幼,且有疾,請更議所立”。宰相李珏說:“太子位已定,豈得中變?”於是,仇士良等頒發偽詔,立文宗弟李炎為皇太弟。文宗死後,李炎即位,是為武宗。

武宗即位後,仇士良因擁立之功被封為楚國公。武宗對仇士良表面上十分尊崇,內心卻極為不滿。他任用淮南節度使李德裕為相,力圖擺脫宦官的控制,仇士良感到形勢對自己越來越不利,以病請求告老還鄉。武宗立即應允。

仇士良在皇宮中經歷了四十多年,先後侍奉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六位皇帝,期間宮廷事蹟迭起,風雲變幻莫測,而仇士良卻能見風使舵,避開狂潮逆流,專權二十幾年。這樣的宦官在中國歷史上也屬罕見。臨行前仇士良曾傳授祕訣:“天子不可令其閒,常宜以奢靡娛其耳目,使日新月盛,無睱更及他事,然後吾輩可以得志。慎無使之讀書,親近儒生,彼見前代興亡,心知憂懼,則吾輩疏斥矣。”

846年武宗病卒,宦官馬元贄等擁立皇太叔李忱為帝,是為唐宣宗。李忱是憲宗之子,即位時年已37歲,是唐朝末年最年長的一位皇帝。

宣宗即位後,一反武宗舊制。武宗崇奉趙歸真廢斥浮屠,宣宗則誅殺趙歸真詔復佛寺僧尼;武宗重用李德裕,宣宗卻貶斥李德裕,任用牛黨白敏中為相;武宗時李派得勢,宣宗時牛派得勢,李派全遭罷斥,李德裕貶死崖州。持續四十年的牛李黨爭乃告終結。

唐朝最後十個皇帝

(牛李黨爭)

宣宗勵精圖治,為人明察,對於吏治督察甚嚴,任用地方刺史,必須多方考察;亦能接受大臣規勸,諫官論事、門下封駁,多能聽從,所以宣宗一朝的內政大致承平,藩鎮與宦官的氣焰也比前朝收斂。故人稱宣宗為“小太宗”。在位十三年期間經濟獲得發展,收復被吐蕃佔據數十年的河西走廊,史稱“大中之治”。

宣宗晚年服食方士之藥,性情煩躁多疑,反覆無常,晚政大不如初,南衙北司之爭亦愈演愈烈。

宣宗病故後,宦官王宗實等擁立宣宗長子李漼為帝,是為唐懿宗。李漼即位時年僅十七歲。在位十四年,懿宗荒嬉作樂,寵任宦官,放縱方鎮,“大中之治”的政績喪失以盡,弄得民不聊生,農民起義不斷。與內亂紛至沓來的是外患。外患主要是南詔之亂。朝廷傾力討伐南詔,全國為之騷動,人力物力消耗甚巨。

懿宗一朝是唐末由衰而亂、由亂而亡的關鍵所在。懿宗死後,宦官劉行深等擁立其少子李儼為帝,是為唐僖宗。僖宗之後,還有昭宗、哀帝,三朝共計三十四年,此乃唐朝的崩亡時期。

這個時期的李唐王朝政治腐敗,賦役繁重,加上藩鎮割據,戰亂不息,階級矛盾激化。874年爆發農民大起義。881年黃巢率義軍攻佔長安,僖宗逃往成都。黃巢起義被鎮壓後,僖宗於885年駕返京師。此時的唐王朝已是滿目瘡痍,奄奄一息。所能控制的不過河西、山南、劍南、嶺南諸道數十州,其餘地方的藩帥皆自擅兵賦,相互兼併。

888年僖宗去世,宦官楊復恭擁立李曄即位,是為昭宗。在位期間,內有宦官專權,外有軍閥混戰,乃至號令不出國門。藩鎮氣熖尤為囂張,無論北司的宦官還是南衙的宰相,都必須依靠藩帥的支持才能維持自己的地位。南衙與北司的鬥爭,實質上是汴京節度使朱全忠與鳳翔節度使李茂貞的鬥爭在中央政權的反映。這種情況說明唐朝皇帝進一步失去了昔日的政治地位。

朱全忠與李茂真都有挾天子以令諸侯之意,後來雙方發生戰爭,昭宗被宦官和李茂真刼持到鳳翔。朱全忠遂兵圍鳳翔。朱在軍事上佔優勢,李終因實力不支,受制於朱。

903年朱全忠擁昭宗還長安,盡誅內侍省宦官數百人,出使在外的宦官亦下令就地誅殺。唐朝宦官權勢至此被徹底翦除。次年朱全忠逼昭宗遷都洛陽,強令朝廷百官隨駕東行,隨後盡毀長安宮室、百司及民間廬舍。

904年朱全忠擁立李柷為帝,是為哀帝。在位期間,任由朱全忠擺佈,完全成為一個傀儡。次年朱全忠大肆貶逐朝官,又把被貶朝官三十餘人全部殺死,投屍於河。

907年朱全忠逼哀帝禪位於己,改國號為樑,史稱後梁,是為梁太祖。至此唐朝滅亡。

三百年的唐朝與四百年的漢朝,是中國中古史兩大時代。這兩大時代,都有盛有衰,有其燦爛的光明面,也有其慘淡的黑暗面,更有許多相似之處。譬如漢之盛世,文治與武功並茂;唐之盛世,也是文治與武功並茂。漢之武功,主要為對西北的經略,北伐匈奴,西通西域;唐之武功,主要的也在西北,是北伐突厥,西通西域。漢朝曾遠征朝鮮,建置四郡,後來其地終於放棄;唐朝也曾遠征朝鮮,建置安東都護府,後來其地也終於放棄。文治方面,漢朝有許多創制為後世之所本,唐朝也有許多創制為後世之所本。學術與文藝,則漢代提倡經學,儒術為盛;唐代崇尚佛學,儒釋合流。文學則漢代之辭賦為特色,唐代之詩歌為特色。社會風氣,漢之盛世,富有活力,及其衰也,則百病叢生;唐之盛世,更富有活力,及其衰也,亦百病叢生。漢末之衰亂,有宦官與州鎮割據之禍;唐末之衰亂,亦有宦官與藩鎮割據之禍。其治亂之跡,如出一轍。

唐朝最後十個皇帝

(黃巢起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