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後,唐朝歸義軍如何在夾縫中生存120年?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金陵物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唐朝廷不得不徵調河西軍入中原平叛。

安史之亂以及後來的藩鎮割據曠日持久,河西走廊出現巨大的勢力真空,勢力強盛的吐蕃趁虛而入。

從755到781年,逐步蠶食涼州、甘州、肅州、沙州,盡取河西、隴右之地,並在此展開殘暴統治,漢人淪為奴隸。

公元848年,沙州張議潮率部起義,這就是歸義軍之肇始。

一、吐蕃內亂

吐蕃雖然取得隴西之地,但隴西老百姓還是心向唐室。

當唐朝使者來到這裡的時候,老百姓爭相拜泣:“問天子安否……子孫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兵何日來?”

安史之亂後,唐朝歸義軍如何在夾縫中生存120年?

唐朝有這樣的民眾基礎,吐蕃在隴西的統治力之薄弱就可想而知了。

公元842年,吐蕃因繼承人問題發生內亂,這是吐蕃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也是隴右百姓取得獨立的契機,更是張議潮這樣的志士建功立業之機。

張議潮出生年月不詳,是唐朝大將張孝嵩之後,張家世代都是沙州州將,是地方上的世家大族。

吐蕃內亂之後,張議潮趁機拉攏漢人,經過浴血奮戰,趕走吐蕃守將,“攝州事”,收復沙州。此後,張議潮以沙州為根據地,“繕甲兵,耕且戰”,盡收河西之地。

由於與唐室隔絕,張議潮完全在靠著自己的力量艱苦奮戰。而想要在吐蕃、回鶻、渾末等異族環伺的夾縫中生存下去,張議潮就必須向中央王朝靠攏。

安史之亂後,唐朝歸義軍如何在夾縫中生存120年?

因此,光復沙州後,張議潮就第一時間派人通知唐朝廷,建立起歸義軍勢力。

此後,張議潮與各方勢力展開鬥爭,“朝朝秣馬,日日練兵……不曾暫暇”,在夾縫中求生存。

正是在張議潮的努力下,歸義軍西有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里,戶口百萬之家”,取得極大戰果。

但是,後來張氏歸義軍的統治就要艱難得多了。

二,張氏歸義軍

公元867年,張議潮入朝,歸義軍由其侄子張淮深統領。在其統治期間,另一股勢力甘州回鶻政權逐漸強大,成為河西走廊的霸主,歸義軍逐漸走下坡路。

安史之亂後,唐朝歸義軍如何在夾縫中生存120年?

890年張淮深死後,歸義軍一度被沙州索氏奪取。

雖然張議潮之孫張承奉奪回了歸義軍大權,但此時早已不復往日榮光了。

張承奉甚至不得不臣服於甘州回鶻,認天睦可汗為父,像後來的石敬瑭一樣結成政權間的“父子”關係。

這兩件事讓張氏在沙州威望盡失。因此在公元914年張承奉死後,歸義軍政權被曹氏取而代之。

二、曹氏歸義軍

關於曹氏歸義軍的第一代領導人,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曹仁貴,有人說是曹議金,或者這實際上是同一個人。

安史之亂後,唐朝歸義軍如何在夾縫中生存120年?

但不管怎樣,曹氏同樣是沙州世族,在曹仁貴(或是曹議金)掌權後,充分吸取張承奉大失人心的歷史教訓,一掌權就去帝號、奉中原正朔。

同時,曹氏還與東面的甘州回鶻和西面的于闐同時聯姻,搞好鄰里關係,繼續在夾縫中艱難求生。

在曹氏接手的時候,歸義軍的轄地已經大幅度縮水了,僅存沙州和瓜州兩地而已。

曹仁貴(曹議金)死後,曹氏又歷經曹元德、曹元深、曹元忠三代。

他們始終奉行多邊外交政策,既與于闐稱甥舅關係,又與甘州回鶻稱兄道弟;既努力討好遼國,又接受後晉、後周、北宋等中央政權的冊封。

安史之亂後,唐朝歸義軍如何在夾縫中生存120年?

曹氏的這一系列操作也是不得已的選擇,在多個雞蛋上跳舞,這或許就是弱者的生存法則吧。

曹元忠是統治時間最長的歸義軍節度使。

在他的治下,歸義軍八面玲瓏,政權穩定,與周圍鄰居達成十分和諧的狀態;但也正是在他的治下,佛教迅速發展,達到頂峰,為了營建佛寺,幹了不少勞民傷財、傷筋動骨的事。

因此,在曹元忠死後,不堪忍受、“備受艱辛”的軍民發動政變,圍攻曹氏府邸,當時的歸義軍領袖曹延祿無路可走,最後自盡身亡。

此後,又歷經曹宗壽、曹賢順兩任領袖,曹氏歸義軍於1036年被西夏所滅。

值得一提的是,在歸義軍政權滅亡之際,一批極具文化價值的書經被藏到莫高窟藏經洞,這就是於上個世紀90年代才被發現的、現已散落世界各地的敦煌遺書。

安史之亂後,唐朝歸義軍如何在夾縫中生存120年?

從張議潮建立歸義軍到西夏統一河西走廊,歸義軍孤懸治外百餘年。

在這百餘年時間裡,歸義軍始終和中原政權保持著聯繫,張氏歸義軍在張議潮、張淮深治下始終依附於大唐,因此而強盛。張承奉脫離庇護、自立門戶,因此而衰亡。

曹氏歸義軍則八面玲瓏,多邊外交,即使實力弱小,但還是在夾縫中存在了120多年,上演了教科書式的弱國外交策略,這或許就是歸義軍能在夾縫中生存的原因吧。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 《宋史》、《歸義軍及其政權始末述論》、 《甘州回鶻與曹氏歸義軍》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大將陳湯,終因什麼毀了大好前程?

《怒晴湘西》裡八思巴的真實身份:元代第一帝師,創造蒙古新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