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不起皇帝的世家大族,如何在唐朝的風雲演變中徹底失去蹤跡?'

"

宋代史學家鄭樵如此評論唐朝和宋代的世家變化:“自隋唐以上,官之選舉,必由於簿狀,家之婚姻,必由於譜系。自五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

意思是隋唐之前,無論是做官還是聯姻,都要看家世。而從唐朝滅亡之後,人們當官,家世就不那麼重要了。

這種觀點,其實反映了唐宋之間,中華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那就是世家大族的消失。

累世為官,可以和皇權叫板的大家族,越來越罕見。

1. 世家大族的力量有多大?他們甚至瞧不起皇帝

貞觀五年,唐太宗下令重修《氏族志》。

氏族就是士族。自魏晉以來,這些世家大族,就掌握了極大的政治影響力。巔峰時期,“王與馬共天下”,婦孺皆知。

"

宋代史學家鄭樵如此評論唐朝和宋代的世家變化:“自隋唐以上,官之選舉,必由於簿狀,家之婚姻,必由於譜系。自五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

意思是隋唐之前,無論是做官還是聯姻,都要看家世。而從唐朝滅亡之後,人們當官,家世就不那麼重要了。

這種觀點,其實反映了唐宋之間,中華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那就是世家大族的消失。

累世為官,可以和皇權叫板的大家族,越來越罕見。

1. 世家大族的力量有多大?他們甚至瞧不起皇帝

貞觀五年,唐太宗下令重修《氏族志》。

氏族就是士族。自魏晉以來,這些世家大族,就掌握了極大的政治影響力。巔峰時期,“王與馬共天下”,婦孺皆知。

瞧不起皇帝的世家大族,如何在唐朝的風雲演變中徹底失去蹤跡?

到了唐朝時期,世家大族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大不如前,但實力依舊不可小覷。在普通大眾中,士族和門閥的觀念深入人心。與這些傳統世家大族相比,皇族都是小門小戶。皇家公主要嫁入這樣的世家大族,都要被嫌棄門第不夠。

一代雄主唐太宗自然不能容忍這樣的情形存在。除了社會觀念和影響不好之外,最為重要的是,這樣的勢力必然成為重振皇權的阻礙。

從魏晉到唐朝,士族勢力和皇權此消彼長。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勢力和豪強把持的地方勢力無法很好地相容,世家大族還能影響皇權的歸屬和走向。打壓士族力量,就成了任何一位頭腦清醒的皇帝必須處理的問題。

修改《士族志》,是排斥舊士族第一槍,打擊門第觀點。

"

宋代史學家鄭樵如此評論唐朝和宋代的世家變化:“自隋唐以上,官之選舉,必由於簿狀,家之婚姻,必由於譜系。自五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

意思是隋唐之前,無論是做官還是聯姻,都要看家世。而從唐朝滅亡之後,人們當官,家世就不那麼重要了。

這種觀點,其實反映了唐宋之間,中華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那就是世家大族的消失。

累世為官,可以和皇權叫板的大家族,越來越罕見。

1. 世家大族的力量有多大?他們甚至瞧不起皇帝

貞觀五年,唐太宗下令重修《氏族志》。

氏族就是士族。自魏晉以來,這些世家大族,就掌握了極大的政治影響力。巔峰時期,“王與馬共天下”,婦孺皆知。

瞧不起皇帝的世家大族,如何在唐朝的風雲演變中徹底失去蹤跡?

到了唐朝時期,世家大族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大不如前,但實力依舊不可小覷。在普通大眾中,士族和門閥的觀念深入人心。與這些傳統世家大族相比,皇族都是小門小戶。皇家公主要嫁入這樣的世家大族,都要被嫌棄門第不夠。

一代雄主唐太宗自然不能容忍這樣的情形存在。除了社會觀念和影響不好之外,最為重要的是,這樣的勢力必然成為重振皇權的阻礙。

從魏晉到唐朝,士族勢力和皇權此消彼長。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勢力和豪強把持的地方勢力無法很好地相容,世家大族還能影響皇權的歸屬和走向。打壓士族力量,就成了任何一位頭腦清醒的皇帝必須處理的問題。

修改《士族志》,是排斥舊士族第一槍,打擊門第觀點。

瞧不起皇帝的世家大族,如何在唐朝的風雲演變中徹底失去蹤跡?

唐高宗又因為世家大族自恃門第高貴,對求取女兒的人家索要鉅額財物,因此下令七姓十一家之間不得互相通婚。但世家大族寧可把女兒養成老姑娘,也不願意與寒門小姓結尾姻親。

禁婚家反而成了這些世家大族最好的宣傳資料。

這兩次從國家層面出發的打擊世家大族的行動,沒有徹底消滅士族,但對這些家族的衝擊並不小。

世家大族之所以能夠取得這麼高的社會地位,在於長期用血緣和聯姻把持全國最好的政治資源。

2. 門第和血緣是門閥世家產生的原因

在隋唐以前,世家大族的產生是有歷史背景的。

首先,世家大族是書籍的控制,成為絕對的財富。

在十一世紀印刷術普及之前,書籍還是貴族的所有物。擁有大量藏書的人家,只能是有錢有勢的世家大族。

在那個年代,不是書中自有黃金屋,而是書本就是黃金。

只有名門子弟才能接觸到價格高昂的手寫版本書籍。平民階層的子弟,在文化學習和接受教育上,立馬輸在了起跑線上。

書籍的匱乏,甚至沒有書籍的情況下,平民子弟在學業上就吃了虧。

二是官員選拔制度上,世家大族佔據了先天優勢。

在科舉制度以前,進入官場主要是靠人脈。

沒有人脈,就無法出道,更不要說成為高級官員。

在考科舉成為官員選拔途徑之前,歷史上實行過的官員選舉制度主要為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這兩個制度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需要現任官員的發掘和推薦。而一個人,在為另外一個人背書的時候,於公還是於私,前提條件是,被推薦人能夠進入推薦人的社交視野。

"

宋代史學家鄭樵如此評論唐朝和宋代的世家變化:“自隋唐以上,官之選舉,必由於簿狀,家之婚姻,必由於譜系。自五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

意思是隋唐之前,無論是做官還是聯姻,都要看家世。而從唐朝滅亡之後,人們當官,家世就不那麼重要了。

這種觀點,其實反映了唐宋之間,中華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那就是世家大族的消失。

累世為官,可以和皇權叫板的大家族,越來越罕見。

1. 世家大族的力量有多大?他們甚至瞧不起皇帝

貞觀五年,唐太宗下令重修《氏族志》。

氏族就是士族。自魏晉以來,這些世家大族,就掌握了極大的政治影響力。巔峰時期,“王與馬共天下”,婦孺皆知。

瞧不起皇帝的世家大族,如何在唐朝的風雲演變中徹底失去蹤跡?

到了唐朝時期,世家大族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大不如前,但實力依舊不可小覷。在普通大眾中,士族和門閥的觀念深入人心。與這些傳統世家大族相比,皇族都是小門小戶。皇家公主要嫁入這樣的世家大族,都要被嫌棄門第不夠。

一代雄主唐太宗自然不能容忍這樣的情形存在。除了社會觀念和影響不好之外,最為重要的是,這樣的勢力必然成為重振皇權的阻礙。

從魏晉到唐朝,士族勢力和皇權此消彼長。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勢力和豪強把持的地方勢力無法很好地相容,世家大族還能影響皇權的歸屬和走向。打壓士族力量,就成了任何一位頭腦清醒的皇帝必須處理的問題。

修改《士族志》,是排斥舊士族第一槍,打擊門第觀點。

瞧不起皇帝的世家大族,如何在唐朝的風雲演變中徹底失去蹤跡?

唐高宗又因為世家大族自恃門第高貴,對求取女兒的人家索要鉅額財物,因此下令七姓十一家之間不得互相通婚。但世家大族寧可把女兒養成老姑娘,也不願意與寒門小姓結尾姻親。

禁婚家反而成了這些世家大族最好的宣傳資料。

這兩次從國家層面出發的打擊世家大族的行動,沒有徹底消滅士族,但對這些家族的衝擊並不小。

世家大族之所以能夠取得這麼高的社會地位,在於長期用血緣和聯姻把持全國最好的政治資源。

2. 門第和血緣是門閥世家產生的原因

在隋唐以前,世家大族的產生是有歷史背景的。

首先,世家大族是書籍的控制,成為絕對的財富。

在十一世紀印刷術普及之前,書籍還是貴族的所有物。擁有大量藏書的人家,只能是有錢有勢的世家大族。

在那個年代,不是書中自有黃金屋,而是書本就是黃金。

只有名門子弟才能接觸到價格高昂的手寫版本書籍。平民階層的子弟,在文化學習和接受教育上,立馬輸在了起跑線上。

書籍的匱乏,甚至沒有書籍的情況下,平民子弟在學業上就吃了虧。

二是官員選拔制度上,世家大族佔據了先天優勢。

在科舉制度以前,進入官場主要是靠人脈。

沒有人脈,就無法出道,更不要說成為高級官員。

在考科舉成為官員選拔途徑之前,歷史上實行過的官員選舉制度主要為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這兩個制度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需要現任官員的發掘和推薦。而一個人,在為另外一個人背書的時候,於公還是於私,前提條件是,被推薦人能夠進入推薦人的社交視野。

瞧不起皇帝的世家大族,如何在唐朝的風雲演變中徹底失去蹤跡?

要滿足這個條件,最為直接的方式,就是熟人網絡。英國心理學家羅賓·鄧巴提出一個150定律,意思是人因為受到大腦功能的限制,能夠維持緊密人際關係的人數上限是150人。

在沒有條件進行大規模人才考核的時代,推薦人肯定是從身邊的關係網上尋找潛在人選。而一個人能夠維持緊密關係的人數上線僅為150的情況下,熟人網絡成為當仁不讓的選擇。

而且,世家大族之間不斷聯姻,在人脈網絡和社會資本累積上,這種優勢進一步強化,直到成為可以和皇權叫板的力量。

但是,歷史的發展長河中,必然會拋棄那些不合理的制度。以親緣和聯姻為基礎的社會資源壟斷制度,註定會走向瓦解。

歷經唐太宗、唐高宗和武則天三代帝王的努力,科舉制度逐漸發展成為官員選拔的重要制度。

"

宋代史學家鄭樵如此評論唐朝和宋代的世家變化:“自隋唐以上,官之選舉,必由於簿狀,家之婚姻,必由於譜系。自五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

意思是隋唐之前,無論是做官還是聯姻,都要看家世。而從唐朝滅亡之後,人們當官,家世就不那麼重要了。

這種觀點,其實反映了唐宋之間,中華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那就是世家大族的消失。

累世為官,可以和皇權叫板的大家族,越來越罕見。

1. 世家大族的力量有多大?他們甚至瞧不起皇帝

貞觀五年,唐太宗下令重修《氏族志》。

氏族就是士族。自魏晉以來,這些世家大族,就掌握了極大的政治影響力。巔峰時期,“王與馬共天下”,婦孺皆知。

瞧不起皇帝的世家大族,如何在唐朝的風雲演變中徹底失去蹤跡?

到了唐朝時期,世家大族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大不如前,但實力依舊不可小覷。在普通大眾中,士族和門閥的觀念深入人心。與這些傳統世家大族相比,皇族都是小門小戶。皇家公主要嫁入這樣的世家大族,都要被嫌棄門第不夠。

一代雄主唐太宗自然不能容忍這樣的情形存在。除了社會觀念和影響不好之外,最為重要的是,這樣的勢力必然成為重振皇權的阻礙。

從魏晉到唐朝,士族勢力和皇權此消彼長。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勢力和豪強把持的地方勢力無法很好地相容,世家大族還能影響皇權的歸屬和走向。打壓士族力量,就成了任何一位頭腦清醒的皇帝必須處理的問題。

修改《士族志》,是排斥舊士族第一槍,打擊門第觀點。

瞧不起皇帝的世家大族,如何在唐朝的風雲演變中徹底失去蹤跡?

唐高宗又因為世家大族自恃門第高貴,對求取女兒的人家索要鉅額財物,因此下令七姓十一家之間不得互相通婚。但世家大族寧可把女兒養成老姑娘,也不願意與寒門小姓結尾姻親。

禁婚家反而成了這些世家大族最好的宣傳資料。

這兩次從國家層面出發的打擊世家大族的行動,沒有徹底消滅士族,但對這些家族的衝擊並不小。

世家大族之所以能夠取得這麼高的社會地位,在於長期用血緣和聯姻把持全國最好的政治資源。

2. 門第和血緣是門閥世家產生的原因

在隋唐以前,世家大族的產生是有歷史背景的。

首先,世家大族是書籍的控制,成為絕對的財富。

在十一世紀印刷術普及之前,書籍還是貴族的所有物。擁有大量藏書的人家,只能是有錢有勢的世家大族。

在那個年代,不是書中自有黃金屋,而是書本就是黃金。

只有名門子弟才能接觸到價格高昂的手寫版本書籍。平民階層的子弟,在文化學習和接受教育上,立馬輸在了起跑線上。

書籍的匱乏,甚至沒有書籍的情況下,平民子弟在學業上就吃了虧。

二是官員選拔制度上,世家大族佔據了先天優勢。

在科舉制度以前,進入官場主要是靠人脈。

沒有人脈,就無法出道,更不要說成為高級官員。

在考科舉成為官員選拔途徑之前,歷史上實行過的官員選舉制度主要為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這兩個制度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需要現任官員的發掘和推薦。而一個人,在為另外一個人背書的時候,於公還是於私,前提條件是,被推薦人能夠進入推薦人的社交視野。

瞧不起皇帝的世家大族,如何在唐朝的風雲演變中徹底失去蹤跡?

要滿足這個條件,最為直接的方式,就是熟人網絡。英國心理學家羅賓·鄧巴提出一個150定律,意思是人因為受到大腦功能的限制,能夠維持緊密人際關係的人數上限是150人。

在沒有條件進行大規模人才考核的時代,推薦人肯定是從身邊的關係網上尋找潛在人選。而一個人能夠維持緊密關係的人數上線僅為150的情況下,熟人網絡成為當仁不讓的選擇。

而且,世家大族之間不斷聯姻,在人脈網絡和社會資本累積上,這種優勢進一步強化,直到成為可以和皇權叫板的力量。

但是,歷史的發展長河中,必然會拋棄那些不合理的制度。以親緣和聯姻為基礎的社會資源壟斷制度,註定會走向瓦解。

歷經唐太宗、唐高宗和武則天三代帝王的努力,科舉制度逐漸發展成為官員選拔的重要制度。

瞧不起皇帝的世家大族,如何在唐朝的風雲演變中徹底失去蹤跡?

不管是世家大族和平民子弟,都需要通過科舉考試,才能獲得官場的入場券。

在科舉初期,能夠通過科舉考試步入官場的人,以士族子弟居多。家族的財富積累,家族歷代傳承的書籍,在他們的學業上,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沒有財富,無法支付不菲的教育費用;沒有書籍,如何能夠完成文化教育呢?

這種優勢逐漸被打破。非大族出生的中榜者越來越多。這種趨勢,在宋代以後更是常見。

制度設計的成功,即使影響深遠,但讓世家大族社會地位和影響力的消解,非一朝一夕之功。

接下來就是唐朝國運的轉折點——安史之亂。

在唐朝以前,國家的政治經濟中心都在北方。安史之亂時,世家大族傳統上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戰亂導致人口大量死亡,世家大族這個群體的人際關係和財產都受到重創。

但這並不等於世家大族徹底喪失優勢。他們的輝煌,會一直持續到晚唐結束。

3.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晚唐崩潰後,貴族徹底失去生存土壤

安史之亂平定後,門閥世家重新獲得生存的空間。他們繼續出任高官,佔據朝廷上的政治資源,維持佔據優勢的上級階層生活。

安史之亂之後,世家大族還能勉強維持以往的地位,在於安史之亂結束後,國家的政治局勢多有波折,總體卻趨於一個相對平穩的狀態。

但晚唐開始,中國歷史又進入一個大分裂時期,藩鎮割據,各方勢力大混戰。一切以武力為說話標準,對文化和文人的尊敬走到一個波谷期。

這一次,貴族門閥徹底失去了生存土壤。

晚唐的特點,大家都很熟悉。中央權力弱於地方勢力,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治理。朝廷還必須看地方藩鎮的眼色。

這使得晚唐到北宋初期,兵戈不止,用兵不息。

這其中,以黃巢起義對晚唐門閥世家最具毀滅性。

"

宋代史學家鄭樵如此評論唐朝和宋代的世家變化:“自隋唐以上,官之選舉,必由於簿狀,家之婚姻,必由於譜系。自五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

意思是隋唐之前,無論是做官還是聯姻,都要看家世。而從唐朝滅亡之後,人們當官,家世就不那麼重要了。

這種觀點,其實反映了唐宋之間,中華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那就是世家大族的消失。

累世為官,可以和皇權叫板的大家族,越來越罕見。

1. 世家大族的力量有多大?他們甚至瞧不起皇帝

貞觀五年,唐太宗下令重修《氏族志》。

氏族就是士族。自魏晉以來,這些世家大族,就掌握了極大的政治影響力。巔峰時期,“王與馬共天下”,婦孺皆知。

瞧不起皇帝的世家大族,如何在唐朝的風雲演變中徹底失去蹤跡?

到了唐朝時期,世家大族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大不如前,但實力依舊不可小覷。在普通大眾中,士族和門閥的觀念深入人心。與這些傳統世家大族相比,皇族都是小門小戶。皇家公主要嫁入這樣的世家大族,都要被嫌棄門第不夠。

一代雄主唐太宗自然不能容忍這樣的情形存在。除了社會觀念和影響不好之外,最為重要的是,這樣的勢力必然成為重振皇權的阻礙。

從魏晉到唐朝,士族勢力和皇權此消彼長。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勢力和豪強把持的地方勢力無法很好地相容,世家大族還能影響皇權的歸屬和走向。打壓士族力量,就成了任何一位頭腦清醒的皇帝必須處理的問題。

修改《士族志》,是排斥舊士族第一槍,打擊門第觀點。

瞧不起皇帝的世家大族,如何在唐朝的風雲演變中徹底失去蹤跡?

唐高宗又因為世家大族自恃門第高貴,對求取女兒的人家索要鉅額財物,因此下令七姓十一家之間不得互相通婚。但世家大族寧可把女兒養成老姑娘,也不願意與寒門小姓結尾姻親。

禁婚家反而成了這些世家大族最好的宣傳資料。

這兩次從國家層面出發的打擊世家大族的行動,沒有徹底消滅士族,但對這些家族的衝擊並不小。

世家大族之所以能夠取得這麼高的社會地位,在於長期用血緣和聯姻把持全國最好的政治資源。

2. 門第和血緣是門閥世家產生的原因

在隋唐以前,世家大族的產生是有歷史背景的。

首先,世家大族是書籍的控制,成為絕對的財富。

在十一世紀印刷術普及之前,書籍還是貴族的所有物。擁有大量藏書的人家,只能是有錢有勢的世家大族。

在那個年代,不是書中自有黃金屋,而是書本就是黃金。

只有名門子弟才能接觸到價格高昂的手寫版本書籍。平民階層的子弟,在文化學習和接受教育上,立馬輸在了起跑線上。

書籍的匱乏,甚至沒有書籍的情況下,平民子弟在學業上就吃了虧。

二是官員選拔制度上,世家大族佔據了先天優勢。

在科舉制度以前,進入官場主要是靠人脈。

沒有人脈,就無法出道,更不要說成為高級官員。

在考科舉成為官員選拔途徑之前,歷史上實行過的官員選舉制度主要為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這兩個制度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需要現任官員的發掘和推薦。而一個人,在為另外一個人背書的時候,於公還是於私,前提條件是,被推薦人能夠進入推薦人的社交視野。

瞧不起皇帝的世家大族,如何在唐朝的風雲演變中徹底失去蹤跡?

要滿足這個條件,最為直接的方式,就是熟人網絡。英國心理學家羅賓·鄧巴提出一個150定律,意思是人因為受到大腦功能的限制,能夠維持緊密人際關係的人數上限是150人。

在沒有條件進行大規模人才考核的時代,推薦人肯定是從身邊的關係網上尋找潛在人選。而一個人能夠維持緊密關係的人數上線僅為150的情況下,熟人網絡成為當仁不讓的選擇。

而且,世家大族之間不斷聯姻,在人脈網絡和社會資本累積上,這種優勢進一步強化,直到成為可以和皇權叫板的力量。

但是,歷史的發展長河中,必然會拋棄那些不合理的制度。以親緣和聯姻為基礎的社會資源壟斷制度,註定會走向瓦解。

歷經唐太宗、唐高宗和武則天三代帝王的努力,科舉制度逐漸發展成為官員選拔的重要制度。

瞧不起皇帝的世家大族,如何在唐朝的風雲演變中徹底失去蹤跡?

不管是世家大族和平民子弟,都需要通過科舉考試,才能獲得官場的入場券。

在科舉初期,能夠通過科舉考試步入官場的人,以士族子弟居多。家族的財富積累,家族歷代傳承的書籍,在他們的學業上,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沒有財富,無法支付不菲的教育費用;沒有書籍,如何能夠完成文化教育呢?

這種優勢逐漸被打破。非大族出生的中榜者越來越多。這種趨勢,在宋代以後更是常見。

制度設計的成功,即使影響深遠,但讓世家大族社會地位和影響力的消解,非一朝一夕之功。

接下來就是唐朝國運的轉折點——安史之亂。

在唐朝以前,國家的政治經濟中心都在北方。安史之亂時,世家大族傳統上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戰亂導致人口大量死亡,世家大族這個群體的人際關係和財產都受到重創。

但這並不等於世家大族徹底喪失優勢。他們的輝煌,會一直持續到晚唐結束。

3.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晚唐崩潰後,貴族徹底失去生存土壤

安史之亂平定後,門閥世家重新獲得生存的空間。他們繼續出任高官,佔據朝廷上的政治資源,維持佔據優勢的上級階層生活。

安史之亂之後,世家大族還能勉強維持以往的地位,在於安史之亂結束後,國家的政治局勢多有波折,總體卻趨於一個相對平穩的狀態。

但晚唐開始,中國歷史又進入一個大分裂時期,藩鎮割據,各方勢力大混戰。一切以武力為說話標準,對文化和文人的尊敬走到一個波谷期。

這一次,貴族門閥徹底失去了生存土壤。

晚唐的特點,大家都很熟悉。中央權力弱於地方勢力,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治理。朝廷還必須看地方藩鎮的眼色。

這使得晚唐到北宋初期,兵戈不止,用兵不息。

這其中,以黃巢起義對晚唐門閥世家最具毀滅性。

瞧不起皇帝的世家大族,如何在唐朝的風雲演變中徹底失去蹤跡?

黃巢大軍逼近長安時,唐僖宗就像當年的唐明皇一樣,棄城而逃。長安城陷入無政府狀態,一片混亂。等到黃巢軍隊進入長安,局勢穩定了幾天,反而更加惡化,因為軍隊開始失控。

在亂局中,一些唐朝高官選擇用自盡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忠心;一些高官選擇躲避於民間,但被發現後,性命不保。這一次,數百位高級官員失去了生命。

僥倖存活的人,發現自己一無所有。長安城的建築都毀於戰爭,他們擁有的財富已經化作塵土。

以往他們也在家國劇變中失去財富和地位。但是憑藉自身的努力、才能和人際網絡,隨著國家進入治世,他們很快就能重塑家族的地位和聲望。這一次,他們面對的局勢更加絕望,他們再也沒有機會了。

這一次兵戈只是長達百年亂世的序曲。他們無法重返官場,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中重建家族。

黃巢之亂後,政變、宦官鬥爭和藩鎮謀反,從不停歇。在一場接著一場的政變中,門閥大族不斷遭到清洗。

躲過一兩次動亂是可能的,但沒有任何一個家族有這麼好的運氣,能夠連續幾場災禍。到了最後,經營了幾百年的公卿大族,再也無力維持自身的地位和聲望。

"

宋代史學家鄭樵如此評論唐朝和宋代的世家變化:“自隋唐以上,官之選舉,必由於簿狀,家之婚姻,必由於譜系。自五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

意思是隋唐之前,無論是做官還是聯姻,都要看家世。而從唐朝滅亡之後,人們當官,家世就不那麼重要了。

這種觀點,其實反映了唐宋之間,中華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那就是世家大族的消失。

累世為官,可以和皇權叫板的大家族,越來越罕見。

1. 世家大族的力量有多大?他們甚至瞧不起皇帝

貞觀五年,唐太宗下令重修《氏族志》。

氏族就是士族。自魏晉以來,這些世家大族,就掌握了極大的政治影響力。巔峰時期,“王與馬共天下”,婦孺皆知。

瞧不起皇帝的世家大族,如何在唐朝的風雲演變中徹底失去蹤跡?

到了唐朝時期,世家大族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大不如前,但實力依舊不可小覷。在普通大眾中,士族和門閥的觀念深入人心。與這些傳統世家大族相比,皇族都是小門小戶。皇家公主要嫁入這樣的世家大族,都要被嫌棄門第不夠。

一代雄主唐太宗自然不能容忍這樣的情形存在。除了社會觀念和影響不好之外,最為重要的是,這樣的勢力必然成為重振皇權的阻礙。

從魏晉到唐朝,士族勢力和皇權此消彼長。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勢力和豪強把持的地方勢力無法很好地相容,世家大族還能影響皇權的歸屬和走向。打壓士族力量,就成了任何一位頭腦清醒的皇帝必須處理的問題。

修改《士族志》,是排斥舊士族第一槍,打擊門第觀點。

瞧不起皇帝的世家大族,如何在唐朝的風雲演變中徹底失去蹤跡?

唐高宗又因為世家大族自恃門第高貴,對求取女兒的人家索要鉅額財物,因此下令七姓十一家之間不得互相通婚。但世家大族寧可把女兒養成老姑娘,也不願意與寒門小姓結尾姻親。

禁婚家反而成了這些世家大族最好的宣傳資料。

這兩次從國家層面出發的打擊世家大族的行動,沒有徹底消滅士族,但對這些家族的衝擊並不小。

世家大族之所以能夠取得這麼高的社會地位,在於長期用血緣和聯姻把持全國最好的政治資源。

2. 門第和血緣是門閥世家產生的原因

在隋唐以前,世家大族的產生是有歷史背景的。

首先,世家大族是書籍的控制,成為絕對的財富。

在十一世紀印刷術普及之前,書籍還是貴族的所有物。擁有大量藏書的人家,只能是有錢有勢的世家大族。

在那個年代,不是書中自有黃金屋,而是書本就是黃金。

只有名門子弟才能接觸到價格高昂的手寫版本書籍。平民階層的子弟,在文化學習和接受教育上,立馬輸在了起跑線上。

書籍的匱乏,甚至沒有書籍的情況下,平民子弟在學業上就吃了虧。

二是官員選拔制度上,世家大族佔據了先天優勢。

在科舉制度以前,進入官場主要是靠人脈。

沒有人脈,就無法出道,更不要說成為高級官員。

在考科舉成為官員選拔途徑之前,歷史上實行過的官員選舉制度主要為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這兩個制度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需要現任官員的發掘和推薦。而一個人,在為另外一個人背書的時候,於公還是於私,前提條件是,被推薦人能夠進入推薦人的社交視野。

瞧不起皇帝的世家大族,如何在唐朝的風雲演變中徹底失去蹤跡?

要滿足這個條件,最為直接的方式,就是熟人網絡。英國心理學家羅賓·鄧巴提出一個150定律,意思是人因為受到大腦功能的限制,能夠維持緊密人際關係的人數上限是150人。

在沒有條件進行大規模人才考核的時代,推薦人肯定是從身邊的關係網上尋找潛在人選。而一個人能夠維持緊密關係的人數上線僅為150的情況下,熟人網絡成為當仁不讓的選擇。

而且,世家大族之間不斷聯姻,在人脈網絡和社會資本累積上,這種優勢進一步強化,直到成為可以和皇權叫板的力量。

但是,歷史的發展長河中,必然會拋棄那些不合理的制度。以親緣和聯姻為基礎的社會資源壟斷制度,註定會走向瓦解。

歷經唐太宗、唐高宗和武則天三代帝王的努力,科舉制度逐漸發展成為官員選拔的重要制度。

瞧不起皇帝的世家大族,如何在唐朝的風雲演變中徹底失去蹤跡?

不管是世家大族和平民子弟,都需要通過科舉考試,才能獲得官場的入場券。

在科舉初期,能夠通過科舉考試步入官場的人,以士族子弟居多。家族的財富積累,家族歷代傳承的書籍,在他們的學業上,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沒有財富,無法支付不菲的教育費用;沒有書籍,如何能夠完成文化教育呢?

這種優勢逐漸被打破。非大族出生的中榜者越來越多。這種趨勢,在宋代以後更是常見。

制度設計的成功,即使影響深遠,但讓世家大族社會地位和影響力的消解,非一朝一夕之功。

接下來就是唐朝國運的轉折點——安史之亂。

在唐朝以前,國家的政治經濟中心都在北方。安史之亂時,世家大族傳統上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戰亂導致人口大量死亡,世家大族這個群體的人際關係和財產都受到重創。

但這並不等於世家大族徹底喪失優勢。他們的輝煌,會一直持續到晚唐結束。

3.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晚唐崩潰後,貴族徹底失去生存土壤

安史之亂平定後,門閥世家重新獲得生存的空間。他們繼續出任高官,佔據朝廷上的政治資源,維持佔據優勢的上級階層生活。

安史之亂之後,世家大族還能勉強維持以往的地位,在於安史之亂結束後,國家的政治局勢多有波折,總體卻趨於一個相對平穩的狀態。

但晚唐開始,中國歷史又進入一個大分裂時期,藩鎮割據,各方勢力大混戰。一切以武力為說話標準,對文化和文人的尊敬走到一個波谷期。

這一次,貴族門閥徹底失去了生存土壤。

晚唐的特點,大家都很熟悉。中央權力弱於地方勢力,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治理。朝廷還必須看地方藩鎮的眼色。

這使得晚唐到北宋初期,兵戈不止,用兵不息。

這其中,以黃巢起義對晚唐門閥世家最具毀滅性。

瞧不起皇帝的世家大族,如何在唐朝的風雲演變中徹底失去蹤跡?

黃巢大軍逼近長安時,唐僖宗就像當年的唐明皇一樣,棄城而逃。長安城陷入無政府狀態,一片混亂。等到黃巢軍隊進入長安,局勢穩定了幾天,反而更加惡化,因為軍隊開始失控。

在亂局中,一些唐朝高官選擇用自盡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忠心;一些高官選擇躲避於民間,但被發現後,性命不保。這一次,數百位高級官員失去了生命。

僥倖存活的人,發現自己一無所有。長安城的建築都毀於戰爭,他們擁有的財富已經化作塵土。

以往他們也在家國劇變中失去財富和地位。但是憑藉自身的努力、才能和人際網絡,隨著國家進入治世,他們很快就能重塑家族的地位和聲望。這一次,他們面對的局勢更加絕望,他們再也沒有機會了。

這一次兵戈只是長達百年亂世的序曲。他們無法重返官場,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中重建家族。

黃巢之亂後,政變、宦官鬥爭和藩鎮謀反,從不停歇。在一場接著一場的政變中,門閥大族不斷遭到清洗。

躲過一兩次動亂是可能的,但沒有任何一個家族有這麼好的運氣,能夠連續幾場災禍。到了最後,經營了幾百年的公卿大族,再也無力維持自身的地位和聲望。

瞧不起皇帝的世家大族,如何在唐朝的風雲演變中徹底失去蹤跡?

公元904年,朱溫掌權後,下令把唐朝最後一任皇帝從長安帶到自己的勢力範圍洛陽。走之前,他下令軍隊屠殺唐朝宗室,拆除了整個長安城的建築,驅逐百姓,從此長安成為一片廢墟,再也沒有回到首都的地位上。

對於長安曾經的盛世繁華,後人只能在史書中尋找記憶,在他的廢墟遺蹟中尋求感嘆。

在這場持續了幾十年的社會動亂中,沒有人能夠毫髮無傷,舊時的門閥精英也是如此。他們擁有得夠多,所以失去的也是做多。

等到宋朝立國後,統治者更加明白累世為官的大家族對於皇權集中的危害性,進一步強化通過科舉制度選擇人才,樹立天子門生的概念。世家大族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