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史之亂不僅是大唐王朝命運的轉折點,還是中國歷史乃至於亞洲歷史的一個重大的拐點。安史之亂將當時最繁華的中原地區以及華北地區摧毀殆盡,官軍與叛軍雙方不停地在這塊土地來回拉鋸,雖然在這期間南方出現了劉展之亂以及永王之亂,但整個安史之亂基本上圍繞著中原的奪還以及河北的攻佔展開的。在戰爭期間,唐朝出現了許多名將,因此本文將盤點一下這些英雄,他們有的為帝國犧牲,有的活到了最後取得了屬於自己的榮耀。

1.郭子儀

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人。唐朝名將,政治家、軍事家。早年以武舉中第,入仕從軍,累遷九原太守,未受重用。安史之亂爆發後,拜朔方節度使,率兵勤王,收復河北和河東地區,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至德二年,輔佐廣平王李俶收復兩京,遷司徒,封代國公。乾元元年,拜中書令。乾元二年五月,承擔相州兵敗之責,罷職賦閒。寶應元年初年,河東兵變後,封為汾陽王,起兵平定叛亂,事後解除兵權。廣德元年冬天,吐蕃攻破長安後,奉命調兵遣將,驅逐吐蕃敵軍。廣德二年,僕固懷恩引領吐蕃和回紇入侵時,單騎說服回紇,合兵大破吐蕃。建中二年(781年),去世,享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師,諡號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陪葬建陵。

"

安史之亂不僅是大唐王朝命運的轉折點,還是中國歷史乃至於亞洲歷史的一個重大的拐點。安史之亂將當時最繁華的中原地區以及華北地區摧毀殆盡,官軍與叛軍雙方不停地在這塊土地來回拉鋸,雖然在這期間南方出現了劉展之亂以及永王之亂,但整個安史之亂基本上圍繞著中原的奪還以及河北的攻佔展開的。在戰爭期間,唐朝出現了許多名將,因此本文將盤點一下這些英雄,他們有的為帝國犧牲,有的活到了最後取得了屬於自己的榮耀。

1.郭子儀

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人。唐朝名將,政治家、軍事家。早年以武舉中第,入仕從軍,累遷九原太守,未受重用。安史之亂爆發後,拜朔方節度使,率兵勤王,收復河北和河東地區,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至德二年,輔佐廣平王李俶收復兩京,遷司徒,封代國公。乾元元年,拜中書令。乾元二年五月,承擔相州兵敗之責,罷職賦閒。寶應元年初年,河東兵變後,封為汾陽王,起兵平定叛亂,事後解除兵權。廣德元年冬天,吐蕃攻破長安後,奉命調兵遣將,驅逐吐蕃敵軍。廣德二年,僕固懷恩引領吐蕃和回紇入侵時,單騎說服回紇,合兵大破吐蕃。建中二年(781年),去世,享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師,諡號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陪葬建陵。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2.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營州柳城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將,左羽林大將軍李楷洛第四子。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初任左衛親府左郎將,襲封薊郡公。天寶十五載,經郭子儀推薦而任為河東節度副使,東出井陘,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乾元二年,任天下兵馬副元帥、朔方節度使。上元二年,以河南副元帥、太尉兼侍中出鎮臨淮,震懾諸將,次年又命軍鎮壓浙東袁晁起義,以功進封臨淮郡王。次年,安史之亂平定,李光弼“戰功推為中興第一”,獲賜鐵券,名藏太廟,繪像凌煙閣。李光弼晚年為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所讒,擁兵不朝,聲名受損,因此愧恨成疾,終於廣德二年在徐州病逝,年五十七。追贈司空、太保,諡號“武穆”,世稱“李臨淮”、“李武穆”。著有《將律》、《統軍靈轄祕策》及《李臨淮武記》,今已佚。《全唐文》錄有其文。

"

安史之亂不僅是大唐王朝命運的轉折點,還是中國歷史乃至於亞洲歷史的一個重大的拐點。安史之亂將當時最繁華的中原地區以及華北地區摧毀殆盡,官軍與叛軍雙方不停地在這塊土地來回拉鋸,雖然在這期間南方出現了劉展之亂以及永王之亂,但整個安史之亂基本上圍繞著中原的奪還以及河北的攻佔展開的。在戰爭期間,唐朝出現了許多名將,因此本文將盤點一下這些英雄,他們有的為帝國犧牲,有的活到了最後取得了屬於自己的榮耀。

1.郭子儀

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人。唐朝名將,政治家、軍事家。早年以武舉中第,入仕從軍,累遷九原太守,未受重用。安史之亂爆發後,拜朔方節度使,率兵勤王,收復河北和河東地區,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至德二年,輔佐廣平王李俶收復兩京,遷司徒,封代國公。乾元元年,拜中書令。乾元二年五月,承擔相州兵敗之責,罷職賦閒。寶應元年初年,河東兵變後,封為汾陽王,起兵平定叛亂,事後解除兵權。廣德元年冬天,吐蕃攻破長安後,奉命調兵遣將,驅逐吐蕃敵軍。廣德二年,僕固懷恩引領吐蕃和回紇入侵時,單騎說服回紇,合兵大破吐蕃。建中二年(781年),去世,享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師,諡號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陪葬建陵。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2.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營州柳城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將,左羽林大將軍李楷洛第四子。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初任左衛親府左郎將,襲封薊郡公。天寶十五載,經郭子儀推薦而任為河東節度副使,東出井陘,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乾元二年,任天下兵馬副元帥、朔方節度使。上元二年,以河南副元帥、太尉兼侍中出鎮臨淮,震懾諸將,次年又命軍鎮壓浙東袁晁起義,以功進封臨淮郡王。次年,安史之亂平定,李光弼“戰功推為中興第一”,獲賜鐵券,名藏太廟,繪像凌煙閣。李光弼晚年為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所讒,擁兵不朝,聲名受損,因此愧恨成疾,終於廣德二年在徐州病逝,年五十七。追贈司空、太保,諡號“武穆”,世稱“李臨淮”、“李武穆”。著有《將律》、《統軍靈轄祕策》及《李臨淮武記》,今已佚。《全唐文》錄有其文。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3.僕固懷恩

僕固懷恩(?-765年9月27日),鐵勒僕固部人,唐朝中期名將。安史之亂爆發,僕固懷恩跟隨郭子儀作戰,任朔方左武鋒使,驍勇果敢,屢立戰功,封為豐國公。交好回紇部落,出使回紇借兵,出嫁二女和親回紇。安史之亂中,僕固懷恩家族46人為國捐軀,可謂滿門忠烈。平亂之後,僕固懷恩率領朔方兵馬駐守汾州,拜尚書左僕射兼中書令、河北副元帥、朔方節度使,加太子少師銜,封大寧郡王。永泰元年,遭到宦官駱奉先等人陷害,舉兵叛唐,不久病死。唐代宗甚為惋惜。

"

安史之亂不僅是大唐王朝命運的轉折點,還是中國歷史乃至於亞洲歷史的一個重大的拐點。安史之亂將當時最繁華的中原地區以及華北地區摧毀殆盡,官軍與叛軍雙方不停地在這塊土地來回拉鋸,雖然在這期間南方出現了劉展之亂以及永王之亂,但整個安史之亂基本上圍繞著中原的奪還以及河北的攻佔展開的。在戰爭期間,唐朝出現了許多名將,因此本文將盤點一下這些英雄,他們有的為帝國犧牲,有的活到了最後取得了屬於自己的榮耀。

1.郭子儀

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人。唐朝名將,政治家、軍事家。早年以武舉中第,入仕從軍,累遷九原太守,未受重用。安史之亂爆發後,拜朔方節度使,率兵勤王,收復河北和河東地區,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至德二年,輔佐廣平王李俶收復兩京,遷司徒,封代國公。乾元元年,拜中書令。乾元二年五月,承擔相州兵敗之責,罷職賦閒。寶應元年初年,河東兵變後,封為汾陽王,起兵平定叛亂,事後解除兵權。廣德元年冬天,吐蕃攻破長安後,奉命調兵遣將,驅逐吐蕃敵軍。廣德二年,僕固懷恩引領吐蕃和回紇入侵時,單騎說服回紇,合兵大破吐蕃。建中二年(781年),去世,享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師,諡號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陪葬建陵。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2.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營州柳城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將,左羽林大將軍李楷洛第四子。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初任左衛親府左郎將,襲封薊郡公。天寶十五載,經郭子儀推薦而任為河東節度副使,東出井陘,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乾元二年,任天下兵馬副元帥、朔方節度使。上元二年,以河南副元帥、太尉兼侍中出鎮臨淮,震懾諸將,次年又命軍鎮壓浙東袁晁起義,以功進封臨淮郡王。次年,安史之亂平定,李光弼“戰功推為中興第一”,獲賜鐵券,名藏太廟,繪像凌煙閣。李光弼晚年為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所讒,擁兵不朝,聲名受損,因此愧恨成疾,終於廣德二年在徐州病逝,年五十七。追贈司空、太保,諡號“武穆”,世稱“李臨淮”、“李武穆”。著有《將律》、《統軍靈轄祕策》及《李臨淮武記》,今已佚。《全唐文》錄有其文。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3.僕固懷恩

僕固懷恩(?-765年9月27日),鐵勒僕固部人,唐朝中期名將。安史之亂爆發,僕固懷恩跟隨郭子儀作戰,任朔方左武鋒使,驍勇果敢,屢立戰功,封為豐國公。交好回紇部落,出使回紇借兵,出嫁二女和親回紇。安史之亂中,僕固懷恩家族46人為國捐軀,可謂滿門忠烈。平亂之後,僕固懷恩率領朔方兵馬駐守汾州,拜尚書左僕射兼中書令、河北副元帥、朔方節度使,加太子少師銜,封大寧郡王。永泰元年,遭到宦官駱奉先等人陷害,舉兵叛唐,不久病死。唐代宗甚為惋惜。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4.張巡

張巡(708年-757年),蒲州河東人。唐朝中期名臣。唐玄宗開元末年,張巡中進士,歷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縣令、真源縣令。安史之亂時,起兵守雍丘,抵抗叛軍。至德二載,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軍南侵江淮屏障睢陽,張巡與許遠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前後交戰四百餘次,使叛軍損失慘重。有效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遮蔽江淮地區,保障了唐朝東南的安全。最終因糧草耗盡、士卒死傷殆盡而被俘遇害。後獲贈揚州大都督、鄧國公。唐宣宗大中二年,張巡繪像凌煙閣。至清代時,得以從祀歷代帝王廟。

"

安史之亂不僅是大唐王朝命運的轉折點,還是中國歷史乃至於亞洲歷史的一個重大的拐點。安史之亂將當時最繁華的中原地區以及華北地區摧毀殆盡,官軍與叛軍雙方不停地在這塊土地來回拉鋸,雖然在這期間南方出現了劉展之亂以及永王之亂,但整個安史之亂基本上圍繞著中原的奪還以及河北的攻佔展開的。在戰爭期間,唐朝出現了許多名將,因此本文將盤點一下這些英雄,他們有的為帝國犧牲,有的活到了最後取得了屬於自己的榮耀。

1.郭子儀

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人。唐朝名將,政治家、軍事家。早年以武舉中第,入仕從軍,累遷九原太守,未受重用。安史之亂爆發後,拜朔方節度使,率兵勤王,收復河北和河東地區,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至德二年,輔佐廣平王李俶收復兩京,遷司徒,封代國公。乾元元年,拜中書令。乾元二年五月,承擔相州兵敗之責,罷職賦閒。寶應元年初年,河東兵變後,封為汾陽王,起兵平定叛亂,事後解除兵權。廣德元年冬天,吐蕃攻破長安後,奉命調兵遣將,驅逐吐蕃敵軍。廣德二年,僕固懷恩引領吐蕃和回紇入侵時,單騎說服回紇,合兵大破吐蕃。建中二年(781年),去世,享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師,諡號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陪葬建陵。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2.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營州柳城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將,左羽林大將軍李楷洛第四子。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初任左衛親府左郎將,襲封薊郡公。天寶十五載,經郭子儀推薦而任為河東節度副使,東出井陘,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乾元二年,任天下兵馬副元帥、朔方節度使。上元二年,以河南副元帥、太尉兼侍中出鎮臨淮,震懾諸將,次年又命軍鎮壓浙東袁晁起義,以功進封臨淮郡王。次年,安史之亂平定,李光弼“戰功推為中興第一”,獲賜鐵券,名藏太廟,繪像凌煙閣。李光弼晚年為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所讒,擁兵不朝,聲名受損,因此愧恨成疾,終於廣德二年在徐州病逝,年五十七。追贈司空、太保,諡號“武穆”,世稱“李臨淮”、“李武穆”。著有《將律》、《統軍靈轄祕策》及《李臨淮武記》,今已佚。《全唐文》錄有其文。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3.僕固懷恩

僕固懷恩(?-765年9月27日),鐵勒僕固部人,唐朝中期名將。安史之亂爆發,僕固懷恩跟隨郭子儀作戰,任朔方左武鋒使,驍勇果敢,屢立戰功,封為豐國公。交好回紇部落,出使回紇借兵,出嫁二女和親回紇。安史之亂中,僕固懷恩家族46人為國捐軀,可謂滿門忠烈。平亂之後,僕固懷恩率領朔方兵馬駐守汾州,拜尚書左僕射兼中書令、河北副元帥、朔方節度使,加太子少師銜,封大寧郡王。永泰元年,遭到宦官駱奉先等人陷害,舉兵叛唐,不久病死。唐代宗甚為惋惜。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4.張巡

張巡(708年-757年),蒲州河東人。唐朝中期名臣。唐玄宗開元末年,張巡中進士,歷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縣令、真源縣令。安史之亂時,起兵守雍丘,抵抗叛軍。至德二載,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軍南侵江淮屏障睢陽,張巡與許遠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前後交戰四百餘次,使叛軍損失慘重。有效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遮蔽江淮地區,保障了唐朝東南的安全。最終因糧草耗盡、士卒死傷殆盡而被俘遇害。後獲贈揚州大都督、鄧國公。唐宣宗大中二年,張巡繪像凌煙閣。至清代時,得以從祀歷代帝王廟。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5.李嗣業

李嗣業(?-759年),京兆高陵人,唐朝名將。初任昭武校尉,後歷任中郎將、右金吾大將軍、驃騎大將軍、北庭行軍兵馬使、衛尉卿、懷州刺史、北庭行營節度使等,封虢國公。李嗣業身高七尺,力大超群,擅用陌刀,每逢出戰必身先士卒,所向披靡,故敵軍稱其是“神通大將”。天寶六年,隨四鎮節度副使高仙芝擊敗小勃律國。天寶十年,再隨高仙芝討平石國、突騎施,擊敗吐蕃軍隊。安史之亂時,李嗣業奉命征討叛軍,唐軍靠李嗣業的突出表現擊敗叛軍,李嗣業跟隨廣平王李豫收復長安,跟隨郭子儀收復洛陽,與張鎬等收復河南、河東兩道郡縣。乾元二年,李嗣業與郭子儀等圍攻相州時,身中流箭負傷。李嗣業傷勢快好時,突然聽見發令鐘鼓聲,知道是在與叛軍作戰,因而大喊殺敵,致使傷口破裂,流血過多而死。死後唐朝賜諡號忠勇,追封武威郡王。

"

安史之亂不僅是大唐王朝命運的轉折點,還是中國歷史乃至於亞洲歷史的一個重大的拐點。安史之亂將當時最繁華的中原地區以及華北地區摧毀殆盡,官軍與叛軍雙方不停地在這塊土地來回拉鋸,雖然在這期間南方出現了劉展之亂以及永王之亂,但整個安史之亂基本上圍繞著中原的奪還以及河北的攻佔展開的。在戰爭期間,唐朝出現了許多名將,因此本文將盤點一下這些英雄,他們有的為帝國犧牲,有的活到了最後取得了屬於自己的榮耀。

1.郭子儀

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人。唐朝名將,政治家、軍事家。早年以武舉中第,入仕從軍,累遷九原太守,未受重用。安史之亂爆發後,拜朔方節度使,率兵勤王,收復河北和河東地區,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至德二年,輔佐廣平王李俶收復兩京,遷司徒,封代國公。乾元元年,拜中書令。乾元二年五月,承擔相州兵敗之責,罷職賦閒。寶應元年初年,河東兵變後,封為汾陽王,起兵平定叛亂,事後解除兵權。廣德元年冬天,吐蕃攻破長安後,奉命調兵遣將,驅逐吐蕃敵軍。廣德二年,僕固懷恩引領吐蕃和回紇入侵時,單騎說服回紇,合兵大破吐蕃。建中二年(781年),去世,享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師,諡號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陪葬建陵。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2.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營州柳城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將,左羽林大將軍李楷洛第四子。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初任左衛親府左郎將,襲封薊郡公。天寶十五載,經郭子儀推薦而任為河東節度副使,東出井陘,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乾元二年,任天下兵馬副元帥、朔方節度使。上元二年,以河南副元帥、太尉兼侍中出鎮臨淮,震懾諸將,次年又命軍鎮壓浙東袁晁起義,以功進封臨淮郡王。次年,安史之亂平定,李光弼“戰功推為中興第一”,獲賜鐵券,名藏太廟,繪像凌煙閣。李光弼晚年為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所讒,擁兵不朝,聲名受損,因此愧恨成疾,終於廣德二年在徐州病逝,年五十七。追贈司空、太保,諡號“武穆”,世稱“李臨淮”、“李武穆”。著有《將律》、《統軍靈轄祕策》及《李臨淮武記》,今已佚。《全唐文》錄有其文。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3.僕固懷恩

僕固懷恩(?-765年9月27日),鐵勒僕固部人,唐朝中期名將。安史之亂爆發,僕固懷恩跟隨郭子儀作戰,任朔方左武鋒使,驍勇果敢,屢立戰功,封為豐國公。交好回紇部落,出使回紇借兵,出嫁二女和親回紇。安史之亂中,僕固懷恩家族46人為國捐軀,可謂滿門忠烈。平亂之後,僕固懷恩率領朔方兵馬駐守汾州,拜尚書左僕射兼中書令、河北副元帥、朔方節度使,加太子少師銜,封大寧郡王。永泰元年,遭到宦官駱奉先等人陷害,舉兵叛唐,不久病死。唐代宗甚為惋惜。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4.張巡

張巡(708年-757年),蒲州河東人。唐朝中期名臣。唐玄宗開元末年,張巡中進士,歷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縣令、真源縣令。安史之亂時,起兵守雍丘,抵抗叛軍。至德二載,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軍南侵江淮屏障睢陽,張巡與許遠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前後交戰四百餘次,使叛軍損失慘重。有效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遮蔽江淮地區,保障了唐朝東南的安全。最終因糧草耗盡、士卒死傷殆盡而被俘遇害。後獲贈揚州大都督、鄧國公。唐宣宗大中二年,張巡繪像凌煙閣。至清代時,得以從祀歷代帝王廟。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5.李嗣業

李嗣業(?-759年),京兆高陵人,唐朝名將。初任昭武校尉,後歷任中郎將、右金吾大將軍、驃騎大將軍、北庭行軍兵馬使、衛尉卿、懷州刺史、北庭行營節度使等,封虢國公。李嗣業身高七尺,力大超群,擅用陌刀,每逢出戰必身先士卒,所向披靡,故敵軍稱其是“神通大將”。天寶六年,隨四鎮節度副使高仙芝擊敗小勃律國。天寶十年,再隨高仙芝討平石國、突騎施,擊敗吐蕃軍隊。安史之亂時,李嗣業奉命征討叛軍,唐軍靠李嗣業的突出表現擊敗叛軍,李嗣業跟隨廣平王李豫收復長安,跟隨郭子儀收復洛陽,與張鎬等收復河南、河東兩道郡縣。乾元二年,李嗣業與郭子儀等圍攻相州時,身中流箭負傷。李嗣業傷勢快好時,突然聽見發令鐘鼓聲,知道是在與叛軍作戰,因而大喊殺敵,致使傷口破裂,流血過多而死。死後唐朝賜諡號忠勇,追封武威郡王。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6.封常清

封常清(690年—756年1月24日),蒲州猗氏人,唐唐朝名將。自幼家中清貧但受祖父影響喜愛讀書。曾兩次入朝為官。父母早亡,外祖父犯罪,隨外祖父流放安西。初在高仙芝部任判官,天寶六年隨高仙芝擊敗小勃律國。天寶十一年唐玄宗任命封常清為安西副都護,第二年,封常清率軍攻破大勃律國。天寶十三年,封常清入朝,封御史大夫。安史之亂時,受邊令誠的誣告,被唐玄宗因出師不利被處斬。

"

安史之亂不僅是大唐王朝命運的轉折點,還是中國歷史乃至於亞洲歷史的一個重大的拐點。安史之亂將當時最繁華的中原地區以及華北地區摧毀殆盡,官軍與叛軍雙方不停地在這塊土地來回拉鋸,雖然在這期間南方出現了劉展之亂以及永王之亂,但整個安史之亂基本上圍繞著中原的奪還以及河北的攻佔展開的。在戰爭期間,唐朝出現了許多名將,因此本文將盤點一下這些英雄,他們有的為帝國犧牲,有的活到了最後取得了屬於自己的榮耀。

1.郭子儀

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人。唐朝名將,政治家、軍事家。早年以武舉中第,入仕從軍,累遷九原太守,未受重用。安史之亂爆發後,拜朔方節度使,率兵勤王,收復河北和河東地區,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至德二年,輔佐廣平王李俶收復兩京,遷司徒,封代國公。乾元元年,拜中書令。乾元二年五月,承擔相州兵敗之責,罷職賦閒。寶應元年初年,河東兵變後,封為汾陽王,起兵平定叛亂,事後解除兵權。廣德元年冬天,吐蕃攻破長安後,奉命調兵遣將,驅逐吐蕃敵軍。廣德二年,僕固懷恩引領吐蕃和回紇入侵時,單騎說服回紇,合兵大破吐蕃。建中二年(781年),去世,享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師,諡號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陪葬建陵。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2.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營州柳城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將,左羽林大將軍李楷洛第四子。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初任左衛親府左郎將,襲封薊郡公。天寶十五載,經郭子儀推薦而任為河東節度副使,東出井陘,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乾元二年,任天下兵馬副元帥、朔方節度使。上元二年,以河南副元帥、太尉兼侍中出鎮臨淮,震懾諸將,次年又命軍鎮壓浙東袁晁起義,以功進封臨淮郡王。次年,安史之亂平定,李光弼“戰功推為中興第一”,獲賜鐵券,名藏太廟,繪像凌煙閣。李光弼晚年為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所讒,擁兵不朝,聲名受損,因此愧恨成疾,終於廣德二年在徐州病逝,年五十七。追贈司空、太保,諡號“武穆”,世稱“李臨淮”、“李武穆”。著有《將律》、《統軍靈轄祕策》及《李臨淮武記》,今已佚。《全唐文》錄有其文。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3.僕固懷恩

僕固懷恩(?-765年9月27日),鐵勒僕固部人,唐朝中期名將。安史之亂爆發,僕固懷恩跟隨郭子儀作戰,任朔方左武鋒使,驍勇果敢,屢立戰功,封為豐國公。交好回紇部落,出使回紇借兵,出嫁二女和親回紇。安史之亂中,僕固懷恩家族46人為國捐軀,可謂滿門忠烈。平亂之後,僕固懷恩率領朔方兵馬駐守汾州,拜尚書左僕射兼中書令、河北副元帥、朔方節度使,加太子少師銜,封大寧郡王。永泰元年,遭到宦官駱奉先等人陷害,舉兵叛唐,不久病死。唐代宗甚為惋惜。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4.張巡

張巡(708年-757年),蒲州河東人。唐朝中期名臣。唐玄宗開元末年,張巡中進士,歷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縣令、真源縣令。安史之亂時,起兵守雍丘,抵抗叛軍。至德二載,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軍南侵江淮屏障睢陽,張巡與許遠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前後交戰四百餘次,使叛軍損失慘重。有效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遮蔽江淮地區,保障了唐朝東南的安全。最終因糧草耗盡、士卒死傷殆盡而被俘遇害。後獲贈揚州大都督、鄧國公。唐宣宗大中二年,張巡繪像凌煙閣。至清代時,得以從祀歷代帝王廟。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5.李嗣業

李嗣業(?-759年),京兆高陵人,唐朝名將。初任昭武校尉,後歷任中郎將、右金吾大將軍、驃騎大將軍、北庭行軍兵馬使、衛尉卿、懷州刺史、北庭行營節度使等,封虢國公。李嗣業身高七尺,力大超群,擅用陌刀,每逢出戰必身先士卒,所向披靡,故敵軍稱其是“神通大將”。天寶六年,隨四鎮節度副使高仙芝擊敗小勃律國。天寶十年,再隨高仙芝討平石國、突騎施,擊敗吐蕃軍隊。安史之亂時,李嗣業奉命征討叛軍,唐軍靠李嗣業的突出表現擊敗叛軍,李嗣業跟隨廣平王李豫收復長安,跟隨郭子儀收復洛陽,與張鎬等收復河南、河東兩道郡縣。乾元二年,李嗣業與郭子儀等圍攻相州時,身中流箭負傷。李嗣業傷勢快好時,突然聽見發令鐘鼓聲,知道是在與叛軍作戰,因而大喊殺敵,致使傷口破裂,流血過多而死。死後唐朝賜諡號忠勇,追封武威郡王。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6.封常清

封常清(690年—756年1月24日),蒲州猗氏人,唐唐朝名將。自幼家中清貧但受祖父影響喜愛讀書。曾兩次入朝為官。父母早亡,外祖父犯罪,隨外祖父流放安西。初在高仙芝部任判官,天寶六年隨高仙芝擊敗小勃律國。天寶十一年唐玄宗任命封常清為安西副都護,第二年,封常清率軍攻破大勃律國。天寶十三年,封常清入朝,封御史大夫。安史之亂時,受邊令誠的誣告,被唐玄宗因出師不利被處斬。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7.高仙芝

高仙芝(?—756年),唐朝中期名將,高句麗人。姿容俊美,善於騎射,驍勇果敢。幼時隨父入唐。20歲時被授予將軍。官至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等職,封密雲郡公。吐蕃佔領小勃律,唐王朝三次出兵不捷,遂於天寶六年命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軍出擊,智取小勃律,升安西節度使。天寶九載進攻石國,先約和,後突襲,生俘其國王和部眾。次年,石國引大食來攻,高仙芝出擊大食敗歸。後入朝,授開府儀同三司,任右羽林大將軍。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叛亂時,高仙芝以副統帥之職出征討叛逆,前線失利,退守潼關,為監軍宦官邊令誠誣陷殺害。

"

安史之亂不僅是大唐王朝命運的轉折點,還是中國歷史乃至於亞洲歷史的一個重大的拐點。安史之亂將當時最繁華的中原地區以及華北地區摧毀殆盡,官軍與叛軍雙方不停地在這塊土地來回拉鋸,雖然在這期間南方出現了劉展之亂以及永王之亂,但整個安史之亂基本上圍繞著中原的奪還以及河北的攻佔展開的。在戰爭期間,唐朝出現了許多名將,因此本文將盤點一下這些英雄,他們有的為帝國犧牲,有的活到了最後取得了屬於自己的榮耀。

1.郭子儀

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人。唐朝名將,政治家、軍事家。早年以武舉中第,入仕從軍,累遷九原太守,未受重用。安史之亂爆發後,拜朔方節度使,率兵勤王,收復河北和河東地區,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至德二年,輔佐廣平王李俶收復兩京,遷司徒,封代國公。乾元元年,拜中書令。乾元二年五月,承擔相州兵敗之責,罷職賦閒。寶應元年初年,河東兵變後,封為汾陽王,起兵平定叛亂,事後解除兵權。廣德元年冬天,吐蕃攻破長安後,奉命調兵遣將,驅逐吐蕃敵軍。廣德二年,僕固懷恩引領吐蕃和回紇入侵時,單騎說服回紇,合兵大破吐蕃。建中二年(781年),去世,享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師,諡號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陪葬建陵。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2.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營州柳城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將,左羽林大將軍李楷洛第四子。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初任左衛親府左郎將,襲封薊郡公。天寶十五載,經郭子儀推薦而任為河東節度副使,東出井陘,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乾元二年,任天下兵馬副元帥、朔方節度使。上元二年,以河南副元帥、太尉兼侍中出鎮臨淮,震懾諸將,次年又命軍鎮壓浙東袁晁起義,以功進封臨淮郡王。次年,安史之亂平定,李光弼“戰功推為中興第一”,獲賜鐵券,名藏太廟,繪像凌煙閣。李光弼晚年為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所讒,擁兵不朝,聲名受損,因此愧恨成疾,終於廣德二年在徐州病逝,年五十七。追贈司空、太保,諡號“武穆”,世稱“李臨淮”、“李武穆”。著有《將律》、《統軍靈轄祕策》及《李臨淮武記》,今已佚。《全唐文》錄有其文。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3.僕固懷恩

僕固懷恩(?-765年9月27日),鐵勒僕固部人,唐朝中期名將。安史之亂爆發,僕固懷恩跟隨郭子儀作戰,任朔方左武鋒使,驍勇果敢,屢立戰功,封為豐國公。交好回紇部落,出使回紇借兵,出嫁二女和親回紇。安史之亂中,僕固懷恩家族46人為國捐軀,可謂滿門忠烈。平亂之後,僕固懷恩率領朔方兵馬駐守汾州,拜尚書左僕射兼中書令、河北副元帥、朔方節度使,加太子少師銜,封大寧郡王。永泰元年,遭到宦官駱奉先等人陷害,舉兵叛唐,不久病死。唐代宗甚為惋惜。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4.張巡

張巡(708年-757年),蒲州河東人。唐朝中期名臣。唐玄宗開元末年,張巡中進士,歷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縣令、真源縣令。安史之亂時,起兵守雍丘,抵抗叛軍。至德二載,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軍南侵江淮屏障睢陽,張巡與許遠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前後交戰四百餘次,使叛軍損失慘重。有效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遮蔽江淮地區,保障了唐朝東南的安全。最終因糧草耗盡、士卒死傷殆盡而被俘遇害。後獲贈揚州大都督、鄧國公。唐宣宗大中二年,張巡繪像凌煙閣。至清代時,得以從祀歷代帝王廟。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5.李嗣業

李嗣業(?-759年),京兆高陵人,唐朝名將。初任昭武校尉,後歷任中郎將、右金吾大將軍、驃騎大將軍、北庭行軍兵馬使、衛尉卿、懷州刺史、北庭行營節度使等,封虢國公。李嗣業身高七尺,力大超群,擅用陌刀,每逢出戰必身先士卒,所向披靡,故敵軍稱其是“神通大將”。天寶六年,隨四鎮節度副使高仙芝擊敗小勃律國。天寶十年,再隨高仙芝討平石國、突騎施,擊敗吐蕃軍隊。安史之亂時,李嗣業奉命征討叛軍,唐軍靠李嗣業的突出表現擊敗叛軍,李嗣業跟隨廣平王李豫收復長安,跟隨郭子儀收復洛陽,與張鎬等收復河南、河東兩道郡縣。乾元二年,李嗣業與郭子儀等圍攻相州時,身中流箭負傷。李嗣業傷勢快好時,突然聽見發令鐘鼓聲,知道是在與叛軍作戰,因而大喊殺敵,致使傷口破裂,流血過多而死。死後唐朝賜諡號忠勇,追封武威郡王。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6.封常清

封常清(690年—756年1月24日),蒲州猗氏人,唐唐朝名將。自幼家中清貧但受祖父影響喜愛讀書。曾兩次入朝為官。父母早亡,外祖父犯罪,隨外祖父流放安西。初在高仙芝部任判官,天寶六年隨高仙芝擊敗小勃律國。天寶十一年唐玄宗任命封常清為安西副都護,第二年,封常清率軍攻破大勃律國。天寶十三年,封常清入朝,封御史大夫。安史之亂時,受邊令誠的誣告,被唐玄宗因出師不利被處斬。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7.高仙芝

高仙芝(?—756年),唐朝中期名將,高句麗人。姿容俊美,善於騎射,驍勇果敢。幼時隨父入唐。20歲時被授予將軍。官至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等職,封密雲郡公。吐蕃佔領小勃律,唐王朝三次出兵不捷,遂於天寶六年命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軍出擊,智取小勃律,升安西節度使。天寶九載進攻石國,先約和,後突襲,生俘其國王和部眾。次年,石國引大食來攻,高仙芝出擊大食敗歸。後入朝,授開府儀同三司,任右羽林大將軍。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叛亂時,高仙芝以副統帥之職出征討叛逆,前線失利,退守潼關,為監軍宦官邊令誠誣陷殺害。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8.哥舒翰

哥舒翰(?-757年),突騎施首領哥舒部落人,父親為突厥人,母親為胡人,唐朝名將,軍事家。天寶六載,哥舒翰被王忠嗣提拔為大斗軍副使,遷左衛郎將。他與吐蕃戰於苦拔海,屢破吐蕃,擢授右武衛員外將軍。王忠嗣受宰相李林甫誣陷後,哥舒翰接替其職。並極言王忠嗣無罪,最終感動唐玄宗,使其得免死罪。天寶八載,哥舒翰發動石堡城之戰,率隴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軍,以死傷數萬人的代價,攻佔石堡城,俘虜吐蕃大將鐵刃悉諾羅等人。戰後,以功拜特進、鴻臚員外卿。天寶十一載,進為開府儀同三司。次年,進封西平郡王。天寶十三載,又拜太子太保,加實封三百戶,兼御史大夫。安史之亂時,哥舒翰被起用為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赴潼關拒敵。次年,被逼出師,於靈寶之戰中遭遇大敗。哥舒翰被安祿山俘虜。至德二載,唐軍克復兩京,安慶緒逃往鄴城。臨行前,將哥舒翰殺害。後贈太尉,諡號“武愍”。

"

安史之亂不僅是大唐王朝命運的轉折點,還是中國歷史乃至於亞洲歷史的一個重大的拐點。安史之亂將當時最繁華的中原地區以及華北地區摧毀殆盡,官軍與叛軍雙方不停地在這塊土地來回拉鋸,雖然在這期間南方出現了劉展之亂以及永王之亂,但整個安史之亂基本上圍繞著中原的奪還以及河北的攻佔展開的。在戰爭期間,唐朝出現了許多名將,因此本文將盤點一下這些英雄,他們有的為帝國犧牲,有的活到了最後取得了屬於自己的榮耀。

1.郭子儀

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人。唐朝名將,政治家、軍事家。早年以武舉中第,入仕從軍,累遷九原太守,未受重用。安史之亂爆發後,拜朔方節度使,率兵勤王,收復河北和河東地區,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至德二年,輔佐廣平王李俶收復兩京,遷司徒,封代國公。乾元元年,拜中書令。乾元二年五月,承擔相州兵敗之責,罷職賦閒。寶應元年初年,河東兵變後,封為汾陽王,起兵平定叛亂,事後解除兵權。廣德元年冬天,吐蕃攻破長安後,奉命調兵遣將,驅逐吐蕃敵軍。廣德二年,僕固懷恩引領吐蕃和回紇入侵時,單騎說服回紇,合兵大破吐蕃。建中二年(781年),去世,享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師,諡號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陪葬建陵。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2.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營州柳城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將,左羽林大將軍李楷洛第四子。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初任左衛親府左郎將,襲封薊郡公。天寶十五載,經郭子儀推薦而任為河東節度副使,東出井陘,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乾元二年,任天下兵馬副元帥、朔方節度使。上元二年,以河南副元帥、太尉兼侍中出鎮臨淮,震懾諸將,次年又命軍鎮壓浙東袁晁起義,以功進封臨淮郡王。次年,安史之亂平定,李光弼“戰功推為中興第一”,獲賜鐵券,名藏太廟,繪像凌煙閣。李光弼晚年為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所讒,擁兵不朝,聲名受損,因此愧恨成疾,終於廣德二年在徐州病逝,年五十七。追贈司空、太保,諡號“武穆”,世稱“李臨淮”、“李武穆”。著有《將律》、《統軍靈轄祕策》及《李臨淮武記》,今已佚。《全唐文》錄有其文。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3.僕固懷恩

僕固懷恩(?-765年9月27日),鐵勒僕固部人,唐朝中期名將。安史之亂爆發,僕固懷恩跟隨郭子儀作戰,任朔方左武鋒使,驍勇果敢,屢立戰功,封為豐國公。交好回紇部落,出使回紇借兵,出嫁二女和親回紇。安史之亂中,僕固懷恩家族46人為國捐軀,可謂滿門忠烈。平亂之後,僕固懷恩率領朔方兵馬駐守汾州,拜尚書左僕射兼中書令、河北副元帥、朔方節度使,加太子少師銜,封大寧郡王。永泰元年,遭到宦官駱奉先等人陷害,舉兵叛唐,不久病死。唐代宗甚為惋惜。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4.張巡

張巡(708年-757年),蒲州河東人。唐朝中期名臣。唐玄宗開元末年,張巡中進士,歷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縣令、真源縣令。安史之亂時,起兵守雍丘,抵抗叛軍。至德二載,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軍南侵江淮屏障睢陽,張巡與許遠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前後交戰四百餘次,使叛軍損失慘重。有效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遮蔽江淮地區,保障了唐朝東南的安全。最終因糧草耗盡、士卒死傷殆盡而被俘遇害。後獲贈揚州大都督、鄧國公。唐宣宗大中二年,張巡繪像凌煙閣。至清代時,得以從祀歷代帝王廟。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5.李嗣業

李嗣業(?-759年),京兆高陵人,唐朝名將。初任昭武校尉,後歷任中郎將、右金吾大將軍、驃騎大將軍、北庭行軍兵馬使、衛尉卿、懷州刺史、北庭行營節度使等,封虢國公。李嗣業身高七尺,力大超群,擅用陌刀,每逢出戰必身先士卒,所向披靡,故敵軍稱其是“神通大將”。天寶六年,隨四鎮節度副使高仙芝擊敗小勃律國。天寶十年,再隨高仙芝討平石國、突騎施,擊敗吐蕃軍隊。安史之亂時,李嗣業奉命征討叛軍,唐軍靠李嗣業的突出表現擊敗叛軍,李嗣業跟隨廣平王李豫收復長安,跟隨郭子儀收復洛陽,與張鎬等收復河南、河東兩道郡縣。乾元二年,李嗣業與郭子儀等圍攻相州時,身中流箭負傷。李嗣業傷勢快好時,突然聽見發令鐘鼓聲,知道是在與叛軍作戰,因而大喊殺敵,致使傷口破裂,流血過多而死。死後唐朝賜諡號忠勇,追封武威郡王。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6.封常清

封常清(690年—756年1月24日),蒲州猗氏人,唐唐朝名將。自幼家中清貧但受祖父影響喜愛讀書。曾兩次入朝為官。父母早亡,外祖父犯罪,隨外祖父流放安西。初在高仙芝部任判官,天寶六年隨高仙芝擊敗小勃律國。天寶十一年唐玄宗任命封常清為安西副都護,第二年,封常清率軍攻破大勃律國。天寶十三年,封常清入朝,封御史大夫。安史之亂時,受邊令誠的誣告,被唐玄宗因出師不利被處斬。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7.高仙芝

高仙芝(?—756年),唐朝中期名將,高句麗人。姿容俊美,善於騎射,驍勇果敢。幼時隨父入唐。20歲時被授予將軍。官至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等職,封密雲郡公。吐蕃佔領小勃律,唐王朝三次出兵不捷,遂於天寶六年命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軍出擊,智取小勃律,升安西節度使。天寶九載進攻石國,先約和,後突襲,生俘其國王和部眾。次年,石國引大食來攻,高仙芝出擊大食敗歸。後入朝,授開府儀同三司,任右羽林大將軍。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叛亂時,高仙芝以副統帥之職出征討叛逆,前線失利,退守潼關,為監軍宦官邊令誠誣陷殺害。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8.哥舒翰

哥舒翰(?-757年),突騎施首領哥舒部落人,父親為突厥人,母親為胡人,唐朝名將,軍事家。天寶六載,哥舒翰被王忠嗣提拔為大斗軍副使,遷左衛郎將。他與吐蕃戰於苦拔海,屢破吐蕃,擢授右武衛員外將軍。王忠嗣受宰相李林甫誣陷後,哥舒翰接替其職。並極言王忠嗣無罪,最終感動唐玄宗,使其得免死罪。天寶八載,哥舒翰發動石堡城之戰,率隴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軍,以死傷數萬人的代價,攻佔石堡城,俘虜吐蕃大將鐵刃悉諾羅等人。戰後,以功拜特進、鴻臚員外卿。天寶十一載,進為開府儀同三司。次年,進封西平郡王。天寶十三載,又拜太子太保,加實封三百戶,兼御史大夫。安史之亂時,哥舒翰被起用為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赴潼關拒敵。次年,被逼出師,於靈寶之戰中遭遇大敗。哥舒翰被安祿山俘虜。至德二載,唐軍克復兩京,安慶緒逃往鄴城。臨行前,將哥舒翰殺害。後贈太尉,諡號“武愍”。

犧牲與榮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名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