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唐朝的兵役制度後,你就明白《長安十二時辰》裡蕭歸為何要反

《長安十二時辰》這部電小說裡面,蕭歸註定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一開始駐守邊疆,面對敵人的進攻,他殊死搏鬥。秉承著將士應該為國馬革裹屍的信念,置自己的個人生死於度外。但老天眷顧,他最終還是在屍體堆裡撿回了一條性命。幾百名榮辱與共的軍團,到了最後只剩三個。略顯悲涼的同時,更大的災禍緊跟其後。他回家後,家中的姐姐,被當地的官員們殘殺,然後他想通過律法為自己申冤,可是得到的卻是更大的失望。

看完唐朝的兵役制度後,你就明白《長安十二時辰》裡蕭歸為何要反

於是他計劃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複仇,結果又死於自己生死兄弟之手。蕭規這個人,是這部電視劇裡最最悲劇性的人物代表,因為和他一個蜉蝣(白蟻)組織的也差不多都是同一個命運的小人物。他們是唐朝盛世之下被刻意掩藏起來的黑暗和骯髒。同時他們也從側面認定了所謂盛唐,一定不會長久。而作為一部歷史還原度極高的電視劇,到電視劇所處在的這個時間段裡,真實的唐朝士兵其實並不比電視劇裡的蕭規好到那裡去。也隨時想著要唐朝趕緊死去。

看完唐朝的兵役制度後,你就明白《長安十二時辰》裡蕭歸為何要反

之所以會是這個樣子,和唐朝的社會風氣,軍隊有很大關係。唐朝早期之所以強盛,那是因為唐朝的尚武精神間接導致的,連年的對外征伐,讓民間的遊俠橫行,發展到了後來,連士子這種“手無縛雞之力”的人都被要求要通曉弓馬騎射的基本功。在這種風氣的帶動之下,由北魏時期開始興起的“府兵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到了唐朝早期的時候,這一制度發展到了高潮。而所謂的“府兵制”,簡單說來就是在“均田制”上面發展而來的。

看完唐朝的兵役制度後,你就明白《長安十二時辰》裡蕭歸為何要反

也就是說,經過戰亂後走向和平的國家,一下子有了很多空餘出來的土地,國家於是把這些土地分給農民耕種,甚至還給牛,給農具。當然了,這些田可不是白給,是有條件的。農民得以耕種國家田地的同時,也得向國家繳納賦稅,好要服一定的徭役。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些農民還得給國家提供兵員。唐朝管理這種制度的行政機構叫做“折衝府”,只要被這個機構選拔為府兵,那就得為國家服兵役,當然了,國家作為獎勵也會減免部分賦稅徭役。

看完唐朝的兵役制度後,你就明白《長安十二時辰》裡蕭歸為何要反

有自己的田地,有自己家庭,那就意味著有希望。為國當兵,往大了是報國家,往小了說就是保小家,地契為證 。因此這幫士兵都敢打敢拼。不過隨著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到了唐朝中後期,那些有權有勢的人,比如官吏,勳貴們授田份額越來越高,甚至連僧尼,道士,商人也都被拉入授田之列。而與之相對的,平民的授田率越來越低,甚至是無田可授,到武則天晚期,均田制已經名存實亡了。但該盡的義務還是得進,兵還是得當。於是很多人就想盡辦法逃除兵役。就算當了,也沒有那個心去拼搏。

看完唐朝的兵役制度後,你就明白《長安十二時辰》裡蕭歸為何要反

到了749年,折衝府連兵都交不出來了,於是府兵制被撤掉,募兵制開始施行。而從《長安十二時辰》裡我們可以知道,李泌出山是742年,電視劇發生的時間在742年到745年之間。因此蕭規和張小敬當兵的時候應該在732年到735年之間。是府兵制制度下的士兵。同時他們也是見證府兵制衰落的親歷者之一。因此他們心中對唐朝的怨恨有多深,不用說大家也知道,所以安史之亂時,為何漢人士兵都願意跟隨安祿山攻擊唐朝,那是因為他們要洩私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