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滅百濟國,再滅高句麗,唐高宗為何能在朝鮮半島屢獲戰功?

唐朝 朝鮮半島 唐軍 唐太宗 薛仁貴 歷史研習社 2018-12-01

文/王凱迪

公元660-668年,朝鮮半島上爆發了場曠日持久的滅國級大戰,曾經在東北亞稱雄六百年之久的百濟與高句麗兩國一朝盡滅,而製造這一軍事奇蹟的則是唐高宗李治時期的大唐軍隊。李治為什麼可以完成超越父親唐太宗的軍事壯舉呢?

十天滅百濟國,再滅高句麗,唐高宗為何能在朝鮮半島屢獲戰功?

苟延殘喘的兩國

早在唐朝進兵兩國之前,高句麗與百濟兩國的國力衰微之勢已經人盡皆知。當時的朝鮮半島上,百濟國國力虛弱,自當年新羅攻佔其核心的漢江流域之後,百濟其實已經成為偏居西南一隅之地的小國,再加上百濟武王橫徵暴斂,大建宮室,國內局勢早已糜爛不堪。

因此,到公元660年之際,新羅聯合唐朝軍隊東西夾擊,新羅破黃山防線而保衛百濟都城,唐水軍則沿白江逆水而上,雙方在百濟都城下會師,最終在10天之內消滅百濟國,百濟故地因而成為唐朝的熊津州都督府。早已是風中殘燭的百濟終究難以抵擋大唐的雷霆一擊。

喪失了百濟作為南方重要援軍的高句麗面臨著南方唐羅聯軍的全力北進,北方同樣保持著唐朝軍隊的強大壓力。早在唐太宗攻打遼東時期,高句麗軍隊主力就在安市城之戰中折損大半,隨後又遭遇到唐朝連續不斷的襲擾與試探性進攻。高句麗軍隊在唐朝大軍到來之前就已經疲於奔命,耗損嚴重,再加上面對雙線作戰的壓力,因而十分容易顧此失彼,喪城失地。

強大的唐羅聯軍

另一方面,從唐太宗時期開始,唐軍就始終保持著對於朝鮮半島的海上與路上壓力。公元645-660年期間,唐朝軍隊幾乎保持著每一年到兩年時間就向朝鮮半島派遣軍隊掃蕩的慣例,蘇定方、程名振與薛仁貴等大將在遼東半島與鴨綠江畔輪番出擊,將高句麗人的民間力量與軍事機動性消耗一空。更為重要的是,高句麗人徹底喪失了遼河天險,甚至連鴨綠江都成為唐朝軍隊任意出入的領域,賴以生存的國防縱深徹底消失。

唐軍不但在戰略上靈活自如,佔盡天時地利,而且在戰術上充分發揮了步兵與騎兵協同作戰的力量,唐軍陣營中充斥著包括契丹騎兵、回紇精騎在內的遊牧民族軍隊,軍隊協同作戰水平極高。新羅軍隊雖然軍隊素質不如唐軍,但是由於臨近戰場,對於高句麗與百濟的土地極度渴望,因而在戰爭中對兩國的軍隊起到了一定牽制作用。

十天滅百濟國,再滅高句麗,唐高宗為何能在朝鮮半島屢獲戰功?

公元667-668年,唐朝軍隊如秋風掃落葉般將盤踞在遼寧與吉林東部的高句麗根據地連根拔起,徹底將鴨綠江北掃蕩一空。最後,唐軍各路會師平壤城下,最終迫使最後一任高句麗君主高藏王開城投降,再加上663年唐朝將領劉仁軌對百濟復國運動的徹底鎮壓,唐王朝實現了連滅兩國,佔領大半朝鮮半島的豐功偉業。

十天滅百濟國,再滅高句麗,唐高宗為何能在朝鮮半島屢獲戰功?

圖/白村江海戰

參考文獻:1.朝鮮簡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