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感情那麼深厚,後來為什麼卻要廢掉她呢?

(說歷史的女人——第717期)在唐高宗李治的人生中,有一個疑點,即李治的人生摯愛是武則天(為了行文方便,都以武則天寫作)嗎?如果是,為何到了晚年李治那麼急於要廢掉她呢?為了客觀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根據史料從三個方面來談,或者從三個階段來談。

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感情那麼深厚,後來為什麼卻要廢掉她呢?

第一階段:這一階段是李治和武則天的“有情人”時期。

有人說武則天在李世民晚年,趁機與太子李治暗通款曲,是因為心機太深,給自己謀出路。筆者覺得持這種觀點的朋友多少有點中“厚黑學”之毒太深之嫌。首先,在判斷一件事情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事件背景和當事人的狀態,而不是先入為主戴帽子。

武則天和李治產生感情的背景為:不得寵。武則天從14歲入宮,成為李世民的才人,到李世民去世,一共入宮12年左右。在長達12年的時間裡,武則天從一個聰明伶俐的小女孩,逐步長大成為一個成熟女性。但是,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雖然武則天實現了女人從女孩到成熟女性的美好轉變,然武則天卻依然沒有獲得李世民的寵愛,更無產下一子半女。這對於武則天而言,單從一個女性個人角度來看,跟所有不受恩寵的後宮嬪妃或女子一樣,是非常不公平的,甚至是殘忍的。這是事件背景和武則天的個人情況。

再看李治的背景和個人情況。李世民有14個兒子,李治並不是最優秀的,或者可以說李治在李世民的眼裡是上了“太子之位”這個檯面的,原因是李世民本人雄才大略,喜歡能幹傑出有魄力的孩子,而李治卻恰恰相反,不但不能幹,也不傑出,更別談什麼魄力了。李世民本人也曾公開表示過,說“治兒太懦弱”。另外在太子李承乾被廢前後的奪嫡之爭中,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為了實現目的,對晉王李治言語威脅的時候,李治也是嚇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總的來說,李治在兄弟中,不是最能幹的,在父親李世民的眼中,又是一個軟弱的孩子,甚至在大臣心目中,也是一個容易駕馭或好侍候的皇帝苗子。也就是說,李治不是父親瞧不上,就是被兄弟威脅,甚至被大臣設置成為假想的軟弱皇帝想加以利用。可見李治的處境是不好的,他內心是很孤獨無助的。

在這樣的狀態下,他和幾乎在當時擁有同樣不幸遭遇的武則天因同命相憐而產生感情。俗話說“患難之際見真情”,他們這種感情雖然在表面上看似沒有太大的“患難”表現,但是在內心深處卻是具有“患難之情”的效用的。至少,在當時,年輕貌美的武則天和李治之間是純粹的真情。在不幸的狀態背景下,他們偷偷地互相愛戀,在內心互相依靠,走過了一個非常艱難的過渡時期。

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感情那麼深厚,後來為什麼卻要廢掉她呢?

第二階段:夫妻同心協力、穩定朝廷局面時期。

如果說李世民去年前短暫的時期,是武則天和李治的愛情熱戀期,那麼李治登基之後,把武則天從感業寺接回皇宮,成為名正言順的夫妻,則是武則天和李治的婚姻蜜月期。

在這一時期,發生了大事主要有兩件:第一件是武則天的後宮爭寵風波。參與人為王皇后、蕭淑妃、武則天。三人爭寵的結果是王皇后和蕭淑妃紛紛戰敗,武則天寵冠後宮。有關這件事,多數人都持一種批判觀點,即武則天在這起後宮爭鬥中展現了她的心狠手辣和陰險多計。但是筆者別的不談,只問:如果把武則天的位置換作是你?你會怎麼做?你能做到比她更善良嗎?或者你能做出一個比她更好的結果嗎?

後宮常被比作沒有硝煙的戰場,原因其實很簡單,比例失衡,嬪妃眾多,皇帝卻只有一人,這怎麼可能不產生競爭呢?而且武則天是經歷過冷遇的人,長達十二年,那是一種什麼經歷和概念?常言說,只有親身經歷才能刻骨銘心。那12年的經歷對於武則天而言,不僅僅是經歷,甚至是教訓。因此,在得到高宗李治的恩寵之後,她豈能不像抓著救命稻草一樣珍惜呢?因此,從生存法則的角度來看,武則天是沒有錯的。同時,還有一點也要注意,王皇后和蕭淑妃被打入冷宮,雖然是被武則天擊敗,但也是得到了李治的批准的。從這個細節也能看出李治和武則天之間的感情,在此時還是比較熾熱和深厚的。

在這一時期,在感情上李治不負武則天,而在政治方面武則天也是不負李治的。我們都知道,李治性格比較溫和,史載是“仁愛孝悌”,但同時他的缺點也很明顯,在政治手段和手腕上能力是有限的。尤其是李治繼位之初,看似李治臨朝為帝,但是朝廷大權實際掌握在功臣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人手裡。甚至可以這麼說,李治這個皇帝的位置,都是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人從李世民那裡爭取來的。

在長孫無忌等人的力勸之下,李世民勉強同意立李治為太子,但是剛立不久,李世民就反悔了,因為李世民的意中人是吳王李恪。但卻遭到了唐朝開國元老長孫無忌等人的阻攔,李世民只好作罷。那麼在這個過程中,長孫無忌等元老功臣為何反對李恪等作為繼承人,而必選李治?其實原因有三點:

第一當然是關係,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親舅舅;第二則是關鍵,即既得利益,這是符合多數功臣元老的目的的,李治軟弱,就算做皇帝,也不敢對大臣進行換血改革;第三則是李治是個文弱皇帝,好服侍,這對大臣們的工作難度也會減輕,這一點對於有過相關工作經歷的朋友都能理解,一個好脾氣領導事比較少,而一個能力比較強的領導,總是事比較多,還比較難幹,稍有差錯,就會被革職查辦,就算你之前有再多功勞也沒用,因此,功臣們怎麼可能會支持一個魄力強能力強的皇帝給自己找難受呢?

李治上臺後的情況也基本如此,最突出的一件事,就是改立皇后,廢掉王皇后,改立武則天。可是作為皇帝的李治在這麼一件家事上,卻遇見了非常大的阻力和困難。而給他阻力的正是那幫把他推上帝位的功臣元老,即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

這件事看似是改立皇后的問題,但是實際則是皇帝和大臣權力制衡的問題。朝臣的權力已經到了連皇帝也無可奈何的時候,對於皇帝來說,是非常痛苦的。李治在做皇帝之前,被強勢的父親壓制,如今登基為帝,卻又被強勢的大臣鉗制,他內心的掙扎和痛苦,其實不言自明。在權力的世界裡,作為皇帝的李治依然是被架空的,是孤獨的。而這時候,他最大的支撐仍然是武則天。因此,後世的史學家對這一時期的武則天和李治的狀態評價為:不僅是患難夫妻,更是患難戰友。

當然這時期的武則天已經不再單純是李治的情感支撐,而且已經成為李治的貼身智囊。同時,武則天的政治才幹,在這時候已經開始展現,不過是幕後而已。其實此時,在政治上,武則天對於李治的內助,才是李治對武則天感情更加深厚的主要基礎。

所謂夫妻同心其利斷金,後來的事情發展基本應驗。事情的轉機來自李勣的一句話,“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但是李治去見李勣,以及李勣為何說這樣的話,其實頗有玄機。李治在被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託孤重臣反對,逼到絕境的時候,實際上李治是打算放棄改立皇后這件事了,因為李治無力對抗朝臣。在這樣的被動局勢下,李治去見李勣,必然是武則天的主意。而李勣的反應也十分有趣,在眾多朝臣都反對的情況下,他竟然給出了一個積極的答案,看似旁觀,實際是贊成。

史載說李治聽罷此話,猛然醒悟,這顯然是不真實的。難道李治不知道立皇后是他的家事嗎?這裡的玄機在於,李勣是手握兵權的大臣,而且戰功卓著。雖然不是託孤重臣,但卻是李世民死前特別交代的一位大臣,其重要性不亞於褚遂良等人。有了李勣的支持,李治就有團隊和朝中反對的大臣對抗。因此,李治才毅然決然地廢王立武。

這次勝利,看似是李治的勝利,但實際上是李治和武則天共同努力的勝利。這次勝利的意義很重要,對於李治而言,他樹立了自己的帝王威嚴,打擊了功臣元老的勢力;對於武則天而言,被立為後,為以後不斷滲入朝堂權力埋下了伏筆;對於元老功臣而言,則是衰落的開始,比如褚遂良等人被打壓,甚至結局悽慘。這是一次唐朝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政治洗牌。

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感情那麼深厚,後來為什麼卻要廢掉她呢?

​第三階段:武則天和李治情感變淡。

在歷經了眾多的事情之後,按說本該情感更加深厚,但是武則天和李治卻不是如此。原因很簡單,在前期的時候,李治勢力淡薄,加上個人缺乏歷練,非常需要一個成熟強勢的女人保護。但是到了後期,他已經成為一個比較成熟的皇帝,這時候的他則不再需要一個強勢的女人干政,他更希望的是武則天繼續做他的貼心女人。但是事情卻不可能回到他的理想狀態了,原因是武則天不是一個小鳥依人的女人,這在一開始,李治都應該清楚。武則天是一個政治動物,她天生對政治的敏感度和掌控力,以及強烈的權力慾,這都不是一般女子所不可能具備的。

因此,矛盾必然出現。武則天對朝廷的滲入越來越嚴重,李治十分不滿,心生廢掉武則天的念頭,其核心原因有兩點:第一點是李治本人對武則天干政程度的不滿,第二點是李治擔心自己的兒子繼位後,會因為武則天的緣故,而不能主持朝綱(實際上,李治的擔心後來都發生了)。

因此,到了公元664年,李治祕密召見宰相上官儀,起草了廢掉武則天的詔書。但是此事被武則天軟硬兼施,最終迫使李治作罷。但也基本從這時候開始,李治和武則天在情感上已經是“貌合心離”狀態。也就是說,他們的感情基本上是“崩盤”了。但感情的崩盤,卻促使武則天更加專心於朝廷政治,一步步邁向更高的權力頂端。

結語:總的來說,李治和武則天的感情基礎是不錯的,可以說武則天曾經是李治的摯愛,但很可惜兩人性格迥異,尤其是武則天本人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能力又在李治之上。因此,在武則天幾乎控制了朝廷的實際權力之後,李治作為皇帝,雖因不滿,在晚年生出廢掉武則天的想法和計劃,可是為時已晚,他已經無力駕馭武則天這個權力比自己還大的皇后了。

參考資料:《新唐書·卷四·本紀第四》《舊唐書·本紀第五》《舊唐書·本紀第四·高宗》《新唐書》卷七六《則天武皇后傳》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