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被稱為臺灣抗日“三猛”之一,被俘後慷慨陳詞,從容赴死

提起晚清時期,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那是中國歷史上最屈辱的一段時期,在晚清時期,割地賠款儼然成為了家常便飯。清廷被洋人嚇破了膽,幾乎沒怎麼像樣抵抗過便早早投降,但有一人卻是特殊,此人便是臺灣抗日“三猛”之一的簡大獅。

他曾被稱為臺灣抗日“三猛”之一,被俘後慷慨陳詞,從容赴死

提起簡大獅,臺灣的朋友都會很熟悉,時人形容簡大獅“北猛乃粗獷之猛,獅口如斗大聲吼”。據歷史記載,簡大獅此人生於1870年,曾原名簡忠浩。祖籍漳州府南靖縣。早年曾遷居臺北大屯務農,率領一大幫群眾把一片荒野開墾成良田。在臺北一帶很受鄉親們的敬重。勤勞傈悍,待人豪爽,中年時有一江西武術師傅在此開設“學武堂”武館,就認真拜師學藝,於是學成後,簡大獅輾轉福建沿海一帶賣武藝維生,回到臺灣以後後,便開始開館授徒,傳授群眾武藝。曾有傳聞甲午戰敗後臺灣被割讓給日本,簡大獅憤怒至極,一想自己身為中國人,他絕不甘心做一名倭奴。而《馬關條約》的簽字人又是李鴻章,所以簡大獅痛罵其為漢奸,並多次企圖回大陸潛入京城刺殺李鴻章,所幸都被家人及時勸阻。

他曾被稱為臺灣抗日“三猛”之一,被俘後慷慨陳詞,從容赴死

甲午戰爭清朝戰敗後,清廷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條約規定將臺灣省割讓給了日本。消息一經傳播至臺灣,一時間,臺灣各地紛紛舉義,抵抗日本殖民。而凶性殘暴的日本侵略者一攻進臺北,肆無忌憚地欺凌壓榨臺灣同胞,抓丁編甲,苛稅如毛,弄得臺胞民不聊生。據相關傳說記載,有一天,簡大獅到外地謀生,日軍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殺,使一個好端端的十餘口人家僅存2個小男孩。簡大獅聚集一批受苦受難的鄉親逃進臺北的大屯草山裡,又召集千名義民揭起了抗日的義旗。但為了籌集資金和武器,他曾不止一次潛回漳州,受到了祖家親人的支持,把鄉親的捐款和刀具運往臺北。接著,他會同另外幾支義軍林李成、林大北部,開始在日軍設防的據點和道路進行襲擊,攪得日本總督樺山資紀“夢中驚起”,寸步難行。

他曾被稱為臺灣抗日“三猛”之一,被俘後慷慨陳詞,從容赴死

資料中,曾有記載,簡大獅既有勇猛之力,打起仗來又頗懂運用謀略,首戰率軍進攻臺北城,便重創日軍。攻打臺北打了三天三夜,在武器人數懸殊的情況下,義軍擊斃傷日軍300餘人,是日寇登陸臺灣後受到的最沉重的一次打擊。血戰臺北,簡大獅聲威大震,義軍僅靠最原始簡陋的武器,便讓日軍付出慘重代價,給了清廷一記響亮的耳光。簡大獅重創日軍,成為日寇心頭大患,將其列為最主要討伐的義軍首領之一。

他曾被稱為臺灣抗日“三猛”之一,被俘後慷慨陳詞,從容赴死

日本天皇曾派數萬軍隊趕赴臺灣,鎮壓義軍。最終簡大獅等義軍因寡不敵眾,撤至八甲町一帶進行大決戰,最後結果是義軍因缺乏武器及糧食,大都壯烈犧牲。這裡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有一天,簡大獅暗中約了幾位戰友到漳州府城簡氏祠堂聚商復臺大計,在漳州府的兩名日軍軍官和漳州道臺榮坤、曹鎮臺得知後立即佈置親兵圍捕。而後兩名親兵從牆外越過屋簷,立馬衝入內室,大聲說道:“我是奉道臺之命前來捕拿簡大獅!”簡大獅挺身而出說:“我就是簡大獅,你們不要為難其他人。”親兵立即上前要扣押他,他說:“我從臺灣來,只有愛國,不犯他罪,你們為什麼要抓我?”說完飛身跳上屋頂,準備逃走。不料那舊祠堂屋頂的楹片已朽,簡大獅踏了個空,栽了下來,被親兵抓住了。

他曾被稱為臺灣抗日“三猛”之一,被俘後慷慨陳詞,從容赴死

簡大獅被捕後他慷慨陳詞,留下了一篇光照山河的《供述》:“我是居住在臺灣的大清國民,日人無理刈界臺地,我十分不平。仇者皆系日人,並未毒及清人,故日人目我為土匪,清人應目我為義民。況自臺灣歸日,大小官員內渡一空,無一人敢出首倡義。我一介小民,聚眾萬餘,血戰百次,自謂無負於清廷。今日大勢已去,逃回漳州,猶是歸化清朝,願為子民。漳州道府既為清朝官員,理應保護清朝百姓。然今事已至此,空言無補,惟望開恩將餘杖斃,生為大清之民,死為大清之鬼……”聲聲含淚,字字鏗鏘,以自己是中國人為榮,死也不願落入敵手,表現了中國人民敢於抗禦外敵的凜凜氣節。此篇供詞被留在《漳州府志》上。

他曾被稱為臺灣抗日“三猛”之一,被俘後慷慨陳詞,從容赴死

簡大獅被捕後只提一個要求:“我反倭,非凡大清也。今為大清狗吏所殺,不恨;若以我予倭,雖死目不瞑!吾寧見殺於本國,不願被赦於他邦。”更令人惋惜的是,當簡大獅曾被日軍軍官押經石碼、廈門關進日軍一艘艦艇時,日軍劊子手用殘忍的電刑奪走了英雄的生命。而此時簡大獅僅僅32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