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

指斥新法,被王安石逼出京城

熙寧二年(1069)九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掀開了"熙寧變法"的帷幕。此時,蘇軾已經回到京城汴梁,任職史館,對變法事宜並不關心。但皇帝下詔,讓臣子們議一議學校貢舉法,於是他按要求上《議學校貢舉狀》,說"得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法,在於責實。"至於變風俗,要先等風俗漸變,然後因勢利導,才能事半功倍;如果強行為之,則易造成紛亂。宋神宗很欣賞蘇軾的說法,當天就召見他,想讓他進入變法班子。王安石與蘇軾在對朝政的看法上存在著巨大分歧,於是竭力阻攔。神宗實在喜歡蘇軾,又想讓蘇軾修起居注,但王安石絕不能讓蘇軾待在皇帝身邊,於是說蘇軾不是"可獎之人",必須像調教烈馬那樣,"減芻秣,加笞撲,使其服貼乃可用"。

"

指斥新法,被王安石逼出京城

熙寧二年(1069)九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掀開了"熙寧變法"的帷幕。此時,蘇軾已經回到京城汴梁,任職史館,對變法事宜並不關心。但皇帝下詔,讓臣子們議一議學校貢舉法,於是他按要求上《議學校貢舉狀》,說"得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法,在於責實。"至於變風俗,要先等風俗漸變,然後因勢利導,才能事半功倍;如果強行為之,則易造成紛亂。宋神宗很欣賞蘇軾的說法,當天就召見他,想讓他進入變法班子。王安石與蘇軾在對朝政的看法上存在著巨大分歧,於是竭力阻攔。神宗實在喜歡蘇軾,又想讓蘇軾修起居注,但王安石絕不能讓蘇軾待在皇帝身邊,於是說蘇軾不是"可獎之人",必須像調教烈馬那樣,"減芻秣,加笞撲,使其服貼乃可用"。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王安石形象

蘇軾認為既然已經得罪了新黨,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得罪到底算了,於是變身新法無腦黑,上了一系列反對新法的奏疏。王安石非常憤怒,讓御史謝景溫彈劾蘇軾,說他三年前送父親靈柩回眉山時,曾沿途販賣官鹽和瓷器。韓琦、範鎮、歐陽修等一干重臣紛紛站出來主持公道,說蘇洵過世,英宗皇帝贈銀100兩,韓琦和歐陽修各贈200兩,加上其他大臣的贈限,少說也得千八百兩,蘇軾一概不受,怎麼會沿途販賣官鹽,去違規賺那幾個小錢呢?最後的結果是宋神宗將蘇軾外放,出任杭州通判。

"

指斥新法,被王安石逼出京城

熙寧二年(1069)九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掀開了"熙寧變法"的帷幕。此時,蘇軾已經回到京城汴梁,任職史館,對變法事宜並不關心。但皇帝下詔,讓臣子們議一議學校貢舉法,於是他按要求上《議學校貢舉狀》,說"得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法,在於責實。"至於變風俗,要先等風俗漸變,然後因勢利導,才能事半功倍;如果強行為之,則易造成紛亂。宋神宗很欣賞蘇軾的說法,當天就召見他,想讓他進入變法班子。王安石與蘇軾在對朝政的看法上存在著巨大分歧,於是竭力阻攔。神宗實在喜歡蘇軾,又想讓蘇軾修起居注,但王安石絕不能讓蘇軾待在皇帝身邊,於是說蘇軾不是"可獎之人",必須像調教烈馬那樣,"減芻秣,加笞撲,使其服貼乃可用"。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王安石形象

蘇軾認為既然已經得罪了新黨,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得罪到底算了,於是變身新法無腦黑,上了一系列反對新法的奏疏。王安石非常憤怒,讓御史謝景溫彈劾蘇軾,說他三年前送父親靈柩回眉山時,曾沿途販賣官鹽和瓷器。韓琦、範鎮、歐陽修等一干重臣紛紛站出來主持公道,說蘇洵過世,英宗皇帝贈銀100兩,韓琦和歐陽修各贈200兩,加上其他大臣的贈限,少說也得千八百兩,蘇軾一概不受,怎麼會沿途販賣官鹽,去違規賺那幾個小錢呢?最後的結果是宋神宗將蘇軾外放,出任杭州通判。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蘇軾形象

接受規勸,"西湖雖好莫吟詩"

雖然被貶謫,但到杭州這樣的好地方,蘇軾的心情還是不錯的,當即打點行裝,準備動身。當時蘇轍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任學官,蘇軾沒有像通常那樣沿汴河東下,而是沿陸路南行,先去陳州看望弟弟。蘇轍最瞭解哥哥的性格,經常說話不考慮後果,說不定哪天就會因言獲罪。現在哥哥離開了是非漩渦,總算不是最壞的結果,心理上稍有放鬆。但他又怕哥哥到杭州後再寫詩作賦,譏諷朝政,所以見面時說,臨別時勸,老哥呀,今後一定不要亂說話!蘇軾的表哥文同在湖州任職,也寫詩勸他說:"北客若來休問答,西湖雖好莫吟詩。"總的意思是:閉上嘴,別管閒事!

"

指斥新法,被王安石逼出京城

熙寧二年(1069)九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掀開了"熙寧變法"的帷幕。此時,蘇軾已經回到京城汴梁,任職史館,對變法事宜並不關心。但皇帝下詔,讓臣子們議一議學校貢舉法,於是他按要求上《議學校貢舉狀》,說"得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法,在於責實。"至於變風俗,要先等風俗漸變,然後因勢利導,才能事半功倍;如果強行為之,則易造成紛亂。宋神宗很欣賞蘇軾的說法,當天就召見他,想讓他進入變法班子。王安石與蘇軾在對朝政的看法上存在著巨大分歧,於是竭力阻攔。神宗實在喜歡蘇軾,又想讓蘇軾修起居注,但王安石絕不能讓蘇軾待在皇帝身邊,於是說蘇軾不是"可獎之人",必須像調教烈馬那樣,"減芻秣,加笞撲,使其服貼乃可用"。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王安石形象

蘇軾認為既然已經得罪了新黨,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得罪到底算了,於是變身新法無腦黑,上了一系列反對新法的奏疏。王安石非常憤怒,讓御史謝景溫彈劾蘇軾,說他三年前送父親靈柩回眉山時,曾沿途販賣官鹽和瓷器。韓琦、範鎮、歐陽修等一干重臣紛紛站出來主持公道,說蘇洵過世,英宗皇帝贈銀100兩,韓琦和歐陽修各贈200兩,加上其他大臣的贈限,少說也得千八百兩,蘇軾一概不受,怎麼會沿途販賣官鹽,去違規賺那幾個小錢呢?最後的結果是宋神宗將蘇軾外放,出任杭州通判。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蘇軾形象

接受規勸,"西湖雖好莫吟詩"

雖然被貶謫,但到杭州這樣的好地方,蘇軾的心情還是不錯的,當即打點行裝,準備動身。當時蘇轍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任學官,蘇軾沒有像通常那樣沿汴河東下,而是沿陸路南行,先去陳州看望弟弟。蘇轍最瞭解哥哥的性格,經常說話不考慮後果,說不定哪天就會因言獲罪。現在哥哥離開了是非漩渦,總算不是最壞的結果,心理上稍有放鬆。但他又怕哥哥到杭州後再寫詩作賦,譏諷朝政,所以見面時說,臨別時勸,老哥呀,今後一定不要亂說話!蘇軾的表哥文同在湖州任職,也寫詩勸他說:"北客若來休問答,西湖雖好莫吟詩。"總的意思是:閉上嘴,別管閒事!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蘇轍形象

熙寧四年(1071)十一月,蘇軾到達杭州。一州大事小事都由知州做主,通判基本無法插手,蘇軾樂得逍遙,整日與湖山作伴,以歌吹自娛,並牢記弟弟和表哥規勸,絕少議論朝政,再惹是非。實在有話要說,就給弟弟寫詩解悶,其中長詩《戲子由》就是在此間寫的,他以東方朔、殿前衛士比蘇轍,以侏儒、秦優喻當時的寵臣,於戲謔中稱讚蘇轍寧願清貧也不屈己求人的秉性,委婉表達了自己的志向和情操。

"

指斥新法,被王安石逼出京城

熙寧二年(1069)九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掀開了"熙寧變法"的帷幕。此時,蘇軾已經回到京城汴梁,任職史館,對變法事宜並不關心。但皇帝下詔,讓臣子們議一議學校貢舉法,於是他按要求上《議學校貢舉狀》,說"得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法,在於責實。"至於變風俗,要先等風俗漸變,然後因勢利導,才能事半功倍;如果強行為之,則易造成紛亂。宋神宗很欣賞蘇軾的說法,當天就召見他,想讓他進入變法班子。王安石與蘇軾在對朝政的看法上存在著巨大分歧,於是竭力阻攔。神宗實在喜歡蘇軾,又想讓蘇軾修起居注,但王安石絕不能讓蘇軾待在皇帝身邊,於是說蘇軾不是"可獎之人",必須像調教烈馬那樣,"減芻秣,加笞撲,使其服貼乃可用"。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王安石形象

蘇軾認為既然已經得罪了新黨,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得罪到底算了,於是變身新法無腦黑,上了一系列反對新法的奏疏。王安石非常憤怒,讓御史謝景溫彈劾蘇軾,說他三年前送父親靈柩回眉山時,曾沿途販賣官鹽和瓷器。韓琦、範鎮、歐陽修等一干重臣紛紛站出來主持公道,說蘇洵過世,英宗皇帝贈銀100兩,韓琦和歐陽修各贈200兩,加上其他大臣的贈限,少說也得千八百兩,蘇軾一概不受,怎麼會沿途販賣官鹽,去違規賺那幾個小錢呢?最後的結果是宋神宗將蘇軾外放,出任杭州通判。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蘇軾形象

接受規勸,"西湖雖好莫吟詩"

雖然被貶謫,但到杭州這樣的好地方,蘇軾的心情還是不錯的,當即打點行裝,準備動身。當時蘇轍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任學官,蘇軾沒有像通常那樣沿汴河東下,而是沿陸路南行,先去陳州看望弟弟。蘇轍最瞭解哥哥的性格,經常說話不考慮後果,說不定哪天就會因言獲罪。現在哥哥離開了是非漩渦,總算不是最壞的結果,心理上稍有放鬆。但他又怕哥哥到杭州後再寫詩作賦,譏諷朝政,所以見面時說,臨別時勸,老哥呀,今後一定不要亂說話!蘇軾的表哥文同在湖州任職,也寫詩勸他說:"北客若來休問答,西湖雖好莫吟詩。"總的意思是:閉上嘴,別管閒事!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蘇轍形象

熙寧四年(1071)十一月,蘇軾到達杭州。一州大事小事都由知州做主,通判基本無法插手,蘇軾樂得逍遙,整日與湖山作伴,以歌吹自娛,並牢記弟弟和表哥規勸,絕少議論朝政,再惹是非。實在有話要說,就給弟弟寫詩解悶,其中長詩《戲子由》就是在此間寫的,他以東方朔、殿前衛士比蘇轍,以侏儒、秦優喻當時的寵臣,於戲謔中稱讚蘇轍寧願清貧也不屈己求人的秉性,委婉表達了自己的志向和情操。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蘇軾雕像

西湖遇雨,"白雨跳珠亂入船"

西湖北端有座望湖樓,為吳越王錢俶所建,位置極好,登臨眺望,一湖勝景盡收眼底。蘇軾特別喜歡望湖樓,經常來這裡打發時間。

"

指斥新法,被王安石逼出京城

熙寧二年(1069)九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掀開了"熙寧變法"的帷幕。此時,蘇軾已經回到京城汴梁,任職史館,對變法事宜並不關心。但皇帝下詔,讓臣子們議一議學校貢舉法,於是他按要求上《議學校貢舉狀》,說"得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法,在於責實。"至於變風俗,要先等風俗漸變,然後因勢利導,才能事半功倍;如果強行為之,則易造成紛亂。宋神宗很欣賞蘇軾的說法,當天就召見他,想讓他進入變法班子。王安石與蘇軾在對朝政的看法上存在著巨大分歧,於是竭力阻攔。神宗實在喜歡蘇軾,又想讓蘇軾修起居注,但王安石絕不能讓蘇軾待在皇帝身邊,於是說蘇軾不是"可獎之人",必須像調教烈馬那樣,"減芻秣,加笞撲,使其服貼乃可用"。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王安石形象

蘇軾認為既然已經得罪了新黨,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得罪到底算了,於是變身新法無腦黑,上了一系列反對新法的奏疏。王安石非常憤怒,讓御史謝景溫彈劾蘇軾,說他三年前送父親靈柩回眉山時,曾沿途販賣官鹽和瓷器。韓琦、範鎮、歐陽修等一干重臣紛紛站出來主持公道,說蘇洵過世,英宗皇帝贈銀100兩,韓琦和歐陽修各贈200兩,加上其他大臣的贈限,少說也得千八百兩,蘇軾一概不受,怎麼會沿途販賣官鹽,去違規賺那幾個小錢呢?最後的結果是宋神宗將蘇軾外放,出任杭州通判。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蘇軾形象

接受規勸,"西湖雖好莫吟詩"

雖然被貶謫,但到杭州這樣的好地方,蘇軾的心情還是不錯的,當即打點行裝,準備動身。當時蘇轍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任學官,蘇軾沒有像通常那樣沿汴河東下,而是沿陸路南行,先去陳州看望弟弟。蘇轍最瞭解哥哥的性格,經常說話不考慮後果,說不定哪天就會因言獲罪。現在哥哥離開了是非漩渦,總算不是最壞的結果,心理上稍有放鬆。但他又怕哥哥到杭州後再寫詩作賦,譏諷朝政,所以見面時說,臨別時勸,老哥呀,今後一定不要亂說話!蘇軾的表哥文同在湖州任職,也寫詩勸他說:"北客若來休問答,西湖雖好莫吟詩。"總的意思是:閉上嘴,別管閒事!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蘇轍形象

熙寧四年(1071)十一月,蘇軾到達杭州。一州大事小事都由知州做主,通判基本無法插手,蘇軾樂得逍遙,整日與湖山作伴,以歌吹自娛,並牢記弟弟和表哥規勸,絕少議論朝政,再惹是非。實在有話要說,就給弟弟寫詩解悶,其中長詩《戲子由》就是在此間寫的,他以東方朔、殿前衛士比蘇轍,以侏儒、秦優喻當時的寵臣,於戲謔中稱讚蘇轍寧願清貧也不屈己求人的秉性,委婉表達了自己的志向和情操。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蘇軾雕像

西湖遇雨,"白雨跳珠亂入船"

西湖北端有座望湖樓,為吳越王錢俶所建,位置極好,登臨眺望,一湖勝景盡收眼底。蘇軾特別喜歡望湖樓,經常來這裡打發時間。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望湖樓

熙寧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南風徐徐,吹散暑熱,蘇軾從望湖樓沿階而下,登上一條小船,泛舟西湖。夏天的西湖,天氣變化無常,突然間烏雲洶湧而來,大雨蓋上了湖面。蘇軾叫船家靠岸停泊,回到望湖樓,邊飲邊欣賞雨景。俄而一陣狂風攪開湖水,波濤洶湧,水浪翻滾。剎那間,烏雲被風吹散走盡,大雨驟歇,整個西湖恢復平靜,湖水、天空一派澄澈明淨。

"

指斥新法,被王安石逼出京城

熙寧二年(1069)九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掀開了"熙寧變法"的帷幕。此時,蘇軾已經回到京城汴梁,任職史館,對變法事宜並不關心。但皇帝下詔,讓臣子們議一議學校貢舉法,於是他按要求上《議學校貢舉狀》,說"得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法,在於責實。"至於變風俗,要先等風俗漸變,然後因勢利導,才能事半功倍;如果強行為之,則易造成紛亂。宋神宗很欣賞蘇軾的說法,當天就召見他,想讓他進入變法班子。王安石與蘇軾在對朝政的看法上存在著巨大分歧,於是竭力阻攔。神宗實在喜歡蘇軾,又想讓蘇軾修起居注,但王安石絕不能讓蘇軾待在皇帝身邊,於是說蘇軾不是"可獎之人",必須像調教烈馬那樣,"減芻秣,加笞撲,使其服貼乃可用"。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王安石形象

蘇軾認為既然已經得罪了新黨,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得罪到底算了,於是變身新法無腦黑,上了一系列反對新法的奏疏。王安石非常憤怒,讓御史謝景溫彈劾蘇軾,說他三年前送父親靈柩回眉山時,曾沿途販賣官鹽和瓷器。韓琦、範鎮、歐陽修等一干重臣紛紛站出來主持公道,說蘇洵過世,英宗皇帝贈銀100兩,韓琦和歐陽修各贈200兩,加上其他大臣的贈限,少說也得千八百兩,蘇軾一概不受,怎麼會沿途販賣官鹽,去違規賺那幾個小錢呢?最後的結果是宋神宗將蘇軾外放,出任杭州通判。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蘇軾形象

接受規勸,"西湖雖好莫吟詩"

雖然被貶謫,但到杭州這樣的好地方,蘇軾的心情還是不錯的,當即打點行裝,準備動身。當時蘇轍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任學官,蘇軾沒有像通常那樣沿汴河東下,而是沿陸路南行,先去陳州看望弟弟。蘇轍最瞭解哥哥的性格,經常說話不考慮後果,說不定哪天就會因言獲罪。現在哥哥離開了是非漩渦,總算不是最壞的結果,心理上稍有放鬆。但他又怕哥哥到杭州後再寫詩作賦,譏諷朝政,所以見面時說,臨別時勸,老哥呀,今後一定不要亂說話!蘇軾的表哥文同在湖州任職,也寫詩勸他說:"北客若來休問答,西湖雖好莫吟詩。"總的意思是:閉上嘴,別管閒事!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蘇轍形象

熙寧四年(1071)十一月,蘇軾到達杭州。一州大事小事都由知州做主,通判基本無法插手,蘇軾樂得逍遙,整日與湖山作伴,以歌吹自娛,並牢記弟弟和表哥規勸,絕少議論朝政,再惹是非。實在有話要說,就給弟弟寫詩解悶,其中長詩《戲子由》就是在此間寫的,他以東方朔、殿前衛士比蘇轍,以侏儒、秦優喻當時的寵臣,於戲謔中稱讚蘇轍寧願清貧也不屈己求人的秉性,委婉表達了自己的志向和情操。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蘇軾雕像

西湖遇雨,"白雨跳珠亂入船"

西湖北端有座望湖樓,為吳越王錢俶所建,位置極好,登臨眺望,一湖勝景盡收眼底。蘇軾特別喜歡望湖樓,經常來這裡打發時間。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望湖樓

熙寧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南風徐徐,吹散暑熱,蘇軾從望湖樓沿階而下,登上一條小船,泛舟西湖。夏天的西湖,天氣變化無常,突然間烏雲洶湧而來,大雨蓋上了湖面。蘇軾叫船家靠岸停泊,回到望湖樓,邊飲邊欣賞雨景。俄而一陣狂風攪開湖水,波濤洶湧,水浪翻滾。剎那間,烏雲被風吹散走盡,大雨驟歇,整個西湖恢復平靜,湖水、天空一派澄澈明淨。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詩意圖

美景和美酒都讓蘇軾有點醉了,趁著酒意,連寫五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中第一首最為人稱道: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這首詩描寫了西湖這場驟雨的前後過程,語言極為生動,尤其是"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兩句,把烏雲比作"翻墨",把雨滴比作"跳珠",形象逼真而又動感十足;一個"翻"字,凸顯烏雲氣勢;一個"跳"字,凸顯雨點之急;一個"亂"字,凸顯雨勢之大,靈動飛躍而又不露痕跡。

"

指斥新法,被王安石逼出京城

熙寧二年(1069)九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掀開了"熙寧變法"的帷幕。此時,蘇軾已經回到京城汴梁,任職史館,對變法事宜並不關心。但皇帝下詔,讓臣子們議一議學校貢舉法,於是他按要求上《議學校貢舉狀》,說"得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法,在於責實。"至於變風俗,要先等風俗漸變,然後因勢利導,才能事半功倍;如果強行為之,則易造成紛亂。宋神宗很欣賞蘇軾的說法,當天就召見他,想讓他進入變法班子。王安石與蘇軾在對朝政的看法上存在著巨大分歧,於是竭力阻攔。神宗實在喜歡蘇軾,又想讓蘇軾修起居注,但王安石絕不能讓蘇軾待在皇帝身邊,於是說蘇軾不是"可獎之人",必須像調教烈馬那樣,"減芻秣,加笞撲,使其服貼乃可用"。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王安石形象

蘇軾認為既然已經得罪了新黨,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得罪到底算了,於是變身新法無腦黑,上了一系列反對新法的奏疏。王安石非常憤怒,讓御史謝景溫彈劾蘇軾,說他三年前送父親靈柩回眉山時,曾沿途販賣官鹽和瓷器。韓琦、範鎮、歐陽修等一干重臣紛紛站出來主持公道,說蘇洵過世,英宗皇帝贈銀100兩,韓琦和歐陽修各贈200兩,加上其他大臣的贈限,少說也得千八百兩,蘇軾一概不受,怎麼會沿途販賣官鹽,去違規賺那幾個小錢呢?最後的結果是宋神宗將蘇軾外放,出任杭州通判。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蘇軾形象

接受規勸,"西湖雖好莫吟詩"

雖然被貶謫,但到杭州這樣的好地方,蘇軾的心情還是不錯的,當即打點行裝,準備動身。當時蘇轍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任學官,蘇軾沒有像通常那樣沿汴河東下,而是沿陸路南行,先去陳州看望弟弟。蘇轍最瞭解哥哥的性格,經常說話不考慮後果,說不定哪天就會因言獲罪。現在哥哥離開了是非漩渦,總算不是最壞的結果,心理上稍有放鬆。但他又怕哥哥到杭州後再寫詩作賦,譏諷朝政,所以見面時說,臨別時勸,老哥呀,今後一定不要亂說話!蘇軾的表哥文同在湖州任職,也寫詩勸他說:"北客若來休問答,西湖雖好莫吟詩。"總的意思是:閉上嘴,別管閒事!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蘇轍形象

熙寧四年(1071)十一月,蘇軾到達杭州。一州大事小事都由知州做主,通判基本無法插手,蘇軾樂得逍遙,整日與湖山作伴,以歌吹自娛,並牢記弟弟和表哥規勸,絕少議論朝政,再惹是非。實在有話要說,就給弟弟寫詩解悶,其中長詩《戲子由》就是在此間寫的,他以東方朔、殿前衛士比蘇轍,以侏儒、秦優喻當時的寵臣,於戲謔中稱讚蘇轍寧願清貧也不屈己求人的秉性,委婉表達了自己的志向和情操。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蘇軾雕像

西湖遇雨,"白雨跳珠亂入船"

西湖北端有座望湖樓,為吳越王錢俶所建,位置極好,登臨眺望,一湖勝景盡收眼底。蘇軾特別喜歡望湖樓,經常來這裡打發時間。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望湖樓

熙寧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南風徐徐,吹散暑熱,蘇軾從望湖樓沿階而下,登上一條小船,泛舟西湖。夏天的西湖,天氣變化無常,突然間烏雲洶湧而來,大雨蓋上了湖面。蘇軾叫船家靠岸停泊,回到望湖樓,邊飲邊欣賞雨景。俄而一陣狂風攪開湖水,波濤洶湧,水浪翻滾。剎那間,烏雲被風吹散走盡,大雨驟歇,整個西湖恢復平靜,湖水、天空一派澄澈明淨。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詩意圖

美景和美酒都讓蘇軾有點醉了,趁著酒意,連寫五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中第一首最為人稱道: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這首詩描寫了西湖這場驟雨的前後過程,語言極為生動,尤其是"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兩句,把烏雲比作"翻墨",把雨滴比作"跳珠",形象逼真而又動感十足;一個"翻"字,凸顯烏雲氣勢;一個"跳"字,凸顯雨點之急;一個"亂"字,凸顯雨勢之大,靈動飛躍而又不露痕跡。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黑雲翻墨未遮山

愛上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

從熙寧四年十一月到杭州任職通判,到熙寧七年十一月去密州任知州,蘇軾在杭州三年,喜歡上了這個地方,也深深愛上了西湖。蘇軾西湖之愛深到什麼程度?無法定量分析,但我們可以跟隨蘇軾去泛遊西湖,一起感受他對西湖之美最深摯的體會。

"

指斥新法,被王安石逼出京城

熙寧二年(1069)九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掀開了"熙寧變法"的帷幕。此時,蘇軾已經回到京城汴梁,任職史館,對變法事宜並不關心。但皇帝下詔,讓臣子們議一議學校貢舉法,於是他按要求上《議學校貢舉狀》,說"得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法,在於責實。"至於變風俗,要先等風俗漸變,然後因勢利導,才能事半功倍;如果強行為之,則易造成紛亂。宋神宗很欣賞蘇軾的說法,當天就召見他,想讓他進入變法班子。王安石與蘇軾在對朝政的看法上存在著巨大分歧,於是竭力阻攔。神宗實在喜歡蘇軾,又想讓蘇軾修起居注,但王安石絕不能讓蘇軾待在皇帝身邊,於是說蘇軾不是"可獎之人",必須像調教烈馬那樣,"減芻秣,加笞撲,使其服貼乃可用"。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王安石形象

蘇軾認為既然已經得罪了新黨,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得罪到底算了,於是變身新法無腦黑,上了一系列反對新法的奏疏。王安石非常憤怒,讓御史謝景溫彈劾蘇軾,說他三年前送父親靈柩回眉山時,曾沿途販賣官鹽和瓷器。韓琦、範鎮、歐陽修等一干重臣紛紛站出來主持公道,說蘇洵過世,英宗皇帝贈銀100兩,韓琦和歐陽修各贈200兩,加上其他大臣的贈限,少說也得千八百兩,蘇軾一概不受,怎麼會沿途販賣官鹽,去違規賺那幾個小錢呢?最後的結果是宋神宗將蘇軾外放,出任杭州通判。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蘇軾形象

接受規勸,"西湖雖好莫吟詩"

雖然被貶謫,但到杭州這樣的好地方,蘇軾的心情還是不錯的,當即打點行裝,準備動身。當時蘇轍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任學官,蘇軾沒有像通常那樣沿汴河東下,而是沿陸路南行,先去陳州看望弟弟。蘇轍最瞭解哥哥的性格,經常說話不考慮後果,說不定哪天就會因言獲罪。現在哥哥離開了是非漩渦,總算不是最壞的結果,心理上稍有放鬆。但他又怕哥哥到杭州後再寫詩作賦,譏諷朝政,所以見面時說,臨別時勸,老哥呀,今後一定不要亂說話!蘇軾的表哥文同在湖州任職,也寫詩勸他說:"北客若來休問答,西湖雖好莫吟詩。"總的意思是:閉上嘴,別管閒事!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蘇轍形象

熙寧四年(1071)十一月,蘇軾到達杭州。一州大事小事都由知州做主,通判基本無法插手,蘇軾樂得逍遙,整日與湖山作伴,以歌吹自娛,並牢記弟弟和表哥規勸,絕少議論朝政,再惹是非。實在有話要說,就給弟弟寫詩解悶,其中長詩《戲子由》就是在此間寫的,他以東方朔、殿前衛士比蘇轍,以侏儒、秦優喻當時的寵臣,於戲謔中稱讚蘇轍寧願清貧也不屈己求人的秉性,委婉表達了自己的志向和情操。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蘇軾雕像

西湖遇雨,"白雨跳珠亂入船"

西湖北端有座望湖樓,為吳越王錢俶所建,位置極好,登臨眺望,一湖勝景盡收眼底。蘇軾特別喜歡望湖樓,經常來這裡打發時間。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望湖樓

熙寧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南風徐徐,吹散暑熱,蘇軾從望湖樓沿階而下,登上一條小船,泛舟西湖。夏天的西湖,天氣變化無常,突然間烏雲洶湧而來,大雨蓋上了湖面。蘇軾叫船家靠岸停泊,回到望湖樓,邊飲邊欣賞雨景。俄而一陣狂風攪開湖水,波濤洶湧,水浪翻滾。剎那間,烏雲被風吹散走盡,大雨驟歇,整個西湖恢復平靜,湖水、天空一派澄澈明淨。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詩意圖

美景和美酒都讓蘇軾有點醉了,趁著酒意,連寫五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中第一首最為人稱道: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這首詩描寫了西湖這場驟雨的前後過程,語言極為生動,尤其是"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兩句,把烏雲比作"翻墨",把雨滴比作"跳珠",形象逼真而又動感十足;一個"翻"字,凸顯烏雲氣勢;一個"跳"字,凸顯雨點之急;一個"亂"字,凸顯雨勢之大,靈動飛躍而又不露痕跡。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黑雲翻墨未遮山

愛上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

從熙寧四年十一月到杭州任職通判,到熙寧七年十一月去密州任知州,蘇軾在杭州三年,喜歡上了這個地方,也深深愛上了西湖。蘇軾西湖之愛深到什麼程度?無法定量分析,但我們可以跟隨蘇軾去泛遊西湖,一起感受他對西湖之美最深摯的體會。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熙寧六年(1073)二月的一天,蘇軾陪著客人在西湖遊宴終日,早晨陽光明豔,後來轉陰,入暮後下起雨來。在他眼裡的西湖,無論是晴是陰,是颳風還是下雨,都是美好奇妙的。對西湖的深厚感情,外化為《飲湖上初晴後雨》詩一首: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首詩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姿雨態,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比喻傳達出了湖山的神韻。西湖與西施都是美在神韻,對西子來說,淡妝也好,濃抹也好,都無改其美;對西湖來說,晴也好,雨也好,都只能增添其美。

"

指斥新法,被王安石逼出京城

熙寧二年(1069)九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掀開了"熙寧變法"的帷幕。此時,蘇軾已經回到京城汴梁,任職史館,對變法事宜並不關心。但皇帝下詔,讓臣子們議一議學校貢舉法,於是他按要求上《議學校貢舉狀》,說"得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法,在於責實。"至於變風俗,要先等風俗漸變,然後因勢利導,才能事半功倍;如果強行為之,則易造成紛亂。宋神宗很欣賞蘇軾的說法,當天就召見他,想讓他進入變法班子。王安石與蘇軾在對朝政的看法上存在著巨大分歧,於是竭力阻攔。神宗實在喜歡蘇軾,又想讓蘇軾修起居注,但王安石絕不能讓蘇軾待在皇帝身邊,於是說蘇軾不是"可獎之人",必須像調教烈馬那樣,"減芻秣,加笞撲,使其服貼乃可用"。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王安石形象

蘇軾認為既然已經得罪了新黨,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得罪到底算了,於是變身新法無腦黑,上了一系列反對新法的奏疏。王安石非常憤怒,讓御史謝景溫彈劾蘇軾,說他三年前送父親靈柩回眉山時,曾沿途販賣官鹽和瓷器。韓琦、範鎮、歐陽修等一干重臣紛紛站出來主持公道,說蘇洵過世,英宗皇帝贈銀100兩,韓琦和歐陽修各贈200兩,加上其他大臣的贈限,少說也得千八百兩,蘇軾一概不受,怎麼會沿途販賣官鹽,去違規賺那幾個小錢呢?最後的結果是宋神宗將蘇軾外放,出任杭州通判。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蘇軾形象

接受規勸,"西湖雖好莫吟詩"

雖然被貶謫,但到杭州這樣的好地方,蘇軾的心情還是不錯的,當即打點行裝,準備動身。當時蘇轍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任學官,蘇軾沒有像通常那樣沿汴河東下,而是沿陸路南行,先去陳州看望弟弟。蘇轍最瞭解哥哥的性格,經常說話不考慮後果,說不定哪天就會因言獲罪。現在哥哥離開了是非漩渦,總算不是最壞的結果,心理上稍有放鬆。但他又怕哥哥到杭州後再寫詩作賦,譏諷朝政,所以見面時說,臨別時勸,老哥呀,今後一定不要亂說話!蘇軾的表哥文同在湖州任職,也寫詩勸他說:"北客若來休問答,西湖雖好莫吟詩。"總的意思是:閉上嘴,別管閒事!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蘇轍形象

熙寧四年(1071)十一月,蘇軾到達杭州。一州大事小事都由知州做主,通判基本無法插手,蘇軾樂得逍遙,整日與湖山作伴,以歌吹自娛,並牢記弟弟和表哥規勸,絕少議論朝政,再惹是非。實在有話要說,就給弟弟寫詩解悶,其中長詩《戲子由》就是在此間寫的,他以東方朔、殿前衛士比蘇轍,以侏儒、秦優喻當時的寵臣,於戲謔中稱讚蘇轍寧願清貧也不屈己求人的秉性,委婉表達了自己的志向和情操。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蘇軾雕像

西湖遇雨,"白雨跳珠亂入船"

西湖北端有座望湖樓,為吳越王錢俶所建,位置極好,登臨眺望,一湖勝景盡收眼底。蘇軾特別喜歡望湖樓,經常來這裡打發時間。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望湖樓

熙寧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南風徐徐,吹散暑熱,蘇軾從望湖樓沿階而下,登上一條小船,泛舟西湖。夏天的西湖,天氣變化無常,突然間烏雲洶湧而來,大雨蓋上了湖面。蘇軾叫船家靠岸停泊,回到望湖樓,邊飲邊欣賞雨景。俄而一陣狂風攪開湖水,波濤洶湧,水浪翻滾。剎那間,烏雲被風吹散走盡,大雨驟歇,整個西湖恢復平靜,湖水、天空一派澄澈明淨。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詩意圖

美景和美酒都讓蘇軾有點醉了,趁著酒意,連寫五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中第一首最為人稱道: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這首詩描寫了西湖這場驟雨的前後過程,語言極為生動,尤其是"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兩句,把烏雲比作"翻墨",把雨滴比作"跳珠",形象逼真而又動感十足;一個"翻"字,凸顯烏雲氣勢;一個"跳"字,凸顯雨點之急;一個"亂"字,凸顯雨勢之大,靈動飛躍而又不露痕跡。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黑雲翻墨未遮山

愛上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

從熙寧四年十一月到杭州任職通判,到熙寧七年十一月去密州任知州,蘇軾在杭州三年,喜歡上了這個地方,也深深愛上了西湖。蘇軾西湖之愛深到什麼程度?無法定量分析,但我們可以跟隨蘇軾去泛遊西湖,一起感受他對西湖之美最深摯的體會。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熙寧六年(1073)二月的一天,蘇軾陪著客人在西湖遊宴終日,早晨陽光明豔,後來轉陰,入暮後下起雨來。在他眼裡的西湖,無論是晴是陰,是颳風還是下雨,都是美好奇妙的。對西湖的深厚感情,外化為《飲湖上初晴後雨》詩一首: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首詩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姿雨態,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比喻傳達出了湖山的神韻。西湖與西施都是美在神韻,對西子來說,淡妝也好,濃抹也好,都無改其美;對西湖來說,晴也好,雨也好,都只能增添其美。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欲把西湖比西子

蘇軾好像對西湖的雨情有獨鍾,那陰晴變幻的景象總是讓他莫名興奮,靈感不斷。後人統計,蘇軾寫西湖的詩有十首以上,寫西湖的雨則有八首之多,"淡妝濃抹總相宜",此句一出,遂成"西湖定評"。

再來杭州,"不見跳珠十五年"

元祐四年(1089)七月,時隔15年之後,蘇軾出任杭州知州,再次來到杭州。時任兩浙提刑官的是莫君陳,兩人早有交遊,現在同在杭州為官,便經常相約交遊,吟詩唱和。有一次,二人同遊西湖時,又下起了雨,蘇軾頓時起了詩興,寫成《與莫同年雨中飲湖上》詩一首:

到處相逢是偶然,夢中相對各華顛。

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

"

指斥新法,被王安石逼出京城

熙寧二年(1069)九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掀開了"熙寧變法"的帷幕。此時,蘇軾已經回到京城汴梁,任職史館,對變法事宜並不關心。但皇帝下詔,讓臣子們議一議學校貢舉法,於是他按要求上《議學校貢舉狀》,說"得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法,在於責實。"至於變風俗,要先等風俗漸變,然後因勢利導,才能事半功倍;如果強行為之,則易造成紛亂。宋神宗很欣賞蘇軾的說法,當天就召見他,想讓他進入變法班子。王安石與蘇軾在對朝政的看法上存在著巨大分歧,於是竭力阻攔。神宗實在喜歡蘇軾,又想讓蘇軾修起居注,但王安石絕不能讓蘇軾待在皇帝身邊,於是說蘇軾不是"可獎之人",必須像調教烈馬那樣,"減芻秣,加笞撲,使其服貼乃可用"。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王安石形象

蘇軾認為既然已經得罪了新黨,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得罪到底算了,於是變身新法無腦黑,上了一系列反對新法的奏疏。王安石非常憤怒,讓御史謝景溫彈劾蘇軾,說他三年前送父親靈柩回眉山時,曾沿途販賣官鹽和瓷器。韓琦、範鎮、歐陽修等一干重臣紛紛站出來主持公道,說蘇洵過世,英宗皇帝贈銀100兩,韓琦和歐陽修各贈200兩,加上其他大臣的贈限,少說也得千八百兩,蘇軾一概不受,怎麼會沿途販賣官鹽,去違規賺那幾個小錢呢?最後的結果是宋神宗將蘇軾外放,出任杭州通判。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蘇軾形象

接受規勸,"西湖雖好莫吟詩"

雖然被貶謫,但到杭州這樣的好地方,蘇軾的心情還是不錯的,當即打點行裝,準備動身。當時蘇轍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任學官,蘇軾沒有像通常那樣沿汴河東下,而是沿陸路南行,先去陳州看望弟弟。蘇轍最瞭解哥哥的性格,經常說話不考慮後果,說不定哪天就會因言獲罪。現在哥哥離開了是非漩渦,總算不是最壞的結果,心理上稍有放鬆。但他又怕哥哥到杭州後再寫詩作賦,譏諷朝政,所以見面時說,臨別時勸,老哥呀,今後一定不要亂說話!蘇軾的表哥文同在湖州任職,也寫詩勸他說:"北客若來休問答,西湖雖好莫吟詩。"總的意思是:閉上嘴,別管閒事!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蘇轍形象

熙寧四年(1071)十一月,蘇軾到達杭州。一州大事小事都由知州做主,通判基本無法插手,蘇軾樂得逍遙,整日與湖山作伴,以歌吹自娛,並牢記弟弟和表哥規勸,絕少議論朝政,再惹是非。實在有話要說,就給弟弟寫詩解悶,其中長詩《戲子由》就是在此間寫的,他以東方朔、殿前衛士比蘇轍,以侏儒、秦優喻當時的寵臣,於戲謔中稱讚蘇轍寧願清貧也不屈己求人的秉性,委婉表達了自己的志向和情操。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蘇軾雕像

西湖遇雨,"白雨跳珠亂入船"

西湖北端有座望湖樓,為吳越王錢俶所建,位置極好,登臨眺望,一湖勝景盡收眼底。蘇軾特別喜歡望湖樓,經常來這裡打發時間。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望湖樓

熙寧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南風徐徐,吹散暑熱,蘇軾從望湖樓沿階而下,登上一條小船,泛舟西湖。夏天的西湖,天氣變化無常,突然間烏雲洶湧而來,大雨蓋上了湖面。蘇軾叫船家靠岸停泊,回到望湖樓,邊飲邊欣賞雨景。俄而一陣狂風攪開湖水,波濤洶湧,水浪翻滾。剎那間,烏雲被風吹散走盡,大雨驟歇,整個西湖恢復平靜,湖水、天空一派澄澈明淨。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詩意圖

美景和美酒都讓蘇軾有點醉了,趁著酒意,連寫五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中第一首最為人稱道: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這首詩描寫了西湖這場驟雨的前後過程,語言極為生動,尤其是"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兩句,把烏雲比作"翻墨",把雨滴比作"跳珠",形象逼真而又動感十足;一個"翻"字,凸顯烏雲氣勢;一個"跳"字,凸顯雨點之急;一個"亂"字,凸顯雨勢之大,靈動飛躍而又不露痕跡。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黑雲翻墨未遮山

愛上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

從熙寧四年十一月到杭州任職通判,到熙寧七年十一月去密州任知州,蘇軾在杭州三年,喜歡上了這個地方,也深深愛上了西湖。蘇軾西湖之愛深到什麼程度?無法定量分析,但我們可以跟隨蘇軾去泛遊西湖,一起感受他對西湖之美最深摯的體會。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熙寧六年(1073)二月的一天,蘇軾陪著客人在西湖遊宴終日,早晨陽光明豔,後來轉陰,入暮後下起雨來。在他眼裡的西湖,無論是晴是陰,是颳風還是下雨,都是美好奇妙的。對西湖的深厚感情,外化為《飲湖上初晴後雨》詩一首: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首詩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姿雨態,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比喻傳達出了湖山的神韻。西湖與西施都是美在神韻,對西子來說,淡妝也好,濃抹也好,都無改其美;對西湖來說,晴也好,雨也好,都只能增添其美。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欲把西湖比西子

蘇軾好像對西湖的雨情有獨鍾,那陰晴變幻的景象總是讓他莫名興奮,靈感不斷。後人統計,蘇軾寫西湖的詩有十首以上,寫西湖的雨則有八首之多,"淡妝濃抹總相宜",此句一出,遂成"西湖定評"。

再來杭州,"不見跳珠十五年"

元祐四年(1089)七月,時隔15年之後,蘇軾出任杭州知州,再次來到杭州。時任兩浙提刑官的是莫君陳,兩人早有交遊,現在同在杭州為官,便經常相約交遊,吟詩唱和。有一次,二人同遊西湖時,又下起了雨,蘇軾頓時起了詩興,寫成《與莫同年雨中飲湖上》詩一首:

到處相逢是偶然,夢中相對各華顛。

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到處相逢是偶然,夢中相對各華顛

蘇軾在詩裡說,人的相遇都是偶然,兩個滿頭白髮的人相聚,彷彿是在夢中。這次回來,又能夠觀賞西湖的雨景,我看得如醉如痴,因為,我不見這雨珠跳落湖面的景象已經十五年了!這首詩寫久別重逢,既是與故人的重逢,也是與西湖的重逢。重逢的感覺亦喜亦悲,但詩中無悲喜二字,蘇軾只是把十五年前所寫《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信手引來,說那"白雨跳珠亂入船"的情景彷彿還在眼前,感嘆時光流逝太快,你我都已白髮滿頭,悲喜之情盡在不言之中。

"

指斥新法,被王安石逼出京城

熙寧二年(1069)九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掀開了"熙寧變法"的帷幕。此時,蘇軾已經回到京城汴梁,任職史館,對變法事宜並不關心。但皇帝下詔,讓臣子們議一議學校貢舉法,於是他按要求上《議學校貢舉狀》,說"得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法,在於責實。"至於變風俗,要先等風俗漸變,然後因勢利導,才能事半功倍;如果強行為之,則易造成紛亂。宋神宗很欣賞蘇軾的說法,當天就召見他,想讓他進入變法班子。王安石與蘇軾在對朝政的看法上存在著巨大分歧,於是竭力阻攔。神宗實在喜歡蘇軾,又想讓蘇軾修起居注,但王安石絕不能讓蘇軾待在皇帝身邊,於是說蘇軾不是"可獎之人",必須像調教烈馬那樣,"減芻秣,加笞撲,使其服貼乃可用"。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王安石形象

蘇軾認為既然已經得罪了新黨,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得罪到底算了,於是變身新法無腦黑,上了一系列反對新法的奏疏。王安石非常憤怒,讓御史謝景溫彈劾蘇軾,說他三年前送父親靈柩回眉山時,曾沿途販賣官鹽和瓷器。韓琦、範鎮、歐陽修等一干重臣紛紛站出來主持公道,說蘇洵過世,英宗皇帝贈銀100兩,韓琦和歐陽修各贈200兩,加上其他大臣的贈限,少說也得千八百兩,蘇軾一概不受,怎麼會沿途販賣官鹽,去違規賺那幾個小錢呢?最後的結果是宋神宗將蘇軾外放,出任杭州通判。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蘇軾形象

接受規勸,"西湖雖好莫吟詩"

雖然被貶謫,但到杭州這樣的好地方,蘇軾的心情還是不錯的,當即打點行裝,準備動身。當時蘇轍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任學官,蘇軾沒有像通常那樣沿汴河東下,而是沿陸路南行,先去陳州看望弟弟。蘇轍最瞭解哥哥的性格,經常說話不考慮後果,說不定哪天就會因言獲罪。現在哥哥離開了是非漩渦,總算不是最壞的結果,心理上稍有放鬆。但他又怕哥哥到杭州後再寫詩作賦,譏諷朝政,所以見面時說,臨別時勸,老哥呀,今後一定不要亂說話!蘇軾的表哥文同在湖州任職,也寫詩勸他說:"北客若來休問答,西湖雖好莫吟詩。"總的意思是:閉上嘴,別管閒事!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蘇轍形象

熙寧四年(1071)十一月,蘇軾到達杭州。一州大事小事都由知州做主,通判基本無法插手,蘇軾樂得逍遙,整日與湖山作伴,以歌吹自娛,並牢記弟弟和表哥規勸,絕少議論朝政,再惹是非。實在有話要說,就給弟弟寫詩解悶,其中長詩《戲子由》就是在此間寫的,他以東方朔、殿前衛士比蘇轍,以侏儒、秦優喻當時的寵臣,於戲謔中稱讚蘇轍寧願清貧也不屈己求人的秉性,委婉表達了自己的志向和情操。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蘇軾雕像

西湖遇雨,"白雨跳珠亂入船"

西湖北端有座望湖樓,為吳越王錢俶所建,位置極好,登臨眺望,一湖勝景盡收眼底。蘇軾特別喜歡望湖樓,經常來這裡打發時間。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望湖樓

熙寧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南風徐徐,吹散暑熱,蘇軾從望湖樓沿階而下,登上一條小船,泛舟西湖。夏天的西湖,天氣變化無常,突然間烏雲洶湧而來,大雨蓋上了湖面。蘇軾叫船家靠岸停泊,回到望湖樓,邊飲邊欣賞雨景。俄而一陣狂風攪開湖水,波濤洶湧,水浪翻滾。剎那間,烏雲被風吹散走盡,大雨驟歇,整個西湖恢復平靜,湖水、天空一派澄澈明淨。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詩意圖

美景和美酒都讓蘇軾有點醉了,趁著酒意,連寫五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中第一首最為人稱道: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這首詩描寫了西湖這場驟雨的前後過程,語言極為生動,尤其是"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兩句,把烏雲比作"翻墨",把雨滴比作"跳珠",形象逼真而又動感十足;一個"翻"字,凸顯烏雲氣勢;一個"跳"字,凸顯雨點之急;一個"亂"字,凸顯雨勢之大,靈動飛躍而又不露痕跡。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黑雲翻墨未遮山

愛上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

從熙寧四年十一月到杭州任職通判,到熙寧七年十一月去密州任知州,蘇軾在杭州三年,喜歡上了這個地方,也深深愛上了西湖。蘇軾西湖之愛深到什麼程度?無法定量分析,但我們可以跟隨蘇軾去泛遊西湖,一起感受他對西湖之美最深摯的體會。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熙寧六年(1073)二月的一天,蘇軾陪著客人在西湖遊宴終日,早晨陽光明豔,後來轉陰,入暮後下起雨來。在他眼裡的西湖,無論是晴是陰,是颳風還是下雨,都是美好奇妙的。對西湖的深厚感情,外化為《飲湖上初晴後雨》詩一首: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首詩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姿雨態,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比喻傳達出了湖山的神韻。西湖與西施都是美在神韻,對西子來說,淡妝也好,濃抹也好,都無改其美;對西湖來說,晴也好,雨也好,都只能增添其美。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欲把西湖比西子

蘇軾好像對西湖的雨情有獨鍾,那陰晴變幻的景象總是讓他莫名興奮,靈感不斷。後人統計,蘇軾寫西湖的詩有十首以上,寫西湖的雨則有八首之多,"淡妝濃抹總相宜",此句一出,遂成"西湖定評"。

再來杭州,"不見跳珠十五年"

元祐四年(1089)七月,時隔15年之後,蘇軾出任杭州知州,再次來到杭州。時任兩浙提刑官的是莫君陳,兩人早有交遊,現在同在杭州為官,便經常相約交遊,吟詩唱和。有一次,二人同遊西湖時,又下起了雨,蘇軾頓時起了詩興,寫成《與莫同年雨中飲湖上》詩一首:

到處相逢是偶然,夢中相對各華顛。

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到處相逢是偶然,夢中相對各華顛

蘇軾在詩裡說,人的相遇都是偶然,兩個滿頭白髮的人相聚,彷彿是在夢中。這次回來,又能夠觀賞西湖的雨景,我看得如醉如痴,因為,我不見這雨珠跳落湖面的景象已經十五年了!這首詩寫久別重逢,既是與故人的重逢,也是與西湖的重逢。重逢的感覺亦喜亦悲,但詩中無悲喜二字,蘇軾只是把十五年前所寫《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信手引來,說那"白雨跳珠亂入船"的情景彷彿還在眼前,感嘆時光流逝太快,你我都已白髮滿頭,悲喜之情盡在不言之中。

西湖的雨,讓我情有獨鍾!蘇軾此詩一出,遂為西湖定評

蘇軾形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