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中秋節寫的一首詞,瀟灑浪漫,堪稱“神來之筆”'

"

一輪明月,撒下漫天的清輝;一襲桂香,散發醉人的芳香;一柄紅燭,映照著團圓的笑臉。

轉眼又是一年中秋,每逢佳節倍思親,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在這佳節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

"

一輪明月,撒下漫天的清輝;一襲桂香,散發醉人的芳香;一柄紅燭,映照著團圓的笑臉。

轉眼又是一年中秋,每逢佳節倍思親,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在這佳節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

蘇軾在中秋節寫的一首詞,瀟灑浪漫,堪稱“神來之筆”

其中最為經典的當屬蘇軾的《水調歌頭》,通篇都是名句,驚豔了千年。

全文如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是他在密州任職時所寫。

那年的中秋之夜,他開懷暢飲,喝得酩酊大醉,想起多年未見的弟弟蘇轍,一時感慨萬千,於是便有了這首詞。

後來胡仔在《漁隱叢話後集》曾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首詞為何會有如此高的評價吧。

"

一輪明月,撒下漫天的清輝;一襲桂香,散發醉人的芳香;一柄紅燭,映照著團圓的笑臉。

轉眼又是一年中秋,每逢佳節倍思親,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在這佳節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

蘇軾在中秋節寫的一首詞,瀟灑浪漫,堪稱“神來之筆”

其中最為經典的當屬蘇軾的《水調歌頭》,通篇都是名句,驚豔了千年。

全文如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是他在密州任職時所寫。

那年的中秋之夜,他開懷暢飲,喝得酩酊大醉,想起多年未見的弟弟蘇轍,一時感慨萬千,於是便有了這首詞。

後來胡仔在《漁隱叢話後集》曾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首詞為何會有如此高的評價吧。

蘇軾在中秋節寫的一首詞,瀟灑浪漫,堪稱“神來之筆”

詞的上半闕寫的是望月。

開頭兩句便問出了千百年來縈繞在人們心中的問題“明月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他將青天當成了好友,端起酒杯,遙遙相問。

其實“把酒問天”也不是蘇軾首創的,屈原在天問中就曾言“夜光何德,死則又育”,李白在《把酒問月》中也曾提到“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李白和屈原都是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而如今我們都說蘇軾是“豪放派”詞人,但其實蘇軾的骨子裡也是浪漫的,就像黃庭堅所言“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

蘇軾的這兩句看似是對宇宙奧祕的探索,但其實更多的是表現了他對明月的一種嚮往。

而接下來的幾句更是說明了這一點。

"

一輪明月,撒下漫天的清輝;一襲桂香,散發醉人的芳香;一柄紅燭,映照著團圓的笑臉。

轉眼又是一年中秋,每逢佳節倍思親,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在這佳節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

蘇軾在中秋節寫的一首詞,瀟灑浪漫,堪稱“神來之筆”

其中最為經典的當屬蘇軾的《水調歌頭》,通篇都是名句,驚豔了千年。

全文如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是他在密州任職時所寫。

那年的中秋之夜,他開懷暢飲,喝得酩酊大醉,想起多年未見的弟弟蘇轍,一時感慨萬千,於是便有了這首詞。

後來胡仔在《漁隱叢話後集》曾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首詞為何會有如此高的評價吧。

蘇軾在中秋節寫的一首詞,瀟灑浪漫,堪稱“神來之筆”

詞的上半闕寫的是望月。

開頭兩句便問出了千百年來縈繞在人們心中的問題“明月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他將青天當成了好友,端起酒杯,遙遙相問。

其實“把酒問天”也不是蘇軾首創的,屈原在天問中就曾言“夜光何德,死則又育”,李白在《把酒問月》中也曾提到“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李白和屈原都是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而如今我們都說蘇軾是“豪放派”詞人,但其實蘇軾的骨子裡也是浪漫的,就像黃庭堅所言“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

蘇軾的這兩句看似是對宇宙奧祕的探索,但其實更多的是表現了他對明月的一種嚮往。

而接下來的幾句更是說明了這一點。

蘇軾在中秋節寫的一首詞,瀟灑浪漫,堪稱“神來之筆”

月亮從誕生到如今,早已過去多年了,他不知如今的月宮已是何年何月。

他想乘著清風回到九天之上,又害怕天宮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徹骨的冰寒。

這幾句將詩人嚮往又害怕的糾結之情描寫得淋漓盡致。

一個“歸”字寫出了他欲脫離人世,以及對天宮的嚮往。

此時的蘇軾尚未經歷“烏臺詩案”,但他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自貶出京,輾轉各地為官。

表面上看這是他自己的選擇,但這其中又暗含了多少的心酸苦楚?

所以他才會想著擺脫這時間的紛紛擾擾,而這種超然物外的道家思想,在他被貶黃州後,就更為突出了,“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詩人會有這種“望月登仙”的思想,與其說是對宇宙的好奇嚮往,不如說是他對人世現實的不滿。

"

一輪明月,撒下漫天的清輝;一襲桂香,散發醉人的芳香;一柄紅燭,映照著團圓的笑臉。

轉眼又是一年中秋,每逢佳節倍思親,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在這佳節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

蘇軾在中秋節寫的一首詞,瀟灑浪漫,堪稱“神來之筆”

其中最為經典的當屬蘇軾的《水調歌頭》,通篇都是名句,驚豔了千年。

全文如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是他在密州任職時所寫。

那年的中秋之夜,他開懷暢飲,喝得酩酊大醉,想起多年未見的弟弟蘇轍,一時感慨萬千,於是便有了這首詞。

後來胡仔在《漁隱叢話後集》曾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首詞為何會有如此高的評價吧。

蘇軾在中秋節寫的一首詞,瀟灑浪漫,堪稱“神來之筆”

詞的上半闕寫的是望月。

開頭兩句便問出了千百年來縈繞在人們心中的問題“明月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他將青天當成了好友,端起酒杯,遙遙相問。

其實“把酒問天”也不是蘇軾首創的,屈原在天問中就曾言“夜光何德,死則又育”,李白在《把酒問月》中也曾提到“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李白和屈原都是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而如今我們都說蘇軾是“豪放派”詞人,但其實蘇軾的骨子裡也是浪漫的,就像黃庭堅所言“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

蘇軾的這兩句看似是對宇宙奧祕的探索,但其實更多的是表現了他對明月的一種嚮往。

而接下來的幾句更是說明了這一點。

蘇軾在中秋節寫的一首詞,瀟灑浪漫,堪稱“神來之筆”

月亮從誕生到如今,早已過去多年了,他不知如今的月宮已是何年何月。

他想乘著清風回到九天之上,又害怕天宮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徹骨的冰寒。

這幾句將詩人嚮往又害怕的糾結之情描寫得淋漓盡致。

一個“歸”字寫出了他欲脫離人世,以及對天宮的嚮往。

此時的蘇軾尚未經歷“烏臺詩案”,但他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自貶出京,輾轉各地為官。

表面上看這是他自己的選擇,但這其中又暗含了多少的心酸苦楚?

所以他才會想著擺脫這時間的紛紛擾擾,而這種超然物外的道家思想,在他被貶黃州後,就更為突出了,“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詩人會有這種“望月登仙”的思想,與其說是對宇宙的好奇嚮往,不如說是他對人世現實的不滿。

蘇軾在中秋節寫的一首詞,瀟灑浪漫,堪稱“神來之筆”

世人都說神仙好,逍遙自在沒煩惱,這樣的生活不僅是蘇軾也是絕大多數人所追求的。

但是蘇軾又是理智的,他知道天宮雖好,卻不是凡人能夠久居的,那高處徹骨的冰寒,又有幾人能忍受?

於是他最後發出了“何似在人間”的感慨。

他拼命找出天宮的美中不足,以此來堅定自己留在人間的信念。

尤其是最後兩句的轉折,道出了他對人世生活的喜愛。

雖然人世有那麼多的煩惱和不如意,他卻依然留戀,無形中展現了他的開闊心胸,這樣的曠達怎不令人欽佩?

"

一輪明月,撒下漫天的清輝;一襲桂香,散發醉人的芳香;一柄紅燭,映照著團圓的笑臉。

轉眼又是一年中秋,每逢佳節倍思親,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在這佳節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

蘇軾在中秋節寫的一首詞,瀟灑浪漫,堪稱“神來之筆”

其中最為經典的當屬蘇軾的《水調歌頭》,通篇都是名句,驚豔了千年。

全文如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是他在密州任職時所寫。

那年的中秋之夜,他開懷暢飲,喝得酩酊大醉,想起多年未見的弟弟蘇轍,一時感慨萬千,於是便有了這首詞。

後來胡仔在《漁隱叢話後集》曾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首詞為何會有如此高的評價吧。

蘇軾在中秋節寫的一首詞,瀟灑浪漫,堪稱“神來之筆”

詞的上半闕寫的是望月。

開頭兩句便問出了千百年來縈繞在人們心中的問題“明月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他將青天當成了好友,端起酒杯,遙遙相問。

其實“把酒問天”也不是蘇軾首創的,屈原在天問中就曾言“夜光何德,死則又育”,李白在《把酒問月》中也曾提到“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李白和屈原都是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而如今我們都說蘇軾是“豪放派”詞人,但其實蘇軾的骨子裡也是浪漫的,就像黃庭堅所言“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

蘇軾的這兩句看似是對宇宙奧祕的探索,但其實更多的是表現了他對明月的一種嚮往。

而接下來的幾句更是說明了這一點。

蘇軾在中秋節寫的一首詞,瀟灑浪漫,堪稱“神來之筆”

月亮從誕生到如今,早已過去多年了,他不知如今的月宮已是何年何月。

他想乘著清風回到九天之上,又害怕天宮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徹骨的冰寒。

這幾句將詩人嚮往又害怕的糾結之情描寫得淋漓盡致。

一個“歸”字寫出了他欲脫離人世,以及對天宮的嚮往。

此時的蘇軾尚未經歷“烏臺詩案”,但他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自貶出京,輾轉各地為官。

表面上看這是他自己的選擇,但這其中又暗含了多少的心酸苦楚?

所以他才會想著擺脫這時間的紛紛擾擾,而這種超然物外的道家思想,在他被貶黃州後,就更為突出了,“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詩人會有這種“望月登仙”的思想,與其說是對宇宙的好奇嚮往,不如說是他對人世現實的不滿。

蘇軾在中秋節寫的一首詞,瀟灑浪漫,堪稱“神來之筆”

世人都說神仙好,逍遙自在沒煩惱,這樣的生活不僅是蘇軾也是絕大多數人所追求的。

但是蘇軾又是理智的,他知道天宮雖好,卻不是凡人能夠久居的,那高處徹骨的冰寒,又有幾人能忍受?

於是他最後發出了“何似在人間”的感慨。

他拼命找出天宮的美中不足,以此來堅定自己留在人間的信念。

尤其是最後兩句的轉折,道出了他對人世生活的喜愛。

雖然人世有那麼多的煩惱和不如意,他卻依然留戀,無形中展現了他的開闊心胸,這樣的曠達怎不令人欽佩?

蘇軾在中秋節寫的一首詞,瀟灑浪漫,堪稱“神來之筆”

接著的下半闕寫的是懷人。

他不再糾結於遙不可及的天宮,想到了人間的聚散離合。

清冷的月光轉過硃紅色的樓閣,透過雕花的窗戶,映照著難以成眠的人兒。

這裡“無眠”的不止是蘇軾,還有普天下所有無法與親人在月圓之夜團聚的離人遊子。

蘇軾和蘇轍兄弟情深,是詞壇的一大佳話。

人們只知蘇軾的瀟灑,卻不知他瀟灑的背後是因為有個全心全意為他付出的弟弟。

此時他和弟弟蘇轍已是七年未見,又逢中秋佳節,所以他才會思念到難以成眠。

他忍不住抱怨明月“難道你是有什麼怨恨嗎?為何總是在人們別離的時候才圓呢?”

這句抱怨看似無理取鬧,其實暗含了他難以排遣的思念之情。

他因無法和弟弟團圓,以致怨上了明月,這樣深沉的離別之苦讀來令人傷感。

"

一輪明月,撒下漫天的清輝;一襲桂香,散發醉人的芳香;一柄紅燭,映照著團圓的笑臉。

轉眼又是一年中秋,每逢佳節倍思親,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在這佳節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

蘇軾在中秋節寫的一首詞,瀟灑浪漫,堪稱“神來之筆”

其中最為經典的當屬蘇軾的《水調歌頭》,通篇都是名句,驚豔了千年。

全文如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是他在密州任職時所寫。

那年的中秋之夜,他開懷暢飲,喝得酩酊大醉,想起多年未見的弟弟蘇轍,一時感慨萬千,於是便有了這首詞。

後來胡仔在《漁隱叢話後集》曾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首詞為何會有如此高的評價吧。

蘇軾在中秋節寫的一首詞,瀟灑浪漫,堪稱“神來之筆”

詞的上半闕寫的是望月。

開頭兩句便問出了千百年來縈繞在人們心中的問題“明月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他將青天當成了好友,端起酒杯,遙遙相問。

其實“把酒問天”也不是蘇軾首創的,屈原在天問中就曾言“夜光何德,死則又育”,李白在《把酒問月》中也曾提到“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李白和屈原都是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而如今我們都說蘇軾是“豪放派”詞人,但其實蘇軾的骨子裡也是浪漫的,就像黃庭堅所言“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

蘇軾的這兩句看似是對宇宙奧祕的探索,但其實更多的是表現了他對明月的一種嚮往。

而接下來的幾句更是說明了這一點。

蘇軾在中秋節寫的一首詞,瀟灑浪漫,堪稱“神來之筆”

月亮從誕生到如今,早已過去多年了,他不知如今的月宮已是何年何月。

他想乘著清風回到九天之上,又害怕天宮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徹骨的冰寒。

這幾句將詩人嚮往又害怕的糾結之情描寫得淋漓盡致。

一個“歸”字寫出了他欲脫離人世,以及對天宮的嚮往。

此時的蘇軾尚未經歷“烏臺詩案”,但他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自貶出京,輾轉各地為官。

表面上看這是他自己的選擇,但這其中又暗含了多少的心酸苦楚?

所以他才會想著擺脫這時間的紛紛擾擾,而這種超然物外的道家思想,在他被貶黃州後,就更為突出了,“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詩人會有這種“望月登仙”的思想,與其說是對宇宙的好奇嚮往,不如說是他對人世現實的不滿。

蘇軾在中秋節寫的一首詞,瀟灑浪漫,堪稱“神來之筆”

世人都說神仙好,逍遙自在沒煩惱,這樣的生活不僅是蘇軾也是絕大多數人所追求的。

但是蘇軾又是理智的,他知道天宮雖好,卻不是凡人能夠久居的,那高處徹骨的冰寒,又有幾人能忍受?

於是他最後發出了“何似在人間”的感慨。

他拼命找出天宮的美中不足,以此來堅定自己留在人間的信念。

尤其是最後兩句的轉折,道出了他對人世生活的喜愛。

雖然人世有那麼多的煩惱和不如意,他卻依然留戀,無形中展現了他的開闊心胸,這樣的曠達怎不令人欽佩?

蘇軾在中秋節寫的一首詞,瀟灑浪漫,堪稱“神來之筆”

接著的下半闕寫的是懷人。

他不再糾結於遙不可及的天宮,想到了人間的聚散離合。

清冷的月光轉過硃紅色的樓閣,透過雕花的窗戶,映照著難以成眠的人兒。

這裡“無眠”的不止是蘇軾,還有普天下所有無法與親人在月圓之夜團聚的離人遊子。

蘇軾和蘇轍兄弟情深,是詞壇的一大佳話。

人們只知蘇軾的瀟灑,卻不知他瀟灑的背後是因為有個全心全意為他付出的弟弟。

此時他和弟弟蘇轍已是七年未見,又逢中秋佳節,所以他才會思念到難以成眠。

他忍不住抱怨明月“難道你是有什麼怨恨嗎?為何總是在人們別離的時候才圓呢?”

這句抱怨看似無理取鬧,其實暗含了他難以排遣的思念之情。

他因無法和弟弟團圓,以致怨上了明月,這樣深沉的離別之苦讀來令人傷感。

蘇軾在中秋節寫的一首詞,瀟灑浪漫,堪稱“神來之筆”

但他畢竟是豁達的,於是便有了最後的這幾句千古名言。

自古以來便難有十全十美之事,人世的悲歡離合,月亮的陰晴圓缺都是常態。

只希望這世上所有的人都能平安常在,這樣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明月的普照下,心連心。

前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揭示了亙古不變的道理,表現了詩人豁達的情懷。

而後兩句是他對世間所有人的祝福之語。

上一句突破時間的限制,下一句打破空間的阻隔,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他的美好祝願。

“千里共嬋娟”算是一種神交,就像王昌齡的“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也是這個意思。

"

一輪明月,撒下漫天的清輝;一襲桂香,散發醉人的芳香;一柄紅燭,映照著團圓的笑臉。

轉眼又是一年中秋,每逢佳節倍思親,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在這佳節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

蘇軾在中秋節寫的一首詞,瀟灑浪漫,堪稱“神來之筆”

其中最為經典的當屬蘇軾的《水調歌頭》,通篇都是名句,驚豔了千年。

全文如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是他在密州任職時所寫。

那年的中秋之夜,他開懷暢飲,喝得酩酊大醉,想起多年未見的弟弟蘇轍,一時感慨萬千,於是便有了這首詞。

後來胡仔在《漁隱叢話後集》曾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首詞為何會有如此高的評價吧。

蘇軾在中秋節寫的一首詞,瀟灑浪漫,堪稱“神來之筆”

詞的上半闕寫的是望月。

開頭兩句便問出了千百年來縈繞在人們心中的問題“明月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他將青天當成了好友,端起酒杯,遙遙相問。

其實“把酒問天”也不是蘇軾首創的,屈原在天問中就曾言“夜光何德,死則又育”,李白在《把酒問月》中也曾提到“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李白和屈原都是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而如今我們都說蘇軾是“豪放派”詞人,但其實蘇軾的骨子裡也是浪漫的,就像黃庭堅所言“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

蘇軾的這兩句看似是對宇宙奧祕的探索,但其實更多的是表現了他對明月的一種嚮往。

而接下來的幾句更是說明了這一點。

蘇軾在中秋節寫的一首詞,瀟灑浪漫,堪稱“神來之筆”

月亮從誕生到如今,早已過去多年了,他不知如今的月宮已是何年何月。

他想乘著清風回到九天之上,又害怕天宮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徹骨的冰寒。

這幾句將詩人嚮往又害怕的糾結之情描寫得淋漓盡致。

一個“歸”字寫出了他欲脫離人世,以及對天宮的嚮往。

此時的蘇軾尚未經歷“烏臺詩案”,但他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自貶出京,輾轉各地為官。

表面上看這是他自己的選擇,但這其中又暗含了多少的心酸苦楚?

所以他才會想著擺脫這時間的紛紛擾擾,而這種超然物外的道家思想,在他被貶黃州後,就更為突出了,“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詩人會有這種“望月登仙”的思想,與其說是對宇宙的好奇嚮往,不如說是他對人世現實的不滿。

蘇軾在中秋節寫的一首詞,瀟灑浪漫,堪稱“神來之筆”

世人都說神仙好,逍遙自在沒煩惱,這樣的生活不僅是蘇軾也是絕大多數人所追求的。

但是蘇軾又是理智的,他知道天宮雖好,卻不是凡人能夠久居的,那高處徹骨的冰寒,又有幾人能忍受?

於是他最後發出了“何似在人間”的感慨。

他拼命找出天宮的美中不足,以此來堅定自己留在人間的信念。

尤其是最後兩句的轉折,道出了他對人世生活的喜愛。

雖然人世有那麼多的煩惱和不如意,他卻依然留戀,無形中展現了他的開闊心胸,這樣的曠達怎不令人欽佩?

蘇軾在中秋節寫的一首詞,瀟灑浪漫,堪稱“神來之筆”

接著的下半闕寫的是懷人。

他不再糾結於遙不可及的天宮,想到了人間的聚散離合。

清冷的月光轉過硃紅色的樓閣,透過雕花的窗戶,映照著難以成眠的人兒。

這裡“無眠”的不止是蘇軾,還有普天下所有無法與親人在月圓之夜團聚的離人遊子。

蘇軾和蘇轍兄弟情深,是詞壇的一大佳話。

人們只知蘇軾的瀟灑,卻不知他瀟灑的背後是因為有個全心全意為他付出的弟弟。

此時他和弟弟蘇轍已是七年未見,又逢中秋佳節,所以他才會思念到難以成眠。

他忍不住抱怨明月“難道你是有什麼怨恨嗎?為何總是在人們別離的時候才圓呢?”

這句抱怨看似無理取鬧,其實暗含了他難以排遣的思念之情。

他因無法和弟弟團圓,以致怨上了明月,這樣深沉的離別之苦讀來令人傷感。

蘇軾在中秋節寫的一首詞,瀟灑浪漫,堪稱“神來之筆”

但他畢竟是豁達的,於是便有了最後的這幾句千古名言。

自古以來便難有十全十美之事,人世的悲歡離合,月亮的陰晴圓缺都是常態。

只希望這世上所有的人都能平安常在,這樣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明月的普照下,心連心。

前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揭示了亙古不變的道理,表現了詩人豁達的情懷。

而後兩句是他對世間所有人的祝福之語。

上一句突破時間的限制,下一句打破空間的阻隔,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他的美好祝願。

“千里共嬋娟”算是一種神交,就像王昌齡的“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也是這個意思。

蘇軾在中秋節寫的一首詞,瀟灑浪漫,堪稱“神來之筆”

全詞來看,上闕望月,下闋懷人,浪漫神奇,又情真意切,千年來打動了無數人。

瀟灑的風格,浪漫的色彩,流暢的語言,無一不展現了詞人深厚的功底,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所以後人都說蘇軾這首詞是史上最難超越的一首中秋詞,句句妙絕千古,美得令人心醉。

最後祝大家在這中秋之夜都能花好月圓人團圓。

- END -

作者:凱紫

看完的讀者,記得給凱哥點個贊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