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求之於勢,不責於人

孫子兵法 國學 職場 葉權鋒 葉權鋒 2017-11-02

《孫子兵法》中言:“善戰者,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勢”者,大局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凡是擅長用兵打仗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努力尋求對自己有利的態勢,不可求於下屬,並且能夠立足於全局態勢的發展變化合理的量才用人,選擇適合的有用的人才。

孫子兵法:求之於勢,不責於人

那麼如何做到根據態勢合理的擇才、用才呢?從“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眾所周知,木石的特點是放置於安穩平坦的地方就靜止不動,放置於陡峭險峻的地方就會滾動不止,形狀方正就容易靜止,形狀圓滑就容易移動。木石之性,代表的也就是“勢”,必須要懂得利用各種外條件,不論是否有利於自己,都能一句態勢,選擇合適的方法,來將態勢轉變為有利於自己的方面。

“求之於勢”,最重要的是“造勢”,意味著競爭優勢不是靠消極等待而得來的,而是靠主動創造;“造勢”後還要懂得“任勢”,即要憑藉對自己有利的態勢,來以勢壓敵。木石沉重,用力搬事倍功半,以勢動則事半功倍。

孫子兵法:求之於勢,不責於人

《孫子兵法》認為,戰略的最高準則絕對不是以苛責部下、用苦戰來取勝,而是要用“勢”來取勝。這就把“勢”提到了有關指揮藝術的地位。孫子並未給“勢”下定義,而是巧妙地藉助自然現象來說明,“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意思就是,飛流直下的急湍之所以能夠沖走石頭,都是因為迅猛的水勢,成語中有一詞“勢不可擋”說的也是如此。只有“識勢”“任勢”才能做到勢不可擋的境界。

“勢”不是靜止毫無變化的,所以僅僅只是“取之於勢”是遠遠不夠的,“取勢”的前提是“識之於勢”,要對形式的發展和趨向變化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大局往往表現在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一些關鍵時機、關鍵問題上,想要把握好大局,需要不失時機地抓住態勢,並利用好態勢才能做到遊刃有餘、從容制勝。

孫子兵法:求之於勢,不責於人

所以說,做到“求之於勢,不責於人”就是不管是做什麼,不要把問題都歸結在他人的身上,更不要隨意的責備他人,要在“以利取勢”“以權謀勢”的過程中學會因勢而用,量能而使,以勢釀勢,最終成功地達到“制敵”的目的。

本文摘自王穎《每天一堂國學應用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