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巢州系列(三):孫權修壩水淹“巢州”'

"

作者:張靖華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歷史學博士,安徽建築大學教師。本文觀點和部分材料提煉於張靖華《湖與山——明初以來巢湖北岸的聚落與空間》一書。

對於陷巢州一說,清代學者經過調查,認為這是確定的事實,並且是歷史上的“人禍”造成的。這個調查主要集中於東關地區,時間在康熙十二年編修《巢縣誌》前後。


"

作者:張靖華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歷史學博士,安徽建築大學教師。本文觀點和部分材料提煉於張靖華《湖與山——明初以來巢湖北岸的聚落與空間》一書。

對於陷巢州一說,清代學者經過調查,認為這是確定的事實,並且是歷史上的“人禍”造成的。這個調查主要集中於東關地區,時間在康熙十二年編修《巢縣誌》前後。


陷巢州系列(三):孫權修壩水淹“巢州”



東關鎮位於現在巢湖市南部和無為縣交界處,位於裕溪河的東岸,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是一個重要的軍事隘口。這個隘口的東西兩側都有山峰,西側為七寶山,臨水有小山,名東龜山,東側河岸稱濡須山,“今柵江口有兩山,濡須山在和州界,謂之東關,七寶山在無為軍界,謂之西關。”(圖1)。兩山中間有河流通過。歷史上,曾長期作為是孫吳政權和曹魏對峙的邊界。曹魏只要突破這一隘口,就可以順流而下,進入孫吳固守的南方。而孫吳也將此地視為北上進入江淮的關鍵點。為了在此地固守,孫權修築了兩個軍事堡壘,叫濡須塢。濡須塢像什麼樣子,史料中雖然沒有明確記載,但可以推測和東漢時期的塢壁差不多。“《周禮·夏官·量人》解釋“壁”:‘營軍之壘舍’,鄭注:“軍壁日壘”,孫治讓《正義》:‘軍所止之處,則外幣為壁壘,又於壘中為館舍。’”,而塢的含義猶如“壁”,是小型的軍壘,“營居曰塢,一曰庫城也。”兩漢以來,各地的豪強勢力都把塢壁作為保衛資產、防禦敵人最重要的建築空間。孫吳政權修築的塢壁,其源流即來自於兩漢時期的建築承傳。可以推測,它的建築牆體比較厚重高大,中部有了望樓可以遠眺曹魏的軍事活動(圖2)。


"

作者:張靖華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歷史學博士,安徽建築大學教師。本文觀點和部分材料提煉於張靖華《湖與山——明初以來巢湖北岸的聚落與空間》一書。

對於陷巢州一說,清代學者經過調查,認為這是確定的事實,並且是歷史上的“人禍”造成的。這個調查主要集中於東關地區,時間在康熙十二年編修《巢縣誌》前後。


陷巢州系列(三):孫權修壩水淹“巢州”



東關鎮位於現在巢湖市南部和無為縣交界處,位於裕溪河的東岸,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是一個重要的軍事隘口。這個隘口的東西兩側都有山峰,西側為七寶山,臨水有小山,名東龜山,東側河岸稱濡須山,“今柵江口有兩山,濡須山在和州界,謂之東關,七寶山在無為軍界,謂之西關。”(圖1)。兩山中間有河流通過。歷史上,曾長期作為是孫吳政權和曹魏對峙的邊界。曹魏只要突破這一隘口,就可以順流而下,進入孫吳固守的南方。而孫吳也將此地視為北上進入江淮的關鍵點。為了在此地固守,孫權修築了兩個軍事堡壘,叫濡須塢。濡須塢像什麼樣子,史料中雖然沒有明確記載,但可以推測和東漢時期的塢壁差不多。“《周禮·夏官·量人》解釋“壁”:‘營軍之壘舍’,鄭注:“軍壁日壘”,孫治讓《正義》:‘軍所止之處,則外幣為壁壘,又於壘中為館舍。’”,而塢的含義猶如“壁”,是小型的軍壘,“營居曰塢,一曰庫城也。”兩漢以來,各地的豪強勢力都把塢壁作為保衛資產、防禦敵人最重要的建築空間。孫吳政權修築的塢壁,其源流即來自於兩漢時期的建築承傳。可以推測,它的建築牆體比較厚重高大,中部有了望樓可以遠眺曹魏的軍事活動(圖2)。


陷巢州系列(三):孫權修壩水淹“巢州”



為了攻破濡須塢,曹操曾付出不少代價。史料中提到曹操帶兵到此,被孫權擊敗而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段歷史在地方上留下非常深刻的歷史印記,在東龜山後部,有一條小河,裕溪河呈弓形分佈,被命名為曹公河,是一條人工河(七寶山在無為軍界,謂之西關,兩山對峙,中為石樑,鑿石通水。”)據說是曹操所修築,周圍有放馬灘等地名,也和曹魏政權在此活動密切相關。

《巢縣誌》的編修者陸龍騰在此地考察時,發現被命名為“曹公河”的小河兩岸的崖壁上,留下很深的纖痕,顯示它曾長期作為船隻通行的要道而存在,但根據曹公河底的水文情況來看,“地勢高,水中亂石如劍戟,必增水丈餘,舟始無礙”。歷史上的水面必須高過清代一丈多,才能保證船運的正常進行。由此,陸龍騰推測,曹公河的水位在歷史上曾有過異常的抬升(圖3)。


"

作者:張靖華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歷史學博士,安徽建築大學教師。本文觀點和部分材料提煉於張靖華《湖與山——明初以來巢湖北岸的聚落與空間》一書。

對於陷巢州一說,清代學者經過調查,認為這是確定的事實,並且是歷史上的“人禍”造成的。這個調查主要集中於東關地區,時間在康熙十二年編修《巢縣誌》前後。


陷巢州系列(三):孫權修壩水淹“巢州”



東關鎮位於現在巢湖市南部和無為縣交界處,位於裕溪河的東岸,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是一個重要的軍事隘口。這個隘口的東西兩側都有山峰,西側為七寶山,臨水有小山,名東龜山,東側河岸稱濡須山,“今柵江口有兩山,濡須山在和州界,謂之東關,七寶山在無為軍界,謂之西關。”(圖1)。兩山中間有河流通過。歷史上,曾長期作為是孫吳政權和曹魏對峙的邊界。曹魏只要突破這一隘口,就可以順流而下,進入孫吳固守的南方。而孫吳也將此地視為北上進入江淮的關鍵點。為了在此地固守,孫權修築了兩個軍事堡壘,叫濡須塢。濡須塢像什麼樣子,史料中雖然沒有明確記載,但可以推測和東漢時期的塢壁差不多。“《周禮·夏官·量人》解釋“壁”:‘營軍之壘舍’,鄭注:“軍壁日壘”,孫治讓《正義》:‘軍所止之處,則外幣為壁壘,又於壘中為館舍。’”,而塢的含義猶如“壁”,是小型的軍壘,“營居曰塢,一曰庫城也。”兩漢以來,各地的豪強勢力都把塢壁作為保衛資產、防禦敵人最重要的建築空間。孫吳政權修築的塢壁,其源流即來自於兩漢時期的建築承傳。可以推測,它的建築牆體比較厚重高大,中部有了望樓可以遠眺曹魏的軍事活動(圖2)。


陷巢州系列(三):孫權修壩水淹“巢州”



為了攻破濡須塢,曹操曾付出不少代價。史料中提到曹操帶兵到此,被孫權擊敗而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段歷史在地方上留下非常深刻的歷史印記,在東龜山後部,有一條小河,裕溪河呈弓形分佈,被命名為曹公河,是一條人工河(七寶山在無為軍界,謂之西關,兩山對峙,中為石樑,鑿石通水。”)據說是曹操所修築,周圍有放馬灘等地名,也和曹魏政權在此活動密切相關。

《巢縣誌》的編修者陸龍騰在此地考察時,發現被命名為“曹公河”的小河兩岸的崖壁上,留下很深的纖痕,顯示它曾長期作為船隻通行的要道而存在,但根據曹公河底的水文情況來看,“地勢高,水中亂石如劍戟,必增水丈餘,舟始無礙”。歷史上的水面必須高過清代一丈多,才能保證船運的正常進行。由此,陸龍騰推測,曹公河的水位在歷史上曾有過異常的抬升(圖3)。


陷巢州系列(三):孫權修壩水淹“巢州”



對於這個抬升過程,陸龍騰認為和一件事密切相關。即孫吳政權在裕溪河上修築大壩欄水事件。此事發生於公元230年,值孫吳黃龍二年。此前一年,孫吳將政權中心從荊州順江遷移到建業(即今南京),搬遷的次年,孫權命諸葛恪在裕溪河上建立一個堤壩,用以攔截上游之水,將曹魏軍隊抵擋在東關之外。這個壩被稱為“東興堤”,正史記載“權黃龍元年遷都建業,二年築東興隄遏湖水”,從黃龍二年(230)算起,到正始二年(241),壩存在了整整十一年(“二年築東興隄,遏湖水,後徵淮南,敗以內船,由是廢不復修”)。在這十一年裡,由於巢湖湖水的出水口被堵住,導致上游大面積氾濫。上游的城市及其周邊區域就這樣被淹沒了。

從歷史和現實中發現的遺存來看,這個淹沒過程十分快速,且遍佈與整個巢湖東部地區。唐家嘴遺址裡,曾經發現銀印和玉器,發掘者認為這是洪水到來時,人們來不及轉移貴重財富的有力證據。而清代,巢湖各地都有類似的遺蹟存在。在東興堤所在位置,“當巢縣西關盡處,南鄰鮑家小圩,界河中深處有埂長數十丈,隱水中步見。或數十年,河水涸,偶一見之,俗呼曰‘女人街’也。”崇禎年間,有人曾見到上方有“木柱出土可三四寸,森列無數,遍地瓦礫,二面皆細紋,與近時迥異”,似乎說明東興堤上還曾有街市。在街市遺址上,人們撿到很多東西,有錢幣,有刀。錢幣有半兩錢,還有一種其面文曰:“五銖,背文曰:一當五百,皆紅銅所造。”這條建立於壩上的街,後期逐步淹沒,據說到上世紀,在水底仍有堅硬的基礎。


最憶是巢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