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gōu)麗(lí),位於今天中國的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相傳是由扶余王族高句麗人朱蒙所建立,從公元前一世紀建國,到公元七世紀被唐所滅,前後存在將近700年之久。

高句麗的人種構成主要是濊貊人、扶余人、靺鞨人,古朝鮮遺民等。高句麗最強盛的時候,疆域東臨日本海,南到漢江流域,西北到遼河兩岸,北到輝發河、松花江流域。

發兵百萬,頻繁征討,隋唐王朝為何一定要消滅高句麗?

PS:後來的高麗和本篇文章說的高句麗,不是一碼事。

老人家早就說過,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為什麼隋唐一定要前仆後繼滅亡高句麗,得從最早說起。

一、歷史上高句麗曾經多次入寇內地

都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高句麗從建立伊始,就不是一個善茬。每次中原陷入內亂,高句麗就要發兵侵略內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高句麗乘機聯合烏桓侵擾遼東郡、樂浪郡,兩郡百姓水生火熱,中央無力顧及,地方長官顢頇無能,根本無法遏制高句麗、烏桓的趁火打劫。最後出了一個能人公孫度才將其擺平,消停了好長一段時間。

西晉初年,高句麗充分學習中原先進的文化、制度,很快又恢復生氣並且變得更強大。

等到五胡亂華,中原喪亂的時候,高句麗本性難移,再次內侵,不僅藉機吞併了朝鮮半島以及遼東半島的大片土地。

北周到隋時期,高句麗反覆聯合靺鞨、突厥南下,給北周和隋造成了巨大困擾。

當隋朝建立時,擁軍60萬的高句麗,猶如一把鋒利的尖刀抵在中原後背。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無疑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威脅。

發兵百萬,頻繁征討,隋唐王朝為何一定要消滅高句麗?

此時,無論是從邊境安寧還是長治久安來看,消滅高句麗都已經被提上議事日程。

高句麗對此心知肚明,早在隋平陳以前,就知道下一個目標無疑是自己,早就積極備武,積糧近達百年,即“治兵積穀,為守拒之策”。

二、隋唐兩朝開疆拓土消滅威脅的本能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簡單的規律:中原王朝強大的時候,自然而然要向外擴張,一方面是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是消除邊境上的安全隱患。

秦漢隋唐,乃至清朝,都是中國歷史上擴張性強烈的王朝,匈奴、南越、吐蕃、突厥、高句麗、準格爾蒙古,四夷八荒,無論多麼強大,無論付出多少代價,最後都只能進入歷史的垃圾堆。

為什麼?

跟你丫死磕!

至於兩晉,宋明以後,中原王朝或者陷入內亂,或者重文輕武自廢武功,視開邊為生事,邊境上的蠻夷部落,就有機可趁,前者是“五胡亂華”,後者是遼金元清相繼入主中原,惡果就是生民披髮左衽,文明文化,經濟社會嚴重倒退。

隋滅陳完成統一以後,隋文帝在給高句麗的詔書中很不客氣地警告說:

“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殷勤曉示,許王自新耳。宜得朕懷,自求多福。”

不久,高句麗的嬰陽王高元即位,隋文帝冊封其為開府儀同三司、遼東郡公、高麗王。

僅僅過了十年,598年,隋文帝開皇十八年,高句麗王率靺鞨騎兵萬餘進攻遼西。隋文帝大怒,下詔黜除高麗王高元官爵,同時發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

發兵百萬,頻繁征討,隋唐王朝為何一定要消滅高句麗?

不過天公不給力,陸路進攻遭遇雨季,道路泥濘糧草供應不上,軍中又流行疫病流行,根本無力作戰;水路在海上遇大風,船多沉沒。

最終,水陸兩路被迫撤軍,軍隊喪失大半。不過高麗王懾於隋朝軍威,趕緊遣使謝罪,上表自稱“遼東糞土臣元”。

隋文帝一看,謙卑得稱自己為“糞土”了,天子還能跟糞土一般見識嗎?

於是,罷兵。

發兵百萬,頻繁征討,隋唐王朝為何一定要消滅高句麗?

我們知道,隋朝僅僅兩代就滅亡,關於隋朝的歷史都是由唐人所寫。為了顯示自己取代隋朝的正確性,唐人在記錄隋煬帝的時候,自然不會太客氣。

隋煬帝固然有好大喜功的一面,但在滅亡高句麗上,卻是有說不出口的苦衷,即詔書所言“兼契丹之黨,虔劉海戍,習靺鞨之服,侵軼遼西”。

這是因為,高句麗同時具有遊牧政權和農耕政權的雙層特性(就像後來的建州韃奴),對中原政權的潛在威脅非常致命。

發兵百萬,頻繁征討,隋唐王朝為何一定要消滅高句麗?

否則如果征伐高句麗沒有必要的話,為什麼唐朝歷經太宗高宗父子兩代,也要堅持繼續隋朝的政策?

儘管如此,隋朝三次征伐高句麗,雖然達到了攻克平壤,迫使其稱臣的目的,但也耗費了自己的實力,引發了天下大亂,最終導致隋朝兩代而亡。

不過,高句麗的威脅明擺在那裡,所以到了唐朝,儘管代價巨大,依然堅持攻打,直到最終將其消滅。

三、唐朝歷經兩代終於“為中國報子弟之仇”

唐朝建立後,高句麗主動接連遣使朝朝貢,唐高祖李淵也借坡騎驢,對其採取了安撫政策,冊封榮留王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麗王,並放回隋朝虜獲的高句麗人。

對此,高句麗也放還俘虜的漢人萬餘,並毀了由戰死隋軍骸骨堆積而成的京觀,收斂安葬隋軍骸骨等。

發兵百萬,頻繁征討,隋唐王朝為何一定要消滅高句麗?

在這期間,高句麗曾派人11次入貢,甚至還曾派世子朝唐,雙方使者來往頻繁,似乎和平可期。不過雙方心知肚明的是,最終不免一戰。

高句麗方面,不惜花費了巨大人力、物力,沿邊境修築了高句麗長城,自夫餘城(吉林四平以西)至海,總長度達千餘里,前後歷時十六年修成。

在唐朝方面,雄才大略的李世民不可能允許高句麗臥榻在側,因為如果唐朝不採取果斷措施,任由高句麗一統遼東,那高句麗將繼續吞併靺鞨、百濟、新羅這些周邊國家,最終聯合北方的東突厥。

“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屆時,唐朝面臨這個強大的敵人,後悔都來不及。

所以,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勵精圖治十多年後,國力逐漸恢復,決心出征,於是下詔痛斥高句麗"殘虐其民"、"侵暴鄰國"、"違我詔令",並昭告天下"遼東本中國之地,隋氏四出師而不能得。今朕東征,欲為中國報子弟之仇,雪君父之恥耳"。

發兵百萬,頻繁征討,隋唐王朝為何一定要消滅高句麗?

最後,歷經父子兩代,終於在唐高宗手裡完成了中原王朝幾百年來的一個心願:滅亡高句麗。

公元668年,薛仁貴滅高句麗。唐朝分置9個都督府 42 州100縣,總隸於安東都護府,以薛仁貴為安東都護,統兵2萬,駐屯平壤。

發兵百萬,頻繁征討,隋唐王朝為何一定要消滅高句麗?

不久,由於高句麗遺民常發生叛亂,就高句麗數10萬戶內遷到江淮以南及河南、隴右諸州的空曠之地,餘下的小部分高句麗族眾或奔突厥和渤海國,或向南奔新羅。

高句麗作為一個政權,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高句麗人,作為一個民族也與其他民族融合,從此銷聲匿跡蕩然無存。

PS:如果隋唐沒有堅持消滅高句麗的話,恐怕遼金元清入主中原的時間表就要提前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