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討高句麗的橋頭堡,板橋鎮港,繁榮的南北貨物貿易中轉港'

"

文/樂迪

海上絲綢之路自古有東海和南海兩條主要航線,其中東海航線以山東半島沿海港口為起點,駛往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史學家稱之為東方海上絲綢之路。東方海絲之路最先始於膠州古板橋鎮附近。膠州境內轄膠州灣,守大沽河入海口,有著天然的海運優勢。在宋代,膠州屬於密州轄區,今天則為青島縣級市。

唐武德六年(623年),唐高祖李淵決定在地理位置優越的膠州灣北岸設立板橋鎮(位於今膠州市區),初衷是為集結兵力征討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句麗,但是唐朝軍隊協助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後,這裡已然商賈雲集,成為與新羅、日本以及南洋各國通商貿易的大口岸。北宋時期板橋鎮設立市舶司,成為長江以北唯一的通商口岸,位列全國五大商埠之一,可以說,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就是以青島膠州的板橋鎮古港口在唐宋時期的繁榮為標誌的。

"

文/樂迪

海上絲綢之路自古有東海和南海兩條主要航線,其中東海航線以山東半島沿海港口為起點,駛往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史學家稱之為東方海上絲綢之路。東方海絲之路最先始於膠州古板橋鎮附近。膠州境內轄膠州灣,守大沽河入海口,有著天然的海運優勢。在宋代,膠州屬於密州轄區,今天則為青島縣級市。

唐武德六年(623年),唐高祖李淵決定在地理位置優越的膠州灣北岸設立板橋鎮(位於今膠州市區),初衷是為集結兵力征討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句麗,但是唐朝軍隊協助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後,這裡已然商賈雲集,成為與新羅、日本以及南洋各國通商貿易的大口岸。北宋時期板橋鎮設立市舶司,成為長江以北唯一的通商口岸,位列全國五大商埠之一,可以說,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就是以青島膠州的板橋鎮古港口在唐宋時期的繁榮為標誌的。

征討高句麗的橋頭堡,板橋鎮港,繁榮的南北貨物貿易中轉港

熱鬧的貿易往來

古代板橋鎮東南瀕臨唐家灣海口,云溪洞環繞其南,東入唐家灣,“每海水潮汐,如陣馬摩疊而來,稍逆雲水而西不達,即回而東逝矣”。從板橋鎮出發,“控東南海道,風飄信宿可至吳楚”“三日可抵明州定海”,可見其早已是南北往來的天然良港。

據舊膠州志書和《膠縣地名志》中記載,古板橋鎮舊城(宋代修築)的具體位置,應在今膠州勝利橋以北“土城口街”。1996年12月,膠州市政府在此處修建宿舍,施工中發現了大量宋代鐵錢。鐵錢鏽蝕嚴重結成了團,其中最大的一塊重約16噸。能辨清字跡的有聖宋元寶、崇寧通寶、崇寧重寶、大觀通寶、政和通寶,都為北宋徽宗時期的鑄幣,總重達30噸。大量宋代錢幣的出現證實了這裡曾經有發達的經濟和規模不小的貿易往來。

"

文/樂迪

海上絲綢之路自古有東海和南海兩條主要航線,其中東海航線以山東半島沿海港口為起點,駛往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史學家稱之為東方海上絲綢之路。東方海絲之路最先始於膠州古板橋鎮附近。膠州境內轄膠州灣,守大沽河入海口,有著天然的海運優勢。在宋代,膠州屬於密州轄區,今天則為青島縣級市。

唐武德六年(623年),唐高祖李淵決定在地理位置優越的膠州灣北岸設立板橋鎮(位於今膠州市區),初衷是為集結兵力征討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句麗,但是唐朝軍隊協助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後,這裡已然商賈雲集,成為與新羅、日本以及南洋各國通商貿易的大口岸。北宋時期板橋鎮設立市舶司,成為長江以北唯一的通商口岸,位列全國五大商埠之一,可以說,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就是以青島膠州的板橋鎮古港口在唐宋時期的繁榮為標誌的。

征討高句麗的橋頭堡,板橋鎮港,繁榮的南北貨物貿易中轉港

熱鬧的貿易往來

古代板橋鎮東南瀕臨唐家灣海口,云溪洞環繞其南,東入唐家灣,“每海水潮汐,如陣馬摩疊而來,稍逆雲水而西不達,即回而東逝矣”。從板橋鎮出發,“控東南海道,風飄信宿可至吳楚”“三日可抵明州定海”,可見其早已是南北往來的天然良港。

據舊膠州志書和《膠縣地名志》中記載,古板橋鎮舊城(宋代修築)的具體位置,應在今膠州勝利橋以北“土城口街”。1996年12月,膠州市政府在此處修建宿舍,施工中發現了大量宋代鐵錢。鐵錢鏽蝕嚴重結成了團,其中最大的一塊重約16噸。能辨清字跡的有聖宋元寶、崇寧通寶、崇寧重寶、大觀通寶、政和通寶,都為北宋徽宗時期的鑄幣,總重達30噸。大量宋代錢幣的出現證實了這裡曾經有發達的經濟和規模不小的貿易往來。

征討高句麗的橋頭堡,板橋鎮港,繁榮的南北貨物貿易中轉港

板橋鎮的海外交通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高麗和日本的商賈、使臣、僧人等常由此到中國內地,唐朝的使臣也常從此前往高麗等地。唐太宗徵高麗時,曾在板橋鎮海域的唐島駐紮。唐武宗會昌六年(845年),新羅人陳忠曾到過這裡,以船載木炭欲往楚州貿易。日本佛教史上有名的“入唐八家”之一的園仁法師也曾到過此地,在密州乘陳忠的商船到楚州。中東、阿拉伯商人也都到板橋鎮來做生意,唐代薛漁思《河東記》中和宋代成書的《太上感應篇》中記載的《板橋三娘子》的神話故事,與中東、近東的些神話故事類似,說明當時此地與中東、近東諸國有交流往來。

五代割據時期,由於閩浙與北部中原的陸路及運河交通被吳和南唐所阻隔,於是海上之交通進一步發達。南方與萊州、登州、密州的海上貿易往來頻繁,史載閩王王審知每歲朝貢都是泛海至登、萊抵岸。

北宋時,山東半島傳統的大港登州和菜州,因為距離宋遼邊界太近而被追關閉,板橋鎮港迎來經濟發展的好機會。《青島海上絲綢之路》書中寫道:北宋後期,板橋鎮港在全國海港中的地位發生了重要變更,因宋遼對立,北宋政府明令禁止海船入登州、萊州。登、萊兩港關閉,板橋鎮佔領了北方最大的海港的優勢,越居此兩港之上。

"

文/樂迪

海上絲綢之路自古有東海和南海兩條主要航線,其中東海航線以山東半島沿海港口為起點,駛往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史學家稱之為東方海上絲綢之路。東方海絲之路最先始於膠州古板橋鎮附近。膠州境內轄膠州灣,守大沽河入海口,有著天然的海運優勢。在宋代,膠州屬於密州轄區,今天則為青島縣級市。

唐武德六年(623年),唐高祖李淵決定在地理位置優越的膠州灣北岸設立板橋鎮(位於今膠州市區),初衷是為集結兵力征討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句麗,但是唐朝軍隊協助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後,這裡已然商賈雲集,成為與新羅、日本以及南洋各國通商貿易的大口岸。北宋時期板橋鎮設立市舶司,成為長江以北唯一的通商口岸,位列全國五大商埠之一,可以說,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就是以青島膠州的板橋鎮古港口在唐宋時期的繁榮為標誌的。

征討高句麗的橋頭堡,板橋鎮港,繁榮的南北貨物貿易中轉港

熱鬧的貿易往來

古代板橋鎮東南瀕臨唐家灣海口,云溪洞環繞其南,東入唐家灣,“每海水潮汐,如陣馬摩疊而來,稍逆雲水而西不達,即回而東逝矣”。從板橋鎮出發,“控東南海道,風飄信宿可至吳楚”“三日可抵明州定海”,可見其早已是南北往來的天然良港。

據舊膠州志書和《膠縣地名志》中記載,古板橋鎮舊城(宋代修築)的具體位置,應在今膠州勝利橋以北“土城口街”。1996年12月,膠州市政府在此處修建宿舍,施工中發現了大量宋代鐵錢。鐵錢鏽蝕嚴重結成了團,其中最大的一塊重約16噸。能辨清字跡的有聖宋元寶、崇寧通寶、崇寧重寶、大觀通寶、政和通寶,都為北宋徽宗時期的鑄幣,總重達30噸。大量宋代錢幣的出現證實了這裡曾經有發達的經濟和規模不小的貿易往來。

征討高句麗的橋頭堡,板橋鎮港,繁榮的南北貨物貿易中轉港

板橋鎮的海外交通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高麗和日本的商賈、使臣、僧人等常由此到中國內地,唐朝的使臣也常從此前往高麗等地。唐太宗徵高麗時,曾在板橋鎮海域的唐島駐紮。唐武宗會昌六年(845年),新羅人陳忠曾到過這裡,以船載木炭欲往楚州貿易。日本佛教史上有名的“入唐八家”之一的園仁法師也曾到過此地,在密州乘陳忠的商船到楚州。中東、阿拉伯商人也都到板橋鎮來做生意,唐代薛漁思《河東記》中和宋代成書的《太上感應篇》中記載的《板橋三娘子》的神話故事,與中東、近東的些神話故事類似,說明當時此地與中東、近東諸國有交流往來。

五代割據時期,由於閩浙與北部中原的陸路及運河交通被吳和南唐所阻隔,於是海上之交通進一步發達。南方與萊州、登州、密州的海上貿易往來頻繁,史載閩王王審知每歲朝貢都是泛海至登、萊抵岸。

北宋時,山東半島傳統的大港登州和菜州,因為距離宋遼邊界太近而被追關閉,板橋鎮港迎來經濟發展的好機會。《青島海上絲綢之路》書中寫道:北宋後期,板橋鎮港在全國海港中的地位發生了重要變更,因宋遼對立,北宋政府明令禁止海船入登州、萊州。登、萊兩港關閉,板橋鎮佔領了北方最大的海港的優勢,越居此兩港之上。

征討高句麗的橋頭堡,板橋鎮港,繁榮的南北貨物貿易中轉港

宋代的板橋鎮作為中國北方的商貿港口,與亞洲、歐洲等國家的經貿往來非常頻繁,世界多個國家的精美物品都彙集在這裡交易。瓷器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板橋鎮碼頭遺址河道內曾出土大量的古瓷器碎片。由於膠州本地並不產瓷器,可合理猜測這是當時海外運輸的損耗品,南來北往運輸瓷器的商船、車馬隊等在這裡進行整理,將路途中因為顛簸等原因打碎的瓷器丟棄在這裡。在這裡,北宋各大窯系的瓷器標本都能找到,磁州窯、均瑤、鈞窯、龍泉窯等瓷片都可清晰辨認出來。

"

文/樂迪

海上絲綢之路自古有東海和南海兩條主要航線,其中東海航線以山東半島沿海港口為起點,駛往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史學家稱之為東方海上絲綢之路。東方海絲之路最先始於膠州古板橋鎮附近。膠州境內轄膠州灣,守大沽河入海口,有著天然的海運優勢。在宋代,膠州屬於密州轄區,今天則為青島縣級市。

唐武德六年(623年),唐高祖李淵決定在地理位置優越的膠州灣北岸設立板橋鎮(位於今膠州市區),初衷是為集結兵力征討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句麗,但是唐朝軍隊協助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後,這裡已然商賈雲集,成為與新羅、日本以及南洋各國通商貿易的大口岸。北宋時期板橋鎮設立市舶司,成為長江以北唯一的通商口岸,位列全國五大商埠之一,可以說,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就是以青島膠州的板橋鎮古港口在唐宋時期的繁榮為標誌的。

征討高句麗的橋頭堡,板橋鎮港,繁榮的南北貨物貿易中轉港

熱鬧的貿易往來

古代板橋鎮東南瀕臨唐家灣海口,云溪洞環繞其南,東入唐家灣,“每海水潮汐,如陣馬摩疊而來,稍逆雲水而西不達,即回而東逝矣”。從板橋鎮出發,“控東南海道,風飄信宿可至吳楚”“三日可抵明州定海”,可見其早已是南北往來的天然良港。

據舊膠州志書和《膠縣地名志》中記載,古板橋鎮舊城(宋代修築)的具體位置,應在今膠州勝利橋以北“土城口街”。1996年12月,膠州市政府在此處修建宿舍,施工中發現了大量宋代鐵錢。鐵錢鏽蝕嚴重結成了團,其中最大的一塊重約16噸。能辨清字跡的有聖宋元寶、崇寧通寶、崇寧重寶、大觀通寶、政和通寶,都為北宋徽宗時期的鑄幣,總重達30噸。大量宋代錢幣的出現證實了這裡曾經有發達的經濟和規模不小的貿易往來。

征討高句麗的橋頭堡,板橋鎮港,繁榮的南北貨物貿易中轉港

板橋鎮的海外交通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高麗和日本的商賈、使臣、僧人等常由此到中國內地,唐朝的使臣也常從此前往高麗等地。唐太宗徵高麗時,曾在板橋鎮海域的唐島駐紮。唐武宗會昌六年(845年),新羅人陳忠曾到過這裡,以船載木炭欲往楚州貿易。日本佛教史上有名的“入唐八家”之一的園仁法師也曾到過此地,在密州乘陳忠的商船到楚州。中東、阿拉伯商人也都到板橋鎮來做生意,唐代薛漁思《河東記》中和宋代成書的《太上感應篇》中記載的《板橋三娘子》的神話故事,與中東、近東的些神話故事類似,說明當時此地與中東、近東諸國有交流往來。

五代割據時期,由於閩浙與北部中原的陸路及運河交通被吳和南唐所阻隔,於是海上之交通進一步發達。南方與萊州、登州、密州的海上貿易往來頻繁,史載閩王王審知每歲朝貢都是泛海至登、萊抵岸。

北宋時,山東半島傳統的大港登州和菜州,因為距離宋遼邊界太近而被追關閉,板橋鎮港迎來經濟發展的好機會。《青島海上絲綢之路》書中寫道:北宋後期,板橋鎮港在全國海港中的地位發生了重要變更,因宋遼對立,北宋政府明令禁止海船入登州、萊州。登、萊兩港關閉,板橋鎮佔領了北方最大的海港的優勢,越居此兩港之上。

征討高句麗的橋頭堡,板橋鎮港,繁榮的南北貨物貿易中轉港

宋代的板橋鎮作為中國北方的商貿港口,與亞洲、歐洲等國家的經貿往來非常頻繁,世界多個國家的精美物品都彙集在這裡交易。瓷器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板橋鎮碼頭遺址河道內曾出土大量的古瓷器碎片。由於膠州本地並不產瓷器,可合理猜測這是當時海外運輸的損耗品,南來北往運輸瓷器的商船、車馬隊等在這裡進行整理,將路途中因為顛簸等原因打碎的瓷器丟棄在這裡。在這裡,北宋各大窯系的瓷器標本都能找到,磁州窯、均瑤、鈞窯、龍泉窯等瓷片都可清晰辨認出來。

征討高句麗的橋頭堡,板橋鎮港,繁榮的南北貨物貿易中轉港

記載中的高麗亭館與海神廟

膠州與日本和高麗的交往開始較早,唐高宗時期(660年)高麗人張保皋在中國當了將軍。武宗會昌六年,當時日本的名僧圓仁法師慕名到中國來取經。在大珠山(板橋海域之南)駿馬浦乘新羅人陳忠的商船到達楚州。公元836年前圓仁回國時,又在密州大珠山乘船到法華寺下榻。這些僧人的來往直到唐武宗時法華寺被拆毀為止。

宋代熙寧、元豐年間,與高麗使節往來頻繁。兩國海上往來的通道有兩條:一是南路,由高麗航海至明州,由兩浙溯沐洞至京都;二是東路,由高麗航海到密州板橋鎮,由京東陸行至京師。為了接待高麗使節和商賈,元豐年間,宋廷命兩浙、淮南、京東之密州、海州等地築城造船,修建高麗亭築。當時板橋鎮也曾築城、修高麗亭館。

高麗亭館可說是當時的涉外豪華五星酒店,建造花費甚多,給地方和百姓帶來了沉重負擔。蘇軾調任登州知州時途經密州,看到高麗亭館的富麗奢華,在《論高麗進奉狀》中描述當時民間百姓的不忿,“所在騷然,公私告病”,甚至有逃亡者,並作詩感慨道“簷楹飛舞巨牆外,桑拓蕭條斤斧餘。盡賜昆邪作奴婢,不知償得此人無?”密州高麗亭館後在戰火中被毀,以至於它的具體位置今人亦不可知。

宋元豐六年(1083年),高麗國王徽和世子勳先後卒,宋廷派左諫議大夫楊景略和右諫議大夫錢鰓赴高麗蔘加葬禮。元豐七年(1084年)七月,楊景略一行自密州至板橋鑊,航海而往高麗。是年冬安全還朝,楊景略為紀念此行,奏請立海神廟於板橋鎮。板橋鎮海神廟位於今城治東南隅裡許,瀕臨唐家灣海口,海舶往來都要經過這裡。由於歲月久遠,海神廟今不復在。

"

文/樂迪

海上絲綢之路自古有東海和南海兩條主要航線,其中東海航線以山東半島沿海港口為起點,駛往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史學家稱之為東方海上絲綢之路。東方海絲之路最先始於膠州古板橋鎮附近。膠州境內轄膠州灣,守大沽河入海口,有著天然的海運優勢。在宋代,膠州屬於密州轄區,今天則為青島縣級市。

唐武德六年(623年),唐高祖李淵決定在地理位置優越的膠州灣北岸設立板橋鎮(位於今膠州市區),初衷是為集結兵力征討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句麗,但是唐朝軍隊協助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後,這裡已然商賈雲集,成為與新羅、日本以及南洋各國通商貿易的大口岸。北宋時期板橋鎮設立市舶司,成為長江以北唯一的通商口岸,位列全國五大商埠之一,可以說,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就是以青島膠州的板橋鎮古港口在唐宋時期的繁榮為標誌的。

征討高句麗的橋頭堡,板橋鎮港,繁榮的南北貨物貿易中轉港

熱鬧的貿易往來

古代板橋鎮東南瀕臨唐家灣海口,云溪洞環繞其南,東入唐家灣,“每海水潮汐,如陣馬摩疊而來,稍逆雲水而西不達,即回而東逝矣”。從板橋鎮出發,“控東南海道,風飄信宿可至吳楚”“三日可抵明州定海”,可見其早已是南北往來的天然良港。

據舊膠州志書和《膠縣地名志》中記載,古板橋鎮舊城(宋代修築)的具體位置,應在今膠州勝利橋以北“土城口街”。1996年12月,膠州市政府在此處修建宿舍,施工中發現了大量宋代鐵錢。鐵錢鏽蝕嚴重結成了團,其中最大的一塊重約16噸。能辨清字跡的有聖宋元寶、崇寧通寶、崇寧重寶、大觀通寶、政和通寶,都為北宋徽宗時期的鑄幣,總重達30噸。大量宋代錢幣的出現證實了這裡曾經有發達的經濟和規模不小的貿易往來。

征討高句麗的橋頭堡,板橋鎮港,繁榮的南北貨物貿易中轉港

板橋鎮的海外交通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高麗和日本的商賈、使臣、僧人等常由此到中國內地,唐朝的使臣也常從此前往高麗等地。唐太宗徵高麗時,曾在板橋鎮海域的唐島駐紮。唐武宗會昌六年(845年),新羅人陳忠曾到過這裡,以船載木炭欲往楚州貿易。日本佛教史上有名的“入唐八家”之一的園仁法師也曾到過此地,在密州乘陳忠的商船到楚州。中東、阿拉伯商人也都到板橋鎮來做生意,唐代薛漁思《河東記》中和宋代成書的《太上感應篇》中記載的《板橋三娘子》的神話故事,與中東、近東的些神話故事類似,說明當時此地與中東、近東諸國有交流往來。

五代割據時期,由於閩浙與北部中原的陸路及運河交通被吳和南唐所阻隔,於是海上之交通進一步發達。南方與萊州、登州、密州的海上貿易往來頻繁,史載閩王王審知每歲朝貢都是泛海至登、萊抵岸。

北宋時,山東半島傳統的大港登州和菜州,因為距離宋遼邊界太近而被追關閉,板橋鎮港迎來經濟發展的好機會。《青島海上絲綢之路》書中寫道:北宋後期,板橋鎮港在全國海港中的地位發生了重要變更,因宋遼對立,北宋政府明令禁止海船入登州、萊州。登、萊兩港關閉,板橋鎮佔領了北方最大的海港的優勢,越居此兩港之上。

征討高句麗的橋頭堡,板橋鎮港,繁榮的南北貨物貿易中轉港

宋代的板橋鎮作為中國北方的商貿港口,與亞洲、歐洲等國家的經貿往來非常頻繁,世界多個國家的精美物品都彙集在這裡交易。瓷器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板橋鎮碼頭遺址河道內曾出土大量的古瓷器碎片。由於膠州本地並不產瓷器,可合理猜測這是當時海外運輸的損耗品,南來北往運輸瓷器的商船、車馬隊等在這裡進行整理,將路途中因為顛簸等原因打碎的瓷器丟棄在這裡。在這裡,北宋各大窯系的瓷器標本都能找到,磁州窯、均瑤、鈞窯、龍泉窯等瓷片都可清晰辨認出來。

征討高句麗的橋頭堡,板橋鎮港,繁榮的南北貨物貿易中轉港

記載中的高麗亭館與海神廟

膠州與日本和高麗的交往開始較早,唐高宗時期(660年)高麗人張保皋在中國當了將軍。武宗會昌六年,當時日本的名僧圓仁法師慕名到中國來取經。在大珠山(板橋海域之南)駿馬浦乘新羅人陳忠的商船到達楚州。公元836年前圓仁回國時,又在密州大珠山乘船到法華寺下榻。這些僧人的來往直到唐武宗時法華寺被拆毀為止。

宋代熙寧、元豐年間,與高麗使節往來頻繁。兩國海上往來的通道有兩條:一是南路,由高麗航海至明州,由兩浙溯沐洞至京都;二是東路,由高麗航海到密州板橋鎮,由京東陸行至京師。為了接待高麗使節和商賈,元豐年間,宋廷命兩浙、淮南、京東之密州、海州等地築城造船,修建高麗亭築。當時板橋鎮也曾築城、修高麗亭館。

高麗亭館可說是當時的涉外豪華五星酒店,建造花費甚多,給地方和百姓帶來了沉重負擔。蘇軾調任登州知州時途經密州,看到高麗亭館的富麗奢華,在《論高麗進奉狀》中描述當時民間百姓的不忿,“所在騷然,公私告病”,甚至有逃亡者,並作詩感慨道“簷楹飛舞巨牆外,桑拓蕭條斤斧餘。盡賜昆邪作奴婢,不知償得此人無?”密州高麗亭館後在戰火中被毀,以至於它的具體位置今人亦不可知。

宋元豐六年(1083年),高麗國王徽和世子勳先後卒,宋廷派左諫議大夫楊景略和右諫議大夫錢鰓赴高麗蔘加葬禮。元豐七年(1084年)七月,楊景略一行自密州至板橋鑊,航海而往高麗。是年冬安全還朝,楊景略為紀念此行,奏請立海神廟於板橋鎮。板橋鎮海神廟位於今城治東南隅裡許,瀕臨唐家灣海口,海舶往來都要經過這裡。由於歲月久遠,海神廟今不復在。

征討高句麗的橋頭堡,板橋鎮港,繁榮的南北貨物貿易中轉港

市舶司推波助瀾

2009年9月,膠州市常州路與蘭州東路交會處的一處工地施工過程中再次發現大量的鐵錢。此後考古發掘中,在距離地面下3米處發現了宋代的青磚鋪的地面,繼而為北宋時期的建築群,並保留有一些完整的牆壁和部分牆基。牆壁上用的青磚規格十分統一,磚塊的長度為24釐米,寬為12釐米,厚為4釐米,佈局非常講究。隨後還清理出了一段17米長,北宋時期殘留下來的長廊,長廊的兩側出現多間房屋牆壁和牆基。考古發掘人員還發現了一些平鋪的青磚和北宋時期房屋大門前用青磚堆砌的踏步(臺階)。出土的瓦當種類很多,都刻有龍頭雕像。

在北宋時期,普通平民沒有條件在建築物頂上使用有雕像的瓦當,雕刻著各種獸形的瓦當只有衙門或者官府建築才用,由此判斷髮掘出來的北宋建築物應是當時市舶司的重要建築。

唐、宋、元時,對中外商人在海上互市的商船通稱市舶,也是歷史上對中外貿易船舶的通稱,始於漢武帝建元時。市舶司則是中國管理中外商人海上船舶貿易的政府機構,相當於近代的海關。唐初始在沿海重要口岸設市舶司,“以徵海商,宋元明三代皆沿襲之,凡市舶官設置之地,大抵鑄為海商所聚之都會”。密州板橋鎮市舶司設立於宋哲宗元祐三年(1089年)板橋鎮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固然是其海外貿易日趨繁盛的重要原因,但市舶司的設立將其推向高潮。

"

文/樂迪

海上絲綢之路自古有東海和南海兩條主要航線,其中東海航線以山東半島沿海港口為起點,駛往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史學家稱之為東方海上絲綢之路。東方海絲之路最先始於膠州古板橋鎮附近。膠州境內轄膠州灣,守大沽河入海口,有著天然的海運優勢。在宋代,膠州屬於密州轄區,今天則為青島縣級市。

唐武德六年(623年),唐高祖李淵決定在地理位置優越的膠州灣北岸設立板橋鎮(位於今膠州市區),初衷是為集結兵力征討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句麗,但是唐朝軍隊協助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後,這裡已然商賈雲集,成為與新羅、日本以及南洋各國通商貿易的大口岸。北宋時期板橋鎮設立市舶司,成為長江以北唯一的通商口岸,位列全國五大商埠之一,可以說,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就是以青島膠州的板橋鎮古港口在唐宋時期的繁榮為標誌的。

征討高句麗的橋頭堡,板橋鎮港,繁榮的南北貨物貿易中轉港

熱鬧的貿易往來

古代板橋鎮東南瀕臨唐家灣海口,云溪洞環繞其南,東入唐家灣,“每海水潮汐,如陣馬摩疊而來,稍逆雲水而西不達,即回而東逝矣”。從板橋鎮出發,“控東南海道,風飄信宿可至吳楚”“三日可抵明州定海”,可見其早已是南北往來的天然良港。

據舊膠州志書和《膠縣地名志》中記載,古板橋鎮舊城(宋代修築)的具體位置,應在今膠州勝利橋以北“土城口街”。1996年12月,膠州市政府在此處修建宿舍,施工中發現了大量宋代鐵錢。鐵錢鏽蝕嚴重結成了團,其中最大的一塊重約16噸。能辨清字跡的有聖宋元寶、崇寧通寶、崇寧重寶、大觀通寶、政和通寶,都為北宋徽宗時期的鑄幣,總重達30噸。大量宋代錢幣的出現證實了這裡曾經有發達的經濟和規模不小的貿易往來。

征討高句麗的橋頭堡,板橋鎮港,繁榮的南北貨物貿易中轉港

板橋鎮的海外交通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高麗和日本的商賈、使臣、僧人等常由此到中國內地,唐朝的使臣也常從此前往高麗等地。唐太宗徵高麗時,曾在板橋鎮海域的唐島駐紮。唐武宗會昌六年(845年),新羅人陳忠曾到過這裡,以船載木炭欲往楚州貿易。日本佛教史上有名的“入唐八家”之一的園仁法師也曾到過此地,在密州乘陳忠的商船到楚州。中東、阿拉伯商人也都到板橋鎮來做生意,唐代薛漁思《河東記》中和宋代成書的《太上感應篇》中記載的《板橋三娘子》的神話故事,與中東、近東的些神話故事類似,說明當時此地與中東、近東諸國有交流往來。

五代割據時期,由於閩浙與北部中原的陸路及運河交通被吳和南唐所阻隔,於是海上之交通進一步發達。南方與萊州、登州、密州的海上貿易往來頻繁,史載閩王王審知每歲朝貢都是泛海至登、萊抵岸。

北宋時,山東半島傳統的大港登州和菜州,因為距離宋遼邊界太近而被追關閉,板橋鎮港迎來經濟發展的好機會。《青島海上絲綢之路》書中寫道:北宋後期,板橋鎮港在全國海港中的地位發生了重要變更,因宋遼對立,北宋政府明令禁止海船入登州、萊州。登、萊兩港關閉,板橋鎮佔領了北方最大的海港的優勢,越居此兩港之上。

征討高句麗的橋頭堡,板橋鎮港,繁榮的南北貨物貿易中轉港

宋代的板橋鎮作為中國北方的商貿港口,與亞洲、歐洲等國家的經貿往來非常頻繁,世界多個國家的精美物品都彙集在這裡交易。瓷器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板橋鎮碼頭遺址河道內曾出土大量的古瓷器碎片。由於膠州本地並不產瓷器,可合理猜測這是當時海外運輸的損耗品,南來北往運輸瓷器的商船、車馬隊等在這裡進行整理,將路途中因為顛簸等原因打碎的瓷器丟棄在這裡。在這裡,北宋各大窯系的瓷器標本都能找到,磁州窯、均瑤、鈞窯、龍泉窯等瓷片都可清晰辨認出來。

征討高句麗的橋頭堡,板橋鎮港,繁榮的南北貨物貿易中轉港

記載中的高麗亭館與海神廟

膠州與日本和高麗的交往開始較早,唐高宗時期(660年)高麗人張保皋在中國當了將軍。武宗會昌六年,當時日本的名僧圓仁法師慕名到中國來取經。在大珠山(板橋海域之南)駿馬浦乘新羅人陳忠的商船到達楚州。公元836年前圓仁回國時,又在密州大珠山乘船到法華寺下榻。這些僧人的來往直到唐武宗時法華寺被拆毀為止。

宋代熙寧、元豐年間,與高麗使節往來頻繁。兩國海上往來的通道有兩條:一是南路,由高麗航海至明州,由兩浙溯沐洞至京都;二是東路,由高麗航海到密州板橋鎮,由京東陸行至京師。為了接待高麗使節和商賈,元豐年間,宋廷命兩浙、淮南、京東之密州、海州等地築城造船,修建高麗亭築。當時板橋鎮也曾築城、修高麗亭館。

高麗亭館可說是當時的涉外豪華五星酒店,建造花費甚多,給地方和百姓帶來了沉重負擔。蘇軾調任登州知州時途經密州,看到高麗亭館的富麗奢華,在《論高麗進奉狀》中描述當時民間百姓的不忿,“所在騷然,公私告病”,甚至有逃亡者,並作詩感慨道“簷楹飛舞巨牆外,桑拓蕭條斤斧餘。盡賜昆邪作奴婢,不知償得此人無?”密州高麗亭館後在戰火中被毀,以至於它的具體位置今人亦不可知。

宋元豐六年(1083年),高麗國王徽和世子勳先後卒,宋廷派左諫議大夫楊景略和右諫議大夫錢鰓赴高麗蔘加葬禮。元豐七年(1084年)七月,楊景略一行自密州至板橋鑊,航海而往高麗。是年冬安全還朝,楊景略為紀念此行,奏請立海神廟於板橋鎮。板橋鎮海神廟位於今城治東南隅裡許,瀕臨唐家灣海口,海舶往來都要經過這裡。由於歲月久遠,海神廟今不復在。

征討高句麗的橋頭堡,板橋鎮港,繁榮的南北貨物貿易中轉港

市舶司推波助瀾

2009年9月,膠州市常州路與蘭州東路交會處的一處工地施工過程中再次發現大量的鐵錢。此後考古發掘中,在距離地面下3米處發現了宋代的青磚鋪的地面,繼而為北宋時期的建築群,並保留有一些完整的牆壁和部分牆基。牆壁上用的青磚規格十分統一,磚塊的長度為24釐米,寬為12釐米,厚為4釐米,佈局非常講究。隨後還清理出了一段17米長,北宋時期殘留下來的長廊,長廊的兩側出現多間房屋牆壁和牆基。考古發掘人員還發現了一些平鋪的青磚和北宋時期房屋大門前用青磚堆砌的踏步(臺階)。出土的瓦當種類很多,都刻有龍頭雕像。

在北宋時期,普通平民沒有條件在建築物頂上使用有雕像的瓦當,雕刻著各種獸形的瓦當只有衙門或者官府建築才用,由此判斷髮掘出來的北宋建築物應是當時市舶司的重要建築。

唐、宋、元時,對中外商人在海上互市的商船通稱市舶,也是歷史上對中外貿易船舶的通稱,始於漢武帝建元時。市舶司則是中國管理中外商人海上船舶貿易的政府機構,相當於近代的海關。唐初始在沿海重要口岸設市舶司,“以徵海商,宋元明三代皆沿襲之,凡市舶官設置之地,大抵鑄為海商所聚之都會”。密州板橋鎮市舶司設立於宋哲宗元祐三年(1089年)板橋鎮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固然是其海外貿易日趨繁盛的重要原因,但市舶司的設立將其推向高潮。

征討高句麗的橋頭堡,板橋鎮港,繁榮的南北貨物貿易中轉港

元豐五年(1083年)密州知州範愕上書要求在板橋鎮設立市舶司。他認為如果在板橋鎮設立市舶司,籠商人專利歸於中央,其利有六:“使商賈慄塞下,以佐邊費,於本州請香藥雜物與免路稅,必有奔走應募者,一也。”“凡抽賈甲角、象牙、乳香及諸寶貨,每歲上供者,既無道途勞費不便,又無舟行侵盜傾覆之弊,二也。”“抽解香藥雜物,每遇大禮,內可以助京師,外可以助京東、河北數路賞給之費,三也。”“有餘則以時變易,不數月有倍稱之息,四也。”“商旅樂於負販,往來不絕,則京東、河北數路郡縣稅額倍增,五也。”“海道既通,則諸蕃寶貨,源源而來,上供必數倍於明、廣,六也。”

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設立板橋鎮市舶司,更注重的是財政經濟原因和政治軍事因素。範愕不僅申述了設立板橋市舶司的種種理由,也提出了具體辦法。宋廷下詔讓都轉運使吳居厚“悉意斟酌,條息以聞”。吳居厚起先也認為,綜合考慮來看,設立板橋鎮市舶司百利而無一害,並沒有不同意的理由,遂請自七年三月推行。但不久,吳居厚開始擔心板橋市舶司的設立,必牽制明州、廣州已成之法,與浙、廣、江淮數路“公私不便”,設立板橋鎮市舶司之議一時被擱置。

六年之後,即宋哲宗元祐三年(1089年),範愕又以金部員外郎的身份,會同京東轉運司再次上書,重提舊議:“若板橋市舶法行,則海外諸物積於府庫者,必倍於杭、明二州。”板橋鎮“自來廣南、福建、淮浙商旅乘海船販到香藥諸雜稅物,乃至京東、洞北、河東等路商客般運來絲、綿、線、絹,花來交易,買賣極為繁盛。

宋末朝廷終於採納了他的建議,遂置密州板橋鎮市舶司,抽取貿易關稅。稅率為十分之一,“大抵海舶至,十先徵其一,其價值酌蕃貨輕重而差給之”。不久,又把板橋鎮升為膠西縣。宋代全國所設市舶司共計有廣州、泉州、明州、溫州、杭州、秀州、冮陰和密州板橋鎮八處。前七處均在南方,而板橋鎮是宋代北方唯一設立市舶司的港口,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

文/樂迪

海上絲綢之路自古有東海和南海兩條主要航線,其中東海航線以山東半島沿海港口為起點,駛往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史學家稱之為東方海上絲綢之路。東方海絲之路最先始於膠州古板橋鎮附近。膠州境內轄膠州灣,守大沽河入海口,有著天然的海運優勢。在宋代,膠州屬於密州轄區,今天則為青島縣級市。

唐武德六年(623年),唐高祖李淵決定在地理位置優越的膠州灣北岸設立板橋鎮(位於今膠州市區),初衷是為集結兵力征討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句麗,但是唐朝軍隊協助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後,這裡已然商賈雲集,成為與新羅、日本以及南洋各國通商貿易的大口岸。北宋時期板橋鎮設立市舶司,成為長江以北唯一的通商口岸,位列全國五大商埠之一,可以說,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就是以青島膠州的板橋鎮古港口在唐宋時期的繁榮為標誌的。

征討高句麗的橋頭堡,板橋鎮港,繁榮的南北貨物貿易中轉港

熱鬧的貿易往來

古代板橋鎮東南瀕臨唐家灣海口,云溪洞環繞其南,東入唐家灣,“每海水潮汐,如陣馬摩疊而來,稍逆雲水而西不達,即回而東逝矣”。從板橋鎮出發,“控東南海道,風飄信宿可至吳楚”“三日可抵明州定海”,可見其早已是南北往來的天然良港。

據舊膠州志書和《膠縣地名志》中記載,古板橋鎮舊城(宋代修築)的具體位置,應在今膠州勝利橋以北“土城口街”。1996年12月,膠州市政府在此處修建宿舍,施工中發現了大量宋代鐵錢。鐵錢鏽蝕嚴重結成了團,其中最大的一塊重約16噸。能辨清字跡的有聖宋元寶、崇寧通寶、崇寧重寶、大觀通寶、政和通寶,都為北宋徽宗時期的鑄幣,總重達30噸。大量宋代錢幣的出現證實了這裡曾經有發達的經濟和規模不小的貿易往來。

征討高句麗的橋頭堡,板橋鎮港,繁榮的南北貨物貿易中轉港

板橋鎮的海外交通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高麗和日本的商賈、使臣、僧人等常由此到中國內地,唐朝的使臣也常從此前往高麗等地。唐太宗徵高麗時,曾在板橋鎮海域的唐島駐紮。唐武宗會昌六年(845年),新羅人陳忠曾到過這裡,以船載木炭欲往楚州貿易。日本佛教史上有名的“入唐八家”之一的園仁法師也曾到過此地,在密州乘陳忠的商船到楚州。中東、阿拉伯商人也都到板橋鎮來做生意,唐代薛漁思《河東記》中和宋代成書的《太上感應篇》中記載的《板橋三娘子》的神話故事,與中東、近東的些神話故事類似,說明當時此地與中東、近東諸國有交流往來。

五代割據時期,由於閩浙與北部中原的陸路及運河交通被吳和南唐所阻隔,於是海上之交通進一步發達。南方與萊州、登州、密州的海上貿易往來頻繁,史載閩王王審知每歲朝貢都是泛海至登、萊抵岸。

北宋時,山東半島傳統的大港登州和菜州,因為距離宋遼邊界太近而被追關閉,板橋鎮港迎來經濟發展的好機會。《青島海上絲綢之路》書中寫道:北宋後期,板橋鎮港在全國海港中的地位發生了重要變更,因宋遼對立,北宋政府明令禁止海船入登州、萊州。登、萊兩港關閉,板橋鎮佔領了北方最大的海港的優勢,越居此兩港之上。

征討高句麗的橋頭堡,板橋鎮港,繁榮的南北貨物貿易中轉港

宋代的板橋鎮作為中國北方的商貿港口,與亞洲、歐洲等國家的經貿往來非常頻繁,世界多個國家的精美物品都彙集在這裡交易。瓷器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板橋鎮碼頭遺址河道內曾出土大量的古瓷器碎片。由於膠州本地並不產瓷器,可合理猜測這是當時海外運輸的損耗品,南來北往運輸瓷器的商船、車馬隊等在這裡進行整理,將路途中因為顛簸等原因打碎的瓷器丟棄在這裡。在這裡,北宋各大窯系的瓷器標本都能找到,磁州窯、均瑤、鈞窯、龍泉窯等瓷片都可清晰辨認出來。

征討高句麗的橋頭堡,板橋鎮港,繁榮的南北貨物貿易中轉港

記載中的高麗亭館與海神廟

膠州與日本和高麗的交往開始較早,唐高宗時期(660年)高麗人張保皋在中國當了將軍。武宗會昌六年,當時日本的名僧圓仁法師慕名到中國來取經。在大珠山(板橋海域之南)駿馬浦乘新羅人陳忠的商船到達楚州。公元836年前圓仁回國時,又在密州大珠山乘船到法華寺下榻。這些僧人的來往直到唐武宗時法華寺被拆毀為止。

宋代熙寧、元豐年間,與高麗使節往來頻繁。兩國海上往來的通道有兩條:一是南路,由高麗航海至明州,由兩浙溯沐洞至京都;二是東路,由高麗航海到密州板橋鎮,由京東陸行至京師。為了接待高麗使節和商賈,元豐年間,宋廷命兩浙、淮南、京東之密州、海州等地築城造船,修建高麗亭築。當時板橋鎮也曾築城、修高麗亭館。

高麗亭館可說是當時的涉外豪華五星酒店,建造花費甚多,給地方和百姓帶來了沉重負擔。蘇軾調任登州知州時途經密州,看到高麗亭館的富麗奢華,在《論高麗進奉狀》中描述當時民間百姓的不忿,“所在騷然,公私告病”,甚至有逃亡者,並作詩感慨道“簷楹飛舞巨牆外,桑拓蕭條斤斧餘。盡賜昆邪作奴婢,不知償得此人無?”密州高麗亭館後在戰火中被毀,以至於它的具體位置今人亦不可知。

宋元豐六年(1083年),高麗國王徽和世子勳先後卒,宋廷派左諫議大夫楊景略和右諫議大夫錢鰓赴高麗蔘加葬禮。元豐七年(1084年)七月,楊景略一行自密州至板橋鑊,航海而往高麗。是年冬安全還朝,楊景略為紀念此行,奏請立海神廟於板橋鎮。板橋鎮海神廟位於今城治東南隅裡許,瀕臨唐家灣海口,海舶往來都要經過這裡。由於歲月久遠,海神廟今不復在。

征討高句麗的橋頭堡,板橋鎮港,繁榮的南北貨物貿易中轉港

市舶司推波助瀾

2009年9月,膠州市常州路與蘭州東路交會處的一處工地施工過程中再次發現大量的鐵錢。此後考古發掘中,在距離地面下3米處發現了宋代的青磚鋪的地面,繼而為北宋時期的建築群,並保留有一些完整的牆壁和部分牆基。牆壁上用的青磚規格十分統一,磚塊的長度為24釐米,寬為12釐米,厚為4釐米,佈局非常講究。隨後還清理出了一段17米長,北宋時期殘留下來的長廊,長廊的兩側出現多間房屋牆壁和牆基。考古發掘人員還發現了一些平鋪的青磚和北宋時期房屋大門前用青磚堆砌的踏步(臺階)。出土的瓦當種類很多,都刻有龍頭雕像。

在北宋時期,普通平民沒有條件在建築物頂上使用有雕像的瓦當,雕刻著各種獸形的瓦當只有衙門或者官府建築才用,由此判斷髮掘出來的北宋建築物應是當時市舶司的重要建築。

唐、宋、元時,對中外商人在海上互市的商船通稱市舶,也是歷史上對中外貿易船舶的通稱,始於漢武帝建元時。市舶司則是中國管理中外商人海上船舶貿易的政府機構,相當於近代的海關。唐初始在沿海重要口岸設市舶司,“以徵海商,宋元明三代皆沿襲之,凡市舶官設置之地,大抵鑄為海商所聚之都會”。密州板橋鎮市舶司設立於宋哲宗元祐三年(1089年)板橋鎮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固然是其海外貿易日趨繁盛的重要原因,但市舶司的設立將其推向高潮。

征討高句麗的橋頭堡,板橋鎮港,繁榮的南北貨物貿易中轉港

元豐五年(1083年)密州知州範愕上書要求在板橋鎮設立市舶司。他認為如果在板橋鎮設立市舶司,籠商人專利歸於中央,其利有六:“使商賈慄塞下,以佐邊費,於本州請香藥雜物與免路稅,必有奔走應募者,一也。”“凡抽賈甲角、象牙、乳香及諸寶貨,每歲上供者,既無道途勞費不便,又無舟行侵盜傾覆之弊,二也。”“抽解香藥雜物,每遇大禮,內可以助京師,外可以助京東、河北數路賞給之費,三也。”“有餘則以時變易,不數月有倍稱之息,四也。”“商旅樂於負販,往來不絕,則京東、河北數路郡縣稅額倍增,五也。”“海道既通,則諸蕃寶貨,源源而來,上供必數倍於明、廣,六也。”

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設立板橋鎮市舶司,更注重的是財政經濟原因和政治軍事因素。範愕不僅申述了設立板橋市舶司的種種理由,也提出了具體辦法。宋廷下詔讓都轉運使吳居厚“悉意斟酌,條息以聞”。吳居厚起先也認為,綜合考慮來看,設立板橋鎮市舶司百利而無一害,並沒有不同意的理由,遂請自七年三月推行。但不久,吳居厚開始擔心板橋市舶司的設立,必牽制明州、廣州已成之法,與浙、廣、江淮數路“公私不便”,設立板橋鎮市舶司之議一時被擱置。

六年之後,即宋哲宗元祐三年(1089年),範愕又以金部員外郎的身份,會同京東轉運司再次上書,重提舊議:“若板橋市舶法行,則海外諸物積於府庫者,必倍於杭、明二州。”板橋鎮“自來廣南、福建、淮浙商旅乘海船販到香藥諸雜稅物,乃至京東、洞北、河東等路商客般運來絲、綿、線、絹,花來交易,買賣極為繁盛。

宋末朝廷終於採納了他的建議,遂置密州板橋鎮市舶司,抽取貿易關稅。稅率為十分之一,“大抵海舶至,十先徵其一,其價值酌蕃貨輕重而差給之”。不久,又把板橋鎮升為膠西縣。宋代全國所設市舶司共計有廣州、泉州、明州、溫州、杭州、秀州、冮陰和密州板橋鎮八處。前七處均在南方,而板橋鎮是宋代北方唯一設立市舶司的港口,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征討高句麗的橋頭堡,板橋鎮港,繁榮的南北貨物貿易中轉港

短暫的26年

唐宋時期青島膠州板橋鎮,作為其時南北貨物貿易中轉港口要衝,紅極一時。但僅僅到了北宋末年,密州港空前繁盛的景象就消失殆盡,由於金朝的擴張,不但南北的陸道交通關隘重重,直至禁絕,海道也受到極大的限制,到宋徽宗政和時,板橋鎮也被列入禁止駛入的行列,港口日漸蕭條,此時距離市舶司的設立只過去26年。到南宋時,密州一帶已經不屬於大宋的國土。

明清以來由於云溪河、膠萊南詞、大沽河等河沙淤塞,海岸外移,海水南徙二十餘里,但商人仍經常乘潮直抵城南門外。史稱:“三江兩浙八閩之商,鹹以其貨釋浮舶泛而來,居集乎東關之市座。牙傭販負資貨為利者與附部眾庶日往來絡繹,熙熙然南門以外。”

由於海岸外移,近代始以距城東南十八里的塔埠頭為船舶卸貨之碼頭。塔埠頭又稱膠州碼頭,成為膠州之海洋門戶。每年自農曆九月至翌年二月,貿易最盛,每日有數十船隻出入。20世紀二三十年代時,每年貿易額也達三百萬元以上,但遠遠無法與當年華麗登場的板橋鎮港相提並論。

參考資料:

《海上絲路的青島座標》

《板橋鎮史蹟鉤沉》

《板橋鎮碼頭與高麗亭館》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