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永峰 徐澤源 徐天賜

徐永峰:嫘祖故里在睢縣

作者徐永峰先生


摘要:嫘祖為上古黃帝之“正(元)妃”。據《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居軒轅之邱,而娶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又據《史記·正義》釋:“西陵,國名也。”由此可知,上古時期的西陵氏部落既是嫘祖的誕生地。河南省睢縣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在睢縣縣城西約十七公里處有一個“西陵寺”鎮,與開封市杞縣接壤,其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境內已發現多處漢代以前的文化遺址與漢墓群。並出土有新石器時期的石斧、蚌鐮、骨刀以及陶紡輪等。睢縣古稱襄邑,在漢代以前就是全國有名的織錦基地。漢代大詞賦家楊雄在《五都賦》中曾有譽稱:“羅綺朝歌,錦繡襄邑。”據《河南省睢縣地名志》載:“西漢末年‘今睢縣西陵寺鎮’曾名曰‘東南崗’。崗山建寺,又名‘南大寺’。還曾名曰‘西陵祠’‘宿龍寺’等。”如今,在其境內仍流傳有:“嫘祖與蠶馬的故事。”

關鍵詞:睢縣、嫘祖、錦繡襄邑、西陵寺(氏)

睢縣,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的西部邊陲,西與開封市的杞縣接壤;東與寧陵縣為鄰,南連周口市太康,北部鏈接新興縣城民權。目前,共轄8鎮,12鄉,總面積926平方公里。

睢縣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在這片古老而有神奇的熱土上,曾發生過很多驚心動魄、氣壯山河的大事件。因此,我們若把黃河比喻成中華民族的搖籃,那麼睢縣就好像是這搖籃裡一顆耀眼的明珠。

在上古時期,睢縣境內既有高山峻嶺,也有丘、崗、坡、窪;不但有茂密的森林,也有縱橫交錯的河流。目前,這些說法已通過地名普查得以證實。另外,2012年3月《河南商報》曾經報道“在河南省柘城、睢縣、太康一帶已發現120億噸大煤田。”這足以證明在上古時期,睢縣一帶確實有原始森林存在。當時,由於睢縣及其周邊地域的氣候溫暖溼潤,特別適應動物和植物生長。所以,先民們自古以來就已在這裡勞作生息。

2005年,全國綜合型學者、文化人類學者、歷史學家、全息生命學者王大有先生通過反覆考證後認為:位於今河南省睢縣西南部25裡的承匡城,既是人類始母,華夏民族最普遍尊重的精神偶像女媧的誕生地。

另據《睢州志》載“在城南二十里有巢亭。”說明在上古時期“有巢氏”就是在這裡開始教人搭棚建屋的。

當太昊伏羲氏駕崩之後,他的妻子女媧被擁立即位,並尊為媧皇。她將都城從宛丘(今周口市淮陽縣)遷至伏羲的誕生地“中皇之山”(筆者根據相關史料記載,並通過實地調查、考證認為:今睢縣潮莊境內的中崗村即是上古時期的中皇之山)所以,睢縣自古就是中天而立,為華夏文明之根源。難怪史學家們都認為:“一部中國史,半部在河南。”而河南的早期文明史又多集中在豫東地區。(筆者在此所談到的豫東,並非指今日的河南省省會鄭州以東;而是指七朝古都開封以東。據1931年出版的《河南方與人文志略·地圖集》印證:距今84年前,開封還是大城市,而且是河南省省會。而當時的鄭州叫鄭縣,是後來用火車拉過來的現代化城市。另外,今開封歷史、文化學者周羅吉先生在《居住在開封的華夏聖母“嫘祖”》一文中也曾斷言“——就華夏人文歷史淵源來講,真正能夠稱得起‘華夏人文歷史發源地’之名的,除中原的開封大梁周邊地域之外,絕無僅有。”

1992年,睢縣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這無疑標誌著睢縣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伴隨著朝代的更迭,睢縣的行政管理的區域時大時小,地名也曾有多次變換。例如:“烏雀城”“烏巢鄉”“襄牛地”“襄邑”“襄平”“拱州”“睢州”“睢城”“睢寧”等;均為今睢縣的早期冠名。

在上古時期,先民們全憑依賴自然生存。他們在森林裡進行採摘野果的過程中,偶爾發現了桑葉上的蠶蟲不但會吐絲,而且還會結繭。據史料記載:當時,在西陵氏部落中,有一位美麗的姑娘叫嫘祖;是她在剝取繭殼內的蠶蛹時,首先發現了從蠶繭上可以抽取蠶絲。後來,她又從蜘蛛織網的過程中得到啟發,用蠶絲織出了人類第一件衣裳。從此,她便開始教人值桑、養蠶、繅絲、織錦,讓人們穿上了暖和的衣服。

說道嫘祖,目前可能會有很多人感到陌生,這自然是因為嫘祖離我們太久遠了。並且,在傳世的一些古籍中,對嫘祖的記載也太少。所以,目前,即便是有文化的人對嫘祖也是知之不多。

近幾年來,筆者在調查、收集、研究睢縣地域性歷史的過程中,偶爾發現有嫘祖與睢縣西陵寺的相關歷史信息,故不揣淺漏,對其展開了調查研究。錯誤之處,敬請專家、學者斧正。

據《史記·五帝本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據周羅吉先生考證:炎帝之子方雷有位女兒叫“嫘祖”,與居住在開封逢池北部軒轅丘的黃帝姬芒通婚,被稱作“正(元)妃”。

又據《史記·正義》釋:“西陵,國名也。”由此可知,上古時期的西陵氏部落即是嫘祖的誕生地。由於在歷代書籍中均未指明嫘祖出生地——西陵氏在哪裡?因而已形成千古之謎,讓後人爭論不息。

筆者通過翻閱資料發現,已往對嫘祖的出生地有四種說法:一說在湖北黃崗縣西北,蘇東坡為黃州團練使所在地;一說在湖北蔪北縣西南,三國孫權的虎臣甘寧為西陵太守治所;一說三峽之一的西陵峽;一說四川茂汶縣,即以西陵縣稱西漢時的蠶陵縣;我通過拜讀個別專家的相關論文得知,以上四地皆屬秦漢以後地名。若由此上推幾千年,這些地方還是不毛之地。況且,上述各地至今也不養蠶或養蠶的歷史較短。因此,也就根本不可能出現嫘祖這樣的先進人物和技術。

後來,筆者又在網上查詢得知,目前仍有多地在爭奪嫘祖。但是,多數集中在湖北宜昌、四川綿陽、山西夏縣、山東費縣和浙江杭州,以及河南省中南部的西平縣等等。甚至也有人將河北易縣安葬清代皇帝的西陵也說成是嫘祖的誕生地。總之,他們都想利用嫘祖作為編撰歷史的座標,其目的就是想提升當地歷史地位,擴大其影響面。

嫘祖的誕生地真正應該在哪裡?為此,筆者通過調查研究認為:極有可能就是睢縣的西陵寺。

要說黃帝的正妃嫘祖是河南省睢縣西陵寺(氏)人。這可能會讓許多人感到驚奇、新鮮、甚至還會讓有些人感到不理解。但是,筆者認為這些都應在情理之中。因為畢竟這個故事傳說離我們太久遠了。況且,其遺蹟、遺址早已被自然和人為摧毀,目前幾乎已經蕩然無存。再者,隨著歷史的發展,其原始地名也多有變異或更改。並且,歷史上對行政區域的劃分也比較複雜;再加之不同時代的地理著作,也多是引用當時的地名區劃所屬進行記述和解釋的。正是由於這些複雜的歷史原因;所以,即便出現幾位持有反對意見的人也是很正常的。但是,為了讓大家能夠儘可能的瞭解,認同自己的觀點,筆者特列舉了一下證據:

一、首先要說明的是:嫘祖又名為“王鳳”,是上古時期以“鳳”鳥為圖騰標誌族群裡的人。這就不難讓我們聯想起上古時期的太昊伏羲氏和女媧氏。因為,是她們首先採用“鳳”鳥為部落圖騰標誌的;所以,筆者認為嫘祖應是女媧氏的後裔。再者,由於地處今睢縣縣城西南十二公里的承匡城古城址已被王大有先生認定為女媧的誕生地;此地又與其偏西北部的西陵寺鎮相隔不足三公里。所以,西陵寺在上古時期應屬於女媧部落管轄的範圍。因此,嫘祖理應被稱為“西陵氏之女”

二、從嫘祖生存的年代背景來看,當時在太昊伏羲氏和女媧統治時期有個朱襄氏,因輔佐太昊伏羲氏和媧皇有功,後被封於“女字旁加個桑(讀作“sang”)”地【(位於今睢縣南部的柘城縣)筆者通過查看《新編甲骨文字典》得知:“ 女字旁加個桑”在《合集》2782中指人名“令女字旁加個桑”。而在《合集》36961中,卻是指地名。】據《柘城縣誌》記載:“有巢氏沒,數閱世而朱襄氏立……都於朱,故號曰“朱襄氏”。

據《辭源》引《呂氏春秋》註釋雲:“朱襄氏,古天子,炎帝別號也。”況且,至今在柘城縣故城內仍然保留有朱襄王廟。並且,在大仵留有朱襄陵。由於朱襄氏(炎帝)為“鳳”姓部落,所以,當他為天子掌管天下時,離其並不遠的承匡城和西陵寺(氏)部落,應當屬於他的管轄範圍。另據周羅吉先生研究:“——嫘祖是華夏‘蠶神女聖’。未婚前,年幼的嫘祖隨爺爺神農氏炎帝榆罔在帝都陳留空桑、高陽(今在睢縣近鄰杞縣境內)一帶生活。”

當時,有位名叫蚩尤的部落首領,暴虐無道,兼併諸侯;使得酋長們互相攻擊,戰亂不已,生靈塗炭。此時,曾發明農耕和醫藥的炎帝已經衰落。無奈之下,炎帝只好接受西部已經強大起來的有熊氏部落(今在河南省新鄭縣境內)的首領軒轅黃帝的“好意”援助。他們共同大戰蚩尤,最終將蚩尤殺死。從此,黃帝聲名遠揚。結果,有不少原來屬於炎帝管轄的部落紛紛歸附於黃帝。炎帝看到這種局面,便企圖奪回失去的地位。所以,炎、黃二帝便於阪泉之野(有專家認為在軒轅之丘西南,即軒轅之丘至阪泉之間的六華里的阪水河谷。筆者按酈道元《汳水注》引《陳留風俗傳》釋:“阪水即汳水,古人因避“反”字,而後改成“汴”字。所以,筆者認為;當時炎、黃交戰的真正阪泉之野,當在今睢縣及其不遠的地方。(以往也曾有學者為此爭論不休,並先後有四說:一、在山西省陽曲縣東北,相傳舊名漢山;二、在河北省涿鹿縣東南;三、在今山西省運城縣南;四、在河南省扶溝縣。)經過三場惡戰,黃帝大獲全勝,奏凱而歸,各部落對他更加敬佩,一致擁戴他為天下共主。

黃帝既然統治了中原,自然就有機會接觸到居住在西陵氏部落中的嫘祖。況且,當時的嫘祖已經是一位非常有影響的人物。她因在當地及其周邊地區教會了人們值桑、養蠶、繅絲、做衣;所以,深受人們的愛戴,並且已被推為西陵氏部落的首領。周圍的部落人們都稱她為“王鳳”。

後來,黃帝慕名專程來到了西陵。當他看到桑樹下的嫘祖身披綵衣,長得貌若天仙,十分歡喜。就把嫘祖迎娶到了軒轅丘,並且封為正妃。據成書年代不晚於唐朝初期的《軒轅黃帝傳》記載:“帝娶西陵氏於大梁,曰嫘祖,為元妃……。”清代《辭源》也解釋說:“黃帝娶西陵氏於大梁,曰嫘祖。”由此說明當時黃帝已經從開封西部遷都至大梁(開封)附近。

嫘祖嫁給黃帝后,便跟隨黃帝東征西戰,到處降服那些不聽命令的部落。他們東到沿海和山東的泰山;西到甘肅的崆峒;南到長江流域的長沙、益陽;北到河北的懷柔;從沒有安閒的休息過。行軍作戰中的空閒時間,他還命令元妃西陵氏嫘祖給當地人民傳授值桑、養蠶、繅絲、織錦、做衣的技術。因此,後來的裁縫們都尊稱黃帝為該行業的“祖師爺”。

三、嫘祖與黃帝先後生有“二子”:其一名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於江水(據《史記·殷本紀》引《湯誥》曰:“古禹,皋陶久勞於外,……東為江、西為河、北為濟、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的情況看;上述所說的“東為江”,並不是指今日之長江。大禹當時所治理的江水,是指由沂、泗、睢、沭等多水的彙集。從山東省曲阜南流,經今宿遷、泗陽入淮、縱貫當時的中原東部,與濟、河、淮共四條河流(即“四瀆”)構成了中原的框廓。據《風俗通·山譯》釋:“江、公也;諸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所以,凡有多水留入之河,皆可稱江。據此,筆者認為上述江水當指中原(河、洛)之東部水系、否則,古禹就不應說“東為江”了。因此,嫘祖所生的第一個兒子青陽,其誕生地當在豫東睢縣及其距離不遠的周邊地域。)後來,嫘祖又跟隨黃帝到蜀地征討九黎。其間,在若水旁又生下了二兒子昌意(歷史學家認為若水在四川的樂山雅礱江)。昌意在此長大成人後,娶了蜀山氏之女昌僕為妻,並生下了高陽。據此也證明嫘祖與黃帝在蜀地停留的時間並不短。因此,這也難怪蜀地及其上述多地都爭嫘祖說成是當地人。

由於嫘祖跟隨黃帝經常東征西討,長年跋涉,居無定所,不辭辛勞的給人民傳授技術,最終卻死於道中。《軒轅本紀》雲:“(黃)帝周遊行時,元妃嫘祖死於道,帝祭之以祖神。”《宋書·禮志》注引崔實《四月月令》雲:“(嫘)祖,道神也。黃帝元妃曰嫘祖,好遠遊,死道路,故祀為道神,以求道路之福。”後來,也有人認為她是因為過度勞累而死,所以才稱她為累(嫘)祖。

再者;因為嫘祖的故鄉是以“鳳”鳥為圖騰標誌的西陵氏部落;所以,她後來離鄉並不忘祖,時常會思念自己的家鄉。於是,她每到一處都會將臨時居住地方命名為西陵。這便是古人“人走名隨”或“舊名復隨之移置”的生活習慣。所以,目前在全國範圍內仍有不少省份出現了重複西陵的地名。

四、黃帝駕崩之後,昌意之子高陽因有聖德,被擁立為帝,他就是上古五帝之一,玄帝姬顓頊。顓頊為黃帝之孫,昌帝之子,母曰昌僕,十歲佐少昊,年二十即位,以水德為王,部都高陽(據《杞縣誌·大事記》載:“顓頊高陽氏元年(前2514)黃帝軒轅之孫,昌意之子,五帝之一,玄帝姬顓頊,20歲即位居高陽(今杞縣西南18裡)在位79年,壽年九十八歲。)由此也說明,黃帝在平息蜀地九黎叛亂後,已帶領兒子昌意、孫子高陽從蜀地回到了中原,這就應了古人所講的“天子居中,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所以,高陽即位後,即在祖母嫘祖的故鄉,西陵氏部落的轄區範圍建造了新的都城。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實現了祖母嫘祖魂歸故里的願望。

後來,顓頊駕崩,帝嚳繼位。帝嚳為黃帝的曾孫、玄囂的孫子,父曰蟜極。他十五歲時,因為輔佐顓頊有功,被封為諸侯。因為他封地在高辛,所以又叫帝嚳高辛氏。(有專家認為在商丘高辛。但是筆者從地理位置方面推測認為比商丘早的高辛應在今睢縣城郊鄉的辛屯村)他年三十以木德代高陽氏為天子,在位七十年,壽一百零五歲。帝嚳死後葬於亳,因此《史記》曾載:“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亦有解釋:“先王,指帝嚳。”據明·嘉靖《睢州志·陵墓》載:“在州城東北二十里,傳為帝嚳之墓。”依此證明:上古諸王所創造的政治文化中心,均在距離睢縣及其周邊區域不遠的地方。另據《左傳》記載:“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古時長子為伯,最小的兒子為季。)”又“……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又據《商丘縣誌》記載:“閼伯,高辛氏之後,封商丘,為火正,主辰星之祀。商丘有封,自此始。”由此說明:在高辛氏統治時期,其仍“從先王居”;都居早期高辛,並且他死後葬於亳(目前,在睢縣仍有“李密坐景陽的傳說”。有專家認為:“景陽乃景亳。”)而當時的商丘實屬帝嚳執政時期的管轄範圍。後來帝嚳又將其地分封給長子閼伯,閼伯從此遷居商丘,才又有後來的高辛地名。

五、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睢縣詞條彙編》載“1985年,據匡城村時年67歲的馮桂俊談:‘軒轅帝第二子叫西陵,此地古有西陵祠,以祠名村;後讀作西陵寺;這是他當年聽過去老塾師褚心緒講的。’”筆者認為;上述說法是符合史實的。因為,嫘祖在長期伴隨黃帝奔波在外的過程中,難免有思念家鄉的想法,所以給降生在蜀地的第二個兒子昌意再取一個別名‘西陵’是完全有可能的。再者,高陽繼位後,在其祖母嫘祖的故鄉西陵氏部落中,修建一座大型西陵祠,也是在情理之中。

另外,據1998年7月出版的《河南省睢縣地名志》載:“西漢末年此地為崗,名曰:東南崗。崗上建寺,名曰:南大寺。據傳西漢劉秀兵敗逃此,宿於寺內,名曰宿龍寺。”

1958年,西陵寺村民在深翻土地時,發現了一塊刻有“皇帝萬歲”的碑頭,其殘存內容為“五代漢高祖劉知遠葬於此……。”所以,從此,西陵寺被誤認為是五代後漢皇帝劉知遠的陵寢。

六,睢縣植桑、養蠶、繅絲、紡織的歷史悠久。據《後漢書·明帝紀》永平二年條李賢注引據董巴《輿服志》載:“顯宗初服冕衣裳以祀天地。衣裳以玄上纁下,乘輿備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九章,卿已下用華蟲七章,皆五色彩。乘輿刺繡,公卿已下皆織成。陳留襄邑(今睢縣)獻之。”

又據《漢書》載:“天子、公侯、大夫冕冠皆有綬,彩色為組,旁垂黈纊。郊天地則冠之。衣裳五佩,備章採乘,……陳留襄邑獻之。”

再據《辭源》注:“漢齊郡臨淄產紈緞,陳留郡襄邑產錦緞,在兩地設服官,掌管宮廷服用的供應。”

漢代大詞賦家楊雄在《五都賦》中曾有譽稱:“羅綺朝歌,錦繡襄邑。”

東漢許慎在《說文》中釋:“錦,說是襄邑織文也。”

西晉時大文學家,辭賦家左思,在《魏都賦》裡也曾盛讚;“錦繡襄邑……。”

綜上所述,證明睢縣在西漢時期,其植桑、養蠶、漅絲、紡織等技術還保持在全國同行業的領先地位。至宋代,襄邑的紡織品依然很出名。“厥篚織文,出於襄邑。”歷史發展到明,清時期。睢州仍然是桑蠶養殖較集中的地區。為了展示當地絲織產業的優勢,當時的睢州曾設過四個大鄉,分別以“錦繡、錦襄、錦翠、錦衣”命名。並且在城內還開設了一所“錦襄書院”。新中國成立前後,在睢縣及其周邊地區種植的桑樹還隨處可見,家家養蠶,繅絲技術仍然還有保存。

七、 據說,歷史上著名的迴文妙錦《璇璣圖》乃是襄邑(今睢縣)的產物。

在前秦苻堅統治時期,泰州刺史竇滔的妻子叫蘇薰。少女時期的蘇薰曾隨父親在陳留的襄邑居住,並且在此學得了一手織錦的好手藝。成家後,因她思念在外做官的丈夫;她便用五色絲絨織成了縱橫八寸見方的錦。並用文字織成了迴文詩與錦上。唐武則天評價道:“五彩相宜,瑩心耀目,縱橫反覆,皆成章句,其文點畫無缺,才情之妙,超今邁古,名曰《璇璣圖》。”

由於蘇薰的迴文織錦,奇巧絕倫,在後世產生的影響極大,世人竟抄不絕,王侯抄藏於大內,文士摹貯於箱篋,商旅則書題於驛館,流傳甚廣。

《璇璣圖》總計八百四十一字,除正中央之(心)字為後人所加外,原詩共八百四十字,縱橫各二十九字,縱、橫、斜、交互、正、反讀或退一字,迭一字讀均可成詩。詩有三、四、五、六、七言不等,目前統計可組成七千九百五十八首詩。因此,被堪稱為世間瑰寶。

另外,1972年在湖南省長沙市東郊一個叫馬王(鞍)堆的地方發掘了不少墓葬。其中在一號漢墓中,出土了目前非常少見的素紗蟬衣。後來,有專家經過認真研究後認為:“在當時能織出薄如蟬翼的衣服,除非出自當時的陳留郡襄邑縣。因為,襄邑是古代中國絲織業最發達的地區,是“絲綢之路”上絲織品的重要產地和供應地……。”

八、目前,在睢(縣)、杞(縣)二境內,還能聽到“雷(嫘)祖與蠶馬的故事”。傳說,在上古時期,有父女二人住在睢縣的西陵寺。父親被抓去從軍打仗去了,家中只剩下一個小女孩和一匹公馬。小女孩在家思念父親,便對馬說:“你若能把我的父親找回來,我就嫁給你。”沒想到這匹公馬果然掙斷了韁繩,跑到了女孩父親的駐地。父親騎馬回到家裡,女兒卻高興的忘記了自己的諾言。這匹馬非常生氣,不但不吃草料,還經常尥蹶子。父親很奇怪,女兒便把事情的前前後後告訴了父親。父親當即把馬殺死,把馬皮剝了下來晾在院子裡。之後,父親又出征去了。這女子每當看到馬皮。都會覺得很愧疚,便不由自主的走到馬皮前,用手撫摸著他那漂亮的馬尾。突然,她得到一個啟發,便動手用馬尾織起了繡品。有一天,女孩在院子裡專心編織“馬尾繡”,那張馬皮突然把女孩捲起來就走。幾天後,人們才在一棵大桑樹的樹枝間找到了這個女孩。可她和馬皮已經變成了一條蠶,正在樹上吐絲呢!從此,人們就把這位女孩尊稱為“蠶母”。每年都會有人從四面八方趕到西陵氏對她進行祭祀、祈求桑蠶豐收。

近幾年來,有黔南水族歷史專家和學者,經過研究後認定:上古中原睢水流域即是該族最早的根源。他們是遠古從中原走出去的貴族。因此,他們先後幾次派人到睢縣尋根問祖,並且給睢縣帶回來了他們傳統的“馬尾繡”。據此,更加印證了睢縣在上古時期,確實是絲織和刺繡的最早發源地。

據南宋史學家羅泌《路史》記載:“空桑為高陽氏所嘗居,(西晉學者)皇甫謐所謂‘廣桑之野’者。”又據《陳留縣誌·雜志》:空桑《呂氏春秋》載:“侁氏女子採桑,得嬰兒於空桑(今杞縣西空桑村)中,獻之。其君令烰人養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夢有神告之曰:‘臼出水東走,母明日視臼出水,告其鄰。東走十里而顧其邑盡為水,身因化為空桑,得之伊水,故命之曰伊尹。’”據此,不但證明商代名相伊尹誕生在距睢縣並不遠的空桑城。而且,也證明殷商早期睢(縣)杞(縣)這一帶確實生長有大面積的桑林。

除此之外,在睢縣及其周邊地區,還流傳有“匡桑的傳說”故事。

九、據明·嘉靖《睢州志》載:“濯錦池在州治西。襄邑人善織錦,沿池而居,時以濯錦名之。”併為當時“睢州八景”之一,今已經不可考。

因為,睢縣歷史上屬於黃泛區,凡有黃河決口,此地必首當其衝。所以,層層疊疊的黃土不但淹沒了原有的地上文物,而且也改變了睢縣原有的地形地貌。這些都已給今天的歷史研究帶來了麻煩。儘管如此,目前在睢縣西陵寺鎮境內及周邊地區仍還是有古可考,有物可尋。

在今西陵寺鎮政府所在地西南部的一個大坑內,村民們早就發現了大量的漢墓群。並且不時還有文物出現。

幾年前,筆者還在其範圍內收集到了出土後的失群文物古代陶紡輪和縫紉用的骨針等。這足可證明在我國新石器早期,生活在睢縣西陵寺(氏)部落的人們已經熟練掌握了植桑、養蠶、繅絲、紡織等生產技術。並且已經能夠穿上了蔽體禦寒的絲織品衣裳。

嫘祖誕生在睢縣西陵寺,睢縣是絲綢、錦繡文化的發源地;這是從睢縣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噴發出來的歷史信息。目前,隨著睢縣炎、黃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我們已經從殘存的歷史典籍中捕捉到了不少關於睢縣的歷史信息。我們通過關注城市開發和考古調查、勘探、發掘資料,已幫我們找回了不少睢縣曾失去的歷史記憶。正是通過這些文獻中的信息提醒和考古調查得到實物佐證,才讓我們感覺到了睢縣的歷史演化軌跡,並且越來越清晰。

“人祖伏羲和女媧”、“最早教人搭棚建屋的有巢氏”、“教人農耕的朱襄氏(炎帝)”、“教人植桑、養蠶、繅絲、紡織的西陵氏(嫘祖)”、“五帝之一顓頊帝”、還有“帝嚳高辛氏”等等,他們均建都於睢縣及其相鄰的地域。這也有力的證明了在上古時期,天子均為“中天而立” 並且、“從先王居”。睢縣也正是擁有這獨特的地域優勢和人文資源,筆者才能有充分的理由將黃帝的正妃、西陵氏之女、嫘祖的誕生地鎖定在睢縣西陵寺。因為這裡是人類走向文明的最早歷史起點。所以,後來從此地散發出去的各種文明都是承接此地文明的延續和發展。因此,我們要相信和宣傳嫘祖出生在睢縣西陵寺。並且還得讓人們認識到;雖史籍無載,但明白無疑。全國雖有多出西陵,但是唯有睢縣西陵寺(西陵氏)才是正宗。因為睢縣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做依託。為此,我們要大力弘揚嫘祖精神和嫘祖文化。

一、我們要大力宣傳嫘祖是睢縣西陵寺(氏)人,這裡即是人類古絲綢之路的真正源頭。

二、要弘揚嫘祖敢於創新,勇於實踐,勤於發明的奮鬥精神,

三、要弘揚嫘祖大公無私、向人類傳授先進生產技術,造福萬民的奉獻精神。

四、弘揚嫘祖文化,就要大力發展農業科技,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

五、弘揚嫘祖文化,就要加強環境保護,植樹造林,發展生態觀光農業。

六、弘揚嫘祖文化,就要大力發展旅遊文化,加快絲綢源頭——嫘祖故里開發,促進第三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七、弘揚嫘祖文化,就要大力加強民族團結,振奮民族精神,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2012年3月26日;《河南商報》 ;記者:訾利利

:王大有(美術家、圖騰文化學者、文化人類學者、歷史學家、天人合一全息生命學者)

:《睢州志.(清光緒十八年)》河南舊志整理叢書·睢縣史志編撰委員會;中州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ISBN7-5348-0355-1/K•69

:《河南方輿人文志略·地圖集》作者:王幼橋;1931年出版(北平西北書局發行)

:《居住在開封的華夏聖母“嫘祖”》來源於:(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666bcc0101gbjh.html)古都開封文史學者周羅吉先生的新浪微博。

:《史記·五帝本記》西漢·司馬遷著;《五帝本記》是《史記》一百三十篇中的第一篇。

:《史記·正義》唐·張守節編著

:《柘城縣誌》責任編輯·蔭邵;1991年4月第一次印刷;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ISBN7-5348-0294-6/K·57)摘自第40頁“建置沿革”。

:《辭源》合訂本;1988年;商務印書館印刷

:《陳留風俗傳》晉·江微撰

: 《軒轅黃帝傳.(唐·宋)》作者佚名;引之:2008年05期《軒轅黃帝傳》考;作者:張固也。

: 《辭源》合訂本;1988年;商務印書館印刷

: 《史記·殷本紀(西漢)》司馬遷著;引其中《湯浩》內容。

: 《風俗通·山譯》東漢·泰山太守·應劭著

:《軒轅本紀》是《史記》中的一篇,記述了黃帝的一生重要事蹟與對人民的貢獻。

:《宋書·禮志》樑·沈約撰;《宋書》共100卷。包括本紀十卷,列傳六十卷,志三十卷。

:《杞縣誌·大事記》責任編輯:劉寶瑞等;1998年10月第一次印刷;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ISBN7-5348-1740-4/K·678);摘之“大事記”第9頁。

:《史記》西漢·司馬遷著

:《睢州志.(清光緒十八年)》河南舊志整理叢書、睢縣史志編撰委員會中州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ISBN7-5348-0355-1/K•6

:《左傳》作者:劉利等譯註;2007年3月中華書局出版發行;(ISBN:9787101055177)

:《商丘縣誌.(清康熙四十四年)》河南省舊志整理叢書(河南省商丘縣誌編纂委員會)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1989年10月第一版;(ISBN7-5348-0288-1/K·5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睢縣詞條彙編》主編:皇甫琛琳(睢縣地名委員會辦公室)1985年3月30日印刷;摘自第8頁。

:《河南省睢縣地名志》主編:皇甫琛琳(睢縣地名委員會辦公室)1998年7月印刷;摘自第127頁。

:《後漢書·明帝紀》作者:(南朝·宋)范曄撰;出版社:中華書局;出版時間:2007年8月。

:《漢書》作者:張永雷、劉叢譯註;2009年10月印刷;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發行;(ISBN·978·7101-06999-o

:《辭源》合訂本;1988年;商務印書館印刷

:《五都賦》漢·楊雄著: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公元前53年至後18年)

:《說文解字》原著:(東漢)許慎;主編:趙志遠、張鵬,2002年9月由喀什維吾爾文出版社出版發行(ISBN7-5373-0981-7/1·260

:《魏都賦》作者:西晉·左思(字·太沖)今山東淄博人;是《三都賦》其中一篇。

:《璇璣圖》作者:蘇惠;創作年代東晉;作品出處:《月又生緝錄》。【相傳是前秦時期秦州(今甘肅天水)刺史竇濤之妻蘇惠所做的迴文詩章,又稱為迴文詩。】

:《路史》(南宋)羅泌撰;共47卷(前紀9卷,後紀14卷,國名紀8卷,發揮6卷,餘論10卷。)

:《陳留縣誌·雜志》;《宣統·陳留縣誌》卷之四十;第三十四頁。

:《呂氏春秋》作者:呂不韋(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

:《睢州志.(清光緒十八年)》河南舊志整理叢書;睢縣史志編撰委員會;中州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ISBN7-5348-0355-1/K•69

編輯:軒轅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