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滋這位個女人~上了新聞聯播'

鬆滋 長江 水利工程 農村 毛澤東 鬆滋100網 2019-07-22
"

60多年前,她率領鄉親參與修建荊江分洪工程南閘堤壩立下了汗馬功勞。60多年後,這位老人依然心繫農村治水,牽掛著自己奮鬥了畢生的事業。她就是辛志英。

辛志英,女,生於1933年,原鬆滋市米積臺鎮副鎮長,1952年獲全國特等勞動模範。

1952年春天,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到了當時的鬆滋縣米積臺鎮。荊江險段要修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座大型防洪工程----荊江分洪工程,用以保護荊江兩岸500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除調集10萬解放軍外,還需動員20萬民工共同參與荊江分洪的工程建設。19歲的辛志英,當時是鎮上的婦女委員,她不僅自己帶頭報了名,還挨家挨戶進行宣傳。當年4月,辛志英帶領著50多位鄉親,連夜趕往荊江分洪工程南閘工地。

一定要搶在汛期到來之前完成這一宏偉工程,辛志英和鄉親們走了一天一夜,終於從鬆滋趕到公安黃山頭。大家的任務就是把從山上炸出來的石頭一一敲碎,然後運到南閘修築堤壩。顧不上一路奔波的辛苦,一到工地,辛志英拿起鐵榔頭就忙了起來。

"

60多年前,她率領鄉親參與修建荊江分洪工程南閘堤壩立下了汗馬功勞。60多年後,這位老人依然心繫農村治水,牽掛著自己奮鬥了畢生的事業。她就是辛志英。

辛志英,女,生於1933年,原鬆滋市米積臺鎮副鎮長,1952年獲全國特等勞動模範。

1952年春天,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到了當時的鬆滋縣米積臺鎮。荊江險段要修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座大型防洪工程----荊江分洪工程,用以保護荊江兩岸500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除調集10萬解放軍外,還需動員20萬民工共同參與荊江分洪的工程建設。19歲的辛志英,當時是鎮上的婦女委員,她不僅自己帶頭報了名,還挨家挨戶進行宣傳。當年4月,辛志英帶領著50多位鄉親,連夜趕往荊江分洪工程南閘工地。

一定要搶在汛期到來之前完成這一宏偉工程,辛志英和鄉親們走了一天一夜,終於從鬆滋趕到公安黃山頭。大家的任務就是把從山上炸出來的石頭一一敲碎,然後運到南閘修築堤壩。顧不上一路奔波的辛苦,一到工地,辛志英拿起鐵榔頭就忙了起來。

鬆滋這位個女人~上了新聞聯播

辛志英回憶說,那個時候整個工地人山人海,大家都忙得熱火朝天,根本顧不上休息吃飯。而山上的條件也異常艱苦,稻草隨便一鋪就成了睡覺的地方。雖然每天干著繁重的體力活,但當時由於條件有限,沒有水喝,更沒有水洗澡,有時常常連飯都吃不飽。幾個月忙下來,辛志英和姐妹們都不認識對方了。

"

60多年前,她率領鄉親參與修建荊江分洪工程南閘堤壩立下了汗馬功勞。60多年後,這位老人依然心繫農村治水,牽掛著自己奮鬥了畢生的事業。她就是辛志英。

辛志英,女,生於1933年,原鬆滋市米積臺鎮副鎮長,1952年獲全國特等勞動模範。

1952年春天,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到了當時的鬆滋縣米積臺鎮。荊江險段要修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座大型防洪工程----荊江分洪工程,用以保護荊江兩岸500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除調集10萬解放軍外,還需動員20萬民工共同參與荊江分洪的工程建設。19歲的辛志英,當時是鎮上的婦女委員,她不僅自己帶頭報了名,還挨家挨戶進行宣傳。當年4月,辛志英帶領著50多位鄉親,連夜趕往荊江分洪工程南閘工地。

一定要搶在汛期到來之前完成這一宏偉工程,辛志英和鄉親們走了一天一夜,終於從鬆滋趕到公安黃山頭。大家的任務就是把從山上炸出來的石頭一一敲碎,然後運到南閘修築堤壩。顧不上一路奔波的辛苦,一到工地,辛志英拿起鐵榔頭就忙了起來。

鬆滋這位個女人~上了新聞聯播

辛志英回憶說,那個時候整個工地人山人海,大家都忙得熱火朝天,根本顧不上休息吃飯。而山上的條件也異常艱苦,稻草隨便一鋪就成了睡覺的地方。雖然每天干著繁重的體力活,但當時由於條件有限,沒有水喝,更沒有水洗澡,有時常常連飯都吃不飽。幾個月忙下來,辛志英和姐妹們都不認識對方了。

鬆滋這位個女人~上了新聞聯播

86歲的辛志英接受採訪

雖然條件艱苦,但大夥兒熱情沖天。這時,善於動腦的辛志英很快發現光蠻幹,不僅效率不高,還很容易傷到自己。她建議把工地上的人分成小組,以組為單位互相開展競賽,還創造出了“鷂子翻身碎石法”。這樣碎石的工效成倍提高,平均每人每天碎石由原來的0.2立方米增到1立方米左右,辛志英自己也創造了每天碎石1.38立方米的最高紀錄,被譽為“荊江鐵女”。

辛志英的碎石經驗推廣後,鬆滋民工提前兩天完成了1.642萬立方米的碎石任務。從山上下來後,原本體重136斤的辛志英,只剩下100多斤,總指揮部授予她“碎石先鋒”的光榮稱號。1952年6月20日,荊江分洪工程勝利竣工,整個工程只用了75天,比預定計劃提前了半個月,創造了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蹟。同年9月,辛志英作為全國特等勞動模範來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受到毛澤東、劉少奇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和宴請。

"

60多年前,她率領鄉親參與修建荊江分洪工程南閘堤壩立下了汗馬功勞。60多年後,這位老人依然心繫農村治水,牽掛著自己奮鬥了畢生的事業。她就是辛志英。

辛志英,女,生於1933年,原鬆滋市米積臺鎮副鎮長,1952年獲全國特等勞動模範。

1952年春天,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到了當時的鬆滋縣米積臺鎮。荊江險段要修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座大型防洪工程----荊江分洪工程,用以保護荊江兩岸500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除調集10萬解放軍外,還需動員20萬民工共同參與荊江分洪的工程建設。19歲的辛志英,當時是鎮上的婦女委員,她不僅自己帶頭報了名,還挨家挨戶進行宣傳。當年4月,辛志英帶領著50多位鄉親,連夜趕往荊江分洪工程南閘工地。

一定要搶在汛期到來之前完成這一宏偉工程,辛志英和鄉親們走了一天一夜,終於從鬆滋趕到公安黃山頭。大家的任務就是把從山上炸出來的石頭一一敲碎,然後運到南閘修築堤壩。顧不上一路奔波的辛苦,一到工地,辛志英拿起鐵榔頭就忙了起來。

鬆滋這位個女人~上了新聞聯播

辛志英回憶說,那個時候整個工地人山人海,大家都忙得熱火朝天,根本顧不上休息吃飯。而山上的條件也異常艱苦,稻草隨便一鋪就成了睡覺的地方。雖然每天干著繁重的體力活,但當時由於條件有限,沒有水喝,更沒有水洗澡,有時常常連飯都吃不飽。幾個月忙下來,辛志英和姐妹們都不認識對方了。

鬆滋這位個女人~上了新聞聯播

86歲的辛志英接受採訪

雖然條件艱苦,但大夥兒熱情沖天。這時,善於動腦的辛志英很快發現光蠻幹,不僅效率不高,還很容易傷到自己。她建議把工地上的人分成小組,以組為單位互相開展競賽,還創造出了“鷂子翻身碎石法”。這樣碎石的工效成倍提高,平均每人每天碎石由原來的0.2立方米增到1立方米左右,辛志英自己也創造了每天碎石1.38立方米的最高紀錄,被譽為“荊江鐵女”。

辛志英的碎石經驗推廣後,鬆滋民工提前兩天完成了1.642萬立方米的碎石任務。從山上下來後,原本體重136斤的辛志英,只剩下100多斤,總指揮部授予她“碎石先鋒”的光榮稱號。1952年6月20日,荊江分洪工程勝利竣工,整個工程只用了75天,比預定計劃提前了半個月,創造了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蹟。同年9月,辛志英作為全國特等勞動模範來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受到毛澤東、劉少奇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和宴請。

鬆滋這位個女人~上了新聞聯播

由於貢獻突出,辛志英與其他兩位特等勞模作為工農兵形象代表,被製作成1953年版人民幣圖案

“為民治水,造福子孫!”毛主席的這句話,深深地烙在了辛志英的心裡。從北京回來後,組織上安排她繼續到農村搞水利建設。雖然丈夫極力反對,可辛志英欣然接受。

在做通了丈夫的思想工作後,辛志英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興修農田水利的建設中去。她先後到過大同區、南海等既偏遠又艱苦的地方,通過疏通河道,開挖水渠,修建電力排灌站,原來的“蟲窩子”、“水袋子”徹底變了樣。

其實,以辛志英的資歷,並不是沒有機會離開農村。當年湖北省委書記還向辛志英傳達了周總理的指示,希望她能從農村來到省裡工作,可辛志英卻說出了“不”字。

辛志英在農村一呆就是大半輩子,以她為原型的婦女形象鐫刻在了荊江分洪工程紀念碑的碑面上。以前身體硬朗的辛志英,每年都會回到當年自己工作過的地方走走看看,回憶往昔那些難忘的歲月。

"

60多年前,她率領鄉親參與修建荊江分洪工程南閘堤壩立下了汗馬功勞。60多年後,這位老人依然心繫農村治水,牽掛著自己奮鬥了畢生的事業。她就是辛志英。

辛志英,女,生於1933年,原鬆滋市米積臺鎮副鎮長,1952年獲全國特等勞動模範。

1952年春天,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到了當時的鬆滋縣米積臺鎮。荊江險段要修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座大型防洪工程----荊江分洪工程,用以保護荊江兩岸500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除調集10萬解放軍外,還需動員20萬民工共同參與荊江分洪的工程建設。19歲的辛志英,當時是鎮上的婦女委員,她不僅自己帶頭報了名,還挨家挨戶進行宣傳。當年4月,辛志英帶領著50多位鄉親,連夜趕往荊江分洪工程南閘工地。

一定要搶在汛期到來之前完成這一宏偉工程,辛志英和鄉親們走了一天一夜,終於從鬆滋趕到公安黃山頭。大家的任務就是把從山上炸出來的石頭一一敲碎,然後運到南閘修築堤壩。顧不上一路奔波的辛苦,一到工地,辛志英拿起鐵榔頭就忙了起來。

鬆滋這位個女人~上了新聞聯播

辛志英回憶說,那個時候整個工地人山人海,大家都忙得熱火朝天,根本顧不上休息吃飯。而山上的條件也異常艱苦,稻草隨便一鋪就成了睡覺的地方。雖然每天干著繁重的體力活,但當時由於條件有限,沒有水喝,更沒有水洗澡,有時常常連飯都吃不飽。幾個月忙下來,辛志英和姐妹們都不認識對方了。

鬆滋這位個女人~上了新聞聯播

86歲的辛志英接受採訪

雖然條件艱苦,但大夥兒熱情沖天。這時,善於動腦的辛志英很快發現光蠻幹,不僅效率不高,還很容易傷到自己。她建議把工地上的人分成小組,以組為單位互相開展競賽,還創造出了“鷂子翻身碎石法”。這樣碎石的工效成倍提高,平均每人每天碎石由原來的0.2立方米增到1立方米左右,辛志英自己也創造了每天碎石1.38立方米的最高紀錄,被譽為“荊江鐵女”。

辛志英的碎石經驗推廣後,鬆滋民工提前兩天完成了1.642萬立方米的碎石任務。從山上下來後,原本體重136斤的辛志英,只剩下100多斤,總指揮部授予她“碎石先鋒”的光榮稱號。1952年6月20日,荊江分洪工程勝利竣工,整個工程只用了75天,比預定計劃提前了半個月,創造了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蹟。同年9月,辛志英作為全國特等勞動模範來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受到毛澤東、劉少奇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和宴請。

鬆滋這位個女人~上了新聞聯播

由於貢獻突出,辛志英與其他兩位特等勞模作為工農兵形象代表,被製作成1953年版人民幣圖案

“為民治水,造福子孫!”毛主席的這句話,深深地烙在了辛志英的心裡。從北京回來後,組織上安排她繼續到農村搞水利建設。雖然丈夫極力反對,可辛志英欣然接受。

在做通了丈夫的思想工作後,辛志英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興修農田水利的建設中去。她先後到過大同區、南海等既偏遠又艱苦的地方,通過疏通河道,開挖水渠,修建電力排灌站,原來的“蟲窩子”、“水袋子”徹底變了樣。

其實,以辛志英的資歷,並不是沒有機會離開農村。當年湖北省委書記還向辛志英傳達了周總理的指示,希望她能從農村來到省裡工作,可辛志英卻說出了“不”字。

辛志英在農村一呆就是大半輩子,以她為原型的婦女形象鐫刻在了荊江分洪工程紀念碑的碑面上。以前身體硬朗的辛志英,每年都會回到當年自己工作過的地方走走看看,回憶往昔那些難忘的歲月。

鬆滋這位個女人~上了新聞聯播

她是新中國最早的一批勞動模範,她一心治水,帶領鄉親們致富,一生獲得了無數的榮譽,也放棄了很多令人羨慕的機會。她不為官不為利,心甘情願紮根農村,將鄉親們的事當做自己的事,她是家鄉人民的驕傲,其精神也將代代傳承。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