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

宋江是什麼人?

這樣一個問題,大多數人估計很快就會有答案:一個很講義氣的人、一個喜歡交江湖朋友的小公務員、一個開啟了龍傲天模式的造反派、一個動動手指就能滅掉大宋卻又心向朝廷的山大王,一個令人敬佩又令人悲哀的人。

那,宋江的結局又如何?

這有什麼好問的?《水滸傳》裡不都寫得清清楚楚嗎?招安後,被朝廷當棋子用,派去討方臘,損失慘重,梁山弟兄們也死了一大半,朝廷趁機把他搞死了。唉,同為起義軍,為什麼非要自相殘殺,最後弄得兩敗俱傷,讓狗日的趙官家漁翁得利,真是太可惜了。

那,你知道歷史上的宋江又是怎麼回事的嗎?他真的是因為被朝廷利用而完蛋的嗎?他真的打過方臘嗎?

得,啞了。

慢說宋江的歷史結局,連歷史上真有宋江這人,十有八九都沒幾個人知道。至於方臘,只怕大家更多的也只是聽過他的名字,而不清楚他的詳細事蹟,以及他是否真的和梁山幫火拼過一場。

於是,寫上這麼一篇考證文,就很有必要了。

"

宋江是什麼人?

這樣一個問題,大多數人估計很快就會有答案:一個很講義氣的人、一個喜歡交江湖朋友的小公務員、一個開啟了龍傲天模式的造反派、一個動動手指就能滅掉大宋卻又心向朝廷的山大王,一個令人敬佩又令人悲哀的人。

那,宋江的結局又如何?

這有什麼好問的?《水滸傳》裡不都寫得清清楚楚嗎?招安後,被朝廷當棋子用,派去討方臘,損失慘重,梁山弟兄們也死了一大半,朝廷趁機把他搞死了。唉,同為起義軍,為什麼非要自相殘殺,最後弄得兩敗俱傷,讓狗日的趙官家漁翁得利,真是太可惜了。

那,你知道歷史上的宋江又是怎麼回事的嗎?他真的是因為被朝廷利用而完蛋的嗎?他真的打過方臘嗎?

得,啞了。

慢說宋江的歷史結局,連歷史上真有宋江這人,十有八九都沒幾個人知道。至於方臘,只怕大家更多的也只是聽過他的名字,而不清楚他的詳細事蹟,以及他是否真的和梁山幫火拼過一場。

於是,寫上這麼一篇考證文,就很有必要了。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宋江的影視劇形象(張涵予飾)


真實的“黑三郎”

姓名:宋江

綽號:呼保義

職業:反賊

生卒年:???

籍貫:???

民族:???

血型:???

出身:???

宗教信仰:???

"

宋江是什麼人?

這樣一個問題,大多數人估計很快就會有答案:一個很講義氣的人、一個喜歡交江湖朋友的小公務員、一個開啟了龍傲天模式的造反派、一個動動手指就能滅掉大宋卻又心向朝廷的山大王,一個令人敬佩又令人悲哀的人。

那,宋江的結局又如何?

這有什麼好問的?《水滸傳》裡不都寫得清清楚楚嗎?招安後,被朝廷當棋子用,派去討方臘,損失慘重,梁山弟兄們也死了一大半,朝廷趁機把他搞死了。唉,同為起義軍,為什麼非要自相殘殺,最後弄得兩敗俱傷,讓狗日的趙官家漁翁得利,真是太可惜了。

那,你知道歷史上的宋江又是怎麼回事的嗎?他真的是因為被朝廷利用而完蛋的嗎?他真的打過方臘嗎?

得,啞了。

慢說宋江的歷史結局,連歷史上真有宋江這人,十有八九都沒幾個人知道。至於方臘,只怕大家更多的也只是聽過他的名字,而不清楚他的詳細事蹟,以及他是否真的和梁山幫火拼過一場。

於是,寫上這麼一篇考證文,就很有必要了。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宋江的影視劇形象(張涵予飾)


真實的“黑三郎”

姓名:宋江

綽號:呼保義

職業:反賊

生卒年:???

籍貫:???

民族:???

血型:???

出身:???

宗教信仰:???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繡像本里的宋江


各位看官切莫著惱,不是小子有意戲弄,實在是關於這個人的歷史記載實在是太少太少了,比高純度鑽石還稀有。原因暫且按下不表,我們只能從那些少的可憐的記錄中得出一個大概:宋江起事的時候,算上他自己,共有36個骨幹——就是《水滸》裡的36員天罡星。起義時間大概是宣和元年以後。

至於起義過程,史實卻和《水滸》裡的描寫大相徑庭:在小說中,黑三郎一夥以梁山泊為基地,招納亡命,逐漸組建起一支以盧俊義、吳用等人為核心的造反集團,屢敗朝廷討伐大軍。至接受招安前,他們已經發展成一支足以與國家機關抗衡的地方割據勢力。

"

宋江是什麼人?

這樣一個問題,大多數人估計很快就會有答案:一個很講義氣的人、一個喜歡交江湖朋友的小公務員、一個開啟了龍傲天模式的造反派、一個動動手指就能滅掉大宋卻又心向朝廷的山大王,一個令人敬佩又令人悲哀的人。

那,宋江的結局又如何?

這有什麼好問的?《水滸傳》裡不都寫得清清楚楚嗎?招安後,被朝廷當棋子用,派去討方臘,損失慘重,梁山弟兄們也死了一大半,朝廷趁機把他搞死了。唉,同為起義軍,為什麼非要自相殘殺,最後弄得兩敗俱傷,讓狗日的趙官家漁翁得利,真是太可惜了。

那,你知道歷史上的宋江又是怎麼回事的嗎?他真的是因為被朝廷利用而完蛋的嗎?他真的打過方臘嗎?

得,啞了。

慢說宋江的歷史結局,連歷史上真有宋江這人,十有八九都沒幾個人知道。至於方臘,只怕大家更多的也只是聽過他的名字,而不清楚他的詳細事蹟,以及他是否真的和梁山幫火拼過一場。

於是,寫上這麼一篇考證文,就很有必要了。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宋江的影視劇形象(張涵予飾)


真實的“黑三郎”

姓名:宋江

綽號:呼保義

職業:反賊

生卒年:???

籍貫:???

民族:???

血型:???

出身:???

宗教信仰:???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繡像本里的宋江


各位看官切莫著惱,不是小子有意戲弄,實在是關於這個人的歷史記載實在是太少太少了,比高純度鑽石還稀有。原因暫且按下不表,我們只能從那些少的可憐的記錄中得出一個大概:宋江起事的時候,算上他自己,共有36個骨幹——就是《水滸》裡的36員天罡星。起義時間大概是宣和元年以後。

至於起義過程,史實卻和《水滸》裡的描寫大相徑庭:在小說中,黑三郎一夥以梁山泊為基地,招納亡命,逐漸組建起一支以盧俊義、吳用等人為核心的造反集團,屢敗朝廷討伐大軍。至接受招安前,他們已經發展成一支足以與國家機關抗衡的地方割據勢力。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108好漢


然而從《承議郎王公墓誌銘》和《左中奉大夫充祕閣修撰蔣公墓誌銘》來看:儘管梁山泊由於民風強悍、水網密佈,歷史上確實是個反賊窩子,但宋江起義軍和此地的聯繫實際上並不緊密(很可能只是剛起事時在這裡停留了一陣)。而且,他們的規模也並不大,否則像王登這樣一個小小的沐陽縣尉也沒那膽子去伏擊他們(還得了勝)。也因為隊伍規模小,所以他們採取的作戰方式還是典型的“流賊”式:今天跑天南,明天竄地北,瞅著機會狠狠趕上一票,然後立馬溜之乎也,尋找下一個可下手的目標。

儘管“梁山”好漢的聲勢並不大,但宋廷自1004年與遼國簽訂和議後,山東、河北一帶便再未聞過刀兵之聲。百餘年的和平時光將宋朝軍隊的作戰意志消磨殆盡。宣和四年,童貫來到高陽整頓徵遼事宜的時候,發現河朔邊軍一無儲備之糧、二無精利兵甲、三無軍用物資。邊軍尚且如此,州郡廂軍可想而知。加之起義軍用的又是機動靈活的流動作戰形式,難以捕捉。因而宋江等人在數年時間裡橫行齊、魏,先後轉掠十郡,數萬官軍竟“無敢抗之者”。

當然,宋江一夥的“強”,也是建立在對手的無能基礎上的。徽宗登基後,親小人,遠賢臣,朝中從上到下朋比為奸,撈錢在行,幹起本職工作來就只能交白卷。所以好漢們很是得意了幾年,但朝廷一旦啟用能吏賢員,宋江的戲就唱不下去了。兵部尚書趙期建議各州郡加強據點守備,將“防劫掠”列為重心,義軍根基不穩(因為老是流竄作戰,沒有穩固的後勤基地)的弱點立即暴露無遺。由於補給斷絕,他們竟鬧到面帶菜色的地步。不得不劫持船隻,南下海州沿海。沒曾想知府張叔夜(《水滸》愛好者對這個清官應該不陌生)早已從間諜處瞭解到他們的動向,於是故意用羸弱部隊前去挑戰。黑三一夥這些年見慣了地方官軍的腐敗懦弱,完全不疑有他,提起刀就一氣追到海邊。不料張叔夜早就派人抄了他們的後路,把他們的船隻一把火全燒了。宋江等人這些年掠獲的金銀財寶統統放在船上,至此與船隻一道化為灰燼。

"

宋江是什麼人?

這樣一個問題,大多數人估計很快就會有答案:一個很講義氣的人、一個喜歡交江湖朋友的小公務員、一個開啟了龍傲天模式的造反派、一個動動手指就能滅掉大宋卻又心向朝廷的山大王,一個令人敬佩又令人悲哀的人。

那,宋江的結局又如何?

這有什麼好問的?《水滸傳》裡不都寫得清清楚楚嗎?招安後,被朝廷當棋子用,派去討方臘,損失慘重,梁山弟兄們也死了一大半,朝廷趁機把他搞死了。唉,同為起義軍,為什麼非要自相殘殺,最後弄得兩敗俱傷,讓狗日的趙官家漁翁得利,真是太可惜了。

那,你知道歷史上的宋江又是怎麼回事的嗎?他真的是因為被朝廷利用而完蛋的嗎?他真的打過方臘嗎?

得,啞了。

慢說宋江的歷史結局,連歷史上真有宋江這人,十有八九都沒幾個人知道。至於方臘,只怕大家更多的也只是聽過他的名字,而不清楚他的詳細事蹟,以及他是否真的和梁山幫火拼過一場。

於是,寫上這麼一篇考證文,就很有必要了。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宋江的影視劇形象(張涵予飾)


真實的“黑三郎”

姓名:宋江

綽號:呼保義

職業:反賊

生卒年:???

籍貫:???

民族:???

血型:???

出身:???

宗教信仰:???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繡像本里的宋江


各位看官切莫著惱,不是小子有意戲弄,實在是關於這個人的歷史記載實在是太少太少了,比高純度鑽石還稀有。原因暫且按下不表,我們只能從那些少的可憐的記錄中得出一個大概:宋江起事的時候,算上他自己,共有36個骨幹——就是《水滸》裡的36員天罡星。起義時間大概是宣和元年以後。

至於起義過程,史實卻和《水滸》裡的描寫大相徑庭:在小說中,黑三郎一夥以梁山泊為基地,招納亡命,逐漸組建起一支以盧俊義、吳用等人為核心的造反集團,屢敗朝廷討伐大軍。至接受招安前,他們已經發展成一支足以與國家機關抗衡的地方割據勢力。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108好漢


然而從《承議郎王公墓誌銘》和《左中奉大夫充祕閣修撰蔣公墓誌銘》來看:儘管梁山泊由於民風強悍、水網密佈,歷史上確實是個反賊窩子,但宋江起義軍和此地的聯繫實際上並不緊密(很可能只是剛起事時在這裡停留了一陣)。而且,他們的規模也並不大,否則像王登這樣一個小小的沐陽縣尉也沒那膽子去伏擊他們(還得了勝)。也因為隊伍規模小,所以他們採取的作戰方式還是典型的“流賊”式:今天跑天南,明天竄地北,瞅著機會狠狠趕上一票,然後立馬溜之乎也,尋找下一個可下手的目標。

儘管“梁山”好漢的聲勢並不大,但宋廷自1004年與遼國簽訂和議後,山東、河北一帶便再未聞過刀兵之聲。百餘年的和平時光將宋朝軍隊的作戰意志消磨殆盡。宣和四年,童貫來到高陽整頓徵遼事宜的時候,發現河朔邊軍一無儲備之糧、二無精利兵甲、三無軍用物資。邊軍尚且如此,州郡廂軍可想而知。加之起義軍用的又是機動靈活的流動作戰形式,難以捕捉。因而宋江等人在數年時間裡橫行齊、魏,先後轉掠十郡,數萬官軍竟“無敢抗之者”。

當然,宋江一夥的“強”,也是建立在對手的無能基礎上的。徽宗登基後,親小人,遠賢臣,朝中從上到下朋比為奸,撈錢在行,幹起本職工作來就只能交白卷。所以好漢們很是得意了幾年,但朝廷一旦啟用能吏賢員,宋江的戲就唱不下去了。兵部尚書趙期建議各州郡加強據點守備,將“防劫掠”列為重心,義軍根基不穩(因為老是流竄作戰,沒有穩固的後勤基地)的弱點立即暴露無遺。由於補給斷絕,他們竟鬧到面帶菜色的地步。不得不劫持船隻,南下海州沿海。沒曾想知府張叔夜(《水滸》愛好者對這個清官應該不陌生)早已從間諜處瞭解到他們的動向,於是故意用羸弱部隊前去挑戰。黑三一夥這些年見慣了地方官軍的腐敗懦弱,完全不疑有他,提起刀就一氣追到海邊。不料張叔夜早就派人抄了他們的後路,把他們的船隻一把火全燒了。宋江等人這些年掠獲的金銀財寶統統放在船上,至此與船隻一道化為灰燼。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張叔夜


消息傳來,義軍大震。流賊造反,為的就是險中求富貴,如今富貴已成為浮雲,那他們也就沒了作戰的動力。此時張叔夜又抓住義軍士氣盡失的機會,打出了自己的王牌——事先埋伏在近海的精銳部隊。在這批敢死之士的衝擊下,已無鬥志“梁山”好漢們大敗虧輸,副帥(史籍沒提名字,可能是盧員外)被擒。宋江是個聰明人,一看大勢已去,乾脆棄械投降,這股起于山東的“劇賊”就此被平定。

宋江起義雖然平定,但由於廂軍的實力實在不強,因而義軍所部並未在海州之戰中遭受太大的損失,編制也還算完整,若不小心處理,很可能再度為患。因此朝廷根據前戶部尚書侯蒙先前提出的建議,將宋江等36名起義骨幹一一授予官爵,然後將他們送往南方,去對付"青溪賊"。

北宋末年的詩人李若水在《捕盜偶成》中記錄了當時的情形:

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

殺人紛紛翦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

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

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

宋江等人洋洋得意的姿態躍然紙上,這種驕狂心理源於他們對朝廷軍隊的傲人戰績,以及對朝廷發自內心的輕視,而這也決定了他們未來的命運……

"

宋江是什麼人?

這樣一個問題,大多數人估計很快就會有答案:一個很講義氣的人、一個喜歡交江湖朋友的小公務員、一個開啟了龍傲天模式的造反派、一個動動手指就能滅掉大宋卻又心向朝廷的山大王,一個令人敬佩又令人悲哀的人。

那,宋江的結局又如何?

這有什麼好問的?《水滸傳》裡不都寫得清清楚楚嗎?招安後,被朝廷當棋子用,派去討方臘,損失慘重,梁山弟兄們也死了一大半,朝廷趁機把他搞死了。唉,同為起義軍,為什麼非要自相殘殺,最後弄得兩敗俱傷,讓狗日的趙官家漁翁得利,真是太可惜了。

那,你知道歷史上的宋江又是怎麼回事的嗎?他真的是因為被朝廷利用而完蛋的嗎?他真的打過方臘嗎?

得,啞了。

慢說宋江的歷史結局,連歷史上真有宋江這人,十有八九都沒幾個人知道。至於方臘,只怕大家更多的也只是聽過他的名字,而不清楚他的詳細事蹟,以及他是否真的和梁山幫火拼過一場。

於是,寫上這麼一篇考證文,就很有必要了。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宋江的影視劇形象(張涵予飾)


真實的“黑三郎”

姓名:宋江

綽號:呼保義

職業:反賊

生卒年:???

籍貫:???

民族:???

血型:???

出身:???

宗教信仰:???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繡像本里的宋江


各位看官切莫著惱,不是小子有意戲弄,實在是關於這個人的歷史記載實在是太少太少了,比高純度鑽石還稀有。原因暫且按下不表,我們只能從那些少的可憐的記錄中得出一個大概:宋江起事的時候,算上他自己,共有36個骨幹——就是《水滸》裡的36員天罡星。起義時間大概是宣和元年以後。

至於起義過程,史實卻和《水滸》裡的描寫大相徑庭:在小說中,黑三郎一夥以梁山泊為基地,招納亡命,逐漸組建起一支以盧俊義、吳用等人為核心的造反集團,屢敗朝廷討伐大軍。至接受招安前,他們已經發展成一支足以與國家機關抗衡的地方割據勢力。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108好漢


然而從《承議郎王公墓誌銘》和《左中奉大夫充祕閣修撰蔣公墓誌銘》來看:儘管梁山泊由於民風強悍、水網密佈,歷史上確實是個反賊窩子,但宋江起義軍和此地的聯繫實際上並不緊密(很可能只是剛起事時在這裡停留了一陣)。而且,他們的規模也並不大,否則像王登這樣一個小小的沐陽縣尉也沒那膽子去伏擊他們(還得了勝)。也因為隊伍規模小,所以他們採取的作戰方式還是典型的“流賊”式:今天跑天南,明天竄地北,瞅著機會狠狠趕上一票,然後立馬溜之乎也,尋找下一個可下手的目標。

儘管“梁山”好漢的聲勢並不大,但宋廷自1004年與遼國簽訂和議後,山東、河北一帶便再未聞過刀兵之聲。百餘年的和平時光將宋朝軍隊的作戰意志消磨殆盡。宣和四年,童貫來到高陽整頓徵遼事宜的時候,發現河朔邊軍一無儲備之糧、二無精利兵甲、三無軍用物資。邊軍尚且如此,州郡廂軍可想而知。加之起義軍用的又是機動靈活的流動作戰形式,難以捕捉。因而宋江等人在數年時間裡橫行齊、魏,先後轉掠十郡,數萬官軍竟“無敢抗之者”。

當然,宋江一夥的“強”,也是建立在對手的無能基礎上的。徽宗登基後,親小人,遠賢臣,朝中從上到下朋比為奸,撈錢在行,幹起本職工作來就只能交白卷。所以好漢們很是得意了幾年,但朝廷一旦啟用能吏賢員,宋江的戲就唱不下去了。兵部尚書趙期建議各州郡加強據點守備,將“防劫掠”列為重心,義軍根基不穩(因為老是流竄作戰,沒有穩固的後勤基地)的弱點立即暴露無遺。由於補給斷絕,他們竟鬧到面帶菜色的地步。不得不劫持船隻,南下海州沿海。沒曾想知府張叔夜(《水滸》愛好者對這個清官應該不陌生)早已從間諜處瞭解到他們的動向,於是故意用羸弱部隊前去挑戰。黑三一夥這些年見慣了地方官軍的腐敗懦弱,完全不疑有他,提起刀就一氣追到海邊。不料張叔夜早就派人抄了他們的後路,把他們的船隻一把火全燒了。宋江等人這些年掠獲的金銀財寶統統放在船上,至此與船隻一道化為灰燼。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張叔夜


消息傳來,義軍大震。流賊造反,為的就是險中求富貴,如今富貴已成為浮雲,那他們也就沒了作戰的動力。此時張叔夜又抓住義軍士氣盡失的機會,打出了自己的王牌——事先埋伏在近海的精銳部隊。在這批敢死之士的衝擊下,已無鬥志“梁山”好漢們大敗虧輸,副帥(史籍沒提名字,可能是盧員外)被擒。宋江是個聰明人,一看大勢已去,乾脆棄械投降,這股起于山東的“劇賊”就此被平定。

宋江起義雖然平定,但由於廂軍的實力實在不強,因而義軍所部並未在海州之戰中遭受太大的損失,編制也還算完整,若不小心處理,很可能再度為患。因此朝廷根據前戶部尚書侯蒙先前提出的建議,將宋江等36名起義骨幹一一授予官爵,然後將他們送往南方,去對付"青溪賊"。

北宋末年的詩人李若水在《捕盜偶成》中記錄了當時的情形:

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

殺人紛紛翦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

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

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

宋江等人洋洋得意的姿態躍然紙上,這種驕狂心理源於他們對朝廷軍隊的傲人戰績,以及對朝廷發自內心的輕視,而這也決定了他們未來的命運……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電視劇《水滸傳》裡的宋江一夥受招安場面,但歷史上的宋江一夥可是要驕橫地多


好了,不管咋說,黑宋江的傳奇故事暫時告一段落,現在來談談方臘。

宋代“洪秀全”方臘

關於“方臘”,施耐庵老先生說他是歙州(安徽徽州)的一個樵夫,一次去小溪旁解手,在水中看到自己身穿龍袍的樣子,於是逢人便說自己有天子命,忽悠倒了一大批人,最後竟真的在江南一帶建起了自己的行宮、政權。

這個屌絲憑著三寸不爛之舌逆襲的故事聽起來很勵志,但施老先生的情節設定有個老大的問題:造反是個誅九族的買賣,江南人也不是傻子,憑什麼你方臘一張嘴別人就信了你真的是帝星下凡?

翻翻真實的歷史,這個問題便能得到很好的解答。

首先,真實的方臘並不是什麼歙州樵夫,他是睦州青溪縣(今杭州淳安)的一個小土豪。而且,他的身份還有點特殊。

"

宋江是什麼人?

這樣一個問題,大多數人估計很快就會有答案:一個很講義氣的人、一個喜歡交江湖朋友的小公務員、一個開啟了龍傲天模式的造反派、一個動動手指就能滅掉大宋卻又心向朝廷的山大王,一個令人敬佩又令人悲哀的人。

那,宋江的結局又如何?

這有什麼好問的?《水滸傳》裡不都寫得清清楚楚嗎?招安後,被朝廷當棋子用,派去討方臘,損失慘重,梁山弟兄們也死了一大半,朝廷趁機把他搞死了。唉,同為起義軍,為什麼非要自相殘殺,最後弄得兩敗俱傷,讓狗日的趙官家漁翁得利,真是太可惜了。

那,你知道歷史上的宋江又是怎麼回事的嗎?他真的是因為被朝廷利用而完蛋的嗎?他真的打過方臘嗎?

得,啞了。

慢說宋江的歷史結局,連歷史上真有宋江這人,十有八九都沒幾個人知道。至於方臘,只怕大家更多的也只是聽過他的名字,而不清楚他的詳細事蹟,以及他是否真的和梁山幫火拼過一場。

於是,寫上這麼一篇考證文,就很有必要了。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宋江的影視劇形象(張涵予飾)


真實的“黑三郎”

姓名:宋江

綽號:呼保義

職業:反賊

生卒年:???

籍貫:???

民族:???

血型:???

出身:???

宗教信仰:???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繡像本里的宋江


各位看官切莫著惱,不是小子有意戲弄,實在是關於這個人的歷史記載實在是太少太少了,比高純度鑽石還稀有。原因暫且按下不表,我們只能從那些少的可憐的記錄中得出一個大概:宋江起事的時候,算上他自己,共有36個骨幹——就是《水滸》裡的36員天罡星。起義時間大概是宣和元年以後。

至於起義過程,史實卻和《水滸》裡的描寫大相徑庭:在小說中,黑三郎一夥以梁山泊為基地,招納亡命,逐漸組建起一支以盧俊義、吳用等人為核心的造反集團,屢敗朝廷討伐大軍。至接受招安前,他們已經發展成一支足以與國家機關抗衡的地方割據勢力。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108好漢


然而從《承議郎王公墓誌銘》和《左中奉大夫充祕閣修撰蔣公墓誌銘》來看:儘管梁山泊由於民風強悍、水網密佈,歷史上確實是個反賊窩子,但宋江起義軍和此地的聯繫實際上並不緊密(很可能只是剛起事時在這裡停留了一陣)。而且,他們的規模也並不大,否則像王登這樣一個小小的沐陽縣尉也沒那膽子去伏擊他們(還得了勝)。也因為隊伍規模小,所以他們採取的作戰方式還是典型的“流賊”式:今天跑天南,明天竄地北,瞅著機會狠狠趕上一票,然後立馬溜之乎也,尋找下一個可下手的目標。

儘管“梁山”好漢的聲勢並不大,但宋廷自1004年與遼國簽訂和議後,山東、河北一帶便再未聞過刀兵之聲。百餘年的和平時光將宋朝軍隊的作戰意志消磨殆盡。宣和四年,童貫來到高陽整頓徵遼事宜的時候,發現河朔邊軍一無儲備之糧、二無精利兵甲、三無軍用物資。邊軍尚且如此,州郡廂軍可想而知。加之起義軍用的又是機動靈活的流動作戰形式,難以捕捉。因而宋江等人在數年時間裡橫行齊、魏,先後轉掠十郡,數萬官軍竟“無敢抗之者”。

當然,宋江一夥的“強”,也是建立在對手的無能基礎上的。徽宗登基後,親小人,遠賢臣,朝中從上到下朋比為奸,撈錢在行,幹起本職工作來就只能交白卷。所以好漢們很是得意了幾年,但朝廷一旦啟用能吏賢員,宋江的戲就唱不下去了。兵部尚書趙期建議各州郡加強據點守備,將“防劫掠”列為重心,義軍根基不穩(因為老是流竄作戰,沒有穩固的後勤基地)的弱點立即暴露無遺。由於補給斷絕,他們竟鬧到面帶菜色的地步。不得不劫持船隻,南下海州沿海。沒曾想知府張叔夜(《水滸》愛好者對這個清官應該不陌生)早已從間諜處瞭解到他們的動向,於是故意用羸弱部隊前去挑戰。黑三一夥這些年見慣了地方官軍的腐敗懦弱,完全不疑有他,提起刀就一氣追到海邊。不料張叔夜早就派人抄了他們的後路,把他們的船隻一把火全燒了。宋江等人這些年掠獲的金銀財寶統統放在船上,至此與船隻一道化為灰燼。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張叔夜


消息傳來,義軍大震。流賊造反,為的就是險中求富貴,如今富貴已成為浮雲,那他們也就沒了作戰的動力。此時張叔夜又抓住義軍士氣盡失的機會,打出了自己的王牌——事先埋伏在近海的精銳部隊。在這批敢死之士的衝擊下,已無鬥志“梁山”好漢們大敗虧輸,副帥(史籍沒提名字,可能是盧員外)被擒。宋江是個聰明人,一看大勢已去,乾脆棄械投降,這股起于山東的“劇賊”就此被平定。

宋江起義雖然平定,但由於廂軍的實力實在不強,因而義軍所部並未在海州之戰中遭受太大的損失,編制也還算完整,若不小心處理,很可能再度為患。因此朝廷根據前戶部尚書侯蒙先前提出的建議,將宋江等36名起義骨幹一一授予官爵,然後將他們送往南方,去對付"青溪賊"。

北宋末年的詩人李若水在《捕盜偶成》中記錄了當時的情形:

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

殺人紛紛翦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

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

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

宋江等人洋洋得意的姿態躍然紙上,這種驕狂心理源於他們對朝廷軍隊的傲人戰績,以及對朝廷發自內心的輕視,而這也決定了他們未來的命運……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電視劇《水滸傳》裡的宋江一夥受招安場面,但歷史上的宋江一夥可是要驕橫地多


好了,不管咋說,黑宋江的傳奇故事暫時告一段落,現在來談談方臘。

宋代“洪秀全”方臘

關於“方臘”,施耐庵老先生說他是歙州(安徽徽州)的一個樵夫,一次去小溪旁解手,在水中看到自己身穿龍袍的樣子,於是逢人便說自己有天子命,忽悠倒了一大批人,最後竟真的在江南一帶建起了自己的行宮、政權。

這個屌絲憑著三寸不爛之舌逆襲的故事聽起來很勵志,但施老先生的情節設定有個老大的問題:造反是個誅九族的買賣,江南人也不是傻子,憑什麼你方臘一張嘴別人就信了你真的是帝星下凡?

翻翻真實的歷史,這個問題便能得到很好的解答。

首先,真實的方臘並不是什麼歙州樵夫,他是睦州青溪縣(今杭州淳安)的一個小土豪。而且,他的身份還有點特殊。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方臘(影視劇形象)


按照起義親歷者後人所撰的《忠義彥通方公傳》,方臘先生確實是屌絲出身,曾在當地里正方有常家裡當過傭工,估計在此期間沒少挨東家的打罵。但俗話說“莫欺少年窮,終有日龍穿鳳”,數年之後,方臘靠著自己的努力,翻了身,不但在當地建起了一大片漆園,由僱工變成了僱主,還當了里胥,地位僅次於昔日的老東家。

方臘究竟是怎麼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完成奇蹟般的逆襲的?《獨醒雜誌》、《泊宅編》等記錄其事蹟的文獻並未明言,但從其他史料中卻可以發現蛛絲馬跡,比如《宋會要輯稿》中就有這麼一條:“兩浙賊方臘、福建賊範汝為皆因私販茶鹽之人以起”。

這條信息很重要:它告訴我們,方臘起義軍的主力是宋代的私鹽、私茶販子。

自漢代以來,茶鹽等重要生活必需品的銷售權就一直掌握在官府手中。蔡京當政時,曾一度開放鹽茶專賣,但官府卻要從中抽取鉅額利潤,把許多鹽、茶商人搞到破產甚至自盡。

因此,有宋一代的私鹽和私茶問題一直十分嚴重。以福建路為例,民眾販私鹽者達十之五六,茶葉的情況也差不多。宋廷為了打擊走私,制定了異常嚴厲的刑罰:販私鹽1斤便要論罪,50斤以上要流放,120斤以上判處絞刑。

"

宋江是什麼人?

這樣一個問題,大多數人估計很快就會有答案:一個很講義氣的人、一個喜歡交江湖朋友的小公務員、一個開啟了龍傲天模式的造反派、一個動動手指就能滅掉大宋卻又心向朝廷的山大王,一個令人敬佩又令人悲哀的人。

那,宋江的結局又如何?

這有什麼好問的?《水滸傳》裡不都寫得清清楚楚嗎?招安後,被朝廷當棋子用,派去討方臘,損失慘重,梁山弟兄們也死了一大半,朝廷趁機把他搞死了。唉,同為起義軍,為什麼非要自相殘殺,最後弄得兩敗俱傷,讓狗日的趙官家漁翁得利,真是太可惜了。

那,你知道歷史上的宋江又是怎麼回事的嗎?他真的是因為被朝廷利用而完蛋的嗎?他真的打過方臘嗎?

得,啞了。

慢說宋江的歷史結局,連歷史上真有宋江這人,十有八九都沒幾個人知道。至於方臘,只怕大家更多的也只是聽過他的名字,而不清楚他的詳細事蹟,以及他是否真的和梁山幫火拼過一場。

於是,寫上這麼一篇考證文,就很有必要了。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宋江的影視劇形象(張涵予飾)


真實的“黑三郎”

姓名:宋江

綽號:呼保義

職業:反賊

生卒年:???

籍貫:???

民族:???

血型:???

出身:???

宗教信仰:???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繡像本里的宋江


各位看官切莫著惱,不是小子有意戲弄,實在是關於這個人的歷史記載實在是太少太少了,比高純度鑽石還稀有。原因暫且按下不表,我們只能從那些少的可憐的記錄中得出一個大概:宋江起事的時候,算上他自己,共有36個骨幹——就是《水滸》裡的36員天罡星。起義時間大概是宣和元年以後。

至於起義過程,史實卻和《水滸》裡的描寫大相徑庭:在小說中,黑三郎一夥以梁山泊為基地,招納亡命,逐漸組建起一支以盧俊義、吳用等人為核心的造反集團,屢敗朝廷討伐大軍。至接受招安前,他們已經發展成一支足以與國家機關抗衡的地方割據勢力。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108好漢


然而從《承議郎王公墓誌銘》和《左中奉大夫充祕閣修撰蔣公墓誌銘》來看:儘管梁山泊由於民風強悍、水網密佈,歷史上確實是個反賊窩子,但宋江起義軍和此地的聯繫實際上並不緊密(很可能只是剛起事時在這裡停留了一陣)。而且,他們的規模也並不大,否則像王登這樣一個小小的沐陽縣尉也沒那膽子去伏擊他們(還得了勝)。也因為隊伍規模小,所以他們採取的作戰方式還是典型的“流賊”式:今天跑天南,明天竄地北,瞅著機會狠狠趕上一票,然後立馬溜之乎也,尋找下一個可下手的目標。

儘管“梁山”好漢的聲勢並不大,但宋廷自1004年與遼國簽訂和議後,山東、河北一帶便再未聞過刀兵之聲。百餘年的和平時光將宋朝軍隊的作戰意志消磨殆盡。宣和四年,童貫來到高陽整頓徵遼事宜的時候,發現河朔邊軍一無儲備之糧、二無精利兵甲、三無軍用物資。邊軍尚且如此,州郡廂軍可想而知。加之起義軍用的又是機動靈活的流動作戰形式,難以捕捉。因而宋江等人在數年時間裡橫行齊、魏,先後轉掠十郡,數萬官軍竟“無敢抗之者”。

當然,宋江一夥的“強”,也是建立在對手的無能基礎上的。徽宗登基後,親小人,遠賢臣,朝中從上到下朋比為奸,撈錢在行,幹起本職工作來就只能交白卷。所以好漢們很是得意了幾年,但朝廷一旦啟用能吏賢員,宋江的戲就唱不下去了。兵部尚書趙期建議各州郡加強據點守備,將“防劫掠”列為重心,義軍根基不穩(因為老是流竄作戰,沒有穩固的後勤基地)的弱點立即暴露無遺。由於補給斷絕,他們竟鬧到面帶菜色的地步。不得不劫持船隻,南下海州沿海。沒曾想知府張叔夜(《水滸》愛好者對這個清官應該不陌生)早已從間諜處瞭解到他們的動向,於是故意用羸弱部隊前去挑戰。黑三一夥這些年見慣了地方官軍的腐敗懦弱,完全不疑有他,提起刀就一氣追到海邊。不料張叔夜早就派人抄了他們的後路,把他們的船隻一把火全燒了。宋江等人這些年掠獲的金銀財寶統統放在船上,至此與船隻一道化為灰燼。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張叔夜


消息傳來,義軍大震。流賊造反,為的就是險中求富貴,如今富貴已成為浮雲,那他們也就沒了作戰的動力。此時張叔夜又抓住義軍士氣盡失的機會,打出了自己的王牌——事先埋伏在近海的精銳部隊。在這批敢死之士的衝擊下,已無鬥志“梁山”好漢們大敗虧輸,副帥(史籍沒提名字,可能是盧員外)被擒。宋江是個聰明人,一看大勢已去,乾脆棄械投降,這股起于山東的“劇賊”就此被平定。

宋江起義雖然平定,但由於廂軍的實力實在不強,因而義軍所部並未在海州之戰中遭受太大的損失,編制也還算完整,若不小心處理,很可能再度為患。因此朝廷根據前戶部尚書侯蒙先前提出的建議,將宋江等36名起義骨幹一一授予官爵,然後將他們送往南方,去對付"青溪賊"。

北宋末年的詩人李若水在《捕盜偶成》中記錄了當時的情形:

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

殺人紛紛翦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

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

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

宋江等人洋洋得意的姿態躍然紙上,這種驕狂心理源於他們對朝廷軍隊的傲人戰績,以及對朝廷發自內心的輕視,而這也決定了他們未來的命運……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電視劇《水滸傳》裡的宋江一夥受招安場面,但歷史上的宋江一夥可是要驕橫地多


好了,不管咋說,黑宋江的傳奇故事暫時告一段落,現在來談談方臘。

宋代“洪秀全”方臘

關於“方臘”,施耐庵老先生說他是歙州(安徽徽州)的一個樵夫,一次去小溪旁解手,在水中看到自己身穿龍袍的樣子,於是逢人便說自己有天子命,忽悠倒了一大批人,最後竟真的在江南一帶建起了自己的行宮、政權。

這個屌絲憑著三寸不爛之舌逆襲的故事聽起來很勵志,但施老先生的情節設定有個老大的問題:造反是個誅九族的買賣,江南人也不是傻子,憑什麼你方臘一張嘴別人就信了你真的是帝星下凡?

翻翻真實的歷史,這個問題便能得到很好的解答。

首先,真實的方臘並不是什麼歙州樵夫,他是睦州青溪縣(今杭州淳安)的一個小土豪。而且,他的身份還有點特殊。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方臘(影視劇形象)


按照起義親歷者後人所撰的《忠義彥通方公傳》,方臘先生確實是屌絲出身,曾在當地里正方有常家裡當過傭工,估計在此期間沒少挨東家的打罵。但俗話說“莫欺少年窮,終有日龍穿鳳”,數年之後,方臘靠著自己的努力,翻了身,不但在當地建起了一大片漆園,由僱工變成了僱主,還當了里胥,地位僅次於昔日的老東家。

方臘究竟是怎麼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完成奇蹟般的逆襲的?《獨醒雜誌》、《泊宅編》等記錄其事蹟的文獻並未明言,但從其他史料中卻可以發現蛛絲馬跡,比如《宋會要輯稿》中就有這麼一條:“兩浙賊方臘、福建賊範汝為皆因私販茶鹽之人以起”。

這條信息很重要:它告訴我們,方臘起義軍的主力是宋代的私鹽、私茶販子。

自漢代以來,茶鹽等重要生活必需品的銷售權就一直掌握在官府手中。蔡京當政時,曾一度開放鹽茶專賣,但官府卻要從中抽取鉅額利潤,把許多鹽、茶商人搞到破產甚至自盡。

因此,有宋一代的私鹽和私茶問題一直十分嚴重。以福建路為例,民眾販私鹽者達十之五六,茶葉的情況也差不多。宋廷為了打擊走私,制定了異常嚴厲的刑罰:販私鹽1斤便要論罪,50斤以上要流放,120斤以上判處絞刑。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在古代,敢販賣私鹽的都是些狠角色,最出名的就是隋唐演義中的混世魔王程咬金


走私鹽、茶和走私毒品一樣,要冒著絞首的危險,那鹽、茶走私團伙自然和毒品走私團伙差不多了:全副武裝,心狠手辣。與那些打家劫舍的強人沒啥兩樣。

方臘起事後,能讓這夥終日刀口舔血的強人對他服服帖帖,為他賣命,充分說明了一點:他也幹過販私鹽或私茶的勾當,而且多半是某個有名的走私集團的頭子。

私鹽和私茶都是暴利生意,方臘做的還是大買賣,在幾年之內暴富有啥奇怪呢?

還有,前面也說過,方臘的身份有點特殊,特殊在哪呢?那就是帶點“宗教屬性”。

《容齋逸史》裡提到:方臘起事時“託左道以惑眾”。這“左道”是啥?宋代史籍記載為“吃菜事魔”教,現代學者的結論是“摩尼教”。

“摩尼教”,即金庸小說中的“明教”。成形於公元3世紀,創立者為波斯人摩尼。唐時傳入中國,曾一度遭到朝廷的查禁,後復又興盛。宋時在東南沿海一帶極為盛行。

"

宋江是什麼人?

這樣一個問題,大多數人估計很快就會有答案:一個很講義氣的人、一個喜歡交江湖朋友的小公務員、一個開啟了龍傲天模式的造反派、一個動動手指就能滅掉大宋卻又心向朝廷的山大王,一個令人敬佩又令人悲哀的人。

那,宋江的結局又如何?

這有什麼好問的?《水滸傳》裡不都寫得清清楚楚嗎?招安後,被朝廷當棋子用,派去討方臘,損失慘重,梁山弟兄們也死了一大半,朝廷趁機把他搞死了。唉,同為起義軍,為什麼非要自相殘殺,最後弄得兩敗俱傷,讓狗日的趙官家漁翁得利,真是太可惜了。

那,你知道歷史上的宋江又是怎麼回事的嗎?他真的是因為被朝廷利用而完蛋的嗎?他真的打過方臘嗎?

得,啞了。

慢說宋江的歷史結局,連歷史上真有宋江這人,十有八九都沒幾個人知道。至於方臘,只怕大家更多的也只是聽過他的名字,而不清楚他的詳細事蹟,以及他是否真的和梁山幫火拼過一場。

於是,寫上這麼一篇考證文,就很有必要了。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宋江的影視劇形象(張涵予飾)


真實的“黑三郎”

姓名:宋江

綽號:呼保義

職業:反賊

生卒年:???

籍貫:???

民族:???

血型:???

出身:???

宗教信仰:???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繡像本里的宋江


各位看官切莫著惱,不是小子有意戲弄,實在是關於這個人的歷史記載實在是太少太少了,比高純度鑽石還稀有。原因暫且按下不表,我們只能從那些少的可憐的記錄中得出一個大概:宋江起事的時候,算上他自己,共有36個骨幹——就是《水滸》裡的36員天罡星。起義時間大概是宣和元年以後。

至於起義過程,史實卻和《水滸》裡的描寫大相徑庭:在小說中,黑三郎一夥以梁山泊為基地,招納亡命,逐漸組建起一支以盧俊義、吳用等人為核心的造反集團,屢敗朝廷討伐大軍。至接受招安前,他們已經發展成一支足以與國家機關抗衡的地方割據勢力。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108好漢


然而從《承議郎王公墓誌銘》和《左中奉大夫充祕閣修撰蔣公墓誌銘》來看:儘管梁山泊由於民風強悍、水網密佈,歷史上確實是個反賊窩子,但宋江起義軍和此地的聯繫實際上並不緊密(很可能只是剛起事時在這裡停留了一陣)。而且,他們的規模也並不大,否則像王登這樣一個小小的沐陽縣尉也沒那膽子去伏擊他們(還得了勝)。也因為隊伍規模小,所以他們採取的作戰方式還是典型的“流賊”式:今天跑天南,明天竄地北,瞅著機會狠狠趕上一票,然後立馬溜之乎也,尋找下一個可下手的目標。

儘管“梁山”好漢的聲勢並不大,但宋廷自1004年與遼國簽訂和議後,山東、河北一帶便再未聞過刀兵之聲。百餘年的和平時光將宋朝軍隊的作戰意志消磨殆盡。宣和四年,童貫來到高陽整頓徵遼事宜的時候,發現河朔邊軍一無儲備之糧、二無精利兵甲、三無軍用物資。邊軍尚且如此,州郡廂軍可想而知。加之起義軍用的又是機動靈活的流動作戰形式,難以捕捉。因而宋江等人在數年時間裡橫行齊、魏,先後轉掠十郡,數萬官軍竟“無敢抗之者”。

當然,宋江一夥的“強”,也是建立在對手的無能基礎上的。徽宗登基後,親小人,遠賢臣,朝中從上到下朋比為奸,撈錢在行,幹起本職工作來就只能交白卷。所以好漢們很是得意了幾年,但朝廷一旦啟用能吏賢員,宋江的戲就唱不下去了。兵部尚書趙期建議各州郡加強據點守備,將“防劫掠”列為重心,義軍根基不穩(因為老是流竄作戰,沒有穩固的後勤基地)的弱點立即暴露無遺。由於補給斷絕,他們竟鬧到面帶菜色的地步。不得不劫持船隻,南下海州沿海。沒曾想知府張叔夜(《水滸》愛好者對這個清官應該不陌生)早已從間諜處瞭解到他們的動向,於是故意用羸弱部隊前去挑戰。黑三一夥這些年見慣了地方官軍的腐敗懦弱,完全不疑有他,提起刀就一氣追到海邊。不料張叔夜早就派人抄了他們的後路,把他們的船隻一把火全燒了。宋江等人這些年掠獲的金銀財寶統統放在船上,至此與船隻一道化為灰燼。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張叔夜


消息傳來,義軍大震。流賊造反,為的就是險中求富貴,如今富貴已成為浮雲,那他們也就沒了作戰的動力。此時張叔夜又抓住義軍士氣盡失的機會,打出了自己的王牌——事先埋伏在近海的精銳部隊。在這批敢死之士的衝擊下,已無鬥志“梁山”好漢們大敗虧輸,副帥(史籍沒提名字,可能是盧員外)被擒。宋江是個聰明人,一看大勢已去,乾脆棄械投降,這股起于山東的“劇賊”就此被平定。

宋江起義雖然平定,但由於廂軍的實力實在不強,因而義軍所部並未在海州之戰中遭受太大的損失,編制也還算完整,若不小心處理,很可能再度為患。因此朝廷根據前戶部尚書侯蒙先前提出的建議,將宋江等36名起義骨幹一一授予官爵,然後將他們送往南方,去對付"青溪賊"。

北宋末年的詩人李若水在《捕盜偶成》中記錄了當時的情形:

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

殺人紛紛翦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

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

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

宋江等人洋洋得意的姿態躍然紙上,這種驕狂心理源於他們對朝廷軍隊的傲人戰績,以及對朝廷發自內心的輕視,而這也決定了他們未來的命運……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電視劇《水滸傳》裡的宋江一夥受招安場面,但歷史上的宋江一夥可是要驕橫地多


好了,不管咋說,黑宋江的傳奇故事暫時告一段落,現在來談談方臘。

宋代“洪秀全”方臘

關於“方臘”,施耐庵老先生說他是歙州(安徽徽州)的一個樵夫,一次去小溪旁解手,在水中看到自己身穿龍袍的樣子,於是逢人便說自己有天子命,忽悠倒了一大批人,最後竟真的在江南一帶建起了自己的行宮、政權。

這個屌絲憑著三寸不爛之舌逆襲的故事聽起來很勵志,但施老先生的情節設定有個老大的問題:造反是個誅九族的買賣,江南人也不是傻子,憑什麼你方臘一張嘴別人就信了你真的是帝星下凡?

翻翻真實的歷史,這個問題便能得到很好的解答。

首先,真實的方臘並不是什麼歙州樵夫,他是睦州青溪縣(今杭州淳安)的一個小土豪。而且,他的身份還有點特殊。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方臘(影視劇形象)


按照起義親歷者後人所撰的《忠義彥通方公傳》,方臘先生確實是屌絲出身,曾在當地里正方有常家裡當過傭工,估計在此期間沒少挨東家的打罵。但俗話說“莫欺少年窮,終有日龍穿鳳”,數年之後,方臘靠著自己的努力,翻了身,不但在當地建起了一大片漆園,由僱工變成了僱主,還當了里胥,地位僅次於昔日的老東家。

方臘究竟是怎麼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完成奇蹟般的逆襲的?《獨醒雜誌》、《泊宅編》等記錄其事蹟的文獻並未明言,但從其他史料中卻可以發現蛛絲馬跡,比如《宋會要輯稿》中就有這麼一條:“兩浙賊方臘、福建賊範汝為皆因私販茶鹽之人以起”。

這條信息很重要:它告訴我們,方臘起義軍的主力是宋代的私鹽、私茶販子。

自漢代以來,茶鹽等重要生活必需品的銷售權就一直掌握在官府手中。蔡京當政時,曾一度開放鹽茶專賣,但官府卻要從中抽取鉅額利潤,把許多鹽、茶商人搞到破產甚至自盡。

因此,有宋一代的私鹽和私茶問題一直十分嚴重。以福建路為例,民眾販私鹽者達十之五六,茶葉的情況也差不多。宋廷為了打擊走私,制定了異常嚴厲的刑罰:販私鹽1斤便要論罪,50斤以上要流放,120斤以上判處絞刑。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在古代,敢販賣私鹽的都是些狠角色,最出名的就是隋唐演義中的混世魔王程咬金


走私鹽、茶和走私毒品一樣,要冒著絞首的危險,那鹽、茶走私團伙自然和毒品走私團伙差不多了:全副武裝,心狠手辣。與那些打家劫舍的強人沒啥兩樣。

方臘起事後,能讓這夥終日刀口舔血的強人對他服服帖帖,為他賣命,充分說明了一點:他也幹過販私鹽或私茶的勾當,而且多半是某個有名的走私集團的頭子。

私鹽和私茶都是暴利生意,方臘做的還是大買賣,在幾年之內暴富有啥奇怪呢?

還有,前面也說過,方臘的身份有點特殊,特殊在哪呢?那就是帶點“宗教屬性”。

《容齋逸史》裡提到:方臘起事時“託左道以惑眾”。這“左道”是啥?宋代史籍記載為“吃菜事魔”教,現代學者的結論是“摩尼教”。

“摩尼教”,即金庸小說中的“明教”。成形於公元3世紀,創立者為波斯人摩尼。唐時傳入中國,曾一度遭到朝廷的查禁,後復又興盛。宋時在東南沿海一帶極為盛行。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晉江草菴的摩尼像,該草菴是世界上唯一的摩尼教遺址


摩尼教的教義認為:世界是由“光明”與“黑暗”構成的,光明終將戰勝黑暗。在底層出身的教徒眼裡,朝廷往往成了“黑暗”的代名詞。因此摩尼教傳入中國後很不安分,激起造反無數。為了與朝廷對抗,摩尼教提倡信徒友愛互助,還發展出嚴密的內部組織:“……則有宗師。宗師之中,有小又大……大者或數千人,小者或千人……”。至宋代,教會在鄉村地區設立齋堂,日夜講道,蠱惑人心。此時的摩尼教,實際上已經演變為一種隱祕的民間結社。而“以鬼神詭祕事相扇搖”的方臘,很可能就是摩尼教青溪堂口的一個負責人。

一方土豪+里胥身份+走私集團領袖+宗教組織領袖,方臘能夠一呼百應,也就不是什麼稀奇之事了。

儘管在地方上是個有頭有臉的角色,但方臘仍是大宋天下的一介子民,是子民就要承擔一定的賦稅和徭役。更糟的是,方臘是中產階級的一員,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號人物,在大宋朝屬於被剪羊毛剪得最狠的一類。恰逢奸宦童貫在江南開造作局,製造御器,一應材料都向民間徵集,有漆園的方臘自然成了官府的重點關照對象。縱使方臘有點家底,搜刮太狠也受不下去了。於是新仇舊恨在宣和二年十月一起發作,方臘殺牛置酒,在當地召開訴苦大會。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說後,方臘領著鄉親們暴動了。他先是殺了老東家方有常全家42口,而後以當地的險峻之地幫源洞為基地,正式舉起造反大旗。

"

宋江是什麼人?

這樣一個問題,大多數人估計很快就會有答案:一個很講義氣的人、一個喜歡交江湖朋友的小公務員、一個開啟了龍傲天模式的造反派、一個動動手指就能滅掉大宋卻又心向朝廷的山大王,一個令人敬佩又令人悲哀的人。

那,宋江的結局又如何?

這有什麼好問的?《水滸傳》裡不都寫得清清楚楚嗎?招安後,被朝廷當棋子用,派去討方臘,損失慘重,梁山弟兄們也死了一大半,朝廷趁機把他搞死了。唉,同為起義軍,為什麼非要自相殘殺,最後弄得兩敗俱傷,讓狗日的趙官家漁翁得利,真是太可惜了。

那,你知道歷史上的宋江又是怎麼回事的嗎?他真的是因為被朝廷利用而完蛋的嗎?他真的打過方臘嗎?

得,啞了。

慢說宋江的歷史結局,連歷史上真有宋江這人,十有八九都沒幾個人知道。至於方臘,只怕大家更多的也只是聽過他的名字,而不清楚他的詳細事蹟,以及他是否真的和梁山幫火拼過一場。

於是,寫上這麼一篇考證文,就很有必要了。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宋江的影視劇形象(張涵予飾)


真實的“黑三郎”

姓名:宋江

綽號:呼保義

職業:反賊

生卒年:???

籍貫:???

民族:???

血型:???

出身:???

宗教信仰:???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繡像本里的宋江


各位看官切莫著惱,不是小子有意戲弄,實在是關於這個人的歷史記載實在是太少太少了,比高純度鑽石還稀有。原因暫且按下不表,我們只能從那些少的可憐的記錄中得出一個大概:宋江起事的時候,算上他自己,共有36個骨幹——就是《水滸》裡的36員天罡星。起義時間大概是宣和元年以後。

至於起義過程,史實卻和《水滸》裡的描寫大相徑庭:在小說中,黑三郎一夥以梁山泊為基地,招納亡命,逐漸組建起一支以盧俊義、吳用等人為核心的造反集團,屢敗朝廷討伐大軍。至接受招安前,他們已經發展成一支足以與國家機關抗衡的地方割據勢力。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108好漢


然而從《承議郎王公墓誌銘》和《左中奉大夫充祕閣修撰蔣公墓誌銘》來看:儘管梁山泊由於民風強悍、水網密佈,歷史上確實是個反賊窩子,但宋江起義軍和此地的聯繫實際上並不緊密(很可能只是剛起事時在這裡停留了一陣)。而且,他們的規模也並不大,否則像王登這樣一個小小的沐陽縣尉也沒那膽子去伏擊他們(還得了勝)。也因為隊伍規模小,所以他們採取的作戰方式還是典型的“流賊”式:今天跑天南,明天竄地北,瞅著機會狠狠趕上一票,然後立馬溜之乎也,尋找下一個可下手的目標。

儘管“梁山”好漢的聲勢並不大,但宋廷自1004年與遼國簽訂和議後,山東、河北一帶便再未聞過刀兵之聲。百餘年的和平時光將宋朝軍隊的作戰意志消磨殆盡。宣和四年,童貫來到高陽整頓徵遼事宜的時候,發現河朔邊軍一無儲備之糧、二無精利兵甲、三無軍用物資。邊軍尚且如此,州郡廂軍可想而知。加之起義軍用的又是機動靈活的流動作戰形式,難以捕捉。因而宋江等人在數年時間裡橫行齊、魏,先後轉掠十郡,數萬官軍竟“無敢抗之者”。

當然,宋江一夥的“強”,也是建立在對手的無能基礎上的。徽宗登基後,親小人,遠賢臣,朝中從上到下朋比為奸,撈錢在行,幹起本職工作來就只能交白卷。所以好漢們很是得意了幾年,但朝廷一旦啟用能吏賢員,宋江的戲就唱不下去了。兵部尚書趙期建議各州郡加強據點守備,將“防劫掠”列為重心,義軍根基不穩(因為老是流竄作戰,沒有穩固的後勤基地)的弱點立即暴露無遺。由於補給斷絕,他們竟鬧到面帶菜色的地步。不得不劫持船隻,南下海州沿海。沒曾想知府張叔夜(《水滸》愛好者對這個清官應該不陌生)早已從間諜處瞭解到他們的動向,於是故意用羸弱部隊前去挑戰。黑三一夥這些年見慣了地方官軍的腐敗懦弱,完全不疑有他,提起刀就一氣追到海邊。不料張叔夜早就派人抄了他們的後路,把他們的船隻一把火全燒了。宋江等人這些年掠獲的金銀財寶統統放在船上,至此與船隻一道化為灰燼。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張叔夜


消息傳來,義軍大震。流賊造反,為的就是險中求富貴,如今富貴已成為浮雲,那他們也就沒了作戰的動力。此時張叔夜又抓住義軍士氣盡失的機會,打出了自己的王牌——事先埋伏在近海的精銳部隊。在這批敢死之士的衝擊下,已無鬥志“梁山”好漢們大敗虧輸,副帥(史籍沒提名字,可能是盧員外)被擒。宋江是個聰明人,一看大勢已去,乾脆棄械投降,這股起于山東的“劇賊”就此被平定。

宋江起義雖然平定,但由於廂軍的實力實在不強,因而義軍所部並未在海州之戰中遭受太大的損失,編制也還算完整,若不小心處理,很可能再度為患。因此朝廷根據前戶部尚書侯蒙先前提出的建議,將宋江等36名起義骨幹一一授予官爵,然後將他們送往南方,去對付"青溪賊"。

北宋末年的詩人李若水在《捕盜偶成》中記錄了當時的情形:

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

殺人紛紛翦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

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

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

宋江等人洋洋得意的姿態躍然紙上,這種驕狂心理源於他們對朝廷軍隊的傲人戰績,以及對朝廷發自內心的輕視,而這也決定了他們未來的命運……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電視劇《水滸傳》裡的宋江一夥受招安場面,但歷史上的宋江一夥可是要驕橫地多


好了,不管咋說,黑宋江的傳奇故事暫時告一段落,現在來談談方臘。

宋代“洪秀全”方臘

關於“方臘”,施耐庵老先生說他是歙州(安徽徽州)的一個樵夫,一次去小溪旁解手,在水中看到自己身穿龍袍的樣子,於是逢人便說自己有天子命,忽悠倒了一大批人,最後竟真的在江南一帶建起了自己的行宮、政權。

這個屌絲憑著三寸不爛之舌逆襲的故事聽起來很勵志,但施老先生的情節設定有個老大的問題:造反是個誅九族的買賣,江南人也不是傻子,憑什麼你方臘一張嘴別人就信了你真的是帝星下凡?

翻翻真實的歷史,這個問題便能得到很好的解答。

首先,真實的方臘並不是什麼歙州樵夫,他是睦州青溪縣(今杭州淳安)的一個小土豪。而且,他的身份還有點特殊。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方臘(影視劇形象)


按照起義親歷者後人所撰的《忠義彥通方公傳》,方臘先生確實是屌絲出身,曾在當地里正方有常家裡當過傭工,估計在此期間沒少挨東家的打罵。但俗話說“莫欺少年窮,終有日龍穿鳳”,數年之後,方臘靠著自己的努力,翻了身,不但在當地建起了一大片漆園,由僱工變成了僱主,還當了里胥,地位僅次於昔日的老東家。

方臘究竟是怎麼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完成奇蹟般的逆襲的?《獨醒雜誌》、《泊宅編》等記錄其事蹟的文獻並未明言,但從其他史料中卻可以發現蛛絲馬跡,比如《宋會要輯稿》中就有這麼一條:“兩浙賊方臘、福建賊範汝為皆因私販茶鹽之人以起”。

這條信息很重要:它告訴我們,方臘起義軍的主力是宋代的私鹽、私茶販子。

自漢代以來,茶鹽等重要生活必需品的銷售權就一直掌握在官府手中。蔡京當政時,曾一度開放鹽茶專賣,但官府卻要從中抽取鉅額利潤,把許多鹽、茶商人搞到破產甚至自盡。

因此,有宋一代的私鹽和私茶問題一直十分嚴重。以福建路為例,民眾販私鹽者達十之五六,茶葉的情況也差不多。宋廷為了打擊走私,制定了異常嚴厲的刑罰:販私鹽1斤便要論罪,50斤以上要流放,120斤以上判處絞刑。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在古代,敢販賣私鹽的都是些狠角色,最出名的就是隋唐演義中的混世魔王程咬金


走私鹽、茶和走私毒品一樣,要冒著絞首的危險,那鹽、茶走私團伙自然和毒品走私團伙差不多了:全副武裝,心狠手辣。與那些打家劫舍的強人沒啥兩樣。

方臘起事後,能讓這夥終日刀口舔血的強人對他服服帖帖,為他賣命,充分說明了一點:他也幹過販私鹽或私茶的勾當,而且多半是某個有名的走私集團的頭子。

私鹽和私茶都是暴利生意,方臘做的還是大買賣,在幾年之內暴富有啥奇怪呢?

還有,前面也說過,方臘的身份有點特殊,特殊在哪呢?那就是帶點“宗教屬性”。

《容齋逸史》裡提到:方臘起事時“託左道以惑眾”。這“左道”是啥?宋代史籍記載為“吃菜事魔”教,現代學者的結論是“摩尼教”。

“摩尼教”,即金庸小說中的“明教”。成形於公元3世紀,創立者為波斯人摩尼。唐時傳入中國,曾一度遭到朝廷的查禁,後復又興盛。宋時在東南沿海一帶極為盛行。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晉江草菴的摩尼像,該草菴是世界上唯一的摩尼教遺址


摩尼教的教義認為:世界是由“光明”與“黑暗”構成的,光明終將戰勝黑暗。在底層出身的教徒眼裡,朝廷往往成了“黑暗”的代名詞。因此摩尼教傳入中國後很不安分,激起造反無數。為了與朝廷對抗,摩尼教提倡信徒友愛互助,還發展出嚴密的內部組織:“……則有宗師。宗師之中,有小又大……大者或數千人,小者或千人……”。至宋代,教會在鄉村地區設立齋堂,日夜講道,蠱惑人心。此時的摩尼教,實際上已經演變為一種隱祕的民間結社。而“以鬼神詭祕事相扇搖”的方臘,很可能就是摩尼教青溪堂口的一個負責人。

一方土豪+里胥身份+走私集團領袖+宗教組織領袖,方臘能夠一呼百應,也就不是什麼稀奇之事了。

儘管在地方上是個有頭有臉的角色,但方臘仍是大宋天下的一介子民,是子民就要承擔一定的賦稅和徭役。更糟的是,方臘是中產階級的一員,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號人物,在大宋朝屬於被剪羊毛剪得最狠的一類。恰逢奸宦童貫在江南開造作局,製造御器,一應材料都向民間徵集,有漆園的方臘自然成了官府的重點關照對象。縱使方臘有點家底,搜刮太狠也受不下去了。於是新仇舊恨在宣和二年十月一起發作,方臘殺牛置酒,在當地召開訴苦大會。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說後,方臘領著鄉親們暴動了。他先是殺了老東家方有常全家42口,而後以當地的險峻之地幫源洞為基地,正式舉起造反大旗。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方臘殺死老東家,正式舉旗造反(連環畫)


宋朝東南地區的廂軍比河朔的軍隊更弱,加之當地承平日久,人不習戰,對上擁有豐富戰鬥經驗、宗教信仰加成,以及組織嚴密的方臘起義軍可謂是根本不夠看。方臘等人勢如破竹,連克數州。有了地盤後,方臘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他自稱聖公、改元永樂,設置官吏,公開與宋廷對抗。

當時的形勢也真有利於方臘,徽宗朝自政和以後,對民間的橫徵暴斂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東南受害尤為嚴重,除了前文提到的造作局,奸臣朱勔為了給皇上裝修御花園,還大肆搜刮異木奇石,號“花石綱”。貪官汙吏趁機作威作福,民間因此破家者不知凡幾,人心思亂。“永樂”政權對宋朝官吏一個不饒,抓住即虐殺,又打出“誅朱勔”的旗號,正好為人們心中的怒火提供了一個宣洩口。遠近州縣的民眾紛紛來投,義軍很快就發展到十餘萬人。當年十二月末,義軍攻破杭州,殺制置使陳建、廉訪使趙約。至此方臘起義聲勢達到頂峰,連各地的造反者也紛紛打出方臘旗號,“所至瓦解”。大宋朝的半壁江山,在起義軍的口號中顫抖著。

"

宋江是什麼人?

這樣一個問題,大多數人估計很快就會有答案:一個很講義氣的人、一個喜歡交江湖朋友的小公務員、一個開啟了龍傲天模式的造反派、一個動動手指就能滅掉大宋卻又心向朝廷的山大王,一個令人敬佩又令人悲哀的人。

那,宋江的結局又如何?

這有什麼好問的?《水滸傳》裡不都寫得清清楚楚嗎?招安後,被朝廷當棋子用,派去討方臘,損失慘重,梁山弟兄們也死了一大半,朝廷趁機把他搞死了。唉,同為起義軍,為什麼非要自相殘殺,最後弄得兩敗俱傷,讓狗日的趙官家漁翁得利,真是太可惜了。

那,你知道歷史上的宋江又是怎麼回事的嗎?他真的是因為被朝廷利用而完蛋的嗎?他真的打過方臘嗎?

得,啞了。

慢說宋江的歷史結局,連歷史上真有宋江這人,十有八九都沒幾個人知道。至於方臘,只怕大家更多的也只是聽過他的名字,而不清楚他的詳細事蹟,以及他是否真的和梁山幫火拼過一場。

於是,寫上這麼一篇考證文,就很有必要了。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宋江的影視劇形象(張涵予飾)


真實的“黑三郎”

姓名:宋江

綽號:呼保義

職業:反賊

生卒年:???

籍貫:???

民族:???

血型:???

出身:???

宗教信仰:???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繡像本里的宋江


各位看官切莫著惱,不是小子有意戲弄,實在是關於這個人的歷史記載實在是太少太少了,比高純度鑽石還稀有。原因暫且按下不表,我們只能從那些少的可憐的記錄中得出一個大概:宋江起事的時候,算上他自己,共有36個骨幹——就是《水滸》裡的36員天罡星。起義時間大概是宣和元年以後。

至於起義過程,史實卻和《水滸》裡的描寫大相徑庭:在小說中,黑三郎一夥以梁山泊為基地,招納亡命,逐漸組建起一支以盧俊義、吳用等人為核心的造反集團,屢敗朝廷討伐大軍。至接受招安前,他們已經發展成一支足以與國家機關抗衡的地方割據勢力。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108好漢


然而從《承議郎王公墓誌銘》和《左中奉大夫充祕閣修撰蔣公墓誌銘》來看:儘管梁山泊由於民風強悍、水網密佈,歷史上確實是個反賊窩子,但宋江起義軍和此地的聯繫實際上並不緊密(很可能只是剛起事時在這裡停留了一陣)。而且,他們的規模也並不大,否則像王登這樣一個小小的沐陽縣尉也沒那膽子去伏擊他們(還得了勝)。也因為隊伍規模小,所以他們採取的作戰方式還是典型的“流賊”式:今天跑天南,明天竄地北,瞅著機會狠狠趕上一票,然後立馬溜之乎也,尋找下一個可下手的目標。

儘管“梁山”好漢的聲勢並不大,但宋廷自1004年與遼國簽訂和議後,山東、河北一帶便再未聞過刀兵之聲。百餘年的和平時光將宋朝軍隊的作戰意志消磨殆盡。宣和四年,童貫來到高陽整頓徵遼事宜的時候,發現河朔邊軍一無儲備之糧、二無精利兵甲、三無軍用物資。邊軍尚且如此,州郡廂軍可想而知。加之起義軍用的又是機動靈活的流動作戰形式,難以捕捉。因而宋江等人在數年時間裡橫行齊、魏,先後轉掠十郡,數萬官軍竟“無敢抗之者”。

當然,宋江一夥的“強”,也是建立在對手的無能基礎上的。徽宗登基後,親小人,遠賢臣,朝中從上到下朋比為奸,撈錢在行,幹起本職工作來就只能交白卷。所以好漢們很是得意了幾年,但朝廷一旦啟用能吏賢員,宋江的戲就唱不下去了。兵部尚書趙期建議各州郡加強據點守備,將“防劫掠”列為重心,義軍根基不穩(因為老是流竄作戰,沒有穩固的後勤基地)的弱點立即暴露無遺。由於補給斷絕,他們竟鬧到面帶菜色的地步。不得不劫持船隻,南下海州沿海。沒曾想知府張叔夜(《水滸》愛好者對這個清官應該不陌生)早已從間諜處瞭解到他們的動向,於是故意用羸弱部隊前去挑戰。黑三一夥這些年見慣了地方官軍的腐敗懦弱,完全不疑有他,提起刀就一氣追到海邊。不料張叔夜早就派人抄了他們的後路,把他們的船隻一把火全燒了。宋江等人這些年掠獲的金銀財寶統統放在船上,至此與船隻一道化為灰燼。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張叔夜


消息傳來,義軍大震。流賊造反,為的就是險中求富貴,如今富貴已成為浮雲,那他們也就沒了作戰的動力。此時張叔夜又抓住義軍士氣盡失的機會,打出了自己的王牌——事先埋伏在近海的精銳部隊。在這批敢死之士的衝擊下,已無鬥志“梁山”好漢們大敗虧輸,副帥(史籍沒提名字,可能是盧員外)被擒。宋江是個聰明人,一看大勢已去,乾脆棄械投降,這股起于山東的“劇賊”就此被平定。

宋江起義雖然平定,但由於廂軍的實力實在不強,因而義軍所部並未在海州之戰中遭受太大的損失,編制也還算完整,若不小心處理,很可能再度為患。因此朝廷根據前戶部尚書侯蒙先前提出的建議,將宋江等36名起義骨幹一一授予官爵,然後將他們送往南方,去對付"青溪賊"。

北宋末年的詩人李若水在《捕盜偶成》中記錄了當時的情形:

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

殺人紛紛翦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

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

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

宋江等人洋洋得意的姿態躍然紙上,這種驕狂心理源於他們對朝廷軍隊的傲人戰績,以及對朝廷發自內心的輕視,而這也決定了他們未來的命運……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電視劇《水滸傳》裡的宋江一夥受招安場面,但歷史上的宋江一夥可是要驕橫地多


好了,不管咋說,黑宋江的傳奇故事暫時告一段落,現在來談談方臘。

宋代“洪秀全”方臘

關於“方臘”,施耐庵老先生說他是歙州(安徽徽州)的一個樵夫,一次去小溪旁解手,在水中看到自己身穿龍袍的樣子,於是逢人便說自己有天子命,忽悠倒了一大批人,最後竟真的在江南一帶建起了自己的行宮、政權。

這個屌絲憑著三寸不爛之舌逆襲的故事聽起來很勵志,但施老先生的情節設定有個老大的問題:造反是個誅九族的買賣,江南人也不是傻子,憑什麼你方臘一張嘴別人就信了你真的是帝星下凡?

翻翻真實的歷史,這個問題便能得到很好的解答。

首先,真實的方臘並不是什麼歙州樵夫,他是睦州青溪縣(今杭州淳安)的一個小土豪。而且,他的身份還有點特殊。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方臘(影視劇形象)


按照起義親歷者後人所撰的《忠義彥通方公傳》,方臘先生確實是屌絲出身,曾在當地里正方有常家裡當過傭工,估計在此期間沒少挨東家的打罵。但俗話說“莫欺少年窮,終有日龍穿鳳”,數年之後,方臘靠著自己的努力,翻了身,不但在當地建起了一大片漆園,由僱工變成了僱主,還當了里胥,地位僅次於昔日的老東家。

方臘究竟是怎麼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完成奇蹟般的逆襲的?《獨醒雜誌》、《泊宅編》等記錄其事蹟的文獻並未明言,但從其他史料中卻可以發現蛛絲馬跡,比如《宋會要輯稿》中就有這麼一條:“兩浙賊方臘、福建賊範汝為皆因私販茶鹽之人以起”。

這條信息很重要:它告訴我們,方臘起義軍的主力是宋代的私鹽、私茶販子。

自漢代以來,茶鹽等重要生活必需品的銷售權就一直掌握在官府手中。蔡京當政時,曾一度開放鹽茶專賣,但官府卻要從中抽取鉅額利潤,把許多鹽、茶商人搞到破產甚至自盡。

因此,有宋一代的私鹽和私茶問題一直十分嚴重。以福建路為例,民眾販私鹽者達十之五六,茶葉的情況也差不多。宋廷為了打擊走私,制定了異常嚴厲的刑罰:販私鹽1斤便要論罪,50斤以上要流放,120斤以上判處絞刑。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在古代,敢販賣私鹽的都是些狠角色,最出名的就是隋唐演義中的混世魔王程咬金


走私鹽、茶和走私毒品一樣,要冒著絞首的危險,那鹽、茶走私團伙自然和毒品走私團伙差不多了:全副武裝,心狠手辣。與那些打家劫舍的強人沒啥兩樣。

方臘起事後,能讓這夥終日刀口舔血的強人對他服服帖帖,為他賣命,充分說明了一點:他也幹過販私鹽或私茶的勾當,而且多半是某個有名的走私集團的頭子。

私鹽和私茶都是暴利生意,方臘做的還是大買賣,在幾年之內暴富有啥奇怪呢?

還有,前面也說過,方臘的身份有點特殊,特殊在哪呢?那就是帶點“宗教屬性”。

《容齋逸史》裡提到:方臘起事時“託左道以惑眾”。這“左道”是啥?宋代史籍記載為“吃菜事魔”教,現代學者的結論是“摩尼教”。

“摩尼教”,即金庸小說中的“明教”。成形於公元3世紀,創立者為波斯人摩尼。唐時傳入中國,曾一度遭到朝廷的查禁,後復又興盛。宋時在東南沿海一帶極為盛行。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晉江草菴的摩尼像,該草菴是世界上唯一的摩尼教遺址


摩尼教的教義認為:世界是由“光明”與“黑暗”構成的,光明終將戰勝黑暗。在底層出身的教徒眼裡,朝廷往往成了“黑暗”的代名詞。因此摩尼教傳入中國後很不安分,激起造反無數。為了與朝廷對抗,摩尼教提倡信徒友愛互助,還發展出嚴密的內部組織:“……則有宗師。宗師之中,有小又大……大者或數千人,小者或千人……”。至宋代,教會在鄉村地區設立齋堂,日夜講道,蠱惑人心。此時的摩尼教,實際上已經演變為一種隱祕的民間結社。而“以鬼神詭祕事相扇搖”的方臘,很可能就是摩尼教青溪堂口的一個負責人。

一方土豪+里胥身份+走私集團領袖+宗教組織領袖,方臘能夠一呼百應,也就不是什麼稀奇之事了。

儘管在地方上是個有頭有臉的角色,但方臘仍是大宋天下的一介子民,是子民就要承擔一定的賦稅和徭役。更糟的是,方臘是中產階級的一員,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號人物,在大宋朝屬於被剪羊毛剪得最狠的一類。恰逢奸宦童貫在江南開造作局,製造御器,一應材料都向民間徵集,有漆園的方臘自然成了官府的重點關照對象。縱使方臘有點家底,搜刮太狠也受不下去了。於是新仇舊恨在宣和二年十月一起發作,方臘殺牛置酒,在當地召開訴苦大會。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說後,方臘領著鄉親們暴動了。他先是殺了老東家方有常全家42口,而後以當地的險峻之地幫源洞為基地,正式舉起造反大旗。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方臘殺死老東家,正式舉旗造反(連環畫)


宋朝東南地區的廂軍比河朔的軍隊更弱,加之當地承平日久,人不習戰,對上擁有豐富戰鬥經驗、宗教信仰加成,以及組織嚴密的方臘起義軍可謂是根本不夠看。方臘等人勢如破竹,連克數州。有了地盤後,方臘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他自稱聖公、改元永樂,設置官吏,公開與宋廷對抗。

當時的形勢也真有利於方臘,徽宗朝自政和以後,對民間的橫徵暴斂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東南受害尤為嚴重,除了前文提到的造作局,奸臣朱勔為了給皇上裝修御花園,還大肆搜刮異木奇石,號“花石綱”。貪官汙吏趁機作威作福,民間因此破家者不知凡幾,人心思亂。“永樂”政權對宋朝官吏一個不饒,抓住即虐殺,又打出“誅朱勔”的旗號,正好為人們心中的怒火提供了一個宣洩口。遠近州縣的民眾紛紛來投,義軍很快就發展到十餘萬人。當年十二月末,義軍攻破杭州,殺制置使陳建、廉訪使趙約。至此方臘起義聲勢達到頂峰,連各地的造反者也紛紛打出方臘旗號,“所至瓦解”。大宋朝的半壁江山,在起義軍的口號中顫抖著。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方臘起義軍攻勢圖


方臘軍為何如此強悍?除了宋廷胡作非為,讓眾多百姓選擇用腳投票外。義軍的宗教背景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前面已經說過,東南一帶是摩尼教活動的重點地區,早在起義爆發前幾年,教會就以齋堂為據點,在基層建立了大量祕密分會,這些分會組織結構嚴密,煽動能力極強,大批民眾被它們發展入教,這等於給方臘準備了成千上萬的潛在兵員。響應方臘的仇道人、呂師囊、鄭魔王等隊伍,均為明教武裝。

但隨著起義的勢頭愈演愈烈,方臘的野心開始無限膨脹,再加上為了迎合浙江當地濃厚的佛道氛圍,起義軍的宗教屬性開始變味,失去了原有的"明教"色彩。

例如,明教提倡"二宗說",奉摩尼為尊,但方臘自起事以後,從未將"二宗說"搬出來販過,也沒有祭祀過創教祖師爺,反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取年號永樂,自號"聖公",自享萬千信徒的頂禮膜拜。

明教尚白,但方臘的老婆邵氏卻穿得一身紅,身帶明鏡,遠遠望去光芒四射。

明教禁葷酒,但起義軍攻佔城池後,卻宴飲累日,完全把教規給丟到爪哇國去了。

明教禁殺生,但起義軍不但動輒大肆殺戮,還喜歡玩虐殺,:肢解、挖內臟、煉人油、立人靶……花樣層出不窮。對此,他們理直氣壯:人生而受苦,我給你一刀,讓你脫離苦海,等於是超度了你。他們還規定:"度人"多者,立地成佛。這和宣揚"殺人有德"的奧姆真理教倒挺像。

更詭異的是,方臘軍一面打著吃菜事魔的明教旗號,一面又學著道教大搞教友互助,祭拜張角,學著佛教誦讀金剛經。但江浙一帶的地方誌裡卻留下了大量起義軍燒燬道觀、寺廟,殺戮道士、和尚的記載。對此,起義軍的理由是:這些人的宗教都是歪理邪說,得用我們的新教來闢上一闢。

總而言之,方臘義軍的信仰既非明教,也與佛、道等主流宗教格格不入,倒像是方臘本人自創的野路子教派。從這方面來看,朝廷事後將其定性為"魔教",還真沒冤枉了他們。你見過哪路正派信仰以燒殺為榮的?

"

宋江是什麼人?

這樣一個問題,大多數人估計很快就會有答案:一個很講義氣的人、一個喜歡交江湖朋友的小公務員、一個開啟了龍傲天模式的造反派、一個動動手指就能滅掉大宋卻又心向朝廷的山大王,一個令人敬佩又令人悲哀的人。

那,宋江的結局又如何?

這有什麼好問的?《水滸傳》裡不都寫得清清楚楚嗎?招安後,被朝廷當棋子用,派去討方臘,損失慘重,梁山弟兄們也死了一大半,朝廷趁機把他搞死了。唉,同為起義軍,為什麼非要自相殘殺,最後弄得兩敗俱傷,讓狗日的趙官家漁翁得利,真是太可惜了。

那,你知道歷史上的宋江又是怎麼回事的嗎?他真的是因為被朝廷利用而完蛋的嗎?他真的打過方臘嗎?

得,啞了。

慢說宋江的歷史結局,連歷史上真有宋江這人,十有八九都沒幾個人知道。至於方臘,只怕大家更多的也只是聽過他的名字,而不清楚他的詳細事蹟,以及他是否真的和梁山幫火拼過一場。

於是,寫上這麼一篇考證文,就很有必要了。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宋江的影視劇形象(張涵予飾)


真實的“黑三郎”

姓名:宋江

綽號:呼保義

職業:反賊

生卒年:???

籍貫:???

民族:???

血型:???

出身:???

宗教信仰:???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繡像本里的宋江


各位看官切莫著惱,不是小子有意戲弄,實在是關於這個人的歷史記載實在是太少太少了,比高純度鑽石還稀有。原因暫且按下不表,我們只能從那些少的可憐的記錄中得出一個大概:宋江起事的時候,算上他自己,共有36個骨幹——就是《水滸》裡的36員天罡星。起義時間大概是宣和元年以後。

至於起義過程,史實卻和《水滸》裡的描寫大相徑庭:在小說中,黑三郎一夥以梁山泊為基地,招納亡命,逐漸組建起一支以盧俊義、吳用等人為核心的造反集團,屢敗朝廷討伐大軍。至接受招安前,他們已經發展成一支足以與國家機關抗衡的地方割據勢力。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108好漢


然而從《承議郎王公墓誌銘》和《左中奉大夫充祕閣修撰蔣公墓誌銘》來看:儘管梁山泊由於民風強悍、水網密佈,歷史上確實是個反賊窩子,但宋江起義軍和此地的聯繫實際上並不緊密(很可能只是剛起事時在這裡停留了一陣)。而且,他們的規模也並不大,否則像王登這樣一個小小的沐陽縣尉也沒那膽子去伏擊他們(還得了勝)。也因為隊伍規模小,所以他們採取的作戰方式還是典型的“流賊”式:今天跑天南,明天竄地北,瞅著機會狠狠趕上一票,然後立馬溜之乎也,尋找下一個可下手的目標。

儘管“梁山”好漢的聲勢並不大,但宋廷自1004年與遼國簽訂和議後,山東、河北一帶便再未聞過刀兵之聲。百餘年的和平時光將宋朝軍隊的作戰意志消磨殆盡。宣和四年,童貫來到高陽整頓徵遼事宜的時候,發現河朔邊軍一無儲備之糧、二無精利兵甲、三無軍用物資。邊軍尚且如此,州郡廂軍可想而知。加之起義軍用的又是機動靈活的流動作戰形式,難以捕捉。因而宋江等人在數年時間裡橫行齊、魏,先後轉掠十郡,數萬官軍竟“無敢抗之者”。

當然,宋江一夥的“強”,也是建立在對手的無能基礎上的。徽宗登基後,親小人,遠賢臣,朝中從上到下朋比為奸,撈錢在行,幹起本職工作來就只能交白卷。所以好漢們很是得意了幾年,但朝廷一旦啟用能吏賢員,宋江的戲就唱不下去了。兵部尚書趙期建議各州郡加強據點守備,將“防劫掠”列為重心,義軍根基不穩(因為老是流竄作戰,沒有穩固的後勤基地)的弱點立即暴露無遺。由於補給斷絕,他們竟鬧到面帶菜色的地步。不得不劫持船隻,南下海州沿海。沒曾想知府張叔夜(《水滸》愛好者對這個清官應該不陌生)早已從間諜處瞭解到他們的動向,於是故意用羸弱部隊前去挑戰。黑三一夥這些年見慣了地方官軍的腐敗懦弱,完全不疑有他,提起刀就一氣追到海邊。不料張叔夜早就派人抄了他們的後路,把他們的船隻一把火全燒了。宋江等人這些年掠獲的金銀財寶統統放在船上,至此與船隻一道化為灰燼。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張叔夜


消息傳來,義軍大震。流賊造反,為的就是險中求富貴,如今富貴已成為浮雲,那他們也就沒了作戰的動力。此時張叔夜又抓住義軍士氣盡失的機會,打出了自己的王牌——事先埋伏在近海的精銳部隊。在這批敢死之士的衝擊下,已無鬥志“梁山”好漢們大敗虧輸,副帥(史籍沒提名字,可能是盧員外)被擒。宋江是個聰明人,一看大勢已去,乾脆棄械投降,這股起于山東的“劇賊”就此被平定。

宋江起義雖然平定,但由於廂軍的實力實在不強,因而義軍所部並未在海州之戰中遭受太大的損失,編制也還算完整,若不小心處理,很可能再度為患。因此朝廷根據前戶部尚書侯蒙先前提出的建議,將宋江等36名起義骨幹一一授予官爵,然後將他們送往南方,去對付"青溪賊"。

北宋末年的詩人李若水在《捕盜偶成》中記錄了當時的情形:

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

殺人紛紛翦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

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

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

宋江等人洋洋得意的姿態躍然紙上,這種驕狂心理源於他們對朝廷軍隊的傲人戰績,以及對朝廷發自內心的輕視,而這也決定了他們未來的命運……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電視劇《水滸傳》裡的宋江一夥受招安場面,但歷史上的宋江一夥可是要驕橫地多


好了,不管咋說,黑宋江的傳奇故事暫時告一段落,現在來談談方臘。

宋代“洪秀全”方臘

關於“方臘”,施耐庵老先生說他是歙州(安徽徽州)的一個樵夫,一次去小溪旁解手,在水中看到自己身穿龍袍的樣子,於是逢人便說自己有天子命,忽悠倒了一大批人,最後竟真的在江南一帶建起了自己的行宮、政權。

這個屌絲憑著三寸不爛之舌逆襲的故事聽起來很勵志,但施老先生的情節設定有個老大的問題:造反是個誅九族的買賣,江南人也不是傻子,憑什麼你方臘一張嘴別人就信了你真的是帝星下凡?

翻翻真實的歷史,這個問題便能得到很好的解答。

首先,真實的方臘並不是什麼歙州樵夫,他是睦州青溪縣(今杭州淳安)的一個小土豪。而且,他的身份還有點特殊。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方臘(影視劇形象)


按照起義親歷者後人所撰的《忠義彥通方公傳》,方臘先生確實是屌絲出身,曾在當地里正方有常家裡當過傭工,估計在此期間沒少挨東家的打罵。但俗話說“莫欺少年窮,終有日龍穿鳳”,數年之後,方臘靠著自己的努力,翻了身,不但在當地建起了一大片漆園,由僱工變成了僱主,還當了里胥,地位僅次於昔日的老東家。

方臘究竟是怎麼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完成奇蹟般的逆襲的?《獨醒雜誌》、《泊宅編》等記錄其事蹟的文獻並未明言,但從其他史料中卻可以發現蛛絲馬跡,比如《宋會要輯稿》中就有這麼一條:“兩浙賊方臘、福建賊範汝為皆因私販茶鹽之人以起”。

這條信息很重要:它告訴我們,方臘起義軍的主力是宋代的私鹽、私茶販子。

自漢代以來,茶鹽等重要生活必需品的銷售權就一直掌握在官府手中。蔡京當政時,曾一度開放鹽茶專賣,但官府卻要從中抽取鉅額利潤,把許多鹽、茶商人搞到破產甚至自盡。

因此,有宋一代的私鹽和私茶問題一直十分嚴重。以福建路為例,民眾販私鹽者達十之五六,茶葉的情況也差不多。宋廷為了打擊走私,制定了異常嚴厲的刑罰:販私鹽1斤便要論罪,50斤以上要流放,120斤以上判處絞刑。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在古代,敢販賣私鹽的都是些狠角色,最出名的就是隋唐演義中的混世魔王程咬金


走私鹽、茶和走私毒品一樣,要冒著絞首的危險,那鹽、茶走私團伙自然和毒品走私團伙差不多了:全副武裝,心狠手辣。與那些打家劫舍的強人沒啥兩樣。

方臘起事後,能讓這夥終日刀口舔血的強人對他服服帖帖,為他賣命,充分說明了一點:他也幹過販私鹽或私茶的勾當,而且多半是某個有名的走私集團的頭子。

私鹽和私茶都是暴利生意,方臘做的還是大買賣,在幾年之內暴富有啥奇怪呢?

還有,前面也說過,方臘的身份有點特殊,特殊在哪呢?那就是帶點“宗教屬性”。

《容齋逸史》裡提到:方臘起事時“託左道以惑眾”。這“左道”是啥?宋代史籍記載為“吃菜事魔”教,現代學者的結論是“摩尼教”。

“摩尼教”,即金庸小說中的“明教”。成形於公元3世紀,創立者為波斯人摩尼。唐時傳入中國,曾一度遭到朝廷的查禁,後復又興盛。宋時在東南沿海一帶極為盛行。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晉江草菴的摩尼像,該草菴是世界上唯一的摩尼教遺址


摩尼教的教義認為:世界是由“光明”與“黑暗”構成的,光明終將戰勝黑暗。在底層出身的教徒眼裡,朝廷往往成了“黑暗”的代名詞。因此摩尼教傳入中國後很不安分,激起造反無數。為了與朝廷對抗,摩尼教提倡信徒友愛互助,還發展出嚴密的內部組織:“……則有宗師。宗師之中,有小又大……大者或數千人,小者或千人……”。至宋代,教會在鄉村地區設立齋堂,日夜講道,蠱惑人心。此時的摩尼教,實際上已經演變為一種隱祕的民間結社。而“以鬼神詭祕事相扇搖”的方臘,很可能就是摩尼教青溪堂口的一個負責人。

一方土豪+里胥身份+走私集團領袖+宗教組織領袖,方臘能夠一呼百應,也就不是什麼稀奇之事了。

儘管在地方上是個有頭有臉的角色,但方臘仍是大宋天下的一介子民,是子民就要承擔一定的賦稅和徭役。更糟的是,方臘是中產階級的一員,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號人物,在大宋朝屬於被剪羊毛剪得最狠的一類。恰逢奸宦童貫在江南開造作局,製造御器,一應材料都向民間徵集,有漆園的方臘自然成了官府的重點關照對象。縱使方臘有點家底,搜刮太狠也受不下去了。於是新仇舊恨在宣和二年十月一起發作,方臘殺牛置酒,在當地召開訴苦大會。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說後,方臘領著鄉親們暴動了。他先是殺了老東家方有常全家42口,而後以當地的險峻之地幫源洞為基地,正式舉起造反大旗。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方臘殺死老東家,正式舉旗造反(連環畫)


宋朝東南地區的廂軍比河朔的軍隊更弱,加之當地承平日久,人不習戰,對上擁有豐富戰鬥經驗、宗教信仰加成,以及組織嚴密的方臘起義軍可謂是根本不夠看。方臘等人勢如破竹,連克數州。有了地盤後,方臘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他自稱聖公、改元永樂,設置官吏,公開與宋廷對抗。

當時的形勢也真有利於方臘,徽宗朝自政和以後,對民間的橫徵暴斂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東南受害尤為嚴重,除了前文提到的造作局,奸臣朱勔為了給皇上裝修御花園,還大肆搜刮異木奇石,號“花石綱”。貪官汙吏趁機作威作福,民間因此破家者不知凡幾,人心思亂。“永樂”政權對宋朝官吏一個不饒,抓住即虐殺,又打出“誅朱勔”的旗號,正好為人們心中的怒火提供了一個宣洩口。遠近州縣的民眾紛紛來投,義軍很快就發展到十餘萬人。當年十二月末,義軍攻破杭州,殺制置使陳建、廉訪使趙約。至此方臘起義聲勢達到頂峰,連各地的造反者也紛紛打出方臘旗號,“所至瓦解”。大宋朝的半壁江山,在起義軍的口號中顫抖著。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方臘起義軍攻勢圖


方臘軍為何如此強悍?除了宋廷胡作非為,讓眾多百姓選擇用腳投票外。義軍的宗教背景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前面已經說過,東南一帶是摩尼教活動的重點地區,早在起義爆發前幾年,教會就以齋堂為據點,在基層建立了大量祕密分會,這些分會組織結構嚴密,煽動能力極強,大批民眾被它們發展入教,這等於給方臘準備了成千上萬的潛在兵員。響應方臘的仇道人、呂師囊、鄭魔王等隊伍,均為明教武裝。

但隨著起義的勢頭愈演愈烈,方臘的野心開始無限膨脹,再加上為了迎合浙江當地濃厚的佛道氛圍,起義軍的宗教屬性開始變味,失去了原有的"明教"色彩。

例如,明教提倡"二宗說",奉摩尼為尊,但方臘自起事以後,從未將"二宗說"搬出來販過,也沒有祭祀過創教祖師爺,反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取年號永樂,自號"聖公",自享萬千信徒的頂禮膜拜。

明教尚白,但方臘的老婆邵氏卻穿得一身紅,身帶明鏡,遠遠望去光芒四射。

明教禁葷酒,但起義軍攻佔城池後,卻宴飲累日,完全把教規給丟到爪哇國去了。

明教禁殺生,但起義軍不但動輒大肆殺戮,還喜歡玩虐殺,:肢解、挖內臟、煉人油、立人靶……花樣層出不窮。對此,他們理直氣壯:人生而受苦,我給你一刀,讓你脫離苦海,等於是超度了你。他們還規定:"度人"多者,立地成佛。這和宣揚"殺人有德"的奧姆真理教倒挺像。

更詭異的是,方臘軍一面打著吃菜事魔的明教旗號,一面又學著道教大搞教友互助,祭拜張角,學著佛教誦讀金剛經。但江浙一帶的地方誌裡卻留下了大量起義軍燒燬道觀、寺廟,殺戮道士、和尚的記載。對此,起義軍的理由是:這些人的宗教都是歪理邪說,得用我們的新教來闢上一闢。

總而言之,方臘義軍的信仰既非明教,也與佛、道等主流宗教格格不入,倒像是方臘本人自創的野路子教派。從這方面來看,朝廷事後將其定性為"魔教",還真沒冤枉了他們。你見過哪路正派信仰以燒殺為榮的?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摩尼教儀式


說完方臘,再說說宋廷這頭,眼看江南有全面失守的危險,徽宗慌了神,他一面下詔罷免朱勔,廢除造作局和花石綱,一面調集軍隊討伐。為了平亂,宋廷連原定的徵遼計劃都取消了,而將北伐部隊轉用於江南。在《水滸》裡,方臘被與“山東宋江、河北田虎、淮西王慶”並列。但只要看看征討方臘部隊的明星級陣容(王稟、劉延慶、楊惟忠、楊可世、辛企宗等一方大員,以及未來的名將折可存、姚平仲、韓世忠、劉光世等全部加入),就可以發現:方臘起義的影響力在整個宋代都是罕有其匹的。

宣和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朝廷一聲令下,於是京畿禁軍、陝西六路精銳“同時俱南下”。此外,童貫還徵調了東南諸路的數十萬部隊。為了對付一個方臘,宋廷可謂是動用傾國之力,而方臘起義也堪稱宋代的“太平天國戰爭”。

"

宋江是什麼人?

這樣一個問題,大多數人估計很快就會有答案:一個很講義氣的人、一個喜歡交江湖朋友的小公務員、一個開啟了龍傲天模式的造反派、一個動動手指就能滅掉大宋卻又心向朝廷的山大王,一個令人敬佩又令人悲哀的人。

那,宋江的結局又如何?

這有什麼好問的?《水滸傳》裡不都寫得清清楚楚嗎?招安後,被朝廷當棋子用,派去討方臘,損失慘重,梁山弟兄們也死了一大半,朝廷趁機把他搞死了。唉,同為起義軍,為什麼非要自相殘殺,最後弄得兩敗俱傷,讓狗日的趙官家漁翁得利,真是太可惜了。

那,你知道歷史上的宋江又是怎麼回事的嗎?他真的是因為被朝廷利用而完蛋的嗎?他真的打過方臘嗎?

得,啞了。

慢說宋江的歷史結局,連歷史上真有宋江這人,十有八九都沒幾個人知道。至於方臘,只怕大家更多的也只是聽過他的名字,而不清楚他的詳細事蹟,以及他是否真的和梁山幫火拼過一場。

於是,寫上這麼一篇考證文,就很有必要了。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宋江的影視劇形象(張涵予飾)


真實的“黑三郎”

姓名:宋江

綽號:呼保義

職業:反賊

生卒年:???

籍貫:???

民族:???

血型:???

出身:???

宗教信仰:???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繡像本里的宋江


各位看官切莫著惱,不是小子有意戲弄,實在是關於這個人的歷史記載實在是太少太少了,比高純度鑽石還稀有。原因暫且按下不表,我們只能從那些少的可憐的記錄中得出一個大概:宋江起事的時候,算上他自己,共有36個骨幹——就是《水滸》裡的36員天罡星。起義時間大概是宣和元年以後。

至於起義過程,史實卻和《水滸》裡的描寫大相徑庭:在小說中,黑三郎一夥以梁山泊為基地,招納亡命,逐漸組建起一支以盧俊義、吳用等人為核心的造反集團,屢敗朝廷討伐大軍。至接受招安前,他們已經發展成一支足以與國家機關抗衡的地方割據勢力。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108好漢


然而從《承議郎王公墓誌銘》和《左中奉大夫充祕閣修撰蔣公墓誌銘》來看:儘管梁山泊由於民風強悍、水網密佈,歷史上確實是個反賊窩子,但宋江起義軍和此地的聯繫實際上並不緊密(很可能只是剛起事時在這裡停留了一陣)。而且,他們的規模也並不大,否則像王登這樣一個小小的沐陽縣尉也沒那膽子去伏擊他們(還得了勝)。也因為隊伍規模小,所以他們採取的作戰方式還是典型的“流賊”式:今天跑天南,明天竄地北,瞅著機會狠狠趕上一票,然後立馬溜之乎也,尋找下一個可下手的目標。

儘管“梁山”好漢的聲勢並不大,但宋廷自1004年與遼國簽訂和議後,山東、河北一帶便再未聞過刀兵之聲。百餘年的和平時光將宋朝軍隊的作戰意志消磨殆盡。宣和四年,童貫來到高陽整頓徵遼事宜的時候,發現河朔邊軍一無儲備之糧、二無精利兵甲、三無軍用物資。邊軍尚且如此,州郡廂軍可想而知。加之起義軍用的又是機動靈活的流動作戰形式,難以捕捉。因而宋江等人在數年時間裡橫行齊、魏,先後轉掠十郡,數萬官軍竟“無敢抗之者”。

當然,宋江一夥的“強”,也是建立在對手的無能基礎上的。徽宗登基後,親小人,遠賢臣,朝中從上到下朋比為奸,撈錢在行,幹起本職工作來就只能交白卷。所以好漢們很是得意了幾年,但朝廷一旦啟用能吏賢員,宋江的戲就唱不下去了。兵部尚書趙期建議各州郡加強據點守備,將“防劫掠”列為重心,義軍根基不穩(因為老是流竄作戰,沒有穩固的後勤基地)的弱點立即暴露無遺。由於補給斷絕,他們竟鬧到面帶菜色的地步。不得不劫持船隻,南下海州沿海。沒曾想知府張叔夜(《水滸》愛好者對這個清官應該不陌生)早已從間諜處瞭解到他們的動向,於是故意用羸弱部隊前去挑戰。黑三一夥這些年見慣了地方官軍的腐敗懦弱,完全不疑有他,提起刀就一氣追到海邊。不料張叔夜早就派人抄了他們的後路,把他們的船隻一把火全燒了。宋江等人這些年掠獲的金銀財寶統統放在船上,至此與船隻一道化為灰燼。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張叔夜


消息傳來,義軍大震。流賊造反,為的就是險中求富貴,如今富貴已成為浮雲,那他們也就沒了作戰的動力。此時張叔夜又抓住義軍士氣盡失的機會,打出了自己的王牌——事先埋伏在近海的精銳部隊。在這批敢死之士的衝擊下,已無鬥志“梁山”好漢們大敗虧輸,副帥(史籍沒提名字,可能是盧員外)被擒。宋江是個聰明人,一看大勢已去,乾脆棄械投降,這股起于山東的“劇賊”就此被平定。

宋江起義雖然平定,但由於廂軍的實力實在不強,因而義軍所部並未在海州之戰中遭受太大的損失,編制也還算完整,若不小心處理,很可能再度為患。因此朝廷根據前戶部尚書侯蒙先前提出的建議,將宋江等36名起義骨幹一一授予官爵,然後將他們送往南方,去對付"青溪賊"。

北宋末年的詩人李若水在《捕盜偶成》中記錄了當時的情形:

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

殺人紛紛翦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

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

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

宋江等人洋洋得意的姿態躍然紙上,這種驕狂心理源於他們對朝廷軍隊的傲人戰績,以及對朝廷發自內心的輕視,而這也決定了他們未來的命運……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電視劇《水滸傳》裡的宋江一夥受招安場面,但歷史上的宋江一夥可是要驕橫地多


好了,不管咋說,黑宋江的傳奇故事暫時告一段落,現在來談談方臘。

宋代“洪秀全”方臘

關於“方臘”,施耐庵老先生說他是歙州(安徽徽州)的一個樵夫,一次去小溪旁解手,在水中看到自己身穿龍袍的樣子,於是逢人便說自己有天子命,忽悠倒了一大批人,最後竟真的在江南一帶建起了自己的行宮、政權。

這個屌絲憑著三寸不爛之舌逆襲的故事聽起來很勵志,但施老先生的情節設定有個老大的問題:造反是個誅九族的買賣,江南人也不是傻子,憑什麼你方臘一張嘴別人就信了你真的是帝星下凡?

翻翻真實的歷史,這個問題便能得到很好的解答。

首先,真實的方臘並不是什麼歙州樵夫,他是睦州青溪縣(今杭州淳安)的一個小土豪。而且,他的身份還有點特殊。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方臘(影視劇形象)


按照起義親歷者後人所撰的《忠義彥通方公傳》,方臘先生確實是屌絲出身,曾在當地里正方有常家裡當過傭工,估計在此期間沒少挨東家的打罵。但俗話說“莫欺少年窮,終有日龍穿鳳”,數年之後,方臘靠著自己的努力,翻了身,不但在當地建起了一大片漆園,由僱工變成了僱主,還當了里胥,地位僅次於昔日的老東家。

方臘究竟是怎麼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完成奇蹟般的逆襲的?《獨醒雜誌》、《泊宅編》等記錄其事蹟的文獻並未明言,但從其他史料中卻可以發現蛛絲馬跡,比如《宋會要輯稿》中就有這麼一條:“兩浙賊方臘、福建賊範汝為皆因私販茶鹽之人以起”。

這條信息很重要:它告訴我們,方臘起義軍的主力是宋代的私鹽、私茶販子。

自漢代以來,茶鹽等重要生活必需品的銷售權就一直掌握在官府手中。蔡京當政時,曾一度開放鹽茶專賣,但官府卻要從中抽取鉅額利潤,把許多鹽、茶商人搞到破產甚至自盡。

因此,有宋一代的私鹽和私茶問題一直十分嚴重。以福建路為例,民眾販私鹽者達十之五六,茶葉的情況也差不多。宋廷為了打擊走私,制定了異常嚴厲的刑罰:販私鹽1斤便要論罪,50斤以上要流放,120斤以上判處絞刑。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在古代,敢販賣私鹽的都是些狠角色,最出名的就是隋唐演義中的混世魔王程咬金


走私鹽、茶和走私毒品一樣,要冒著絞首的危險,那鹽、茶走私團伙自然和毒品走私團伙差不多了:全副武裝,心狠手辣。與那些打家劫舍的強人沒啥兩樣。

方臘起事後,能讓這夥終日刀口舔血的強人對他服服帖帖,為他賣命,充分說明了一點:他也幹過販私鹽或私茶的勾當,而且多半是某個有名的走私集團的頭子。

私鹽和私茶都是暴利生意,方臘做的還是大買賣,在幾年之內暴富有啥奇怪呢?

還有,前面也說過,方臘的身份有點特殊,特殊在哪呢?那就是帶點“宗教屬性”。

《容齋逸史》裡提到:方臘起事時“託左道以惑眾”。這“左道”是啥?宋代史籍記載為“吃菜事魔”教,現代學者的結論是“摩尼教”。

“摩尼教”,即金庸小說中的“明教”。成形於公元3世紀,創立者為波斯人摩尼。唐時傳入中國,曾一度遭到朝廷的查禁,後復又興盛。宋時在東南沿海一帶極為盛行。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晉江草菴的摩尼像,該草菴是世界上唯一的摩尼教遺址


摩尼教的教義認為:世界是由“光明”與“黑暗”構成的,光明終將戰勝黑暗。在底層出身的教徒眼裡,朝廷往往成了“黑暗”的代名詞。因此摩尼教傳入中國後很不安分,激起造反無數。為了與朝廷對抗,摩尼教提倡信徒友愛互助,還發展出嚴密的內部組織:“……則有宗師。宗師之中,有小又大……大者或數千人,小者或千人……”。至宋代,教會在鄉村地區設立齋堂,日夜講道,蠱惑人心。此時的摩尼教,實際上已經演變為一種隱祕的民間結社。而“以鬼神詭祕事相扇搖”的方臘,很可能就是摩尼教青溪堂口的一個負責人。

一方土豪+里胥身份+走私集團領袖+宗教組織領袖,方臘能夠一呼百應,也就不是什麼稀奇之事了。

儘管在地方上是個有頭有臉的角色,但方臘仍是大宋天下的一介子民,是子民就要承擔一定的賦稅和徭役。更糟的是,方臘是中產階級的一員,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號人物,在大宋朝屬於被剪羊毛剪得最狠的一類。恰逢奸宦童貫在江南開造作局,製造御器,一應材料都向民間徵集,有漆園的方臘自然成了官府的重點關照對象。縱使方臘有點家底,搜刮太狠也受不下去了。於是新仇舊恨在宣和二年十月一起發作,方臘殺牛置酒,在當地召開訴苦大會。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說後,方臘領著鄉親們暴動了。他先是殺了老東家方有常全家42口,而後以當地的險峻之地幫源洞為基地,正式舉起造反大旗。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方臘殺死老東家,正式舉旗造反(連環畫)


宋朝東南地區的廂軍比河朔的軍隊更弱,加之當地承平日久,人不習戰,對上擁有豐富戰鬥經驗、宗教信仰加成,以及組織嚴密的方臘起義軍可謂是根本不夠看。方臘等人勢如破竹,連克數州。有了地盤後,方臘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他自稱聖公、改元永樂,設置官吏,公開與宋廷對抗。

當時的形勢也真有利於方臘,徽宗朝自政和以後,對民間的橫徵暴斂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東南受害尤為嚴重,除了前文提到的造作局,奸臣朱勔為了給皇上裝修御花園,還大肆搜刮異木奇石,號“花石綱”。貪官汙吏趁機作威作福,民間因此破家者不知凡幾,人心思亂。“永樂”政權對宋朝官吏一個不饒,抓住即虐殺,又打出“誅朱勔”的旗號,正好為人們心中的怒火提供了一個宣洩口。遠近州縣的民眾紛紛來投,義軍很快就發展到十餘萬人。當年十二月末,義軍攻破杭州,殺制置使陳建、廉訪使趙約。至此方臘起義聲勢達到頂峰,連各地的造反者也紛紛打出方臘旗號,“所至瓦解”。大宋朝的半壁江山,在起義軍的口號中顫抖著。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方臘起義軍攻勢圖


方臘軍為何如此強悍?除了宋廷胡作非為,讓眾多百姓選擇用腳投票外。義軍的宗教背景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前面已經說過,東南一帶是摩尼教活動的重點地區,早在起義爆發前幾年,教會就以齋堂為據點,在基層建立了大量祕密分會,這些分會組織結構嚴密,煽動能力極強,大批民眾被它們發展入教,這等於給方臘準備了成千上萬的潛在兵員。響應方臘的仇道人、呂師囊、鄭魔王等隊伍,均為明教武裝。

但隨著起義的勢頭愈演愈烈,方臘的野心開始無限膨脹,再加上為了迎合浙江當地濃厚的佛道氛圍,起義軍的宗教屬性開始變味,失去了原有的"明教"色彩。

例如,明教提倡"二宗說",奉摩尼為尊,但方臘自起事以後,從未將"二宗說"搬出來販過,也沒有祭祀過創教祖師爺,反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取年號永樂,自號"聖公",自享萬千信徒的頂禮膜拜。

明教尚白,但方臘的老婆邵氏卻穿得一身紅,身帶明鏡,遠遠望去光芒四射。

明教禁葷酒,但起義軍攻佔城池後,卻宴飲累日,完全把教規給丟到爪哇國去了。

明教禁殺生,但起義軍不但動輒大肆殺戮,還喜歡玩虐殺,:肢解、挖內臟、煉人油、立人靶……花樣層出不窮。對此,他們理直氣壯:人生而受苦,我給你一刀,讓你脫離苦海,等於是超度了你。他們還規定:"度人"多者,立地成佛。這和宣揚"殺人有德"的奧姆真理教倒挺像。

更詭異的是,方臘軍一面打著吃菜事魔的明教旗號,一面又學著道教大搞教友互助,祭拜張角,學著佛教誦讀金剛經。但江浙一帶的地方誌裡卻留下了大量起義軍燒燬道觀、寺廟,殺戮道士、和尚的記載。對此,起義軍的理由是:這些人的宗教都是歪理邪說,得用我們的新教來闢上一闢。

總而言之,方臘義軍的信仰既非明教,也與佛、道等主流宗教格格不入,倒像是方臘本人自創的野路子教派。從這方面來看,朝廷事後將其定性為"魔教",還真沒冤枉了他們。你見過哪路正派信仰以燒殺為榮的?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摩尼教儀式


說完方臘,再說說宋廷這頭,眼看江南有全面失守的危險,徽宗慌了神,他一面下詔罷免朱勔,廢除造作局和花石綱,一面調集軍隊討伐。為了平亂,宋廷連原定的徵遼計劃都取消了,而將北伐部隊轉用於江南。在《水滸》裡,方臘被與“山東宋江、河北田虎、淮西王慶”並列。但只要看看征討方臘部隊的明星級陣容(王稟、劉延慶、楊惟忠、楊可世、辛企宗等一方大員,以及未來的名將折可存、姚平仲、韓世忠、劉光世等全部加入),就可以發現:方臘起義的影響力在整個宋代都是罕有其匹的。

宣和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朝廷一聲令下,於是京畿禁軍、陝西六路精銳“同時俱南下”。此外,童貫還徵調了東南諸路的數十萬部隊。為了對付一個方臘,宋廷可謂是動用傾國之力,而方臘起義也堪稱宋代的“太平天國戰爭”。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徽宗朝權臣童貫,也是個能帶兵打仗的角色


好在方臘的宗教隊伍鬧得再凶,也不過是一群沒有經過正式訓練的平民隊伍罷了。欺負欺負地方菜雞還行,等正規軍精銳一到,他們立馬就吃不住了。王稟、劉延慶等人連戰連克,很快就收復了杭州等要地。方臘軍雖轉戰他地,並得到仇道人、呂師囊等多支摩尼教武裝的協助,但仍無力抵擋討伐軍的攻勢。義軍先後打下的六州五十二縣逐一失陷。

宣和四年四月二十四日,決戰在幫源洞展開,在朝廷幾路大軍的夾攻下,起義軍最終失利,方臘被迫突圍而走。值得一提的是,剛剛被朝廷招降的宋江參加了此次戰鬥,也就是說:施耐庵老先生的東西,其實是有所本的。

決戰之後2天,方臘及妻兒、將領等39人被搜山官軍俘獲,後送往東京斬首。一場幾乎動搖大宋江山的起義就此落下帷幕。方臘餘部雖繼續堅持戰鬥,卻已掀不起什麼大浪。

"

宋江是什麼人?

這樣一個問題,大多數人估計很快就會有答案:一個很講義氣的人、一個喜歡交江湖朋友的小公務員、一個開啟了龍傲天模式的造反派、一個動動手指就能滅掉大宋卻又心向朝廷的山大王,一個令人敬佩又令人悲哀的人。

那,宋江的結局又如何?

這有什麼好問的?《水滸傳》裡不都寫得清清楚楚嗎?招安後,被朝廷當棋子用,派去討方臘,損失慘重,梁山弟兄們也死了一大半,朝廷趁機把他搞死了。唉,同為起義軍,為什麼非要自相殘殺,最後弄得兩敗俱傷,讓狗日的趙官家漁翁得利,真是太可惜了。

那,你知道歷史上的宋江又是怎麼回事的嗎?他真的是因為被朝廷利用而完蛋的嗎?他真的打過方臘嗎?

得,啞了。

慢說宋江的歷史結局,連歷史上真有宋江這人,十有八九都沒幾個人知道。至於方臘,只怕大家更多的也只是聽過他的名字,而不清楚他的詳細事蹟,以及他是否真的和梁山幫火拼過一場。

於是,寫上這麼一篇考證文,就很有必要了。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宋江的影視劇形象(張涵予飾)


真實的“黑三郎”

姓名:宋江

綽號:呼保義

職業:反賊

生卒年:???

籍貫:???

民族:???

血型:???

出身:???

宗教信仰:???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繡像本里的宋江


各位看官切莫著惱,不是小子有意戲弄,實在是關於這個人的歷史記載實在是太少太少了,比高純度鑽石還稀有。原因暫且按下不表,我們只能從那些少的可憐的記錄中得出一個大概:宋江起事的時候,算上他自己,共有36個骨幹——就是《水滸》裡的36員天罡星。起義時間大概是宣和元年以後。

至於起義過程,史實卻和《水滸》裡的描寫大相徑庭:在小說中,黑三郎一夥以梁山泊為基地,招納亡命,逐漸組建起一支以盧俊義、吳用等人為核心的造反集團,屢敗朝廷討伐大軍。至接受招安前,他們已經發展成一支足以與國家機關抗衡的地方割據勢力。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108好漢


然而從《承議郎王公墓誌銘》和《左中奉大夫充祕閣修撰蔣公墓誌銘》來看:儘管梁山泊由於民風強悍、水網密佈,歷史上確實是個反賊窩子,但宋江起義軍和此地的聯繫實際上並不緊密(很可能只是剛起事時在這裡停留了一陣)。而且,他們的規模也並不大,否則像王登這樣一個小小的沐陽縣尉也沒那膽子去伏擊他們(還得了勝)。也因為隊伍規模小,所以他們採取的作戰方式還是典型的“流賊”式:今天跑天南,明天竄地北,瞅著機會狠狠趕上一票,然後立馬溜之乎也,尋找下一個可下手的目標。

儘管“梁山”好漢的聲勢並不大,但宋廷自1004年與遼國簽訂和議後,山東、河北一帶便再未聞過刀兵之聲。百餘年的和平時光將宋朝軍隊的作戰意志消磨殆盡。宣和四年,童貫來到高陽整頓徵遼事宜的時候,發現河朔邊軍一無儲備之糧、二無精利兵甲、三無軍用物資。邊軍尚且如此,州郡廂軍可想而知。加之起義軍用的又是機動靈活的流動作戰形式,難以捕捉。因而宋江等人在數年時間裡橫行齊、魏,先後轉掠十郡,數萬官軍竟“無敢抗之者”。

當然,宋江一夥的“強”,也是建立在對手的無能基礎上的。徽宗登基後,親小人,遠賢臣,朝中從上到下朋比為奸,撈錢在行,幹起本職工作來就只能交白卷。所以好漢們很是得意了幾年,但朝廷一旦啟用能吏賢員,宋江的戲就唱不下去了。兵部尚書趙期建議各州郡加強據點守備,將“防劫掠”列為重心,義軍根基不穩(因為老是流竄作戰,沒有穩固的後勤基地)的弱點立即暴露無遺。由於補給斷絕,他們竟鬧到面帶菜色的地步。不得不劫持船隻,南下海州沿海。沒曾想知府張叔夜(《水滸》愛好者對這個清官應該不陌生)早已從間諜處瞭解到他們的動向,於是故意用羸弱部隊前去挑戰。黑三一夥這些年見慣了地方官軍的腐敗懦弱,完全不疑有他,提起刀就一氣追到海邊。不料張叔夜早就派人抄了他們的後路,把他們的船隻一把火全燒了。宋江等人這些年掠獲的金銀財寶統統放在船上,至此與船隻一道化為灰燼。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張叔夜


消息傳來,義軍大震。流賊造反,為的就是險中求富貴,如今富貴已成為浮雲,那他們也就沒了作戰的動力。此時張叔夜又抓住義軍士氣盡失的機會,打出了自己的王牌——事先埋伏在近海的精銳部隊。在這批敢死之士的衝擊下,已無鬥志“梁山”好漢們大敗虧輸,副帥(史籍沒提名字,可能是盧員外)被擒。宋江是個聰明人,一看大勢已去,乾脆棄械投降,這股起于山東的“劇賊”就此被平定。

宋江起義雖然平定,但由於廂軍的實力實在不強,因而義軍所部並未在海州之戰中遭受太大的損失,編制也還算完整,若不小心處理,很可能再度為患。因此朝廷根據前戶部尚書侯蒙先前提出的建議,將宋江等36名起義骨幹一一授予官爵,然後將他們送往南方,去對付"青溪賊"。

北宋末年的詩人李若水在《捕盜偶成》中記錄了當時的情形:

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

殺人紛紛翦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

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

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

宋江等人洋洋得意的姿態躍然紙上,這種驕狂心理源於他們對朝廷軍隊的傲人戰績,以及對朝廷發自內心的輕視,而這也決定了他們未來的命運……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電視劇《水滸傳》裡的宋江一夥受招安場面,但歷史上的宋江一夥可是要驕橫地多


好了,不管咋說,黑宋江的傳奇故事暫時告一段落,現在來談談方臘。

宋代“洪秀全”方臘

關於“方臘”,施耐庵老先生說他是歙州(安徽徽州)的一個樵夫,一次去小溪旁解手,在水中看到自己身穿龍袍的樣子,於是逢人便說自己有天子命,忽悠倒了一大批人,最後竟真的在江南一帶建起了自己的行宮、政權。

這個屌絲憑著三寸不爛之舌逆襲的故事聽起來很勵志,但施老先生的情節設定有個老大的問題:造反是個誅九族的買賣,江南人也不是傻子,憑什麼你方臘一張嘴別人就信了你真的是帝星下凡?

翻翻真實的歷史,這個問題便能得到很好的解答。

首先,真實的方臘並不是什麼歙州樵夫,他是睦州青溪縣(今杭州淳安)的一個小土豪。而且,他的身份還有點特殊。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方臘(影視劇形象)


按照起義親歷者後人所撰的《忠義彥通方公傳》,方臘先生確實是屌絲出身,曾在當地里正方有常家裡當過傭工,估計在此期間沒少挨東家的打罵。但俗話說“莫欺少年窮,終有日龍穿鳳”,數年之後,方臘靠著自己的努力,翻了身,不但在當地建起了一大片漆園,由僱工變成了僱主,還當了里胥,地位僅次於昔日的老東家。

方臘究竟是怎麼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完成奇蹟般的逆襲的?《獨醒雜誌》、《泊宅編》等記錄其事蹟的文獻並未明言,但從其他史料中卻可以發現蛛絲馬跡,比如《宋會要輯稿》中就有這麼一條:“兩浙賊方臘、福建賊範汝為皆因私販茶鹽之人以起”。

這條信息很重要:它告訴我們,方臘起義軍的主力是宋代的私鹽、私茶販子。

自漢代以來,茶鹽等重要生活必需品的銷售權就一直掌握在官府手中。蔡京當政時,曾一度開放鹽茶專賣,但官府卻要從中抽取鉅額利潤,把許多鹽、茶商人搞到破產甚至自盡。

因此,有宋一代的私鹽和私茶問題一直十分嚴重。以福建路為例,民眾販私鹽者達十之五六,茶葉的情況也差不多。宋廷為了打擊走私,制定了異常嚴厲的刑罰:販私鹽1斤便要論罪,50斤以上要流放,120斤以上判處絞刑。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在古代,敢販賣私鹽的都是些狠角色,最出名的就是隋唐演義中的混世魔王程咬金


走私鹽、茶和走私毒品一樣,要冒著絞首的危險,那鹽、茶走私團伙自然和毒品走私團伙差不多了:全副武裝,心狠手辣。與那些打家劫舍的強人沒啥兩樣。

方臘起事後,能讓這夥終日刀口舔血的強人對他服服帖帖,為他賣命,充分說明了一點:他也幹過販私鹽或私茶的勾當,而且多半是某個有名的走私集團的頭子。

私鹽和私茶都是暴利生意,方臘做的還是大買賣,在幾年之內暴富有啥奇怪呢?

還有,前面也說過,方臘的身份有點特殊,特殊在哪呢?那就是帶點“宗教屬性”。

《容齋逸史》裡提到:方臘起事時“託左道以惑眾”。這“左道”是啥?宋代史籍記載為“吃菜事魔”教,現代學者的結論是“摩尼教”。

“摩尼教”,即金庸小說中的“明教”。成形於公元3世紀,創立者為波斯人摩尼。唐時傳入中國,曾一度遭到朝廷的查禁,後復又興盛。宋時在東南沿海一帶極為盛行。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晉江草菴的摩尼像,該草菴是世界上唯一的摩尼教遺址


摩尼教的教義認為:世界是由“光明”與“黑暗”構成的,光明終將戰勝黑暗。在底層出身的教徒眼裡,朝廷往往成了“黑暗”的代名詞。因此摩尼教傳入中國後很不安分,激起造反無數。為了與朝廷對抗,摩尼教提倡信徒友愛互助,還發展出嚴密的內部組織:“……則有宗師。宗師之中,有小又大……大者或數千人,小者或千人……”。至宋代,教會在鄉村地區設立齋堂,日夜講道,蠱惑人心。此時的摩尼教,實際上已經演變為一種隱祕的民間結社。而“以鬼神詭祕事相扇搖”的方臘,很可能就是摩尼教青溪堂口的一個負責人。

一方土豪+里胥身份+走私集團領袖+宗教組織領袖,方臘能夠一呼百應,也就不是什麼稀奇之事了。

儘管在地方上是個有頭有臉的角色,但方臘仍是大宋天下的一介子民,是子民就要承擔一定的賦稅和徭役。更糟的是,方臘是中產階級的一員,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號人物,在大宋朝屬於被剪羊毛剪得最狠的一類。恰逢奸宦童貫在江南開造作局,製造御器,一應材料都向民間徵集,有漆園的方臘自然成了官府的重點關照對象。縱使方臘有點家底,搜刮太狠也受不下去了。於是新仇舊恨在宣和二年十月一起發作,方臘殺牛置酒,在當地召開訴苦大會。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說後,方臘領著鄉親們暴動了。他先是殺了老東家方有常全家42口,而後以當地的險峻之地幫源洞為基地,正式舉起造反大旗。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方臘殺死老東家,正式舉旗造反(連環畫)


宋朝東南地區的廂軍比河朔的軍隊更弱,加之當地承平日久,人不習戰,對上擁有豐富戰鬥經驗、宗教信仰加成,以及組織嚴密的方臘起義軍可謂是根本不夠看。方臘等人勢如破竹,連克數州。有了地盤後,方臘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他自稱聖公、改元永樂,設置官吏,公開與宋廷對抗。

當時的形勢也真有利於方臘,徽宗朝自政和以後,對民間的橫徵暴斂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東南受害尤為嚴重,除了前文提到的造作局,奸臣朱勔為了給皇上裝修御花園,還大肆搜刮異木奇石,號“花石綱”。貪官汙吏趁機作威作福,民間因此破家者不知凡幾,人心思亂。“永樂”政權對宋朝官吏一個不饒,抓住即虐殺,又打出“誅朱勔”的旗號,正好為人們心中的怒火提供了一個宣洩口。遠近州縣的民眾紛紛來投,義軍很快就發展到十餘萬人。當年十二月末,義軍攻破杭州,殺制置使陳建、廉訪使趙約。至此方臘起義聲勢達到頂峰,連各地的造反者也紛紛打出方臘旗號,“所至瓦解”。大宋朝的半壁江山,在起義軍的口號中顫抖著。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方臘起義軍攻勢圖


方臘軍為何如此強悍?除了宋廷胡作非為,讓眾多百姓選擇用腳投票外。義軍的宗教背景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前面已經說過,東南一帶是摩尼教活動的重點地區,早在起義爆發前幾年,教會就以齋堂為據點,在基層建立了大量祕密分會,這些分會組織結構嚴密,煽動能力極強,大批民眾被它們發展入教,這等於給方臘準備了成千上萬的潛在兵員。響應方臘的仇道人、呂師囊、鄭魔王等隊伍,均為明教武裝。

但隨著起義的勢頭愈演愈烈,方臘的野心開始無限膨脹,再加上為了迎合浙江當地濃厚的佛道氛圍,起義軍的宗教屬性開始變味,失去了原有的"明教"色彩。

例如,明教提倡"二宗說",奉摩尼為尊,但方臘自起事以後,從未將"二宗說"搬出來販過,也沒有祭祀過創教祖師爺,反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取年號永樂,自號"聖公",自享萬千信徒的頂禮膜拜。

明教尚白,但方臘的老婆邵氏卻穿得一身紅,身帶明鏡,遠遠望去光芒四射。

明教禁葷酒,但起義軍攻佔城池後,卻宴飲累日,完全把教規給丟到爪哇國去了。

明教禁殺生,但起義軍不但動輒大肆殺戮,還喜歡玩虐殺,:肢解、挖內臟、煉人油、立人靶……花樣層出不窮。對此,他們理直氣壯:人生而受苦,我給你一刀,讓你脫離苦海,等於是超度了你。他們還規定:"度人"多者,立地成佛。這和宣揚"殺人有德"的奧姆真理教倒挺像。

更詭異的是,方臘軍一面打著吃菜事魔的明教旗號,一面又學著道教大搞教友互助,祭拜張角,學著佛教誦讀金剛經。但江浙一帶的地方誌裡卻留下了大量起義軍燒燬道觀、寺廟,殺戮道士、和尚的記載。對此,起義軍的理由是:這些人的宗教都是歪理邪說,得用我們的新教來闢上一闢。

總而言之,方臘義軍的信仰既非明教,也與佛、道等主流宗教格格不入,倒像是方臘本人自創的野路子教派。從這方面來看,朝廷事後將其定性為"魔教",還真沒冤枉了他們。你見過哪路正派信仰以燒殺為榮的?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摩尼教儀式


說完方臘,再說說宋廷這頭,眼看江南有全面失守的危險,徽宗慌了神,他一面下詔罷免朱勔,廢除造作局和花石綱,一面調集軍隊討伐。為了平亂,宋廷連原定的徵遼計劃都取消了,而將北伐部隊轉用於江南。在《水滸》裡,方臘被與“山東宋江、河北田虎、淮西王慶”並列。但只要看看征討方臘部隊的明星級陣容(王稟、劉延慶、楊惟忠、楊可世、辛企宗等一方大員,以及未來的名將折可存、姚平仲、韓世忠、劉光世等全部加入),就可以發現:方臘起義的影響力在整個宋代都是罕有其匹的。

宣和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朝廷一聲令下,於是京畿禁軍、陝西六路精銳“同時俱南下”。此外,童貫還徵調了東南諸路的數十萬部隊。為了對付一個方臘,宋廷可謂是動用傾國之力,而方臘起義也堪稱宋代的“太平天國戰爭”。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徽宗朝權臣童貫,也是個能帶兵打仗的角色


好在方臘的宗教隊伍鬧得再凶,也不過是一群沒有經過正式訓練的平民隊伍罷了。欺負欺負地方菜雞還行,等正規軍精銳一到,他們立馬就吃不住了。王稟、劉延慶等人連戰連克,很快就收復了杭州等要地。方臘軍雖轉戰他地,並得到仇道人、呂師囊等多支摩尼教武裝的協助,但仍無力抵擋討伐軍的攻勢。義軍先後打下的六州五十二縣逐一失陷。

宣和四年四月二十四日,決戰在幫源洞展開,在朝廷幾路大軍的夾攻下,起義軍最終失利,方臘被迫突圍而走。值得一提的是,剛剛被朝廷招降的宋江參加了此次戰鬥,也就是說:施耐庵老先生的東西,其實是有所本的。

決戰之後2天,方臘及妻兒、將領等39人被搜山官軍俘獲,後送往東京斬首。一場幾乎動搖大宋江山的起義就此落下帷幕。方臘餘部雖繼續堅持戰鬥,卻已掀不起什麼大浪。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幫源洞舊址


方臘完蛋了,另一個"劇賊"宋江的下場又如何呢?

《東都事略》記錄了他的結局:五月丙申,宋江就擒。

而平方臘功臣之一的折可存的墓誌銘說的更詳細些:"臘賊就擒……班師過國門,奉御筆:'擒草寇宋江'。不逾月,繼獲。"

很多人質疑這兩份記載的可靠性,有人認為墓誌銘就是花錢找人給墓主吹牛逼,內容並不可信。還有人認為史上有兩個宋江。

問題在於:如果《東都事略》提到的是另一個宋江,那為什麼它沒有記錄這個宋江是何事起事的?只記載被擒不記載造反,這完全不合史家的風格。

折可存墓誌銘再怎麼吹,裡面也還是有"奉御筆"3個字。墓誌銘的作者範圭可是宋朝人,造皇帝的謠給別人貼金,他有幾顆腦袋可以砍?

總而言之,方臘平定後朝廷立刻對宋江動手,當為事實。這也解釋了前面的問題:為什麼宋江事蹟只見於坊間傳聞而不見於史家著述。背信棄義,卸磨殺驢,對於朝廷而言可不是什麼光彩事,提它作甚?!

宋江等人在受招安時的驕橫態度讓李若水感到不爽,同樣也讓趙官家覺得不爽。朝廷從一開始起就沒有真正信任過他們,當局勢初定後,兔死狗烹也就是不可避免的結局了。

這個教訓告訴我們:做人,真的不能太高調啊!

"

宋江是什麼人?

這樣一個問題,大多數人估計很快就會有答案:一個很講義氣的人、一個喜歡交江湖朋友的小公務員、一個開啟了龍傲天模式的造反派、一個動動手指就能滅掉大宋卻又心向朝廷的山大王,一個令人敬佩又令人悲哀的人。

那,宋江的結局又如何?

這有什麼好問的?《水滸傳》裡不都寫得清清楚楚嗎?招安後,被朝廷當棋子用,派去討方臘,損失慘重,梁山弟兄們也死了一大半,朝廷趁機把他搞死了。唉,同為起義軍,為什麼非要自相殘殺,最後弄得兩敗俱傷,讓狗日的趙官家漁翁得利,真是太可惜了。

那,你知道歷史上的宋江又是怎麼回事的嗎?他真的是因為被朝廷利用而完蛋的嗎?他真的打過方臘嗎?

得,啞了。

慢說宋江的歷史結局,連歷史上真有宋江這人,十有八九都沒幾個人知道。至於方臘,只怕大家更多的也只是聽過他的名字,而不清楚他的詳細事蹟,以及他是否真的和梁山幫火拼過一場。

於是,寫上這麼一篇考證文,就很有必要了。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宋江的影視劇形象(張涵予飾)


真實的“黑三郎”

姓名:宋江

綽號:呼保義

職業:反賊

生卒年:???

籍貫:???

民族:???

血型:???

出身:???

宗教信仰:???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繡像本里的宋江


各位看官切莫著惱,不是小子有意戲弄,實在是關於這個人的歷史記載實在是太少太少了,比高純度鑽石還稀有。原因暫且按下不表,我們只能從那些少的可憐的記錄中得出一個大概:宋江起事的時候,算上他自己,共有36個骨幹——就是《水滸》裡的36員天罡星。起義時間大概是宣和元年以後。

至於起義過程,史實卻和《水滸》裡的描寫大相徑庭:在小說中,黑三郎一夥以梁山泊為基地,招納亡命,逐漸組建起一支以盧俊義、吳用等人為核心的造反集團,屢敗朝廷討伐大軍。至接受招安前,他們已經發展成一支足以與國家機關抗衡的地方割據勢力。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108好漢


然而從《承議郎王公墓誌銘》和《左中奉大夫充祕閣修撰蔣公墓誌銘》來看:儘管梁山泊由於民風強悍、水網密佈,歷史上確實是個反賊窩子,但宋江起義軍和此地的聯繫實際上並不緊密(很可能只是剛起事時在這裡停留了一陣)。而且,他們的規模也並不大,否則像王登這樣一個小小的沐陽縣尉也沒那膽子去伏擊他們(還得了勝)。也因為隊伍規模小,所以他們採取的作戰方式還是典型的“流賊”式:今天跑天南,明天竄地北,瞅著機會狠狠趕上一票,然後立馬溜之乎也,尋找下一個可下手的目標。

儘管“梁山”好漢的聲勢並不大,但宋廷自1004年與遼國簽訂和議後,山東、河北一帶便再未聞過刀兵之聲。百餘年的和平時光將宋朝軍隊的作戰意志消磨殆盡。宣和四年,童貫來到高陽整頓徵遼事宜的時候,發現河朔邊軍一無儲備之糧、二無精利兵甲、三無軍用物資。邊軍尚且如此,州郡廂軍可想而知。加之起義軍用的又是機動靈活的流動作戰形式,難以捕捉。因而宋江等人在數年時間裡橫行齊、魏,先後轉掠十郡,數萬官軍竟“無敢抗之者”。

當然,宋江一夥的“強”,也是建立在對手的無能基礎上的。徽宗登基後,親小人,遠賢臣,朝中從上到下朋比為奸,撈錢在行,幹起本職工作來就只能交白卷。所以好漢們很是得意了幾年,但朝廷一旦啟用能吏賢員,宋江的戲就唱不下去了。兵部尚書趙期建議各州郡加強據點守備,將“防劫掠”列為重心,義軍根基不穩(因為老是流竄作戰,沒有穩固的後勤基地)的弱點立即暴露無遺。由於補給斷絕,他們竟鬧到面帶菜色的地步。不得不劫持船隻,南下海州沿海。沒曾想知府張叔夜(《水滸》愛好者對這個清官應該不陌生)早已從間諜處瞭解到他們的動向,於是故意用羸弱部隊前去挑戰。黑三一夥這些年見慣了地方官軍的腐敗懦弱,完全不疑有他,提起刀就一氣追到海邊。不料張叔夜早就派人抄了他們的後路,把他們的船隻一把火全燒了。宋江等人這些年掠獲的金銀財寶統統放在船上,至此與船隻一道化為灰燼。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張叔夜


消息傳來,義軍大震。流賊造反,為的就是險中求富貴,如今富貴已成為浮雲,那他們也就沒了作戰的動力。此時張叔夜又抓住義軍士氣盡失的機會,打出了自己的王牌——事先埋伏在近海的精銳部隊。在這批敢死之士的衝擊下,已無鬥志“梁山”好漢們大敗虧輸,副帥(史籍沒提名字,可能是盧員外)被擒。宋江是個聰明人,一看大勢已去,乾脆棄械投降,這股起于山東的“劇賊”就此被平定。

宋江起義雖然平定,但由於廂軍的實力實在不強,因而義軍所部並未在海州之戰中遭受太大的損失,編制也還算完整,若不小心處理,很可能再度為患。因此朝廷根據前戶部尚書侯蒙先前提出的建議,將宋江等36名起義骨幹一一授予官爵,然後將他們送往南方,去對付"青溪賊"。

北宋末年的詩人李若水在《捕盜偶成》中記錄了當時的情形:

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

殺人紛紛翦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

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

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

宋江等人洋洋得意的姿態躍然紙上,這種驕狂心理源於他們對朝廷軍隊的傲人戰績,以及對朝廷發自內心的輕視,而這也決定了他們未來的命運……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電視劇《水滸傳》裡的宋江一夥受招安場面,但歷史上的宋江一夥可是要驕橫地多


好了,不管咋說,黑宋江的傳奇故事暫時告一段落,現在來談談方臘。

宋代“洪秀全”方臘

關於“方臘”,施耐庵老先生說他是歙州(安徽徽州)的一個樵夫,一次去小溪旁解手,在水中看到自己身穿龍袍的樣子,於是逢人便說自己有天子命,忽悠倒了一大批人,最後竟真的在江南一帶建起了自己的行宮、政權。

這個屌絲憑著三寸不爛之舌逆襲的故事聽起來很勵志,但施老先生的情節設定有個老大的問題:造反是個誅九族的買賣,江南人也不是傻子,憑什麼你方臘一張嘴別人就信了你真的是帝星下凡?

翻翻真實的歷史,這個問題便能得到很好的解答。

首先,真實的方臘並不是什麼歙州樵夫,他是睦州青溪縣(今杭州淳安)的一個小土豪。而且,他的身份還有點特殊。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方臘(影視劇形象)


按照起義親歷者後人所撰的《忠義彥通方公傳》,方臘先生確實是屌絲出身,曾在當地里正方有常家裡當過傭工,估計在此期間沒少挨東家的打罵。但俗話說“莫欺少年窮,終有日龍穿鳳”,數年之後,方臘靠著自己的努力,翻了身,不但在當地建起了一大片漆園,由僱工變成了僱主,還當了里胥,地位僅次於昔日的老東家。

方臘究竟是怎麼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完成奇蹟般的逆襲的?《獨醒雜誌》、《泊宅編》等記錄其事蹟的文獻並未明言,但從其他史料中卻可以發現蛛絲馬跡,比如《宋會要輯稿》中就有這麼一條:“兩浙賊方臘、福建賊範汝為皆因私販茶鹽之人以起”。

這條信息很重要:它告訴我們,方臘起義軍的主力是宋代的私鹽、私茶販子。

自漢代以來,茶鹽等重要生活必需品的銷售權就一直掌握在官府手中。蔡京當政時,曾一度開放鹽茶專賣,但官府卻要從中抽取鉅額利潤,把許多鹽、茶商人搞到破產甚至自盡。

因此,有宋一代的私鹽和私茶問題一直十分嚴重。以福建路為例,民眾販私鹽者達十之五六,茶葉的情況也差不多。宋廷為了打擊走私,制定了異常嚴厲的刑罰:販私鹽1斤便要論罪,50斤以上要流放,120斤以上判處絞刑。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在古代,敢販賣私鹽的都是些狠角色,最出名的就是隋唐演義中的混世魔王程咬金


走私鹽、茶和走私毒品一樣,要冒著絞首的危險,那鹽、茶走私團伙自然和毒品走私團伙差不多了:全副武裝,心狠手辣。與那些打家劫舍的強人沒啥兩樣。

方臘起事後,能讓這夥終日刀口舔血的強人對他服服帖帖,為他賣命,充分說明了一點:他也幹過販私鹽或私茶的勾當,而且多半是某個有名的走私集團的頭子。

私鹽和私茶都是暴利生意,方臘做的還是大買賣,在幾年之內暴富有啥奇怪呢?

還有,前面也說過,方臘的身份有點特殊,特殊在哪呢?那就是帶點“宗教屬性”。

《容齋逸史》裡提到:方臘起事時“託左道以惑眾”。這“左道”是啥?宋代史籍記載為“吃菜事魔”教,現代學者的結論是“摩尼教”。

“摩尼教”,即金庸小說中的“明教”。成形於公元3世紀,創立者為波斯人摩尼。唐時傳入中國,曾一度遭到朝廷的查禁,後復又興盛。宋時在東南沿海一帶極為盛行。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晉江草菴的摩尼像,該草菴是世界上唯一的摩尼教遺址


摩尼教的教義認為:世界是由“光明”與“黑暗”構成的,光明終將戰勝黑暗。在底層出身的教徒眼裡,朝廷往往成了“黑暗”的代名詞。因此摩尼教傳入中國後很不安分,激起造反無數。為了與朝廷對抗,摩尼教提倡信徒友愛互助,還發展出嚴密的內部組織:“……則有宗師。宗師之中,有小又大……大者或數千人,小者或千人……”。至宋代,教會在鄉村地區設立齋堂,日夜講道,蠱惑人心。此時的摩尼教,實際上已經演變為一種隱祕的民間結社。而“以鬼神詭祕事相扇搖”的方臘,很可能就是摩尼教青溪堂口的一個負責人。

一方土豪+里胥身份+走私集團領袖+宗教組織領袖,方臘能夠一呼百應,也就不是什麼稀奇之事了。

儘管在地方上是個有頭有臉的角色,但方臘仍是大宋天下的一介子民,是子民就要承擔一定的賦稅和徭役。更糟的是,方臘是中產階級的一員,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號人物,在大宋朝屬於被剪羊毛剪得最狠的一類。恰逢奸宦童貫在江南開造作局,製造御器,一應材料都向民間徵集,有漆園的方臘自然成了官府的重點關照對象。縱使方臘有點家底,搜刮太狠也受不下去了。於是新仇舊恨在宣和二年十月一起發作,方臘殺牛置酒,在當地召開訴苦大會。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說後,方臘領著鄉親們暴動了。他先是殺了老東家方有常全家42口,而後以當地的險峻之地幫源洞為基地,正式舉起造反大旗。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方臘殺死老東家,正式舉旗造反(連環畫)


宋朝東南地區的廂軍比河朔的軍隊更弱,加之當地承平日久,人不習戰,對上擁有豐富戰鬥經驗、宗教信仰加成,以及組織嚴密的方臘起義軍可謂是根本不夠看。方臘等人勢如破竹,連克數州。有了地盤後,方臘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他自稱聖公、改元永樂,設置官吏,公開與宋廷對抗。

當時的形勢也真有利於方臘,徽宗朝自政和以後,對民間的橫徵暴斂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東南受害尤為嚴重,除了前文提到的造作局,奸臣朱勔為了給皇上裝修御花園,還大肆搜刮異木奇石,號“花石綱”。貪官汙吏趁機作威作福,民間因此破家者不知凡幾,人心思亂。“永樂”政權對宋朝官吏一個不饒,抓住即虐殺,又打出“誅朱勔”的旗號,正好為人們心中的怒火提供了一個宣洩口。遠近州縣的民眾紛紛來投,義軍很快就發展到十餘萬人。當年十二月末,義軍攻破杭州,殺制置使陳建、廉訪使趙約。至此方臘起義聲勢達到頂峰,連各地的造反者也紛紛打出方臘旗號,“所至瓦解”。大宋朝的半壁江山,在起義軍的口號中顫抖著。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方臘起義軍攻勢圖


方臘軍為何如此強悍?除了宋廷胡作非為,讓眾多百姓選擇用腳投票外。義軍的宗教背景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前面已經說過,東南一帶是摩尼教活動的重點地區,早在起義爆發前幾年,教會就以齋堂為據點,在基層建立了大量祕密分會,這些分會組織結構嚴密,煽動能力極強,大批民眾被它們發展入教,這等於給方臘準備了成千上萬的潛在兵員。響應方臘的仇道人、呂師囊、鄭魔王等隊伍,均為明教武裝。

但隨著起義的勢頭愈演愈烈,方臘的野心開始無限膨脹,再加上為了迎合浙江當地濃厚的佛道氛圍,起義軍的宗教屬性開始變味,失去了原有的"明教"色彩。

例如,明教提倡"二宗說",奉摩尼為尊,但方臘自起事以後,從未將"二宗說"搬出來販過,也沒有祭祀過創教祖師爺,反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取年號永樂,自號"聖公",自享萬千信徒的頂禮膜拜。

明教尚白,但方臘的老婆邵氏卻穿得一身紅,身帶明鏡,遠遠望去光芒四射。

明教禁葷酒,但起義軍攻佔城池後,卻宴飲累日,完全把教規給丟到爪哇國去了。

明教禁殺生,但起義軍不但動輒大肆殺戮,還喜歡玩虐殺,:肢解、挖內臟、煉人油、立人靶……花樣層出不窮。對此,他們理直氣壯:人生而受苦,我給你一刀,讓你脫離苦海,等於是超度了你。他們還規定:"度人"多者,立地成佛。這和宣揚"殺人有德"的奧姆真理教倒挺像。

更詭異的是,方臘軍一面打著吃菜事魔的明教旗號,一面又學著道教大搞教友互助,祭拜張角,學著佛教誦讀金剛經。但江浙一帶的地方誌裡卻留下了大量起義軍燒燬道觀、寺廟,殺戮道士、和尚的記載。對此,起義軍的理由是:這些人的宗教都是歪理邪說,得用我們的新教來闢上一闢。

總而言之,方臘義軍的信仰既非明教,也與佛、道等主流宗教格格不入,倒像是方臘本人自創的野路子教派。從這方面來看,朝廷事後將其定性為"魔教",還真沒冤枉了他們。你見過哪路正派信仰以燒殺為榮的?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摩尼教儀式


說完方臘,再說說宋廷這頭,眼看江南有全面失守的危險,徽宗慌了神,他一面下詔罷免朱勔,廢除造作局和花石綱,一面調集軍隊討伐。為了平亂,宋廷連原定的徵遼計劃都取消了,而將北伐部隊轉用於江南。在《水滸》裡,方臘被與“山東宋江、河北田虎、淮西王慶”並列。但只要看看征討方臘部隊的明星級陣容(王稟、劉延慶、楊惟忠、楊可世、辛企宗等一方大員,以及未來的名將折可存、姚平仲、韓世忠、劉光世等全部加入),就可以發現:方臘起義的影響力在整個宋代都是罕有其匹的。

宣和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朝廷一聲令下,於是京畿禁軍、陝西六路精銳“同時俱南下”。此外,童貫還徵調了東南諸路的數十萬部隊。為了對付一個方臘,宋廷可謂是動用傾國之力,而方臘起義也堪稱宋代的“太平天國戰爭”。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徽宗朝權臣童貫,也是個能帶兵打仗的角色


好在方臘的宗教隊伍鬧得再凶,也不過是一群沒有經過正式訓練的平民隊伍罷了。欺負欺負地方菜雞還行,等正規軍精銳一到,他們立馬就吃不住了。王稟、劉延慶等人連戰連克,很快就收復了杭州等要地。方臘軍雖轉戰他地,並得到仇道人、呂師囊等多支摩尼教武裝的協助,但仍無力抵擋討伐軍的攻勢。義軍先後打下的六州五十二縣逐一失陷。

宣和四年四月二十四日,決戰在幫源洞展開,在朝廷幾路大軍的夾攻下,起義軍最終失利,方臘被迫突圍而走。值得一提的是,剛剛被朝廷招降的宋江參加了此次戰鬥,也就是說:施耐庵老先生的東西,其實是有所本的。

決戰之後2天,方臘及妻兒、將領等39人被搜山官軍俘獲,後送往東京斬首。一場幾乎動搖大宋江山的起義就此落下帷幕。方臘餘部雖繼續堅持戰鬥,卻已掀不起什麼大浪。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幫源洞舊址


方臘完蛋了,另一個"劇賊"宋江的下場又如何呢?

《東都事略》記錄了他的結局:五月丙申,宋江就擒。

而平方臘功臣之一的折可存的墓誌銘說的更詳細些:"臘賊就擒……班師過國門,奉御筆:'擒草寇宋江'。不逾月,繼獲。"

很多人質疑這兩份記載的可靠性,有人認為墓誌銘就是花錢找人給墓主吹牛逼,內容並不可信。還有人認為史上有兩個宋江。

問題在於:如果《東都事略》提到的是另一個宋江,那為什麼它沒有記錄這個宋江是何事起事的?只記載被擒不記載造反,這完全不合史家的風格。

折可存墓誌銘再怎麼吹,裡面也還是有"奉御筆"3個字。墓誌銘的作者範圭可是宋朝人,造皇帝的謠給別人貼金,他有幾顆腦袋可以砍?

總而言之,方臘平定後朝廷立刻對宋江動手,當為事實。這也解釋了前面的問題:為什麼宋江事蹟只見於坊間傳聞而不見於史家著述。背信棄義,卸磨殺驢,對於朝廷而言可不是什麼光彩事,提它作甚?!

宋江等人在受招安時的驕橫態度讓李若水感到不爽,同樣也讓趙官家覺得不爽。朝廷從一開始起就沒有真正信任過他們,當局勢初定後,兔死狗烹也就是不可避免的結局了。

這個教訓告訴我們:做人,真的不能太高調啊!

《水滸》與現實——宋江與方臘史事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