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失敗者,5年親歷農村電商演變的經驗分享,供正在創業者參考'

"

前言:從自2014年至今,農村電商、生鮮電商創業大潮中,死傷無數。堅持了5年的我,也終於成為“烈士”,但願犧牲的尚有餘溫的“屍骨”,能為正在創業路上的你,提供一點借鑑或感悟。這些經驗分享,不是商業計劃書,它是商業計劃書背後的真知灼見——

"

前言:從自2014年至今,農村電商、生鮮電商創業大潮中,死傷無數。堅持了5年的我,也終於成為“烈士”,但願犧牲的尚有餘溫的“屍骨”,能為正在創業路上的你,提供一點借鑑或感悟。這些經驗分享,不是商業計劃書,它是商業計劃書背後的真知灼見——

一個失敗者,5年親歷農村電商演變的經驗分享,供正在創業者參考

這兩年,網上購物,在農村已經不是新鮮事兒了,村民們從不相信網上購物到相信網上購物、到部分人依賴網上購物,甚至買根針都要去網上搜索查看。

各大電商平臺,各種低價便宜等手法的促銷活動教育了農村市場。移動互聯網普及、智能手機上的各類應用加速培育了農村居民網上購物的習慣。

現在,只有各大電商平臺單子,物流快遞還不能進村入戶,俗稱的最後一公里,還制約著農村居民的網購熱情。尤其對於農村中的中老年人群,農村中老年人群的快遞快件主要是由在外地,在城市工作的子女們盡孝心為父母爺爺奶奶們從網上拍下來的商品。

各大電商平臺絞盡腦汁要解決的農村電商最後一公里,但因為農村分散,快遞配送時效低成本高,讓快遞淪落為了“慢遞”。而隨著社群電商的悄然發展,精明的農村小超市主人依附社交軟件,開展的農村社群電商,這種趨勢或許是解決農村電商最後一公里的一個重要渠道。農村社群電商是怎麼自發發展的呢?

"

前言:從自2014年至今,農村電商、生鮮電商創業大潮中,死傷無數。堅持了5年的我,也終於成為“烈士”,但願犧牲的尚有餘溫的“屍骨”,能為正在創業路上的你,提供一點借鑑或感悟。這些經驗分享,不是商業計劃書,它是商業計劃書背後的真知灼見——

一個失敗者,5年親歷農村電商演變的經驗分享,供正在創業者參考

這兩年,網上購物,在農村已經不是新鮮事兒了,村民們從不相信網上購物到相信網上購物、到部分人依賴網上購物,甚至買根針都要去網上搜索查看。

各大電商平臺,各種低價便宜等手法的促銷活動教育了農村市場。移動互聯網普及、智能手機上的各類應用加速培育了農村居民網上購物的習慣。

現在,只有各大電商平臺單子,物流快遞還不能進村入戶,俗稱的最後一公里,還制約著農村居民的網購熱情。尤其對於農村中的中老年人群,農村中老年人群的快遞快件主要是由在外地,在城市工作的子女們盡孝心為父母爺爺奶奶們從網上拍下來的商品。

各大電商平臺絞盡腦汁要解決的農村電商最後一公里,但因為農村分散,快遞配送時效低成本高,讓快遞淪落為了“慢遞”。而隨著社群電商的悄然發展,精明的農村小超市主人依附社交軟件,開展的農村社群電商,這種趨勢或許是解決農村電商最後一公里的一個重要渠道。農村社群電商是怎麼自發發展的呢?

一個失敗者,5年親歷農村電商演變的經驗分享,供正在創業者參考

如此說來,今日的網上購物,還促發了傳統的孝道有了新的發展?孝道也互聯網化了,這怕是互聯網發明者始料未及的?

在沒有網上購物之前,農村常年在外打工的子女們,只有給在農村的父母爺爺奶奶等老人們打點錢。可多數農村老人省儉習慣了,子女們讓他們買衣服,買水果酒水等好吃好喝的零花錢,可多數老人不捨得花,還是把子女打回來讓消費的錢存了起來。

近幾十年來,歷經農村60、70、80、90後四代青壯年農民到城市,到異地打工謀生,他們的視野不再侷限於鄉村,思想觀念得到解放,消費觀念也在悄悄地發生了變化,不再像老一輩農民掙了錢,就存起來,非等蓋房子女結婚等,非有了大事才拿出來花。

當在外工作的子女打給老人的錢,老人不捨得花還是存起來。子女們反覆責怪老人們,老人們只是嘿嘿傻笑,他們內心明白這責怪是子女們的孝心。可在農村自己種點菜,有的院裡還有幾棵果樹,除了油鹽醬醋花點零花錢,他們不覺得哪兒有需要花錢的地方,當拿著百元大鈔去破開要花的時候,就心疼了,把伸出的錢又縮了回來,非得等交電費,買化肥等花大錢時,破開了百元面值的錢,才捨得零花。除了鹽巴,沒有醬油醋,都還要對付。

這些年好了。有了網上購物,有了快遞,在外工作的子女們會在網上瀏覽中,看見家裡老人適合穿的衣服鞋子,就拍下來,發往家鄉的村裡;老人們從沒見過的異地水果,也會從網上拍兩份,發給父母;有的子女知道父母們愛喝兩口小酒,就隔三差五從網上拍一箱酒發給父母……

像茶葉之類包括油鹽醬醋,只要網上能拍下的,他們都敢拍下來發給在村裡留守的父母老人們。在外地的子女們洋洋自得自言道:衣服快遞回去得穿吧!水果快遞回去了得吃吧!看你們還省儉得不捨得吃喝穿麼?

"

前言:從自2014年至今,農村電商、生鮮電商創業大潮中,死傷無數。堅持了5年的我,也終於成為“烈士”,但願犧牲的尚有餘溫的“屍骨”,能為正在創業路上的你,提供一點借鑑或感悟。這些經驗分享,不是商業計劃書,它是商業計劃書背後的真知灼見——

一個失敗者,5年親歷農村電商演變的經驗分享,供正在創業者參考

這兩年,網上購物,在農村已經不是新鮮事兒了,村民們從不相信網上購物到相信網上購物、到部分人依賴網上購物,甚至買根針都要去網上搜索查看。

各大電商平臺,各種低價便宜等手法的促銷活動教育了農村市場。移動互聯網普及、智能手機上的各類應用加速培育了農村居民網上購物的習慣。

現在,只有各大電商平臺單子,物流快遞還不能進村入戶,俗稱的最後一公里,還制約著農村居民的網購熱情。尤其對於農村中的中老年人群,農村中老年人群的快遞快件主要是由在外地,在城市工作的子女們盡孝心為父母爺爺奶奶們從網上拍下來的商品。

各大電商平臺絞盡腦汁要解決的農村電商最後一公里,但因為農村分散,快遞配送時效低成本高,讓快遞淪落為了“慢遞”。而隨著社群電商的悄然發展,精明的農村小超市主人依附社交軟件,開展的農村社群電商,這種趨勢或許是解決農村電商最後一公里的一個重要渠道。農村社群電商是怎麼自發發展的呢?

一個失敗者,5年親歷農村電商演變的經驗分享,供正在創業者參考

如此說來,今日的網上購物,還促發了傳統的孝道有了新的發展?孝道也互聯網化了,這怕是互聯網發明者始料未及的?

在沒有網上購物之前,農村常年在外打工的子女們,只有給在農村的父母爺爺奶奶等老人們打點錢。可多數農村老人省儉習慣了,子女們讓他們買衣服,買水果酒水等好吃好喝的零花錢,可多數老人不捨得花,還是把子女打回來讓消費的錢存了起來。

近幾十年來,歷經農村60、70、80、90後四代青壯年農民到城市,到異地打工謀生,他們的視野不再侷限於鄉村,思想觀念得到解放,消費觀念也在悄悄地發生了變化,不再像老一輩農民掙了錢,就存起來,非等蓋房子女結婚等,非有了大事才拿出來花。

當在外工作的子女打給老人的錢,老人不捨得花還是存起來。子女們反覆責怪老人們,老人們只是嘿嘿傻笑,他們內心明白這責怪是子女們的孝心。可在農村自己種點菜,有的院裡還有幾棵果樹,除了油鹽醬醋花點零花錢,他們不覺得哪兒有需要花錢的地方,當拿著百元大鈔去破開要花的時候,就心疼了,把伸出的錢又縮了回來,非得等交電費,買化肥等花大錢時,破開了百元面值的錢,才捨得零花。除了鹽巴,沒有醬油醋,都還要對付。

這些年好了。有了網上購物,有了快遞,在外工作的子女們會在網上瀏覽中,看見家裡老人適合穿的衣服鞋子,就拍下來,發往家鄉的村裡;老人們從沒見過的異地水果,也會從網上拍兩份,發給父母;有的子女知道父母們愛喝兩口小酒,就隔三差五從網上拍一箱酒發給父母……

像茶葉之類包括油鹽醬醋,只要網上能拍下的,他們都敢拍下來發給在村裡留守的父母老人們。在外地的子女們洋洋自得自言道:衣服快遞回去得穿吧!水果快遞回去了得吃吧!看你們還省儉得不捨得吃喝穿麼?

一個失敗者,5年親歷農村電商演變的經驗分享,供正在創業者參考

社群電商,讓農村留守老人領城市之先實現了蔬菜生鮮配送到戶,調換退貨方便,並且沒有快遞費用,這是怎麼做到的?

近年,隨著社交軟件人人使用,又隨著社交電商發達,支付方式變革。村裡那些開小超市的老闆也嗅到了商機,因為他們知道村裡有消費能力的年輕人多在外地打工。於是村裡開小超市的年輕老闆們,會建一個社交群,把村裡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回來的或者移居城市居住的人拉進群裡。

不論是黃瓜豆角西紅柿,哪怕是三根香菜五個辣椒,熟透的紅瓤大西瓜,老頭面甜瓜,各種新鮮水果,只要本地縣城有的,他們會採購進到超市,然後拍圖片分享到群裡。群友們看見後,就會在群裡留言,為父母爺爺奶奶們姥姥舅舅們,七大姑八大姨們買下,村裡小超市的老闆們就會選擇早晚老人們在家的時間點直接送到老人手裡,還不加跑腿費。

因為一個村裡居住,農村是熟人社會,村民與村民之間都有著藕斷絲連的親戚宗族關係。例如西瓜生了或者爛了不好吃,老人們把西瓜抱來,村裡開店的老闆還笑面相迎,嘴裡甜甜地喚著:爺爺或者大叔大嬸,別說瓜生了爛了,不好吃了咱都管換。您老打個電話,俺去家裡拿就是了,還讓您老這麼遠抱著這麼重的大西瓜來調換。

本來孤獨寂寞的留守老人,被店老闆笑臉相迎的好言細語,甜得骨頭都酥軟了,只要不是太差,以後有點小瑕疵的商品,反而不好意思來調換了。真是小到油鹽醬醋,大到冰箱彩電電動車,農村外出打工常年不回村的年輕一代,再創造著萬能的淘寶無法解決的購物種類。

例如,雞蛋。你馬雲再牛逼淘寶也沒法做到,一把青菜,一塊新鮮豆腐,萬能的淘寶能做到麼?還有那些網上不能銷售,快遞不能遞出的管制刀具一類。農村在外地打工者,向村裡小超市老闆建的群裡留言一句:菜刀多少錢一把,給我媽媽送一把菜刀。老闆店裡有,當日就送去了,若店裡沒有的貨物,村裡開店的老闆明天去進貨,就會捎來。

尤其,北方人的主食熱氣騰騰的饅頭,馬雲的淘寶黃錚的拼多多你們能送來麼?社群電商在農村首先做到了,熱氣騰騰的饅頭都可送到農戶,並且是不加快遞費做到了。精明的農村小超市老闆不在乎送二斤熱饅頭那點微薄的利潤。村裡都是固定客戶,店老闆們算的是這個用戶的全年消費總額。

"

前言:從自2014年至今,農村電商、生鮮電商創業大潮中,死傷無數。堅持了5年的我,也終於成為“烈士”,但願犧牲的尚有餘溫的“屍骨”,能為正在創業路上的你,提供一點借鑑或感悟。這些經驗分享,不是商業計劃書,它是商業計劃書背後的真知灼見——

一個失敗者,5年親歷農村電商演變的經驗分享,供正在創業者參考

這兩年,網上購物,在農村已經不是新鮮事兒了,村民們從不相信網上購物到相信網上購物、到部分人依賴網上購物,甚至買根針都要去網上搜索查看。

各大電商平臺,各種低價便宜等手法的促銷活動教育了農村市場。移動互聯網普及、智能手機上的各類應用加速培育了農村居民網上購物的習慣。

現在,只有各大電商平臺單子,物流快遞還不能進村入戶,俗稱的最後一公里,還制約著農村居民的網購熱情。尤其對於農村中的中老年人群,農村中老年人群的快遞快件主要是由在外地,在城市工作的子女們盡孝心為父母爺爺奶奶們從網上拍下來的商品。

各大電商平臺絞盡腦汁要解決的農村電商最後一公里,但因為農村分散,快遞配送時效低成本高,讓快遞淪落為了“慢遞”。而隨著社群電商的悄然發展,精明的農村小超市主人依附社交軟件,開展的農村社群電商,這種趨勢或許是解決農村電商最後一公里的一個重要渠道。農村社群電商是怎麼自發發展的呢?

一個失敗者,5年親歷農村電商演變的經驗分享,供正在創業者參考

如此說來,今日的網上購物,還促發了傳統的孝道有了新的發展?孝道也互聯網化了,這怕是互聯網發明者始料未及的?

在沒有網上購物之前,農村常年在外打工的子女們,只有給在農村的父母爺爺奶奶等老人們打點錢。可多數農村老人省儉習慣了,子女們讓他們買衣服,買水果酒水等好吃好喝的零花錢,可多數老人不捨得花,還是把子女打回來讓消費的錢存了起來。

近幾十年來,歷經農村60、70、80、90後四代青壯年農民到城市,到異地打工謀生,他們的視野不再侷限於鄉村,思想觀念得到解放,消費觀念也在悄悄地發生了變化,不再像老一輩農民掙了錢,就存起來,非等蓋房子女結婚等,非有了大事才拿出來花。

當在外工作的子女打給老人的錢,老人不捨得花還是存起來。子女們反覆責怪老人們,老人們只是嘿嘿傻笑,他們內心明白這責怪是子女們的孝心。可在農村自己種點菜,有的院裡還有幾棵果樹,除了油鹽醬醋花點零花錢,他們不覺得哪兒有需要花錢的地方,當拿著百元大鈔去破開要花的時候,就心疼了,把伸出的錢又縮了回來,非得等交電費,買化肥等花大錢時,破開了百元面值的錢,才捨得零花。除了鹽巴,沒有醬油醋,都還要對付。

這些年好了。有了網上購物,有了快遞,在外工作的子女們會在網上瀏覽中,看見家裡老人適合穿的衣服鞋子,就拍下來,發往家鄉的村裡;老人們從沒見過的異地水果,也會從網上拍兩份,發給父母;有的子女知道父母們愛喝兩口小酒,就隔三差五從網上拍一箱酒發給父母……

像茶葉之類包括油鹽醬醋,只要網上能拍下的,他們都敢拍下來發給在村裡留守的父母老人們。在外地的子女們洋洋自得自言道:衣服快遞回去得穿吧!水果快遞回去了得吃吧!看你們還省儉得不捨得吃喝穿麼?

一個失敗者,5年親歷農村電商演變的經驗分享,供正在創業者參考

社群電商,讓農村留守老人領城市之先實現了蔬菜生鮮配送到戶,調換退貨方便,並且沒有快遞費用,這是怎麼做到的?

近年,隨著社交軟件人人使用,又隨著社交電商發達,支付方式變革。村裡那些開小超市的老闆也嗅到了商機,因為他們知道村裡有消費能力的年輕人多在外地打工。於是村裡開小超市的年輕老闆們,會建一個社交群,把村裡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回來的或者移居城市居住的人拉進群裡。

不論是黃瓜豆角西紅柿,哪怕是三根香菜五個辣椒,熟透的紅瓤大西瓜,老頭面甜瓜,各種新鮮水果,只要本地縣城有的,他們會採購進到超市,然後拍圖片分享到群裡。群友們看見後,就會在群裡留言,為父母爺爺奶奶們姥姥舅舅們,七大姑八大姨們買下,村裡小超市的老闆們就會選擇早晚老人們在家的時間點直接送到老人手裡,還不加跑腿費。

因為一個村裡居住,農村是熟人社會,村民與村民之間都有著藕斷絲連的親戚宗族關係。例如西瓜生了或者爛了不好吃,老人們把西瓜抱來,村裡開店的老闆還笑面相迎,嘴裡甜甜地喚著:爺爺或者大叔大嬸,別說瓜生了爛了,不好吃了咱都管換。您老打個電話,俺去家裡拿就是了,還讓您老這麼遠抱著這麼重的大西瓜來調換。

本來孤獨寂寞的留守老人,被店老闆笑臉相迎的好言細語,甜得骨頭都酥軟了,只要不是太差,以後有點小瑕疵的商品,反而不好意思來調換了。真是小到油鹽醬醋,大到冰箱彩電電動車,農村外出打工常年不回村的年輕一代,再創造著萬能的淘寶無法解決的購物種類。

例如,雞蛋。你馬雲再牛逼淘寶也沒法做到,一把青菜,一塊新鮮豆腐,萬能的淘寶能做到麼?還有那些網上不能銷售,快遞不能遞出的管制刀具一類。農村在外地打工者,向村裡小超市老闆建的群裡留言一句:菜刀多少錢一把,給我媽媽送一把菜刀。老闆店裡有,當日就送去了,若店裡沒有的貨物,村裡開店的老闆明天去進貨,就會捎來。

尤其,北方人的主食熱氣騰騰的饅頭,馬雲的淘寶黃錚的拼多多你們能送來麼?社群電商在農村首先做到了,熱氣騰騰的饅頭都可送到農戶,並且是不加快遞費做到了。精明的農村小超市老闆不在乎送二斤熱饅頭那點微薄的利潤。村裡都是固定客戶,店老闆們算的是這個用戶的全年消費總額。

一個失敗者,5年親歷農村電商演變的經驗分享,供正在創業者參考

越是這麼細微,留守老人們與子女通電話時,就會向子女誇讚村裡小超市老闆,如何如何的好,並且責怪子女道:以後二斤饅頭就別麻煩人家了。這更加強了在外打工子女們對村裡小超市的依賴。在外打工的子女們見多識廣,可比老人想得明白,會告訴留守在村裡的父母道:村裡老闆也不是活菩薩,他們都精著呢!都是看得比較長遠。

在外打工的子女們打開手機支付一查看,不知不覺中,這一個月就在老家農村的小超市裡,為村裡的老人消費了二百多塊。查看一下群里人數,130多人。群里人數倒是不多,這些人都是本村常年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刷手機回看群留言為父母買東西的人,70%都是在外地打工的,本村出嫁的閨女和還未出嫁的女孩;剩下的人才是本村的男孩男人的媳婦。看來女兒被稱為父母的小棉襖,真真的是沒說錯啊!

計算一下,一個人一個月從村裡小超市消費200元,一百多人的群,一個月就會為小超市增加營業收入20000元左右吧!他們消費的多是蔬菜水果副食品等不便保存並且損耗大的,按照30%毛利計算,村裡小超市老闆這個群一個月就為小超市貢獻了約6000元利潤。吃喝拉撒,這是每天每個活人必不可缺的消費。而這樣的社群電商才剛剛開始。

平原上的村莊配送是很方便的,老闆的家人們在店裡照看著,就把群裡的訂單分裝好了。一輛電動三輪沿街配送一圈幾十戶,用不了一個小時。家裡沒人的,就打個電話說:大叔,你啥時候在家,閨女為你買的好吃的送你門上,家裡沒人?俺一會兒再來送。多數老人會說,別麻煩送了,一會回村時,順便去你們店裡拿走就行了。

到店自取,這不就是所謂的互聯網O2O模式麼?在農村開小超市地理位置不再起決定性作用了,隨著網絡社交產品被接受,手機支付的便捷,本村世代聚居的天然信任。精明的在外打工者,也會藉著回家的機會,帶幾箱子茶葉,把南方的茶葉放進村裡的小超市,賣完再算賬,雖然才開始,但有了開頭,就有了發展,這種趨勢看誰能把握住了。

這樣的社群電商方式,正在暗中悄悄地蠶食著各大電商平臺的份額。像我們河北平原包括整個華北平原上的農村居住集中,村民們本來就有串門習慣,小超市老闆直接送貨上門,絲毫不存在像城市那樣的安全問題。

怎麼把農村這些小超市撮合到一個平臺上?回村歇歇創業五年就做了這一件事。

"

前言:從自2014年至今,農村電商、生鮮電商創業大潮中,死傷無數。堅持了5年的我,也終於成為“烈士”,但願犧牲的尚有餘溫的“屍骨”,能為正在創業路上的你,提供一點借鑑或感悟。這些經驗分享,不是商業計劃書,它是商業計劃書背後的真知灼見——

一個失敗者,5年親歷農村電商演變的經驗分享,供正在創業者參考

這兩年,網上購物,在農村已經不是新鮮事兒了,村民們從不相信網上購物到相信網上購物、到部分人依賴網上購物,甚至買根針都要去網上搜索查看。

各大電商平臺,各種低價便宜等手法的促銷活動教育了農村市場。移動互聯網普及、智能手機上的各類應用加速培育了農村居民網上購物的習慣。

現在,只有各大電商平臺單子,物流快遞還不能進村入戶,俗稱的最後一公里,還制約著農村居民的網購熱情。尤其對於農村中的中老年人群,農村中老年人群的快遞快件主要是由在外地,在城市工作的子女們盡孝心為父母爺爺奶奶們從網上拍下來的商品。

各大電商平臺絞盡腦汁要解決的農村電商最後一公里,但因為農村分散,快遞配送時效低成本高,讓快遞淪落為了“慢遞”。而隨著社群電商的悄然發展,精明的農村小超市主人依附社交軟件,開展的農村社群電商,這種趨勢或許是解決農村電商最後一公里的一個重要渠道。農村社群電商是怎麼自發發展的呢?

一個失敗者,5年親歷農村電商演變的經驗分享,供正在創業者參考

如此說來,今日的網上購物,還促發了傳統的孝道有了新的發展?孝道也互聯網化了,這怕是互聯網發明者始料未及的?

在沒有網上購物之前,農村常年在外打工的子女們,只有給在農村的父母爺爺奶奶等老人們打點錢。可多數農村老人省儉習慣了,子女們讓他們買衣服,買水果酒水等好吃好喝的零花錢,可多數老人不捨得花,還是把子女打回來讓消費的錢存了起來。

近幾十年來,歷經農村60、70、80、90後四代青壯年農民到城市,到異地打工謀生,他們的視野不再侷限於鄉村,思想觀念得到解放,消費觀念也在悄悄地發生了變化,不再像老一輩農民掙了錢,就存起來,非等蓋房子女結婚等,非有了大事才拿出來花。

當在外工作的子女打給老人的錢,老人不捨得花還是存起來。子女們反覆責怪老人們,老人們只是嘿嘿傻笑,他們內心明白這責怪是子女們的孝心。可在農村自己種點菜,有的院裡還有幾棵果樹,除了油鹽醬醋花點零花錢,他們不覺得哪兒有需要花錢的地方,當拿著百元大鈔去破開要花的時候,就心疼了,把伸出的錢又縮了回來,非得等交電費,買化肥等花大錢時,破開了百元面值的錢,才捨得零花。除了鹽巴,沒有醬油醋,都還要對付。

這些年好了。有了網上購物,有了快遞,在外工作的子女們會在網上瀏覽中,看見家裡老人適合穿的衣服鞋子,就拍下來,發往家鄉的村裡;老人們從沒見過的異地水果,也會從網上拍兩份,發給父母;有的子女知道父母們愛喝兩口小酒,就隔三差五從網上拍一箱酒發給父母……

像茶葉之類包括油鹽醬醋,只要網上能拍下的,他們都敢拍下來發給在村裡留守的父母老人們。在外地的子女們洋洋自得自言道:衣服快遞回去得穿吧!水果快遞回去了得吃吧!看你們還省儉得不捨得吃喝穿麼?

一個失敗者,5年親歷農村電商演變的經驗分享,供正在創業者參考

社群電商,讓農村留守老人領城市之先實現了蔬菜生鮮配送到戶,調換退貨方便,並且沒有快遞費用,這是怎麼做到的?

近年,隨著社交軟件人人使用,又隨著社交電商發達,支付方式變革。村裡那些開小超市的老闆也嗅到了商機,因為他們知道村裡有消費能力的年輕人多在外地打工。於是村裡開小超市的年輕老闆們,會建一個社交群,把村裡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回來的或者移居城市居住的人拉進群裡。

不論是黃瓜豆角西紅柿,哪怕是三根香菜五個辣椒,熟透的紅瓤大西瓜,老頭面甜瓜,各種新鮮水果,只要本地縣城有的,他們會採購進到超市,然後拍圖片分享到群裡。群友們看見後,就會在群裡留言,為父母爺爺奶奶們姥姥舅舅們,七大姑八大姨們買下,村裡小超市的老闆們就會選擇早晚老人們在家的時間點直接送到老人手裡,還不加跑腿費。

因為一個村裡居住,農村是熟人社會,村民與村民之間都有著藕斷絲連的親戚宗族關係。例如西瓜生了或者爛了不好吃,老人們把西瓜抱來,村裡開店的老闆還笑面相迎,嘴裡甜甜地喚著:爺爺或者大叔大嬸,別說瓜生了爛了,不好吃了咱都管換。您老打個電話,俺去家裡拿就是了,還讓您老這麼遠抱著這麼重的大西瓜來調換。

本來孤獨寂寞的留守老人,被店老闆笑臉相迎的好言細語,甜得骨頭都酥軟了,只要不是太差,以後有點小瑕疵的商品,反而不好意思來調換了。真是小到油鹽醬醋,大到冰箱彩電電動車,農村外出打工常年不回村的年輕一代,再創造著萬能的淘寶無法解決的購物種類。

例如,雞蛋。你馬雲再牛逼淘寶也沒法做到,一把青菜,一塊新鮮豆腐,萬能的淘寶能做到麼?還有那些網上不能銷售,快遞不能遞出的管制刀具一類。農村在外地打工者,向村裡小超市老闆建的群裡留言一句:菜刀多少錢一把,給我媽媽送一把菜刀。老闆店裡有,當日就送去了,若店裡沒有的貨物,村裡開店的老闆明天去進貨,就會捎來。

尤其,北方人的主食熱氣騰騰的饅頭,馬雲的淘寶黃錚的拼多多你們能送來麼?社群電商在農村首先做到了,熱氣騰騰的饅頭都可送到農戶,並且是不加快遞費做到了。精明的農村小超市老闆不在乎送二斤熱饅頭那點微薄的利潤。村裡都是固定客戶,店老闆們算的是這個用戶的全年消費總額。

一個失敗者,5年親歷農村電商演變的經驗分享,供正在創業者參考

越是這麼細微,留守老人們與子女通電話時,就會向子女誇讚村裡小超市老闆,如何如何的好,並且責怪子女道:以後二斤饅頭就別麻煩人家了。這更加強了在外打工子女們對村裡小超市的依賴。在外打工的子女們見多識廣,可比老人想得明白,會告訴留守在村裡的父母道:村裡老闆也不是活菩薩,他們都精著呢!都是看得比較長遠。

在外打工的子女們打開手機支付一查看,不知不覺中,這一個月就在老家農村的小超市裡,為村裡的老人消費了二百多塊。查看一下群里人數,130多人。群里人數倒是不多,這些人都是本村常年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刷手機回看群留言為父母買東西的人,70%都是在外地打工的,本村出嫁的閨女和還未出嫁的女孩;剩下的人才是本村的男孩男人的媳婦。看來女兒被稱為父母的小棉襖,真真的是沒說錯啊!

計算一下,一個人一個月從村裡小超市消費200元,一百多人的群,一個月就會為小超市增加營業收入20000元左右吧!他們消費的多是蔬菜水果副食品等不便保存並且損耗大的,按照30%毛利計算,村裡小超市老闆這個群一個月就為小超市貢獻了約6000元利潤。吃喝拉撒,這是每天每個活人必不可缺的消費。而這樣的社群電商才剛剛開始。

平原上的村莊配送是很方便的,老闆的家人們在店裡照看著,就把群裡的訂單分裝好了。一輛電動三輪沿街配送一圈幾十戶,用不了一個小時。家裡沒人的,就打個電話說:大叔,你啥時候在家,閨女為你買的好吃的送你門上,家裡沒人?俺一會兒再來送。多數老人會說,別麻煩送了,一會回村時,順便去你們店裡拿走就行了。

到店自取,這不就是所謂的互聯網O2O模式麼?在農村開小超市地理位置不再起決定性作用了,隨著網絡社交產品被接受,手機支付的便捷,本村世代聚居的天然信任。精明的在外打工者,也會藉著回家的機會,帶幾箱子茶葉,把南方的茶葉放進村裡的小超市,賣完再算賬,雖然才開始,但有了開頭,就有了發展,這種趨勢看誰能把握住了。

這樣的社群電商方式,正在暗中悄悄地蠶食著各大電商平臺的份額。像我們河北平原包括整個華北平原上的農村居住集中,村民們本來就有串門習慣,小超市老闆直接送貨上門,絲毫不存在像城市那樣的安全問題。

怎麼把農村這些小超市撮合到一個平臺上?回村歇歇創業五年就做了這一件事。

一個失敗者,5年親歷農村電商演變的經驗分享,供正在創業者參考

興旺於農村的社群電商,不僅領先了城市居民,社群電商背後傳達的鄉村社會經濟的新形式不可小覷,社群電商也正在重新定義費孝通老先生關於《鄉土中國》的新含義。

這些年來,藉助互聯網,回村歇歇做蔬菜生鮮配送創業。2014年6月在本地城市做網上訂單配送,就發現小區一個用戶是在北京工作,她父母行動不便。她從我們的平臺上拍下饅頭蔬菜等快消品,我們直接送過去,這個用戶主動加我們社交賬號,以示感謝。

還有個在市內西部居住,父母在東部居住的用戶,她本來每兩天去為行動不便的父母送一次食材。這下好了,有了我們的網絡平臺,這個用戶就直接從平臺上為父母下單。等於是我們代替了她從西城跑到東城的跨城為父母送食物的工作。

可城市裡的小區戒備森嚴,保安不允許進去。小區樓電梯需要刷通用卡,而這些,我們小小的創業者,想盡了辦法,就打不通小區的各個環節,配送太耽誤時間,所以增加了配送成本。於是我們把發現的這種現象,果斷轉移到農村的小超市來。教會小超市怎麼使用社交軟件,怎麼建群,怎麼把村裡在外地打工的人拉入社群,進行營銷。

小超市老闆每天晚上從我們的平臺上下單,訂購蔬菜水果豆腐以及當日的副食品。次日上午10點之前,我們的平臺把訂單送到小超市。

能在村裡開小超市的,多是聰明的有頭腦的村民。一說,他們就明白了,就意識到了這是個商機:讓不在村裡居住的有消費能力的年輕人人為父母購買蔬菜水果副食一類的快消品。

這樣的社群電商到2016年末,微信在農村發展到每個人使用、手機支付成功教育農村市場後,開始了快速發展,不僅在外地打工者會加入村裡小超市的社群,出嫁到外村的閨女也會加入進來,看到群裡分享的水果或者什麼好吃的,就在群裡留言,為他們父母送一份。

當從沒見過的外地的水果,送到久不出遠門的村裡父母及老人的手裡後,老人多是驚喜,聽說是閨女從網上給買的,要付錢。小超市老闆說:大神,你閨女早就把付款了,您老就坐在家裡享清福吧。

回村歇歇2014年之前構想的創業模式,本想在城市發展,在城市沒有得到實現,反而在農村得到了發展。這就是所謂的順應時代潮流吧!

這看似只是農村在外打工者,在本村小超市建的群裡為父母老人購買點商品這麼簡單麼?不,遠遠不是這些。其實,這些商品經過子女群裡下單付款,小超市老闆配送到父母手裡,這訂單是有溫度,這些商品上傳遞著關愛和孝道,而這種正能量才是農村電商的根本。

農村小超市老闆們,在村裡開著電三輪轉圈挨戶配送中,他們本身就是流量的大喇叭廣播站。在村裡,邊走邊和大街上遇到的人打招呼:說是誰誰的閨女從網上買的東西,誰誰的兒子兒媳從網上買東西,俺去送。反而讓沒有子女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們內心有了點小不平。

這還讓,在村裡沒出去打工的子女聽見後,內心也會觸動一下,提醒自己是不是也應該為父母買點好吃的?向好向善有面子,這是中國老百姓的共性。這種微妙變化在一步步改變著傳遞著的,是中國人永久的話題:百善孝為先,家和萬事興

農村小超市的老闆們,還會把村裡每天發生的新鮮事,遇見了就拍個小視頻發群裡,讓常年在外打工的村裡人及時瞭解了老家的信息。這種新鮮的一手的真實可信的信息,不僅僅傳遞的是信息,這些信息通過互聯網也可能產生其它,我們現在預測不到的效應。

"

前言:從自2014年至今,農村電商、生鮮電商創業大潮中,死傷無數。堅持了5年的我,也終於成為“烈士”,但願犧牲的尚有餘溫的“屍骨”,能為正在創業路上的你,提供一點借鑑或感悟。這些經驗分享,不是商業計劃書,它是商業計劃書背後的真知灼見——

一個失敗者,5年親歷農村電商演變的經驗分享,供正在創業者參考

這兩年,網上購物,在農村已經不是新鮮事兒了,村民們從不相信網上購物到相信網上購物、到部分人依賴網上購物,甚至買根針都要去網上搜索查看。

各大電商平臺,各種低價便宜等手法的促銷活動教育了農村市場。移動互聯網普及、智能手機上的各類應用加速培育了農村居民網上購物的習慣。

現在,只有各大電商平臺單子,物流快遞還不能進村入戶,俗稱的最後一公里,還制約著農村居民的網購熱情。尤其對於農村中的中老年人群,農村中老年人群的快遞快件主要是由在外地,在城市工作的子女們盡孝心為父母爺爺奶奶們從網上拍下來的商品。

各大電商平臺絞盡腦汁要解決的農村電商最後一公里,但因為農村分散,快遞配送時效低成本高,讓快遞淪落為了“慢遞”。而隨著社群電商的悄然發展,精明的農村小超市主人依附社交軟件,開展的農村社群電商,這種趨勢或許是解決農村電商最後一公里的一個重要渠道。農村社群電商是怎麼自發發展的呢?

一個失敗者,5年親歷農村電商演變的經驗分享,供正在創業者參考

如此說來,今日的網上購物,還促發了傳統的孝道有了新的發展?孝道也互聯網化了,這怕是互聯網發明者始料未及的?

在沒有網上購物之前,農村常年在外打工的子女們,只有給在農村的父母爺爺奶奶等老人們打點錢。可多數農村老人省儉習慣了,子女們讓他們買衣服,買水果酒水等好吃好喝的零花錢,可多數老人不捨得花,還是把子女打回來讓消費的錢存了起來。

近幾十年來,歷經農村60、70、80、90後四代青壯年農民到城市,到異地打工謀生,他們的視野不再侷限於鄉村,思想觀念得到解放,消費觀念也在悄悄地發生了變化,不再像老一輩農民掙了錢,就存起來,非等蓋房子女結婚等,非有了大事才拿出來花。

當在外工作的子女打給老人的錢,老人不捨得花還是存起來。子女們反覆責怪老人們,老人們只是嘿嘿傻笑,他們內心明白這責怪是子女們的孝心。可在農村自己種點菜,有的院裡還有幾棵果樹,除了油鹽醬醋花點零花錢,他們不覺得哪兒有需要花錢的地方,當拿著百元大鈔去破開要花的時候,就心疼了,把伸出的錢又縮了回來,非得等交電費,買化肥等花大錢時,破開了百元面值的錢,才捨得零花。除了鹽巴,沒有醬油醋,都還要對付。

這些年好了。有了網上購物,有了快遞,在外工作的子女們會在網上瀏覽中,看見家裡老人適合穿的衣服鞋子,就拍下來,發往家鄉的村裡;老人們從沒見過的異地水果,也會從網上拍兩份,發給父母;有的子女知道父母們愛喝兩口小酒,就隔三差五從網上拍一箱酒發給父母……

像茶葉之類包括油鹽醬醋,只要網上能拍下的,他們都敢拍下來發給在村裡留守的父母老人們。在外地的子女們洋洋自得自言道:衣服快遞回去得穿吧!水果快遞回去了得吃吧!看你們還省儉得不捨得吃喝穿麼?

一個失敗者,5年親歷農村電商演變的經驗分享,供正在創業者參考

社群電商,讓農村留守老人領城市之先實現了蔬菜生鮮配送到戶,調換退貨方便,並且沒有快遞費用,這是怎麼做到的?

近年,隨著社交軟件人人使用,又隨著社交電商發達,支付方式變革。村裡那些開小超市的老闆也嗅到了商機,因為他們知道村裡有消費能力的年輕人多在外地打工。於是村裡開小超市的年輕老闆們,會建一個社交群,把村裡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回來的或者移居城市居住的人拉進群裡。

不論是黃瓜豆角西紅柿,哪怕是三根香菜五個辣椒,熟透的紅瓤大西瓜,老頭面甜瓜,各種新鮮水果,只要本地縣城有的,他們會採購進到超市,然後拍圖片分享到群裡。群友們看見後,就會在群裡留言,為父母爺爺奶奶們姥姥舅舅們,七大姑八大姨們買下,村裡小超市的老闆們就會選擇早晚老人們在家的時間點直接送到老人手裡,還不加跑腿費。

因為一個村裡居住,農村是熟人社會,村民與村民之間都有著藕斷絲連的親戚宗族關係。例如西瓜生了或者爛了不好吃,老人們把西瓜抱來,村裡開店的老闆還笑面相迎,嘴裡甜甜地喚著:爺爺或者大叔大嬸,別說瓜生了爛了,不好吃了咱都管換。您老打個電話,俺去家裡拿就是了,還讓您老這麼遠抱著這麼重的大西瓜來調換。

本來孤獨寂寞的留守老人,被店老闆笑臉相迎的好言細語,甜得骨頭都酥軟了,只要不是太差,以後有點小瑕疵的商品,反而不好意思來調換了。真是小到油鹽醬醋,大到冰箱彩電電動車,農村外出打工常年不回村的年輕一代,再創造著萬能的淘寶無法解決的購物種類。

例如,雞蛋。你馬雲再牛逼淘寶也沒法做到,一把青菜,一塊新鮮豆腐,萬能的淘寶能做到麼?還有那些網上不能銷售,快遞不能遞出的管制刀具一類。農村在外地打工者,向村裡小超市老闆建的群裡留言一句:菜刀多少錢一把,給我媽媽送一把菜刀。老闆店裡有,當日就送去了,若店裡沒有的貨物,村裡開店的老闆明天去進貨,就會捎來。

尤其,北方人的主食熱氣騰騰的饅頭,馬雲的淘寶黃錚的拼多多你們能送來麼?社群電商在農村首先做到了,熱氣騰騰的饅頭都可送到農戶,並且是不加快遞費做到了。精明的農村小超市老闆不在乎送二斤熱饅頭那點微薄的利潤。村裡都是固定客戶,店老闆們算的是這個用戶的全年消費總額。

一個失敗者,5年親歷農村電商演變的經驗分享,供正在創業者參考

越是這麼細微,留守老人們與子女通電話時,就會向子女誇讚村裡小超市老闆,如何如何的好,並且責怪子女道:以後二斤饅頭就別麻煩人家了。這更加強了在外打工子女們對村裡小超市的依賴。在外打工的子女們見多識廣,可比老人想得明白,會告訴留守在村裡的父母道:村裡老闆也不是活菩薩,他們都精著呢!都是看得比較長遠。

在外打工的子女們打開手機支付一查看,不知不覺中,這一個月就在老家農村的小超市裡,為村裡的老人消費了二百多塊。查看一下群里人數,130多人。群里人數倒是不多,這些人都是本村常年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刷手機回看群留言為父母買東西的人,70%都是在外地打工的,本村出嫁的閨女和還未出嫁的女孩;剩下的人才是本村的男孩男人的媳婦。看來女兒被稱為父母的小棉襖,真真的是沒說錯啊!

計算一下,一個人一個月從村裡小超市消費200元,一百多人的群,一個月就會為小超市增加營業收入20000元左右吧!他們消費的多是蔬菜水果副食品等不便保存並且損耗大的,按照30%毛利計算,村裡小超市老闆這個群一個月就為小超市貢獻了約6000元利潤。吃喝拉撒,這是每天每個活人必不可缺的消費。而這樣的社群電商才剛剛開始。

平原上的村莊配送是很方便的,老闆的家人們在店裡照看著,就把群裡的訂單分裝好了。一輛電動三輪沿街配送一圈幾十戶,用不了一個小時。家裡沒人的,就打個電話說:大叔,你啥時候在家,閨女為你買的好吃的送你門上,家裡沒人?俺一會兒再來送。多數老人會說,別麻煩送了,一會回村時,順便去你們店裡拿走就行了。

到店自取,這不就是所謂的互聯網O2O模式麼?在農村開小超市地理位置不再起決定性作用了,隨著網絡社交產品被接受,手機支付的便捷,本村世代聚居的天然信任。精明的在外打工者,也會藉著回家的機會,帶幾箱子茶葉,把南方的茶葉放進村裡的小超市,賣完再算賬,雖然才開始,但有了開頭,就有了發展,這種趨勢看誰能把握住了。

這樣的社群電商方式,正在暗中悄悄地蠶食著各大電商平臺的份額。像我們河北平原包括整個華北平原上的農村居住集中,村民們本來就有串門習慣,小超市老闆直接送貨上門,絲毫不存在像城市那樣的安全問題。

怎麼把農村這些小超市撮合到一個平臺上?回村歇歇創業五年就做了這一件事。

一個失敗者,5年親歷農村電商演變的經驗分享,供正在創業者參考

興旺於農村的社群電商,不僅領先了城市居民,社群電商背後傳達的鄉村社會經濟的新形式不可小覷,社群電商也正在重新定義費孝通老先生關於《鄉土中國》的新含義。

這些年來,藉助互聯網,回村歇歇做蔬菜生鮮配送創業。2014年6月在本地城市做網上訂單配送,就發現小區一個用戶是在北京工作,她父母行動不便。她從我們的平臺上拍下饅頭蔬菜等快消品,我們直接送過去,這個用戶主動加我們社交賬號,以示感謝。

還有個在市內西部居住,父母在東部居住的用戶,她本來每兩天去為行動不便的父母送一次食材。這下好了,有了我們的網絡平臺,這個用戶就直接從平臺上為父母下單。等於是我們代替了她從西城跑到東城的跨城為父母送食物的工作。

可城市裡的小區戒備森嚴,保安不允許進去。小區樓電梯需要刷通用卡,而這些,我們小小的創業者,想盡了辦法,就打不通小區的各個環節,配送太耽誤時間,所以增加了配送成本。於是我們把發現的這種現象,果斷轉移到農村的小超市來。教會小超市怎麼使用社交軟件,怎麼建群,怎麼把村裡在外地打工的人拉入社群,進行營銷。

小超市老闆每天晚上從我們的平臺上下單,訂購蔬菜水果豆腐以及當日的副食品。次日上午10點之前,我們的平臺把訂單送到小超市。

能在村裡開小超市的,多是聰明的有頭腦的村民。一說,他們就明白了,就意識到了這是個商機:讓不在村裡居住的有消費能力的年輕人人為父母購買蔬菜水果副食一類的快消品。

這樣的社群電商到2016年末,微信在農村發展到每個人使用、手機支付成功教育農村市場後,開始了快速發展,不僅在外地打工者會加入村裡小超市的社群,出嫁到外村的閨女也會加入進來,看到群裡分享的水果或者什麼好吃的,就在群裡留言,為他們父母送一份。

當從沒見過的外地的水果,送到久不出遠門的村裡父母及老人的手裡後,老人多是驚喜,聽說是閨女從網上給買的,要付錢。小超市老闆說:大神,你閨女早就把付款了,您老就坐在家裡享清福吧。

回村歇歇2014年之前構想的創業模式,本想在城市發展,在城市沒有得到實現,反而在農村得到了發展。這就是所謂的順應時代潮流吧!

這看似只是農村在外打工者,在本村小超市建的群裡為父母老人購買點商品這麼簡單麼?不,遠遠不是這些。其實,這些商品經過子女群裡下單付款,小超市老闆配送到父母手裡,這訂單是有溫度,這些商品上傳遞著關愛和孝道,而這種正能量才是農村電商的根本。

農村小超市老闆們,在村裡開著電三輪轉圈挨戶配送中,他們本身就是流量的大喇叭廣播站。在村裡,邊走邊和大街上遇到的人打招呼:說是誰誰的閨女從網上買的東西,誰誰的兒子兒媳從網上買東西,俺去送。反而讓沒有子女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們內心有了點小不平。

這還讓,在村裡沒出去打工的子女聽見後,內心也會觸動一下,提醒自己是不是也應該為父母買點好吃的?向好向善有面子,這是中國老百姓的共性。這種微妙變化在一步步改變著傳遞著的,是中國人永久的話題:百善孝為先,家和萬事興

農村小超市的老闆們,還會把村裡每天發生的新鮮事,遇見了就拍個小視頻發群裡,讓常年在外打工的村裡人及時瞭解了老家的信息。這種新鮮的一手的真實可信的信息,不僅僅傳遞的是信息,這些信息通過互聯網也可能產生其它,我們現在預測不到的效應。

一個失敗者,5年親歷農村電商演變的經驗分享,供正在創業者參考

綜述:隨著馬上到來的5G發展,在中國廣大農村,傳統的倫理道德,社會關係,正因了萬能的互聯網在改變的大趨勢下,各大電商平臺,誰佔領了農村小超市,誰就有可能會贏得電商的一統天下。

別小看中國農民,中國勤勞善良又不缺乏小智慧的農民,才是農村電商模式的創造者,實驗者,演繹者。費孝通老先生的研究鉅著《鄉土中國》,也在因為移動互聯網,因為手機,因為跨區域跨時空的可視性軟件,發生著變化

現在,常年在外打工的農村子女們在自己網上購物時,瀏覽各大電商平臺發現了對父母有用的,就會拍下發給老家的父母。可這類大平臺的訂單,鎮上就是終點,不能直接到村裡。老人到鄉鎮所在地的快遞點自取,特別麻煩。因為快遞商家多,有時候在鎮上大街轉悠半天都找不到快遞點。

因此,老人們感嘆:還不如直接在集市上、門店裡購買快捷方便。但這快遞是常年在外的子女的一片孝心,老人的感嘆是阻擋不住的。

反而,京東、淘寶、拼多多這類大的電商平臺無法實現生鮮類快消品,通過農村小超市建的社群卻得以實現,這種實現並且是無縫的,是不增加商品最後一公里配送成本的,並且是最快速地實現了速達,並且退貨調換及時方便,因為直接是小超市老闆與收貨主人面對面溝通,減少了客服溝通的低效和經濟成本。

農村某寶從宣傳層面上聽上去很美、很動聽。可現在手機下單,年輕人都熟練掌握,都會全網比價,誰會到農村某寶店裡去下單?年長者很少從網上購物,他們還習慣趕集上店,他們不習慣到網上看啥買啥亂花錢。農村某寶運營者多是年輕人,而那些能在村裡開小超市的是靠蔬菜水果這類快消品的優勢,一步步春風化雨一般,他們的社群電商正在悄悄地深入到家家戶戶。

毫無疑問:回村歇歇雖然創業失敗,但固執地堅持認為,農村小超市是農村的信息集散地,每個在村裡居住的農戶都會跟村裡的小超市發生關係。就是老人們多年養成的省吃儉用的習慣,讓他們攢錢心太重,不捨得消費。在外的子女通過社群電商,正在促發農村的消費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以至於農村的倫理道德,正在因移動互聯網因手機而悄然變化。

不在明日,就在今天,隨著馬上到來的5G發展,在中國廣大農村,傳統的倫理道德,社會關係,正因為萬能的互聯網的改變的大趨勢下,各大電商平臺,新的有志於農村電商的創業者們,誰佔領了農村小超市,誰就會贏得下一個電商平臺的一統天下。

鄭重聲明:本文是一個創業失敗者的實驗體會分享,原創獨家首發於頭條號“回村歇歇”,轉載,請註明“頭條號回村歇歇”。如果您對您有所啟發,請關注“回村歇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