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軾的《留侯論》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其意思是天下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發情況不驚慌,遇到無緣無故加到自己頭上的罪名也不生氣,原因在於他們胸懷寬大、目標長遠。由此可見,能沉得住氣的人,可以扛得住事,也就能成大事。

新社會,生活節奏快,選擇和困難很多,我們要能沉得住氣,壓抑自己心中的浮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不平,這樣才能成大器。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中給我們講了很多沉得住氣、不浮躁的例子:“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蕨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這都說明了,學會忍耐,等待機會,沉著冷靜,最終才能取得成就。

"

蘇軾的《留侯論》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其意思是天下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發情況不驚慌,遇到無緣無故加到自己頭上的罪名也不生氣,原因在於他們胸懷寬大、目標長遠。由此可見,能沉得住氣的人,可以扛得住事,也就能成大事。

新社會,生活節奏快,選擇和困難很多,我們要能沉得住氣,壓抑自己心中的浮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不平,這樣才能成大器。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中給我們講了很多沉得住氣、不浮躁的例子:“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蕨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這都說明了,學會忍耐,等待機會,沉著冷靜,最終才能取得成就。

沉住氣,才能扛住事

蘇軾

"

蘇軾的《留侯論》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其意思是天下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發情況不驚慌,遇到無緣無故加到自己頭上的罪名也不生氣,原因在於他們胸懷寬大、目標長遠。由此可見,能沉得住氣的人,可以扛得住事,也就能成大事。

新社會,生活節奏快,選擇和困難很多,我們要能沉得住氣,壓抑自己心中的浮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不平,這樣才能成大器。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中給我們講了很多沉得住氣、不浮躁的例子:“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蕨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這都說明了,學會忍耐,等待機會,沉著冷靜,最終才能取得成就。

沉住氣,才能扛住事

蘇軾

沉住氣,才能扛住事

司馬遷

讀故事,悟情商

三國時期,馬謖失守街亭,造成局勢不利,諸葛亮帶2500士兵退守西城縣。剛落腳沒多久,就有士兵飛馬報告:“丞相,前方來報,司馬懿帶15萬大軍向西城方向而來,請丞相定奪。”

此時,諸葛亮身邊都是文官,大將們都在前線迎戰,天氣預報,無人可以過來營救。他們這幫人的戰鬥力無論如何也抵不過司馬懿的15萬大軍。這些文官聽到這個消息一下子亂了陣腳,不知該如何是好,心想此次必死無疑了。

諸葛亮略微沉吟,立即傳令道:“吩咐下去,先將我們的軍旗藏起來,不要出現在街道上,士兵守在巡哨的崗位上,不能隨便出城,不得高聲講話,若有違反命令,格殺勿論。最後,將西城縣的四個城門全部打開,每個城口的街道上安排20個軍兵裝扮成老百姓打掃街道。司馬懿大軍到來之時,也保持打掃狀態,不可輕舉妄動。”

安排完命令,諸葛亮穿戴整齊,身邊帶兩個童子,在城牆上憑欄而坐,點上香火,操琴彈奏,鎮定自若。

司馬懿的前哨將看到的情況彙報給主帥,司馬懿聽到後,心生疑惑,連忙命令軍隊停止前進,自己騎馬上前觀望。他看到諸葛亮羽扇綸巾,笑容從容,左右童子面色鎮定,聽著諸葛亮彈琴,再仔細觀察城門,發現西城縣城門大開,有20來個老百姓在旁若無人地打掃街道。司馬懿看後,感覺城中人們有恃無恐,城內一定有重兵埋伏,不敢冒進,立即命令部隊撤退。

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問父親撤退的原因,司馬懿回答道:“諸葛亮這個人是個很謹慎的人,從來不做冒險的事,今天卻大開城門,其中肯定有照,我們不能久留,否則一定會中他的計。”

諸葛亮面對力量懸殊的敵人,知道考考肯定是死路一條,便使用“空城計”,使司馬懿不敢進城。諸葛亮利用2500人對抗15萬大軍,而“空城計”的精髓在於他能沉得住氣,試想,如果當時沉不住氣,讓司馬懿看出破綻,那麼,毫無疑問諸葛亮就會全軍覆沒。

"

蘇軾的《留侯論》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其意思是天下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發情況不驚慌,遇到無緣無故加到自己頭上的罪名也不生氣,原因在於他們胸懷寬大、目標長遠。由此可見,能沉得住氣的人,可以扛得住事,也就能成大事。

新社會,生活節奏快,選擇和困難很多,我們要能沉得住氣,壓抑自己心中的浮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不平,這樣才能成大器。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中給我們講了很多沉得住氣、不浮躁的例子:“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蕨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這都說明了,學會忍耐,等待機會,沉著冷靜,最終才能取得成就。

沉住氣,才能扛住事

蘇軾

沉住氣,才能扛住事

司馬遷

讀故事,悟情商

三國時期,馬謖失守街亭,造成局勢不利,諸葛亮帶2500士兵退守西城縣。剛落腳沒多久,就有士兵飛馬報告:“丞相,前方來報,司馬懿帶15萬大軍向西城方向而來,請丞相定奪。”

此時,諸葛亮身邊都是文官,大將們都在前線迎戰,天氣預報,無人可以過來營救。他們這幫人的戰鬥力無論如何也抵不過司馬懿的15萬大軍。這些文官聽到這個消息一下子亂了陣腳,不知該如何是好,心想此次必死無疑了。

諸葛亮略微沉吟,立即傳令道:“吩咐下去,先將我們的軍旗藏起來,不要出現在街道上,士兵守在巡哨的崗位上,不能隨便出城,不得高聲講話,若有違反命令,格殺勿論。最後,將西城縣的四個城門全部打開,每個城口的街道上安排20個軍兵裝扮成老百姓打掃街道。司馬懿大軍到來之時,也保持打掃狀態,不可輕舉妄動。”

安排完命令,諸葛亮穿戴整齊,身邊帶兩個童子,在城牆上憑欄而坐,點上香火,操琴彈奏,鎮定自若。

司馬懿的前哨將看到的情況彙報給主帥,司馬懿聽到後,心生疑惑,連忙命令軍隊停止前進,自己騎馬上前觀望。他看到諸葛亮羽扇綸巾,笑容從容,左右童子面色鎮定,聽著諸葛亮彈琴,再仔細觀察城門,發現西城縣城門大開,有20來個老百姓在旁若無人地打掃街道。司馬懿看後,感覺城中人們有恃無恐,城內一定有重兵埋伏,不敢冒進,立即命令部隊撤退。

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問父親撤退的原因,司馬懿回答道:“諸葛亮這個人是個很謹慎的人,從來不做冒險的事,今天卻大開城門,其中肯定有照,我們不能久留,否則一定會中他的計。”

諸葛亮面對力量懸殊的敵人,知道考考肯定是死路一條,便使用“空城計”,使司馬懿不敢進城。諸葛亮利用2500人對抗15萬大軍,而“空城計”的精髓在於他能沉得住氣,試想,如果當時沉不住氣,讓司馬懿看出破綻,那麼,毫無疑問諸葛亮就會全軍覆沒。

沉住氣,才能扛住事

空城計

點亮自己

沉得住氣顯示了一個人過硬的心理素質,體現了一個人的沉穩和成熟。如果面對突發情況或者莫須有的罪名,要學會沉得住氣,不動怒,不行於色,要學會剋制自己。高情商的人做事會冷靜對待各種情況,並且能夠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而做到這一點,需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剋制自己。沉得住氣,首先要做到學會剋制自己的衝動,否則失去理智,會做出令自己後悔的事情。如楚漢相爭時期,楚漢兩軍對壘,項羽安排自己手下的大將曹咎守住城池,告訴他只要堅守半個月,就能阻擋住劉邦的軍隊,便為其記大功。但是劉邦和張良商量了對策,決定通過“罵城計”逼曹咎出兵。他們派人去城下叫罵,言語汙穢不堪,還在城牆上畫畫侮辱曹咎。衝動的曹咎忍受不了,帶兵衝出城外與敵人作戰,衝進了漢軍的埋伏,結果全軍覆沒,還丟了城池。這都是因為曹咎沒有剋制住自己的怒氣,沒有沉得住氣,致使自己陷入對方的陷阱。

2、平息怒氣。沉得住氣就要學會平息自己的怒氣,這樣才能做好自我心理疏導,做到“三思方舉步”,減少心中怒氣。如我國的禁菸英雄林則徐,在自己的房間掛了一個帶有“制怒”兩個字的橫幅,警示自己不要發怒。禁菸運動前夕,林則徐聽說海關的豫坤和洋人勾結,準備破壞禁菸運動。林則徐怒摔茶碗,但是當他抬頭看到牌匾上的“制怒”的時候,立刻沉住氣思考事情的解決辦法,並若無其事的接待豫坤,經過周旋,他終於解決了這件事情,完成了禁菸運動。因此說,只有學會自己平息怒氣,做到“每臨大事有靜氣”,就能促進事情的順利開展和完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