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醒醒,不要再拿“孩子聰明”騙自己

聰明孩子一大把,但學業優秀者寥寥。究其原因,是一些貌似“聰明”的孩子身上存在一些致命弱點。例如:注意力不集中,特別容易受到外界干擾;學習耐力不夠,連續學習的時間短;總想取巧而不肯做紮實的基礎訓練;學習主動性差,鑽研精神不夠。讓孩子的假聰明變成真聰明,家長要花點心思。

☞培養專注——不要干擾打斷孩子

孩子的專注度,直接決定成績好壞。家裡的書桌要乾淨整潔,不要擺放花裡胡哨的玩具和飾品;孩子獨立做事時,家長不要總是干擾打斷;不要讓孩子邊吃飯邊看電視。

科學研究表明,長期完全自由鬆散的戶外活動,會造成孩子坐不住、好動、注意力分散等多種毛病。若戶外活動時間遠遠多於室內時間,孩子的專注度會明顯降低。因此家長要合理分配孩子戶外自由玩耍和室內活動的時間,在孩子幼年期,就要培養他坐下來玩玩具、畫圖畫、做遊戲的習慣,從而發展他的注意力。

家長要醒醒,不要再拿“孩子聰明”騙自己

☞培養耐性——學會等待,讓時間變得有價值

學會等待,可培養孩子的耐性。經常帶孩子坐坐公交車,嘗試一下等車的滋味,在等車過程中和孩子一起看書,玩文字遊戲,把每一分鐘都變得有價值。還可以和孩子用三個小時慢慢煲一碗湯,在等待的過程中,聊點美食,學點廚藝,把單調的時光變得美妙。家裡有人過生日,一般會準備一個美味大蛋糕,孩子會忍耐不住想要先吃,但家長一定要堅持等到全家人聚齊的時候,再一起分享蛋糕。這種等待和延遲滿足,會培養孩子在學習上的持久力。

☞解決浮躁——不做浮萍水上漂,要做水底石

自恃聰明的孩子,上課一聽就懂,其實沒有真懂;看書一看就會,其實是蜻蜓點水,輕描淡寫翻幾頁,根本沒有深入;題目拿來就做,卻沒有仔細審題,沒看清條件,草率下筆,最後後悔不迭。考試時總是急匆匆做完題就上交,不回顧不檢查,以為萬事大吉。這種浮躁心態是學習的大敵,如果不徹底解決,學習永遠不會好。

家長可採取一些措施,有針對性地“磨練”孩子的浮躁心理。如練習書法、學習繪畫、彈琴、解亂繩結、下棋,可培養孩子的耐心和韌性。此外,還要指導孩子學會調控自己的浮躁情緒。例如,做事時,孩子可用語言進行自我暗示,“不要急,急躁會把事情辦壞”,“不要這山看著那山高,這樣會一事無成”,“堅持就是勝利”。只要孩子堅持不斷地進行心理上的練習,浮躁的毛病就會慢慢改掉。

家長要醒醒,不要再拿“孩子聰明”騙自己

☞解決懶惰——勤能補拙,勤也能補聰

知識不僅要靠聰明去領悟,還靠勤奮去積累。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知識和能力不斷積累的過程,如果只是靠聰明去聽懂,而不願溫習,不會舉一反三,知識就只能學個皮毛。要全面、深刻掌握某一學科的內容,需要勤奮、紮實,需要不斷鑽研,需要持久的耐力和韌性。

多給孩子講述勤學的故事,匡衡鑿壁偷光,車胤囊螢夜讀,岳飛畫沙學字,范仲淹斷齏畫粥,司馬光警枕勵志,蒲松齡草亭路問,孔夫子韋編三絕;多培養孩子堅毅的品質,不要讓孩子在感覺糟糕的時候放棄,鼓勵他把每件事堅持做到底;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直接給他解決方案,而要讓他自己想辦法解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