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來臨,四川的學子愛到這裡來祈願


高考來臨,四川的學子愛到這裡來祈願

梓潼,是一個好地方。

詩人白鶴林從綿陽來到了梓潼。在“重走金牛道”之初,就計劃抵達梓潼的時候,就約上白鶴林閒話,聊聊金牛道或梓潼文化。

然而,不巧的是,白鶴林要到綿陽去,因此計劃中的閒話不得不取消了。

白鶴林住在綿陽的富樂山下,那是綿陽詩人群體的聚集區,大家吃酒閒話,寫詩歌不亦樂乎。

和詩人白鶴林認識總該有十多年了吧。最初是因為一份《人行道》詩刊的事,後來見面就多了。在成都、綿陽每年總要見幾次。他自己寫詩,還時常點評自己喜歡的詩,後來,成都時代出版社還出版了一部與此相關的作品。

他為人很低調,寫詩又好,在詩歌圈裡引起廣泛的關注。不過,最近兩年,因為在梓潼縣文化館工作,見面的機會就少多了。

有時候,朋友見面還是看機緣。你以為他在某個地方,似乎在等著你的到來。但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現在,我們到一個地方去,最喜歡的事是,一是那裡有朋友,可以閒話;二是有先賢,可以得到啟示。

高考來臨,四川的學子愛到這裡來祈願

到梓潼,首先是七曲大廟。

上一週,在青白江的舊書市場遇見一冊《七曲大廟》的書,當時覺得景區應該有這樣的讀物,卻未必需要買一冊。在景區買書,卻有一種在地感。然而,到過的地方未曾遇見相關的書,實則是遺憾的事。

我們一行下午抵達梓潼縣,找一家旅館住下來,然後去七曲大廟。

文昌帝君的故事當然不少人都有聽說。也有不少書介紹這是怎麼回事。

讓人奇怪的是,這裡居然有張獻忠家廟。要知道,張獻忠可不是梓潼人哦。

這沒有關係,文昌帝君也姓張,故而,是本家,也會順理成章有家廟的吧。

不過,從張獻忠的歷史看,實則與文化沒有多大關係。如果有文化的話,他的大西政權也許會是另外一種樣子。

似乎亂認家廟並不是張獻忠的獨家發明。現在的一些家族為了顯示文化風範,總喜歡拉上名人做先人,似乎這樣才有歷史的厚重感。其實,並不是那麼回事。

高考來臨,四川的學子愛到這裡來祈願


高考來臨,四川的學子愛到這裡來祈願


高考來臨,四川的學子愛到這裡來祈願


高考來臨,四川的學子愛到這裡來祈願

走在七曲大廟,感受到的是文化氛圍。

其實,現在的文化概念已經變得很有意思了。在經濟發達的地方,似乎難以尋覓文化,但在這樣的鄉鎮,反而尋得見、摸得著,讓人覺得意猶未盡。

七曲大廟位於梓潼城北9公里處。

有資料介紹說,這座始建於晉朝的廟宇,在歷經唐、宋、元、明、清數代修造和擴建以後,如果僅就表象而言,不過是四川北部地區現今保存較好的一組結構頗具氣勢、體系較為完整的古建築群而已,但作為中華文昌文化的發祥地,它的價值就有了“唯一”的概念。

文昌帝君,即晉代張亞子。

在七曲大廟的遊客中心有一個小冊子是七曲大廟的簡易讀本。免費贈送。這是旅行的經驗,遊客中心所展示的內容,大致可以看出景區的情況如何。

關於七曲大廟,可以介紹的內容很有不少。

我們一行人的到來,卻是因為金牛古道的指引。

高考來臨,四川的學子愛到這裡來祈願


高考來臨,四川的學子愛到這裡來祈願


高考來臨,四川的學子愛到這裡來祈願


高考來臨,四川的學子愛到這裡來祈願


在這裡,可以尋見金牛道的痕跡。老的川陝路也由此經過。

我們拍下這些柏樹的長成姿勢,然後用手機裡的指南針確定生長方向。

七曲大廟的後面,是柏樹休閒區,有上萬棵柏樹在此,因此在這裡行走,特別能體驗自然之味。

後來,我們沿著這些古柏而行,有時是川陝路,有時則是金牛古道。從柏樹的情況,大致可以推知古道的走向。雖然時間已經久遠,古道已經慢慢消失掉了。

高考來臨,四川的學子愛到這裡來祈願


高考來臨,四川的學子愛到這裡來祈願


高考來臨,四川的學子愛到這裡來祈願


高考來臨,四川的學子愛到這裡來祈願

在這裡,我們意外的遇見遂寧中學的學生來此燒香許願,以期高考取得好成績。也許每年的五六月份就是最鬧熱的時候。

同行的舒老師說她的女兒當年高考前也曾來此,捐款上千元,據說多的上萬元,以便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

這裡許願之後,是否高考成功,還需個人努力。因此來此敬香,是一種祈求上蒼的美好願望。

讀書是大事。文昌帝君在舊時就做與科舉有關的事。在現代社會,自然與高考相關了。

我沒有去刻意打聽與此相關的信息,但從景區的宣傳上看,金榜題名是關鍵詞。可見,每年都吸引高三學生的來臨。

高考來臨,四川的學子愛到這裡來祈願

水觀音古蜀道遺址。

這個景區對外宣傳的並不多,也正因如此,留下金牛道的遺蹟最多(破壞最少)。

此處的金牛道與白馬關的並不相同,也許舊時山路差異的緣故。後來,我查詢到古時巴蜀人修建蜀道的原則才明白,水觀音留下的遺蹟是怎麼回事。

同行的多是文化人,並沒有古道專家。故而各種解說是“以今天的立場看古道”。我沒有查詢前不久剛剛去世的季富政先生是否有與此相關的作品。

看來,事先做的功課並不足。

這水觀音景區,地處七曲山南麓,下臨潼江,絕壁千仞,地勢險要,是七曲山第二大景區,因其古蜀道遺址、三國遺址眾多而備受遊客青睞,整個景區古柏掩映,風光秀麗,蜀道兩側有古柏1500餘株,“老白蒼天和,人行翠幄中”。景區以古蜀道為依託、珠串了20餘處有蜀道特色的景觀;千里棧道斗折蛇行,至此坡去平來,由此有了蜀道路標送險亭個坡去平來石坊;五丁迎秦女還至梓潼,與巨蟒拼鬥,“地崩山摧壯士死”遺劍成泉。因建有觀音廟,人們俗稱此地叫“水觀音”。

這是美好的傳說。

高考來臨,四川的學子愛到這裡來祈願


高考來臨,四川的學子愛到這裡來祈願


高考來臨,四川的學子愛到這裡來祈願

瓦口關的張飛蹚腳石。

且看其介紹:

在翠雲廊南端,梓潼城北五婦嶺上,有一座巍峨壯觀、踞險壁立的三國文化遺址瓦口關。瓦口關兩側石壁猶如刀削,下臨潼江,雄奇險要,一條羊腸古道彎彎曲曲,一直繞過關口才逐漸平緩。

《三國演義辭典》載雲:“瓦口關在四川梓潼縣城北,這裡山巒起伏,是古驛道一隘口。”現關口有“蹚腳石”,相傳張飛與魏軍交戰,馬蹄蹬石為槽,後人稱為“蹚腳石”。

瓦口關種種古蹟,無不顯示了當年“金牛道,翠柏天,商旅兵家密如煙”的繁榮景象。

這段路途今天已很輕鬆走過,但在舊時卻是另外一種樣貌,因此金牛道連接的就是複雜的旅行圖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