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水果的菜店和賣菜的水果店|如何找到問題的本質?'

水果 蔬菜 產品經理 跳槽那些事兒 歷史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019-09-15
"

本質,其實是看待問題的角度,而不是回答問題的結論,角度不一樣,那我們得到的結論自然不同。因此,為什麼蔬菜店會賣水果,但賣水果的店不會賣蔬菜?

"

本質,其實是看待問題的角度,而不是回答問題的結論,角度不一樣,那我們得到的結論自然不同。因此,為什麼蔬菜店會賣水果,但賣水果的店不會賣蔬菜?

賣水果的菜店和賣菜的水果店|如何找到問題的本質?

賣水果的菜店和賣菜的水果店

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的問答板塊,有這樣一道問題:為什麼蔬菜店會賣水果,但賣水果的店不會賣蔬菜?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多,許多答案的思考角度也不太一樣,而且這些答案看上去都是確實存在的答案,都能導致這一現象的結果。

  • 有的觀點認為,水果是菜蔬的垂直細分,是從菜市場細分獨立出來的,自然就不會回頭去賣菜,而菜市場的定義原本就包含了水果。
  • 有的觀點則認為,菜蔬是人們生活的必須品,水果不是,基於高頻帶動低頻的做法,引入水果實現客單價的提升,而水果本身是低頻,低頻下,難以帶動蔬菜的銷售。
  • 也有的觀點認為,水果的客單價比蔬菜更高,菜老闆可以賣水果實現增收,賣水果的賣菜性價比不高。
  • 還有許多觀點,這裡就不列出來了,實際上我們自己也可以思考得到自己認可的答案。

為什麼同一個問題,會有那麼多答案,而且每個答案的差距如此之大,以至於我甚至覺得這是不同問題的答案。

或許是我們的切入點不同,進而導致我們得到的結果迥異。

上述三個觀點分別是站在從屬關係,消費頻率以及利潤三個不同的角度下得到的答案。

所謂的本質,或許也只是諸多切入點的一種而已。

這讓我想起本質的完整說法:“找到問題的本質”。

找到問題的本質

本質,其實是看待問題的角度,而不是回答問題的結論,角度不一樣,那我們得到的結論自然不同。因此,差異並不是建立在答案和答案之間,而是建立在看待問題的視角之間。

即使答案錯誤,也並不是真的答案錯誤,而是思考問題的角度錯誤。

1. 從屬關係

從屬關係是是事物之間的一種客觀聯繫,但並不能與命題建立起因果聯繫,我們並不能用事物的客觀屬性,來左右人們的主觀行為。

這就如同女性都有生育這一客觀屬性,但並不能用生育這個客觀屬性去決定生育這一行為。我們不能因為生育這一客觀屬性,就認為生孩子是每一位女性必須做的事情,這個觀點早已消滅在歷史長河之中。

實際上,現在有大量的女性持有丁克觀念,也就是能生育,但不生育,也有很多家庭男女雙方都秉持了丁克的觀點,現在生活過的也挺不錯。

菜蔬和水果之間的包含關係,並不能解釋蔬菜店賣水果,和水果店不賣蔬菜的問題。前者只是客觀屬性,而後者則是人們的主觀行為,我們不能用客觀屬性詮釋或者定義主觀行為。

2. 消費頻次

蔬菜的消費頻率比水果高的論點,來自於人們對蔬菜的消耗頻率比水果高,買一次菜或許2,3天就吃完了,但買一次水果需要更長的消耗週期。

這是一個很微妙的思維陷阱,我們巧妙的將正餐裡對蔬菜的訴求轉變成了買菜時對蔬菜的訴求,因此得到了買菜高頻的結論。

實際上,你還記得上一次做飯是什麼時間嗎?

飲食訴求的高頻,並不能表示買菜訴求也是高頻。

現在,快速的生活節奏,緊張的工作氛圍,常常導致一線城市的人們沒有時間和精力顧及到生活所需,正餐也多數被外賣替代。這也是美團,餓了麼發展壯大的核心因素。

也就是說,儘管我們一天要吃三次飯,但不代表每天都需要買菜,多數時間我們或許一週只會買一次菜,甚至一個月買一次。

但對於居民區附近的水果店,卻可以在回家路過時,順便買一點,在都市環境裡,買水果的頻率或許還高於買菜的頻率。

我們買菜是為了做飯,快節奏的生活環境,導致我們做飯頻率降低,人們也就無需買菜,而是通過外賣解決正餐問題。但購買水果並不需要額外的烹飪環節,基本是隨時可吃,這就導致,快節奏生活,並不會太大的影響人們購買水果的訴求。

儘管如此,我們也不能認為水果的頻率一定高於蔬菜,因為他們的受眾群體並不完全相同。

這個思維陷阱的名字,我把它定義為錯位衡量:將在不同維度下均成立的兩個觀點,置於某單一維度進行衡量對比。

不仔細想,很難識別。

對於現在的市場環境而言,菜市場的主流群體,和水果店的主流群體並不相同。因此 在各自的主流群體裡,主體業務必然是高頻訴求。

對於水果店的主流群體而言,買水果是高頻訴求,這部分通常是職場年輕人,沒有時間做飯。現在,開設在居民區附近的水果店,像是百果園其實都是在迎合年輕群體的審美、喜好。比如用乾淨、衛生、健康,逐漸代替了低價。

對於菜市場的主流群體而言, 買菜是高頻訴求,這部分通常是老人、主婦。有時間投入到家庭生活當中,每天為家人準備新鮮的食材,相對便捷而言,他們更在意價格。這也是環境差的菜市場依然存在,並且生意很好的原因。

僅僅是消費頻次,並不能客觀的回答題乾的問題,因為兩者並不是在講同一件事。

3. 利潤

作為局外人,我們很難衡量水果的利潤和蔬菜的利潤誰更高,儘管有那麼一些看上去可以幫我們衡量的數據,但缺少的其實更多。潛意識我們認為水果店的利潤比蔬菜店高,是因為水果的客單價比蔬菜更高,但不代表水果店就比蔬菜店更賺錢。

店鋪位置決定了消費傾向性,菜市場的水果店儘管客單價比蔬菜店高。但綜合月收益卻會比蔬菜店低,一方面菜市場的水果賣不起價,另一方面也是消費頻率決定的。

我們已經知道菜市場的高頻需求是蔬菜,而居民區周圍的高頻訴求是水果。即使是居民區的水果,若是沒有正確運作,也會大打折扣。

如果真的是利潤問題,最合理的現象是,賣蔬菜的轉行賣水果,這樣才符合追求利潤的人性特徵,但顯然,並不是這樣。

因此利潤,也不是這道命題的核心切入點。

本質不是答案,本質是問題

從屬關係、消費頻次、利潤都不是命題的核心切入點,。三個觀點在局部環境確實存在。

但這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是我們將問題縮小了,被縮小後的問題所侷限住了我們的思考。

命題回顧:為什麼蔬菜店會賣水果,但賣水果店不會賣蔬菜?

深度思考問題,才能讓我們接近問題的本質,這裡的深度思考並不是指思考問題的答案,而是去深度理解問題本身。比如:問題裡的蔬菜店是指什麼?賣和不賣又是指什麼,在確切理解題目信息之前,我們的慣性思考很可能是錯誤的。

命題裡,並沒有對蔬菜店和水果店提供額外的前置條件,也就是說需要排除對比性的屬性,比如地理位置更好,客流量更大,價格更高等等對比性的條件都是我們需要在命題本身進行排除的干擾因素。

任何對比性的條件,都需要額外的信息做支撐,缺少這些信息,就無法進行對比。

理髮店和美容店誰的盈利更多?

試圖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具備一個額外信息,將兩者放在相同的維度進行對比。

看上去美容店盈利更多,但實際上美容店也存在大量的倒閉現象,很多美容店至今仍然是虧損經營。

缺少對比條件,我們很容易產生錯位衡量,從而產生假設性的結論,也就是這些結論都需要一定的假設條件,才能成立。

差異化是人,標準化是事

人都是有差異的,即使同樣開水果店,有的人開成了加盟連鎖,有的人經營艱難,要認識到,人本身能影響事物的走向,從而排除人這個干擾因素。

命題當中,並沒有與人相關的信息,也就是指排除人為因素帶來的干擾,這就包含經營思路,人性等等信息是可以被排除在思考之外的環節。

因為和人有關的思考,都是不絕對的,都是概率性的,並不能解答一個標準化的問題。

以蔬菜店賣水果而言,如果從追求更高的利益這樣的一個人性化的角度思考,就難以解釋這個現象。並不是所有的蔬菜店都在賣水果,而賣水果的蔬菜店也並不是一定能賺更多的錢,有時候還會出現虧損,畢竟水果也是生鮮,也是會壞的。

站在人的角度,其實是很難給到這個問題關鍵定義的。

差異化是人,標準化是事。

我們尋求差異化時,需要從人的視角入手,但去尋求標準答案時,就需要排除人,從事情本身入手。

也就是說 這道問題的命題真相應該是:為什麼蔬菜店可以賣水果,而水果店不能賣蔬菜。

這就需要我們基於事情本身去思考這個問題了:尋找的答案並不是“為什麼水果店不賣蔬菜”而是“什麼原因導致水果店不能賣蔬菜”。

本質並不是一種答案,而是指我們解讀問題的角度,是我們面對問題,對問題本身進行處理的一種態度。

為什麼水果店不能賣蔬菜

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將注意力集中在水果店和蔬菜店本身在運作過程當中的差異點,尋找到核心的差異點,也就找到了答案。比如說:進貨渠道,成本,都是兩者的差異。這種差異便是構造行業壁壘的主要元素,區別僅在於壁壘的高和低。

作為產品經理而言, 我們試圖去開設一家水果店,就需要準備相應的成本,和尋找進貨渠道,這兩者便是我們作為外行人想要進入這個市場的壁壘。

我個人更傾向於技術壁壘,這和我的經歷有關,因此我思考的點在於水果和蔬菜在存儲上的差異,正是因為存儲技術上的差異,構成了兩者之間的技術壁壘。

物流運輸也是一種技術壁壘,但這個壁壘現在來看並不是很強,而且多數情況運輸壁壘是由批發商來構造,並非店鋪的核心所在。

水果通常具備比蔬菜更長的保鮮時間,一般倉庫的水果都是未成熟的,通過一些催熟方法,在銷售前進行催熟,而催熟後的水果在店鋪能夠銷售的時間也長達數天的時間。

大部分水果的保鮮時間都在15天以上,梨,橙,蘋果這些水果還能保鮮30天以上。

長週期的保鮮期,表示對存儲技術的要求不那麼高。

蔬菜的保鮮時間就會比水果短暫許多,葉菜類的保鮮時間只有兩天,生鮮類的保鮮時間則更為短暫。

短週期的保鮮期,表示對存儲技術有相當高的要求。

我認為,正是因為這樣的技術差異,導致了命題裡的現象。也就是說,蔬菜店具備的存儲技術,可以覆蓋水果,而水果店的存儲技術,並不能用於蔬菜的存儲。

站在一個更高的技術角度可以實施向下兼容的策略,就如同我們新版本兼容老版本,但卻很難向上兼容,也就是低版本兼容高版本。除非水果店升級自己的存儲技術升級至能夠存儲蔬菜的強度,就可以銷售蔬菜了,這也是“果蔬店”的由來。

當然 圍繞兩者的差異化其實還有很多切入點可以考慮,但方法是相同的,必然要深度認識到問題本身,而不是急於尋找答案。

總結

本文裡所涉及到的邏輯總結如下:

  1. 找到問題的本質是指更深度的理解問題,而不是更精彩的答案,是對問題的洞察能力。
  2. 我們很容易陷入錯位衡量,將兩個不同維度的事物,放在同一個維度進行對比思考,其實沒有太多的意義。
  3. 差異化是人,標準化是事:引入人的因素會對事情帶來許多的變化,因為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而能夠標準化衡量的,多半是指事情,是在排除人的干擾因素之後的事情本身。
  4. 向下兼容總是比向上兼容更容易,後者的成本及風險遠高於前者。
  5. A能做B,而B不能做A,多數時候是因為A和B之間存在壁壘,而構造壁壘的原因,便是此類問題的思考方法。

#專欄作家#

枯葉,微信公眾號:產品經理充電站。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近9年經驗的產品經理,擅長社交、社區、細分群體挖掘。

本文由 @枯葉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