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種用筆是書法的基礎,學會了這些,書法才算入門

文/彧白 三餘書社原創文章,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講到了若干筆法的知識,今天我們接著聊筆法。

有一個觀點是我一直強調的:中國任何的一門傳統藝術都有著技術和藝術兩個維度,而書法這門藝術最主要的技術就是筆法,筆法不通,書法就很難入門。

在書法的用筆法則中,按照書體的演變規律以及不同時代生活環境的變化和書寫工具的變化,書法基本形成了三大成熟的用筆體系:

一、篆籀絞轉

二、一搨直下

三、方折鋪毫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說:

書法之妙,全在運筆。該舉其要,盡於方圓,操縱極熟,自有巧妙。

大書法理論家康有為將書法用筆總結為了“方”與“圓”兩個方面,其實書法的三個用筆體系也是基於這兩點而形成的。

《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書法從無到有,從點到線,從線的方圓,形成三大用筆規律,從三大用筆規律而生髮出萬千變化。正合《道德經》中的規律。

篆籀絞轉

如果對於學習篆書和顏真卿書法的朋友來講,這種用筆其實並不陌生。篆籀用筆的特點就是:

中鋒運筆,多轉無折

我們在寫篆書的時候是沒有方筆的,也沒有折筆,全是中鋒線條,拐彎處也全是轉筆,在行筆快的時候有的人也會加上絞轉的動作。這種筆法在顏真卿的作品中體現的比較明顯,顏真卿的篆籀筆法是跟草書大家張旭學來的。

我們看顏真卿在《祭侄文稿》中所用到的篆籀筆意:

這三種用筆是書法的基礎,學會了這些,書法才算入門

很多人說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能與王羲之的《蘭亭序》媲美,其主要原因是顏真卿方圓並用,除了二王筆意,還能將篆籀筆意運用的出神入化。篆籀筆法,主要以中鋒行筆,中鋒行筆如錐畫沙、如印印泥。如錐畫沙意思是用錐子垂直於沙面劃過,兩邊會有一個對稱的隆起,如右圖所示,而印印泥講的是用力均勻,我們在蓋印的時候用力一定要均衡,用力不均則印面不實,就會顯得虛弱,用筆也是如此,除了中鋒行筆之外,還要注意筆力均衡。

如果看不懂顏真卿的字的話,我們再來看看張旭的字:

這三種用筆是書法的基礎,學會了這些,書法才算入門

張旭是將這種篆籀用筆用到極致的一個人,如上左圖紅色圈中所示,皆帶有明顯特徵的篆籀筆法,就是中鋒行筆,有轉無折。要是還不易領會的話,我們看右邊圖示,左邊的豎筆為逆勢中鋒,雖然有枯筆的動作,但這種中鋒的筆力和均衡比右邊的偏鋒用筆顯得更有質感,更加堅實。

那麼什麼是絞轉呢?

有人曾經問孫過庭筆法的奧祕,孫過庭毫不隱晦,說道:

“今撰執、使、轉、用之由,以袪未悟。”

孫過庭說的“使”與“轉”其實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絞轉,絞轉其實就是篆籀筆法的一種快寫,在快寫過程當中無法兼顧到筆筆中鋒,所以採用絞轉的動作將筆鋒調正,也就是不斷調正筆鋒的錐面,讓整個字呈現一種圓厚、飽滿的狀態。

我們來看圖例:

這三種用筆是書法的基礎,學會了這些,書法才算入門

左邊為米芾手札中的一段,我們看從紅圈中可以看到米芾絕對是一個絞轉的高手,他筆下的線彷彿是三維的,面面俱到,如果你懂立體幾何的話,就能從他用筆的轉折處看出立體感來。有人說米芾的字是“八面出鋒”,其實就是絞轉用的精妙,在筆畫的轉折處向筆鋒加力,進行捻管或者轉腕,從而使此處的線條變得飽滿,在視覺上呈現出一種厚重。

我們看右邊的字,是沒有進行傳統書法訓練的字,在紅色圈中的部分,筆鋒基本都是一面鋒,這樣的線條顯得軟塌,沒有張力,就像一個人沒有筋骨,一推就倒。

一搨直下

關於“一搨直下”的用筆王羲之是集大成者,將前人的篆籀筆法進行的一次昇華,正是因為這種用筆,才開啟了帖學之風。

“一搨直下”用筆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要有空中動作,就是筆在入紙之前要擺好一個姿勢,或俯或仰,或正或側,這個姿勢決定了入紙的姿勢,一般的表現多為方起,或者尖鋒入紙,然後將筆鋒調整為中鋒,這種筆鋒的變化是字變得更為生動。

我們看用“一搨直下”筆法比較多的《十七帖》:

這三種用筆是書法的基礎,學會了這些,書法才算入門

隨便找到《十七帖》開頭的一部分,圖示中畫圓圈部分就是“一搨直下”筆法的體現,空中作勢,入紙直下,入紙迅捷,然後調整筆鋒,蓄勢再行筆,筆畫的節奏感,正是由於這種筆法的帶動而萌生的。

我們再來看王羲之手札中對這種筆法的應用:

這三種用筆是書法的基礎,學會了這些,書法才算入門

因為紙色偏紅,我用綠顏色代替,王羲之在這個手札中用的“一搨直下”的筆法比較多,圖示中畫圈的用筆,都是如此,空中作勢,入紙迅捷,蓄勢調鋒。

“一搨直下”筆法在一筆當中完成了作勢、蓄勢、出勢三個動作,從而更加豐富了前人筆法,書法從圓厚高古開始變得生動飄逸起來。

方折鋪毫

清代書法理論家包世臣說:

“凡下筆須使筆毫平鋪紙上,乃四面圓足,此少溫(李陽冰)篆法,書家真祕密語也。”

說的就是鋪毫的道理,這裡的鋪毫不單單是將筆毫鋪開,而是筆桿要有一個逆勢,這個問題我們在之前講到過,筆毫鋪開的時候筆桿是向前傾的,所以筆毫有一個逆勢,正是這種迴向的張力,才使筆畫變得更為堅實。

這種用筆主要體現在碑派的字當中,在唐楷或者魏碑當中,這種筆法運用的比較多。

我們看字例:

這三種用筆是書法的基礎,學會了這些,書法才算入門

上面是我們演示的一個鋪毫的動作,綠色箭頭代表筆畫的行進方向,下面的紅色箭頭是一個逆勢,上面的紅色箭頭為筆桿的傾側方向。這種逆勢鋪毫的用筆寫出的線條才更能有張力。

下面這個例子來自於顏真卿的多寶塔,我們隨便挑選了一個“百”字,入筆逆勢鋪毫,稍加提按,寫著轉折處的時候,頓筆為方,折筆向下,繼續逆勢鋪毫。

這就是方折鋪毫的道理。很多不解這裡的鋪毫跟前面所說的篆籀中鋒的區別,其實這裡面有一個“裹鋒”的概念, 什麼叫做裹鋒呢?就是筆尖被裹在筆鋒中行走,始終保持一個筆尖的形態。

我們看圖示:

這三種用筆是書法的基礎,學會了這些,書法才算入門

左邊為李陽冰篆書《三墳記》的刻石,為什麼用刻石呢?如果你親眼見過原石的話,就會發現,在刻痕處,有中間低兩邊高的情況,就跟我們前面講過的“如錐畫沙”一樣,而裹鋒正是種形態的體現,我們看右圖,筆尖在筆畫中央,永遠保持尖銳狀態,被筆鋒裹住。

“裹鋒”與“鋪毫”是中鋒行筆的兩種狀態,這兩種狀態在唐楷或者在魏碑當中是交替呈現的,但中鋒為主是用筆原則,這便是方折鋪毫的概念。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屢次提到了用筆與自然的關係,今天談的這三點也不例外,我們的祖先最先用毛筆寫字的時候,寫出來的線條是很單一的,一般為兩頭尖中間粗的線條,在社會環境以及生活方式的進化中,人類的審美也逐漸隨之變化,但師法造化的本身並沒有發生改變。

書法的審美理想在晉唐時期達到高峰,這兩個時期也是這三個筆法最為成熟的時期,這三種用筆奠定了中國書法用筆的基礎,所有書體以及書寫技巧皆逃不出這三種用筆的藩籬,或者將其並用,或者於此生髮,只有深切領會這三種筆法的妙用,才算領會書法筆法的要旨。


作者:安偉波,好彧白,三餘書社簽約書法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