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人傳:篆刻“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黃牧甫

書法 篆刻 吳昌碩 趙之謙 藝術 談藝錄 2018-12-13

沙孟海在《印學史》裡把黃牧甫、喬曾劬列在趙之謙一章之後,評價說“吳熙載純從鄧出,趙之謙兼師徽、浙兩宗,不以鄧派自居,我們看來,他的主要精神還是原本鄧氏。黃士陵遠宗鄧氏,近法吳、趙,尋其氣息,傾向趙之謙為多。”

我們經常把黃牧甫和吳昌碩放在一起比較,其實,在晚清和民國印壇黃牧甫和吳昌碩是真正開宗立派、成就極高併兼擅書畫的大師,韓天衡先生用繪畫術語評價兩位大師,他認為吳昌碩是“潑墨大寫意的開拓者”,黃牧甫是“工筆重彩的大手筆”。

印人傳:篆刻“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黃牧甫

(黃牧甫畫像)

他認為“吳昌碩的篆刻以貌拙氣盛、粗服亂頭為特性,黃牧甫恰恰是以俏麗俊挺、富麗堂皇為形質的……就具體的技法而論,吳昌碩的篆法在展縱間取勢,黃牧甫則在收斂中取勢;吳昌碩篆法方圓相參,以圓為主;黃牧甫則方圓並參,以方為主;吳昌碩以幾番的修飾豐富鐫刻感 ,黃牧甫則以奇特的用刀技法同樣豐富了鐫刻感;吳昌碩的氣質是斑駁得渾厚,黃牧甫則光潔得渾厚……取前人、他人所未登攀過的殊途,同歸於篆刻藝術的峰巔。”現代人學篆刻依照自己的性格特徵和審美趣味,也一般從這兩個人入手,喜寫意的,就師法吳昌碩,喜工穩的,就師法黃牧甫。這是學篆刻的兩個重要的入手處。

印人傳:篆刻“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黃牧甫

(新版的黃牧甫印譜)

一、個人簡介

黃牧甫(1849-1907),本名士陵,牧甫是他的字,亦作穆甫、穆父,晚年又別署黟山人、倦叟、倦遊窠主。青年時書齋名蝸篆居,中年一度名延清芬室。

清道光29年,黃牧甫出生於安徽黟縣黃村;到清光緒三十三年卒於家鄉,共活了59歲。黃牧甫的父親黃仲和博雅能文,著有《竹瑞堂室集》,並擅長篆學,這當然對黃牧甫以重要影響,直接開啟了黃牧甫的篆刻興趣,黃牧甫14歲的時候,太平軍戰亂,家園被毀,黃牧甫從此失學,再又不久,黃母去世,黃牧甫被迫離開家張到了南昌,一邊在照相館做事,一邊治印謀生,這一去就是十多年。

印人傳:篆刻“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黃牧甫

(黃牧甫:末技遊食之民)

黃牧甫在自己的“末技遊食之民”印款裡說:陵少遭寇擾,未嘗學問,既壯失怙恃,家貧落魄,無以為衣食計,渾跡市井十餘年,旋復失業,湖海漂零,籍茲末伎以糊其口……“記錄的就是他的少年經歷。當然,這樣的經歷,一方面歷練了黃牧甫的勤奮與執著,一方面也使他安定在篆刻圈內,終身未與刀筆分離,他的弟北黃志甫稱,牧甫自幼嗜印,八九歲開始操刀學印,也就是說,黃牧甫一生治印50年。

大概29歲時,黃牧甫在南昌版了《心經印譜》,現在回頭再看,當時他的字法、章法和刀法已經相當熟練,但受學識與生活經歷所限,藝術風格尚未形成,但《心經印譜》裡已經看出他對明清印學流派的研究以及他在篆刻上的天分與才華。

34歲時,他從南昌移居廣州,黃牧甫從此交遊人際圈擴大,見識大增,視野洞開,此間他遠師鄧石如,專注吳讓之,印風從雜亂開始走向以吳讓之為基礎的相對統一,字法中採用的金石文字在印面中變得統一協調,刀法上又從浙派的切刀變成了吳讓之的衝中帶切、帶披削的刀法。

印人傳:篆刻“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黃牧甫

(濃重的吳讓之風格:國鈞長壽)

37歲時,黃牧甫由於將軍長善及其子志銳等人的推薦,黃牧甫到了當時全國的最高學府北京國子監研修,這一段時間相當於黃牧甫的大學期間,在此期間,他的文化修養日漸深厚,文字學素養及金石學養漸漸有了相當高的水準。

39歲時,兩廣總督張之洞、廣東巡撫吳大澂在廣州設立廣雅書局,從事經史校刻,黃牧甫受邀南下,任職廣雅書局,這段時期,他又受盛昱、吳大澂、王懿榮等名家指導,汲取大量的金石學營養,又同時見識了大量的金石文字、秦漢印章等古器物、眼界大開,使其篆刻獲得了大量的印文篆法素材和印面形式的借鑑,這一段時期,他擺脫了單一的吳讓之模式,取法秦漢印,在古文字裡尋找資源,豐富自己的風格,刀法上則漸趨爽俊、明快,追求勁健光潔的線條之美,大量的探索之後,他悟到了印中求印的不足,在學術上漸趨向鄧石如、趙之謙的“印外求印”,這一段時期是他的拓展轉化期。

印人傳:篆刻“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黃牧甫

(五十四歲的黃牧甫)

40歲以後,他在廣州14年,在武昌2年,在家鄉黟縣黃村6年,這20年左右的時間,是他篆刻風格的確立和成熟時期,這一段時期內,他對趙之謙又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和取法,契合趙氏的藝術立場,不拘泥於古銅印的斑駁之貌而求自然健爽的刀意,不拘泥於漢印模式,而是比趙之謙更廣泛的印外求印,向吉金文字取法,從而鑄就了他兼取眾家之長而融會貫通、不蹈舊轍、自創新格的寓險絕於平正、既峭拔雄深的獨特印風。直到去世之前的前兩三天,他還刻了“古槐鄰屋”一印,他的確算是刻了一輩子印的職業印人。

二、印學貢獻

1、拓寬了“印外求印”取資範疇,將吉金文字完美融入篆刻。

從鄧石如以書法入印開始,印人們把篆刻的目光轉移到了古印章之外,轉向了書法,到趙之謙後,又把目光拓展到了戰國泉幣、秦漢碑版、權詔、鏡銘等文字,吳昌碩更是廣及封泥、磚瓦、到黃牧甫,他又把這個範圍擴展到吉金文字,將鐘鼎文、權量文等,黃士陵的學生李尹桑曾經評論說:“悲庵(趙之謙)之學在貞石,黟山(即黃牧甫)之學在吉金;悲庵之功在秦漢以下,黟山之功在三代以上。”如果我們多看這兩家的印,就會知道,這種評論是相對準確的,之所以是相對準確,是因為黃牧甫所在時代,三代以上的金文並不多見,是金文不假,但主要在秦漢,並不在商周。

印人傳:篆刻“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黃牧甫

(黃牧甫的金文冊)

2、勁爽挺健的刀法思想。

韓天衡評價黃牧甫的的刀法:“用刀上,他突破了前人用刀的程式,刻白文印,往往在線條一端的外側就起刀,留出尖挺的刀痕,刻朱文印偶爾從線條的內側起刀,留下了類似書法起筆般的石屑,產生了有筆有墨、豐富印面的藝術效果。”黃牧甫用刀,最初學浙派,切刀純熟,又學吳讓之,再加他一生制印甚多,以衝刀完成印面要快捷得多,這也從某種意義上使黃牧甫的刀法更加漸次走向爽利的衝刀之法。實際上,黃牧甫的刀法是鎔鑄了浙派切刀、趙之謙的正刀、吳讓之的輕行、漢人的椎鑿、宋人切玉等綜合特徵而錘鍊出來的自家刀法,即勁爽挺健風格的刀法思想,這種思想並沒有完全總結錘鍊匯成理論,只是借黃牧甫及他的弟子(即後來所說的“黟山派”)的印呈現出來。

3、平實中見巧致的章法思想。

黃牧甫篆刻的章法,除了受古璽印、秦漢金文、印從書出、趙之謙的疏密理論影響之外,還受伊秉受隸書的啟發,往往藏巧於拙,拙中求趣,因此,他的印作多在平實之中富含情致。因此,在他的印中,橫平豎直之直線為基本框架,而線條分佈又有疏有密,並不完全是均勻等距安排,再雜以短線與長線、斜線、弧線的擾動,又豐富以肥線細線的變化,將金文筆意融於繆篆的方正體式之內。既見險奇,又不生詭怪。印面在穩妥中有變化,端正是基本態勢,奇巧變化皆化於內。

三、篆刻作品

印人傳:篆刻“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黃牧甫

(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

印人傳:篆刻“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黃牧甫

(光緒二十一年進士)

印人傳:篆刻“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黃牧甫

(秋碧盦)

印人傳:篆刻“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黃牧甫

(國子先生)

印人傳:篆刻“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黃牧甫

(俞旦手拓)

印人傳:篆刻“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黃牧甫

(鈍全盦)

印人傳:篆刻“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黃牧甫

(曼青)

印人傳:篆刻“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黃牧甫

(施盦詩草)

印人傳:篆刻“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黃牧甫

(蓮府)

印人傳:篆刻“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黃牧甫

(荃孫所得金石)

印人傳:篆刻“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黃牧甫

(臣錫璜)

印人傳:篆刻“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黃牧甫

(萬物過眼即為我有)

印人傳:篆刻“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黃牧甫

(淵明四十五世孫)

印人傳:篆刻“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黃牧甫

(盤根錯節)

印人傳:篆刻“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黃牧甫

(盤根錯節)

印人傳:篆刻“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黃牧甫

(百折不回)

印人傳:篆刻“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黃牧甫

(鍛客)

印人傳:篆刻“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黃牧甫

(老劍)

印人傳:篆刻“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黃牧甫

(書遠每題年)

印人傳:篆刻“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黃牧甫

(古槐鄰屋)

附一點題外話:有個有意思的問題值得思考,黃士陵比吳昌碩小5歲,他們學印都從浙派入手,後又轉徽派鄧石如、吳讓之,又學趙之謙等,又基本同時在友人手裡看到古璽漢印,又宗秦漢,又不拘於秦漢,走得又都是印外求印、印從書出的路子,但二人卻創造了完全不同的藝術風格,比較他們兩個的篆刻學習之路,應當帶給我們足夠的啟發。

(【印人傳】之34,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