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篆刻 書法 藝術 何震 張大千 錢鬆 宗白華 書法金石篆刻 2019-07-22
"

一.刀法與篆法

篆法亦即字法,因自古以來多以篆體入印,故人們將篆刻創作中的結字之法簡稱篆法。中國文字自創立之初,就以"象形”“指事”等為本源。象形由最初的描摹外象逐漸形成符號化的特徵,構築出漢字體系獨有的空間結構和筆畫時序。“通過結構的疏密,點畫的輕重,行筆的緩急……用強弱、高低、節奏、旋律等有規律的變化來表現自然界、社會界的形象和內心的情感。”(宗白華《中國書法裡的美學思想》)而刀法順應著篆法的這種種變化,成為篆刻創作中密不可分的關鍵要素之一。

何震在《續學古編》中提到:“刀法筆法,往往相因。”楊士修亦云:“即曉篆法,乃論運刀。”可見篆法與刀法之間密不可分的互存關係。篆法只有經過刀法的雕琢,才能在印面上形成立體可觀的線條。而刀法也必須依據篆法的結構走向,才能確定行刀的方位與距離。

"

一.刀法與篆法

篆法亦即字法,因自古以來多以篆體入印,故人們將篆刻創作中的結字之法簡稱篆法。中國文字自創立之初,就以"象形”“指事”等為本源。象形由最初的描摹外象逐漸形成符號化的特徵,構築出漢字體系獨有的空間結構和筆畫時序。“通過結構的疏密,點畫的輕重,行筆的緩急……用強弱、高低、節奏、旋律等有規律的變化來表現自然界、社會界的形象和內心的情感。”(宗白華《中國書法裡的美學思想》)而刀法順應著篆法的這種種變化,成為篆刻創作中密不可分的關鍵要素之一。

何震在《續學古編》中提到:“刀法筆法,往往相因。”楊士修亦云:“即曉篆法,乃論運刀。”可見篆法與刀法之間密不可分的互存關係。篆法只有經過刀法的雕琢,才能在印面上形成立體可觀的線條。而刀法也必須依據篆法的結構走向,才能確定行刀的方位與距離。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

​在篆刻創作中,篆法起著制約刀法的主導作用。比如,我們創作一方元朱文印式的作品(圖1,張大千《 藏之大千》),準備營造一種典雅清麗的藝術風格時,首選的篆法應是小篆類飄逸柔婉的文字,線條宜表現出勻和細膩的特徵。而用於塑造這種篆法線條的刀法,就必須擒多於縱,泯除鋒芒,以達到圓柔光潤、輕緩流暢的效果,如此方能與主題契合。若不顧篆法特徵,恃強爭勝,硬要佐以寫意類雄強粗獷的刀 法,所刻線條必然零亂破碎,不堪入目。同樣, 以古拙雄奇文字人印的篆法,如金文大篆類的作品(圖2,韓天衡《祥符》),也必須輔以老辣奔放的刀法,才能得到筆勢飛動、沉著痛快的效果。若刀法乏力,節律鬆懈,也會損及篆法渾厚堅剛的氣質。

"

一.刀法與篆法

篆法亦即字法,因自古以來多以篆體入印,故人們將篆刻創作中的結字之法簡稱篆法。中國文字自創立之初,就以"象形”“指事”等為本源。象形由最初的描摹外象逐漸形成符號化的特徵,構築出漢字體系獨有的空間結構和筆畫時序。“通過結構的疏密,點畫的輕重,行筆的緩急……用強弱、高低、節奏、旋律等有規律的變化來表現自然界、社會界的形象和內心的情感。”(宗白華《中國書法裡的美學思想》)而刀法順應著篆法的這種種變化,成為篆刻創作中密不可分的關鍵要素之一。

何震在《續學古編》中提到:“刀法筆法,往往相因。”楊士修亦云:“即曉篆法,乃論運刀。”可見篆法與刀法之間密不可分的互存關係。篆法只有經過刀法的雕琢,才能在印面上形成立體可觀的線條。而刀法也必須依據篆法的結構走向,才能確定行刀的方位與距離。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

​在篆刻創作中,篆法起著制約刀法的主導作用。比如,我們創作一方元朱文印式的作品(圖1,張大千《 藏之大千》),準備營造一種典雅清麗的藝術風格時,首選的篆法應是小篆類飄逸柔婉的文字,線條宜表現出勻和細膩的特徵。而用於塑造這種篆法線條的刀法,就必須擒多於縱,泯除鋒芒,以達到圓柔光潤、輕緩流暢的效果,如此方能與主題契合。若不顧篆法特徵,恃強爭勝,硬要佐以寫意類雄強粗獷的刀 法,所刻線條必然零亂破碎,不堪入目。同樣, 以古拙雄奇文字人印的篆法,如金文大篆類的作品(圖2,韓天衡《祥符》),也必須輔以老辣奔放的刀法,才能得到筆勢飛動、沉著痛快的效果。若刀法乏力,節律鬆懈,也會損及篆法渾厚堅剛的氣質。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2

除了篆法制約刀法之外,刀法同時也會在某種程度上改造篆法。比如,秦詔版文字(圖3),這是秦始皇下令刻鑿在金屬器物上的道詔令。與秦朝其他幾塊立碑樹範的小篆作品如《嶧山刻石》《琅琊刻石》《會稽刻石》《泰山刻石》(圖4)等相比較,前者線條平折勁 健,刀法峻利粗獷,字形以方為主,略參圓柔; 後者筆致以圓弧為主,線條屈曲多姿,刀法亦隨之委婉潤澤,形成了一剛一柔,一動一靜,一拙一巧的強烈對比。照理說這都是始皇帝頒告天下,“書同文字”以規後世的小篆範本,何以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差別?原因就在於所 刻的材質不同,金屬比碑石更堅硬而難以受刀,兼之直線比曲線易於鑿刻,因此,古代的刻工們就依刀法對結體對稱、端莊嚴謹的小篆進行了改造,形成了字形大小錯落、結構偏正側、線條簡率樸拙的秦詔版風格。同樣道理,漢印中也有大量形態變異的篆法,

"

一.刀法與篆法

篆法亦即字法,因自古以來多以篆體入印,故人們將篆刻創作中的結字之法簡稱篆法。中國文字自創立之初,就以"象形”“指事”等為本源。象形由最初的描摹外象逐漸形成符號化的特徵,構築出漢字體系獨有的空間結構和筆畫時序。“通過結構的疏密,點畫的輕重,行筆的緩急……用強弱、高低、節奏、旋律等有規律的變化來表現自然界、社會界的形象和內心的情感。”(宗白華《中國書法裡的美學思想》)而刀法順應著篆法的這種種變化,成為篆刻創作中密不可分的關鍵要素之一。

何震在《續學古編》中提到:“刀法筆法,往往相因。”楊士修亦云:“即曉篆法,乃論運刀。”可見篆法與刀法之間密不可分的互存關係。篆法只有經過刀法的雕琢,才能在印面上形成立體可觀的線條。而刀法也必須依據篆法的結構走向,才能確定行刀的方位與距離。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

​在篆刻創作中,篆法起著制約刀法的主導作用。比如,我們創作一方元朱文印式的作品(圖1,張大千《 藏之大千》),準備營造一種典雅清麗的藝術風格時,首選的篆法應是小篆類飄逸柔婉的文字,線條宜表現出勻和細膩的特徵。而用於塑造這種篆法線條的刀法,就必須擒多於縱,泯除鋒芒,以達到圓柔光潤、輕緩流暢的效果,如此方能與主題契合。若不顧篆法特徵,恃強爭勝,硬要佐以寫意類雄強粗獷的刀 法,所刻線條必然零亂破碎,不堪入目。同樣, 以古拙雄奇文字人印的篆法,如金文大篆類的作品(圖2,韓天衡《祥符》),也必須輔以老辣奔放的刀法,才能得到筆勢飛動、沉著痛快的效果。若刀法乏力,節律鬆懈,也會損及篆法渾厚堅剛的氣質。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2

除了篆法制約刀法之外,刀法同時也會在某種程度上改造篆法。比如,秦詔版文字(圖3),這是秦始皇下令刻鑿在金屬器物上的道詔令。與秦朝其他幾塊立碑樹範的小篆作品如《嶧山刻石》《琅琊刻石》《會稽刻石》《泰山刻石》(圖4)等相比較,前者線條平折勁 健,刀法峻利粗獷,字形以方為主,略參圓柔; 後者筆致以圓弧為主,線條屈曲多姿,刀法亦隨之委婉潤澤,形成了一剛一柔,一動一靜,一拙一巧的強烈對比。照理說這都是始皇帝頒告天下,“書同文字”以規後世的小篆範本,何以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差別?原因就在於所 刻的材質不同,金屬比碑石更堅硬而難以受刀,兼之直線比曲線易於鑿刻,因此,古代的刻工們就依刀法對結體對稱、端莊嚴謹的小篆進行了改造,形成了字形大小錯落、結構偏正側、線條簡率樸拙的秦詔版風格。同樣道理,漢印中也有大量形態變異的篆法,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3

"

一.刀法與篆法

篆法亦即字法,因自古以來多以篆體入印,故人們將篆刻創作中的結字之法簡稱篆法。中國文字自創立之初,就以"象形”“指事”等為本源。象形由最初的描摹外象逐漸形成符號化的特徵,構築出漢字體系獨有的空間結構和筆畫時序。“通過結構的疏密,點畫的輕重,行筆的緩急……用強弱、高低、節奏、旋律等有規律的變化來表現自然界、社會界的形象和內心的情感。”(宗白華《中國書法裡的美學思想》)而刀法順應著篆法的這種種變化,成為篆刻創作中密不可分的關鍵要素之一。

何震在《續學古編》中提到:“刀法筆法,往往相因。”楊士修亦云:“即曉篆法,乃論運刀。”可見篆法與刀法之間密不可分的互存關係。篆法只有經過刀法的雕琢,才能在印面上形成立體可觀的線條。而刀法也必須依據篆法的結構走向,才能確定行刀的方位與距離。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

​在篆刻創作中,篆法起著制約刀法的主導作用。比如,我們創作一方元朱文印式的作品(圖1,張大千《 藏之大千》),準備營造一種典雅清麗的藝術風格時,首選的篆法應是小篆類飄逸柔婉的文字,線條宜表現出勻和細膩的特徵。而用於塑造這種篆法線條的刀法,就必須擒多於縱,泯除鋒芒,以達到圓柔光潤、輕緩流暢的效果,如此方能與主題契合。若不顧篆法特徵,恃強爭勝,硬要佐以寫意類雄強粗獷的刀 法,所刻線條必然零亂破碎,不堪入目。同樣, 以古拙雄奇文字人印的篆法,如金文大篆類的作品(圖2,韓天衡《祥符》),也必須輔以老辣奔放的刀法,才能得到筆勢飛動、沉著痛快的效果。若刀法乏力,節律鬆懈,也會損及篆法渾厚堅剛的氣質。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2

除了篆法制約刀法之外,刀法同時也會在某種程度上改造篆法。比如,秦詔版文字(圖3),這是秦始皇下令刻鑿在金屬器物上的道詔令。與秦朝其他幾塊立碑樹範的小篆作品如《嶧山刻石》《琅琊刻石》《會稽刻石》《泰山刻石》(圖4)等相比較,前者線條平折勁 健,刀法峻利粗獷,字形以方為主,略參圓柔; 後者筆致以圓弧為主,線條屈曲多姿,刀法亦隨之委婉潤澤,形成了一剛一柔,一動一靜,一拙一巧的強烈對比。照理說這都是始皇帝頒告天下,“書同文字”以規後世的小篆範本,何以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差別?原因就在於所 刻的材質不同,金屬比碑石更堅硬而難以受刀,兼之直線比曲線易於鑿刻,因此,古代的刻工們就依刀法對結體對稱、端莊嚴謹的小篆進行了改造,形成了字形大小錯落、結構偏正側、線條簡率樸拙的秦詔版風格。同樣道理,漢印中也有大量形態變異的篆法,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3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4

如將軍印(圖5,《安遠將軍章》大多率意結體,字形或大或小,線條忽粗忽細,這都與軍中急於行令,無時間細加雕琢有關。在匆促草率的情況下施加的刻鑿刀法,恣肆縱橫刀痕顯露,使得漢鑄印平方正直的章法佈局因了急就刀法的不拘小節,發生了跌宕起伏的疏密變化,篡法或欹或正,時有缺筆;線條或斷或連,每見參差,充滿了強悍的視覺衝擊力,成為後人大寫意類篆刻的取法的楷模。

"

一.刀法與篆法

篆法亦即字法,因自古以來多以篆體入印,故人們將篆刻創作中的結字之法簡稱篆法。中國文字自創立之初,就以"象形”“指事”等為本源。象形由最初的描摹外象逐漸形成符號化的特徵,構築出漢字體系獨有的空間結構和筆畫時序。“通過結構的疏密,點畫的輕重,行筆的緩急……用強弱、高低、節奏、旋律等有規律的變化來表現自然界、社會界的形象和內心的情感。”(宗白華《中國書法裡的美學思想》)而刀法順應著篆法的這種種變化,成為篆刻創作中密不可分的關鍵要素之一。

何震在《續學古編》中提到:“刀法筆法,往往相因。”楊士修亦云:“即曉篆法,乃論運刀。”可見篆法與刀法之間密不可分的互存關係。篆法只有經過刀法的雕琢,才能在印面上形成立體可觀的線條。而刀法也必須依據篆法的結構走向,才能確定行刀的方位與距離。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

​在篆刻創作中,篆法起著制約刀法的主導作用。比如,我們創作一方元朱文印式的作品(圖1,張大千《 藏之大千》),準備營造一種典雅清麗的藝術風格時,首選的篆法應是小篆類飄逸柔婉的文字,線條宜表現出勻和細膩的特徵。而用於塑造這種篆法線條的刀法,就必須擒多於縱,泯除鋒芒,以達到圓柔光潤、輕緩流暢的效果,如此方能與主題契合。若不顧篆法特徵,恃強爭勝,硬要佐以寫意類雄強粗獷的刀 法,所刻線條必然零亂破碎,不堪入目。同樣, 以古拙雄奇文字人印的篆法,如金文大篆類的作品(圖2,韓天衡《祥符》),也必須輔以老辣奔放的刀法,才能得到筆勢飛動、沉著痛快的效果。若刀法乏力,節律鬆懈,也會損及篆法渾厚堅剛的氣質。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2

除了篆法制約刀法之外,刀法同時也會在某種程度上改造篆法。比如,秦詔版文字(圖3),這是秦始皇下令刻鑿在金屬器物上的道詔令。與秦朝其他幾塊立碑樹範的小篆作品如《嶧山刻石》《琅琊刻石》《會稽刻石》《泰山刻石》(圖4)等相比較,前者線條平折勁 健,刀法峻利粗獷,字形以方為主,略參圓柔; 後者筆致以圓弧為主,線條屈曲多姿,刀法亦隨之委婉潤澤,形成了一剛一柔,一動一靜,一拙一巧的強烈對比。照理說這都是始皇帝頒告天下,“書同文字”以規後世的小篆範本,何以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差別?原因就在於所 刻的材質不同,金屬比碑石更堅硬而難以受刀,兼之直線比曲線易於鑿刻,因此,古代的刻工們就依刀法對結體對稱、端莊嚴謹的小篆進行了改造,形成了字形大小錯落、結構偏正側、線條簡率樸拙的秦詔版風格。同樣道理,漢印中也有大量形態變異的篆法,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3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4

如將軍印(圖5,《安遠將軍章》大多率意結體,字形或大或小,線條忽粗忽細,這都與軍中急於行令,無時間細加雕琢有關。在匆促草率的情況下施加的刻鑿刀法,恣肆縱橫刀痕顯露,使得漢鑄印平方正直的章法佈局因了急就刀法的不拘小節,發生了跌宕起伏的疏密變化,篡法或欹或正,時有缺筆;線條或斷或連,每見參差,充滿了強悍的視覺衝擊力,成為後人大寫意類篆刻的取法的楷模。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5

刀法改造篆法的另一成功範例,就是文人篆刻興起之初,為了追摹漢印線條古拙飛動、奇正相生的精神風貌,特意在運刀時加強了起伏變化,以連切成線、抑揚頓挫的切刀法來“超軼塵鞅,獨擷古茂”,並由此開宗立派,成為後世浙派印風的濫觴(圖6,錢鬆《集虛齋》)

"

一.刀法與篆法

篆法亦即字法,因自古以來多以篆體入印,故人們將篆刻創作中的結字之法簡稱篆法。中國文字自創立之初,就以"象形”“指事”等為本源。象形由最初的描摹外象逐漸形成符號化的特徵,構築出漢字體系獨有的空間結構和筆畫時序。“通過結構的疏密,點畫的輕重,行筆的緩急……用強弱、高低、節奏、旋律等有規律的變化來表現自然界、社會界的形象和內心的情感。”(宗白華《中國書法裡的美學思想》)而刀法順應著篆法的這種種變化,成為篆刻創作中密不可分的關鍵要素之一。

何震在《續學古編》中提到:“刀法筆法,往往相因。”楊士修亦云:“即曉篆法,乃論運刀。”可見篆法與刀法之間密不可分的互存關係。篆法只有經過刀法的雕琢,才能在印面上形成立體可觀的線條。而刀法也必須依據篆法的結構走向,才能確定行刀的方位與距離。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

​在篆刻創作中,篆法起著制約刀法的主導作用。比如,我們創作一方元朱文印式的作品(圖1,張大千《 藏之大千》),準備營造一種典雅清麗的藝術風格時,首選的篆法應是小篆類飄逸柔婉的文字,線條宜表現出勻和細膩的特徵。而用於塑造這種篆法線條的刀法,就必須擒多於縱,泯除鋒芒,以達到圓柔光潤、輕緩流暢的效果,如此方能與主題契合。若不顧篆法特徵,恃強爭勝,硬要佐以寫意類雄強粗獷的刀 法,所刻線條必然零亂破碎,不堪入目。同樣, 以古拙雄奇文字人印的篆法,如金文大篆類的作品(圖2,韓天衡《祥符》),也必須輔以老辣奔放的刀法,才能得到筆勢飛動、沉著痛快的效果。若刀法乏力,節律鬆懈,也會損及篆法渾厚堅剛的氣質。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2

除了篆法制約刀法之外,刀法同時也會在某種程度上改造篆法。比如,秦詔版文字(圖3),這是秦始皇下令刻鑿在金屬器物上的道詔令。與秦朝其他幾塊立碑樹範的小篆作品如《嶧山刻石》《琅琊刻石》《會稽刻石》《泰山刻石》(圖4)等相比較,前者線條平折勁 健,刀法峻利粗獷,字形以方為主,略參圓柔; 後者筆致以圓弧為主,線條屈曲多姿,刀法亦隨之委婉潤澤,形成了一剛一柔,一動一靜,一拙一巧的強烈對比。照理說這都是始皇帝頒告天下,“書同文字”以規後世的小篆範本,何以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差別?原因就在於所 刻的材質不同,金屬比碑石更堅硬而難以受刀,兼之直線比曲線易於鑿刻,因此,古代的刻工們就依刀法對結體對稱、端莊嚴謹的小篆進行了改造,形成了字形大小錯落、結構偏正側、線條簡率樸拙的秦詔版風格。同樣道理,漢印中也有大量形態變異的篆法,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3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4

如將軍印(圖5,《安遠將軍章》大多率意結體,字形或大或小,線條忽粗忽細,這都與軍中急於行令,無時間細加雕琢有關。在匆促草率的情況下施加的刻鑿刀法,恣肆縱橫刀痕顯露,使得漢鑄印平方正直的章法佈局因了急就刀法的不拘小節,發生了跌宕起伏的疏密變化,篡法或欹或正,時有缺筆;線條或斷或連,每見參差,充滿了強悍的視覺衝擊力,成為後人大寫意類篆刻的取法的楷模。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5

刀法改造篆法的另一成功範例,就是文人篆刻興起之初,為了追摹漢印線條古拙飛動、奇正相生的精神風貌,特意在運刀時加強了起伏變化,以連切成線、抑揚頓挫的切刀法來“超軼塵鞅,獨擷古茂”,並由此開宗立派,成為後世浙派印風的濫觴(圖6,錢鬆《集虛齋》)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6

二、刀法與章法

文字線條及圖案根據印面大小、方位,彼此排列、互相分割形成的極其豐富的空間虛實變化,我們稱之為章法。章法是篆刻構成的骨架,通過分朱布白,確立了文字之間的對比與聯繫。明徐上達言:“凡在印內字,便要渾如一家人,共派同流,相親相助,無方圓之不合,有行列之可觀。”要求印內的文字能統籌兼顧,順應彼此的形象特徵,如此方不至於瑣碎雜亂。從古代印章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出,章法是隨著入印文字的演變從零亂走向整飭,從無序走向有序,從不規整走向規整的,其中既受到上層建築政治制度的影響,也與時代審美觀的改換息息相關。

刀法作為印章構成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環節,對章法的這種演變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從總體來看,古代印章對刀法的審美要求是以沖和圓潤為尚的,刀鋒往往隱含於線條之中,對章法的影響也較微,但由於時間久遠,天然生成的殘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刀法的表現力,使印面佈局發生了更多的變異。而明清之際篆刻藝術興起以後的刀法,更把刀味表現當作了重中之重,因而對章法的影響也更為積極主動。

且看戰國璽《行鹿之璽》(圖7),此印四字依文字線條多寡,各佔其所,形成了較為繁密的短線排疊組合,由於各線段長度大致相近,兼之朝向各不相同,印面佈局顯得較為零散但我們仔細品味時,又會覺得在線條的散射中隱然有種向中心聚合的感覺,這是由於印章中部“璽”字的“爾”部用刀較重,線條並連在一起形成一塊比較顯眼的空白,吸引視線會集,使印面零碎的線條因而變得團聚。

"

一.刀法與篆法

篆法亦即字法,因自古以來多以篆體入印,故人們將篆刻創作中的結字之法簡稱篆法。中國文字自創立之初,就以"象形”“指事”等為本源。象形由最初的描摹外象逐漸形成符號化的特徵,構築出漢字體系獨有的空間結構和筆畫時序。“通過結構的疏密,點畫的輕重,行筆的緩急……用強弱、高低、節奏、旋律等有規律的變化來表現自然界、社會界的形象和內心的情感。”(宗白華《中國書法裡的美學思想》)而刀法順應著篆法的這種種變化,成為篆刻創作中密不可分的關鍵要素之一。

何震在《續學古編》中提到:“刀法筆法,往往相因。”楊士修亦云:“即曉篆法,乃論運刀。”可見篆法與刀法之間密不可分的互存關係。篆法只有經過刀法的雕琢,才能在印面上形成立體可觀的線條。而刀法也必須依據篆法的結構走向,才能確定行刀的方位與距離。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

​在篆刻創作中,篆法起著制約刀法的主導作用。比如,我們創作一方元朱文印式的作品(圖1,張大千《 藏之大千》),準備營造一種典雅清麗的藝術風格時,首選的篆法應是小篆類飄逸柔婉的文字,線條宜表現出勻和細膩的特徵。而用於塑造這種篆法線條的刀法,就必須擒多於縱,泯除鋒芒,以達到圓柔光潤、輕緩流暢的效果,如此方能與主題契合。若不顧篆法特徵,恃強爭勝,硬要佐以寫意類雄強粗獷的刀 法,所刻線條必然零亂破碎,不堪入目。同樣, 以古拙雄奇文字人印的篆法,如金文大篆類的作品(圖2,韓天衡《祥符》),也必須輔以老辣奔放的刀法,才能得到筆勢飛動、沉著痛快的效果。若刀法乏力,節律鬆懈,也會損及篆法渾厚堅剛的氣質。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2

除了篆法制約刀法之外,刀法同時也會在某種程度上改造篆法。比如,秦詔版文字(圖3),這是秦始皇下令刻鑿在金屬器物上的道詔令。與秦朝其他幾塊立碑樹範的小篆作品如《嶧山刻石》《琅琊刻石》《會稽刻石》《泰山刻石》(圖4)等相比較,前者線條平折勁 健,刀法峻利粗獷,字形以方為主,略參圓柔; 後者筆致以圓弧為主,線條屈曲多姿,刀法亦隨之委婉潤澤,形成了一剛一柔,一動一靜,一拙一巧的強烈對比。照理說這都是始皇帝頒告天下,“書同文字”以規後世的小篆範本,何以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差別?原因就在於所 刻的材質不同,金屬比碑石更堅硬而難以受刀,兼之直線比曲線易於鑿刻,因此,古代的刻工們就依刀法對結體對稱、端莊嚴謹的小篆進行了改造,形成了字形大小錯落、結構偏正側、線條簡率樸拙的秦詔版風格。同樣道理,漢印中也有大量形態變異的篆法,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3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4

如將軍印(圖5,《安遠將軍章》大多率意結體,字形或大或小,線條忽粗忽細,這都與軍中急於行令,無時間細加雕琢有關。在匆促草率的情況下施加的刻鑿刀法,恣肆縱橫刀痕顯露,使得漢鑄印平方正直的章法佈局因了急就刀法的不拘小節,發生了跌宕起伏的疏密變化,篡法或欹或正,時有缺筆;線條或斷或連,每見參差,充滿了強悍的視覺衝擊力,成為後人大寫意類篆刻的取法的楷模。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5

刀法改造篆法的另一成功範例,就是文人篆刻興起之初,為了追摹漢印線條古拙飛動、奇正相生的精神風貌,特意在運刀時加強了起伏變化,以連切成線、抑揚頓挫的切刀法來“超軼塵鞅,獨擷古茂”,並由此開宗立派,成為後世浙派印風的濫觴(圖6,錢鬆《集虛齋》)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6

二、刀法與章法

文字線條及圖案根據印面大小、方位,彼此排列、互相分割形成的極其豐富的空間虛實變化,我們稱之為章法。章法是篆刻構成的骨架,通過分朱布白,確立了文字之間的對比與聯繫。明徐上達言:“凡在印內字,便要渾如一家人,共派同流,相親相助,無方圓之不合,有行列之可觀。”要求印內的文字能統籌兼顧,順應彼此的形象特徵,如此方不至於瑣碎雜亂。從古代印章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出,章法是隨著入印文字的演變從零亂走向整飭,從無序走向有序,從不規整走向規整的,其中既受到上層建築政治制度的影響,也與時代審美觀的改換息息相關。

刀法作為印章構成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環節,對章法的這種演變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從總體來看,古代印章對刀法的審美要求是以沖和圓潤為尚的,刀鋒往往隱含於線條之中,對章法的影響也較微,但由於時間久遠,天然生成的殘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刀法的表現力,使印面佈局發生了更多的變異。而明清之際篆刻藝術興起以後的刀法,更把刀味表現當作了重中之重,因而對章法的影響也更為積極主動。

且看戰國璽《行鹿之璽》(圖7),此印四字依文字線條多寡,各佔其所,形成了較為繁密的短線排疊組合,由於各線段長度大致相近,兼之朝向各不相同,印面佈局顯得較為零散但我們仔細品味時,又會覺得在線條的散射中隱然有種向中心聚合的感覺,這是由於印章中部“璽”字的“爾”部用刀較重,線條並連在一起形成一塊比較顯眼的空白,吸引視線會集,使印面零碎的線條因而變得團聚。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7

漢印《漢丁零仟長》(圖8)也是如此,“漢”字三點水旁並連的線條,好似刀刻石面形成的崩碎,雖破壞了字形,但朱白對比更為強烈,刺激了視覺,章法才顯得大疏大密,奇趣橫生。這種以並筆殘破製造塊面,使原先較為平和的章法佈局因用刀的突出表現,形成線與面對比的手法,被後人大量地運用到篆刻創作中。

"

一.刀法與篆法

篆法亦即字法,因自古以來多以篆體入印,故人們將篆刻創作中的結字之法簡稱篆法。中國文字自創立之初,就以"象形”“指事”等為本源。象形由最初的描摹外象逐漸形成符號化的特徵,構築出漢字體系獨有的空間結構和筆畫時序。“通過結構的疏密,點畫的輕重,行筆的緩急……用強弱、高低、節奏、旋律等有規律的變化來表現自然界、社會界的形象和內心的情感。”(宗白華《中國書法裡的美學思想》)而刀法順應著篆法的這種種變化,成為篆刻創作中密不可分的關鍵要素之一。

何震在《續學古編》中提到:“刀法筆法,往往相因。”楊士修亦云:“即曉篆法,乃論運刀。”可見篆法與刀法之間密不可分的互存關係。篆法只有經過刀法的雕琢,才能在印面上形成立體可觀的線條。而刀法也必須依據篆法的結構走向,才能確定行刀的方位與距離。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

​在篆刻創作中,篆法起著制約刀法的主導作用。比如,我們創作一方元朱文印式的作品(圖1,張大千《 藏之大千》),準備營造一種典雅清麗的藝術風格時,首選的篆法應是小篆類飄逸柔婉的文字,線條宜表現出勻和細膩的特徵。而用於塑造這種篆法線條的刀法,就必須擒多於縱,泯除鋒芒,以達到圓柔光潤、輕緩流暢的效果,如此方能與主題契合。若不顧篆法特徵,恃強爭勝,硬要佐以寫意類雄強粗獷的刀 法,所刻線條必然零亂破碎,不堪入目。同樣, 以古拙雄奇文字人印的篆法,如金文大篆類的作品(圖2,韓天衡《祥符》),也必須輔以老辣奔放的刀法,才能得到筆勢飛動、沉著痛快的效果。若刀法乏力,節律鬆懈,也會損及篆法渾厚堅剛的氣質。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2

除了篆法制約刀法之外,刀法同時也會在某種程度上改造篆法。比如,秦詔版文字(圖3),這是秦始皇下令刻鑿在金屬器物上的道詔令。與秦朝其他幾塊立碑樹範的小篆作品如《嶧山刻石》《琅琊刻石》《會稽刻石》《泰山刻石》(圖4)等相比較,前者線條平折勁 健,刀法峻利粗獷,字形以方為主,略參圓柔; 後者筆致以圓弧為主,線條屈曲多姿,刀法亦隨之委婉潤澤,形成了一剛一柔,一動一靜,一拙一巧的強烈對比。照理說這都是始皇帝頒告天下,“書同文字”以規後世的小篆範本,何以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差別?原因就在於所 刻的材質不同,金屬比碑石更堅硬而難以受刀,兼之直線比曲線易於鑿刻,因此,古代的刻工們就依刀法對結體對稱、端莊嚴謹的小篆進行了改造,形成了字形大小錯落、結構偏正側、線條簡率樸拙的秦詔版風格。同樣道理,漢印中也有大量形態變異的篆法,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3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4

如將軍印(圖5,《安遠將軍章》大多率意結體,字形或大或小,線條忽粗忽細,這都與軍中急於行令,無時間細加雕琢有關。在匆促草率的情況下施加的刻鑿刀法,恣肆縱橫刀痕顯露,使得漢鑄印平方正直的章法佈局因了急就刀法的不拘小節,發生了跌宕起伏的疏密變化,篡法或欹或正,時有缺筆;線條或斷或連,每見參差,充滿了強悍的視覺衝擊力,成為後人大寫意類篆刻的取法的楷模。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5

刀法改造篆法的另一成功範例,就是文人篆刻興起之初,為了追摹漢印線條古拙飛動、奇正相生的精神風貌,特意在運刀時加強了起伏變化,以連切成線、抑揚頓挫的切刀法來“超軼塵鞅,獨擷古茂”,並由此開宗立派,成為後世浙派印風的濫觴(圖6,錢鬆《集虛齋》)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6

二、刀法與章法

文字線條及圖案根據印面大小、方位,彼此排列、互相分割形成的極其豐富的空間虛實變化,我們稱之為章法。章法是篆刻構成的骨架,通過分朱布白,確立了文字之間的對比與聯繫。明徐上達言:“凡在印內字,便要渾如一家人,共派同流,相親相助,無方圓之不合,有行列之可觀。”要求印內的文字能統籌兼顧,順應彼此的形象特徵,如此方不至於瑣碎雜亂。從古代印章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出,章法是隨著入印文字的演變從零亂走向整飭,從無序走向有序,從不規整走向規整的,其中既受到上層建築政治制度的影響,也與時代審美觀的改換息息相關。

刀法作為印章構成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環節,對章法的這種演變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從總體來看,古代印章對刀法的審美要求是以沖和圓潤為尚的,刀鋒往往隱含於線條之中,對章法的影響也較微,但由於時間久遠,天然生成的殘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刀法的表現力,使印面佈局發生了更多的變異。而明清之際篆刻藝術興起以後的刀法,更把刀味表現當作了重中之重,因而對章法的影響也更為積極主動。

且看戰國璽《行鹿之璽》(圖7),此印四字依文字線條多寡,各佔其所,形成了較為繁密的短線排疊組合,由於各線段長度大致相近,兼之朝向各不相同,印面佈局顯得較為零散但我們仔細品味時,又會覺得在線條的散射中隱然有種向中心聚合的感覺,這是由於印章中部“璽”字的“爾”部用刀較重,線條並連在一起形成一塊比較顯眼的空白,吸引視線會集,使印面零碎的線條因而變得團聚。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7

漢印《漢丁零仟長》(圖8)也是如此,“漢”字三點水旁並連的線條,好似刀刻石面形成的崩碎,雖破壞了字形,但朱白對比更為強烈,刺激了視覺,章法才顯得大疏大密,奇趣橫生。這種以並筆殘破製造塊面,使原先較為平和的章法佈局因用刀的突出表現,形成線與面對比的手法,被後人大量地運用到篆刻創作中。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8

如齊白石刻《杜門》(圖9)一印,“杜”字與“門”字幾乎粘結在一塊,使中間這一豎成為全印重中之重,對穩定佈局,增強視覺反差,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當代印人劉一聞印風典雅秀麗,線條柔婉多姿,章法佈局多依漢鑄印方式安置,較為平正,但他刀感敏銳,極善於利用並筆殘破來打破平正,如劉一聞刻《晉元齋》(圖10)一印,“晉”字“日”部中間一橫與下畫並連,使這條增粗的白線成為印眼所在,隱然引人視線向右上提升,使平穩的章法因為視線遊移,產生一種微妙的運動感。

"

一.刀法與篆法

篆法亦即字法,因自古以來多以篆體入印,故人們將篆刻創作中的結字之法簡稱篆法。中國文字自創立之初,就以"象形”“指事”等為本源。象形由最初的描摹外象逐漸形成符號化的特徵,構築出漢字體系獨有的空間結構和筆畫時序。“通過結構的疏密,點畫的輕重,行筆的緩急……用強弱、高低、節奏、旋律等有規律的變化來表現自然界、社會界的形象和內心的情感。”(宗白華《中國書法裡的美學思想》)而刀法順應著篆法的這種種變化,成為篆刻創作中密不可分的關鍵要素之一。

何震在《續學古編》中提到:“刀法筆法,往往相因。”楊士修亦云:“即曉篆法,乃論運刀。”可見篆法與刀法之間密不可分的互存關係。篆法只有經過刀法的雕琢,才能在印面上形成立體可觀的線條。而刀法也必須依據篆法的結構走向,才能確定行刀的方位與距離。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

​在篆刻創作中,篆法起著制約刀法的主導作用。比如,我們創作一方元朱文印式的作品(圖1,張大千《 藏之大千》),準備營造一種典雅清麗的藝術風格時,首選的篆法應是小篆類飄逸柔婉的文字,線條宜表現出勻和細膩的特徵。而用於塑造這種篆法線條的刀法,就必須擒多於縱,泯除鋒芒,以達到圓柔光潤、輕緩流暢的效果,如此方能與主題契合。若不顧篆法特徵,恃強爭勝,硬要佐以寫意類雄強粗獷的刀 法,所刻線條必然零亂破碎,不堪入目。同樣, 以古拙雄奇文字人印的篆法,如金文大篆類的作品(圖2,韓天衡《祥符》),也必須輔以老辣奔放的刀法,才能得到筆勢飛動、沉著痛快的效果。若刀法乏力,節律鬆懈,也會損及篆法渾厚堅剛的氣質。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2

除了篆法制約刀法之外,刀法同時也會在某種程度上改造篆法。比如,秦詔版文字(圖3),這是秦始皇下令刻鑿在金屬器物上的道詔令。與秦朝其他幾塊立碑樹範的小篆作品如《嶧山刻石》《琅琊刻石》《會稽刻石》《泰山刻石》(圖4)等相比較,前者線條平折勁 健,刀法峻利粗獷,字形以方為主,略參圓柔; 後者筆致以圓弧為主,線條屈曲多姿,刀法亦隨之委婉潤澤,形成了一剛一柔,一動一靜,一拙一巧的強烈對比。照理說這都是始皇帝頒告天下,“書同文字”以規後世的小篆範本,何以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差別?原因就在於所 刻的材質不同,金屬比碑石更堅硬而難以受刀,兼之直線比曲線易於鑿刻,因此,古代的刻工們就依刀法對結體對稱、端莊嚴謹的小篆進行了改造,形成了字形大小錯落、結構偏正側、線條簡率樸拙的秦詔版風格。同樣道理,漢印中也有大量形態變異的篆法,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3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4

如將軍印(圖5,《安遠將軍章》大多率意結體,字形或大或小,線條忽粗忽細,這都與軍中急於行令,無時間細加雕琢有關。在匆促草率的情況下施加的刻鑿刀法,恣肆縱橫刀痕顯露,使得漢鑄印平方正直的章法佈局因了急就刀法的不拘小節,發生了跌宕起伏的疏密變化,篡法或欹或正,時有缺筆;線條或斷或連,每見參差,充滿了強悍的視覺衝擊力,成為後人大寫意類篆刻的取法的楷模。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5

刀法改造篆法的另一成功範例,就是文人篆刻興起之初,為了追摹漢印線條古拙飛動、奇正相生的精神風貌,特意在運刀時加強了起伏變化,以連切成線、抑揚頓挫的切刀法來“超軼塵鞅,獨擷古茂”,並由此開宗立派,成為後世浙派印風的濫觴(圖6,錢鬆《集虛齋》)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6

二、刀法與章法

文字線條及圖案根據印面大小、方位,彼此排列、互相分割形成的極其豐富的空間虛實變化,我們稱之為章法。章法是篆刻構成的骨架,通過分朱布白,確立了文字之間的對比與聯繫。明徐上達言:“凡在印內字,便要渾如一家人,共派同流,相親相助,無方圓之不合,有行列之可觀。”要求印內的文字能統籌兼顧,順應彼此的形象特徵,如此方不至於瑣碎雜亂。從古代印章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出,章法是隨著入印文字的演變從零亂走向整飭,從無序走向有序,從不規整走向規整的,其中既受到上層建築政治制度的影響,也與時代審美觀的改換息息相關。

刀法作為印章構成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環節,對章法的這種演變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從總體來看,古代印章對刀法的審美要求是以沖和圓潤為尚的,刀鋒往往隱含於線條之中,對章法的影響也較微,但由於時間久遠,天然生成的殘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刀法的表現力,使印面佈局發生了更多的變異。而明清之際篆刻藝術興起以後的刀法,更把刀味表現當作了重中之重,因而對章法的影響也更為積極主動。

且看戰國璽《行鹿之璽》(圖7),此印四字依文字線條多寡,各佔其所,形成了較為繁密的短線排疊組合,由於各線段長度大致相近,兼之朝向各不相同,印面佈局顯得較為零散但我們仔細品味時,又會覺得在線條的散射中隱然有種向中心聚合的感覺,這是由於印章中部“璽”字的“爾”部用刀較重,線條並連在一起形成一塊比較顯眼的空白,吸引視線會集,使印面零碎的線條因而變得團聚。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7

漢印《漢丁零仟長》(圖8)也是如此,“漢”字三點水旁並連的線條,好似刀刻石面形成的崩碎,雖破壞了字形,但朱白對比更為強烈,刺激了視覺,章法才顯得大疏大密,奇趣橫生。這種以並筆殘破製造塊面,使原先較為平和的章法佈局因用刀的突出表現,形成線與面對比的手法,被後人大量地運用到篆刻創作中。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8

如齊白石刻《杜門》(圖9)一印,“杜”字與“門”字幾乎粘結在一塊,使中間這一豎成為全印重中之重,對穩定佈局,增強視覺反差,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當代印人劉一聞印風典雅秀麗,線條柔婉多姿,章法佈局多依漢鑄印方式安置,較為平正,但他刀感敏銳,極善於利用並筆殘破來打破平正,如劉一聞刻《晉元齋》(圖10)一印,“晉”字“日”部中間一橫與下畫並連,使這條增粗的白線成為印眼所在,隱然引人視線向右上提升,使平穩的章法因為視線遊移,產生一種微妙的運動感。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9

鄧石如論篆刻章法,曾有過一段極為精闢的言論,說:“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通風,計白當黑,奇趣乃出。”對後世的篆刻創作 起到了提綱挈領的指導作用。刀法由於受到 文字結構的限制,不能擺脫字形任意施為,因 此只能在局部做文章。利用運刀的輕重快慢, 或損或留,使印面空間產生更強烈的虛實對比,達到出奇制勝的藝術效果

"

一.刀法與篆法

篆法亦即字法,因自古以來多以篆體入印,故人們將篆刻創作中的結字之法簡稱篆法。中國文字自創立之初,就以"象形”“指事”等為本源。象形由最初的描摹外象逐漸形成符號化的特徵,構築出漢字體系獨有的空間結構和筆畫時序。“通過結構的疏密,點畫的輕重,行筆的緩急……用強弱、高低、節奏、旋律等有規律的變化來表現自然界、社會界的形象和內心的情感。”(宗白華《中國書法裡的美學思想》)而刀法順應著篆法的這種種變化,成為篆刻創作中密不可分的關鍵要素之一。

何震在《續學古編》中提到:“刀法筆法,往往相因。”楊士修亦云:“即曉篆法,乃論運刀。”可見篆法與刀法之間密不可分的互存關係。篆法只有經過刀法的雕琢,才能在印面上形成立體可觀的線條。而刀法也必須依據篆法的結構走向,才能確定行刀的方位與距離。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

​在篆刻創作中,篆法起著制約刀法的主導作用。比如,我們創作一方元朱文印式的作品(圖1,張大千《 藏之大千》),準備營造一種典雅清麗的藝術風格時,首選的篆法應是小篆類飄逸柔婉的文字,線條宜表現出勻和細膩的特徵。而用於塑造這種篆法線條的刀法,就必須擒多於縱,泯除鋒芒,以達到圓柔光潤、輕緩流暢的效果,如此方能與主題契合。若不顧篆法特徵,恃強爭勝,硬要佐以寫意類雄強粗獷的刀 法,所刻線條必然零亂破碎,不堪入目。同樣, 以古拙雄奇文字人印的篆法,如金文大篆類的作品(圖2,韓天衡《祥符》),也必須輔以老辣奔放的刀法,才能得到筆勢飛動、沉著痛快的效果。若刀法乏力,節律鬆懈,也會損及篆法渾厚堅剛的氣質。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2

除了篆法制約刀法之外,刀法同時也會在某種程度上改造篆法。比如,秦詔版文字(圖3),這是秦始皇下令刻鑿在金屬器物上的道詔令。與秦朝其他幾塊立碑樹範的小篆作品如《嶧山刻石》《琅琊刻石》《會稽刻石》《泰山刻石》(圖4)等相比較,前者線條平折勁 健,刀法峻利粗獷,字形以方為主,略參圓柔; 後者筆致以圓弧為主,線條屈曲多姿,刀法亦隨之委婉潤澤,形成了一剛一柔,一動一靜,一拙一巧的強烈對比。照理說這都是始皇帝頒告天下,“書同文字”以規後世的小篆範本,何以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差別?原因就在於所 刻的材質不同,金屬比碑石更堅硬而難以受刀,兼之直線比曲線易於鑿刻,因此,古代的刻工們就依刀法對結體對稱、端莊嚴謹的小篆進行了改造,形成了字形大小錯落、結構偏正側、線條簡率樸拙的秦詔版風格。同樣道理,漢印中也有大量形態變異的篆法,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3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4

如將軍印(圖5,《安遠將軍章》大多率意結體,字形或大或小,線條忽粗忽細,這都與軍中急於行令,無時間細加雕琢有關。在匆促草率的情況下施加的刻鑿刀法,恣肆縱橫刀痕顯露,使得漢鑄印平方正直的章法佈局因了急就刀法的不拘小節,發生了跌宕起伏的疏密變化,篡法或欹或正,時有缺筆;線條或斷或連,每見參差,充滿了強悍的視覺衝擊力,成為後人大寫意類篆刻的取法的楷模。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5

刀法改造篆法的另一成功範例,就是文人篆刻興起之初,為了追摹漢印線條古拙飛動、奇正相生的精神風貌,特意在運刀時加強了起伏變化,以連切成線、抑揚頓挫的切刀法來“超軼塵鞅,獨擷古茂”,並由此開宗立派,成為後世浙派印風的濫觴(圖6,錢鬆《集虛齋》)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6

二、刀法與章法

文字線條及圖案根據印面大小、方位,彼此排列、互相分割形成的極其豐富的空間虛實變化,我們稱之為章法。章法是篆刻構成的骨架,通過分朱布白,確立了文字之間的對比與聯繫。明徐上達言:“凡在印內字,便要渾如一家人,共派同流,相親相助,無方圓之不合,有行列之可觀。”要求印內的文字能統籌兼顧,順應彼此的形象特徵,如此方不至於瑣碎雜亂。從古代印章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出,章法是隨著入印文字的演變從零亂走向整飭,從無序走向有序,從不規整走向規整的,其中既受到上層建築政治制度的影響,也與時代審美觀的改換息息相關。

刀法作為印章構成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環節,對章法的這種演變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從總體來看,古代印章對刀法的審美要求是以沖和圓潤為尚的,刀鋒往往隱含於線條之中,對章法的影響也較微,但由於時間久遠,天然生成的殘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刀法的表現力,使印面佈局發生了更多的變異。而明清之際篆刻藝術興起以後的刀法,更把刀味表現當作了重中之重,因而對章法的影響也更為積極主動。

且看戰國璽《行鹿之璽》(圖7),此印四字依文字線條多寡,各佔其所,形成了較為繁密的短線排疊組合,由於各線段長度大致相近,兼之朝向各不相同,印面佈局顯得較為零散但我們仔細品味時,又會覺得在線條的散射中隱然有種向中心聚合的感覺,這是由於印章中部“璽”字的“爾”部用刀較重,線條並連在一起形成一塊比較顯眼的空白,吸引視線會集,使印面零碎的線條因而變得團聚。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7

漢印《漢丁零仟長》(圖8)也是如此,“漢”字三點水旁並連的線條,好似刀刻石面形成的崩碎,雖破壞了字形,但朱白對比更為強烈,刺激了視覺,章法才顯得大疏大密,奇趣橫生。這種以並筆殘破製造塊面,使原先較為平和的章法佈局因用刀的突出表現,形成線與面對比的手法,被後人大量地運用到篆刻創作中。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8

如齊白石刻《杜門》(圖9)一印,“杜”字與“門”字幾乎粘結在一塊,使中間這一豎成為全印重中之重,對穩定佈局,增強視覺反差,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當代印人劉一聞印風典雅秀麗,線條柔婉多姿,章法佈局多依漢鑄印方式安置,較為平正,但他刀感敏銳,極善於利用並筆殘破來打破平正,如劉一聞刻《晉元齋》(圖10)一印,“晉”字“日”部中間一橫與下畫並連,使這條增粗的白線成為印眼所在,隱然引人視線向右上提升,使平穩的章法因為視線遊移,產生一種微妙的運動感。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9

鄧石如論篆刻章法,曾有過一段極為精闢的言論,說:“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通風,計白當黑,奇趣乃出。”對後世的篆刻創作 起到了提綱挈領的指導作用。刀法由於受到 文字結構的限制,不能擺脫字形任意施為,因 此只能在局部做文章。利用運刀的輕重快慢, 或損或留,使印面空間產生更強烈的虛實對比,達到出奇制勝的藝術效果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0

古璽《南門出璽》(圖11),四字在章法上佔豪位基本相等,若用刀節律也一致的話,就會顯得較為平庸。此印妙在以“南”“門”“出”三字樸厚蒼茫的用刀來營建高古渾厚的整體基調,再利用“之”字用刀的輕靈孤舉,形成向左上提升的視覺感受,通過刀法的輕重變化,使和諧之中有了對立之勢,對立之中又有和諧之美。

"

一.刀法與篆法

篆法亦即字法,因自古以來多以篆體入印,故人們將篆刻創作中的結字之法簡稱篆法。中國文字自創立之初,就以"象形”“指事”等為本源。象形由最初的描摹外象逐漸形成符號化的特徵,構築出漢字體系獨有的空間結構和筆畫時序。“通過結構的疏密,點畫的輕重,行筆的緩急……用強弱、高低、節奏、旋律等有規律的變化來表現自然界、社會界的形象和內心的情感。”(宗白華《中國書法裡的美學思想》)而刀法順應著篆法的這種種變化,成為篆刻創作中密不可分的關鍵要素之一。

何震在《續學古編》中提到:“刀法筆法,往往相因。”楊士修亦云:“即曉篆法,乃論運刀。”可見篆法與刀法之間密不可分的互存關係。篆法只有經過刀法的雕琢,才能在印面上形成立體可觀的線條。而刀法也必須依據篆法的結構走向,才能確定行刀的方位與距離。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

​在篆刻創作中,篆法起著制約刀法的主導作用。比如,我們創作一方元朱文印式的作品(圖1,張大千《 藏之大千》),準備營造一種典雅清麗的藝術風格時,首選的篆法應是小篆類飄逸柔婉的文字,線條宜表現出勻和細膩的特徵。而用於塑造這種篆法線條的刀法,就必須擒多於縱,泯除鋒芒,以達到圓柔光潤、輕緩流暢的效果,如此方能與主題契合。若不顧篆法特徵,恃強爭勝,硬要佐以寫意類雄強粗獷的刀 法,所刻線條必然零亂破碎,不堪入目。同樣, 以古拙雄奇文字人印的篆法,如金文大篆類的作品(圖2,韓天衡《祥符》),也必須輔以老辣奔放的刀法,才能得到筆勢飛動、沉著痛快的效果。若刀法乏力,節律鬆懈,也會損及篆法渾厚堅剛的氣質。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2

除了篆法制約刀法之外,刀法同時也會在某種程度上改造篆法。比如,秦詔版文字(圖3),這是秦始皇下令刻鑿在金屬器物上的道詔令。與秦朝其他幾塊立碑樹範的小篆作品如《嶧山刻石》《琅琊刻石》《會稽刻石》《泰山刻石》(圖4)等相比較,前者線條平折勁 健,刀法峻利粗獷,字形以方為主,略參圓柔; 後者筆致以圓弧為主,線條屈曲多姿,刀法亦隨之委婉潤澤,形成了一剛一柔,一動一靜,一拙一巧的強烈對比。照理說這都是始皇帝頒告天下,“書同文字”以規後世的小篆範本,何以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差別?原因就在於所 刻的材質不同,金屬比碑石更堅硬而難以受刀,兼之直線比曲線易於鑿刻,因此,古代的刻工們就依刀法對結體對稱、端莊嚴謹的小篆進行了改造,形成了字形大小錯落、結構偏正側、線條簡率樸拙的秦詔版風格。同樣道理,漢印中也有大量形態變異的篆法,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3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4

如將軍印(圖5,《安遠將軍章》大多率意結體,字形或大或小,線條忽粗忽細,這都與軍中急於行令,無時間細加雕琢有關。在匆促草率的情況下施加的刻鑿刀法,恣肆縱橫刀痕顯露,使得漢鑄印平方正直的章法佈局因了急就刀法的不拘小節,發生了跌宕起伏的疏密變化,篡法或欹或正,時有缺筆;線條或斷或連,每見參差,充滿了強悍的視覺衝擊力,成為後人大寫意類篆刻的取法的楷模。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5

刀法改造篆法的另一成功範例,就是文人篆刻興起之初,為了追摹漢印線條古拙飛動、奇正相生的精神風貌,特意在運刀時加強了起伏變化,以連切成線、抑揚頓挫的切刀法來“超軼塵鞅,獨擷古茂”,並由此開宗立派,成為後世浙派印風的濫觴(圖6,錢鬆《集虛齋》)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6

二、刀法與章法

文字線條及圖案根據印面大小、方位,彼此排列、互相分割形成的極其豐富的空間虛實變化,我們稱之為章法。章法是篆刻構成的骨架,通過分朱布白,確立了文字之間的對比與聯繫。明徐上達言:“凡在印內字,便要渾如一家人,共派同流,相親相助,無方圓之不合,有行列之可觀。”要求印內的文字能統籌兼顧,順應彼此的形象特徵,如此方不至於瑣碎雜亂。從古代印章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出,章法是隨著入印文字的演變從零亂走向整飭,從無序走向有序,從不規整走向規整的,其中既受到上層建築政治制度的影響,也與時代審美觀的改換息息相關。

刀法作為印章構成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環節,對章法的這種演變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從總體來看,古代印章對刀法的審美要求是以沖和圓潤為尚的,刀鋒往往隱含於線條之中,對章法的影響也較微,但由於時間久遠,天然生成的殘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刀法的表現力,使印面佈局發生了更多的變異。而明清之際篆刻藝術興起以後的刀法,更把刀味表現當作了重中之重,因而對章法的影響也更為積極主動。

且看戰國璽《行鹿之璽》(圖7),此印四字依文字線條多寡,各佔其所,形成了較為繁密的短線排疊組合,由於各線段長度大致相近,兼之朝向各不相同,印面佈局顯得較為零散但我們仔細品味時,又會覺得在線條的散射中隱然有種向中心聚合的感覺,這是由於印章中部“璽”字的“爾”部用刀較重,線條並連在一起形成一塊比較顯眼的空白,吸引視線會集,使印面零碎的線條因而變得團聚。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7

漢印《漢丁零仟長》(圖8)也是如此,“漢”字三點水旁並連的線條,好似刀刻石面形成的崩碎,雖破壞了字形,但朱白對比更為強烈,刺激了視覺,章法才顯得大疏大密,奇趣橫生。這種以並筆殘破製造塊面,使原先較為平和的章法佈局因用刀的突出表現,形成線與面對比的手法,被後人大量地運用到篆刻創作中。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8

如齊白石刻《杜門》(圖9)一印,“杜”字與“門”字幾乎粘結在一塊,使中間這一豎成為全印重中之重,對穩定佈局,增強視覺反差,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當代印人劉一聞印風典雅秀麗,線條柔婉多姿,章法佈局多依漢鑄印方式安置,較為平正,但他刀感敏銳,極善於利用並筆殘破來打破平正,如劉一聞刻《晉元齋》(圖10)一印,“晉”字“日”部中間一橫與下畫並連,使這條增粗的白線成為印眼所在,隱然引人視線向右上提升,使平穩的章法因為視線遊移,產生一種微妙的運動感。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9

鄧石如論篆刻章法,曾有過一段極為精闢的言論,說:“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通風,計白當黑,奇趣乃出。”對後世的篆刻創作 起到了提綱挈領的指導作用。刀法由於受到 文字結構的限制,不能擺脫字形任意施為,因 此只能在局部做文章。利用運刀的輕重快慢, 或損或留,使印面空間產生更強烈的虛實對比,達到出奇制勝的藝術效果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0

古璽《南門出璽》(圖11),四字在章法上佔豪位基本相等,若用刀節律也一致的話,就會顯得較為平庸。此印妙在以“南”“門”“出”三字樸厚蒼茫的用刀來營建高古渾厚的整體基調,再利用“之”字用刀的輕靈孤舉,形成向左上提升的視覺感受,通過刀法的輕重變化,使和諧之中有了對立之勢,對立之中又有和諧之美。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1

《日庚都萃車馬》(圖12)是一方極負盛名的烙馬印,最為人稱道的是它的章法,印中大片不規整的留白,給人疏朗通透的美妙聯想。但若沒有“都”“萃”兩字用刀在局部加重形成對角呼應的話,整印辨證對比關係定會遜色不少。若說古印中這種虛實變化多少還帶著一些偶然性的話,那麼今人的創作就顯得更為主觀了。

"

一.刀法與篆法

篆法亦即字法,因自古以來多以篆體入印,故人們將篆刻創作中的結字之法簡稱篆法。中國文字自創立之初,就以"象形”“指事”等為本源。象形由最初的描摹外象逐漸形成符號化的特徵,構築出漢字體系獨有的空間結構和筆畫時序。“通過結構的疏密,點畫的輕重,行筆的緩急……用強弱、高低、節奏、旋律等有規律的變化來表現自然界、社會界的形象和內心的情感。”(宗白華《中國書法裡的美學思想》)而刀法順應著篆法的這種種變化,成為篆刻創作中密不可分的關鍵要素之一。

何震在《續學古編》中提到:“刀法筆法,往往相因。”楊士修亦云:“即曉篆法,乃論運刀。”可見篆法與刀法之間密不可分的互存關係。篆法只有經過刀法的雕琢,才能在印面上形成立體可觀的線條。而刀法也必須依據篆法的結構走向,才能確定行刀的方位與距離。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

​在篆刻創作中,篆法起著制約刀法的主導作用。比如,我們創作一方元朱文印式的作品(圖1,張大千《 藏之大千》),準備營造一種典雅清麗的藝術風格時,首選的篆法應是小篆類飄逸柔婉的文字,線條宜表現出勻和細膩的特徵。而用於塑造這種篆法線條的刀法,就必須擒多於縱,泯除鋒芒,以達到圓柔光潤、輕緩流暢的效果,如此方能與主題契合。若不顧篆法特徵,恃強爭勝,硬要佐以寫意類雄強粗獷的刀 法,所刻線條必然零亂破碎,不堪入目。同樣, 以古拙雄奇文字人印的篆法,如金文大篆類的作品(圖2,韓天衡《祥符》),也必須輔以老辣奔放的刀法,才能得到筆勢飛動、沉著痛快的效果。若刀法乏力,節律鬆懈,也會損及篆法渾厚堅剛的氣質。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2

除了篆法制約刀法之外,刀法同時也會在某種程度上改造篆法。比如,秦詔版文字(圖3),這是秦始皇下令刻鑿在金屬器物上的道詔令。與秦朝其他幾塊立碑樹範的小篆作品如《嶧山刻石》《琅琊刻石》《會稽刻石》《泰山刻石》(圖4)等相比較,前者線條平折勁 健,刀法峻利粗獷,字形以方為主,略參圓柔; 後者筆致以圓弧為主,線條屈曲多姿,刀法亦隨之委婉潤澤,形成了一剛一柔,一動一靜,一拙一巧的強烈對比。照理說這都是始皇帝頒告天下,“書同文字”以規後世的小篆範本,何以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差別?原因就在於所 刻的材質不同,金屬比碑石更堅硬而難以受刀,兼之直線比曲線易於鑿刻,因此,古代的刻工們就依刀法對結體對稱、端莊嚴謹的小篆進行了改造,形成了字形大小錯落、結構偏正側、線條簡率樸拙的秦詔版風格。同樣道理,漢印中也有大量形態變異的篆法,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3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4

如將軍印(圖5,《安遠將軍章》大多率意結體,字形或大或小,線條忽粗忽細,這都與軍中急於行令,無時間細加雕琢有關。在匆促草率的情況下施加的刻鑿刀法,恣肆縱橫刀痕顯露,使得漢鑄印平方正直的章法佈局因了急就刀法的不拘小節,發生了跌宕起伏的疏密變化,篡法或欹或正,時有缺筆;線條或斷或連,每見參差,充滿了強悍的視覺衝擊力,成為後人大寫意類篆刻的取法的楷模。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5

刀法改造篆法的另一成功範例,就是文人篆刻興起之初,為了追摹漢印線條古拙飛動、奇正相生的精神風貌,特意在運刀時加強了起伏變化,以連切成線、抑揚頓挫的切刀法來“超軼塵鞅,獨擷古茂”,並由此開宗立派,成為後世浙派印風的濫觴(圖6,錢鬆《集虛齋》)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6

二、刀法與章法

文字線條及圖案根據印面大小、方位,彼此排列、互相分割形成的極其豐富的空間虛實變化,我們稱之為章法。章法是篆刻構成的骨架,通過分朱布白,確立了文字之間的對比與聯繫。明徐上達言:“凡在印內字,便要渾如一家人,共派同流,相親相助,無方圓之不合,有行列之可觀。”要求印內的文字能統籌兼顧,順應彼此的形象特徵,如此方不至於瑣碎雜亂。從古代印章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出,章法是隨著入印文字的演變從零亂走向整飭,從無序走向有序,從不規整走向規整的,其中既受到上層建築政治制度的影響,也與時代審美觀的改換息息相關。

刀法作為印章構成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環節,對章法的這種演變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從總體來看,古代印章對刀法的審美要求是以沖和圓潤為尚的,刀鋒往往隱含於線條之中,對章法的影響也較微,但由於時間久遠,天然生成的殘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刀法的表現力,使印面佈局發生了更多的變異。而明清之際篆刻藝術興起以後的刀法,更把刀味表現當作了重中之重,因而對章法的影響也更為積極主動。

且看戰國璽《行鹿之璽》(圖7),此印四字依文字線條多寡,各佔其所,形成了較為繁密的短線排疊組合,由於各線段長度大致相近,兼之朝向各不相同,印面佈局顯得較為零散但我們仔細品味時,又會覺得在線條的散射中隱然有種向中心聚合的感覺,這是由於印章中部“璽”字的“爾”部用刀較重,線條並連在一起形成一塊比較顯眼的空白,吸引視線會集,使印面零碎的線條因而變得團聚。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7

漢印《漢丁零仟長》(圖8)也是如此,“漢”字三點水旁並連的線條,好似刀刻石面形成的崩碎,雖破壞了字形,但朱白對比更為強烈,刺激了視覺,章法才顯得大疏大密,奇趣橫生。這種以並筆殘破製造塊面,使原先較為平和的章法佈局因用刀的突出表現,形成線與面對比的手法,被後人大量地運用到篆刻創作中。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8

如齊白石刻《杜門》(圖9)一印,“杜”字與“門”字幾乎粘結在一塊,使中間這一豎成為全印重中之重,對穩定佈局,增強視覺反差,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當代印人劉一聞印風典雅秀麗,線條柔婉多姿,章法佈局多依漢鑄印方式安置,較為平正,但他刀感敏銳,極善於利用並筆殘破來打破平正,如劉一聞刻《晉元齋》(圖10)一印,“晉”字“日”部中間一橫與下畫並連,使這條增粗的白線成為印眼所在,隱然引人視線向右上提升,使平穩的章法因為視線遊移,產生一種微妙的運動感。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9

鄧石如論篆刻章法,曾有過一段極為精闢的言論,說:“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通風,計白當黑,奇趣乃出。”對後世的篆刻創作 起到了提綱挈領的指導作用。刀法由於受到 文字結構的限制,不能擺脫字形任意施為,因 此只能在局部做文章。利用運刀的輕重快慢, 或損或留,使印面空間產生更強烈的虛實對比,達到出奇制勝的藝術效果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0

古璽《南門出璽》(圖11),四字在章法上佔豪位基本相等,若用刀節律也一致的話,就會顯得較為平庸。此印妙在以“南”“門”“出”三字樸厚蒼茫的用刀來營建高古渾厚的整體基調,再利用“之”字用刀的輕靈孤舉,形成向左上提升的視覺感受,通過刀法的輕重變化,使和諧之中有了對立之勢,對立之中又有和諧之美。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1

《日庚都萃車馬》(圖12)是一方極負盛名的烙馬印,最為人稱道的是它的章法,印中大片不規整的留白,給人疏朗通透的美妙聯想。但若沒有“都”“萃”兩字用刀在局部加重形成對角呼應的話,整印辨證對比關係定會遜色不少。若說古印中這種虛實變化多少還帶著一些偶然性的話,那麼今人的創作就顯得更為主觀了。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2

三、刀法與刀味

在篆刻創作中,篆法、章法、刀法是密不可分的三要素,其中尤以刀法為最要。對此,古人曾有形象的說明。清沈野在其所著《印談》一書中就曾說:“難莫難予刀法,章法次之,字法又次之。章法、字法俱可學而致,唯刀 法之妙,如輪扁斫輪,僂承蜩,心自知之,口不能言。“此說雖然稍嫌偏頗,卻也指出了篆法(字法)、章法與刀法之間的難易程度。所謂可學而致,是指章法與篆法有一定的規律性,可以從前人大量的經典範例中學習掌握其中的枝節脈絡,並運用到創作中,而且在創作時還 可以進行反覆的排列組合,斟酌推敲,選出最 適合的予以定稿。而刀法卻存平一心,是腕下微妙的小動作,只能在運刀過程中隨機應變地加以施用。

正因為刀法在篆刻創作中能起到如此重 要的作用,所以自印學發矇以來,歷代印人對 此都有詳細的著述。然而所有刀法最終的目 的,無非是為了體現印面上刀味的效果。如明 楊士修列出的“古、堅、雄、清、縱、活、轉”等具 體的用刀標準與“死、肥、單、促、苟”等刀病結 果,最終都與刀味有關。因此,我們談論刀法,也就離不開刀味的佐證

那麼,什麼是刀法?什麼是刀味?

顧名思義,刀法是指刻印運刀時所用的 技巧與法則,包括執刀、揮運、修飾等眾多不 同的刻制技術和提綱挈領的審美準則。而刀 法的種種作用,是為了最終體現印面鈐蓋在 紙上呈現出來的平面視覺效果。因此,我們在 欣賞篆刻作品時,就能通過解讀印蛻刻畫痕跡中的粗細變化、陰陽向背等效果,來推論作 者刻制時的情況,體味到作者運刀過程中的 輕重緩急、剛柔順逆,並進一步領會到作者想 要表達的作品意境,這就是刀味。

"

一.刀法與篆法

篆法亦即字法,因自古以來多以篆體入印,故人們將篆刻創作中的結字之法簡稱篆法。中國文字自創立之初,就以"象形”“指事”等為本源。象形由最初的描摹外象逐漸形成符號化的特徵,構築出漢字體系獨有的空間結構和筆畫時序。“通過結構的疏密,點畫的輕重,行筆的緩急……用強弱、高低、節奏、旋律等有規律的變化來表現自然界、社會界的形象和內心的情感。”(宗白華《中國書法裡的美學思想》)而刀法順應著篆法的這種種變化,成為篆刻創作中密不可分的關鍵要素之一。

何震在《續學古編》中提到:“刀法筆法,往往相因。”楊士修亦云:“即曉篆法,乃論運刀。”可見篆法與刀法之間密不可分的互存關係。篆法只有經過刀法的雕琢,才能在印面上形成立體可觀的線條。而刀法也必須依據篆法的結構走向,才能確定行刀的方位與距離。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

​在篆刻創作中,篆法起著制約刀法的主導作用。比如,我們創作一方元朱文印式的作品(圖1,張大千《 藏之大千》),準備營造一種典雅清麗的藝術風格時,首選的篆法應是小篆類飄逸柔婉的文字,線條宜表現出勻和細膩的特徵。而用於塑造這種篆法線條的刀法,就必須擒多於縱,泯除鋒芒,以達到圓柔光潤、輕緩流暢的效果,如此方能與主題契合。若不顧篆法特徵,恃強爭勝,硬要佐以寫意類雄強粗獷的刀 法,所刻線條必然零亂破碎,不堪入目。同樣, 以古拙雄奇文字人印的篆法,如金文大篆類的作品(圖2,韓天衡《祥符》),也必須輔以老辣奔放的刀法,才能得到筆勢飛動、沉著痛快的效果。若刀法乏力,節律鬆懈,也會損及篆法渾厚堅剛的氣質。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2

除了篆法制約刀法之外,刀法同時也會在某種程度上改造篆法。比如,秦詔版文字(圖3),這是秦始皇下令刻鑿在金屬器物上的道詔令。與秦朝其他幾塊立碑樹範的小篆作品如《嶧山刻石》《琅琊刻石》《會稽刻石》《泰山刻石》(圖4)等相比較,前者線條平折勁 健,刀法峻利粗獷,字形以方為主,略參圓柔; 後者筆致以圓弧為主,線條屈曲多姿,刀法亦隨之委婉潤澤,形成了一剛一柔,一動一靜,一拙一巧的強烈對比。照理說這都是始皇帝頒告天下,“書同文字”以規後世的小篆範本,何以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差別?原因就在於所 刻的材質不同,金屬比碑石更堅硬而難以受刀,兼之直線比曲線易於鑿刻,因此,古代的刻工們就依刀法對結體對稱、端莊嚴謹的小篆進行了改造,形成了字形大小錯落、結構偏正側、線條簡率樸拙的秦詔版風格。同樣道理,漢印中也有大量形態變異的篆法,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3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4

如將軍印(圖5,《安遠將軍章》大多率意結體,字形或大或小,線條忽粗忽細,這都與軍中急於行令,無時間細加雕琢有關。在匆促草率的情況下施加的刻鑿刀法,恣肆縱橫刀痕顯露,使得漢鑄印平方正直的章法佈局因了急就刀法的不拘小節,發生了跌宕起伏的疏密變化,篡法或欹或正,時有缺筆;線條或斷或連,每見參差,充滿了強悍的視覺衝擊力,成為後人大寫意類篆刻的取法的楷模。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5

刀法改造篆法的另一成功範例,就是文人篆刻興起之初,為了追摹漢印線條古拙飛動、奇正相生的精神風貌,特意在運刀時加強了起伏變化,以連切成線、抑揚頓挫的切刀法來“超軼塵鞅,獨擷古茂”,並由此開宗立派,成為後世浙派印風的濫觴(圖6,錢鬆《集虛齋》)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6

二、刀法與章法

文字線條及圖案根據印面大小、方位,彼此排列、互相分割形成的極其豐富的空間虛實變化,我們稱之為章法。章法是篆刻構成的骨架,通過分朱布白,確立了文字之間的對比與聯繫。明徐上達言:“凡在印內字,便要渾如一家人,共派同流,相親相助,無方圓之不合,有行列之可觀。”要求印內的文字能統籌兼顧,順應彼此的形象特徵,如此方不至於瑣碎雜亂。從古代印章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出,章法是隨著入印文字的演變從零亂走向整飭,從無序走向有序,從不規整走向規整的,其中既受到上層建築政治制度的影響,也與時代審美觀的改換息息相關。

刀法作為印章構成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環節,對章法的這種演變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從總體來看,古代印章對刀法的審美要求是以沖和圓潤為尚的,刀鋒往往隱含於線條之中,對章法的影響也較微,但由於時間久遠,天然生成的殘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刀法的表現力,使印面佈局發生了更多的變異。而明清之際篆刻藝術興起以後的刀法,更把刀味表現當作了重中之重,因而對章法的影響也更為積極主動。

且看戰國璽《行鹿之璽》(圖7),此印四字依文字線條多寡,各佔其所,形成了較為繁密的短線排疊組合,由於各線段長度大致相近,兼之朝向各不相同,印面佈局顯得較為零散但我們仔細品味時,又會覺得在線條的散射中隱然有種向中心聚合的感覺,這是由於印章中部“璽”字的“爾”部用刀較重,線條並連在一起形成一塊比較顯眼的空白,吸引視線會集,使印面零碎的線條因而變得團聚。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7

漢印《漢丁零仟長》(圖8)也是如此,“漢”字三點水旁並連的線條,好似刀刻石面形成的崩碎,雖破壞了字形,但朱白對比更為強烈,刺激了視覺,章法才顯得大疏大密,奇趣橫生。這種以並筆殘破製造塊面,使原先較為平和的章法佈局因用刀的突出表現,形成線與面對比的手法,被後人大量地運用到篆刻創作中。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8

如齊白石刻《杜門》(圖9)一印,“杜”字與“門”字幾乎粘結在一塊,使中間這一豎成為全印重中之重,對穩定佈局,增強視覺反差,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當代印人劉一聞印風典雅秀麗,線條柔婉多姿,章法佈局多依漢鑄印方式安置,較為平正,但他刀感敏銳,極善於利用並筆殘破來打破平正,如劉一聞刻《晉元齋》(圖10)一印,“晉”字“日”部中間一橫與下畫並連,使這條增粗的白線成為印眼所在,隱然引人視線向右上提升,使平穩的章法因為視線遊移,產生一種微妙的運動感。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9

鄧石如論篆刻章法,曾有過一段極為精闢的言論,說:“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通風,計白當黑,奇趣乃出。”對後世的篆刻創作 起到了提綱挈領的指導作用。刀法由於受到 文字結構的限制,不能擺脫字形任意施為,因 此只能在局部做文章。利用運刀的輕重快慢, 或損或留,使印面空間產生更強烈的虛實對比,達到出奇制勝的藝術效果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0

古璽《南門出璽》(圖11),四字在章法上佔豪位基本相等,若用刀節律也一致的話,就會顯得較為平庸。此印妙在以“南”“門”“出”三字樸厚蒼茫的用刀來營建高古渾厚的整體基調,再利用“之”字用刀的輕靈孤舉,形成向左上提升的視覺感受,通過刀法的輕重變化,使和諧之中有了對立之勢,對立之中又有和諧之美。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1

《日庚都萃車馬》(圖12)是一方極負盛名的烙馬印,最為人稱道的是它的章法,印中大片不規整的留白,給人疏朗通透的美妙聯想。但若沒有“都”“萃”兩字用刀在局部加重形成對角呼應的話,整印辨證對比關係定會遜色不少。若說古印中這種虛實變化多少還帶著一些偶然性的話,那麼今人的創作就顯得更為主觀了。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2

三、刀法與刀味

在篆刻創作中,篆法、章法、刀法是密不可分的三要素,其中尤以刀法為最要。對此,古人曾有形象的說明。清沈野在其所著《印談》一書中就曾說:“難莫難予刀法,章法次之,字法又次之。章法、字法俱可學而致,唯刀 法之妙,如輪扁斫輪,僂承蜩,心自知之,口不能言。“此說雖然稍嫌偏頗,卻也指出了篆法(字法)、章法與刀法之間的難易程度。所謂可學而致,是指章法與篆法有一定的規律性,可以從前人大量的經典範例中學習掌握其中的枝節脈絡,並運用到創作中,而且在創作時還 可以進行反覆的排列組合,斟酌推敲,選出最 適合的予以定稿。而刀法卻存平一心,是腕下微妙的小動作,只能在運刀過程中隨機應變地加以施用。

正因為刀法在篆刻創作中能起到如此重 要的作用,所以自印學發矇以來,歷代印人對 此都有詳細的著述。然而所有刀法最終的目 的,無非是為了體現印面上刀味的效果。如明 楊士修列出的“古、堅、雄、清、縱、活、轉”等具 體的用刀標準與“死、肥、單、促、苟”等刀病結 果,最終都與刀味有關。因此,我們談論刀法,也就離不開刀味的佐證

那麼,什麼是刀法?什麼是刀味?

顧名思義,刀法是指刻印運刀時所用的 技巧與法則,包括執刀、揮運、修飾等眾多不 同的刻制技術和提綱挈領的審美準則。而刀 法的種種作用,是為了最終體現印面鈐蓋在 紙上呈現出來的平面視覺效果。因此,我們在 欣賞篆刻作品時,就能通過解讀印蛻刻畫痕跡中的粗細變化、陰陽向背等效果,來推論作 者刻制時的情況,體味到作者運刀過程中的 輕重緩急、剛柔順逆,並進一步領會到作者想 要表達的作品意境,這就是刀味。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3

刀味平和者,體現出一種輕緩、典雅的陰 柔之美。如陳巨來所刻《第一希有》(圖13)、羅福頤刻《梅園後人》(圖14),線條細膩勻稱,節奏 舒緩柔和,刀痕不露,顯得不激不厲,給人一 種行雲繞月、尺水無波的靜謐情態。而刀味燥烈者,則體現出雄強、粗獷的陽剛之氣。如齊白石的印章《借山門客》(圖15)、餘任天刻《強其骨》(圖16),線條橫衝直撞,粗細不一,大小 懸殊,線條邊緣呈鋸齒狀爆裂,形成強調對 比,產生出節奏高昂的曲調,充滿了銅琶鐵板、大江東去的鏗鏘意味。

"

一.刀法與篆法

篆法亦即字法,因自古以來多以篆體入印,故人們將篆刻創作中的結字之法簡稱篆法。中國文字自創立之初,就以"象形”“指事”等為本源。象形由最初的描摹外象逐漸形成符號化的特徵,構築出漢字體系獨有的空間結構和筆畫時序。“通過結構的疏密,點畫的輕重,行筆的緩急……用強弱、高低、節奏、旋律等有規律的變化來表現自然界、社會界的形象和內心的情感。”(宗白華《中國書法裡的美學思想》)而刀法順應著篆法的這種種變化,成為篆刻創作中密不可分的關鍵要素之一。

何震在《續學古編》中提到:“刀法筆法,往往相因。”楊士修亦云:“即曉篆法,乃論運刀。”可見篆法與刀法之間密不可分的互存關係。篆法只有經過刀法的雕琢,才能在印面上形成立體可觀的線條。而刀法也必須依據篆法的結構走向,才能確定行刀的方位與距離。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

​在篆刻創作中,篆法起著制約刀法的主導作用。比如,我們創作一方元朱文印式的作品(圖1,張大千《 藏之大千》),準備營造一種典雅清麗的藝術風格時,首選的篆法應是小篆類飄逸柔婉的文字,線條宜表現出勻和細膩的特徵。而用於塑造這種篆法線條的刀法,就必須擒多於縱,泯除鋒芒,以達到圓柔光潤、輕緩流暢的效果,如此方能與主題契合。若不顧篆法特徵,恃強爭勝,硬要佐以寫意類雄強粗獷的刀 法,所刻線條必然零亂破碎,不堪入目。同樣, 以古拙雄奇文字人印的篆法,如金文大篆類的作品(圖2,韓天衡《祥符》),也必須輔以老辣奔放的刀法,才能得到筆勢飛動、沉著痛快的效果。若刀法乏力,節律鬆懈,也會損及篆法渾厚堅剛的氣質。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2

除了篆法制約刀法之外,刀法同時也會在某種程度上改造篆法。比如,秦詔版文字(圖3),這是秦始皇下令刻鑿在金屬器物上的道詔令。與秦朝其他幾塊立碑樹範的小篆作品如《嶧山刻石》《琅琊刻石》《會稽刻石》《泰山刻石》(圖4)等相比較,前者線條平折勁 健,刀法峻利粗獷,字形以方為主,略參圓柔; 後者筆致以圓弧為主,線條屈曲多姿,刀法亦隨之委婉潤澤,形成了一剛一柔,一動一靜,一拙一巧的強烈對比。照理說這都是始皇帝頒告天下,“書同文字”以規後世的小篆範本,何以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差別?原因就在於所 刻的材質不同,金屬比碑石更堅硬而難以受刀,兼之直線比曲線易於鑿刻,因此,古代的刻工們就依刀法對結體對稱、端莊嚴謹的小篆進行了改造,形成了字形大小錯落、結構偏正側、線條簡率樸拙的秦詔版風格。同樣道理,漢印中也有大量形態變異的篆法,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3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4

如將軍印(圖5,《安遠將軍章》大多率意結體,字形或大或小,線條忽粗忽細,這都與軍中急於行令,無時間細加雕琢有關。在匆促草率的情況下施加的刻鑿刀法,恣肆縱橫刀痕顯露,使得漢鑄印平方正直的章法佈局因了急就刀法的不拘小節,發生了跌宕起伏的疏密變化,篡法或欹或正,時有缺筆;線條或斷或連,每見參差,充滿了強悍的視覺衝擊力,成為後人大寫意類篆刻的取法的楷模。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5

刀法改造篆法的另一成功範例,就是文人篆刻興起之初,為了追摹漢印線條古拙飛動、奇正相生的精神風貌,特意在運刀時加強了起伏變化,以連切成線、抑揚頓挫的切刀法來“超軼塵鞅,獨擷古茂”,並由此開宗立派,成為後世浙派印風的濫觴(圖6,錢鬆《集虛齋》)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6

二、刀法與章法

文字線條及圖案根據印面大小、方位,彼此排列、互相分割形成的極其豐富的空間虛實變化,我們稱之為章法。章法是篆刻構成的骨架,通過分朱布白,確立了文字之間的對比與聯繫。明徐上達言:“凡在印內字,便要渾如一家人,共派同流,相親相助,無方圓之不合,有行列之可觀。”要求印內的文字能統籌兼顧,順應彼此的形象特徵,如此方不至於瑣碎雜亂。從古代印章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出,章法是隨著入印文字的演變從零亂走向整飭,從無序走向有序,從不規整走向規整的,其中既受到上層建築政治制度的影響,也與時代審美觀的改換息息相關。

刀法作為印章構成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環節,對章法的這種演變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從總體來看,古代印章對刀法的審美要求是以沖和圓潤為尚的,刀鋒往往隱含於線條之中,對章法的影響也較微,但由於時間久遠,天然生成的殘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刀法的表現力,使印面佈局發生了更多的變異。而明清之際篆刻藝術興起以後的刀法,更把刀味表現當作了重中之重,因而對章法的影響也更為積極主動。

且看戰國璽《行鹿之璽》(圖7),此印四字依文字線條多寡,各佔其所,形成了較為繁密的短線排疊組合,由於各線段長度大致相近,兼之朝向各不相同,印面佈局顯得較為零散但我們仔細品味時,又會覺得在線條的散射中隱然有種向中心聚合的感覺,這是由於印章中部“璽”字的“爾”部用刀較重,線條並連在一起形成一塊比較顯眼的空白,吸引視線會集,使印面零碎的線條因而變得團聚。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7

漢印《漢丁零仟長》(圖8)也是如此,“漢”字三點水旁並連的線條,好似刀刻石面形成的崩碎,雖破壞了字形,但朱白對比更為強烈,刺激了視覺,章法才顯得大疏大密,奇趣橫生。這種以並筆殘破製造塊面,使原先較為平和的章法佈局因用刀的突出表現,形成線與面對比的手法,被後人大量地運用到篆刻創作中。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8

如齊白石刻《杜門》(圖9)一印,“杜”字與“門”字幾乎粘結在一塊,使中間這一豎成為全印重中之重,對穩定佈局,增強視覺反差,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當代印人劉一聞印風典雅秀麗,線條柔婉多姿,章法佈局多依漢鑄印方式安置,較為平正,但他刀感敏銳,極善於利用並筆殘破來打破平正,如劉一聞刻《晉元齋》(圖10)一印,“晉”字“日”部中間一橫與下畫並連,使這條增粗的白線成為印眼所在,隱然引人視線向右上提升,使平穩的章法因為視線遊移,產生一種微妙的運動感。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9

鄧石如論篆刻章法,曾有過一段極為精闢的言論,說:“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通風,計白當黑,奇趣乃出。”對後世的篆刻創作 起到了提綱挈領的指導作用。刀法由於受到 文字結構的限制,不能擺脫字形任意施為,因 此只能在局部做文章。利用運刀的輕重快慢, 或損或留,使印面空間產生更強烈的虛實對比,達到出奇制勝的藝術效果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0

古璽《南門出璽》(圖11),四字在章法上佔豪位基本相等,若用刀節律也一致的話,就會顯得較為平庸。此印妙在以“南”“門”“出”三字樸厚蒼茫的用刀來營建高古渾厚的整體基調,再利用“之”字用刀的輕靈孤舉,形成向左上提升的視覺感受,通過刀法的輕重變化,使和諧之中有了對立之勢,對立之中又有和諧之美。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1

《日庚都萃車馬》(圖12)是一方極負盛名的烙馬印,最為人稱道的是它的章法,印中大片不規整的留白,給人疏朗通透的美妙聯想。但若沒有“都”“萃”兩字用刀在局部加重形成對角呼應的話,整印辨證對比關係定會遜色不少。若說古印中這種虛實變化多少還帶著一些偶然性的話,那麼今人的創作就顯得更為主觀了。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2

三、刀法與刀味

在篆刻創作中,篆法、章法、刀法是密不可分的三要素,其中尤以刀法為最要。對此,古人曾有形象的說明。清沈野在其所著《印談》一書中就曾說:“難莫難予刀法,章法次之,字法又次之。章法、字法俱可學而致,唯刀 法之妙,如輪扁斫輪,僂承蜩,心自知之,口不能言。“此說雖然稍嫌偏頗,卻也指出了篆法(字法)、章法與刀法之間的難易程度。所謂可學而致,是指章法與篆法有一定的規律性,可以從前人大量的經典範例中學習掌握其中的枝節脈絡,並運用到創作中,而且在創作時還 可以進行反覆的排列組合,斟酌推敲,選出最 適合的予以定稿。而刀法卻存平一心,是腕下微妙的小動作,只能在運刀過程中隨機應變地加以施用。

正因為刀法在篆刻創作中能起到如此重 要的作用,所以自印學發矇以來,歷代印人對 此都有詳細的著述。然而所有刀法最終的目 的,無非是為了體現印面上刀味的效果。如明 楊士修列出的“古、堅、雄、清、縱、活、轉”等具 體的用刀標準與“死、肥、單、促、苟”等刀病結 果,最終都與刀味有關。因此,我們談論刀法,也就離不開刀味的佐證

那麼,什麼是刀法?什麼是刀味?

顧名思義,刀法是指刻印運刀時所用的 技巧與法則,包括執刀、揮運、修飾等眾多不 同的刻制技術和提綱挈領的審美準則。而刀 法的種種作用,是為了最終體現印面鈐蓋在 紙上呈現出來的平面視覺效果。因此,我們在 欣賞篆刻作品時,就能通過解讀印蛻刻畫痕跡中的粗細變化、陰陽向背等效果,來推論作 者刻制時的情況,體味到作者運刀過程中的 輕重緩急、剛柔順逆,並進一步領會到作者想 要表達的作品意境,這就是刀味。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3

刀味平和者,體現出一種輕緩、典雅的陰 柔之美。如陳巨來所刻《第一希有》(圖13)、羅福頤刻《梅園後人》(圖14),線條細膩勻稱,節奏 舒緩柔和,刀痕不露,顯得不激不厲,給人一 種行雲繞月、尺水無波的靜謐情態。而刀味燥烈者,則體現出雄強、粗獷的陽剛之氣。如齊白石的印章《借山門客》(圖15)、餘任天刻《強其骨》(圖16),線條橫衝直撞,粗細不一,大小 懸殊,線條邊緣呈鋸齒狀爆裂,形成強調對 比,產生出節奏高昂的曲調,充滿了銅琶鐵板、大江東去的鏗鏘意味。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4

這也就好像在欣賞一幅書法作品時,通 過筆墨的形態能想象出書寫者腕下的動作 揮寫的姿勢、使轉的角度以及情緒的波動等等字外的情境。

"

一.刀法與篆法

篆法亦即字法,因自古以來多以篆體入印,故人們將篆刻創作中的結字之法簡稱篆法。中國文字自創立之初,就以"象形”“指事”等為本源。象形由最初的描摹外象逐漸形成符號化的特徵,構築出漢字體系獨有的空間結構和筆畫時序。“通過結構的疏密,點畫的輕重,行筆的緩急……用強弱、高低、節奏、旋律等有規律的變化來表現自然界、社會界的形象和內心的情感。”(宗白華《中國書法裡的美學思想》)而刀法順應著篆法的這種種變化,成為篆刻創作中密不可分的關鍵要素之一。

何震在《續學古編》中提到:“刀法筆法,往往相因。”楊士修亦云:“即曉篆法,乃論運刀。”可見篆法與刀法之間密不可分的互存關係。篆法只有經過刀法的雕琢,才能在印面上形成立體可觀的線條。而刀法也必須依據篆法的結構走向,才能確定行刀的方位與距離。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

​在篆刻創作中,篆法起著制約刀法的主導作用。比如,我們創作一方元朱文印式的作品(圖1,張大千《 藏之大千》),準備營造一種典雅清麗的藝術風格時,首選的篆法應是小篆類飄逸柔婉的文字,線條宜表現出勻和細膩的特徵。而用於塑造這種篆法線條的刀法,就必須擒多於縱,泯除鋒芒,以達到圓柔光潤、輕緩流暢的效果,如此方能與主題契合。若不顧篆法特徵,恃強爭勝,硬要佐以寫意類雄強粗獷的刀 法,所刻線條必然零亂破碎,不堪入目。同樣, 以古拙雄奇文字人印的篆法,如金文大篆類的作品(圖2,韓天衡《祥符》),也必須輔以老辣奔放的刀法,才能得到筆勢飛動、沉著痛快的效果。若刀法乏力,節律鬆懈,也會損及篆法渾厚堅剛的氣質。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2

除了篆法制約刀法之外,刀法同時也會在某種程度上改造篆法。比如,秦詔版文字(圖3),這是秦始皇下令刻鑿在金屬器物上的道詔令。與秦朝其他幾塊立碑樹範的小篆作品如《嶧山刻石》《琅琊刻石》《會稽刻石》《泰山刻石》(圖4)等相比較,前者線條平折勁 健,刀法峻利粗獷,字形以方為主,略參圓柔; 後者筆致以圓弧為主,線條屈曲多姿,刀法亦隨之委婉潤澤,形成了一剛一柔,一動一靜,一拙一巧的強烈對比。照理說這都是始皇帝頒告天下,“書同文字”以規後世的小篆範本,何以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差別?原因就在於所 刻的材質不同,金屬比碑石更堅硬而難以受刀,兼之直線比曲線易於鑿刻,因此,古代的刻工們就依刀法對結體對稱、端莊嚴謹的小篆進行了改造,形成了字形大小錯落、結構偏正側、線條簡率樸拙的秦詔版風格。同樣道理,漢印中也有大量形態變異的篆法,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3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4

如將軍印(圖5,《安遠將軍章》大多率意結體,字形或大或小,線條忽粗忽細,這都與軍中急於行令,無時間細加雕琢有關。在匆促草率的情況下施加的刻鑿刀法,恣肆縱橫刀痕顯露,使得漢鑄印平方正直的章法佈局因了急就刀法的不拘小節,發生了跌宕起伏的疏密變化,篡法或欹或正,時有缺筆;線條或斷或連,每見參差,充滿了強悍的視覺衝擊力,成為後人大寫意類篆刻的取法的楷模。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5

刀法改造篆法的另一成功範例,就是文人篆刻興起之初,為了追摹漢印線條古拙飛動、奇正相生的精神風貌,特意在運刀時加強了起伏變化,以連切成線、抑揚頓挫的切刀法來“超軼塵鞅,獨擷古茂”,並由此開宗立派,成為後世浙派印風的濫觴(圖6,錢鬆《集虛齋》)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6

二、刀法與章法

文字線條及圖案根據印面大小、方位,彼此排列、互相分割形成的極其豐富的空間虛實變化,我們稱之為章法。章法是篆刻構成的骨架,通過分朱布白,確立了文字之間的對比與聯繫。明徐上達言:“凡在印內字,便要渾如一家人,共派同流,相親相助,無方圓之不合,有行列之可觀。”要求印內的文字能統籌兼顧,順應彼此的形象特徵,如此方不至於瑣碎雜亂。從古代印章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出,章法是隨著入印文字的演變從零亂走向整飭,從無序走向有序,從不規整走向規整的,其中既受到上層建築政治制度的影響,也與時代審美觀的改換息息相關。

刀法作為印章構成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環節,對章法的這種演變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從總體來看,古代印章對刀法的審美要求是以沖和圓潤為尚的,刀鋒往往隱含於線條之中,對章法的影響也較微,但由於時間久遠,天然生成的殘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刀法的表現力,使印面佈局發生了更多的變異。而明清之際篆刻藝術興起以後的刀法,更把刀味表現當作了重中之重,因而對章法的影響也更為積極主動。

且看戰國璽《行鹿之璽》(圖7),此印四字依文字線條多寡,各佔其所,形成了較為繁密的短線排疊組合,由於各線段長度大致相近,兼之朝向各不相同,印面佈局顯得較為零散但我們仔細品味時,又會覺得在線條的散射中隱然有種向中心聚合的感覺,這是由於印章中部“璽”字的“爾”部用刀較重,線條並連在一起形成一塊比較顯眼的空白,吸引視線會集,使印面零碎的線條因而變得團聚。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7

漢印《漢丁零仟長》(圖8)也是如此,“漢”字三點水旁並連的線條,好似刀刻石面形成的崩碎,雖破壞了字形,但朱白對比更為強烈,刺激了視覺,章法才顯得大疏大密,奇趣橫生。這種以並筆殘破製造塊面,使原先較為平和的章法佈局因用刀的突出表現,形成線與面對比的手法,被後人大量地運用到篆刻創作中。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8

如齊白石刻《杜門》(圖9)一印,“杜”字與“門”字幾乎粘結在一塊,使中間這一豎成為全印重中之重,對穩定佈局,增強視覺反差,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當代印人劉一聞印風典雅秀麗,線條柔婉多姿,章法佈局多依漢鑄印方式安置,較為平正,但他刀感敏銳,極善於利用並筆殘破來打破平正,如劉一聞刻《晉元齋》(圖10)一印,“晉”字“日”部中間一橫與下畫並連,使這條增粗的白線成為印眼所在,隱然引人視線向右上提升,使平穩的章法因為視線遊移,產生一種微妙的運動感。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9

鄧石如論篆刻章法,曾有過一段極為精闢的言論,說:“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通風,計白當黑,奇趣乃出。”對後世的篆刻創作 起到了提綱挈領的指導作用。刀法由於受到 文字結構的限制,不能擺脫字形任意施為,因 此只能在局部做文章。利用運刀的輕重快慢, 或損或留,使印面空間產生更強烈的虛實對比,達到出奇制勝的藝術效果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0

古璽《南門出璽》(圖11),四字在章法上佔豪位基本相等,若用刀節律也一致的話,就會顯得較為平庸。此印妙在以“南”“門”“出”三字樸厚蒼茫的用刀來營建高古渾厚的整體基調,再利用“之”字用刀的輕靈孤舉,形成向左上提升的視覺感受,通過刀法的輕重變化,使和諧之中有了對立之勢,對立之中又有和諧之美。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1

《日庚都萃車馬》(圖12)是一方極負盛名的烙馬印,最為人稱道的是它的章法,印中大片不規整的留白,給人疏朗通透的美妙聯想。但若沒有“都”“萃”兩字用刀在局部加重形成對角呼應的話,整印辨證對比關係定會遜色不少。若說古印中這種虛實變化多少還帶著一些偶然性的話,那麼今人的創作就顯得更為主觀了。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2

三、刀法與刀味

在篆刻創作中,篆法、章法、刀法是密不可分的三要素,其中尤以刀法為最要。對此,古人曾有形象的說明。清沈野在其所著《印談》一書中就曾說:“難莫難予刀法,章法次之,字法又次之。章法、字法俱可學而致,唯刀 法之妙,如輪扁斫輪,僂承蜩,心自知之,口不能言。“此說雖然稍嫌偏頗,卻也指出了篆法(字法)、章法與刀法之間的難易程度。所謂可學而致,是指章法與篆法有一定的規律性,可以從前人大量的經典範例中學習掌握其中的枝節脈絡,並運用到創作中,而且在創作時還 可以進行反覆的排列組合,斟酌推敲,選出最 適合的予以定稿。而刀法卻存平一心,是腕下微妙的小動作,只能在運刀過程中隨機應變地加以施用。

正因為刀法在篆刻創作中能起到如此重 要的作用,所以自印學發矇以來,歷代印人對 此都有詳細的著述。然而所有刀法最終的目 的,無非是為了體現印面上刀味的效果。如明 楊士修列出的“古、堅、雄、清、縱、活、轉”等具 體的用刀標準與“死、肥、單、促、苟”等刀病結 果,最終都與刀味有關。因此,我們談論刀法,也就離不開刀味的佐證

那麼,什麼是刀法?什麼是刀味?

顧名思義,刀法是指刻印運刀時所用的 技巧與法則,包括執刀、揮運、修飾等眾多不 同的刻制技術和提綱挈領的審美準則。而刀 法的種種作用,是為了最終體現印面鈐蓋在 紙上呈現出來的平面視覺效果。因此,我們在 欣賞篆刻作品時,就能通過解讀印蛻刻畫痕跡中的粗細變化、陰陽向背等效果,來推論作 者刻制時的情況,體味到作者運刀過程中的 輕重緩急、剛柔順逆,並進一步領會到作者想 要表達的作品意境,這就是刀味。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3

刀味平和者,體現出一種輕緩、典雅的陰 柔之美。如陳巨來所刻《第一希有》(圖13)、羅福頤刻《梅園後人》(圖14),線條細膩勻稱,節奏 舒緩柔和,刀痕不露,顯得不激不厲,給人一 種行雲繞月、尺水無波的靜謐情態。而刀味燥烈者,則體現出雄強、粗獷的陽剛之氣。如齊白石的印章《借山門客》(圖15)、餘任天刻《強其骨》(圖16),線條橫衝直撞,粗細不一,大小 懸殊,線條邊緣呈鋸齒狀爆裂,形成強調對 比,產生出節奏高昂的曲調,充滿了銅琶鐵板、大江東去的鏗鏘意味。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4

這也就好像在欣賞一幅書法作品時,通 過筆墨的形態能想象出書寫者腕下的動作 揮寫的姿勢、使轉的角度以及情緒的波動等等字外的情境。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5

"

一.刀法與篆法

篆法亦即字法,因自古以來多以篆體入印,故人們將篆刻創作中的結字之法簡稱篆法。中國文字自創立之初,就以"象形”“指事”等為本源。象形由最初的描摹外象逐漸形成符號化的特徵,構築出漢字體系獨有的空間結構和筆畫時序。“通過結構的疏密,點畫的輕重,行筆的緩急……用強弱、高低、節奏、旋律等有規律的變化來表現自然界、社會界的形象和內心的情感。”(宗白華《中國書法裡的美學思想》)而刀法順應著篆法的這種種變化,成為篆刻創作中密不可分的關鍵要素之一。

何震在《續學古編》中提到:“刀法筆法,往往相因。”楊士修亦云:“即曉篆法,乃論運刀。”可見篆法與刀法之間密不可分的互存關係。篆法只有經過刀法的雕琢,才能在印面上形成立體可觀的線條。而刀法也必須依據篆法的結構走向,才能確定行刀的方位與距離。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

​在篆刻創作中,篆法起著制約刀法的主導作用。比如,我們創作一方元朱文印式的作品(圖1,張大千《 藏之大千》),準備營造一種典雅清麗的藝術風格時,首選的篆法應是小篆類飄逸柔婉的文字,線條宜表現出勻和細膩的特徵。而用於塑造這種篆法線條的刀法,就必須擒多於縱,泯除鋒芒,以達到圓柔光潤、輕緩流暢的效果,如此方能與主題契合。若不顧篆法特徵,恃強爭勝,硬要佐以寫意類雄強粗獷的刀 法,所刻線條必然零亂破碎,不堪入目。同樣, 以古拙雄奇文字人印的篆法,如金文大篆類的作品(圖2,韓天衡《祥符》),也必須輔以老辣奔放的刀法,才能得到筆勢飛動、沉著痛快的效果。若刀法乏力,節律鬆懈,也會損及篆法渾厚堅剛的氣質。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2

除了篆法制約刀法之外,刀法同時也會在某種程度上改造篆法。比如,秦詔版文字(圖3),這是秦始皇下令刻鑿在金屬器物上的道詔令。與秦朝其他幾塊立碑樹範的小篆作品如《嶧山刻石》《琅琊刻石》《會稽刻石》《泰山刻石》(圖4)等相比較,前者線條平折勁 健,刀法峻利粗獷,字形以方為主,略參圓柔; 後者筆致以圓弧為主,線條屈曲多姿,刀法亦隨之委婉潤澤,形成了一剛一柔,一動一靜,一拙一巧的強烈對比。照理說這都是始皇帝頒告天下,“書同文字”以規後世的小篆範本,何以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差別?原因就在於所 刻的材質不同,金屬比碑石更堅硬而難以受刀,兼之直線比曲線易於鑿刻,因此,古代的刻工們就依刀法對結體對稱、端莊嚴謹的小篆進行了改造,形成了字形大小錯落、結構偏正側、線條簡率樸拙的秦詔版風格。同樣道理,漢印中也有大量形態變異的篆法,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3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4

如將軍印(圖5,《安遠將軍章》大多率意結體,字形或大或小,線條忽粗忽細,這都與軍中急於行令,無時間細加雕琢有關。在匆促草率的情況下施加的刻鑿刀法,恣肆縱橫刀痕顯露,使得漢鑄印平方正直的章法佈局因了急就刀法的不拘小節,發生了跌宕起伏的疏密變化,篡法或欹或正,時有缺筆;線條或斷或連,每見參差,充滿了強悍的視覺衝擊力,成為後人大寫意類篆刻的取法的楷模。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5

刀法改造篆法的另一成功範例,就是文人篆刻興起之初,為了追摹漢印線條古拙飛動、奇正相生的精神風貌,特意在運刀時加強了起伏變化,以連切成線、抑揚頓挫的切刀法來“超軼塵鞅,獨擷古茂”,並由此開宗立派,成為後世浙派印風的濫觴(圖6,錢鬆《集虛齋》)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6

二、刀法與章法

文字線條及圖案根據印面大小、方位,彼此排列、互相分割形成的極其豐富的空間虛實變化,我們稱之為章法。章法是篆刻構成的骨架,通過分朱布白,確立了文字之間的對比與聯繫。明徐上達言:“凡在印內字,便要渾如一家人,共派同流,相親相助,無方圓之不合,有行列之可觀。”要求印內的文字能統籌兼顧,順應彼此的形象特徵,如此方不至於瑣碎雜亂。從古代印章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出,章法是隨著入印文字的演變從零亂走向整飭,從無序走向有序,從不規整走向規整的,其中既受到上層建築政治制度的影響,也與時代審美觀的改換息息相關。

刀法作為印章構成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環節,對章法的這種演變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從總體來看,古代印章對刀法的審美要求是以沖和圓潤為尚的,刀鋒往往隱含於線條之中,對章法的影響也較微,但由於時間久遠,天然生成的殘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刀法的表現力,使印面佈局發生了更多的變異。而明清之際篆刻藝術興起以後的刀法,更把刀味表現當作了重中之重,因而對章法的影響也更為積極主動。

且看戰國璽《行鹿之璽》(圖7),此印四字依文字線條多寡,各佔其所,形成了較為繁密的短線排疊組合,由於各線段長度大致相近,兼之朝向各不相同,印面佈局顯得較為零散但我們仔細品味時,又會覺得在線條的散射中隱然有種向中心聚合的感覺,這是由於印章中部“璽”字的“爾”部用刀較重,線條並連在一起形成一塊比較顯眼的空白,吸引視線會集,使印面零碎的線條因而變得團聚。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7

漢印《漢丁零仟長》(圖8)也是如此,“漢”字三點水旁並連的線條,好似刀刻石面形成的崩碎,雖破壞了字形,但朱白對比更為強烈,刺激了視覺,章法才顯得大疏大密,奇趣橫生。這種以並筆殘破製造塊面,使原先較為平和的章法佈局因用刀的突出表現,形成線與面對比的手法,被後人大量地運用到篆刻創作中。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8

如齊白石刻《杜門》(圖9)一印,“杜”字與“門”字幾乎粘結在一塊,使中間這一豎成為全印重中之重,對穩定佈局,增強視覺反差,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當代印人劉一聞印風典雅秀麗,線條柔婉多姿,章法佈局多依漢鑄印方式安置,較為平正,但他刀感敏銳,極善於利用並筆殘破來打破平正,如劉一聞刻《晉元齋》(圖10)一印,“晉”字“日”部中間一橫與下畫並連,使這條增粗的白線成為印眼所在,隱然引人視線向右上提升,使平穩的章法因為視線遊移,產生一種微妙的運動感。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9

鄧石如論篆刻章法,曾有過一段極為精闢的言論,說:“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通風,計白當黑,奇趣乃出。”對後世的篆刻創作 起到了提綱挈領的指導作用。刀法由於受到 文字結構的限制,不能擺脫字形任意施為,因 此只能在局部做文章。利用運刀的輕重快慢, 或損或留,使印面空間產生更強烈的虛實對比,達到出奇制勝的藝術效果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0

古璽《南門出璽》(圖11),四字在章法上佔豪位基本相等,若用刀節律也一致的話,就會顯得較為平庸。此印妙在以“南”“門”“出”三字樸厚蒼茫的用刀來營建高古渾厚的整體基調,再利用“之”字用刀的輕靈孤舉,形成向左上提升的視覺感受,通過刀法的輕重變化,使和諧之中有了對立之勢,對立之中又有和諧之美。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1

《日庚都萃車馬》(圖12)是一方極負盛名的烙馬印,最為人稱道的是它的章法,印中大片不規整的留白,給人疏朗通透的美妙聯想。但若沒有“都”“萃”兩字用刀在局部加重形成對角呼應的話,整印辨證對比關係定會遜色不少。若說古印中這種虛實變化多少還帶著一些偶然性的話,那麼今人的創作就顯得更為主觀了。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2

三、刀法與刀味

在篆刻創作中,篆法、章法、刀法是密不可分的三要素,其中尤以刀法為最要。對此,古人曾有形象的說明。清沈野在其所著《印談》一書中就曾說:“難莫難予刀法,章法次之,字法又次之。章法、字法俱可學而致,唯刀 法之妙,如輪扁斫輪,僂承蜩,心自知之,口不能言。“此說雖然稍嫌偏頗,卻也指出了篆法(字法)、章法與刀法之間的難易程度。所謂可學而致,是指章法與篆法有一定的規律性,可以從前人大量的經典範例中學習掌握其中的枝節脈絡,並運用到創作中,而且在創作時還 可以進行反覆的排列組合,斟酌推敲,選出最 適合的予以定稿。而刀法卻存平一心,是腕下微妙的小動作,只能在運刀過程中隨機應變地加以施用。

正因為刀法在篆刻創作中能起到如此重 要的作用,所以自印學發矇以來,歷代印人對 此都有詳細的著述。然而所有刀法最終的目 的,無非是為了體現印面上刀味的效果。如明 楊士修列出的“古、堅、雄、清、縱、活、轉”等具 體的用刀標準與“死、肥、單、促、苟”等刀病結 果,最終都與刀味有關。因此,我們談論刀法,也就離不開刀味的佐證

那麼,什麼是刀法?什麼是刀味?

顧名思義,刀法是指刻印運刀時所用的 技巧與法則,包括執刀、揮運、修飾等眾多不 同的刻制技術和提綱挈領的審美準則。而刀 法的種種作用,是為了最終體現印面鈐蓋在 紙上呈現出來的平面視覺效果。因此,我們在 欣賞篆刻作品時,就能通過解讀印蛻刻畫痕跡中的粗細變化、陰陽向背等效果,來推論作 者刻制時的情況,體味到作者運刀過程中的 輕重緩急、剛柔順逆,並進一步領會到作者想 要表達的作品意境,這就是刀味。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3

刀味平和者,體現出一種輕緩、典雅的陰 柔之美。如陳巨來所刻《第一希有》(圖13)、羅福頤刻《梅園後人》(圖14),線條細膩勻稱,節奏 舒緩柔和,刀痕不露,顯得不激不厲,給人一 種行雲繞月、尺水無波的靜謐情態。而刀味燥烈者,則體現出雄強、粗獷的陽剛之氣。如齊白石的印章《借山門客》(圖15)、餘任天刻《強其骨》(圖16),線條橫衝直撞,粗細不一,大小 懸殊,線條邊緣呈鋸齒狀爆裂,形成強調對 比,產生出節奏高昂的曲調,充滿了銅琶鐵板、大江東去的鏗鏘意味。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4

這也就好像在欣賞一幅書法作品時,通 過筆墨的形態能想象出書寫者腕下的動作 揮寫的姿勢、使轉的角度以及情緒的波動等等字外的情境。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5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16

美國學者蘇珊·朗格說:“藝術品是運用符號的方式把情感轉變成訴諸人知覺的東西。就是‘情感生活'在空間、時間或詩中的投影

篆刻與書法相似,都是通過對點畫形質 的塑造,來展現線條組合中的綜合之美,使人 的知覺通過刀味與筆墨等特定的符號,來欣 賞到美的形態,聯想到美的意境,領略到美的情趣

喜歡的朋友,幫忙點關注,轉發,評論哦!

請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靜逸齋書法篆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