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

當今,書法與寫字的爭議一直在持續爭議著,一方面有人認為只要是拿毛筆寫在宣紙上的工工整整的字就叫書法,而另一方面認為書法是一門藝術,講究的是作品中的藝術境界,包涵著許多藝術性,並不只是用毛筆寫出來的字都叫做書法。那麼,古人對書法是如何認識的?對我們學習書法有沒有借鑑意義呢?

"

當今,書法與寫字的爭議一直在持續爭議著,一方面有人認為只要是拿毛筆寫在宣紙上的工工整整的字就叫書法,而另一方面認為書法是一門藝術,講究的是作品中的藝術境界,包涵著許多藝術性,並不只是用毛筆寫出來的字都叫做書法。那麼,古人對書法是如何認識的?對我們學習書法有沒有借鑑意義呢?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古人對書法與寫字的看法

自古以來,人們都在漢字中尋找著其書寫"意味",而這種"意味"給人們所帶來的感受則讓他們樂此不疲,因此才得以使中國書法不斷地向前發展著。

北宋時期的書法家米芾在歷史上是一位很有影響的人,他的書法也影響著後世,併成為人們學習的楷模。米芾在他所著的《海岳名言》中對書法給出了自己的定義:

書至隸興,大篆古法大壞矣。篆籀各隨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狀,活動圓備,各各自足。隸乃始有展促之勢,而三代法亡矣。

"

當今,書法與寫字的爭議一直在持續爭議著,一方面有人認為只要是拿毛筆寫在宣紙上的工工整整的字就叫書法,而另一方面認為書法是一門藝術,講究的是作品中的藝術境界,包涵著許多藝術性,並不只是用毛筆寫出來的字都叫做書法。那麼,古人對書法是如何認識的?對我們學習書法有沒有借鑑意義呢?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古人對書法與寫字的看法

自古以來,人們都在漢字中尋找著其書寫"意味",而這種"意味"給人們所帶來的感受則讓他們樂此不疲,因此才得以使中國書法不斷地向前發展著。

北宋時期的書法家米芾在歷史上是一位很有影響的人,他的書法也影響著後世,併成為人們學習的楷模。米芾在他所著的《海岳名言》中對書法給出了自己的定義:

書至隸興,大篆古法大壞矣。篆籀各隨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狀,活動圓備,各各自足。隸乃始有展促之勢,而三代法亡矣。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米芾認為,隸書的興起,大篆的法度就遭到了破壞,但篆籀卻不一樣,它們都是根據字形來決定字的形態,歷此它們就具備了書法中的"意味"耐人尋味,後來的隸書則要求字形大小相同,定義了書法的侷限,正因為如此,恰恰失去了書法中所應有的藝術性。

當然,米芾對書法的看法雖然是站在漢字的表象上來說的,而真正強調的是字的"骨子"裡的東西,這就是說他所追求的仍然是"自然而然"的樸素精神。

近代書畫家黃賓虹在《國畫之民學》裡也提出了與米芾基本同樣的看法,他說:

就字來說,大篆外表不齊,而骨子裡有精神,齊在骨子裡。自秦始皇以後,一變而小篆,外表齊了,卻失掉了骨子裡的精神。西漢無波隸,外表亦是不齊,卻有一種內在的美;經王莽之後,東漢時改成了有波隸,又只講外表的整齊。

"

當今,書法與寫字的爭議一直在持續爭議著,一方面有人認為只要是拿毛筆寫在宣紙上的工工整整的字就叫書法,而另一方面認為書法是一門藝術,講究的是作品中的藝術境界,包涵著許多藝術性,並不只是用毛筆寫出來的字都叫做書法。那麼,古人對書法是如何認識的?對我們學習書法有沒有借鑑意義呢?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古人對書法與寫字的看法

自古以來,人們都在漢字中尋找著其書寫"意味",而這種"意味"給人們所帶來的感受則讓他們樂此不疲,因此才得以使中國書法不斷地向前發展著。

北宋時期的書法家米芾在歷史上是一位很有影響的人,他的書法也影響著後世,併成為人們學習的楷模。米芾在他所著的《海岳名言》中對書法給出了自己的定義:

書至隸興,大篆古法大壞矣。篆籀各隨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狀,活動圓備,各各自足。隸乃始有展促之勢,而三代法亡矣。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米芾認為,隸書的興起,大篆的法度就遭到了破壞,但篆籀卻不一樣,它們都是根據字形來決定字的形態,歷此它們就具備了書法中的"意味"耐人尋味,後來的隸書則要求字形大小相同,定義了書法的侷限,正因為如此,恰恰失去了書法中所應有的藝術性。

當然,米芾對書法的看法雖然是站在漢字的表象上來說的,而真正強調的是字的"骨子"裡的東西,這就是說他所追求的仍然是"自然而然"的樸素精神。

近代書畫家黃賓虹在《國畫之民學》裡也提出了與米芾基本同樣的看法,他說:

就字來說,大篆外表不齊,而骨子裡有精神,齊在骨子裡。自秦始皇以後,一變而小篆,外表齊了,卻失掉了骨子裡的精神。西漢無波隸,外表亦是不齊,卻有一種內在的美;經王莽之後,東漢時改成了有波隸,又只講外表的整齊。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在米芾思想的基礎上,黃賓虹則更加明確地提出了漢字應當具備的藝術性是什麼,它是一種"骨子"裡的、內在的美,這種美就像大篆那樣,儘管外表大小不一,西漢的隸書也是外表不齊,它們則具備了自然的精神,而此後由於外表變得整齊了,而失去了內在的美。

古人為什麼要追求書法中的藝術性?

"

當今,書法與寫字的爭議一直在持續爭議著,一方面有人認為只要是拿毛筆寫在宣紙上的工工整整的字就叫書法,而另一方面認為書法是一門藝術,講究的是作品中的藝術境界,包涵著許多藝術性,並不只是用毛筆寫出來的字都叫做書法。那麼,古人對書法是如何認識的?對我們學習書法有沒有借鑑意義呢?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古人對書法與寫字的看法

自古以來,人們都在漢字中尋找著其書寫"意味",而這種"意味"給人們所帶來的感受則讓他們樂此不疲,因此才得以使中國書法不斷地向前發展著。

北宋時期的書法家米芾在歷史上是一位很有影響的人,他的書法也影響著後世,併成為人們學習的楷模。米芾在他所著的《海岳名言》中對書法給出了自己的定義:

書至隸興,大篆古法大壞矣。篆籀各隨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狀,活動圓備,各各自足。隸乃始有展促之勢,而三代法亡矣。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米芾認為,隸書的興起,大篆的法度就遭到了破壞,但篆籀卻不一樣,它們都是根據字形來決定字的形態,歷此它們就具備了書法中的"意味"耐人尋味,後來的隸書則要求字形大小相同,定義了書法的侷限,正因為如此,恰恰失去了書法中所應有的藝術性。

當然,米芾對書法的看法雖然是站在漢字的表象上來說的,而真正強調的是字的"骨子"裡的東西,這就是說他所追求的仍然是"自然而然"的樸素精神。

近代書畫家黃賓虹在《國畫之民學》裡也提出了與米芾基本同樣的看法,他說:

就字來說,大篆外表不齊,而骨子裡有精神,齊在骨子裡。自秦始皇以後,一變而小篆,外表齊了,卻失掉了骨子裡的精神。西漢無波隸,外表亦是不齊,卻有一種內在的美;經王莽之後,東漢時改成了有波隸,又只講外表的整齊。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在米芾思想的基礎上,黃賓虹則更加明確地提出了漢字應當具備的藝術性是什麼,它是一種"骨子"裡的、內在的美,這種美就像大篆那樣,儘管外表大小不一,西漢的隸書也是外表不齊,它們則具備了自然的精神,而此後由於外表變得整齊了,而失去了內在的美。

古人為什麼要追求書法中的藝術性?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上述二人對字的內在美的認識,都是強調它們的天然屬性,也就是書法的藝術性,相對於外表過於整齊失去的是"骨子"裡的美來說,他們的看法是相對一致的,也就是說,區別書法與寫字,一方面是看字的外形是否整齊,另一方面是字的內在氣質。

一是書法本身就是一種"自然"屬性。最初古人在描述書法時,都是把書法與自然中的人的動作、物的形象來加以說明,這就是自然與書法美的表現方式。《篆書勢》中這樣說到:

字畫之始,因於鳥跡,蒼頡循聖,作則制文,體有六篆,妙巧入神。或龜文針列,或櫛比龍鱗,纖體放尾,長翅短身。頹若黍稷之垂穎,蘊若龍蛇之棼縕……

"

當今,書法與寫字的爭議一直在持續爭議著,一方面有人認為只要是拿毛筆寫在宣紙上的工工整整的字就叫書法,而另一方面認為書法是一門藝術,講究的是作品中的藝術境界,包涵著許多藝術性,並不只是用毛筆寫出來的字都叫做書法。那麼,古人對書法是如何認識的?對我們學習書法有沒有借鑑意義呢?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古人對書法與寫字的看法

自古以來,人們都在漢字中尋找著其書寫"意味",而這種"意味"給人們所帶來的感受則讓他們樂此不疲,因此才得以使中國書法不斷地向前發展著。

北宋時期的書法家米芾在歷史上是一位很有影響的人,他的書法也影響著後世,併成為人們學習的楷模。米芾在他所著的《海岳名言》中對書法給出了自己的定義:

書至隸興,大篆古法大壞矣。篆籀各隨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狀,活動圓備,各各自足。隸乃始有展促之勢,而三代法亡矣。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米芾認為,隸書的興起,大篆的法度就遭到了破壞,但篆籀卻不一樣,它們都是根據字形來決定字的形態,歷此它們就具備了書法中的"意味"耐人尋味,後來的隸書則要求字形大小相同,定義了書法的侷限,正因為如此,恰恰失去了書法中所應有的藝術性。

當然,米芾對書法的看法雖然是站在漢字的表象上來說的,而真正強調的是字的"骨子"裡的東西,這就是說他所追求的仍然是"自然而然"的樸素精神。

近代書畫家黃賓虹在《國畫之民學》裡也提出了與米芾基本同樣的看法,他說:

就字來說,大篆外表不齊,而骨子裡有精神,齊在骨子裡。自秦始皇以後,一變而小篆,外表齊了,卻失掉了骨子裡的精神。西漢無波隸,外表亦是不齊,卻有一種內在的美;經王莽之後,東漢時改成了有波隸,又只講外表的整齊。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在米芾思想的基礎上,黃賓虹則更加明確地提出了漢字應當具備的藝術性是什麼,它是一種"骨子"裡的、內在的美,這種美就像大篆那樣,儘管外表大小不一,西漢的隸書也是外表不齊,它們則具備了自然的精神,而此後由於外表變得整齊了,而失去了內在的美。

古人為什麼要追求書法中的藝術性?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上述二人對字的內在美的認識,都是強調它們的天然屬性,也就是書法的藝術性,相對於外表過於整齊失去的是"骨子"裡的美來說,他們的看法是相對一致的,也就是說,區別書法與寫字,一方面是看字的外形是否整齊,另一方面是字的內在氣質。

一是書法本身就是一種"自然"屬性。最初古人在描述書法時,都是把書法與自然中的人的動作、物的形象來加以說明,這就是自然與書法美的表現方式。《篆書勢》中這樣說到:

字畫之始,因於鳥跡,蒼頡循聖,作則制文,體有六篆,妙巧入神。或龜文針列,或櫛比龍鱗,纖體放尾,長翅短身。頹若黍稷之垂穎,蘊若龍蛇之棼縕……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包括《草書勢》中對草書的描述也近乎一致,都是用獸、物之狀來對書體態勢的描寫,由此可見,書法的美都是來自自然世界的。

二是書法"通於道"。儒家、道家、佛教等都與書法的關係十分密切,尤其是道家對書法的影響最為深遠。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說到:書雖小技,其精者亦通於道焉。

道是什麼?就是一種古代哲學思想,要求人們普遍遵守的"自然秩序",雖然儒、釋、道對自然的看法不盡相同,但這種"自然秩序"卻是相近的。書法也不例外,只是從"道"中衍生出來的思想"秩序",最終轉化為藝術的表現形式。

"

當今,書法與寫字的爭議一直在持續爭議著,一方面有人認為只要是拿毛筆寫在宣紙上的工工整整的字就叫書法,而另一方面認為書法是一門藝術,講究的是作品中的藝術境界,包涵著許多藝術性,並不只是用毛筆寫出來的字都叫做書法。那麼,古人對書法是如何認識的?對我們學習書法有沒有借鑑意義呢?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古人對書法與寫字的看法

自古以來,人們都在漢字中尋找著其書寫"意味",而這種"意味"給人們所帶來的感受則讓他們樂此不疲,因此才得以使中國書法不斷地向前發展著。

北宋時期的書法家米芾在歷史上是一位很有影響的人,他的書法也影響著後世,併成為人們學習的楷模。米芾在他所著的《海岳名言》中對書法給出了自己的定義:

書至隸興,大篆古法大壞矣。篆籀各隨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狀,活動圓備,各各自足。隸乃始有展促之勢,而三代法亡矣。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米芾認為,隸書的興起,大篆的法度就遭到了破壞,但篆籀卻不一樣,它們都是根據字形來決定字的形態,歷此它們就具備了書法中的"意味"耐人尋味,後來的隸書則要求字形大小相同,定義了書法的侷限,正因為如此,恰恰失去了書法中所應有的藝術性。

當然,米芾對書法的看法雖然是站在漢字的表象上來說的,而真正強調的是字的"骨子"裡的東西,這就是說他所追求的仍然是"自然而然"的樸素精神。

近代書畫家黃賓虹在《國畫之民學》裡也提出了與米芾基本同樣的看法,他說:

就字來說,大篆外表不齊,而骨子裡有精神,齊在骨子裡。自秦始皇以後,一變而小篆,外表齊了,卻失掉了骨子裡的精神。西漢無波隸,外表亦是不齊,卻有一種內在的美;經王莽之後,東漢時改成了有波隸,又只講外表的整齊。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在米芾思想的基礎上,黃賓虹則更加明確地提出了漢字應當具備的藝術性是什麼,它是一種"骨子"裡的、內在的美,這種美就像大篆那樣,儘管外表大小不一,西漢的隸書也是外表不齊,它們則具備了自然的精神,而此後由於外表變得整齊了,而失去了內在的美。

古人為什麼要追求書法中的藝術性?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上述二人對字的內在美的認識,都是強調它們的天然屬性,也就是書法的藝術性,相對於外表過於整齊失去的是"骨子"裡的美來說,他們的看法是相對一致的,也就是說,區別書法與寫字,一方面是看字的外形是否整齊,另一方面是字的內在氣質。

一是書法本身就是一種"自然"屬性。最初古人在描述書法時,都是把書法與自然中的人的動作、物的形象來加以說明,這就是自然與書法美的表現方式。《篆書勢》中這樣說到:

字畫之始,因於鳥跡,蒼頡循聖,作則制文,體有六篆,妙巧入神。或龜文針列,或櫛比龍鱗,纖體放尾,長翅短身。頹若黍稷之垂穎,蘊若龍蛇之棼縕……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包括《草書勢》中對草書的描述也近乎一致,都是用獸、物之狀來對書體態勢的描寫,由此可見,書法的美都是來自自然世界的。

二是書法"通於道"。儒家、道家、佛教等都與書法的關係十分密切,尤其是道家對書法的影響最為深遠。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說到:書雖小技,其精者亦通於道焉。

道是什麼?就是一種古代哲學思想,要求人們普遍遵守的"自然秩序",雖然儒、釋、道對自然的看法不盡相同,但這種"自然秩序"卻是相近的。書法也不例外,只是從"道"中衍生出來的思想"秩序",最終轉化為藝術的表現形式。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三是人的品格精神的表現。書法是人所創作的,當然與人的精神、涵養等密不可分,書法表現出來的氣質,就是書寫者的氣質。如明代學者汪珂玉在《墨花閣雜誌》中說到魏晉書法時指出:

晉人書雖非名法之家,亦有一種風流蘊藉之態,緣當時人士以清簡為尚,虛曠為懷,修容發語,以韻相勝,落筆散藻,自然可觀。

由此也可以看出,不僅是晉人有"風流"之氣,唐人"尚法"也是那個時代的總體趨勢,宋人對"意"的崇尚,都是指一個時代人的精神面貌在書法中的總體反映。

"

當今,書法與寫字的爭議一直在持續爭議著,一方面有人認為只要是拿毛筆寫在宣紙上的工工整整的字就叫書法,而另一方面認為書法是一門藝術,講究的是作品中的藝術境界,包涵著許多藝術性,並不只是用毛筆寫出來的字都叫做書法。那麼,古人對書法是如何認識的?對我們學習書法有沒有借鑑意義呢?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古人對書法與寫字的看法

自古以來,人們都在漢字中尋找著其書寫"意味",而這種"意味"給人們所帶來的感受則讓他們樂此不疲,因此才得以使中國書法不斷地向前發展著。

北宋時期的書法家米芾在歷史上是一位很有影響的人,他的書法也影響著後世,併成為人們學習的楷模。米芾在他所著的《海岳名言》中對書法給出了自己的定義:

書至隸興,大篆古法大壞矣。篆籀各隨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狀,活動圓備,各各自足。隸乃始有展促之勢,而三代法亡矣。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米芾認為,隸書的興起,大篆的法度就遭到了破壞,但篆籀卻不一樣,它們都是根據字形來決定字的形態,歷此它們就具備了書法中的"意味"耐人尋味,後來的隸書則要求字形大小相同,定義了書法的侷限,正因為如此,恰恰失去了書法中所應有的藝術性。

當然,米芾對書法的看法雖然是站在漢字的表象上來說的,而真正強調的是字的"骨子"裡的東西,這就是說他所追求的仍然是"自然而然"的樸素精神。

近代書畫家黃賓虹在《國畫之民學》裡也提出了與米芾基本同樣的看法,他說:

就字來說,大篆外表不齊,而骨子裡有精神,齊在骨子裡。自秦始皇以後,一變而小篆,外表齊了,卻失掉了骨子裡的精神。西漢無波隸,外表亦是不齊,卻有一種內在的美;經王莽之後,東漢時改成了有波隸,又只講外表的整齊。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在米芾思想的基礎上,黃賓虹則更加明確地提出了漢字應當具備的藝術性是什麼,它是一種"骨子"裡的、內在的美,這種美就像大篆那樣,儘管外表大小不一,西漢的隸書也是外表不齊,它們則具備了自然的精神,而此後由於外表變得整齊了,而失去了內在的美。

古人為什麼要追求書法中的藝術性?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上述二人對字的內在美的認識,都是強調它們的天然屬性,也就是書法的藝術性,相對於外表過於整齊失去的是"骨子"裡的美來說,他們的看法是相對一致的,也就是說,區別書法與寫字,一方面是看字的外形是否整齊,另一方面是字的內在氣質。

一是書法本身就是一種"自然"屬性。最初古人在描述書法時,都是把書法與自然中的人的動作、物的形象來加以說明,這就是自然與書法美的表現方式。《篆書勢》中這樣說到:

字畫之始,因於鳥跡,蒼頡循聖,作則制文,體有六篆,妙巧入神。或龜文針列,或櫛比龍鱗,纖體放尾,長翅短身。頹若黍稷之垂穎,蘊若龍蛇之棼縕……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包括《草書勢》中對草書的描述也近乎一致,都是用獸、物之狀來對書體態勢的描寫,由此可見,書法的美都是來自自然世界的。

二是書法"通於道"。儒家、道家、佛教等都與書法的關係十分密切,尤其是道家對書法的影響最為深遠。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說到:書雖小技,其精者亦通於道焉。

道是什麼?就是一種古代哲學思想,要求人們普遍遵守的"自然秩序",雖然儒、釋、道對自然的看法不盡相同,但這種"自然秩序"卻是相近的。書法也不例外,只是從"道"中衍生出來的思想"秩序",最終轉化為藝術的表現形式。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三是人的品格精神的表現。書法是人所創作的,當然與人的精神、涵養等密不可分,書法表現出來的氣質,就是書寫者的氣質。如明代學者汪珂玉在《墨花閣雜誌》中說到魏晉書法時指出:

晉人書雖非名法之家,亦有一種風流蘊藉之態,緣當時人士以清簡為尚,虛曠為懷,修容發語,以韻相勝,落筆散藻,自然可觀。

由此也可以看出,不僅是晉人有"風流"之氣,唐人"尚法"也是那個時代的總體趨勢,宋人對"意"的崇尚,都是指一個時代人的精神面貌在書法中的總體反映。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如何在書法中表現其藝術性?

人們對書法中藝術表現的追求是永遠沒有停止過的,而且至今,仍然表現出了更為強烈的探索和討論。那麼,如何表現其藝術性使書法更具有時代意義?

唐代書學家張懷瓘在他所著的《六體書論》中認為:

故學真者不可不兼鍾,學草者不可不兼張,此皆書之骨也。如不參二家之法,欲求於妙,不亦難乎!若有能越諸家之法度,草隸之規模,獨照靈襟,超然物表,學乎造化,創開規矩,不然不可不兼於鍾、張也。

"

當今,書法與寫字的爭議一直在持續爭議著,一方面有人認為只要是拿毛筆寫在宣紙上的工工整整的字就叫書法,而另一方面認為書法是一門藝術,講究的是作品中的藝術境界,包涵著許多藝術性,並不只是用毛筆寫出來的字都叫做書法。那麼,古人對書法是如何認識的?對我們學習書法有沒有借鑑意義呢?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古人對書法與寫字的看法

自古以來,人們都在漢字中尋找著其書寫"意味",而這種"意味"給人們所帶來的感受則讓他們樂此不疲,因此才得以使中國書法不斷地向前發展著。

北宋時期的書法家米芾在歷史上是一位很有影響的人,他的書法也影響著後世,併成為人們學習的楷模。米芾在他所著的《海岳名言》中對書法給出了自己的定義:

書至隸興,大篆古法大壞矣。篆籀各隨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狀,活動圓備,各各自足。隸乃始有展促之勢,而三代法亡矣。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米芾認為,隸書的興起,大篆的法度就遭到了破壞,但篆籀卻不一樣,它們都是根據字形來決定字的形態,歷此它們就具備了書法中的"意味"耐人尋味,後來的隸書則要求字形大小相同,定義了書法的侷限,正因為如此,恰恰失去了書法中所應有的藝術性。

當然,米芾對書法的看法雖然是站在漢字的表象上來說的,而真正強調的是字的"骨子"裡的東西,這就是說他所追求的仍然是"自然而然"的樸素精神。

近代書畫家黃賓虹在《國畫之民學》裡也提出了與米芾基本同樣的看法,他說:

就字來說,大篆外表不齊,而骨子裡有精神,齊在骨子裡。自秦始皇以後,一變而小篆,外表齊了,卻失掉了骨子裡的精神。西漢無波隸,外表亦是不齊,卻有一種內在的美;經王莽之後,東漢時改成了有波隸,又只講外表的整齊。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在米芾思想的基礎上,黃賓虹則更加明確地提出了漢字應當具備的藝術性是什麼,它是一種"骨子"裡的、內在的美,這種美就像大篆那樣,儘管外表大小不一,西漢的隸書也是外表不齊,它們則具備了自然的精神,而此後由於外表變得整齊了,而失去了內在的美。

古人為什麼要追求書法中的藝術性?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上述二人對字的內在美的認識,都是強調它們的天然屬性,也就是書法的藝術性,相對於外表過於整齊失去的是"骨子"裡的美來說,他們的看法是相對一致的,也就是說,區別書法與寫字,一方面是看字的外形是否整齊,另一方面是字的內在氣質。

一是書法本身就是一種"自然"屬性。最初古人在描述書法時,都是把書法與自然中的人的動作、物的形象來加以說明,這就是自然與書法美的表現方式。《篆書勢》中這樣說到:

字畫之始,因於鳥跡,蒼頡循聖,作則制文,體有六篆,妙巧入神。或龜文針列,或櫛比龍鱗,纖體放尾,長翅短身。頹若黍稷之垂穎,蘊若龍蛇之棼縕……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包括《草書勢》中對草書的描述也近乎一致,都是用獸、物之狀來對書體態勢的描寫,由此可見,書法的美都是來自自然世界的。

二是書法"通於道"。儒家、道家、佛教等都與書法的關係十分密切,尤其是道家對書法的影響最為深遠。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說到:書雖小技,其精者亦通於道焉。

道是什麼?就是一種古代哲學思想,要求人們普遍遵守的"自然秩序",雖然儒、釋、道對自然的看法不盡相同,但這種"自然秩序"卻是相近的。書法也不例外,只是從"道"中衍生出來的思想"秩序",最終轉化為藝術的表現形式。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三是人的品格精神的表現。書法是人所創作的,當然與人的精神、涵養等密不可分,書法表現出來的氣質,就是書寫者的氣質。如明代學者汪珂玉在《墨花閣雜誌》中說到魏晉書法時指出:

晉人書雖非名法之家,亦有一種風流蘊藉之態,緣當時人士以清簡為尚,虛曠為懷,修容發語,以韻相勝,落筆散藻,自然可觀。

由此也可以看出,不僅是晉人有"風流"之氣,唐人"尚法"也是那個時代的總體趨勢,宋人對"意"的崇尚,都是指一個時代人的精神面貌在書法中的總體反映。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如何在書法中表現其藝術性?

人們對書法中藝術表現的追求是永遠沒有停止過的,而且至今,仍然表現出了更為強烈的探索和討論。那麼,如何表現其藝術性使書法更具有時代意義?

唐代書學家張懷瓘在他所著的《六體書論》中認為:

故學真者不可不兼鍾,學草者不可不兼張,此皆書之骨也。如不參二家之法,欲求於妙,不亦難乎!若有能越諸家之法度,草隸之規模,獨照靈襟,超然物表,學乎造化,創開規矩,不然不可不兼於鍾、張也。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這是張懷瓘對於學書者如何提升藝術水平所作出的判斷,他認為,學習書法者不能只學一人的,比如學習真書就必須兼學鍾繇的楷書,學習草書也不能忽略張芝的,否則想要達到精妙的水準是難乎其難的。當然,這是從書法本身的書寫層面上來要求的,也就是說,想要表現藝術性,必先要有足夠的技法水平。

書法的藝術性也表現在它的"意味"上,"意味"是一種人的感覺,但也離不開"法"的支撐,否則就是"塗鴉"之作。北宋大文豪、書畫家蘇東坡說:

我書意選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

當今,書法與寫字的爭議一直在持續爭議著,一方面有人認為只要是拿毛筆寫在宣紙上的工工整整的字就叫書法,而另一方面認為書法是一門藝術,講究的是作品中的藝術境界,包涵著許多藝術性,並不只是用毛筆寫出來的字都叫做書法。那麼,古人對書法是如何認識的?對我們學習書法有沒有借鑑意義呢?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古人對書法與寫字的看法

自古以來,人們都在漢字中尋找著其書寫"意味",而這種"意味"給人們所帶來的感受則讓他們樂此不疲,因此才得以使中國書法不斷地向前發展著。

北宋時期的書法家米芾在歷史上是一位很有影響的人,他的書法也影響著後世,併成為人們學習的楷模。米芾在他所著的《海岳名言》中對書法給出了自己的定義:

書至隸興,大篆古法大壞矣。篆籀各隨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狀,活動圓備,各各自足。隸乃始有展促之勢,而三代法亡矣。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米芾認為,隸書的興起,大篆的法度就遭到了破壞,但篆籀卻不一樣,它們都是根據字形來決定字的形態,歷此它們就具備了書法中的"意味"耐人尋味,後來的隸書則要求字形大小相同,定義了書法的侷限,正因為如此,恰恰失去了書法中所應有的藝術性。

當然,米芾對書法的看法雖然是站在漢字的表象上來說的,而真正強調的是字的"骨子"裡的東西,這就是說他所追求的仍然是"自然而然"的樸素精神。

近代書畫家黃賓虹在《國畫之民學》裡也提出了與米芾基本同樣的看法,他說:

就字來說,大篆外表不齊,而骨子裡有精神,齊在骨子裡。自秦始皇以後,一變而小篆,外表齊了,卻失掉了骨子裡的精神。西漢無波隸,外表亦是不齊,卻有一種內在的美;經王莽之後,東漢時改成了有波隸,又只講外表的整齊。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在米芾思想的基礎上,黃賓虹則更加明確地提出了漢字應當具備的藝術性是什麼,它是一種"骨子"裡的、內在的美,這種美就像大篆那樣,儘管外表大小不一,西漢的隸書也是外表不齊,它們則具備了自然的精神,而此後由於外表變得整齊了,而失去了內在的美。

古人為什麼要追求書法中的藝術性?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上述二人對字的內在美的認識,都是強調它們的天然屬性,也就是書法的藝術性,相對於外表過於整齊失去的是"骨子"裡的美來說,他們的看法是相對一致的,也就是說,區別書法與寫字,一方面是看字的外形是否整齊,另一方面是字的內在氣質。

一是書法本身就是一種"自然"屬性。最初古人在描述書法時,都是把書法與自然中的人的動作、物的形象來加以說明,這就是自然與書法美的表現方式。《篆書勢》中這樣說到:

字畫之始,因於鳥跡,蒼頡循聖,作則制文,體有六篆,妙巧入神。或龜文針列,或櫛比龍鱗,纖體放尾,長翅短身。頹若黍稷之垂穎,蘊若龍蛇之棼縕……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包括《草書勢》中對草書的描述也近乎一致,都是用獸、物之狀來對書體態勢的描寫,由此可見,書法的美都是來自自然世界的。

二是書法"通於道"。儒家、道家、佛教等都與書法的關係十分密切,尤其是道家對書法的影響最為深遠。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說到:書雖小技,其精者亦通於道焉。

道是什麼?就是一種古代哲學思想,要求人們普遍遵守的"自然秩序",雖然儒、釋、道對自然的看法不盡相同,但這種"自然秩序"卻是相近的。書法也不例外,只是從"道"中衍生出來的思想"秩序",最終轉化為藝術的表現形式。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三是人的品格精神的表現。書法是人所創作的,當然與人的精神、涵養等密不可分,書法表現出來的氣質,就是書寫者的氣質。如明代學者汪珂玉在《墨花閣雜誌》中說到魏晉書法時指出:

晉人書雖非名法之家,亦有一種風流蘊藉之態,緣當時人士以清簡為尚,虛曠為懷,修容發語,以韻相勝,落筆散藻,自然可觀。

由此也可以看出,不僅是晉人有"風流"之氣,唐人"尚法"也是那個時代的總體趨勢,宋人對"意"的崇尚,都是指一個時代人的精神面貌在書法中的總體反映。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如何在書法中表現其藝術性?

人們對書法中藝術表現的追求是永遠沒有停止過的,而且至今,仍然表現出了更為強烈的探索和討論。那麼,如何表現其藝術性使書法更具有時代意義?

唐代書學家張懷瓘在他所著的《六體書論》中認為:

故學真者不可不兼鍾,學草者不可不兼張,此皆書之骨也。如不參二家之法,欲求於妙,不亦難乎!若有能越諸家之法度,草隸之規模,獨照靈襟,超然物表,學乎造化,創開規矩,不然不可不兼於鍾、張也。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這是張懷瓘對於學書者如何提升藝術水平所作出的判斷,他認為,學習書法者不能只學一人的,比如學習真書就必須兼學鍾繇的楷書,學習草書也不能忽略張芝的,否則想要達到精妙的水準是難乎其難的。當然,這是從書法本身的書寫層面上來要求的,也就是說,想要表現藝術性,必先要有足夠的技法水平。

書法的藝術性也表現在它的"意味"上,"意味"是一種人的感覺,但也離不開"法"的支撐,否則就是"塗鴉"之作。北宋大文豪、書畫家蘇東坡說:

我書意選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這句話看起來很簡單,但真正是要求人們在書寫創作中要儘量表現出自己的思想和主見,要在"有法中追求無法"。

藝術性的表現也需要加強人的修養和學識。與蘇東坡同時代的書法家黃庭堅在他的《山谷題跋》中引用了一個人學習前人字跡的故事,說明了書法家應當以學養和胸懷為先,來提升藝術境界的必要性。

王著臨《蘭亭序》、《樂毅論》補永禪師、周散騎《千字》,皆絕妙,同時極善用筆。若使胸中有書數千卷,不隨世碌碌,則書不病韻,自勝李西臺、林和靖矣。蓋美而病韻者王著,勁而病韻者周越,皆渠儂胸次之罪,非學者不盡功也。

"

當今,書法與寫字的爭議一直在持續爭議著,一方面有人認為只要是拿毛筆寫在宣紙上的工工整整的字就叫書法,而另一方面認為書法是一門藝術,講究的是作品中的藝術境界,包涵著許多藝術性,並不只是用毛筆寫出來的字都叫做書法。那麼,古人對書法是如何認識的?對我們學習書法有沒有借鑑意義呢?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古人對書法與寫字的看法

自古以來,人們都在漢字中尋找著其書寫"意味",而這種"意味"給人們所帶來的感受則讓他們樂此不疲,因此才得以使中國書法不斷地向前發展著。

北宋時期的書法家米芾在歷史上是一位很有影響的人,他的書法也影響著後世,併成為人們學習的楷模。米芾在他所著的《海岳名言》中對書法給出了自己的定義:

書至隸興,大篆古法大壞矣。篆籀各隨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狀,活動圓備,各各自足。隸乃始有展促之勢,而三代法亡矣。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米芾認為,隸書的興起,大篆的法度就遭到了破壞,但篆籀卻不一樣,它們都是根據字形來決定字的形態,歷此它們就具備了書法中的"意味"耐人尋味,後來的隸書則要求字形大小相同,定義了書法的侷限,正因為如此,恰恰失去了書法中所應有的藝術性。

當然,米芾對書法的看法雖然是站在漢字的表象上來說的,而真正強調的是字的"骨子"裡的東西,這就是說他所追求的仍然是"自然而然"的樸素精神。

近代書畫家黃賓虹在《國畫之民學》裡也提出了與米芾基本同樣的看法,他說:

就字來說,大篆外表不齊,而骨子裡有精神,齊在骨子裡。自秦始皇以後,一變而小篆,外表齊了,卻失掉了骨子裡的精神。西漢無波隸,外表亦是不齊,卻有一種內在的美;經王莽之後,東漢時改成了有波隸,又只講外表的整齊。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在米芾思想的基礎上,黃賓虹則更加明確地提出了漢字應當具備的藝術性是什麼,它是一種"骨子"裡的、內在的美,這種美就像大篆那樣,儘管外表大小不一,西漢的隸書也是外表不齊,它們則具備了自然的精神,而此後由於外表變得整齊了,而失去了內在的美。

古人為什麼要追求書法中的藝術性?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上述二人對字的內在美的認識,都是強調它們的天然屬性,也就是書法的藝術性,相對於外表過於整齊失去的是"骨子"裡的美來說,他們的看法是相對一致的,也就是說,區別書法與寫字,一方面是看字的外形是否整齊,另一方面是字的內在氣質。

一是書法本身就是一種"自然"屬性。最初古人在描述書法時,都是把書法與自然中的人的動作、物的形象來加以說明,這就是自然與書法美的表現方式。《篆書勢》中這樣說到:

字畫之始,因於鳥跡,蒼頡循聖,作則制文,體有六篆,妙巧入神。或龜文針列,或櫛比龍鱗,纖體放尾,長翅短身。頹若黍稷之垂穎,蘊若龍蛇之棼縕……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包括《草書勢》中對草書的描述也近乎一致,都是用獸、物之狀來對書體態勢的描寫,由此可見,書法的美都是來自自然世界的。

二是書法"通於道"。儒家、道家、佛教等都與書法的關係十分密切,尤其是道家對書法的影響最為深遠。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說到:書雖小技,其精者亦通於道焉。

道是什麼?就是一種古代哲學思想,要求人們普遍遵守的"自然秩序",雖然儒、釋、道對自然的看法不盡相同,但這種"自然秩序"卻是相近的。書法也不例外,只是從"道"中衍生出來的思想"秩序",最終轉化為藝術的表現形式。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三是人的品格精神的表現。書法是人所創作的,當然與人的精神、涵養等密不可分,書法表現出來的氣質,就是書寫者的氣質。如明代學者汪珂玉在《墨花閣雜誌》中說到魏晉書法時指出:

晉人書雖非名法之家,亦有一種風流蘊藉之態,緣當時人士以清簡為尚,虛曠為懷,修容發語,以韻相勝,落筆散藻,自然可觀。

由此也可以看出,不僅是晉人有"風流"之氣,唐人"尚法"也是那個時代的總體趨勢,宋人對"意"的崇尚,都是指一個時代人的精神面貌在書法中的總體反映。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如何在書法中表現其藝術性?

人們對書法中藝術表現的追求是永遠沒有停止過的,而且至今,仍然表現出了更為強烈的探索和討論。那麼,如何表現其藝術性使書法更具有時代意義?

唐代書學家張懷瓘在他所著的《六體書論》中認為:

故學真者不可不兼鍾,學草者不可不兼張,此皆書之骨也。如不參二家之法,欲求於妙,不亦難乎!若有能越諸家之法度,草隸之規模,獨照靈襟,超然物表,學乎造化,創開規矩,不然不可不兼於鍾、張也。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這是張懷瓘對於學書者如何提升藝術水平所作出的判斷,他認為,學習書法者不能只學一人的,比如學習真書就必須兼學鍾繇的楷書,學習草書也不能忽略張芝的,否則想要達到精妙的水準是難乎其難的。當然,這是從書法本身的書寫層面上來要求的,也就是說,想要表現藝術性,必先要有足夠的技法水平。

書法的藝術性也表現在它的"意味"上,"意味"是一種人的感覺,但也離不開"法"的支撐,否則就是"塗鴉"之作。北宋大文豪、書畫家蘇東坡說:

我書意選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這句話看起來很簡單,但真正是要求人們在書寫創作中要儘量表現出自己的思想和主見,要在"有法中追求無法"。

藝術性的表現也需要加強人的修養和學識。與蘇東坡同時代的書法家黃庭堅在他的《山谷題跋》中引用了一個人學習前人字跡的故事,說明了書法家應當以學養和胸懷為先,來提升藝術境界的必要性。

王著臨《蘭亭序》、《樂毅論》補永禪師、周散騎《千字》,皆絕妙,同時極善用筆。若使胸中有書數千卷,不隨世碌碌,則書不病韻,自勝李西臺、林和靖矣。蓋美而病韻者王著,勁而病韻者周越,皆渠儂胸次之罪,非學者不盡功也。

米芾:把這個弄明白了,就會把書法和寫字區別開來了

黃庭堅認為王著、周越的書法不論是形式、力度都沒問題,只是欠缺文化修養,假如有較高的學養,他們的書法一定會有質的變化,藝術性也會大大增強了。

上述,我們可以看出,書法與寫字同樣都是用毛筆來完成的,但二者之間仍存在著質的變化,並不等於用毛筆寫出來的字就是書法。書法是講究其藝術性的,而這種藝術性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追求和探索的,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技法書寫水平和人的文化素養、胸懷等格次,在追求漢字書寫藝術中才能發揮出更高的藝術精神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