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出隸書線質的“力量美”

書法 藝術 文化 雕塑 書畫大參考 2019-06-21

總第一五二三期;歡迎關注。



如何寫出隸書線質的“力量美”



線質是傳統文化的積澱,是書家心靈對現實社會文化的映射。在古人看來,線質才是書法的靈魂。目前有關隸書線質的論文或書籍較少,且多為常識性的介紹。基於這種情況,筆者通過研習隸書,研究隸書線質,以期讓人們充分享受書法線條帶來的視覺美感。

隸書線質的首要要素是筆力。筆力的表現能夠給人直觀的力量感。不論是書法,還是繪畫、雕塑,最打動人心的地方就是內在力量表達出的美。這也是最能體現藝術家功力的地方,隸書作品格調的高低因此變得清晰。

東漢蔡邕雲:“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這是說筆力生成的力量感所帶來的美感。

“力”是一個物理學的概念,但在諸多藝術表現形式(如書法、舞蹈等)中也是生命力的象徵。雖然與某些直接展示力量的行為方式(如舉重、跑步 等)相比,書法力透紙背、筆力千鈞的審美感受與審美追求更加抽象,但是人們潛意識裡的力量美感是一致的,是可以引起情感共鳴的。

01/

找到發力點,使隸書線條具有力量感

康有為曾說:“抽掣既緊,腕自虛懸,通身之力,奔赴腕指間,筆力自能沉勁,若飢鷹側攫之勢,於是隨意臨古碑,皆有氣力。”

在進行隸書創作時,創作者發力並且將力表現出來,需要找到線條運行中的發力點。如《張遷碑》《鮮于璜碑》中的線條,用筆方硬樸拙,筆力遒勁,具有雄強的力量感。


如何寫出隸書線質的“力量美”


如何寫出隸書線質的“力量美”



《張遷碑》中“五”字最後一筆的橫畫、“九”字的捺畫,《鮮于璜碑》中“子”“於”字的尾部撇畫,都是粗重力量感的表現。

以藏鋒裹筆斜切入紙,聚集全身之力輸於腕中,最後將力送之毫末。行筆的速度不能過快,過快則不宜沉穩有力;速度也不能太慢,太慢則滯澀不靈活。在行筆的過程中要注意幾個重要的發力點(在中段波折起伏的高低點上),到線條尾部注意聚毫擰管發力送出。

起筆採用藏鋒裹筆逆入紙,將腕力注入筆毫,絞轉而出,行筆速度較慢,力求積點成線,如屋漏痕,如錐畫沙。到波磔起伏的高低發力點上則著重用力行筆,最後將力送之毫尾。在力的表達上要凝練、不鬆懈,要寫出鋼筋鐵骨般的感覺。

清代朱和羮說:“用筆到毫髮細處,亦必用全力赴之。然細處用力最難。如度曲遇低調低字,要婉轉清徹,任須有稜角,不可含糊過去。如畫人物衣折之遊絲紋,全見力量,筆筆貫以精神。”

02/

找到發力的集中方位,將隸書線條的力量感表現出來

每個字都有主筆,而主筆正是力量的集中方位。漢字結構可以概括分為上下結構和左右結構,或者說橫勢和縱勢兩種大的體勢。上下結構的字包括獨體、上中下、半包圍和全包圍的結構;左右結構的字包括左右、左中右的結構。創作者在書寫時要從這兩類結構中找到隸書筆力的集中位置,這樣才能將隸書線條的力量美感體現出來。

上下結構的力點主要集中在底部的某一兩個筆畫上,左右結構的力點主要集中在左右部分的某一個面上。

上下結構的力點一般集中在下半段,往往出現在託底的橫畫、撇畫和捺畫上。如,《張遷碑》中“震”字下半部、“辰”字底的撇捺和“且”字的最後一橫。


如何寫出隸書線質的“力量美”


如何寫出隸書線質的“力量美”



左右結構的力往往會出現均等的情況,難以辨識力的集中位置。可以將左右分成兩部分看,找出力量的集中位置。

如,《張遷碑》中“既”字的左半部分的長豎、右半部的撇、豎折捺,分解出來的部分都是整個字的核心主筆,也是力量的集中位置,形成左右均衡的橫勢力量感。


如何寫出隸書線質的“力量美”



結語

當下,部分書法作品只注重形式和墨色上的變化,線條缺乏力量感、古樸感和凝重感,這種現象值得每一位書法創作者深思。書法創作者要善於發現書法藝術中線質的力量美,勇於探索,這樣才能創作出優秀的書法作品。(文/劉建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