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書法 藝術 清朝 最in買手君 郭名高 2019-09-13
"
"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文:郭名高

——(接上篇)

唉喲喲,你還不屈不饒啦!要再具體些?那好吧,哪吒剔骨還父剔肉還母,古人講“隔”,就是和而不同。我將此稱作烙餅大法第三重。對,臨摹求形似是第一重,進而在節奏、墨法、書寫性上多探索,有前者做基礎,對結體、筆法、節奏、墨韻有了相當積累,那就開始拆解組合吧。譬如結體,以左右結構為例,或左低右高,或左高右低,寬窄有別,正敧相映,展之令大,促之使小,不妨以原碑字法為參照,進行簡單置換、變化,反反覆覆烙燒餅,循其規矩而求變,久之,法度融匯始貫通,何愁不能創作!

言歸正傳。

展覽有其規律性,知其不足,又非三五個評委能夠左右現狀。哦,你問哪類作品容易勝出?呵呵,當然是好看的了!別那麼不屑一顧,這個“好看”學問大著呢。侃侃主認識一美女,每見一次都有變化,化妝使其有了七十二變,想多看幾次,卻不知道,哪個才是真實的存在。對呀,新鮮感對評委而言,有很強的殺傷力。當然,這要建立在美的基礎上,顏值極高那一類,歪瓜裂棗就算啦。

"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文:郭名高

——(接上篇)

唉喲喲,你還不屈不饒啦!要再具體些?那好吧,哪吒剔骨還父剔肉還母,古人講“隔”,就是和而不同。我將此稱作烙餅大法第三重。對,臨摹求形似是第一重,進而在節奏、墨法、書寫性上多探索,有前者做基礎,對結體、筆法、節奏、墨韻有了相當積累,那就開始拆解組合吧。譬如結體,以左右結構為例,或左低右高,或左高右低,寬窄有別,正敧相映,展之令大,促之使小,不妨以原碑字法為參照,進行簡單置換、變化,反反覆覆烙燒餅,循其規矩而求變,久之,法度融匯始貫通,何愁不能創作!

言歸正傳。

展覽有其規律性,知其不足,又非三五個評委能夠左右現狀。哦,你問哪類作品容易勝出?呵呵,當然是好看的了!別那麼不屑一顧,這個“好看”學問大著呢。侃侃主認識一美女,每見一次都有變化,化妝使其有了七十二變,想多看幾次,卻不知道,哪個才是真實的存在。對呀,新鮮感對評委而言,有很強的殺傷力。當然,這要建立在美的基礎上,顏值極高那一類,歪瓜裂棗就算啦。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如何讓評委對你的作品感興趣,簡言之,就一句話:豐富而不做作。豐富在表現技法層面,包括筆法、結字、墨法、節奏、章法諸多方面,以筆法論,方圓、藏露、曲直、粗細、剛柔能否相互關照?結體上有沒有考慮疏密、錯落、縱橫、大小、正敧?是否因勢賦形、兼顧上下左右?墨法因字徑大小或有不同,但必須考慮大空間下的視覺感受,體現出書寫的節奏感和情緒化表達;章法與審美取向緊密聯繫,是字與字、行與行間的整體考量。從形式角度講,豐富包括作品形制、材質、色彩、拼接,猶如女人化妝,擺弄得好,顏值提升個三五成還是有可能的。當然,書法畢竟是線條的藝術,線質上不去,那也是白搭。

"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文:郭名高

——(接上篇)

唉喲喲,你還不屈不饒啦!要再具體些?那好吧,哪吒剔骨還父剔肉還母,古人講“隔”,就是和而不同。我將此稱作烙餅大法第三重。對,臨摹求形似是第一重,進而在節奏、墨法、書寫性上多探索,有前者做基礎,對結體、筆法、節奏、墨韻有了相當積累,那就開始拆解組合吧。譬如結體,以左右結構為例,或左低右高,或左高右低,寬窄有別,正敧相映,展之令大,促之使小,不妨以原碑字法為參照,進行簡單置換、變化,反反覆覆烙燒餅,循其規矩而求變,久之,法度融匯始貫通,何愁不能創作!

言歸正傳。

展覽有其規律性,知其不足,又非三五個評委能夠左右現狀。哦,你問哪類作品容易勝出?呵呵,當然是好看的了!別那麼不屑一顧,這個“好看”學問大著呢。侃侃主認識一美女,每見一次都有變化,化妝使其有了七十二變,想多看幾次,卻不知道,哪個才是真實的存在。對呀,新鮮感對評委而言,有很強的殺傷力。當然,這要建立在美的基礎上,顏值極高那一類,歪瓜裂棗就算啦。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如何讓評委對你的作品感興趣,簡言之,就一句話:豐富而不做作。豐富在表現技法層面,包括筆法、結字、墨法、節奏、章法諸多方面,以筆法論,方圓、藏露、曲直、粗細、剛柔能否相互關照?結體上有沒有考慮疏密、錯落、縱橫、大小、正敧?是否因勢賦形、兼顧上下左右?墨法因字徑大小或有不同,但必須考慮大空間下的視覺感受,體現出書寫的節奏感和情緒化表達;章法與審美取向緊密聯繫,是字與字、行與行間的整體考量。從形式角度講,豐富包括作品形制、材質、色彩、拼接,猶如女人化妝,擺弄得好,顏值提升個三五成還是有可能的。當然,書法畢竟是線條的藝術,線質上不去,那也是白搭。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準備隸書展,有點全局觀還是好的。展廳需要琳琅滿目、豐富多彩,不僅是形式、色彩,風格、流派絕不能忽視。對了,有朋友問,寫清代隸書有沒有希望?我都笑了,清朝有高度的隸書大家就那麼幾個,風格都很突出,如果你學得到位或在此基礎上有些想法,當然沒問題。此乃流,肯定要兼顧,一家能上一兩件就很不錯了。

"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文:郭名高

——(接上篇)

唉喲喲,你還不屈不饒啦!要再具體些?那好吧,哪吒剔骨還父剔肉還母,古人講“隔”,就是和而不同。我將此稱作烙餅大法第三重。對,臨摹求形似是第一重,進而在節奏、墨法、書寫性上多探索,有前者做基礎,對結體、筆法、節奏、墨韻有了相當積累,那就開始拆解組合吧。譬如結體,以左右結構為例,或左低右高,或左高右低,寬窄有別,正敧相映,展之令大,促之使小,不妨以原碑字法為參照,進行簡單置換、變化,反反覆覆烙燒餅,循其規矩而求變,久之,法度融匯始貫通,何愁不能創作!

言歸正傳。

展覽有其規律性,知其不足,又非三五個評委能夠左右現狀。哦,你問哪類作品容易勝出?呵呵,當然是好看的了!別那麼不屑一顧,這個“好看”學問大著呢。侃侃主認識一美女,每見一次都有變化,化妝使其有了七十二變,想多看幾次,卻不知道,哪個才是真實的存在。對呀,新鮮感對評委而言,有很強的殺傷力。當然,這要建立在美的基礎上,顏值極高那一類,歪瓜裂棗就算啦。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如何讓評委對你的作品感興趣,簡言之,就一句話:豐富而不做作。豐富在表現技法層面,包括筆法、結字、墨法、節奏、章法諸多方面,以筆法論,方圓、藏露、曲直、粗細、剛柔能否相互關照?結體上有沒有考慮疏密、錯落、縱橫、大小、正敧?是否因勢賦形、兼顧上下左右?墨法因字徑大小或有不同,但必須考慮大空間下的視覺感受,體現出書寫的節奏感和情緒化表達;章法與審美取向緊密聯繫,是字與字、行與行間的整體考量。從形式角度講,豐富包括作品形制、材質、色彩、拼接,猶如女人化妝,擺弄得好,顏值提升個三五成還是有可能的。當然,書法畢竟是線條的藝術,線質上不去,那也是白搭。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準備隸書展,有點全局觀還是好的。展廳需要琳琅滿目、豐富多彩,不僅是形式、色彩,風格、流派絕不能忽視。對了,有朋友問,寫清代隸書有沒有希望?我都笑了,清朝有高度的隸書大家就那麼幾個,風格都很突出,如果你學得到位或在此基礎上有些想法,當然沒問題。此乃流,肯定要兼顧,一家能上一兩件就很不錯了。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漢隸是富礦,漢碑、摩崖、簡帛書,一碑一世界,流派紛呈,按理說,展出的作品應該很豐富,實際情況卻不盡然。一窩蜂地朝那幾個名碑上擠,即便寫得很純正,競爭也慘烈。雖是隸書展,打醬油的卻不少。什麼?你是初學,只寫了三五年《張遷碑》,現在還想拼一下!哦,我瞧瞧,嗨,還真不錯,有模有樣的!不過我告訴你,這樣可不行!除了結體、章法,你還有什麼?墨韻呢?書寫性呢?生硬死板,就是集字習作麼!當然,前些年這水準或許可以,現在嘛,呵呵,你還是洗洗睡吧。其實,字寫得好壞與時間長短沒有必然聯繫,你的字還是下了功夫,步調卻慢了,理念沒跟上。嗯嗯,你這態度我喜歡!要我說呀,不妨從這幾個方面來訓練:可以再寫得活一些,對,執筆要鬆,棄掉鏤刻痕跡,書寫性還要加強,墨韻要出來,枯一些漲一些,節奏感還是要兼顧的;當然,寫到這個份上,肯定為數不少,評委眼一花,你可能被槍斃了。要再保險些,對筆法不妨多些思考。寫過篆書嗎?金文、《石鼓文》都行。哦,那就好,不妨注入一些篆籀筆意,現在比較一下,這不是高古了一些嘛!

"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文:郭名高

——(接上篇)

唉喲喲,你還不屈不饒啦!要再具體些?那好吧,哪吒剔骨還父剔肉還母,古人講“隔”,就是和而不同。我將此稱作烙餅大法第三重。對,臨摹求形似是第一重,進而在節奏、墨法、書寫性上多探索,有前者做基礎,對結體、筆法、節奏、墨韻有了相當積累,那就開始拆解組合吧。譬如結體,以左右結構為例,或左低右高,或左高右低,寬窄有別,正敧相映,展之令大,促之使小,不妨以原碑字法為參照,進行簡單置換、變化,反反覆覆烙燒餅,循其規矩而求變,久之,法度融匯始貫通,何愁不能創作!

言歸正傳。

展覽有其規律性,知其不足,又非三五個評委能夠左右現狀。哦,你問哪類作品容易勝出?呵呵,當然是好看的了!別那麼不屑一顧,這個“好看”學問大著呢。侃侃主認識一美女,每見一次都有變化,化妝使其有了七十二變,想多看幾次,卻不知道,哪個才是真實的存在。對呀,新鮮感對評委而言,有很強的殺傷力。當然,這要建立在美的基礎上,顏值極高那一類,歪瓜裂棗就算啦。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如何讓評委對你的作品感興趣,簡言之,就一句話:豐富而不做作。豐富在表現技法層面,包括筆法、結字、墨法、節奏、章法諸多方面,以筆法論,方圓、藏露、曲直、粗細、剛柔能否相互關照?結體上有沒有考慮疏密、錯落、縱橫、大小、正敧?是否因勢賦形、兼顧上下左右?墨法因字徑大小或有不同,但必須考慮大空間下的視覺感受,體現出書寫的節奏感和情緒化表達;章法與審美取向緊密聯繫,是字與字、行與行間的整體考量。從形式角度講,豐富包括作品形制、材質、色彩、拼接,猶如女人化妝,擺弄得好,顏值提升個三五成還是有可能的。當然,書法畢竟是線條的藝術,線質上不去,那也是白搭。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準備隸書展,有點全局觀還是好的。展廳需要琳琅滿目、豐富多彩,不僅是形式、色彩,風格、流派絕不能忽視。對了,有朋友問,寫清代隸書有沒有希望?我都笑了,清朝有高度的隸書大家就那麼幾個,風格都很突出,如果你學得到位或在此基礎上有些想法,當然沒問題。此乃流,肯定要兼顧,一家能上一兩件就很不錯了。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漢隸是富礦,漢碑、摩崖、簡帛書,一碑一世界,流派紛呈,按理說,展出的作品應該很豐富,實際情況卻不盡然。一窩蜂地朝那幾個名碑上擠,即便寫得很純正,競爭也慘烈。雖是隸書展,打醬油的卻不少。什麼?你是初學,只寫了三五年《張遷碑》,現在還想拼一下!哦,我瞧瞧,嗨,還真不錯,有模有樣的!不過我告訴你,這樣可不行!除了結體、章法,你還有什麼?墨韻呢?書寫性呢?生硬死板,就是集字習作麼!當然,前些年這水準或許可以,現在嘛,呵呵,你還是洗洗睡吧。其實,字寫得好壞與時間長短沒有必然聯繫,你的字還是下了功夫,步調卻慢了,理念沒跟上。嗯嗯,你這態度我喜歡!要我說呀,不妨從這幾個方面來訓練:可以再寫得活一些,對,執筆要鬆,棄掉鏤刻痕跡,書寫性還要加強,墨韻要出來,枯一些漲一些,節奏感還是要兼顧的;當然,寫到這個份上,肯定為數不少,評委眼一花,你可能被槍斃了。要再保險些,對筆法不妨多些思考。寫過篆書嗎?金文、《石鼓文》都行。哦,那就好,不妨注入一些篆籀筆意,現在比較一下,這不是高古了一些嘛!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字法還是《張遷碑》,似合似離,有些新意;說得也是,這兩招別人可能也會用,沒準就撞船了。如果哪個環節再差些,嗯,還真不好說!要玩高難度?視覺效果還要強?親,你的營養似乎跟不上呀!哦?你要吃保健品?哈哈,那不妨調整一下章法。看,《石門頌》《楊淮表記》屬於有行無列類,《張遷碑》可不一樣,要以此看齊,哦哦,結體、筆法都要調整,我頭都大了!咋一看,出處不明顯麼,真是這樣!那就比劃一下,與《張遷碑》有相合的地方嗎?對呀,剔骨還父,剔肉還母,有些東西似乎真割捨不掉,這就是經典胎記。

有句話怎麼說來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便專注一個碑帖,思維活躍了,還是可以衍生出一些有競爭力的作品。

再說另一種可能,如果資源夠豐富,手頭正好有生僻的碑帖,比如新出土的那一種,受眾感到陌生,你不妨寫得純正些,沒人與你競爭,只要法度、格調過得去,那是絕對地存在。

"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文:郭名高

——(接上篇)

唉喲喲,你還不屈不饒啦!要再具體些?那好吧,哪吒剔骨還父剔肉還母,古人講“隔”,就是和而不同。我將此稱作烙餅大法第三重。對,臨摹求形似是第一重,進而在節奏、墨法、書寫性上多探索,有前者做基礎,對結體、筆法、節奏、墨韻有了相當積累,那就開始拆解組合吧。譬如結體,以左右結構為例,或左低右高,或左高右低,寬窄有別,正敧相映,展之令大,促之使小,不妨以原碑字法為參照,進行簡單置換、變化,反反覆覆烙燒餅,循其規矩而求變,久之,法度融匯始貫通,何愁不能創作!

言歸正傳。

展覽有其規律性,知其不足,又非三五個評委能夠左右現狀。哦,你問哪類作品容易勝出?呵呵,當然是好看的了!別那麼不屑一顧,這個“好看”學問大著呢。侃侃主認識一美女,每見一次都有變化,化妝使其有了七十二變,想多看幾次,卻不知道,哪個才是真實的存在。對呀,新鮮感對評委而言,有很強的殺傷力。當然,這要建立在美的基礎上,顏值極高那一類,歪瓜裂棗就算啦。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如何讓評委對你的作品感興趣,簡言之,就一句話:豐富而不做作。豐富在表現技法層面,包括筆法、結字、墨法、節奏、章法諸多方面,以筆法論,方圓、藏露、曲直、粗細、剛柔能否相互關照?結體上有沒有考慮疏密、錯落、縱橫、大小、正敧?是否因勢賦形、兼顧上下左右?墨法因字徑大小或有不同,但必須考慮大空間下的視覺感受,體現出書寫的節奏感和情緒化表達;章法與審美取向緊密聯繫,是字與字、行與行間的整體考量。從形式角度講,豐富包括作品形制、材質、色彩、拼接,猶如女人化妝,擺弄得好,顏值提升個三五成還是有可能的。當然,書法畢竟是線條的藝術,線質上不去,那也是白搭。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準備隸書展,有點全局觀還是好的。展廳需要琳琅滿目、豐富多彩,不僅是形式、色彩,風格、流派絕不能忽視。對了,有朋友問,寫清代隸書有沒有希望?我都笑了,清朝有高度的隸書大家就那麼幾個,風格都很突出,如果你學得到位或在此基礎上有些想法,當然沒問題。此乃流,肯定要兼顧,一家能上一兩件就很不錯了。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漢隸是富礦,漢碑、摩崖、簡帛書,一碑一世界,流派紛呈,按理說,展出的作品應該很豐富,實際情況卻不盡然。一窩蜂地朝那幾個名碑上擠,即便寫得很純正,競爭也慘烈。雖是隸書展,打醬油的卻不少。什麼?你是初學,只寫了三五年《張遷碑》,現在還想拼一下!哦,我瞧瞧,嗨,還真不錯,有模有樣的!不過我告訴你,這樣可不行!除了結體、章法,你還有什麼?墨韻呢?書寫性呢?生硬死板,就是集字習作麼!當然,前些年這水準或許可以,現在嘛,呵呵,你還是洗洗睡吧。其實,字寫得好壞與時間長短沒有必然聯繫,你的字還是下了功夫,步調卻慢了,理念沒跟上。嗯嗯,你這態度我喜歡!要我說呀,不妨從這幾個方面來訓練:可以再寫得活一些,對,執筆要鬆,棄掉鏤刻痕跡,書寫性還要加強,墨韻要出來,枯一些漲一些,節奏感還是要兼顧的;當然,寫到這個份上,肯定為數不少,評委眼一花,你可能被槍斃了。要再保險些,對筆法不妨多些思考。寫過篆書嗎?金文、《石鼓文》都行。哦,那就好,不妨注入一些篆籀筆意,現在比較一下,這不是高古了一些嘛!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字法還是《張遷碑》,似合似離,有些新意;說得也是,這兩招別人可能也會用,沒準就撞船了。如果哪個環節再差些,嗯,還真不好說!要玩高難度?視覺效果還要強?親,你的營養似乎跟不上呀!哦?你要吃保健品?哈哈,那不妨調整一下章法。看,《石門頌》《楊淮表記》屬於有行無列類,《張遷碑》可不一樣,要以此看齊,哦哦,結體、筆法都要調整,我頭都大了!咋一看,出處不明顯麼,真是這樣!那就比劃一下,與《張遷碑》有相合的地方嗎?對呀,剔骨還父,剔肉還母,有些東西似乎真割捨不掉,這就是經典胎記。

有句話怎麼說來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便專注一個碑帖,思維活躍了,還是可以衍生出一些有競爭力的作品。

再說另一種可能,如果資源夠豐富,手頭正好有生僻的碑帖,比如新出土的那一種,受眾感到陌生,你不妨寫得純正些,沒人與你競爭,只要法度、格調過得去,那是絕對地存在。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其實,也有討巧的法子,未必就容易做好。比如他人寫《曹全碑》《禮器碑》《乙瑛碑》什麼的,字徑多在四五釐米大小,你可以再小一些,或放大到十釐米以上。這一變,不全是視覺大小問題,在技術上就要多實踐。譬如竹簡,字徑寬不及一釐米,能寫成三四釐米也說得過去,要整到十幾釐米以上,線條質量,氣象都會出問題,還真不容易做好。對,你不妨琢磨一下鮑賢倫和毛國典。

"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文:郭名高

——(接上篇)

唉喲喲,你還不屈不饒啦!要再具體些?那好吧,哪吒剔骨還父剔肉還母,古人講“隔”,就是和而不同。我將此稱作烙餅大法第三重。對,臨摹求形似是第一重,進而在節奏、墨法、書寫性上多探索,有前者做基礎,對結體、筆法、節奏、墨韻有了相當積累,那就開始拆解組合吧。譬如結體,以左右結構為例,或左低右高,或左高右低,寬窄有別,正敧相映,展之令大,促之使小,不妨以原碑字法為參照,進行簡單置換、變化,反反覆覆烙燒餅,循其規矩而求變,久之,法度融匯始貫通,何愁不能創作!

言歸正傳。

展覽有其規律性,知其不足,又非三五個評委能夠左右現狀。哦,你問哪類作品容易勝出?呵呵,當然是好看的了!別那麼不屑一顧,這個“好看”學問大著呢。侃侃主認識一美女,每見一次都有變化,化妝使其有了七十二變,想多看幾次,卻不知道,哪個才是真實的存在。對呀,新鮮感對評委而言,有很強的殺傷力。當然,這要建立在美的基礎上,顏值極高那一類,歪瓜裂棗就算啦。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如何讓評委對你的作品感興趣,簡言之,就一句話:豐富而不做作。豐富在表現技法層面,包括筆法、結字、墨法、節奏、章法諸多方面,以筆法論,方圓、藏露、曲直、粗細、剛柔能否相互關照?結體上有沒有考慮疏密、錯落、縱橫、大小、正敧?是否因勢賦形、兼顧上下左右?墨法因字徑大小或有不同,但必須考慮大空間下的視覺感受,體現出書寫的節奏感和情緒化表達;章法與審美取向緊密聯繫,是字與字、行與行間的整體考量。從形式角度講,豐富包括作品形制、材質、色彩、拼接,猶如女人化妝,擺弄得好,顏值提升個三五成還是有可能的。當然,書法畢竟是線條的藝術,線質上不去,那也是白搭。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準備隸書展,有點全局觀還是好的。展廳需要琳琅滿目、豐富多彩,不僅是形式、色彩,風格、流派絕不能忽視。對了,有朋友問,寫清代隸書有沒有希望?我都笑了,清朝有高度的隸書大家就那麼幾個,風格都很突出,如果你學得到位或在此基礎上有些想法,當然沒問題。此乃流,肯定要兼顧,一家能上一兩件就很不錯了。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漢隸是富礦,漢碑、摩崖、簡帛書,一碑一世界,流派紛呈,按理說,展出的作品應該很豐富,實際情況卻不盡然。一窩蜂地朝那幾個名碑上擠,即便寫得很純正,競爭也慘烈。雖是隸書展,打醬油的卻不少。什麼?你是初學,只寫了三五年《張遷碑》,現在還想拼一下!哦,我瞧瞧,嗨,還真不錯,有模有樣的!不過我告訴你,這樣可不行!除了結體、章法,你還有什麼?墨韻呢?書寫性呢?生硬死板,就是集字習作麼!當然,前些年這水準或許可以,現在嘛,呵呵,你還是洗洗睡吧。其實,字寫得好壞與時間長短沒有必然聯繫,你的字還是下了功夫,步調卻慢了,理念沒跟上。嗯嗯,你這態度我喜歡!要我說呀,不妨從這幾個方面來訓練:可以再寫得活一些,對,執筆要鬆,棄掉鏤刻痕跡,書寫性還要加強,墨韻要出來,枯一些漲一些,節奏感還是要兼顧的;當然,寫到這個份上,肯定為數不少,評委眼一花,你可能被槍斃了。要再保險些,對筆法不妨多些思考。寫過篆書嗎?金文、《石鼓文》都行。哦,那就好,不妨注入一些篆籀筆意,現在比較一下,這不是高古了一些嘛!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字法還是《張遷碑》,似合似離,有些新意;說得也是,這兩招別人可能也會用,沒準就撞船了。如果哪個環節再差些,嗯,還真不好說!要玩高難度?視覺效果還要強?親,你的營養似乎跟不上呀!哦?你要吃保健品?哈哈,那不妨調整一下章法。看,《石門頌》《楊淮表記》屬於有行無列類,《張遷碑》可不一樣,要以此看齊,哦哦,結體、筆法都要調整,我頭都大了!咋一看,出處不明顯麼,真是這樣!那就比劃一下,與《張遷碑》有相合的地方嗎?對呀,剔骨還父,剔肉還母,有些東西似乎真割捨不掉,這就是經典胎記。

有句話怎麼說來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便專注一個碑帖,思維活躍了,還是可以衍生出一些有競爭力的作品。

再說另一種可能,如果資源夠豐富,手頭正好有生僻的碑帖,比如新出土的那一種,受眾感到陌生,你不妨寫得純正些,沒人與你競爭,只要法度、格調過得去,那是絕對地存在。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其實,也有討巧的法子,未必就容易做好。比如他人寫《曹全碑》《禮器碑》《乙瑛碑》什麼的,字徑多在四五釐米大小,你可以再小一些,或放大到十釐米以上。這一變,不全是視覺大小問題,在技術上就要多實踐。譬如竹簡,字徑寬不及一釐米,能寫成三四釐米也說得過去,要整到十幾釐米以上,線條質量,氣象都會出問題,還真不容易做好。對,你不妨琢磨一下鮑賢倫和毛國典。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鮑賢倫作品


哎喲,你問我學當代隸書名家的字行不行?怎麼說呢,好的東西都可以借鑑,厚古薄今是帶著有色眼鏡晃盪,當然要不得。就怕你將習氣當成了風格。如果缺乏較高的審美判斷,崇拜某家而致亦步亦趨,那就壞了。夾生飯容易做,餘味卻經不起品咂。更何況藝術崇尚原創性。侃到這裡,想起何應輝先生。四川出了一大批何主席的鐵桿粉絲,獲過獎,地位也顯赫,多少年過去了,年齡也一大把,個人對書法的思考卻少得可憐。倒是有位姓孫的書家,繼承了何氏筆法,追求線條之蒼澀、恣肆,於結體、章法上又有個人的切入點,“隔”的意識比較強,獲獎也理所當然。

"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文:郭名高

——(接上篇)

唉喲喲,你還不屈不饒啦!要再具體些?那好吧,哪吒剔骨還父剔肉還母,古人講“隔”,就是和而不同。我將此稱作烙餅大法第三重。對,臨摹求形似是第一重,進而在節奏、墨法、書寫性上多探索,有前者做基礎,對結體、筆法、節奏、墨韻有了相當積累,那就開始拆解組合吧。譬如結體,以左右結構為例,或左低右高,或左高右低,寬窄有別,正敧相映,展之令大,促之使小,不妨以原碑字法為參照,進行簡單置換、變化,反反覆覆烙燒餅,循其規矩而求變,久之,法度融匯始貫通,何愁不能創作!

言歸正傳。

展覽有其規律性,知其不足,又非三五個評委能夠左右現狀。哦,你問哪類作品容易勝出?呵呵,當然是好看的了!別那麼不屑一顧,這個“好看”學問大著呢。侃侃主認識一美女,每見一次都有變化,化妝使其有了七十二變,想多看幾次,卻不知道,哪個才是真實的存在。對呀,新鮮感對評委而言,有很強的殺傷力。當然,這要建立在美的基礎上,顏值極高那一類,歪瓜裂棗就算啦。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如何讓評委對你的作品感興趣,簡言之,就一句話:豐富而不做作。豐富在表現技法層面,包括筆法、結字、墨法、節奏、章法諸多方面,以筆法論,方圓、藏露、曲直、粗細、剛柔能否相互關照?結體上有沒有考慮疏密、錯落、縱橫、大小、正敧?是否因勢賦形、兼顧上下左右?墨法因字徑大小或有不同,但必須考慮大空間下的視覺感受,體現出書寫的節奏感和情緒化表達;章法與審美取向緊密聯繫,是字與字、行與行間的整體考量。從形式角度講,豐富包括作品形制、材質、色彩、拼接,猶如女人化妝,擺弄得好,顏值提升個三五成還是有可能的。當然,書法畢竟是線條的藝術,線質上不去,那也是白搭。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準備隸書展,有點全局觀還是好的。展廳需要琳琅滿目、豐富多彩,不僅是形式、色彩,風格、流派絕不能忽視。對了,有朋友問,寫清代隸書有沒有希望?我都笑了,清朝有高度的隸書大家就那麼幾個,風格都很突出,如果你學得到位或在此基礎上有些想法,當然沒問題。此乃流,肯定要兼顧,一家能上一兩件就很不錯了。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漢隸是富礦,漢碑、摩崖、簡帛書,一碑一世界,流派紛呈,按理說,展出的作品應該很豐富,實際情況卻不盡然。一窩蜂地朝那幾個名碑上擠,即便寫得很純正,競爭也慘烈。雖是隸書展,打醬油的卻不少。什麼?你是初學,只寫了三五年《張遷碑》,現在還想拼一下!哦,我瞧瞧,嗨,還真不錯,有模有樣的!不過我告訴你,這樣可不行!除了結體、章法,你還有什麼?墨韻呢?書寫性呢?生硬死板,就是集字習作麼!當然,前些年這水準或許可以,現在嘛,呵呵,你還是洗洗睡吧。其實,字寫得好壞與時間長短沒有必然聯繫,你的字還是下了功夫,步調卻慢了,理念沒跟上。嗯嗯,你這態度我喜歡!要我說呀,不妨從這幾個方面來訓練:可以再寫得活一些,對,執筆要鬆,棄掉鏤刻痕跡,書寫性還要加強,墨韻要出來,枯一些漲一些,節奏感還是要兼顧的;當然,寫到這個份上,肯定為數不少,評委眼一花,你可能被槍斃了。要再保險些,對筆法不妨多些思考。寫過篆書嗎?金文、《石鼓文》都行。哦,那就好,不妨注入一些篆籀筆意,現在比較一下,這不是高古了一些嘛!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字法還是《張遷碑》,似合似離,有些新意;說得也是,這兩招別人可能也會用,沒準就撞船了。如果哪個環節再差些,嗯,還真不好說!要玩高難度?視覺效果還要強?親,你的營養似乎跟不上呀!哦?你要吃保健品?哈哈,那不妨調整一下章法。看,《石門頌》《楊淮表記》屬於有行無列類,《張遷碑》可不一樣,要以此看齊,哦哦,結體、筆法都要調整,我頭都大了!咋一看,出處不明顯麼,真是這樣!那就比劃一下,與《張遷碑》有相合的地方嗎?對呀,剔骨還父,剔肉還母,有些東西似乎真割捨不掉,這就是經典胎記。

有句話怎麼說來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便專注一個碑帖,思維活躍了,還是可以衍生出一些有競爭力的作品。

再說另一種可能,如果資源夠豐富,手頭正好有生僻的碑帖,比如新出土的那一種,受眾感到陌生,你不妨寫得純正些,沒人與你競爭,只要法度、格調過得去,那是絕對地存在。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其實,也有討巧的法子,未必就容易做好。比如他人寫《曹全碑》《禮器碑》《乙瑛碑》什麼的,字徑多在四五釐米大小,你可以再小一些,或放大到十釐米以上。這一變,不全是視覺大小問題,在技術上就要多實踐。譬如竹簡,字徑寬不及一釐米,能寫成三四釐米也說得過去,要整到十幾釐米以上,線條質量,氣象都會出問題,還真不容易做好。對,你不妨琢磨一下鮑賢倫和毛國典。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鮑賢倫作品


哎喲,你問我學當代隸書名家的字行不行?怎麼說呢,好的東西都可以借鑑,厚古薄今是帶著有色眼鏡晃盪,當然要不得。就怕你將習氣當成了風格。如果缺乏較高的審美判斷,崇拜某家而致亦步亦趨,那就壞了。夾生飯容易做,餘味卻經不起品咂。更何況藝術崇尚原創性。侃到這裡,想起何應輝先生。四川出了一大批何主席的鐵桿粉絲,獲過獎,地位也顯赫,多少年過去了,年齡也一大把,個人對書法的思考卻少得可憐。倒是有位姓孫的書家,繼承了何氏筆法,追求線條之蒼澀、恣肆,於結體、章法上又有個人的切入點,“隔”的意識比較強,獲獎也理所當然。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嗨嗨嗨,那個誰,你笑啥?碼這麼多字,苦焦苦焦的,我容易嗎!也不見打賞一下!好啦,沒功夫閒扯淡,開始準備作品。

先說寫什麼。徵稿啟事上寫得明白:健康向上的古今詩詞聯賦,還加半句,提倡自作詩文。或許有人會嘀咕:內容寬泛得很,隨便寫唄!咳咳咳,侃侃主不這麼認為。一搭筆就是“十年生死兩茫茫”,誰受得了!要不,就是“春眠不覺曉”!的確,這些都是經典,不是不好,而是用錯了地方。或消沉哀傷顯晦氣,或童叟皆知似嚼蠟,誰待見呀!大家作文,抒懷、載道,情緒化的東西極多,這是最動人的地方,而放之四海皆可用的卻極少。反而是那些粉飾太平、歌功頌德的文辭,被書家抄來抄去。當然,也有些內容還不錯,已經抄濫啦。也就是說,書寫內容不一定高大上,合適即可。比如田園詩賦一類,還是合適的。如果內容再生僻一些會更佳,其中道道不再囉嗦。對了,文論、詩論、書論什麼的,也不錯。至於抄錄自個兒的東西,還是要謹慎,若無較高詩詞聯賦功底,也別難為自己。

"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文:郭名高

——(接上篇)

唉喲喲,你還不屈不饒啦!要再具體些?那好吧,哪吒剔骨還父剔肉還母,古人講“隔”,就是和而不同。我將此稱作烙餅大法第三重。對,臨摹求形似是第一重,進而在節奏、墨法、書寫性上多探索,有前者做基礎,對結體、筆法、節奏、墨韻有了相當積累,那就開始拆解組合吧。譬如結體,以左右結構為例,或左低右高,或左高右低,寬窄有別,正敧相映,展之令大,促之使小,不妨以原碑字法為參照,進行簡單置換、變化,反反覆覆烙燒餅,循其規矩而求變,久之,法度融匯始貫通,何愁不能創作!

言歸正傳。

展覽有其規律性,知其不足,又非三五個評委能夠左右現狀。哦,你問哪類作品容易勝出?呵呵,當然是好看的了!別那麼不屑一顧,這個“好看”學問大著呢。侃侃主認識一美女,每見一次都有變化,化妝使其有了七十二變,想多看幾次,卻不知道,哪個才是真實的存在。對呀,新鮮感對評委而言,有很強的殺傷力。當然,這要建立在美的基礎上,顏值極高那一類,歪瓜裂棗就算啦。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如何讓評委對你的作品感興趣,簡言之,就一句話:豐富而不做作。豐富在表現技法層面,包括筆法、結字、墨法、節奏、章法諸多方面,以筆法論,方圓、藏露、曲直、粗細、剛柔能否相互關照?結體上有沒有考慮疏密、錯落、縱橫、大小、正敧?是否因勢賦形、兼顧上下左右?墨法因字徑大小或有不同,但必須考慮大空間下的視覺感受,體現出書寫的節奏感和情緒化表達;章法與審美取向緊密聯繫,是字與字、行與行間的整體考量。從形式角度講,豐富包括作品形制、材質、色彩、拼接,猶如女人化妝,擺弄得好,顏值提升個三五成還是有可能的。當然,書法畢竟是線條的藝術,線質上不去,那也是白搭。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準備隸書展,有點全局觀還是好的。展廳需要琳琅滿目、豐富多彩,不僅是形式、色彩,風格、流派絕不能忽視。對了,有朋友問,寫清代隸書有沒有希望?我都笑了,清朝有高度的隸書大家就那麼幾個,風格都很突出,如果你學得到位或在此基礎上有些想法,當然沒問題。此乃流,肯定要兼顧,一家能上一兩件就很不錯了。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漢隸是富礦,漢碑、摩崖、簡帛書,一碑一世界,流派紛呈,按理說,展出的作品應該很豐富,實際情況卻不盡然。一窩蜂地朝那幾個名碑上擠,即便寫得很純正,競爭也慘烈。雖是隸書展,打醬油的卻不少。什麼?你是初學,只寫了三五年《張遷碑》,現在還想拼一下!哦,我瞧瞧,嗨,還真不錯,有模有樣的!不過我告訴你,這樣可不行!除了結體、章法,你還有什麼?墨韻呢?書寫性呢?生硬死板,就是集字習作麼!當然,前些年這水準或許可以,現在嘛,呵呵,你還是洗洗睡吧。其實,字寫得好壞與時間長短沒有必然聯繫,你的字還是下了功夫,步調卻慢了,理念沒跟上。嗯嗯,你這態度我喜歡!要我說呀,不妨從這幾個方面來訓練:可以再寫得活一些,對,執筆要鬆,棄掉鏤刻痕跡,書寫性還要加強,墨韻要出來,枯一些漲一些,節奏感還是要兼顧的;當然,寫到這個份上,肯定為數不少,評委眼一花,你可能被槍斃了。要再保險些,對筆法不妨多些思考。寫過篆書嗎?金文、《石鼓文》都行。哦,那就好,不妨注入一些篆籀筆意,現在比較一下,這不是高古了一些嘛!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字法還是《張遷碑》,似合似離,有些新意;說得也是,這兩招別人可能也會用,沒準就撞船了。如果哪個環節再差些,嗯,還真不好說!要玩高難度?視覺效果還要強?親,你的營養似乎跟不上呀!哦?你要吃保健品?哈哈,那不妨調整一下章法。看,《石門頌》《楊淮表記》屬於有行無列類,《張遷碑》可不一樣,要以此看齊,哦哦,結體、筆法都要調整,我頭都大了!咋一看,出處不明顯麼,真是這樣!那就比劃一下,與《張遷碑》有相合的地方嗎?對呀,剔骨還父,剔肉還母,有些東西似乎真割捨不掉,這就是經典胎記。

有句話怎麼說來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便專注一個碑帖,思維活躍了,還是可以衍生出一些有競爭力的作品。

再說另一種可能,如果資源夠豐富,手頭正好有生僻的碑帖,比如新出土的那一種,受眾感到陌生,你不妨寫得純正些,沒人與你競爭,只要法度、格調過得去,那是絕對地存在。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其實,也有討巧的法子,未必就容易做好。比如他人寫《曹全碑》《禮器碑》《乙瑛碑》什麼的,字徑多在四五釐米大小,你可以再小一些,或放大到十釐米以上。這一變,不全是視覺大小問題,在技術上就要多實踐。譬如竹簡,字徑寬不及一釐米,能寫成三四釐米也說得過去,要整到十幾釐米以上,線條質量,氣象都會出問題,還真不容易做好。對,你不妨琢磨一下鮑賢倫和毛國典。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鮑賢倫作品


哎喲,你問我學當代隸書名家的字行不行?怎麼說呢,好的東西都可以借鑑,厚古薄今是帶著有色眼鏡晃盪,當然要不得。就怕你將習氣當成了風格。如果缺乏較高的審美判斷,崇拜某家而致亦步亦趨,那就壞了。夾生飯容易做,餘味卻經不起品咂。更何況藝術崇尚原創性。侃到這裡,想起何應輝先生。四川出了一大批何主席的鐵桿粉絲,獲過獎,地位也顯赫,多少年過去了,年齡也一大把,個人對書法的思考卻少得可憐。倒是有位姓孫的書家,繼承了何氏筆法,追求線條之蒼澀、恣肆,於結體、章法上又有個人的切入點,“隔”的意識比較強,獲獎也理所當然。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嗨嗨嗨,那個誰,你笑啥?碼這麼多字,苦焦苦焦的,我容易嗎!也不見打賞一下!好啦,沒功夫閒扯淡,開始準備作品。

先說寫什麼。徵稿啟事上寫得明白:健康向上的古今詩詞聯賦,還加半句,提倡自作詩文。或許有人會嘀咕:內容寬泛得很,隨便寫唄!咳咳咳,侃侃主不這麼認為。一搭筆就是“十年生死兩茫茫”,誰受得了!要不,就是“春眠不覺曉”!的確,這些都是經典,不是不好,而是用錯了地方。或消沉哀傷顯晦氣,或童叟皆知似嚼蠟,誰待見呀!大家作文,抒懷、載道,情緒化的東西極多,這是最動人的地方,而放之四海皆可用的卻極少。反而是那些粉飾太平、歌功頌德的文辭,被書家抄來抄去。當然,也有些內容還不錯,已經抄濫啦。也就是說,書寫內容不一定高大上,合適即可。比如田園詩賦一類,還是合適的。如果內容再生僻一些會更佳,其中道道不再囉嗦。對了,文論、詩論、書論什麼的,也不錯。至於抄錄自個兒的東西,還是要謹慎,若無較高詩詞聯賦功底,也別難為自己。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內容確定後,還要留意版本優劣,攤開《書家揮毫必備》或依靠度娘搜來問去,相當不靠譜。印象中,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上海古籍出版社有過一套《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共5冊,朱東潤主編,繁體字編排,至今印刷數十次,超過100萬冊。那年月,老先生們學問好,做事嚴謹、細心,這樣一套書在手,寫錯字的機率就小了許多。書法創作要求繁簡字不能混用。文字變革給後人製造了許多麻煩。譬如“術”與“術”、“廠”與“厰”、“雲”與“雲”、“後”與“後”、“範”與“範”、“裡”與“裡”、“制”與“製”等等,乍看以為是簡寫與繁體差異,實則表達不同的意思,若有疑惑,還是要勤翻字典。錯別字是作品的硬傷,常被一票否決,所以要高度重視。

"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文:郭名高

——(接上篇)

唉喲喲,你還不屈不饒啦!要再具體些?那好吧,哪吒剔骨還父剔肉還母,古人講“隔”,就是和而不同。我將此稱作烙餅大法第三重。對,臨摹求形似是第一重,進而在節奏、墨法、書寫性上多探索,有前者做基礎,對結體、筆法、節奏、墨韻有了相當積累,那就開始拆解組合吧。譬如結體,以左右結構為例,或左低右高,或左高右低,寬窄有別,正敧相映,展之令大,促之使小,不妨以原碑字法為參照,進行簡單置換、變化,反反覆覆烙燒餅,循其規矩而求變,久之,法度融匯始貫通,何愁不能創作!

言歸正傳。

展覽有其規律性,知其不足,又非三五個評委能夠左右現狀。哦,你問哪類作品容易勝出?呵呵,當然是好看的了!別那麼不屑一顧,這個“好看”學問大著呢。侃侃主認識一美女,每見一次都有變化,化妝使其有了七十二變,想多看幾次,卻不知道,哪個才是真實的存在。對呀,新鮮感對評委而言,有很強的殺傷力。當然,這要建立在美的基礎上,顏值極高那一類,歪瓜裂棗就算啦。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如何讓評委對你的作品感興趣,簡言之,就一句話:豐富而不做作。豐富在表現技法層面,包括筆法、結字、墨法、節奏、章法諸多方面,以筆法論,方圓、藏露、曲直、粗細、剛柔能否相互關照?結體上有沒有考慮疏密、錯落、縱橫、大小、正敧?是否因勢賦形、兼顧上下左右?墨法因字徑大小或有不同,但必須考慮大空間下的視覺感受,體現出書寫的節奏感和情緒化表達;章法與審美取向緊密聯繫,是字與字、行與行間的整體考量。從形式角度講,豐富包括作品形制、材質、色彩、拼接,猶如女人化妝,擺弄得好,顏值提升個三五成還是有可能的。當然,書法畢竟是線條的藝術,線質上不去,那也是白搭。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準備隸書展,有點全局觀還是好的。展廳需要琳琅滿目、豐富多彩,不僅是形式、色彩,風格、流派絕不能忽視。對了,有朋友問,寫清代隸書有沒有希望?我都笑了,清朝有高度的隸書大家就那麼幾個,風格都很突出,如果你學得到位或在此基礎上有些想法,當然沒問題。此乃流,肯定要兼顧,一家能上一兩件就很不錯了。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漢隸是富礦,漢碑、摩崖、簡帛書,一碑一世界,流派紛呈,按理說,展出的作品應該很豐富,實際情況卻不盡然。一窩蜂地朝那幾個名碑上擠,即便寫得很純正,競爭也慘烈。雖是隸書展,打醬油的卻不少。什麼?你是初學,只寫了三五年《張遷碑》,現在還想拼一下!哦,我瞧瞧,嗨,還真不錯,有模有樣的!不過我告訴你,這樣可不行!除了結體、章法,你還有什麼?墨韻呢?書寫性呢?生硬死板,就是集字習作麼!當然,前些年這水準或許可以,現在嘛,呵呵,你還是洗洗睡吧。其實,字寫得好壞與時間長短沒有必然聯繫,你的字還是下了功夫,步調卻慢了,理念沒跟上。嗯嗯,你這態度我喜歡!要我說呀,不妨從這幾個方面來訓練:可以再寫得活一些,對,執筆要鬆,棄掉鏤刻痕跡,書寫性還要加強,墨韻要出來,枯一些漲一些,節奏感還是要兼顧的;當然,寫到這個份上,肯定為數不少,評委眼一花,你可能被槍斃了。要再保險些,對筆法不妨多些思考。寫過篆書嗎?金文、《石鼓文》都行。哦,那就好,不妨注入一些篆籀筆意,現在比較一下,這不是高古了一些嘛!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字法還是《張遷碑》,似合似離,有些新意;說得也是,這兩招別人可能也會用,沒準就撞船了。如果哪個環節再差些,嗯,還真不好說!要玩高難度?視覺效果還要強?親,你的營養似乎跟不上呀!哦?你要吃保健品?哈哈,那不妨調整一下章法。看,《石門頌》《楊淮表記》屬於有行無列類,《張遷碑》可不一樣,要以此看齊,哦哦,結體、筆法都要調整,我頭都大了!咋一看,出處不明顯麼,真是這樣!那就比劃一下,與《張遷碑》有相合的地方嗎?對呀,剔骨還父,剔肉還母,有些東西似乎真割捨不掉,這就是經典胎記。

有句話怎麼說來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便專注一個碑帖,思維活躍了,還是可以衍生出一些有競爭力的作品。

再說另一種可能,如果資源夠豐富,手頭正好有生僻的碑帖,比如新出土的那一種,受眾感到陌生,你不妨寫得純正些,沒人與你競爭,只要法度、格調過得去,那是絕對地存在。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其實,也有討巧的法子,未必就容易做好。比如他人寫《曹全碑》《禮器碑》《乙瑛碑》什麼的,字徑多在四五釐米大小,你可以再小一些,或放大到十釐米以上。這一變,不全是視覺大小問題,在技術上就要多實踐。譬如竹簡,字徑寬不及一釐米,能寫成三四釐米也說得過去,要整到十幾釐米以上,線條質量,氣象都會出問題,還真不容易做好。對,你不妨琢磨一下鮑賢倫和毛國典。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鮑賢倫作品


哎喲,你問我學當代隸書名家的字行不行?怎麼說呢,好的東西都可以借鑑,厚古薄今是帶著有色眼鏡晃盪,當然要不得。就怕你將習氣當成了風格。如果缺乏較高的審美判斷,崇拜某家而致亦步亦趨,那就壞了。夾生飯容易做,餘味卻經不起品咂。更何況藝術崇尚原創性。侃到這裡,想起何應輝先生。四川出了一大批何主席的鐵桿粉絲,獲過獎,地位也顯赫,多少年過去了,年齡也一大把,個人對書法的思考卻少得可憐。倒是有位姓孫的書家,繼承了何氏筆法,追求線條之蒼澀、恣肆,於結體、章法上又有個人的切入點,“隔”的意識比較強,獲獎也理所當然。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嗨嗨嗨,那個誰,你笑啥?碼這麼多字,苦焦苦焦的,我容易嗎!也不見打賞一下!好啦,沒功夫閒扯淡,開始準備作品。

先說寫什麼。徵稿啟事上寫得明白:健康向上的古今詩詞聯賦,還加半句,提倡自作詩文。或許有人會嘀咕:內容寬泛得很,隨便寫唄!咳咳咳,侃侃主不這麼認為。一搭筆就是“十年生死兩茫茫”,誰受得了!要不,就是“春眠不覺曉”!的確,這些都是經典,不是不好,而是用錯了地方。或消沉哀傷顯晦氣,或童叟皆知似嚼蠟,誰待見呀!大家作文,抒懷、載道,情緒化的東西極多,這是最動人的地方,而放之四海皆可用的卻極少。反而是那些粉飾太平、歌功頌德的文辭,被書家抄來抄去。當然,也有些內容還不錯,已經抄濫啦。也就是說,書寫內容不一定高大上,合適即可。比如田園詩賦一類,還是合適的。如果內容再生僻一些會更佳,其中道道不再囉嗦。對了,文論、詩論、書論什麼的,也不錯。至於抄錄自個兒的東西,還是要謹慎,若無較高詩詞聯賦功底,也別難為自己。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內容確定後,還要留意版本優劣,攤開《書家揮毫必備》或依靠度娘搜來問去,相當不靠譜。印象中,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上海古籍出版社有過一套《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共5冊,朱東潤主編,繁體字編排,至今印刷數十次,超過100萬冊。那年月,老先生們學問好,做事嚴謹、細心,這樣一套書在手,寫錯字的機率就小了許多。書法創作要求繁簡字不能混用。文字變革給後人製造了許多麻煩。譬如“術”與“術”、“廠”與“厰”、“雲”與“雲”、“後”與“後”、“範”與“範”、“裡”與“裡”、“制”與“製”等等,乍看以為是簡寫與繁體差異,實則表達不同的意思,若有疑惑,還是要勤翻字典。錯別字是作品的硬傷,常被一票否決,所以要高度重視。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形式是作品的重要構成部分,若運用得體,必然錦上添花。展覽準備之初,可以大量翻閱歷屆大展作品集,梳理一下風格與章法、取法與形制、材質與格調、氣象與尺幅大小等問題,進而構思屬於自己的那一件。就隸書展而言,師法的多樣性決定審美與形式的生成,或整飭俊秀,或雄渾博大,拙樸恣肆也罷,靈動奇古也行,就看你走的哪一路。哦,你覺得自己功底紮實,想復古一回,好吧,技法只是其中一部分,能否將形式構成與展廳效應結合起來還需要下一些功夫;而漢碑的存在,決定其大的審美走向,若走此路,章法上沒有大的起伏,只需在字法上予以調整使其豐富,不必太過做作;摩崖一路重氣象,多作大字,形式不能太過計較,在墨法、字勢、線質和章法上多些努力即可。

"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文:郭名高

——(接上篇)

唉喲喲,你還不屈不饒啦!要再具體些?那好吧,哪吒剔骨還父剔肉還母,古人講“隔”,就是和而不同。我將此稱作烙餅大法第三重。對,臨摹求形似是第一重,進而在節奏、墨法、書寫性上多探索,有前者做基礎,對結體、筆法、節奏、墨韻有了相當積累,那就開始拆解組合吧。譬如結體,以左右結構為例,或左低右高,或左高右低,寬窄有別,正敧相映,展之令大,促之使小,不妨以原碑字法為參照,進行簡單置換、變化,反反覆覆烙燒餅,循其規矩而求變,久之,法度融匯始貫通,何愁不能創作!

言歸正傳。

展覽有其規律性,知其不足,又非三五個評委能夠左右現狀。哦,你問哪類作品容易勝出?呵呵,當然是好看的了!別那麼不屑一顧,這個“好看”學問大著呢。侃侃主認識一美女,每見一次都有變化,化妝使其有了七十二變,想多看幾次,卻不知道,哪個才是真實的存在。對呀,新鮮感對評委而言,有很強的殺傷力。當然,這要建立在美的基礎上,顏值極高那一類,歪瓜裂棗就算啦。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如何讓評委對你的作品感興趣,簡言之,就一句話:豐富而不做作。豐富在表現技法層面,包括筆法、結字、墨法、節奏、章法諸多方面,以筆法論,方圓、藏露、曲直、粗細、剛柔能否相互關照?結體上有沒有考慮疏密、錯落、縱橫、大小、正敧?是否因勢賦形、兼顧上下左右?墨法因字徑大小或有不同,但必須考慮大空間下的視覺感受,體現出書寫的節奏感和情緒化表達;章法與審美取向緊密聯繫,是字與字、行與行間的整體考量。從形式角度講,豐富包括作品形制、材質、色彩、拼接,猶如女人化妝,擺弄得好,顏值提升個三五成還是有可能的。當然,書法畢竟是線條的藝術,線質上不去,那也是白搭。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準備隸書展,有點全局觀還是好的。展廳需要琳琅滿目、豐富多彩,不僅是形式、色彩,風格、流派絕不能忽視。對了,有朋友問,寫清代隸書有沒有希望?我都笑了,清朝有高度的隸書大家就那麼幾個,風格都很突出,如果你學得到位或在此基礎上有些想法,當然沒問題。此乃流,肯定要兼顧,一家能上一兩件就很不錯了。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漢隸是富礦,漢碑、摩崖、簡帛書,一碑一世界,流派紛呈,按理說,展出的作品應該很豐富,實際情況卻不盡然。一窩蜂地朝那幾個名碑上擠,即便寫得很純正,競爭也慘烈。雖是隸書展,打醬油的卻不少。什麼?你是初學,只寫了三五年《張遷碑》,現在還想拼一下!哦,我瞧瞧,嗨,還真不錯,有模有樣的!不過我告訴你,這樣可不行!除了結體、章法,你還有什麼?墨韻呢?書寫性呢?生硬死板,就是集字習作麼!當然,前些年這水準或許可以,現在嘛,呵呵,你還是洗洗睡吧。其實,字寫得好壞與時間長短沒有必然聯繫,你的字還是下了功夫,步調卻慢了,理念沒跟上。嗯嗯,你這態度我喜歡!要我說呀,不妨從這幾個方面來訓練:可以再寫得活一些,對,執筆要鬆,棄掉鏤刻痕跡,書寫性還要加強,墨韻要出來,枯一些漲一些,節奏感還是要兼顧的;當然,寫到這個份上,肯定為數不少,評委眼一花,你可能被槍斃了。要再保險些,對筆法不妨多些思考。寫過篆書嗎?金文、《石鼓文》都行。哦,那就好,不妨注入一些篆籀筆意,現在比較一下,這不是高古了一些嘛!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字法還是《張遷碑》,似合似離,有些新意;說得也是,這兩招別人可能也會用,沒準就撞船了。如果哪個環節再差些,嗯,還真不好說!要玩高難度?視覺效果還要強?親,你的營養似乎跟不上呀!哦?你要吃保健品?哈哈,那不妨調整一下章法。看,《石門頌》《楊淮表記》屬於有行無列類,《張遷碑》可不一樣,要以此看齊,哦哦,結體、筆法都要調整,我頭都大了!咋一看,出處不明顯麼,真是這樣!那就比劃一下,與《張遷碑》有相合的地方嗎?對呀,剔骨還父,剔肉還母,有些東西似乎真割捨不掉,這就是經典胎記。

有句話怎麼說來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便專注一個碑帖,思維活躍了,還是可以衍生出一些有競爭力的作品。

再說另一種可能,如果資源夠豐富,手頭正好有生僻的碑帖,比如新出土的那一種,受眾感到陌生,你不妨寫得純正些,沒人與你競爭,只要法度、格調過得去,那是絕對地存在。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其實,也有討巧的法子,未必就容易做好。比如他人寫《曹全碑》《禮器碑》《乙瑛碑》什麼的,字徑多在四五釐米大小,你可以再小一些,或放大到十釐米以上。這一變,不全是視覺大小問題,在技術上就要多實踐。譬如竹簡,字徑寬不及一釐米,能寫成三四釐米也說得過去,要整到十幾釐米以上,線條質量,氣象都會出問題,還真不容易做好。對,你不妨琢磨一下鮑賢倫和毛國典。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鮑賢倫作品


哎喲,你問我學當代隸書名家的字行不行?怎麼說呢,好的東西都可以借鑑,厚古薄今是帶著有色眼鏡晃盪,當然要不得。就怕你將習氣當成了風格。如果缺乏較高的審美判斷,崇拜某家而致亦步亦趨,那就壞了。夾生飯容易做,餘味卻經不起品咂。更何況藝術崇尚原創性。侃到這裡,想起何應輝先生。四川出了一大批何主席的鐵桿粉絲,獲過獎,地位也顯赫,多少年過去了,年齡也一大把,個人對書法的思考卻少得可憐。倒是有位姓孫的書家,繼承了何氏筆法,追求線條之蒼澀、恣肆,於結體、章法上又有個人的切入點,“隔”的意識比較強,獲獎也理所當然。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嗨嗨嗨,那個誰,你笑啥?碼這麼多字,苦焦苦焦的,我容易嗎!也不見打賞一下!好啦,沒功夫閒扯淡,開始準備作品。

先說寫什麼。徵稿啟事上寫得明白:健康向上的古今詩詞聯賦,還加半句,提倡自作詩文。或許有人會嘀咕:內容寬泛得很,隨便寫唄!咳咳咳,侃侃主不這麼認為。一搭筆就是“十年生死兩茫茫”,誰受得了!要不,就是“春眠不覺曉”!的確,這些都是經典,不是不好,而是用錯了地方。或消沉哀傷顯晦氣,或童叟皆知似嚼蠟,誰待見呀!大家作文,抒懷、載道,情緒化的東西極多,這是最動人的地方,而放之四海皆可用的卻極少。反而是那些粉飾太平、歌功頌德的文辭,被書家抄來抄去。當然,也有些內容還不錯,已經抄濫啦。也就是說,書寫內容不一定高大上,合適即可。比如田園詩賦一類,還是合適的。如果內容再生僻一些會更佳,其中道道不再囉嗦。對了,文論、詩論、書論什麼的,也不錯。至於抄錄自個兒的東西,還是要謹慎,若無較高詩詞聯賦功底,也別難為自己。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內容確定後,還要留意版本優劣,攤開《書家揮毫必備》或依靠度娘搜來問去,相當不靠譜。印象中,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上海古籍出版社有過一套《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共5冊,朱東潤主編,繁體字編排,至今印刷數十次,超過100萬冊。那年月,老先生們學問好,做事嚴謹、細心,這樣一套書在手,寫錯字的機率就小了許多。書法創作要求繁簡字不能混用。文字變革給後人製造了許多麻煩。譬如“術”與“術”、“廠”與“厰”、“雲”與“雲”、“後”與“後”、“範”與“範”、“裡”與“裡”、“制”與“製”等等,乍看以為是簡寫與繁體差異,實則表達不同的意思,若有疑惑,還是要勤翻字典。錯別字是作品的硬傷,常被一票否決,所以要高度重視。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形式是作品的重要構成部分,若運用得體,必然錦上添花。展覽準備之初,可以大量翻閱歷屆大展作品集,梳理一下風格與章法、取法與形制、材質與格調、氣象與尺幅大小等問題,進而構思屬於自己的那一件。就隸書展而言,師法的多樣性決定審美與形式的生成,或整飭俊秀,或雄渾博大,拙樸恣肆也罷,靈動奇古也行,就看你走的哪一路。哦,你覺得自己功底紮實,想復古一回,好吧,技法只是其中一部分,能否將形式構成與展廳效應結合起來還需要下一些功夫;而漢碑的存在,決定其大的審美走向,若走此路,章法上沒有大的起伏,只需在字法上予以調整使其豐富,不必太過做作;摩崖一路重氣象,多作大字,形式不能太過計較,在墨法、字勢、線質和章法上多些努力即可。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以第三屆全國隸書展獲獎作品為例,現就其審美走向與形式做簡單梳理。範振海這件漢簡作品系復古一路,就師承而言,此作對居延漢簡探索最多,偶爾幾條看似木質疏朗空間,可窺武威竹簡些許影子,不僅技法純熟,於材質、章法以及形式方面,都極力營造一種歷史的厚重感和古典意境,包括條狀書寫載體、形狀、排布以及那種滄桑、陳舊感,經過了反覆的琢磨、對比和製作。將這些寫好的木牘樣式託在黑色宣紙上,以兩道白線使其割裂為二,黑、黃二色對比強烈,而白色除了間隔連接,也緩解了黑底所致沉悶之弊。

"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文:郭名高

——(接上篇)

唉喲喲,你還不屈不饒啦!要再具體些?那好吧,哪吒剔骨還父剔肉還母,古人講“隔”,就是和而不同。我將此稱作烙餅大法第三重。對,臨摹求形似是第一重,進而在節奏、墨法、書寫性上多探索,有前者做基礎,對結體、筆法、節奏、墨韻有了相當積累,那就開始拆解組合吧。譬如結體,以左右結構為例,或左低右高,或左高右低,寬窄有別,正敧相映,展之令大,促之使小,不妨以原碑字法為參照,進行簡單置換、變化,反反覆覆烙燒餅,循其規矩而求變,久之,法度融匯始貫通,何愁不能創作!

言歸正傳。

展覽有其規律性,知其不足,又非三五個評委能夠左右現狀。哦,你問哪類作品容易勝出?呵呵,當然是好看的了!別那麼不屑一顧,這個“好看”學問大著呢。侃侃主認識一美女,每見一次都有變化,化妝使其有了七十二變,想多看幾次,卻不知道,哪個才是真實的存在。對呀,新鮮感對評委而言,有很強的殺傷力。當然,這要建立在美的基礎上,顏值極高那一類,歪瓜裂棗就算啦。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如何讓評委對你的作品感興趣,簡言之,就一句話:豐富而不做作。豐富在表現技法層面,包括筆法、結字、墨法、節奏、章法諸多方面,以筆法論,方圓、藏露、曲直、粗細、剛柔能否相互關照?結體上有沒有考慮疏密、錯落、縱橫、大小、正敧?是否因勢賦形、兼顧上下左右?墨法因字徑大小或有不同,但必須考慮大空間下的視覺感受,體現出書寫的節奏感和情緒化表達;章法與審美取向緊密聯繫,是字與字、行與行間的整體考量。從形式角度講,豐富包括作品形制、材質、色彩、拼接,猶如女人化妝,擺弄得好,顏值提升個三五成還是有可能的。當然,書法畢竟是線條的藝術,線質上不去,那也是白搭。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準備隸書展,有點全局觀還是好的。展廳需要琳琅滿目、豐富多彩,不僅是形式、色彩,風格、流派絕不能忽視。對了,有朋友問,寫清代隸書有沒有希望?我都笑了,清朝有高度的隸書大家就那麼幾個,風格都很突出,如果你學得到位或在此基礎上有些想法,當然沒問題。此乃流,肯定要兼顧,一家能上一兩件就很不錯了。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漢隸是富礦,漢碑、摩崖、簡帛書,一碑一世界,流派紛呈,按理說,展出的作品應該很豐富,實際情況卻不盡然。一窩蜂地朝那幾個名碑上擠,即便寫得很純正,競爭也慘烈。雖是隸書展,打醬油的卻不少。什麼?你是初學,只寫了三五年《張遷碑》,現在還想拼一下!哦,我瞧瞧,嗨,還真不錯,有模有樣的!不過我告訴你,這樣可不行!除了結體、章法,你還有什麼?墨韻呢?書寫性呢?生硬死板,就是集字習作麼!當然,前些年這水準或許可以,現在嘛,呵呵,你還是洗洗睡吧。其實,字寫得好壞與時間長短沒有必然聯繫,你的字還是下了功夫,步調卻慢了,理念沒跟上。嗯嗯,你這態度我喜歡!要我說呀,不妨從這幾個方面來訓練:可以再寫得活一些,對,執筆要鬆,棄掉鏤刻痕跡,書寫性還要加強,墨韻要出來,枯一些漲一些,節奏感還是要兼顧的;當然,寫到這個份上,肯定為數不少,評委眼一花,你可能被槍斃了。要再保險些,對筆法不妨多些思考。寫過篆書嗎?金文、《石鼓文》都行。哦,那就好,不妨注入一些篆籀筆意,現在比較一下,這不是高古了一些嘛!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字法還是《張遷碑》,似合似離,有些新意;說得也是,這兩招別人可能也會用,沒準就撞船了。如果哪個環節再差些,嗯,還真不好說!要玩高難度?視覺效果還要強?親,你的營養似乎跟不上呀!哦?你要吃保健品?哈哈,那不妨調整一下章法。看,《石門頌》《楊淮表記》屬於有行無列類,《張遷碑》可不一樣,要以此看齊,哦哦,結體、筆法都要調整,我頭都大了!咋一看,出處不明顯麼,真是這樣!那就比劃一下,與《張遷碑》有相合的地方嗎?對呀,剔骨還父,剔肉還母,有些東西似乎真割捨不掉,這就是經典胎記。

有句話怎麼說來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便專注一個碑帖,思維活躍了,還是可以衍生出一些有競爭力的作品。

再說另一種可能,如果資源夠豐富,手頭正好有生僻的碑帖,比如新出土的那一種,受眾感到陌生,你不妨寫得純正些,沒人與你競爭,只要法度、格調過得去,那是絕對地存在。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其實,也有討巧的法子,未必就容易做好。比如他人寫《曹全碑》《禮器碑》《乙瑛碑》什麼的,字徑多在四五釐米大小,你可以再小一些,或放大到十釐米以上。這一變,不全是視覺大小問題,在技術上就要多實踐。譬如竹簡,字徑寬不及一釐米,能寫成三四釐米也說得過去,要整到十幾釐米以上,線條質量,氣象都會出問題,還真不容易做好。對,你不妨琢磨一下鮑賢倫和毛國典。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鮑賢倫作品


哎喲,你問我學當代隸書名家的字行不行?怎麼說呢,好的東西都可以借鑑,厚古薄今是帶著有色眼鏡晃盪,當然要不得。就怕你將習氣當成了風格。如果缺乏較高的審美判斷,崇拜某家而致亦步亦趨,那就壞了。夾生飯容易做,餘味卻經不起品咂。更何況藝術崇尚原創性。侃到這裡,想起何應輝先生。四川出了一大批何主席的鐵桿粉絲,獲過獎,地位也顯赫,多少年過去了,年齡也一大把,個人對書法的思考卻少得可憐。倒是有位姓孫的書家,繼承了何氏筆法,追求線條之蒼澀、恣肆,於結體、章法上又有個人的切入點,“隔”的意識比較強,獲獎也理所當然。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嗨嗨嗨,那個誰,你笑啥?碼這麼多字,苦焦苦焦的,我容易嗎!也不見打賞一下!好啦,沒功夫閒扯淡,開始準備作品。

先說寫什麼。徵稿啟事上寫得明白:健康向上的古今詩詞聯賦,還加半句,提倡自作詩文。或許有人會嘀咕:內容寬泛得很,隨便寫唄!咳咳咳,侃侃主不這麼認為。一搭筆就是“十年生死兩茫茫”,誰受得了!要不,就是“春眠不覺曉”!的確,這些都是經典,不是不好,而是用錯了地方。或消沉哀傷顯晦氣,或童叟皆知似嚼蠟,誰待見呀!大家作文,抒懷、載道,情緒化的東西極多,這是最動人的地方,而放之四海皆可用的卻極少。反而是那些粉飾太平、歌功頌德的文辭,被書家抄來抄去。當然,也有些內容還不錯,已經抄濫啦。也就是說,書寫內容不一定高大上,合適即可。比如田園詩賦一類,還是合適的。如果內容再生僻一些會更佳,其中道道不再囉嗦。對了,文論、詩論、書論什麼的,也不錯。至於抄錄自個兒的東西,還是要謹慎,若無較高詩詞聯賦功底,也別難為自己。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內容確定後,還要留意版本優劣,攤開《書家揮毫必備》或依靠度娘搜來問去,相當不靠譜。印象中,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上海古籍出版社有過一套《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共5冊,朱東潤主編,繁體字編排,至今印刷數十次,超過100萬冊。那年月,老先生們學問好,做事嚴謹、細心,這樣一套書在手,寫錯字的機率就小了許多。書法創作要求繁簡字不能混用。文字變革給後人製造了許多麻煩。譬如“術”與“術”、“廠”與“厰”、“雲”與“雲”、“後”與“後”、“範”與“範”、“裡”與“裡”、“制”與“製”等等,乍看以為是簡寫與繁體差異,實則表達不同的意思,若有疑惑,還是要勤翻字典。錯別字是作品的硬傷,常被一票否決,所以要高度重視。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形式是作品的重要構成部分,若運用得體,必然錦上添花。展覽準備之初,可以大量翻閱歷屆大展作品集,梳理一下風格與章法、取法與形制、材質與格調、氣象與尺幅大小等問題,進而構思屬於自己的那一件。就隸書展而言,師法的多樣性決定審美與形式的生成,或整飭俊秀,或雄渾博大,拙樸恣肆也罷,靈動奇古也行,就看你走的哪一路。哦,你覺得自己功底紮實,想復古一回,好吧,技法只是其中一部分,能否將形式構成與展廳效應結合起來還需要下一些功夫;而漢碑的存在,決定其大的審美走向,若走此路,章法上沒有大的起伏,只需在字法上予以調整使其豐富,不必太過做作;摩崖一路重氣象,多作大字,形式不能太過計較,在墨法、字勢、線質和章法上多些努力即可。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以第三屆全國隸書展獲獎作品為例,現就其審美走向與形式做簡單梳理。範振海這件漢簡作品系復古一路,就師承而言,此作對居延漢簡探索最多,偶爾幾條看似木質疏朗空間,可窺武威竹簡些許影子,不僅技法純熟,於材質、章法以及形式方面,都極力營造一種歷史的厚重感和古典意境,包括條狀書寫載體、形狀、排布以及那種滄桑、陳舊感,經過了反覆的琢磨、對比和製作。將這些寫好的木牘樣式託在黑色宣紙上,以兩道白線使其割裂為二,黑、黃二色對比強烈,而白色除了間隔連接,也緩解了黑底所致沉悶之弊。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範振海三屆隸書展獲獎作品


董士林的作品以《張遷碑》為基調,參以摩崖石刻些許元素,取正大氣象,故而在結字上弱化縱橫、大小變化,得其清剛沉雄之勢,用筆多鋪毫,沉實又不乏靈動;結體雖無大的起伏,又非一成不變,相鄰的字在縱橫、疏密、穿插等方面還是有一定的理性思考。這是一件大字楹聯,因中間一條白宣紙而連綴成條幅,四行小字行書與大字隸書構成大與小、動與靜、密與疏等多角度對比,豐富了視覺體驗,加之龍紋咖啡色與純白間隔相襯托,愈發提神。

"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文:郭名高

——(接上篇)

唉喲喲,你還不屈不饒啦!要再具體些?那好吧,哪吒剔骨還父剔肉還母,古人講“隔”,就是和而不同。我將此稱作烙餅大法第三重。對,臨摹求形似是第一重,進而在節奏、墨法、書寫性上多探索,有前者做基礎,對結體、筆法、節奏、墨韻有了相當積累,那就開始拆解組合吧。譬如結體,以左右結構為例,或左低右高,或左高右低,寬窄有別,正敧相映,展之令大,促之使小,不妨以原碑字法為參照,進行簡單置換、變化,反反覆覆烙燒餅,循其規矩而求變,久之,法度融匯始貫通,何愁不能創作!

言歸正傳。

展覽有其規律性,知其不足,又非三五個評委能夠左右現狀。哦,你問哪類作品容易勝出?呵呵,當然是好看的了!別那麼不屑一顧,這個“好看”學問大著呢。侃侃主認識一美女,每見一次都有變化,化妝使其有了七十二變,想多看幾次,卻不知道,哪個才是真實的存在。對呀,新鮮感對評委而言,有很強的殺傷力。當然,這要建立在美的基礎上,顏值極高那一類,歪瓜裂棗就算啦。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如何讓評委對你的作品感興趣,簡言之,就一句話:豐富而不做作。豐富在表現技法層面,包括筆法、結字、墨法、節奏、章法諸多方面,以筆法論,方圓、藏露、曲直、粗細、剛柔能否相互關照?結體上有沒有考慮疏密、錯落、縱橫、大小、正敧?是否因勢賦形、兼顧上下左右?墨法因字徑大小或有不同,但必須考慮大空間下的視覺感受,體現出書寫的節奏感和情緒化表達;章法與審美取向緊密聯繫,是字與字、行與行間的整體考量。從形式角度講,豐富包括作品形制、材質、色彩、拼接,猶如女人化妝,擺弄得好,顏值提升個三五成還是有可能的。當然,書法畢竟是線條的藝術,線質上不去,那也是白搭。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準備隸書展,有點全局觀還是好的。展廳需要琳琅滿目、豐富多彩,不僅是形式、色彩,風格、流派絕不能忽視。對了,有朋友問,寫清代隸書有沒有希望?我都笑了,清朝有高度的隸書大家就那麼幾個,風格都很突出,如果你學得到位或在此基礎上有些想法,當然沒問題。此乃流,肯定要兼顧,一家能上一兩件就很不錯了。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漢隸是富礦,漢碑、摩崖、簡帛書,一碑一世界,流派紛呈,按理說,展出的作品應該很豐富,實際情況卻不盡然。一窩蜂地朝那幾個名碑上擠,即便寫得很純正,競爭也慘烈。雖是隸書展,打醬油的卻不少。什麼?你是初學,只寫了三五年《張遷碑》,現在還想拼一下!哦,我瞧瞧,嗨,還真不錯,有模有樣的!不過我告訴你,這樣可不行!除了結體、章法,你還有什麼?墨韻呢?書寫性呢?生硬死板,就是集字習作麼!當然,前些年這水準或許可以,現在嘛,呵呵,你還是洗洗睡吧。其實,字寫得好壞與時間長短沒有必然聯繫,你的字還是下了功夫,步調卻慢了,理念沒跟上。嗯嗯,你這態度我喜歡!要我說呀,不妨從這幾個方面來訓練:可以再寫得活一些,對,執筆要鬆,棄掉鏤刻痕跡,書寫性還要加強,墨韻要出來,枯一些漲一些,節奏感還是要兼顧的;當然,寫到這個份上,肯定為數不少,評委眼一花,你可能被槍斃了。要再保險些,對筆法不妨多些思考。寫過篆書嗎?金文、《石鼓文》都行。哦,那就好,不妨注入一些篆籀筆意,現在比較一下,這不是高古了一些嘛!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字法還是《張遷碑》,似合似離,有些新意;說得也是,這兩招別人可能也會用,沒準就撞船了。如果哪個環節再差些,嗯,還真不好說!要玩高難度?視覺效果還要強?親,你的營養似乎跟不上呀!哦?你要吃保健品?哈哈,那不妨調整一下章法。看,《石門頌》《楊淮表記》屬於有行無列類,《張遷碑》可不一樣,要以此看齊,哦哦,結體、筆法都要調整,我頭都大了!咋一看,出處不明顯麼,真是這樣!那就比劃一下,與《張遷碑》有相合的地方嗎?對呀,剔骨還父,剔肉還母,有些東西似乎真割捨不掉,這就是經典胎記。

有句話怎麼說來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便專注一個碑帖,思維活躍了,還是可以衍生出一些有競爭力的作品。

再說另一種可能,如果資源夠豐富,手頭正好有生僻的碑帖,比如新出土的那一種,受眾感到陌生,你不妨寫得純正些,沒人與你競爭,只要法度、格調過得去,那是絕對地存在。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其實,也有討巧的法子,未必就容易做好。比如他人寫《曹全碑》《禮器碑》《乙瑛碑》什麼的,字徑多在四五釐米大小,你可以再小一些,或放大到十釐米以上。這一變,不全是視覺大小問題,在技術上就要多實踐。譬如竹簡,字徑寬不及一釐米,能寫成三四釐米也說得過去,要整到十幾釐米以上,線條質量,氣象都會出問題,還真不容易做好。對,你不妨琢磨一下鮑賢倫和毛國典。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鮑賢倫作品


哎喲,你問我學當代隸書名家的字行不行?怎麼說呢,好的東西都可以借鑑,厚古薄今是帶著有色眼鏡晃盪,當然要不得。就怕你將習氣當成了風格。如果缺乏較高的審美判斷,崇拜某家而致亦步亦趨,那就壞了。夾生飯容易做,餘味卻經不起品咂。更何況藝術崇尚原創性。侃到這裡,想起何應輝先生。四川出了一大批何主席的鐵桿粉絲,獲過獎,地位也顯赫,多少年過去了,年齡也一大把,個人對書法的思考卻少得可憐。倒是有位姓孫的書家,繼承了何氏筆法,追求線條之蒼澀、恣肆,於結體、章法上又有個人的切入點,“隔”的意識比較強,獲獎也理所當然。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嗨嗨嗨,那個誰,你笑啥?碼這麼多字,苦焦苦焦的,我容易嗎!也不見打賞一下!好啦,沒功夫閒扯淡,開始準備作品。

先說寫什麼。徵稿啟事上寫得明白:健康向上的古今詩詞聯賦,還加半句,提倡自作詩文。或許有人會嘀咕:內容寬泛得很,隨便寫唄!咳咳咳,侃侃主不這麼認為。一搭筆就是“十年生死兩茫茫”,誰受得了!要不,就是“春眠不覺曉”!的確,這些都是經典,不是不好,而是用錯了地方。或消沉哀傷顯晦氣,或童叟皆知似嚼蠟,誰待見呀!大家作文,抒懷、載道,情緒化的東西極多,這是最動人的地方,而放之四海皆可用的卻極少。反而是那些粉飾太平、歌功頌德的文辭,被書家抄來抄去。當然,也有些內容還不錯,已經抄濫啦。也就是說,書寫內容不一定高大上,合適即可。比如田園詩賦一類,還是合適的。如果內容再生僻一些會更佳,其中道道不再囉嗦。對了,文論、詩論、書論什麼的,也不錯。至於抄錄自個兒的東西,還是要謹慎,若無較高詩詞聯賦功底,也別難為自己。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內容確定後,還要留意版本優劣,攤開《書家揮毫必備》或依靠度娘搜來問去,相當不靠譜。印象中,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上海古籍出版社有過一套《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共5冊,朱東潤主編,繁體字編排,至今印刷數十次,超過100萬冊。那年月,老先生們學問好,做事嚴謹、細心,這樣一套書在手,寫錯字的機率就小了許多。書法創作要求繁簡字不能混用。文字變革給後人製造了許多麻煩。譬如“術”與“術”、“廠”與“厰”、“雲”與“雲”、“後”與“後”、“範”與“範”、“裡”與“裡”、“制”與“製”等等,乍看以為是簡寫與繁體差異,實則表達不同的意思,若有疑惑,還是要勤翻字典。錯別字是作品的硬傷,常被一票否決,所以要高度重視。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形式是作品的重要構成部分,若運用得體,必然錦上添花。展覽準備之初,可以大量翻閱歷屆大展作品集,梳理一下風格與章法、取法與形制、材質與格調、氣象與尺幅大小等問題,進而構思屬於自己的那一件。就隸書展而言,師法的多樣性決定審美與形式的生成,或整飭俊秀,或雄渾博大,拙樸恣肆也罷,靈動奇古也行,就看你走的哪一路。哦,你覺得自己功底紮實,想復古一回,好吧,技法只是其中一部分,能否將形式構成與展廳效應結合起來還需要下一些功夫;而漢碑的存在,決定其大的審美走向,若走此路,章法上沒有大的起伏,只需在字法上予以調整使其豐富,不必太過做作;摩崖一路重氣象,多作大字,形式不能太過計較,在墨法、字勢、線質和章法上多些努力即可。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以第三屆全國隸書展獲獎作品為例,現就其審美走向與形式做簡單梳理。範振海這件漢簡作品系復古一路,就師承而言,此作對居延漢簡探索最多,偶爾幾條看似木質疏朗空間,可窺武威竹簡些許影子,不僅技法純熟,於材質、章法以及形式方面,都極力營造一種歷史的厚重感和古典意境,包括條狀書寫載體、形狀、排布以及那種滄桑、陳舊感,經過了反覆的琢磨、對比和製作。將這些寫好的木牘樣式託在黑色宣紙上,以兩道白線使其割裂為二,黑、黃二色對比強烈,而白色除了間隔連接,也緩解了黑底所致沉悶之弊。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範振海三屆隸書展獲獎作品


董士林的作品以《張遷碑》為基調,參以摩崖石刻些許元素,取正大氣象,故而在結字上弱化縱橫、大小變化,得其清剛沉雄之勢,用筆多鋪毫,沉實又不乏靈動;結體雖無大的起伏,又非一成不變,相鄰的字在縱橫、疏密、穿插等方面還是有一定的理性思考。這是一件大字楹聯,因中間一條白宣紙而連綴成條幅,四行小字行書與大字隸書構成大與小、動與靜、密與疏等多角度對比,豐富了視覺體驗,加之龍紋咖啡色與純白間隔相襯托,愈發提神。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董士林三屆隸書展獲獎作品


杜國庫以三條屏組合而成的中堂,將漢碑、簡帛書和魏碑熔鑄一爐,用筆輕鬆,虛實拿捏得也很好,有極強的書寫性;結體縱橫、大小、正敧甚是講究;雖有行有列,卻婀娜多姿,不因界格而侷促。是作由三種色彩兩種書體構成,首尾因咖啡色而呼應,雖然醒目,卻顯得做作,有添足之嫌。

"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文:郭名高

——(接上篇)

唉喲喲,你還不屈不饒啦!要再具體些?那好吧,哪吒剔骨還父剔肉還母,古人講“隔”,就是和而不同。我將此稱作烙餅大法第三重。對,臨摹求形似是第一重,進而在節奏、墨法、書寫性上多探索,有前者做基礎,對結體、筆法、節奏、墨韻有了相當積累,那就開始拆解組合吧。譬如結體,以左右結構為例,或左低右高,或左高右低,寬窄有別,正敧相映,展之令大,促之使小,不妨以原碑字法為參照,進行簡單置換、變化,反反覆覆烙燒餅,循其規矩而求變,久之,法度融匯始貫通,何愁不能創作!

言歸正傳。

展覽有其規律性,知其不足,又非三五個評委能夠左右現狀。哦,你問哪類作品容易勝出?呵呵,當然是好看的了!別那麼不屑一顧,這個“好看”學問大著呢。侃侃主認識一美女,每見一次都有變化,化妝使其有了七十二變,想多看幾次,卻不知道,哪個才是真實的存在。對呀,新鮮感對評委而言,有很強的殺傷力。當然,這要建立在美的基礎上,顏值極高那一類,歪瓜裂棗就算啦。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如何讓評委對你的作品感興趣,簡言之,就一句話:豐富而不做作。豐富在表現技法層面,包括筆法、結字、墨法、節奏、章法諸多方面,以筆法論,方圓、藏露、曲直、粗細、剛柔能否相互關照?結體上有沒有考慮疏密、錯落、縱橫、大小、正敧?是否因勢賦形、兼顧上下左右?墨法因字徑大小或有不同,但必須考慮大空間下的視覺感受,體現出書寫的節奏感和情緒化表達;章法與審美取向緊密聯繫,是字與字、行與行間的整體考量。從形式角度講,豐富包括作品形制、材質、色彩、拼接,猶如女人化妝,擺弄得好,顏值提升個三五成還是有可能的。當然,書法畢竟是線條的藝術,線質上不去,那也是白搭。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準備隸書展,有點全局觀還是好的。展廳需要琳琅滿目、豐富多彩,不僅是形式、色彩,風格、流派絕不能忽視。對了,有朋友問,寫清代隸書有沒有希望?我都笑了,清朝有高度的隸書大家就那麼幾個,風格都很突出,如果你學得到位或在此基礎上有些想法,當然沒問題。此乃流,肯定要兼顧,一家能上一兩件就很不錯了。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漢隸是富礦,漢碑、摩崖、簡帛書,一碑一世界,流派紛呈,按理說,展出的作品應該很豐富,實際情況卻不盡然。一窩蜂地朝那幾個名碑上擠,即便寫得很純正,競爭也慘烈。雖是隸書展,打醬油的卻不少。什麼?你是初學,只寫了三五年《張遷碑》,現在還想拼一下!哦,我瞧瞧,嗨,還真不錯,有模有樣的!不過我告訴你,這樣可不行!除了結體、章法,你還有什麼?墨韻呢?書寫性呢?生硬死板,就是集字習作麼!當然,前些年這水準或許可以,現在嘛,呵呵,你還是洗洗睡吧。其實,字寫得好壞與時間長短沒有必然聯繫,你的字還是下了功夫,步調卻慢了,理念沒跟上。嗯嗯,你這態度我喜歡!要我說呀,不妨從這幾個方面來訓練:可以再寫得活一些,對,執筆要鬆,棄掉鏤刻痕跡,書寫性還要加強,墨韻要出來,枯一些漲一些,節奏感還是要兼顧的;當然,寫到這個份上,肯定為數不少,評委眼一花,你可能被槍斃了。要再保險些,對筆法不妨多些思考。寫過篆書嗎?金文、《石鼓文》都行。哦,那就好,不妨注入一些篆籀筆意,現在比較一下,這不是高古了一些嘛!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字法還是《張遷碑》,似合似離,有些新意;說得也是,這兩招別人可能也會用,沒準就撞船了。如果哪個環節再差些,嗯,還真不好說!要玩高難度?視覺效果還要強?親,你的營養似乎跟不上呀!哦?你要吃保健品?哈哈,那不妨調整一下章法。看,《石門頌》《楊淮表記》屬於有行無列類,《張遷碑》可不一樣,要以此看齊,哦哦,結體、筆法都要調整,我頭都大了!咋一看,出處不明顯麼,真是這樣!那就比劃一下,與《張遷碑》有相合的地方嗎?對呀,剔骨還父,剔肉還母,有些東西似乎真割捨不掉,這就是經典胎記。

有句話怎麼說來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便專注一個碑帖,思維活躍了,還是可以衍生出一些有競爭力的作品。

再說另一種可能,如果資源夠豐富,手頭正好有生僻的碑帖,比如新出土的那一種,受眾感到陌生,你不妨寫得純正些,沒人與你競爭,只要法度、格調過得去,那是絕對地存在。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其實,也有討巧的法子,未必就容易做好。比如他人寫《曹全碑》《禮器碑》《乙瑛碑》什麼的,字徑多在四五釐米大小,你可以再小一些,或放大到十釐米以上。這一變,不全是視覺大小問題,在技術上就要多實踐。譬如竹簡,字徑寬不及一釐米,能寫成三四釐米也說得過去,要整到十幾釐米以上,線條質量,氣象都會出問題,還真不容易做好。對,你不妨琢磨一下鮑賢倫和毛國典。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鮑賢倫作品


哎喲,你問我學當代隸書名家的字行不行?怎麼說呢,好的東西都可以借鑑,厚古薄今是帶著有色眼鏡晃盪,當然要不得。就怕你將習氣當成了風格。如果缺乏較高的審美判斷,崇拜某家而致亦步亦趨,那就壞了。夾生飯容易做,餘味卻經不起品咂。更何況藝術崇尚原創性。侃到這裡,想起何應輝先生。四川出了一大批何主席的鐵桿粉絲,獲過獎,地位也顯赫,多少年過去了,年齡也一大把,個人對書法的思考卻少得可憐。倒是有位姓孫的書家,繼承了何氏筆法,追求線條之蒼澀、恣肆,於結體、章法上又有個人的切入點,“隔”的意識比較強,獲獎也理所當然。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嗨嗨嗨,那個誰,你笑啥?碼這麼多字,苦焦苦焦的,我容易嗎!也不見打賞一下!好啦,沒功夫閒扯淡,開始準備作品。

先說寫什麼。徵稿啟事上寫得明白:健康向上的古今詩詞聯賦,還加半句,提倡自作詩文。或許有人會嘀咕:內容寬泛得很,隨便寫唄!咳咳咳,侃侃主不這麼認為。一搭筆就是“十年生死兩茫茫”,誰受得了!要不,就是“春眠不覺曉”!的確,這些都是經典,不是不好,而是用錯了地方。或消沉哀傷顯晦氣,或童叟皆知似嚼蠟,誰待見呀!大家作文,抒懷、載道,情緒化的東西極多,這是最動人的地方,而放之四海皆可用的卻極少。反而是那些粉飾太平、歌功頌德的文辭,被書家抄來抄去。當然,也有些內容還不錯,已經抄濫啦。也就是說,書寫內容不一定高大上,合適即可。比如田園詩賦一類,還是合適的。如果內容再生僻一些會更佳,其中道道不再囉嗦。對了,文論、詩論、書論什麼的,也不錯。至於抄錄自個兒的東西,還是要謹慎,若無較高詩詞聯賦功底,也別難為自己。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內容確定後,還要留意版本優劣,攤開《書家揮毫必備》或依靠度娘搜來問去,相當不靠譜。印象中,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上海古籍出版社有過一套《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共5冊,朱東潤主編,繁體字編排,至今印刷數十次,超過100萬冊。那年月,老先生們學問好,做事嚴謹、細心,這樣一套書在手,寫錯字的機率就小了許多。書法創作要求繁簡字不能混用。文字變革給後人製造了許多麻煩。譬如“術”與“術”、“廠”與“厰”、“雲”與“雲”、“後”與“後”、“範”與“範”、“裡”與“裡”、“制”與“製”等等,乍看以為是簡寫與繁體差異,實則表達不同的意思,若有疑惑,還是要勤翻字典。錯別字是作品的硬傷,常被一票否決,所以要高度重視。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形式是作品的重要構成部分,若運用得體,必然錦上添花。展覽準備之初,可以大量翻閱歷屆大展作品集,梳理一下風格與章法、取法與形制、材質與格調、氣象與尺幅大小等問題,進而構思屬於自己的那一件。就隸書展而言,師法的多樣性決定審美與形式的生成,或整飭俊秀,或雄渾博大,拙樸恣肆也罷,靈動奇古也行,就看你走的哪一路。哦,你覺得自己功底紮實,想復古一回,好吧,技法只是其中一部分,能否將形式構成與展廳效應結合起來還需要下一些功夫;而漢碑的存在,決定其大的審美走向,若走此路,章法上沒有大的起伏,只需在字法上予以調整使其豐富,不必太過做作;摩崖一路重氣象,多作大字,形式不能太過計較,在墨法、字勢、線質和章法上多些努力即可。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以第三屆全國隸書展獲獎作品為例,現就其審美走向與形式做簡單梳理。範振海這件漢簡作品系復古一路,就師承而言,此作對居延漢簡探索最多,偶爾幾條看似木質疏朗空間,可窺武威竹簡些許影子,不僅技法純熟,於材質、章法以及形式方面,都極力營造一種歷史的厚重感和古典意境,包括條狀書寫載體、形狀、排布以及那種滄桑、陳舊感,經過了反覆的琢磨、對比和製作。將這些寫好的木牘樣式託在黑色宣紙上,以兩道白線使其割裂為二,黑、黃二色對比強烈,而白色除了間隔連接,也緩解了黑底所致沉悶之弊。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範振海三屆隸書展獲獎作品


董士林的作品以《張遷碑》為基調,參以摩崖石刻些許元素,取正大氣象,故而在結字上弱化縱橫、大小變化,得其清剛沉雄之勢,用筆多鋪毫,沉實又不乏靈動;結體雖無大的起伏,又非一成不變,相鄰的字在縱橫、疏密、穿插等方面還是有一定的理性思考。這是一件大字楹聯,因中間一條白宣紙而連綴成條幅,四行小字行書與大字隸書構成大與小、動與靜、密與疏等多角度對比,豐富了視覺體驗,加之龍紋咖啡色與純白間隔相襯托,愈發提神。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董士林三屆隸書展獲獎作品


杜國庫以三條屏組合而成的中堂,將漢碑、簡帛書和魏碑熔鑄一爐,用筆輕鬆,虛實拿捏得也很好,有極強的書寫性;結體縱橫、大小、正敧甚是講究;雖有行有列,卻婀娜多姿,不因界格而侷促。是作由三種色彩兩種書體構成,首尾因咖啡色而呼應,雖然醒目,卻顯得做作,有添足之嫌。

如何學隸書,入國展?(下)

杜國庫三屆隸書展獲獎作品


如今,展覽不提倡過度拼接、染色和塗抹。於此,或許有人會誤讀,以為風潮又要回歸素面單一時代。其實不然,對度的把握和對製作水準的高要求才是關鍵。展覽評選和展示空間決定了形式存在的價值,非三兩個評委能夠左右。當然,研究歷屆展覽,不僅僅是為了在形式上有所斬獲,畢竟,此類展覽採取評比淘汰制,在書寫水準相當的情況下,你該知道他人還做了哪方面的努力。輕視了你的對手,這場競賽註定會失敗。

徵稿啟事明確要求,參賽作者每人投稿不得超過2件,要一次性投寄。事實上,多稿分投是老司機的經驗之談,即便有道理,現在也不能這麼玩啦。展覽是否如意,運氣不可小覷。投稿上萬件,評選之初會分成幾個小組進行,評委好惡、本組整體水平都將左右一件作品的命運。如今,一次性投寄2件作品,分到一組的可能性極大,其意義遠不如分開投送。現在,堵了這扇門,請不要無視它的存在。真想增加中標機率,還是要在風格取向、形式構成諸多方面做文章。不喜歡你的大字,或許小字就有人看好;熱衷豪邁恣肆,典雅整飭或許要吃虧。多稿投寄,不是以雷同來彌補運氣落差。我們能夠左右的,僅此而已。

嗨,就此打住,閒下來咱換個話題繼續樂呵。 【完】


喜歡的書友,歡迎轉發、點贊,有什麼困惑、經驗,也可以在此留言互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