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說中國書法圈的“中青展”的厲害,但你知道他的侷限性是啥

“中青展”具有“直選”的性質,不管你的藝術水平達到什麼程度,都可以投稿參選,這就和湖南衛視的“超級女生”和“快樂男生”的海選頗為相像。

但它的侷限性在於每一次是從基層開始做的,我認為這是“超女海選”的大眾娛樂節目的規定性。“海選”當然可以出人才,特別是最初階段。這個海選模式的“中青展”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有不可代替歷史性的意義。

大家都說中國書法圈的“中青展”的厲害,但你知道他的侷限性是啥

但是當代書法要往高境界發展,藝術問題不能以數量代替質量。我曾經說過,當代省中國的書法家人數超過於中國曆代書法家人數的總和。

《中國書法鑑賞大字典》是1989年出版的,裡面記錄了歷代有名有姓的書法家在7000人左右,當然我們現在中國書法家協會的會員每年發展一千多人,現在早已經有1萬多人了。另外還有山東書法家協會,江蘇省書法家協會,三十個省區還有市、縣級書協,所以我說,當代書法家的數量超過了歷史上書法家的總和。但是是不是可以認為我們現在的書法就是歷史上的最高水平呢?

大家都說中國書法圈的“中青展”的厲害,但你知道他的侷限性是啥

當然不可以,因為數量不能代替質量,一個時代的藝術成就是以代表性書法家的成就作為這個時代的標杆。比如說北宋150年,就是蘇黃米蔡四個人,他們是代表。明代晚期,就是董其昌、張瑞圖、張瑞圖、王鐸、倪元璐、黃道周這6家代表了這個時代。

其他的60家、600家都可以忽略不計,就是藝術必須以這個時代的代表性藝術家的成就為藝術史座標。在20年前,西方的一個文學史家,他說中國20世紀的文學,其他都可以不論,只要有一個魯迅,就把這100年帶過去了,就是說魯迅的文學成就,可以當作這100年的代表。什麼意思呢?

大家都說中國書法圈的“中青展”的厲害,但你知道他的侷限性是啥

不是數量能代替質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也有1萬人吧,難道說中國當代的文學是歷史上最高的成就嗎?當然談不上了。中國作家可能是超過世界作家的總數,但是中國還沒有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只有一個高行健,他的法文小說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所以說文學藝術成就不能用數量代替質量。

那麼海選這種作品與人才選撥模式,到了一定時間應該有所突破,有所改變,有有其它遞進發展的新模式做補充。所以在1999年我們由《中國書法》雜誌為名策劃“中國書法年展”。“年展”就是遴選出40個評委、60個獲獎書家一共100位書法家,每年展示一次,目的就是想克服海選的多重數量、少重質量的侷限。1999年10月到2000年初,“年展”先後在北京、鄭州、上誨、廈門巡迴展出,十分轟動。

大家都說中國書法圈的“中青展”的厲害,但你知道他的侷限性是啥

“中國書法年展”做了第一屆以後,我下臺了,沒有繼續做下去。這個工作的意義很重要,必須要做得更多更好才行。現在我們中國書法家協會一年辦十幾次全國性展覽,基本上都是海選的形式,海選在普及藝術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它吸收了更多的會員,推動了群眾的書法藝術發展,但是它缺乏高層次的人才的選拔、推舉,這個展覽工作亟須調整。不從宏觀的藝術視野看問題,僅僅著眼於慣性思維和經濟創收,而忽視了藝術本質上的提高,藝術發展就失去了方向,你的所有力氣都在做一種重複的勞動。

大家都說中國書法圈的“中青展”的厲害,但你知道他的侷限性是啥

當代書法出現什麼問題呢?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期,中國新文化運動以後,中國的文學由白話文代替了文言文,所以讓文學和文化進入了普羅大眾,以至於工人、農民都可能會成作家。這是一個社會歷史的進步,所有勞動者都有文化的權利,所有的人都可以當書法家,以前只有蘇黃米蔡這些文人中間的精英人物才能從事的藝術,現在工人、農民、戰士也可以搞了,這是歷史的進步。

但是,同時出現另外的問題,就是一勺糖放在一杯水裡是甜的,放到一鍋水裡,它還能不能保持它的甜度?文化在通俗化進程中,就像貝多芬、莫扎特這樣的音樂,在我們的“超女”海選的活動中間,還能不能延續其優秀的經典的音樂的文脈。書法是古代的文人所從事的精英藝術,和現代的只要有高中文化程度能夠抄寫唐詩宋詞就成為書法家的通俗文化比較,它的得與失,是不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大家都說中國書法圈的“中青展”的厲害,但你知道他的侷限性是啥

“中青展”早已是中國書協主流和主要展覽模式,選拔和展出作品的時候,主要就看他的技術,一般沒法去看他的文化,沒有看抄的這個詩是你自己做的,還是杜甫做的,你這個詩做的好還是不好,你的文章寫的好還是不好,只去考慮他的技術標準。

那麼,怎麼樣讓最重要的全國性書法展成為推舉當代優秀的書法家,現在當然不能繼續採取幾乎唯一的海選模式! “中青展”所建立的模式需要調整。“中國書法年展”是在剛剛開始調整的第一步,終因人去政息,回到原處。“全國展”剛開始是是各個地方推薦,這個形式是否應該保留?現在的“全國展”只要學生投稿的,一般來說老師就不會投稿了,為什麼呢?老師和學生投稿,萬一學生入選了,老師沒入選,老師的臉往哪放呢!

大家都說中國書法圈的“中青展”的厲害,但你知道他的侷限性是啥

最近網上有一個熱帖,一位女書家得了“蘭亭獎”的一等獎,而她的老師是江蘇省一位全國知名的書法家,無論從功力和創作能力來說,老師都比弟子強,但老師卻落選。評委次次在變化,今天是你,明天是他,驟然當上評委的,當然沒有經驗,更不會知道這是什麼作者,甚至學生當評委,老師怎麼投稿怎麼選?自然在快節奏的評選中豈不失誤連連,早已是會員的優秀書家誰來投稿,“全國展”實際上已變成會員資格展了。

你想想,根據利益分配原則用輪流坐莊的辦法來輪換評委,這個評委會5個書體1個篆刻評委人數已近200人,就不可能有很強的操作能力和應有的權威性,海選只能變成瞎子摸象,進一步讓海選褪色。

大家都說中國書法圈的“中青展”的厲害,但你知道他的侷限性是啥

所以說海選式的方法,怎麼樣解決它,“中青展”的模式怎麼調整和發展,是提供在我們今天要迫切思考的問題。

大家都說中國書法圈的“中青展”的厲害,但你知道他的侷限性是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