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草書卷》

書法 黃庭堅 草書 李白 書法愛好者之家 書法愛好者之家 2017-09-13

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草書卷》

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草書卷》

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草書卷》

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草書卷》

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草書卷》

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草書卷》

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草書卷》

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草書卷》

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草書卷》

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草書卷》

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草書卷》

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草書卷》

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草書卷》

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草書卷》

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草書卷》

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草書卷》

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草書卷》

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草書卷》

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草書卷》

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草書卷》

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草書卷》,紙本,縱37釐米,橫392.5釐米,約書於崇寧三年(1104)。日本京都藤井齋成舍有鄰館藏。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蘇東坡對他有知遇之恩,曾稱讚他的文章“超軼絕塵,獨立萬物之表,世久無此作”,由此聲震士林。他乃執弟子禮於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他的詩歌與蘇軾齊名,人稱“蘇黃”,他的詩學主張被後人所發揚,演成著名的江西詩派。他的仕途比蘇軾更加坎坷,中進士後歷任葉縣尉、國子監教授、太和知縣等,以後雖曾任職於中央,但都是偏於文教的機構,並且屢次被貶,始終未能飛黃騰達。

  黃庭堅既出於蘇門,自與東坡同氣連聲,共同倡導“尚意”書風的觀念。他極力標舉“學養”、“胸襟”、“不俗”和“有韻”,“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為書法進一步走向文人生活的空間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楷行根源東坡,又融鑄《瘞鶴銘》,形成獨特的輻射式結構和振動筆法;而主要精力則在狂草,結構富於強烈的開合變化,用筆強調起倒擒縱的靈活運用,又有意識地引進小草的點法,豐富其筆劃,章法穿插錯落、節奏鮮明,在狂草的形式上貢獻了許多新的創造,形成獨特的個人面目。《李白憶舊遊詩卷》(現存五十二行三百四十餘字。原帖已流入日本)十分集中地體現了他在狂草上的形式開拓。

此為黃庭堅書《李白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草書卷。據明代書畫家沈周考定此卷為黃庭堅在紹聖年間(公元1094-1098年)被貶黔中後所書,是他晚年的草書代表作。正如沈周在詩卷的題跋中所說:“山谷書法,晚年大得藏真(懷素)三昧,此筆力恍惚,出神入鬼,謂之 '草聖'宜焉!”此時黃庭堅的草書藝術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祝允明評論此帖說:“此卷馳驟藏真,殆有奪胎之妙。”此詩書法,深得張旭,懷素草書飛動灑脫的神韻,而又具有自己的風格。用筆緊峭,瘦勁奇崛,氣勢雄健,結體變化多端,為黃庭堅草書之代表作。

釋文:

(憶昔洛陽董糟丘,為余天津橋南造酒樓。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海內賢豪青雲客,就中與君心莫逆。迥山轉海不作難,傾情倒意無所惜。我向淮南攀桂枝,君留洛北愁夢思。不忍別,還相隨。相隨)

迢迢訪仙城,卅六曲水回縈。一溪初入千花明,萬壑度盡[遺]松風聲。銀鞍金絡到平地,漢東太守來相迎。紫陽之真人,邀我吹玉笙。餐霞樓上動仙樂,嘈然宛似鸞鳳鳴。袖長管催欲輕舉,漢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錦袍覆我身,我醉橫眠枕其股。當筵歌吹凌九霄,星離雨散不終朝,分飛楚關山水遙。餘既還山尋故巢,君亦歸家渡渭橋。君家嚴君勇貔虎,作尹幷州遏戎虜。五月相呼凌太行,摧輪不道羊腸苦。行來北京歲月深,感君貴義輕黃金。瓊杯綺食青玉案,使我醉飽無歸心。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簫鼓鳴,微波龍鱗莎草綠。興來攜妓恣經過,其若楊花似雪何。紅妝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寫翠娥。翠娥嬋娟初月輝,美人更唱舞羅衣。清風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繞行雲飛。此時行樂難再遇,西遊因獻長楊賦。北闕青雲不可期,東山白首還歸去。渭橋南頭一遇君,酇臺之北又離群。問餘別恨知多少,落花春暮爭紛紛。心亦不可盡,情亦不可極。呼兒長跪緘此辭,寄君千里(萬)遙相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