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康有為書法:再沒趣的文人,有時還是有點趣味的

書法 康有為 藝術 包世臣 梁啟超 書法微評 2018-12-04

說起南海康有為先生,幾乎無人不曉他的“戊戌變法”。這位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光是其頭頂上的“帽子”就有很多: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學家和書法家等,而且每頂頭銜上都可加上“著名”二字。也許,作為政治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的“變法”是失敗了;但作為書法家的康有為, 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上,他的“變法”與“求新”,應該說,都是成功的。

再談康有為書法:再沒趣的文人,有時還是有點趣味的

《廣藝舟雙楫》是晚清繼包世臣《藝舟雙楫》後力倡碑學的又一部書論集,書名也是據前者“擴廣”而來。不過,在鄭逸梅的《藝林散葉》中有一條說,包世臣論文論書,乃成《藝舟雙楫》;而康著襲其名《廣藝舟雙楫》卻只論書,未及文,故當時有人譏之應稱《藝舟單櫓》才對。估計康有為聞此言後也無話可說,重刻此書時果然更名為《書鏡》。

再談康有為書法:再沒趣的文人,有時還是有點趣味的

其實,康有為是個極度自負而狂妄的人,而且自負狂妄得近乎有點“迂腐”,用現在的話說,是“狂”得來“不領市面”了。他在萬木草堂講學的時代,就以“康聖人”自居,並別號“長素”,意思是比“素王”孔夫子還略高一籌。在治學上,大有“六經皆我註腳,群山皆其僕從”之概。

再談康有為書法:再沒趣的文人,有時還是有點趣味的

由於狂放不羈的性格,基本也造就了康有為那種結體開張、奔放不羈的強烈書風。眾所周知,康有為的書法得《石門銘》、《經石峪》最多,尤其是作榜書、對聯,大氣磅礴、氣勢淋漓構成其作品風格的主調。然而他這一書風的形成,也是他從最初的學唐宋到後來不斷地向北魏“變法”而得來。

再談康有為書法:再沒趣的文人,有時還是有點趣味的

在對待書法藝術上他也同樣不斷闡述“求變”之必要。他說:“人限於其俗,俗各趨於變。天地江河,無日不變,書其至小者。”他還以政治變革的大勢來譬喻書法:“……蓋天下世變既成,人心趨變,以變為主,則變者勝,不變者必敗,而書亦其一端也。”針對清代前、中期的以“帖學”、唐碑為楷的流弊,康有為則認為那些都是宋、明人的重鉤、翻摹之本,走樣失神是必然之事。他的這一觀點,也是他的高足梁啟超所特別強調的書論,儘管師徒倆的政治觀點最終因不同而分道揚鑣,但在書法美學上,他倆的態度倒始終如一。

再談康有為書法:再沒趣的文人,有時還是有點趣味的

康有為的書法,說好者捧之為天,詆譭者貶之於地。如白蕉就曾說:“康長素本是狂士,好大言欺俗,其書頗似一根爛繩索。”然而,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書學》對於康氏書法有一段論述尤為精闢,這裡恕不贅引。他並在《清代書法概說》中又說:“康有為本人書跡,題榜大字,大氣磅礴,最為絕詣。……氣魄從《石門銘》、《泰山金剛經》出來,真可以雄視一世。”筆者以為此可謂評康氏書法之的論也。

再談康有為書法:再沒趣的文人,有時還是有點趣味的

我們今天所見的康有為書法,大多都是其中晚期的作品。據說康寫字贈人,從不寫“指教”“正之”類的客套語。他晚年鬻書,對聯以五言為多,其中最愛寫的一聯是:“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有人說康有為為人性格古板,無甚情趣。但是,筆者曾讀過一段花絮,說他在日本時,有一次為友人新婚題字,他給新郎新娘寫了“司月二大,旦牛住了”8字。旁人不明何意,他笑說:“每字添一筆,即可。”原來是祝福新人“同用工夫,早生佳子”。

再談康有為書法:再沒趣的文人,有時還是有點趣味的

一直以來,人們對康有為書法的認識是誇大的。康有為是以碑入書的書家,他崇碑貶貼。他的書法的優點是用碑寫貼,篆書用筆。以貼學的形式弘揚碑學。事實上,他的書法根本,依舊是來自於貼學的精神。他對碑學的深入遠不及趙之謙、吳昌碩等人。不難從他的作品中發現,他的書法缺乏神采,精神渙散,筆墨凌亂。這是他的致命弱點。他沒有將碑學和貼學的矛盾處理和諧。

再談康有為書法:再沒趣的文人,有時還是有點趣味的

康有為的書法在書史上只是一個現狀,卻不能留痕。他過分地尚碑,是一個偏激的過程。我已經說了,書法的精神歸根結底屬於貼學,碑石只不過介於愚昧和創造之間,在文化上色彩暗淡。大多碑石,只不過是工匠之作,與作者地本意是相違背的,或者是扭曲的。這個我們不難理解。古代的文人大都清貴,氣節高雅,他們不會屈身於雕木磨石的勞動之中,最多的只是花些銀兩,找人刻石立碑。

再談康有為書法:再沒趣的文人,有時還是有點趣味的

由此可見,再沒趣的文人,有時還是有點趣味的。

再談康有為書法:再沒趣的文人,有時還是有點趣味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