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的蔬菜大棚成了“香餑餑”!

九十年代農村裡還是幹勁十足,剛剛農田家庭承包責任制分開十多年,正是發展勢頭旺盛的時候,也正好是除了種植小麥水稻之外,鄉里統一搞大棚產業的開始。我們這裡是平原地帶,除了種水稻、小麥最基本的農作物之外,政府也是在積極尋求更有經濟價值的農作物種植。

村裡的蔬菜大棚成了“香餑餑”!

就在其他縣城有棉花大蒜和洋蔥等經濟作物發展前提下,我們村所在的鄉鎮政府就號召鄉親們種起來蔬菜大棚。對於九十年代末蔬菜大棚那時候的投資,一個大棚2萬以上已經是個不小的開支了。加上鄉鎮政府的支持,鄉里專門有收購蔬菜的場地,農民種出來的大棚蔬菜沒有後顧之憂了。這樣積極性提高了,老百姓的大棚建設就逐年增多,高峰期一個村裡100家幾乎一多半都是搞起了大棚。

村裡的蔬菜大棚成了“香餑餑”!

至於大棚種什麼,一開始定位就是西紅柿,後來慢慢套種起來芹菜。儘管是這樣,大概就搞了三五年,規模突然停住了。外銷西紅柿市場慢慢的疲軟,老百姓的大棚投資也算剛回收成本。隨著農村的發展,外出務工的人逐年增加。第二三產業的服務業加工業逐漸增多,勞動力市場的旺盛,也從側面加大了削弱大棚種植行業的發展。隨著一年一年的發展,最後我們村只有兩個蔬菜大棚。

村裡的蔬菜大棚成了“香餑餑”!

就在2018年之前的幾年,村裡也流行起來養豬的產業。有的好多是蔬菜大棚不種,直接改的養豬。也有的是重新選址建的養豬大棚,豬肉行情曾經也是到了毛豬9元多甚至10元的價格。但是“”就在去年,國家環保查的嚴,我們的家鄉又臨近京杭運河的支流,還緊挨著省道的主幹線,就這樣我們這裡成了禁養區。就在去年,我們村的蔬菜大棚僅有的兩個,成了“香餑餑”!

村裡的蔬菜大棚成了“香餑餑”!

其中一個大棚就是近門的三叔家的,過年去他家拜年也順便看了下他的蔬菜大棚。按照村裡的風俗,像三叔三嬸的年齡,按說是輪不上去拜年的。拜年的風俗,在我的另一篇文章《農村的“拜年”即將消失》裡詳細描述了。但是我們給三叔三嬸拜年,是因為他的兒子英年早逝,我們能做的就是每年大年初一給兩位老人拜年慰問。看到三叔的大棚,裡面有芹菜為主,其實沒什麼高價值的蔬菜。聽他講,過了年都不想種了。

村裡的蔬菜大棚成了“香餑餑”!

小編就在想,農村裡的勞動力逐漸減少,養豬養殖行業不行了,種植行業也不行了,蔬菜大棚早已經落寞了,那我們村還有什麼可發展的呢?看著這兩個蔬菜大棚,雖然是僅有的兩個,雖然是“香餑餑”,但是不能真的能為農民增收致富,這樣的出路在哪裡?就在春節前,我找村裡的書記談了兩次,據說他向鄉黨委書記彙報了。據他本人講,不是不可以做家庭農場,就怕和政府要求的禁養區有衝突。

村裡的蔬菜大棚成了“香餑餑”!

國家規定的禁養區是不是大面積養殖行業帶來的汙染處理問題?我想是的,對吧,既然是大面積養殖行業帶來的汙染,那如果我們村成立家庭農場做生態農業,不產生汙染是不是種養放牧漁結合的就可以搞起來呢?就在前幾天,剛過了春節,看見村書記領著村裡的小隊長和會計幾個人打掃衛生,說是縣裡來檢查。小編就納悶了,政府檢查村書記忙活的不輕,老百姓想做點實實在在的生態農業就沒有動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