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只有嚴厲阻止?NO!這裡有一招比那管用十倍

摔跤 玩具 職場媽媽 廚衛電器 親子溝通如何說 親子溝通如何說 2017-09-14

很多時候,孩子受傷害都是在家長認為的安全範圍內,究竟如何有效防止孩子受傷?這篇文章告訴你!

作者:桐桐媽

安全教育只有嚴厲阻止?NO!這裡有一招比那管用十倍


隨著寶寶一天天長大,自我意識的增強,活動的範圍越來越大,伴隨的危險也就越來多。周圍的一切都足以讓他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孩子的眼裡,一切都是那麼新鮮、好奇,因為他們的無所畏懼,所以使得他們對一切危險行為都敢於去嘗試。

前不久我出差,因為沒有斷母乳加上是一個短途,就帶著桐桐和桐爸一起去了。最後一天早上,我把小人兒放在酒店大床中間,四周用被子圍起來,扔了幾樣她愛玩的玩具給她,並且鄭重地拉著她的小手告訴她,“只能在被子中間玩,不能亂爬,不小心摔到地上小PP會痛的!”,看著小人兒似乎聽懂的樣子,我就轉身在離她不到兩米的地方收拾行李準備退房。剛拿起第一件衣服時,就聽見“啊”的一聲,她就在我的眼皮底下,頭著地翻倒在地上。小傢伙哭的撕心裂肺,幸運的是酒店的地板上鋪了一層厚厚的地毯,沒什麼大礙,只是受了一點驚嚇。

打那以後,她每每爬到床的邊緣都會格外小心,就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看著她小心翼翼的樣子,我覺得那一摔未必是壞事,不過前提是危險係數不大。

隨著身邊和網絡上報道的兒童意外傷害事件屢屢頻發,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我們家長朋友們,有些不起眼的日常,往往就潛藏著巨大的危險。

今天桐媽和就大家聊聊關於兒童日常家庭安全教育——有效防摔跤跌落的一些事兒。

安全教育只有嚴厲阻止?NO!這裡有一招比那管用十倍

寶寶受傷害的主要原因:

一、家長疏忽大意導致的看護不當。對於孩子而言,他們對安全缺乏一定的認知和預見,他們是不知道翻下床倒在地上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在他們看來,只知道前面看起來比較好玩。

母親逛商場,孩子爬上手扶電梯玩耍不慎掉落;家長玩手機,孩子溺亡游泳池;8歲姐姐給1歲弟弟洗“開水澡”......這些觸目驚心的新聞背後,反映的無不是家長的失職。

切記看護孩子責任重於泰山,哪怕一小會,孩子也不能被單獨留下,儘量不要讓孩子走出自己視線。

二、環境中存在的危險因素。

有的家庭對日常生活用品分類不當、隨意擺放,比如說藥品、尖銳物品等放在寶寶隨手可以觸碰到的地方,寶寶可能會處於好奇容易誤食或者弄傷自己。

三、家長對孩子缺乏應有的安全教育

有的父母總認為孩子還小,聽不懂安全教育,或平時在日常生活中過於保護和溺愛孩子,導致寶寶缺乏應有的自我保護能力和意識。

據瞭解,摔跤跌落是0~14歲兒童發生意外傷害的第一原因,其中0~4歲幼兒的跌落,約有超過80%是在家中發生的。

在家裡如何有效避免摔倒跌傷呢?

家裡硬件條件應該這樣佈置:

1、陽臺、窗戶、樓梯口一定要安裝防護工具,從根本上解除孩子可能墜樓的隱患。

2、床上安裝一定高度的圍欄,有效減少孩子從床上摔到地上的危險。(我們家是安裝比較結實的蚊帳,既能物理隔離蚊蟲,也能有效防止孩子墜床)。

3、有條件的可以在寶寶經常活動的範圍鋪上爬行墊,對於桌角、茶几邊角可以用防摔條包裹。

4、給孩子穿合腳的運動防滑鞋。

5、對於家裡比較危險的地方限制寶寶前往,比如廚房、陽臺、樓梯等地方,即使去也要在大人的嚴格監護陪同下。

6、危險動作及時嚴厲制止,比如從高處跳下,拿尖銳物品玩耍等行為。

安全教育只有嚴厲阻止?NO!這裡有一招比那管用十倍

除了消除家庭中客觀可能存在的危險外,家長朋友們也應該從“軟性”溝通中灌輸安全教育。

避免孩子受傷的方式不是用嚴厲的手段阻止孩子,而是應該告訴孩子每件事都有安全、正確的做法,只要我們遵守規則,就不會收到傷害。最好的安全教育,就是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如果孩子知道墜樓會導致受傷甚至死亡,相信孩子一定不會再去攀爬陽臺,孩子預先知道該如何做,那麼孩子對安全就不會花費太多時間去思考,因為他明白,那些行為是堅決不可以做的。

對於具備一定理解能力的孩子,可以在家長的可控範圍內讓孩子“體驗”一下危險,幫助他們更直觀、更深刻的理解什麼是危險。很多家長為了防止孩子打翻熱水瓶都會“故意”讓孩子體會到燙的感覺,以此來警示孩子熱水瓶的危險。

此外,作為家長應該要控制住自己對於孩子受傷害的恐懼心理,在提供相對安全的環境和工具後,放手、再放手一些,耐心、再耐心一點,在孩子的身後默默地觀察和等待,相信孩子一定會用自己的方式去迎接挑戰,面對危險。,而非“全方位、無死角”的保護。

對於孩子的安全教育,需要家長用心去發現,更要用智慧去傳遞。

安全教育只有嚴厲阻止?NO!這裡有一招比那管用十倍


作者簡介:桐桐媽,一名熱愛育兒事業的90後職場媽媽,善於發現與總結,專注分享孕嬰健康類及小月齡育兒知識,希望盡一己之力幫助更多的父母,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品讀“親子溝通如何說”頭條號,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一起探討有品質的親子溝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