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會有多可愛,你得用心去丈量

手工藝 編鐘 民族樂器 文物 南方都市報 2017-05-15

在場

@謝湘南(南都記者)

昨天,在文博會8號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我看到一本做得很漂亮的雜誌《U T R O O M》,它做了一個主題式的專輯《用腳步丈量客家文化》,介紹梅州的非遺產品與非遺文化,並打出口號“時尚讓非遺產品走進現代生活”,裡面寫到老梅州的記憶,寫到“爺爺的木屐”,寫到眾多客家的民俗,比如“花環龍”、“竹馬舞”、“燒火龍”、“平遠船燈”等,雜誌做得很用心,有溫度,有手感,有親和力。

在5號館,“鐘鳴鼎食———曾侯乙編鐘暨中國古代青銅器文明移動博物館”,我看到文物真正的“活”起來,古老的編鐘與青銅器有了自身的3D影像,現場的編鐘數字化場景演奏將古代藝術與現代科技融為一體,不僅養眼、養耳,而且養神,這樣的場景如孔子說的,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

同樣是在8號館,在深圳老字號合成號的展位,我遇到深圳市寶安傳統文化協會會長陳淦忠,他向我介紹,合成號最新推出了一款產品,這款產品的包裝是一個深圳地圖,上面集合了深圳眾多的標誌性元素,比如市花、深圳十景、深圳最高的建築等,設計得很可愛,可謂將深圳元素髮揮到了極致,讓深圳在一盒餅乾上,充分展現出歷史感與現代性想象,這也真是深圳特色、深圳味道。

在9號工藝美術館,我被一個巨大的雕漆大鼎所吸引,這個大鼎造型取自中國第一青銅大鼎司母戊鼎原型,是目前最大的雕漆大鼎。我採訪了鼎的設計者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雕漆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殷秀雲,她介紹,此鼎耗時3年,由七位工藝師合力完成。在這件大鼎上,我看到的不僅是技藝,而且是對傳統文化的尊敬及傳承下去的恆心。

而在1號館的湖南展區,在整個展館現場的喧鬧中,有一套書可謂對我極具吸引力,這就是《走向世界叢書(續編)》,那麼安靜地呆在書架上,而只要喜歡讀書的人,都大致會知道它的價值,這套書在上個世紀80年代曾影響過太多人,它打開了國人的視野,可以說也是文博會這樣具有開放性的展會能誕生的廣泛意義上的社會基石。

這是文博會第一天,在現場打動我的五個細節。作為一個在場者,我看到有很多人在用心做事,從一些細節,從一本雜誌、從一盒餅乾、從一段3D影像,從許多我尚未留意到的方面,展示自身的魅力與價值。每年的文博會,對關注文化的人都形成了一種內在的召喚,文博會到底有多可愛,需要的可能不只是用腳步去丈量,而是真正用心去感受與體會。

相關推薦

推薦中...